安定门老照片缩略图
(缩略图中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一一列出)
前 言
金元明清都城变迁图:
先数数老北京的城门吧,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於明初改建而成,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始,清朝入关後北京城格局被延用,一直持续到民国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直至北京城被基本全部拆除,共历550年(1420-1970)。在这期间,一直到1900年庚子事变前的480年间,北京城都是完好无损的。作为京师的防禦设施,一有破损,都及时获得修葺完好,皇命在焉。
庚子事变的1900年,义和团民众焚烧大栅栏的老德记西药铺,没成想火烧连营,点着了半条前门大街,殃及正阳门箭楼一并烧毁。紧接着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接连炮轰,英法军轰塌了崇文门箭楼、外城东北角楼,日军轰塌了朝阳门箭楼,俄军轰塌了内城西北角楼,内外城多处城墙、城门、角楼受损。英军占据正阳门城楼,由英属印度兵驻扎,一日生火造饭,不慎点着了城门楼,大前门楼子就这么在庚子事变中没了。现在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都是在庚子事变後,於1903年由袁世凯主持重建的,已不是以前的原汁原味了。得到修復的还有朝阳门箭楼和内城东南角楼(留存至今),其他损毁的城楼角楼一直没能得到修復,并相继被拆除。
据《明史》地理志载:“顺天府,元大都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八月改为北平府。十月属山东行省。二年三月改属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乐元年正月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闰七月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门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门,第三重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宫城之外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门六: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门九:正南曰丽正,正统初改曰正阳;南之左曰文明,後曰崇文;南之右曰顺城(承),後曰宣武;东之南曰齐化,後曰朝阳;东之北曰东直;西之南曰平则,後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義),後曰西直;北之东曰安定;北之西曰德胜。嘉靖三十二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西之北曰西便。领州五,县二十二”。
注:上述《明史》所载,其中有两处似有误,一是京城西之北元大都为和义门,彰儀(義)门之称乃金中都(元废之,时称为“旧城”或“南城”)西之北门,不在元大都范围之内,民间俗称也不至於将此门名称安在和義门上,窃以为应为“和義门”;二是宫城“门八”应是算上了承天门(天安门)、端门、阙左门和阙右门。
老北京城的“内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的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数量。即
内城九门:
安定门——北之东门,元大都安贞门南移
德胜门——北之西门,元大都健德门南移
东直门——东之北门,元大都崇仁门
西直门——西之北门,元大都和义门
朝阳门——东之南门,元大都齐化门
阜成门——西之南门,元大都平则门
崇文门——南之东门,元大都文明门南移,俗称哈德门、海岱门
宣武门——南之西门,元大都顺承门南移
正阳门——南之中门,内城正南门。元大都丽正门南移,俗称前门,北京城中轴线上
外城七门:
东便门——北之东门
西便门——北之西门
广渠门——东门,俗称沙窝门
广安门——西门,明嘉靖年间建成时称廣寧門,清道光年间避上讳“旻寧”之“寧”,改称廣安門。此门俗称彰义门,由南城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了七、八百年。金中都时期(1153-1215)西之北门名彰义门,此方位东西向通衢即彰义门街,街名、城门名一直被老百姓叫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的广内、广外就是彰义门街,广安门(廣寧門)虽是建在了金中都彰义门迤东,不在原位置,但还在这条街上,所以百姓仍叫其为彰义门。
左安门——南之东门,俗称江擦门
右安门——南之西门,俗称南西门
永定门——南之中门,外城正南门,北京城中轴线上最南端
皇城四门:
东安门——东门
西安门——西门
地安门——北门,元大都大内萧墙厚载红门的位置,明朝时称北安门,俗称後门,北京城中轴线上。
天安门——南门,明称承天门,北京城中轴线上。另外有天安门之内门端门;天安门之外门中华门,明时为大明门,清时为大清门,民国後改名中华门;以及天安门前东西两侧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以上所列应该是清朝以後民间形成的意识,算是民俗吧。依《明史》所载,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应属宫城范畴,而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则是皇城范畴。这样,皇城就应该是六门,宫城也是六门(宫城八门之说应是算上了阙左门和阙右门)。
安 定 门
安定门位於北京城内城北垣之东,明朝初年明军攻破元大都後,内缩大都北城墙五里修筑北垣,改大都为北平。原大都北之东门安贞门南移修筑为新的北平北之东门,取发兵荡寇,凯旋而归,获得皇朝家国安定之意,定名为安定门。按照《易经》学说,安定门又称“丰门”(丰裕之门)。
京城九门中其它七门瓮城内都建有关帝庙,唯北垣二门瓮城内建有真武庙,安定门真武大帝被称为“安定真武”,在诸门中独具一格。真武即玄武或元武(宋朝避皇祖讳改称真武),是镇守北方之神,真武大帝为保平安,当然要镇守寓意天下太平以德服人的京城北门了。
安定门城楼,楼宽26.4米,深11.5米,下层面阔七间(含廊)31米,檐柱24柱,进深16.05米;上层面阔五间25.6米,檐柱16柱,楼高22米,楼连台通高33.13米。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戗脊走兽7个。券洞门为五伏五券式券顶。城楼内两侧城墙内壁修有登城马道,供守城军士步行或骑马上下城墙。
安定门箭楼,位于瓮城北端,京城九门箭楼形制基本相同,体量和细部略有差异。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3间,後出抱厦阔五间,连抱厦通进深25米,楼连台通高30米。楼顶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歇山顶,抱厦顶为独立单檐歇山顶,楼顶上层後檐中部顺坡延伸到覆盖後抱厦顶正脊。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正北面每排12孔,两侧面每排各4孔,後抱厦两侧面各1孔,总计82孔。
瓮城北部呈圆弧状,东西长68米,南北长62米,瓮城辟闸楼门洞一处,位于东侧月墙,闸楼屋顶建筑形式为硬山顶灰筒瓦。闸楼内设千斤闸,外侧墙面开箭窗2排12个。
北京城门城垣的影像资料有限,而大多是洋人所摄,网络上所能搜集到的也未见有国家的档案资料,抑或本就阙如。难道解放以後到全部拆毁之前,城建部门就没有拍摄或绘制一批北京城门的资料照片和图纸?要是能拿出来供後人凭吊,也算是功德一件啊。
现就将本人从网路上蒐集到的安定门照片,按大致年代顺序并加注释(当然是经过了一番考证)罗列於後,以慰思古之念,错讹之处还望指正。其他城门的照片将陆续集篇展示。
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图》上的安定门图
1860,安定门瓮城东北面全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时摄 [(英籍意大利人,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年10月21日,安定门瓮城东北面全景。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摄 [(英籍意大利人,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年10月21日,安定门瓮城东北面全景。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摄 [(英籍意大利人,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年10月21日,内城北垣外护城河全景图。图左远处为安定门,右边是地坛坛墙,护城河上有拦河水闸 [(英籍意大利人,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年11月21日,内城北垣外,远处为安定门(上图的左半部分) [(英籍意大利人,随军记者)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90s,安定门瓮城外东北面,清末人们进出城的情景。
1898,安定门箭楼,城楼和瓮城全景(西北面)。
1900,安定门瓮城东北面全景。
1900s,安定门箭楼(东北面)。
1900s,安定门箭楼下,出城的清兵。
1901,安定门城楼南面(城里) [(日)小川一真]。
1901,安定门箭楼西侧瓮城城墙上望城外(护城河石桥),安定门外关厢,安外大街。可见地坛坛墙和西门,地坛外广厚街牌楼 [(日)小川一真]。
1900-1906,安定门城楼东面(城墙上) 。原注释:A Tower on the Tartar Wall in Peking.
1909,安定门城楼南面(城裏) 明信片。
1909,安定门外,这裏曾是元大都城内之地,明初北平城北垣南缩五里後,就成了荒郊野外。
1910,安定门城楼南面(城裏)。
1910,安定门瓮城东北面全景明信片(照片为清末所摄,明信片是民国二年(1913)寄出)。
1910年前後,安定门东北面全貌,京城北垣城墙、城楼、箭楼、瓮城、闸楼、瓮城门洞、护城河桥、护城河尽收眼底。
1912,安定门城楼南面(城裏) 明信片。
1912,安定门城楼南面(城裏)。
1912,安定门箭楼北面,护城河桥面上。
1912,安定门箭楼北面,护城河桥面上(人工上色)。
1915-1917,安定门城楼北面,拆除瓮城及闸楼後,开通环城铁道。
1915-1917,安定门城楼西北面。
1910s末,安定门箭楼北面,新修的环城铁路站房,箭楼下的三开间房屋还是一层。
1910s中後期,安定门箭楼南面,瓮城内真武庙,环城铁路道口。
1917-1919,安定门城楼南面(城裏)。原注释:An Ting Memorial.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0年前後,安定门箭楼(东北面),瓮城与闸楼已拆除,箭楼城台留下了一段残月墙。
1920年前後,安定门箭楼西北面及护城河桥。
1921,安定门城楼东北面(城外),从东北向西南拍摄的城楼北侧面,画面中瓮城已经拆除,在城楼两侧城墙上可看到因拆除瓮城而修补的痕迹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1,安定门箭楼南面及瓮城内真武庙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1,安定门瓮城打通后的东侧瓮城断墙和瓮城下的小货摊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5,安定门城楼南面(城裏)。
1930年前後,安定门箭楼北面(箭楼下一层的平房已加高为二层),安定门外关厢,安外大街。
1930年前後,安定门箭楼南面及瓮城内真武庙。
1930s,安定门箭楼西北面及瓮城外护城河。
1930s,安定门城楼北面(城外)环城铁路道口。
1930s中前期,安定门城楼西面。
1930s中前期,安定门城楼西面进入箭楼的大门。
1930s中前期,安定门箭楼南面,抱厦进入箭楼的三个大门。
1930s中前期,安定门箭楼内部梁架。
1930s中前期,安定门箭楼西北面。
1930s中前期,安定门箭楼西面内部梁架。
1930s中前期,安定门箭楼西南面(瓮城墙上面)。
1930s中前期,安定门城楼庑座内部。
1930s中前期,安定门城楼西北角檐角和柱子。
1933,安定门大街。原注释:Gouyan Dou Lane with view of An ding men. [(德)赫达·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33,安定门外。原注释:Street leading to An ding men. [(德)赫达·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0年前後,安定门内大街(日占期,日军举行什么活动,日侨在欢呼?)。
1940s,安定门城楼东南面(城裏,这幅照片多被误辨为阜成门城楼,可能是看城楼下有煤栈,可多数城门下都有煤栈。其实看二层的檐柱就看出差别来了)。
1946,安定门城楼南面(城裏)。
1946,安定门远眺(由钟楼上向东北方向拍摄,内城东北角楼已无存,可见城里雍和宫,孔庙,国子监)。原注释: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达·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安定门远眺(由钟楼上向东北方向拍摄,内城东北角楼已无存,可见城里雍和宫,孔庙,国子监和东直门外水塔)。原注释: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达·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50s,安定门箭楼南面及瓮城内真武庙。
1950s,安定门箭楼西北面,五十年代的安外曾经是郊游的好去处。
1950s,安定门箭楼西面,1950年代的安定门外是一脉春水,一片垂柳 [罗哲文]。
1956,安定门外大街,护城河桥。由箭楼上向北拍摄。
1956,安定门瓮城东北面全景(瓮城断墙)。
1961,安定门及迤东城墙内侧。
1969,安定门城楼(东北面)正在拆除中 [罗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