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现代人生活紧张,在家担心被偷、外出害怕被抢,还有失业、减薪、降级、癌症、世界末日、恐怖分子、死亡……随时有恐惧不安的感觉。
其实种种忧心、恐惧、不安,虽然明知其为自寻烦恼,却又如影随形,弄得人精神萎靡,心情痛苦。追本溯源,其实忧惧都来自于与生俱来的欲望,以及贪得无厌的心理,迫使着我们一生都在欲心中煎熬,至死方休。
而对死亡恐惧,主要源于避讳──不敢想也不敢说,以致因无知而产生莫名的恐惧。长久以来,我们扭曲了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认为不必了解死亡的真相,不幸却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人有生必有死,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生无忧而死无惧呢?
一,首先养成自我反省习惯
君子不忧不惧,并不是遭遇艰难险阻时,才不忧虑也不恐惧。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要养成经常反省的习惯,倘若反躬自省,没有什么不好的行为,那就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了。《论语?子罕篇》则说:“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仁德的人,不致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恐惧。反省的内容,不妨效法曾子所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多次指出为人要“主忠信”,为人忠实,又讲信用,到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二,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追求富贵,厌恶贫贱,原本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但是人人喜悦的富和贵,如果不依循正道,就算可以得到,也不应该取得;人人厌恶的贫和贱,倘若不依循正道,即使能够避免,也不应该规避。倘若自由过度,信用无限制膨胀,大家又过分相信制度,而不能兼顾道德的重要性,恐怕下一次的恐惧忧患将会更大、更可怕。
三,以求得好死为人生目标
求得好死,是死得心安的正面说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多少忧患、恐惧都由此而生。人类为什么既忧又惧?主要是舍不得牺牲奉献,而且自私、贪婪,以致心不安理不得,走上不得好死的结局。倘若能认清牺牲奉献的本质,了解人生最崇高的目标,实际上即在“求得好死”。人只要平心静气,心安理得地走一步算一步,是不是所有的忧虑和恐惧,都将一扫而空呢?人生有顺便有逆,未来有生就有死,一切都有既定的变化,又有什么好忧虑恐惧的呢?
四,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
《易经》六十四卦,象征宇宙人生循环不已的过程。以既济、未济来提醒我们,人生的结局不过是不了了之。结果如何,实际上并不是十分重要。人生在世,凡是应该做的,就要尽量去做,不能因为担心结果,便放弃大好的机会。现代人普遍偏重收益性和私利性,当然内心不安,而有所忧虑且心生恐惧。最好能单纯地应该做就做,审慎地寻找合理点,问心无愧。享受艰难险阻的过程,尽人事以听天命,自然能够生无忧而死无惧。
五,不断提升自我仁德修养
人生在世,所能够主宰的实在不多。有太多变化,根本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改变;有很多遭遇,也超乎了自己所能掌握的范围。《易经》提示我们,人所能自己主宰的,只有一项,便是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我。在这方面,不必依赖他力,也可以摆脱环境的影响。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一个人想要仁义,任谁也挡不住。这样的修养,不必假手他人,或依赖外力,自己可以完全掌握,当然可以做到生无忧而死无惧。
六,仁者不忧虑勇者不恐惧
《论语?子罕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致恐惧;有智慧的人,明白这些道理,当然不会产生疑惑,而能乐在生活。现代人过分重视功利,是不是和仁义不相合呢?孔子说利有“合义”与“不合义”两种;现代人则认为利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区分,事实上正当利益便是合乎义的获得,应该求而不舍。换句话说,合乎义的利,才是正当的利益。仁者合义,自然不忧虑;勇者合义,自然不恐惧。一切求合理,时时警惕,随时随地做到心安理得,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此即不忧也不惧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效法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在有生之年,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自然能够走得心安理得,而无所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