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山麓的这些石塔看上去摇摇欲坠,但实际上已经在这里屹立了百年之久!
马耳山位于韩国全罗北道海拔500米左右的高原地带,因为山峦双峰突起,远看形似一对马耳,所以有了这个命名。马耳山的两座山峰又分为雄马耳(高度667米)与雌马耳(高度673米),由亿万年沉积岩形成,因为其人文历史悠久,也是韩国著名的传统宗教与旅游胜地。
马耳山除了风景优美如画,其流传千年、百年的自然、人文奇观也是吸引游客的地方。据说那里有两大奇景,一为“逆冰柱”,即与一般流水、滴水在严寒冬天形成的垂挂冰凌相反,这里的冰凌是在地上直立起来倒着冲天向上,形成极为不一般的奇景,而其成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此景只有大冬天才看得到,杰米乐客去的时候天气还挺暖和无冰凌可寻,所以只能看看第二个奇景。
第二个奇景谓之“马耳山石塔”,即用碎石头垒起来的尖细石塔能够百年不倒,也足以令人叹为观止了。现在我把那天拍的照片贴出来,想请朋友们帮着动动脑筋,看能不能对石塔奇景有一个科学的评判。
为了把话说清楚,咱们不如从头起步吧——
朋友们去韩国旅游,到处可以看到一些用石块垒起来的石堆(应该叫石塔)对吧?一开始我以为那是中国人概念中的墓冢,后来知道石塔是祈神求福的众人为表达心愿而垒起来的——每一块石头都象征着一份心愿,意思好像与中国西藏的石堆有点儿类似。
又听说马耳山下的石塔与众不同,形成不可解释的奇观,一下子就调动了我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走近马耳山脚,远远就看到一座佛教寺庙。
游人拾级而上,看着路边上那些造型生动的雕塑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渐渐地,我们的视线为一路上见到的那许多形状各异的石塔所吸引。
那些石塔看得出来已经矗立很长时间了,因为风化作用石块都显得十分陈旧。
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塔满布山坡之上,据介绍一共有近百座呢。
我一边登山向寺庙进发,同时仔细观察路边那些尖细的石塔,有的恐怕达到两、三米之高,但看来都是一块块石头叠加而并无任何支撑或者粘连。它们能够长时间屹立不倒,到底怎么回事?
我向当地导游打听石塔奇观的成因,她说“这个谁都说不明白”,只知道马耳山石塔是由原来寺庙住持张甲龙先生所建,他从年轻时代开始即默默垒塔,六十年如一日建起塔林,可以说每一座石塔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如今张先生辞世多年,石塔也有了百年历史。
导游强调说因为季节变化,马耳山也有狂风暴雨、也有山洪涌流,但山中石塔都安然无恙,的确令人大惑不解,人们只能相信一切皆是佛教虔诚之天地造化也。
我自作聪明,以为世间凡事都有科学解释,我说除了石塔十分准确的重心平衡外,是不是因为大风刮起被马耳山的双峰改变方向,变成旋风气流后绕过一座座石塔却不会将其推到,而这里冬天出现倒立冰凌是否也是因为旋风吹塑造成?
导游笑而不答,我又想情况应该没这么简单吧... ...
走进山峰间的大雄殿,我佛慈悲的景象扑面而来。
绕到大雄殿后面,揣摩一番韩国庙宇建筑与中国传统的异同之处。
继续在马耳山谷攀爬,抬头看到大雄殿后面最大的两座石塔——天地塔。
我一口气爬到坡顶,步步感受到每一座石塔的非凡气势。
这时候,最开始那个“石塔奇观到底如何形成”的问题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时候更多的是对一种精神力量的慨叹。我不能想象,曾经孤独的一位僧人,需要多么坚韧的毅力,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在几十年的生命历程里建起这座塔林,为僧俗世人许下一个个美好心愿... ...
想到这里,杰米乐客不由自主捡起地上的一粒小石子,小心翼翼地放到跟前那块大石头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