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一个调控机体天然免疫能力的“CFLAR”分子,可明显改善并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进程。国际顶级杂志《自然·医学》2月21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这一重大原创研究成果。
据了解,该成果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当前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类型,目前中国国内有超过1.5亿患者。
该病以脂肪在肝脏中过量蓄积为主要特征,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都缺乏有效治疗药物。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红良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血管和肝脏代谢性疾病研究。此次研究新成果已通过动物实验证实。
该团队经过长达8年的研究证实,“CFLAR”分子是机体天然免疫调控网络中的一员,它在调控细胞内的凋亡信号通路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CFLAR”分子通过阻断一个名为“ASK1”的酶的激活,可明显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炎症发生、肝脏纤维化、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质堆积等一系列疾病过程。
专家认为,该研究是中国科学家在肝脏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的又一世界性重大突破,对深入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提出了全新认识,为开发专门的靶向治疗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这一影响国人健康的重大慢性病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脂肪肝
![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科研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中国科研团队取得脂肪肝研究重要进展](http://img.aihuau.com/images/e/77044/4814060402485344311397.jpg)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脂肪肝病人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和肝掌。
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可使肝被膜膨胀、肝韧带牵拉,而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误诊为急腹症而作剖腹手术。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淤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改变。
少数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重度脂肪肝患者可以有腹腔积液和下肢水肿、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等,脂肪肝表现多样,遇有诊断困难时,可做肝活检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