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日头昏沉,饭后犯困,很多人以为这是正常的“秋乏”。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主任医师郭蓉娟表示,这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症状,久而久之可发生慢性脑供血不足。若不及时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还可能引发“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
两大认知误区:头昏沉等症状轻无需治疗;临床症状缓解后就中断治疗。
秋冬乃发病“旺季”
秋冬季节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多发季节。郭蓉娟解释,主要原因是秋冬季节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易诱发病变血管痉挛加重供血不足。
郭蓉娟表示,慢性脑供血不足多见于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人群,故此类人群在秋冬交替季节应注意及时保暖,不适宜“秋冻”的生活习惯。早晨不宜起太早,建议等太阳出来后再锻炼。
据郭蓉娟介绍,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介于正常脑血流和发生脑梗死的严重低血流之间的中间过渡状态。如果大脑某一部分血流在较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会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这就是脑梗死;如果大脑供血不是完全阻断而是慢慢地减少,这就是慢性脑供血不足。
或致“痴呆”“脑梗死”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危害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郭蓉娟表示,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存在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状态。如果对这个状态不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话,人们由于长期脑供血不足、脑功能受损、工作效率及能力下降,将损害其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疾病的隐袭性发展、患者年龄的增加,脑血流量还将进一歩下降,常可引起脑神经不可逆的损害,可能发生认识障碍、痴呆、脑梗死。严重者还会导致昏迷、植物人,甚至死亡。
有研究发现,人脑平均重量仅为体重的2%,却接受从心脏流出血液总量的1/3左右;脑部的氧消耗量占全身耗氧总量的20%;脑部所需葡萄糖量,约占葡萄糖总量的17%;脑部所需的氧和葡萄糖全靠脑血流量携带。由此可见,脑部的血液供应对维持正常脑功能非常重要。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分钟每一百克脑组织所需的脑血流量为50-55ml,若脑血流量一旦减少,脑细胞的供氧和供能也随即减少;脑组织只要缺血10余秒钟,就会引起大脑的功能发生变化。
症状多呈隐袭渐进
郭蓉娟医生的门诊中有这样一位女性患者。该患者65岁,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近3年来,该女士反复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平素头昏昏沉沉,头脑不清楚。眠差梦多,记忆力也随之下降,生活中老丢三落四,即使熟悉的同事也叫不上名字,且常感到心烦郁闷。
经诊断,这名患者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据郭蓉娟介绍,慢性脑供血不足依据临床表现不同,分属于中医学的“健忘”“虚劳”“眩晕”“不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主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多呈隐袭渐进。郭蓉娟指出,临床上最多见并且易被人们忽视的症状有四类。一是头晕头痛,如头昏沉,头脑不清楚,头胀痛,头闷痛,头晕目花,头晕耳聋;二是失眠或嗜睡,如失眠多梦,眠浅易醒,或整日昏昏欲睡,饭后犯困;三是记忆力减退,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清,常用的电话号码、熟悉的人名记不起来;四是性格变化,如变得孤僻,沉默寡言,心烦易怒,固执自私等。
“若波动性或渐进性出现以上列举的症状,中老年人就要警惕了。”郭蓉娟表示,对临床上疑似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还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如进行脑血管检测、脑血流量评估、血液检查、脑功能检查等等,以便明确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因和病类。
症状缓解仍需巩固治疗
“若遇季节变换或着急上火的事情时,这名患者常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心悸汗出,多需住院治疗才能好转。”经郭医生仔细询问,得知该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均未规范用药,大多是依靠锻炼和保健品治疗。此外,每次经治疗头晕、视物旋转等症状好转后,该患者便中断改善供血的治疗。
经沟通,郭医生纠正了患者的错误认知,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半年左右。目前,此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记忆力明显恢复,她还能积极参加社区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
郭蓉娟指出,关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防治存在两大误区。很多患者认为头昏沉等症状轻不需要治疗。若不治,长期脑供血不足则会引起痴呆、脑梗死、脑萎缩等疾病。
此外,还有一些患者认为头昏沉等症状缓解后就不需要治疗了。郭蓉娟表示,由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脑血流量较正常情况整体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才出现头昏沉等症状,故临床症状刚刚缓解后不宜马上停止治疗,否则稍遇诱因又会复发。因此,一般还需1-3个月的巩固治疗,甚至还需更长时间。
防治脑供血不足要趁早
“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缓解、早预防成为防治的关键环节。”郭蓉娟表示,大量临床证实,具有头昏、头重等症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经过规范合理治疗后,症状是可逆的,能取得良好效果。
要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首先要去除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注意戒烟、限酒等。另外,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止血小板凝聚成块,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
中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方法很多,如中草药、中成药、针灸按摩、薰蒸足浴等。郭蓉娟表示,规范选用中药治疗的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优势明显。
据介绍,中医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常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其中,临床症状明显则为发作期,常以化痰活血、通络治标法为主,以期缓解临床症状。缓解期以健脾益肾、填精生髓、护脑聪智为法,以期长期预防其发作。
郭蓉娟建议,为预防慢性脑供血不足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工作半小时左右要做适当休息,可在办公室做简单运动,喝点水或者远眺,这些都能缓解因颈椎压迫出现的脑供血不足;要注意控制体重,如改变饮食习惯,以吃七八成饱为宜,可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脑血管缺血程度;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睡前喝一杯水,这样可以防止血黏稠。尽量早睡早起,保证睡眠,让脑细胞有足够的时间休息;适当锻炼,如快走等可促进循环系统的功能。此外,还要培养平和的心态,勿大喜大悲,防止出现失眠甚至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本报记者 阳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