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来源于古典时代冷兵器的战争,但又与宏观的军事理论有些区别,所以《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未见得可视作武学的范畴。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也是武术家的马明达先生说过,古典武学承袭的是战国时期的“技击之学”(《武学探真·“武学”浅论》),是非常精辟的。用最通俗的话语讲,武学研究的应该就是用各种技巧、器械,怎么一对一把对方击倒的学问,光是力气大块头大还不够。后来大约是为了战争需要,陆续融入骑、射、驾车等内容。顾颉刚说,先秦著名的“六艺”里,除最后两门“书”、“数”外,其他四门都跟战争有关,那我们看“礼”、“乐”、“御”、“射”里,属于武艺的成分也起码占了一半。
东汉的《汉书·艺文志》里,专列“兵书”一类,“兵技巧”部分列出了班固当时所能见到的武术著作,共13家﹑199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有著名的“剑道三十八篇”,以及“手搏六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算是目前所见著录的中国最古的武术著作。
在此之前还有没有武学文献不好说。太史公说过一句,如果缺乏了“信仁廉勇”这四种品德,就不能“传兵论剑”。从语法上看,这里面的“兵”和“剑”,有可能也是若干部武学系列的著作,虽然都已亡佚。
相似的还有《隋书·经籍志》里记载的《马槊谱》,也已亡佚,但其中梁简文帝的序言倒是保留在《古今图书集成》之中。文学家简文帝在那篇武学著作的序里写得也是四六辉映:“雕衢与白刃同晖,翠眊与红尘俱动”,想来是于对战格斗没什么心得的人了。不过就凭书名及时代推测,这书里的功夫应该是马上骑射一类,算是萧梁时南人学习北人先进军事的教科书。可惜这些书籍,都已久不传世。
一直到宋、明、清,冷兵器时代从逐渐兴盛到褪去喧嚣,武术也因军旅的取用,经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武术从军旅到民间,又从民间逐渐失传,早期绝大部分武术文献也未能留名。今天传世的拳谱,只能展示明清以来的武术面貌。即便极少数如《角力记》等宋代遗珍,也是只有文字没有图谱,还原难度甚大。
所以,若单讲“武术文献”,只能从《啸旨》、《角力记》开始,经历明代入清的《纪效新书》、《剑经》、《手臂录》诸书,就到了晚清民国的各种国学、太极书目。从有迹可循到成为绝响,算来也不过三四百年的事情。这么说来,一个博大的武术气象,在文献缺乏的残酷现实下,似乎面临崩塌。文献既不足征,那只能有一条材料说一句话,很难讲出一个“源远流长”的面貌。这也是传统文化“拥护者”所不愿看到又无法改变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