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幸福来自哪里?无疑是职业的期待得到满足,即短期而言学生的学业有成,或长期而言学生的事业获得发展。
我们容易把学生的发展与自己在某一个阶段提供的学习支持建立联系,以为这是直接相关的。于是,某一成功人士,或名流都会成为他过去读过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骄傲。他们自然也乐于用承认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这种方式表达对于青少年生活的眷恋和感恩老师教诲的感情。
一所学校出产名教师和名学生,自然是值得骄傲的。
今后的学校还会乐于回顾历史,并把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办学成功的例证。
可是,若我们接受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校教育直接相关的逻辑(有人以为这种直接作用就是人生奠基的作用,这种奠基推进了一些学生的成功),那么一些具有失败人生的学生是不是也与学校教育有关呢?需要看到,在一些学生那里,教育或许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学校教育制约了另外孩子的发展。
很少有反思型的校长,说到一些不成功的案例。若教育从精英关注,进而关注全体发展,就需要有三重视角。一重视角看尖端,促进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领导者;一重视角看中间部分学生,他们未来建设国家,服务社会,所需的是什么,教育要给予关注;另外,要关注所谓困难学生。
常常失败的人,最需要什么?那就是教育的支持和不放弃。在学龄阶段,一个孩子因为叛逆,不接受学校与家庭提供的教育,自然会流失于无人管教的环境,最终成为堕落的人,甚至危机社会安全。
负责认的教育不能光拿好的东西往脸上贴金,还要有勇气面对我们教育所不及的地方,找出问题。给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合的设计,告诉他怎么走,若人人都有设定的目标,他的人生未必辉煌,他只要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可以少走弯路和不走岔路。“关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不应该是一句空话,需要校长反思的是,一些孩子流失了,失败了,你们做了什么,你们所做的是否有值得检讨的地方。
失败的孩子,是教育之痛。在痛楚中思考,这大约不是良好的情感体验,可是有痛楚感的教师和校长,往往是最为优秀者。
他的视阈是开阔的,胸怀是博大的。教育要有一种救赎的情怀,即有佛家讲的慈悲心,对于弱势的孩子可能要多一些疼爱。这有一点,教育工作者像是孩子的父母,父母对弱小的往往偏心眼,多一些疼惜。这种特别的教育倾力,如同父母心。
教师应该多一份父母心。
爱分数多过爱孩子,你就会把很多孩子看作失败者,以为他们若不生、不来你的学校,才是最佳的。于是教育多了排斥心理。你不要,社会自然就要包容他,他即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若是你的孩子,若你有社会责任感,我们的教育态度也就大大不同。
当下,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都在做生源争夺。所谓择优,其实就是要把你认定不好的排斥在外。我们的学校太缺乏包容度了。越是弱势的越会成为家庭与社会的累赘,教育给予他们的就应该多一些。
多一所学校就会少一所监狱。这是说,教育在青少年阶段是不可少的,而学校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放大的人文关怀。即对于他的成长的状态多一些关怀,给予他最多的帮助。这份体现在教育中的人道情怀,我们虽然痛心,却不得不承认在慢慢失去。
家访,与孩子父母般的关心,对孩子严格和全面的管理,包容最差的学生,不排斥的教育,这些距离我们似乎远了。
教育走向优质化和全面关注,就需要重新强化一个关注视角,即弱势偏爱。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继续排斥了。至少在国家承办的义务教育这个阶段,不能排斥任何学生。哪个学校和老师接受了最多的困难生,其实是承担了最多的社会责任,我看应该给他们记功。
这些学生的成功与别人是不同的,不要用分数去衡量他们的学业进步,并不断打击他们的自信。在新加坡有大学之外的理工类学院,他们的大学很少,鼓励多数人读实用的学问。这些学院的条件比大学好,政府投入最多,师资也非常优秀,一些学院很少考试,用灵活的方式鼓励孩子读书。一个学校领导讲,我这里的孩子,都是中小学考试中的失败者,他们考不好这已经无数次证明了。我继续证明他们考不好,只会走向教育的反面,所以我的学校不考试。
这个校长让我感动的是那种包容的情怀。就是这所学校的孩子有无数的重大发明,而且应用于生产。这些所谓的失败学生,在尊重的环境中,创造出了无数奇迹。很多发明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对于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前苏联出了一大批教育家,其实很多人所教的学生都是特殊学生,如苏霍姆林斯基、别林斯基等。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儿童,在学校里获得了被爱被珍惜的感觉,于是他们变得同样优秀。
我们的教育还要多看看,你在困难生身上付出了什么,我不以为给困难学生补课就是爱他们,对他们太多功课的要求可能恰恰是无益于他们重新拾回自信心的。这些孩子需要入心的教育。
![教育片天下父母心电影 教育需要一份父母心](http://img.aihuau.com/images/e/77850/5516060404555172198465.jpg)
教育需要一份父母心。
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