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所思所想,折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他们的权益,则理应受到保护。变革的时代里,青少年心理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侵害青少年权益的各类事件,某种程度上,都是青春阳光下的“雾霾”。从今天起,本版开设“青春加油站”栏目,关注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集全社会之合力,思考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为青春加油。
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一名高中生喝下农药;因为与母亲发生争执被骂了几句,一名女学生选择跳楼自杀……近年来,类似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一些花季少年,因为个别“小事”而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抗争”,用最为悲剧的方式,与青春作别。
据齐鲁晚报报道,我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有3000万人。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失去生命。另据中华网报道,在近年青少年死亡案例中,自杀甚至超过车祸、疾病等,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这样的结果不免让人震惊,有网民用“玻璃心”、“孩脆脆”来形容当下一些青少年对挫折的低承受力。是什么让一些青少年成了“孩脆脆”?
“被冤枉”是一些青少年不可承受之重
挫折面前,一些青少年无法做到很好地面对和处理。其中最极端的方式,就是向世界“背过身去”,选择结束生命。
“很多时候,青少年选择自杀,更多的是属于冲动性自杀。他们往往不知道自杀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在青少年自杀案例中非常普遍,“他们不会像成年人一样,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决定。”
许燕认为,由于对未来结果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一些青少年会轻易地做出一些冲动之举。
多年来,许燕一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中,她发现很多青少年对“死亡”的理解是不准确的,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死亡”的概念。
“问他们觉得‘死亡’是什么?很多人回答,就像睡着了一样。”许燕说,这些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睡着了”,是永远也醒不过来了。“因为不知道,所以他们对死亡没有足够的恐惧感,就如同玩一场游戏。”
由于在认知上、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全面性上都有欠缺,许燕告诉记者,一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青少年,就会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极端行为。
“有的孩子自杀被救回来了,问及原因,你会发现,可能是没有充分理由的。”曾经有个孩子告诉许燕,只是因为自己的好朋友要自杀,叫他一起,他就跟着一块儿做了。
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模仿性。许燕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些孩子因为看到动画片、影视剧中,有的角色可以到处飞,以为自己也可以那样,便去模仿,结果可能因此丧命。
此外,许燕发现一些孩子和同学、老师产生冲突后自杀,不少是觉得自己“被冤枉了”。
她曾经接触过这样的案例:一个孩子生性淘气,有一次,班里发生了一件让老师很生气的事,因为这个小孩平时表现就不好,老师便认定是他干的,狠狠地批评了他。但事实上,这件事并不是他做的,可无论孩子怎么解释,老师都不愿相信,最后,这个孩子就以死去证明自己的清白。
在许燕看来,很多孩子是把老师当做权威人物看待的,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一旦遭受批评、误解,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丧失了,就有可能会选择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