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见红 老萨谈--30米内刺刀见红,抗战的刺刀和刺刀战

 




二战中,苏美英法德等主要列强的交战中,肉搏战已经极为罕见。以近战最为激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苏德两军在近距离也极少有刺刀肉搏的现象,多是用冲锋枪,手榴弹,步枪甚至手枪近战。在这个战场,苏军的波波沙冲锋枪和德军MP38/40冲锋枪大显神威。但在抗战中,因为各种原因,中日两军的的肉搏战屡见不鲜,刺刀对刺刀的战斗随处可见,下面就听老萨来说一说刺刀。


刺刀的产生

 

对于刺刀的定义为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

刺刀最早诞生在中国,明朝时期,明军大量装备火铳作为制式火器,一度达到步兵单位一个营的三分之一。

这种火铳属于早期的火器,长度较小,发射速度很慢,威力也不大,更惨的是在一次发射到另一次发射期间往往需要等待数分钟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使用火铳的明军是处于没有保护和无武器状态的,可能被任何一个敌军杀死。

为了让火铳手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据史书记载,中国明朝时(1451年)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从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一点来说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国。

 

但,显然火铳长度不过半米左右,加上一个矛头也不过半米多,这么短的长度无论对敌人的长矛大刀,还是短刀斧头,都没有什么胜算。所以说,火铳的矛头只有相当微弱的自卫意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现代刺刀的诞生,供认是在火枪时代的17世纪。当时欧洲已经进入火绳枪时代末期和燧发枪时代初期,火枪的威力和射程都有所增加。但火枪的射速却仍然相当缓慢!以火绳枪为例,一旦发射完毕,火枪手需要疏通枪膛,装填火药和发射药,从枪口装填子弹,重新调整火绳,然后瞄准射击。明军在后期也根据日军的火绳枪仿造了大量的所谓鸟枪(日本火神枪是仿造葡萄牙人的火枪),实战效果不错,但射速仍然很慢。戚继光在《戚继光兵法》中记录了使用火绳枪的使用工序,居然多达10道。

而欧洲的发射步骤更为繁琐,1607年阿姆斯特丹的雅各布·德· 盖耶出版的一卷图示《武器练习》,对火绳枪的开火步骤进行了描述,共分为25 个步骤。

 

一般来说,火绳枪新兵射速在3到5分钟左右一发,最优秀的老枪手,也只能达到1分钟1到2发。

这么慢的射速导致了火绳枪手同明军火铳手一样,在这段装填的时间内毫无保护,极容易受到打击。

 

为了弥补这一问题,欧洲的军人采用两个简单有效地方法。一是采用三列发射,也就是火枪手分为三列,二列装弹,一列发射,轮流开枪。因为火绳枪射速大约是1分钟1发,这样一来每隔20秒就有一次齐射,可以有效阻挡敌人的进攻。

使用这种作战方法的普鲁士军队在腓特烈大帝的指挥下,纵横欧洲无敌手,却被沙俄军队杀的一塌糊涂。

因为沙俄有大量近卫骑兵和哥萨克骑兵,他们猛烈的冲击,让火枪手无所适从。由于火神枪准确度差,对于高速骑兵不可能全部将他们打死。一旦少量骑兵冲入火枪手中,哪怕只有几个骑兵,近距离没有任何武器的火枪手也是无力抵抗,只能狼狈逃窜

 

没有办法,只得又采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为火绳枪和燧发枪部队配备相当数量的长矛手,由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

初期火神枪射速非常慢,长矛手的数量也很多,驻荷兰的西班牙军团的火枪手和长矛手的比例是2:5,火枪手还不到长矛手的一半。

随着火枪技术的发展,射速和精度的提高,近距离能够突入火枪阵营的敌人越来越少,长矛手也越来越少。

驻荷兰的西班牙军团的火枪手和长矛手的比例,到30年以后的1601年就变成了3:1。

 

到了燧发枪时代,火枪和火炮的威力已经大为增加,而且这些武器变得相当可靠,而且射程较远。这样一来,近距离的格斗越来越少,显然单独存在的长矛手意义就不大了。

在拿波伦政府欧洲时期,除了骑兵以外,步兵近距离的肉搏战已经不多,所以这个时代,长矛手已经逐步退出了火枪阵营。

 

这时候就出现一个悖论,肉搏战少了,不代表不存在肉搏,很多时候火枪手还是有可能在近距离遭遇威胁的。现在没有长矛手的保护,火枪手的装弹又很慢,那要怎么办呢?只能自己想办法保护自己。

于是,刺刀自然就很快出现了。

刺刀其实很简单,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一个理念,把长矛安装到火枪上,让火枪手能够自卫。

 

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 “Bayone”。这种最早的刺刀为塞入式刺刀,双刃直刀,长约1英尺,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可插入滑膛枪枪口,诞生的时间有各种说法,但一般认为是17世纪早期。

 

刺刀出现以后,长矛手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1642年,法国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他的火枪部队普遍配备刺刀,法军中长矛手已经不存在了。


---------------火枪手都要长矛手保护,但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代,所有的步枪都上刺刀了。但肉搏战并不多,哪怕两军近在咫尺!




 

早期的刺刀直接插入枪管,不但刺刀固定不稳固,稍有不慎刺刀就会脱落。

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旦用了刺刀,步枪就不能射击,显然这是不符合战场实际需要的。

在17世纪,随着欧洲和美洲发生了几场大规模战争,刺刀技术也有所发展。

 

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于17世纪晚期的1688年,又发明了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在火枪管外有一个突起的卡榫, 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

这种刺刀更为实用,也不影响射击,更可以很长,很快淘汰了老式塞入式刺刀。

 

1703年11月 15日,在德国西部的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国步兵首次上刺刀冲锋,战胜了普鲁士军队。

 

这以后,刺刀广泛装备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军队,长矛从步兵装备中被淘汰。

 

 

拿破仑时期的作战大概是这样的,敌我双方首先用大炮对轰,对敌人造成杀伤,同时摧毁敌军士气,然后以骑兵进行冲击,目的是冲乱敌军的阵型,然后大量的步兵排成一道道散兵线,在军官的指挥下前进。

敌我双方前进到距离对方100米左右的距离上停下,然后激烈的互相射击,装弹,再射击。

显然,这种战术在今天看起来很可笑,但就是真实的历史。

偶尔两军也会继续前进,用刺刀肉搏。

但就像之前说的那样,实战中的肉搏极少。因为互相射击相对比较安全,而肉搏战极为血腥而且混乱,谁胜谁负能很难说,往往可能占优势一方最终还打输了。

所以当时各国军队非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拼刺刀。

法军军医回忆,往往遇到100个枪伤的伤员才能遇到1个被刺伤的伤员,事后一问,还是自己刺刀误伤的。

 

 

 

随后200年内,刺刀技术也经过多次变革,逐渐成熟。

但随着火炮,机枪,连发步枪技术的飞速发展,肉搏战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少。

 

1862年,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发明了手摇式多管重机枪,他把6到10根枪管并列安装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一个熟练的射手,每分钟可发弹约400发,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

 

拿破仑死后约半个世纪,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中的美国人,开始大量使用手摇的加特林机枪,并且在战场发挥巨大的作用,人海密集冲锋的意义由此大为减弱。手持冷兵器的部队面对加特林机枪冲锋,必然遭受惨重损失。

 

著名的电影《最后的武士》里面,日军政府军就是用这种机枪,将骑马冲锋的日本武士全部击毙,自己毫发无伤。

 

南北战争中,虽然火枪技术仍然没有突破性的变化,士兵每分钟射速不过2发而已,但肉搏战仍然很少。

当时的刺刀的长度已经有所要求,而且完全制式化,统一制作。

不过实战中肉搏战仍然很少,死于刺刀的士兵相当罕见。美国当时的将军们甚至感慨:看来刺刀的时候结束了!

 

 

到了1884年马克西姆发明了著名的水冷式重机枪以后,这种射速高达600发,可以持续射击几个小时的机枪更减弱了肉搏战的可能性。

 

马克沁机枪首次参战是在1893年,一支仅有50余人的英国殖民警察部队于非洲罗得西亚用4挺机枪,击败了100倍数量的5000名非洲祖鲁战士的进攻,当场击毙了其中3000多人。

 

 

到了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的刺刀基本定型,技术上不再有重大的突破。

 

当时的刺刀主要以弹簧为助力的固定卡榫,由于近战越来越少,刺刀的长度大为缩减, 演变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状, 刀刃在0.5米以下, 甚至全长不到0.4米也有, 这种样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一战中,武器的进步更大,但又因为战壕战的特点,肉搏战居然变得比较常见。

进攻一方突入敌方战壕以后,由于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有没有其他可靠武器。在某些情况下,敌我双方就不得不用刺刀拼刺几下。

即使这样,肉搏战再也不是主流了,到了战争后期,出现了诸如轻机枪,冲锋枪,散弹枪在内的很多近战武器,甚至手枪也大量装备了。以美军为例,军队装备的M1911手枪就高达45万只,这些手枪远比刺刀要有效的多,一个弹夹就可以击毙数名近距离的敌人。

 

 

到了二战爆发,世界各国的步兵火力更是今非昔比,美军步兵班装备了可以连射八发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在不装弹的情况下,一个步枪手至少可以击毙5,6个拿刺刀的敌人。

德军更是装备了STG44自动步枪,不装弹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发射30发,还可以连续扫射。

 

至于苏美英法德日的步兵班中,都有1挺甚至2挺轻机枪,他的威力更大,足以消灭绝大部分威胁。

更惨的是,苏军,德军,美军,英军等等,全部在部队中装备了冲锋枪。其中以苏军的波波沙最为代表性,这种使用71发弹鼓,射速高达900发每分钟的近战利器,如果使用得法,面对对方人海战术,一次横扫就可以毙伤几十人。

而且波波沙的使用距离一般也就是100米到0米内,显然,波波沙的实战效果比刺刀强悍百倍,只有傻瓜才会面对对方冲锋枪手去拼刺刀。

 

至于德军的MP38/40,美军的汤普森,英军的斯登冲锋枪,甚至数量装备都是上百万甚至几百万把,这些完全可以代替刺刀进行肉搏战。

 

 

所以,二战中的拼刺作战非常少,近战肉搏极少还有用刺刀的。

大家都看过很多二战电影,却极少看到肉搏场面。

《拯救大兵瑞恩》中,小镇的德军和美军发生了激烈的巷近战,但真正的肉搏战只发生在两个士兵之间。

这两个士兵根本没有拼刺,双方基本都是乱打,甚至用牙齿对咬,最后德军士兵夺过美军士兵手中的小刀,将美军士兵刺死。


-------------------老式的刺刀,各种各样。下图是《投名状》里面大破枪阵的场景,实际上如果这些洋枪兵有刺刀,他们就破不了的。





中日战场对刺刀的需求

 

整个二战如此,却有例外。这个战场中,刺刀发挥了很大作用,当然,这就是中国战场。

 

中国战场的特殊性在于,中日两军在很近距离都没有什么有效的武器,只能将刺刀作为主力武器使用。

 

当时近距离作战最有效的武器,显然就是冲锋枪,至于手枪,散弹枪等等都是起到无足轻重的作用。

 

但当时中日两军,在抗战绝大部分时期,都没有装备大量冲锋枪、

 

国军没有装备冲锋枪很容易理解,自己国家军工落后,只有阎锡山的兵工厂每个月能造几百把冲锋枪,其他兵工厂都造不出来。

买的话,由于步枪,机枪,火炮,甚至坦克飞机才是主力装备,都远比冲锋枪重要,所以显然仅有的外汇要买这些东西,不可能去买冲锋枪。

 

而日军并没有在军队大面积装备冲锋枪就奇怪了。

日本显然又这个研发能力,但他们的制式冲锋枪百式冲锋枪,开始装备的时间居然是1940年,到了1943年仅仅装备1万多把。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惨败,这才补充装备了1万多把,到战场结束,整个日军一共才装备了3万支,而同一时期的美军至少装备了150万支汤普森冲锋枪,还有几十万支M3冲锋枪。

 

为什么日军不大量装备冲锋枪呢,主要是日军陆军高层的观念问题。

 

日军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在陆军中突出两项基本技能,一个是武器的精确射击,一个是所谓刺刀见红的肉搏战,并且将这两项作为武士刀精神的体现。

日军的步枪精度高,射程远,枪身长,刺刀更长,甚至不惜为突出这些性能牺牲诸如稳定性,威力等性能。在全世界步枪中,日军步枪打的最远,射击最准,最适合拼刺,但威力最小,稳定性也一般。

 

在二战之前,经历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一战对德军的青岛战役,在对待这一系列比自己弱得多的对手上,日军都获得全胜。

 

任何人,一旦胜利往往就会骄傲,日军认为自己的这套理论完全没有问题,是完全符合实战需要的。

 

实际上,这套理论在一战之前都是正确的,但一战后期的战役已经基本粉碎了这个理论,只是日本人自己没有全面介入一战,所以并不了解而已。

 

一战结束以后,日军又在九一八之后中国战场接连胜利。面对落后自己半个世纪的国军,日军伤亡不多,却获得了东北四省,华北北部,上海地区的控制权(大过日本本土数倍),所以陆军更为傲慢,认为日本皇军是无敌的,也是最精锐的。

 

所以到了二战期间,日军陆军高层对于冲锋枪子弹的超高消耗量十分反感,因此并不热衷这种单兵武器。他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如果可以一发子弹杀死敌人,又何必发射一堆子弹消耗资源”的观念上。

 

日本陆军当时的各种步兵武器,不仅射程远,而且清一色的可以安装刺刀,甚至连轻机枪和冲锋枪也不例外。

 

给冲锋枪装备刺刀可谓全世界独一家(仅有英国人的斯登冲锋枪后来曾经装过刺刀,但也没有大量实战过)。

 

日军高层甚至认为:冲锋枪就是可以让单人运用的小型轻机枪:可以在远处先进行单发精准射击,近距离再以全自动射击。

 

显然,这种定位是莫名其妙的,也是错误的。

因为冲锋枪的定位应该是在200米内发挥威力的近战武器,要求射速高,火力猛,装弹大。

 

而日军高层的定位,实际上是后来对自动步枪的定位。

 

自动步枪如果可以在远处单发精准射击,就必须要求枪管较长,使用步枪子弹,这样一来,第一整枪很重,弹药也重,单兵携带难度大,第二,因为需要远距离射击,子弹威力大,装药量大,导致连续射击时候枪口跳动明显,后坐力大,换句话说,近距离火力就大为减弱。

 

 

为了这种定位,百式冲锋枪安装了脚架以及可以设计了可以瞄准到1500米外的表尺,其实冲锋枪有效距离为200甚至100米内;除了脚架以外,日军近距离接战准则中必须使用刺刀进行白刃战以节省弹药,百式冲锋枪就与同时期其他的日本步兵用机枪一样安装上刺刀座。

 

 

实际上,1909年日本修改《步兵操典》时,明确将“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方式是刺刀突击”。



----------------日本拿着刺刀冲锋和搜索的场面,大家可以看到,他们的三零式刺刀相当的长。



 

固有的思维,导致日军近战火力是二战中,各列强中最弱的,在100米到30米距离上,日军的火力不能和列强有效对抗。

 

加上日军的军工设计能力有限,他们的百式冲锋枪为仿造德国MP-18冲锋枪,比较精密,造价很高,是三八式步枪的3倍有余,如果加上子弹的消耗,一把百式冲锋枪抵得上5把三八式步枪。

 

最终,百式冲锋枪始终无法取代刺刀的地位。

 

所以,日军士兵在近战中主要的武器,仍然是刺刀。

 

 

显然,日军使用刺刀作战,并不是不能制造冲锋枪,而是高层作战理念的问题。

 

反观国军,他们强调刺刀作战,才是真正的走投无路,没有办法之举。

 

当时国军中远距离火力极弱,根据日军二战期间估计,一个连往往只有1挺轻机枪的川军黔军等军阀部队,中远距离火力仅为日军的5分之一甚至10分之一,这里还不算重武器火力,只是轻武器。

 

就算是装备最好的德械中央军,如果加上重武器,中远距离火力最强的中央军德械师,也不到日军火力的一半。

 

日军在中远距离,除去大口径山炮野炮和坦克,飞机以外,更有重机枪,轻机枪,步兵炮,掷弹筒等等,装备齐全,数量足,弹药更是充足。

国军重机枪几乎没有,轻机枪数量很有限,掷弹筒是抗战中后期才装备的,至于步兵炮根本没有,就算步枪来说,三分之一的国军步兵还在用清末仿造的老套筒汉阳造,由此可见一斑。

 

显然,在这种距离和日军对抗,无异于自我毁灭,这也是抗战初期,国军和日军伤亡比大体在2:1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国军想要获胜,往往就只能在近距离和日军对抗。为什么呢,因为近距离日军也没有速射武器,两军都是拼刺刀,武器上面大体一致了,不至于太吃亏。


中日两军的刺刀

 

说起中日的刺刀,倒是很有意思。

 

当时西方的刺刀基本多是匕首式样或者长剑式样。

 

这两种刺刀相对多功能,在拼刺的时候除了刺杀还可以劈砍,有的刺刀功能多样,除了肉搏以外,还可以作为卸下来匕首使用

不过,日军对这次都不满意。

 

在明治维新引进法国式刺刀以后,经过实战,认为这种刺刀实战效果不佳。

 

在日军对付传统武士叛乱的西南战争中,西乡隆盛的武士们拿着长矛和武士刀,杀的日军政府军的刺刀部队血流成河。

日军痛定思痛,认为作为刺刀来说,劈砍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只需要刺就可以了。

刺刀一定要长而锋利,不容易折断,还要放血快,一旦刺中就给敌人造成致命杀伤。

 

所以,日军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先后发明了几种刺刀,并且最终研发了最终版本刺刀,也就是三零式刺刀(配备日军三零式步枪使用)。



-----------------不但步兵,宪兵也有刺刀,日军宣扬刺刀是士兵的灵魂,所以白刃战自然也是勇气的象征。不过实际上白刃战并不多,因为日军有火力的优势,能不拼刺刀就不会拼的,因为日本人也不想送死。



 

这种刺刀造型特殊,它是日本传统倭刀式样,可以看做缩短长度的日本倭刀,单面开刃,一面是刀刃一面是刀背,刀身略有弧度,刃口和刀尖都极为锋利,长度也很长,韧性很好,是二战中最好的刺刀之一。

 

全刺刀由刀柄、刀身、护手、卡环及连接机构组成,另外还有刀鞘、挂件等辅助配备。

 

其刀身为下单刃,两侧铣有宽血槽,刺刀护手的上端为枪口卡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

 

卡环内径比枪口外径稍大,可与刺刀座配合固定刺刀,护手钩在拼刺时可起到钩挂对方兵器的作用。

 

连接机构位于刀柄末端上侧,为一T形长槽,与枪管下方的刺刀座接合,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刺刀驻榫。

 

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牢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驻榫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相当方便。

 

该式刺刀配有铁制刀鞘,其端口部焊有一个用于加固鞘口边缘的部件,称为“鲤口”,刀鞘尾端的“水滴”刀胆可增加刀鞘的强度,并在刺刀训练时减少冲击力。

 

 

三零式刺刀长度高达500厘米,加上三八式步枪的长度,整个枪加上刺刀长达1米65,甚至超过二战日军平均身高1米56,算得上惊人,更是二战最长的刺刀组合。

 

美国人讥笑三八式步枪加刺刀是:一个能够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

 

三零式刺刀制作精良,选取优质钢材,部件加工精细,坚固耐用,深为日军官兵喜爱。

唯一的弱点是有日本本国资源缺乏的限制,三零式刺刀全部是低碳钢,相对容易生锈,需要定期保养。

只要保养的得法,刺刀长期使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甚至直到生产的30多年的文革时期,流氓打架还经常使用三零式刺刀,而这时的刺刀仍然相当坚固耐用。

 

日军在二战结束之前,只有三零式刺刀这一种刺刀,前后生产量高达650万把,称得上叹为观止。

 

 

相反,国军一方的刺刀就差了。

抗战中,国军的刺刀主要是三种。

 

-----------------上图是汉阳造短刺刀,这种刺刀为国军官兵所厌恶。下图则是装备比较多的两款刺刀,性能还算可以。





汉阳式刺刀

这种刺刀主要是清末仿造德国委员会1888步枪的汉阳造步枪的附带产品,因为历史的原因,分为两种。

一种是短式刺刀,这是直接仿造德国毛瑟刺刀的,完全欧洲式样。

该刺刀长度很短,实用性不强,根本无法和三零式刺刀对抗,为国军官兵所厌恶。

 

一种则是根据实战经验,对短式刺刀进行改革,研发的仿造日式的长刺刀。

 

这种刺刀和日本三零式刺刀类似,也是单刃,区别在于长度稍短一些。

 

因为汉阳造步枪是长步枪,枪的长度同三八式基本一致,加上刺刀以后,比三八式加刺刀只是稍短一些。

虽然短,但其实短的很有限,不过几厘米而已。这在实战中基本可以忽略,由此汉阳造步枪加上刺刀,勉强可以三八式步枪加刺刀正面对抗了。

 

 

汉阳造步枪从清末开始仿造,到朝鲜战争才退出历史舞台,前后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汉阳造刺刀也是国军装备最多的刺刀。

 

中正式刺刀

 

随着我国在抗战前仿造德国毛瑟1924步枪研发了中正式步枪,也研制了相应的刺刀。

 

中正式刺刀为欧洲式样刺刀,同日式刺刀有很大不同,同汉阳造短刺刀倒是类似。区别是,设计之初就考虑和三八式步枪对抗的问题,中正式刺刀长度远比欧洲刺刀要长。

 

遗憾的是,中正式仿造的毛瑟1924步枪,并不是三八式这样的长步枪。

 

德国毛瑟公司在二战前经过仔细分析认为,现代化步枪的长度已经没有必要保持一战之前那样。因为一战时期,步枪还是远距离射击的支柱火力之一,但进入二战以后,真正远距离的目标应该由机枪,步兵炮,迫击炮来消灭。

步枪只需要在400米到600米距离发挥作用就足够了。

既然是这样,步枪枪管可以缩短(来复线短,射程就近一些),那么毛瑟1924步枪的仿制品中正式步枪长度就大为减少,只有1米1,而汉阳造和三八式都在1米25到1米28以上,长出足足15厘米以上。

 

当然,这缩短的15厘米对于步枪兵来说是很好的,短步枪更易于携带,重量也减轻,也利于狭窄空间内的使用,

可是,对于拼刺来说,15厘米的差距,是非常可观的了。

普通身材人体厚度不过20厘米,换句话说,拼刺的时候,三八式几乎刺穿了你的身体,你的刺刀还没有刺中敌人呢。

 

鉴于步枪较短,中正式步枪设计者为了弥补缺陷,只能加长刺刀的长度。

 

最终中正式刺刀长度高达57厘米,相比三零式刺刀还长了5厘米。

 

如果再长一则制造困难程度大大增加,二则也容易折断,更导致全枪的射击重心大幅度变化,显然这已经是极限了。

 

遗憾的是这样中正式加上刺刀的全长,仍然比三八式步枪加刺刀全长短了10厘米左右。

 

短了这10厘米,让中正式加上刺刀比三八式加上刺刀逊了一筹,正面对抗有一定难度。

 

更惨的是,由于汉阳造和中正式步枪设计有很大不同,对于刺刀的固定方式和刀格长度也不同,所以两种刺刀是不能通用的。



---------------------上图是防守卢沟桥的29路军士兵,他手中的步枪和刺刀相对较短,不过一米多一点。下图是中央军精锐德械师的刺刀,可以看到刺刀是很长的。






 

乱七八糟的杂牌刺刀

除了以上这两种刺刀以外,由于国军装备步枪种类很多,每种步枪配备刺刀也不同,导致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在抗战中,经常使用的还有元年式步枪(仿造毛瑟1907步枪)的毛瑟M1895刺刀,莫辛纳干的四棱刺刀,捷克步枪的Vz-22刺刀,东北沈阳兵工厂的辽十三式刺刀等等,却都不如三八式步枪加三零式刺刀厉害。

 

显然,大家可以看到,国军的刺刀性能上相比日军刺刀,是差了一截的,仅有汉阳造步枪加刺刀大体差不多。

 

性能不及,更可怕的是,国军刺刀的生产能力也不行。

 

大家不要小瞧刺刀,刺刀结构其实并不简单,包括弹簧,固定锁,刀鞘,血槽等等,而且刺刀的坚固性,韧性有着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刺刀的标准型要求很高,稍有偏差,就无法有效安装在步枪上使用,或者使用的时候出现脱落,晃动,严重影响拼刺。

 

一般认为,刺刀只能以机械化流水线生产,采用手工作坊生产的数量,质量都无法保障。

而当时中国军工能力低下,流水线屈指可数,专业军火工人数量更是不足,导致刺刀生产出现严重问题。

 

刺刀见红 老萨谈--30米内刺刀见红,抗战的刺刀和刺刀战

对于这一点,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工厂,也就是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军工工人们体会最深。

大名鼎鼎的吴运铎,回忆自己造刺刀的场面,当时他已经可以成功修理步枪,算是一个不错的军火工人了,但制造刺刀,仍然让他困难重重。



  修好的步枪堆满了仓库,因为缺少刺刀,不能送上前线。领导上调我到刺刀制造班,赶造刺刀。

  造刺刀全用手工,刺刀上那两道槽,得用凿子一下一下挖,这样来得很慢。虽说是冬天,窗外飘着雪花,汗珠还是顺着背脊往下滚。忙了一天,才造了一把,一检查,还是废品。吃饭的时候,看见同志们都欢天喜地,我更觉得问心有愧,心想,同样长两只手,吃的也不少,为什么别人一天能做几把,我却一把也造不成?越想脸越发烧,饭在嘴里团团打转,却咽不下去,好像有刺刀卡住嗓门。我坐不住了,忙丢下饭碗,跑到屋外去。

  我严格检查了自己:既没有偷懒,甚至比别人还要累,那为什么落在后边呢?拿没有经验,工具使不惯,来安慰自己,就更可耻了。这等于没有上战场,先准备做俘虏。这样的人,如何能做战士?

 第二天早晨,我一进车间,就去找老同志请教。他们让我站在旁边看着。我发现他们每人手边都有十多把凿子,用坏这一把,马上换那一把;我呢,只一把凿子,用钝了,现磨现淬火,耽误许多时间。人家的锤子砸下去沉甸甸的,我的拿在手里轻飘飘的。我那个老虎钳也太小了,夹不住活。这一下弄明白了。我连夜改造好工具,以后干活快多了,造出的刺刀也经得起检查了。

 

大家可以看到,八路军新四军对刺刀的要求显然是有限的,远远谈不上制式标准,只要刺刀能按上去就行了。

但就是这样,最熟练的军火工人,一天靠手工,只能造几把刺刀而已。

抗战国军开始有200万左右,中后期增加到400多万,那就至少要装备200多万把步枪,需要200多万把刺刀。

这样效率,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以能够和三八式抗衡的汉阳造步枪为例,1895年到1909年共15年时间,中国最大规模的汉阳兵工厂共生产了2万1000余支汉阳造步枪,却只造了2310把刺刀。鉴于这种情况,汉阳兵工厂又花费巨资进口了专制刺刀,日产50把的一套机器,但产量仍然上不去,够不上实战需要。

因此,汉阳造大多配用的是较短的杂式刺刀,所以说,唯一能够和三八式步枪抗衡的汉阳造长刺刀,实际是数量严重短缺的。

 

在八路军120师参谋长的周士第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由于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实战出现各种问题。

本书中另两篇说道的红缨枪,大刀,都是因为刺刀数量不足搞出来的产物。

 

西北军由于刺刀数量不足,被迫用将大刀作为近战武器,以不到1米长的大刀对付长达1米半的刺刀,显然,这是极为不利的。

至于红缨枪和大刀又不同,西北军背负大刀的士兵还可以拿步枪或者手枪,但拿着红缨枪需要两只手,这个士兵拿了红缨枪,也是无法再拿别的武器。

 

换句话说,用红缨枪对付日本人,就等于是拿着冷武器对付热武器。早在70年前50人用3挺重机枪就能打退5000人的进攻,更不要说抗战时期,这是极为危险的,只能用于特殊的野战,近战。一旦红缨枪手在开阔地或者遭遇有备而来的日军,必然伤亡极大,而对方毫发无伤。

其实,如果有足够的刺刀,谁会去用这些武器?

 

为了缓解刺刀不足的严重矛盾,除了使用大刀和红缨枪以外,就是用各种途径搞到刺刀。

如川军,西北军,湘军等,主要是通过当地铁匠手工打造。由于铁匠水平不一,更没有什么统一制式可言,生产出来刺刀五花八门,各种式样。有些比较精良,但更多的都是粗制滥造,有的还没用就生锈,有的长度极短,只能略胜于无,有的干脆则又脆又软,基本不能使用。

 

红军的四方面军悍将疯子王近山,曾经跟国军拼过一次极为危险的刺刀。当时王近山以后带着部下和国军肉搏了1个多小时,极为疲惫。突然一个国军挺起刺刀偷袭刺向王近山!王措手不及,被一刀刺中腹部,本来肯定活不了啦。

没想到这个国军的刺刀质量极差,这一刀捅在厚厚的棉袄上,居然把刺刀捅弯了。没有受伤的王近山,就是上去一刀把国军士兵砍翻。事后检查伤口,皮都没破,只能淤青了一块而已。

后来王说,如果不是这把刺刀差劲,肯定没命了。

 

显然,自产刺刀不现实,那还有一个途径是购买。

 

桂军李宗仁白崇禧,粤军陈济棠等利用关系,从日本购买三零式刺刀。

 

滇军龙云则从法国人手中,购买法式刺刀。

 

其他军阀各显神威,从包括捷克,瑞典,英国,苏联,美国甚至匈牙利等各国进口刺刀。

 

可以说,当时中国可谓全世界刺刀的展销会。

 

最初中央军也是这样,他们手上有一批三八式步枪和三零式刺刀,还有苏联援助的莫辛纳干步枪和锥形刺刀,加上国产刺刀,五花八门。

 

但抗战之前和抗战时期,处于制式统一的考虑,他们向欧洲军火生产大国比利时进口了一批制式刺刀 比利时造1924式刺刀。

 

这种比利时造1924式刺刀在 比利时本国是不装备部队的,完全为出口所用。

这款刺刀长度不错,长达51厘米,跟汉阳造刺刀类似。由于比利时也是日耳曼人为主,该国军工能力强大,武器质量很高。

比利时造1924式刺刀用钢相当好,各方面性能并不亚于三零式刺刀,所以称为抗战时期国内最普遍的外购刺刀。

只是这款刺刀的长度有限,和三零式伯仲之间,并不占丝毫上风。




----------------------日军刺杀训练非常严格,而且往往向下图一样,让新兵用战俘和平民练胆量,残酷无比。日军在二战中的拼刺能力可谓世界第一,1938年张鼓峰冲突,苏军战伤2752人,日军战伤914人。战斗结束后,双方的卫勤部门详细统计了各自的负伤原因。其中冷兵器造成的伤亡为:苏军110人,日军4人,交换率28:1,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夸大,但日军拼刺能力远远强于苏军那是毫无疑问的事实。诺门坎战役中,还有一个士兵连续刺死刺伤10几个苏军的战例,要知道,苏军身高平均1米7几,日军平均身高仅有1米5几,相差了20厘米之多。其实苏军也是比较重视刺杀训练的。







刺刀不如敌人,刺杀术也不如

 

刺刀上已经吃亏了,刺杀术呢?

 

之前已经说了,日军把刺杀能力当做最重要的单兵能力之一,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投入重大人力财力给予完善。

 

日军刺杀方面的专家,研究世界刺杀技术,并且结合日本剑道的一些特点,推出的所谓东洋刺的刺杀术。

 

粗一看,东洋刺根本不起眼,甚至有人说这根本不是武术,就是刺,挡,拨这三个动作,极为简单,似乎连小孩子都会。

实际上,这正是日军刺杀术厉害的地方。

 

日军新兵进入部队以后,要进行长达一年的新兵训练,其中刺杀训练是相当被重视的。头五个月的训练,包括队列,刺杀,射击和拉练。

所谓队列,就是战队,拉练是跑步和急行军,这是都是基础的基础,射击不用说了,也是必备的技能,而刺杀居然作为和这三项基本功相同地位的技术,交给新兵。

日军基层配备很多刺杀教官,这些教官水平很高,训练也相当严格。这样经过一年左右新兵训练苦练后,日军新兵早已无数次重复东洋刺的简单动作,成为一种不假思索的下意识反应了。

 

这样一来,到实战时候,由于肉搏战往往速度极快,突然遭遇,根本来不及反应,也就几秒钟分出胜负。

而且,这时候的士兵往往极为紧张,很多动作都是下意识的,只能发挥平时训练水平的百分之二三十。

此时,东洋刺的威力就显现出来,由于极为简单,成为日本兵的下意识反应,所以日军在拼刺中面对国军的刺刀,反应极快,出手也快,加上平时训练严格,往往能够达到快准狠,力量也相当惊人。

 

八路军一个团长,曾经在狼牙山遇到一个北洋时期的老军人。这个老军人在北洋军阀中担任教官,不但会日语,还擅长拼刺,非常厉害。当时他并瞧不起八路军简单的所谓东洋刺,决定那个团长较量一下。

结果一上来,轻敌的北洋老军人,被八路军团长一个刺杀就打掉了他的枪。

第二次,老军人不敢轻敌,认真应对,但经过几次搏杀,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不得不承认东洋刺还是很厉害的。

 

 

八路军一个练过少林武术的老兵回忆往事,认为日军的东洋刺很厉害。他是河北人,从小连武,普通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就这样打起鬼子来都很困难。

 

他回忆道:我们100人伏击日军10几个人。第一次我刺鬼子,鬼子用力一拨,我的虎口居然都给撕裂了,枪给挑飞了。当时没时间拣枪,好在我还会拳脚功夫,我就空出肚子让他扎。他上了当,一扎过来,由于傍边还有我们别的战友刺他,他就没刺准,没扎到我。我立即一把攥住枪杆子,踢裆打喉,鬼子就倒了。我夺过枪,一枪把他刺死。

 

 

这里老萨多说几句,有些人说中国功夫没有,因为有很多套路,需要练习招式。实战时候,敌人一拳打过来,你还在考虑用什么招式挡的时候,就中拳了。

其实这并不对,套路只是一些作战时候的制敌方法,练一练并没有任何问题。

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考虑套路可能是会慢一拍,导致自己非常不利。

一旦功夫练到了家,所谓见招拆招都成为不假思索的自然反应,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那时候功夫就厉害了。

所以套路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套路较多,就要勤学苦练,如果只学个皮毛却想实战有用,建议去学套路简单的拳击,散打和泰拳。




---------------刺杀训练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国军这方面由于伤亡太大,基本每次战役以后补充一半新兵,导致肉搏能力迅速下降,一对一的话真的拼不过日本人。好在国军当时很多部队还是有些近战武器,不是完全依靠刺刀。下图是国军近战利器,花机关(德国MP18冲锋枪)和盒子炮(毛瑟军用手枪),这些都是克制日军刺刀兵的利器。








 

 

相反,国军这方面刺杀训练就够呛了。冈村宁次曾经说,敢拼刺刀的只有中央军,显然中央军刺杀训练是最重视的,却也有很多问题。

 

至于地方军阀部队,就更别说了。

 

国军的军官,大体出身于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而军队的士官很多是北洋军阀时期的老兵。

 

当时,国军流行的刺杀术是著名的北洋刺,这是北洋军阀时期普遍流行的刺杀术。

北洋刺是北洋时期吸取西方刺杀术,结合中国武术枪术的一部分创造的。

 

北洋刺的特点是套路多,招数丰富,一旦练熟了威力很大。不过连带的问题出现了,北洋刺的招数多,训练难度比东洋刺大。就算是同等训练程度下,北洋刺招数多,就往往要在使用的时候,想要使用那些招数,出招时候一般有一定的停顿,不如东洋刺那样简单直接。

 

换句话说,北洋刺要新兵训练更长的时间,如果国军在抗战前已经训练了几百万部队,这一点并不是问题,遗憾的是事实恰好相反。

 

抗战爆发几个月前,内战还在继续,中央军大军压境西安,解救蒋介石。

而抗战之前国军仅有170万部队,其中中央军嫡系约60多万,其他都是各种各样的军阀部队。

而兵役制度也没有完善,全国只有几个地区开始了征兵和训练工作。

 

七七卢沟桥突然打响,当时也仅仅训练了几十万新兵而已。

 

到了抗战爆发以后,仅仅第一年,国军伤亡百万人,日军也伤亡了几十万。

但国军如此大的伤亡,补充兵员却不足,只能将新兵草草训练,然后送入战场。

淞沪会战期间,有些新兵刚刚入伍2,3个月,刚学会走正步和开枪,就送到一线了。有的甚至都没有学会开枪,比如湘军一下保安队的新兵,从湖南坐船到上海的路上,紧急教新兵开枪和刺杀。

这样训练出来的新兵,刺杀能力可想而知。

 

老萨看过国军老兵的访谈,国军老兵曾经说,开枪什么都好说,最难训练的就是刺杀。

刺杀这种东西,没有几个月时间,每天如一日的苦练,根本不能有效作战,也没办法速成。

 

就算新兵完成4,5个月的刺杀练习,也并不代表他能上战场,还必须做战前的实战训练。

为什么?因为训练时候用的是木头枪,带着防具,而打仗用的真枪和刺刀的重量感觉同木头枪有很大不同。用真枪和木枪根本就不一样,木枪用的再好,没用过真枪一样也是不行。

 

换成真枪以后,至少训练1到2个月,才能适应实战的需要。

 

到了这一步,也不是说你就能跟鬼子拼刺了,还要解除两个问题,一个是心理关,一个是适应性。

适应性主要就是战场的环境!这又很多种,包括地形,天气,周围环境等等。

举个例子,正常刺杀训练都是在平地,打谷场之内,步伐进退什么都没有任何障碍。

而实战时候,却极有可能在山地或者丛林。

平地时候你一部可以跨半米,山地只能四分之一米,差了半米,就刺不中敌人,反而自己中刀。

另外下雨时候,视线问题,脚下湿滑,这些都会对刺杀有极大影响。

八路军在山西作战的部队,就着重练习过山地拼刺。因为拼刺的时候,敌人往往站在低处往上刺,出手点很低,这同平时平地练习不同,一度让八路军非常不适应。

后来全军针对山地战训练刺杀以后,这个问题才基本解除。

 

而心理关则是最大的问题。

相对距离很远的射击,用《教父》里面教父大儿子桑尼的话来说就是:在一英里外开枪!在面对面的刺杀中,将一个活生生的敌人刺死,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敌人的鲜血会飞溅到你的身上,敌人的内脏,体液也可能流到你的身上,显然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

没有刺死过人的新兵,就算平时练得再好,往往也会在关键时候手软,下不了手,或者虽然赶下手,却因为紧张而过量用力,导致刺杀动作变形,被敌人乘机杀死。

对于这种东西,全世界都没有好的办法,只能通过实战经验弥补。

讲难听话就是,打几仗你还没死,就练出来了,这又谈何容易!

 

显然,就算面前有杀父仇人,让一个新兵用刺刀将他活生生的刺死,还是有很大心理障碍的。一个正常人,他会本能的畏惧白刃战,害怕见血,不敢杀人。

所以,实战时候,你这种畏惧心理会导致出招犹豫,足以让你丧命了。

 

所以说,让国军训练仅仅2,3个月的新兵去和日军老兵拼刺刀,基本等同于送死,更不要说武器上还有很大差别。

 

所以实战中,国军和日军拼刺,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


-------------------------日军的刺刀兵到处都是,在抗战初期,这些士兵训练严格,拼刺能力很强。但随着战争的消耗,日军拼刺能力开始急剧下降,到了1944年,敢于主动拼刺的日军已经很少了。




开始是占下风的

 

 

九一八,由于张学良的溃败,双方激烈的作战不多。

128上海战役中,由于双方是巷战,所以肉搏战很多。当时国军十九路军由于刺刀不如日军,拼刺技术也不及,虽然作战极为勇敢,却在肉搏战中占了下风,伤亡很大。

 

此战结束以后,国军上上下下,开始注意拼刺问题,并且开始针对性的训练对付日军的刺杀方法。

 

七七打响以后,日军最先进攻的是南苑29军兵营,当时29军学生兵同日军精锐部队展开大规模拼刺。

 

因为被汉奸潘毓桂出卖,日军选择南苑防御最薄弱的学生兵阵地突破,于是一场一面倒的肉搏战开始了。

当时学生兵和日军激烈拼杀,到处都是兵兵乓乓刀枪互砍声音,无比惨烈!

肉搏战几分钟后,情势就一边倒了,经受过十几天刺杀训练的学生兵完全不是日军对手。

这简直类似于泰森和老萨之间的拳击赛,实力相差太远,胜负根本没有悬念。

实战中,一个日军士兵左突右刺,往往能对付三四个学生兵。

 

学生们由于没有受过刺杀训练,刺刀一刀刺过去刀尖乱晃,虚弱无力,就算刺到日军也不会造成致命伤。

而且这些学生也多不是重体力劳动者,入伍刚刚半年,训练不够,臂力体力也都不足。

拼刺期间,偶尔两把刺刀一碰,学生兵的刺刀就脱手了飞了。

 

而使用大刀的学生兵更惨,大刀队刺刀本来就是不利。

《鹿鼎记》中海大富对韦小宝说:你和皇帝如果真下苦工练个10年20年的功夫,练到了家,两人联手,或许对付的了鳌拜。这样半吊子练几个月有什么用,这次可是凶险的很啊!

道理就是这样,短时间内,学生兵就有上百人被日军刺中倒地,鲜血散漫了南苑的土地。

虽然如此之不利,甚至几乎相当于单方面的屠杀,但让日军士兵惊叹的是。学生兵们战斗意志非常顽强,他们虽然接二连三的被日军刺倒,三四个打一个也不是对手,但余下的就是不退,仍然奋力刺杀。

有的学生兵被日军刺中要害以后,却用双手抓住刺入身体的刺刀刀刃,不让日军将刺刀拔出。傍边的学生战友将这个日军刺死后,发生这个学生兵早已经死了,临死手中还仅仅抓着日军的刺刀,刺刀的刀身还在他的体内。

 

还有一些学生兵被日军刺中要害倒地,口喷鲜血,却还拼命向日军身边爬去,奋力和日军厮打,试图抱住日军的双腿,让战友们将其杀死。

 

就在这个关头,佟麟阁率领的军官教导团奋力杀入日军侧翼。日军数量本来就不多,此时侧面受敌,冲锋部队顿时不敢继续突进,只得再次向后撤去。由此学生兵们终于找到机会,迅速撤退!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学生兵以外,如军官教导团,特务旅,甚至骑兵师作战也非常顽强。

骑兵师一些士兵在战马被日机炸死以后,手持骑兵步枪进入步兵阵地作战。当日寇冲锋的时候,骑兵们挥舞马刀和他们肉搏,伤亡很重。

据跟当时骑兵六团团长刘少泉回忆,他的侄子刘升英会武术,在肉搏战中奋力砍杀,非常英勇!当时刘一边砍一边大叫:快杀吧!快砍吧!这些畜生杀一个少一个!

结果在刘在连续砍倒数名日军后,不幸殉国,这才是民族英雄!

而教导旅一些老兵负了重伤后躺在地上无法移动,奄奄一息。但日军冲上来的时候,他们仍然倒在地上向日军投掷手榴弹。日军本来见他们满身是血,以为已经死了,猝不提防之下,被炸死很多人。之后凶残的日军士兵将这些老兵乱刀刺死了,有的被刺了十几刀之多!

 

 

对于日军拼刺的厉害,八路军也有回忆。

 

八路军也就是红军,本来是最擅长拼刺的部队。

因为武器不足,弹药缺乏,在五次围剿期间,红军依靠拼刺不知道打垮了国军多少部队。

八路军成立以后,更是强化了部队的拼刺能力。

 

但在平型关以三倍兵力伏击日军辎重兵,却仍然没有在拼刺中占到完全的上风。

当时参战的八路军686团3营排长田世恩的回忆:我们连接到了夺取老爷庙的任务,我带着全排战士立刻向老爷庙冲击。战士们的喊杀声像霹雳似的震撼着山岩。当我冲到坡下的时候,见前边的一个鬼子正往老爷庙那边跑,我就拼命追……紧爬几步就追上了那个鬼子。我屏住呼吸,憋足了劲,向他背上猛劈一刀。这家伙还没来得及叫唤就滚下山坡了。




-------------------八路军的拼刺训练也非常严格,毕竟这个不需要弹药,是最合算的。上图是八路军巷战的拼刺训练,下图是八路军和民兵的站岗,巡逻。





 

显然,这次只是偷袭成功,算不了什么,田世恩又回忆:在侧翼连队的掩护下,我们终于冲上公路,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没有刺刀的同志便拔出砍刀和鬼子杀起来。有的战士连大砍刀也没有,就徒手和敌人撕打。我端着刺刀朝一个矮个鬼子刺去,不想那家伙一下转过身来。我猛一使劲又朝他胸部刺去。那鬼子又用劲一挡,硬跟我顶起来了。我趁机往后一撤,抽出枪刺来,但我的刺刀被挡弯了。正在这时,一颗子弹飞来。从我右膀下穿过。那家伙见我中弹了,正要松动一下。我咬了咬牙,把腰一闪,掉过枪托抡起来,纵身一跳,照准他的脑袋直劈下去,连枪捧在地上,把那家伙打倒在地。我又顺手抄起他的长枪,朝他肚子上乱扎了两刀。

 

显然,田世恩作为一个走过长征的老红军,拼刺能力这么惊人,居然还差点被一个日本普通小兵刺倒了。

 

他继续回忆:紧接着,我又和冲过来的一个鬼子军官拼上了。他拿的是东洋刀,没有我拿的长枪吃劲。我一刀就把他刺倒了……足足拼了半个小时,鬼子顶不住了,纷纷钻到车下。我们乘机直奔老爷庙。占领老爷庙的一小股鬼子见我们开始往上爬,用机关枪扫个不停。这时沟里的鬼子又从后面拥上来。幸亏2营的战士及时赶到,消灭了拥上来的鬼子……我带着两个班的战士冒着弹雨匍匐前进,在离山顶不远处向敌人投弹。鬼子的机枪哑了,他们也端着刺刀冲下来……但我们的人多,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一个鬼子最少也要挨上两三刺刀。我们占领老爷庙后,居高临下进行攻击,打得沟里的鬼子无处藏身……

 

要知道,这仅仅是日军辎重部队而已。

 

林彪也在战役后写道: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个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


逐渐扳回劣势

 

但是,这并不是说国军肉搏就不行。

 

实际上,抗战初期,国军有不少老兵的拼刺能力丝毫不弱于日军。这些人都是很擅长肉搏战的,而且敢于拼刺。

其实肉搏战这种东西,六分靠胆量和经验,四分才看技术和武器。

就比如号称练过剑道,身体强壮的日本老兵东史郎来说,他就畏惧和国军肉搏,他的日记中也从没有肉搏的经历。甚至有一次他跟国军一个夜袭士兵仅有几米,他也没有敢于刺杀。

 

在淞沪,南京,太原,台儿庄,到处都是国军老兵拼刺的场面,甚至让日军胆寒。

 

因为国军在火炮,坦克,机枪上面占据绝对劣势,往往在白天等到日军突入阵地50米才主动迎击拼刺刀,或者在夜晚采用近战突袭拼刺的方法,歼灭日军。

 

至少拼刺方面,国军是弱了一些,却不至于像重火力和远程火力那样,干脆被日本人压着打无法还手。

 

在淞沪的几乎每一条街都有过激烈的肉搏战,吴淞炮台拼刺长达几个小时之久。

台儿庄的西北军,也是在近战中用大刀,手榴弹,刺刀,跟日军激烈鏖战了1个月之久。

 

在武汉会战期间,中央军第4军以肉搏战拼刺攻击日军,日军被打怕了,后来看到国军挺起刺刀就跑,一面跑还一面向后竖大拇指。

 

 

抗战中后期,国军开始针对日军的拼刺技术进行改良刺杀术,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八路军也是一样,他们对近战的需要更迫切,他们很快改良刺杀术,模仿东洋刺,并且加长刺刀长度。而且八路军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绝对不和日军拼刺。

这样一来,中日两军刺杀能力就相对接近了。

 

在抗战后期,还曾经出现了规模最大的一场肉搏刺刀战,也就是石牌保卫战。1943年日军集中十多万兵力发动鄂西会战,妄图沿长江攻入四川,消灭国民政府,取得侵华战争的胜利。

而湖北省宜昌县附近的石牌要塞则是拱卫重庆的第一道防线,如果石牌失守,整个防线就动摇了,日军有可能就此突入四川省,重庆也就危险了。

所以蒋介石调动绝对心腹嫡系部队18军防御这一线,陈诚将18军最精锐的11师防御石牌,11师师长为大名鼎鼎的胡琏。

此战中,日军以绝对优势火力,经过苦战,突破石牌外围第一道防线,攻入第二道防线。

到了这个时候,石牌守军11师官兵伤亡很大,战斗力大减,应该撤退了。

但师长胡琏和官兵们甚至石牌的重要性,宁可全军覆没,也绝对不会放弃石牌要塞。

胡琏丢下5份遗书,并且下令: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

30日的高家岭阵地,日军1000多人已经冲破11师主阵地,胡琏收拢部队,迎面给予痛击。由于石牌要塞地域狭窄,两军很快混战在一起,日军重武器害怕误伤不敢发射,由此发生了最大规模的刺刀战。

高家岭上,数千把刺刀碰撞,所有枪炮声全部停止,到处都是正在拼刺战士的吼叫,受伤者的哀嚎,垂死者的呻吟。

当时双方已经杀红了眼,拼刺刀本来强调以保存自己为主,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攻击别人。也就是,如果自己有威胁,先要拨挡开敌人刺刀,然后再反击。



-----------------随着国军装备的更新换代,肉搏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不过解放军还是比较讲究刺刀战的,因为是勇气的表现。下图是中印两军的刺刀对峙,和解放军女民兵的刺刀训练。









打到这种地步,国军官兵早已顾不上自己的安危,跟着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的想法。

他们上来就是刺杀,对日军刺过来的刺刀根本无视。

这是同日军日常训练截然不同的,训练有素的日军遇到这种打法也不知道如何应付,双方往往都是同归于尽,同时刺中对方。

这种玩命的打法,让崇尚武士道的日军也极为胆寒。

高家岭是个比较陡的小山,山岭上数千人拼刺,一旦中刺刀倒地的就从山上滚下来,短短10分钟后,山脚下已经全部是尸体,一直堆到了半山腰。

经过长达1小时的激烈拼刺,最终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国军18军11师官兵终于压倒了日军。

日军伤亡数百人,余者大部分带上,日军指挥官眼见全军覆没,只得指挥部队狼狈后撤。

此战以后,日军由于伤亡极大,被迫在31日放弃攻打石牌全线后撤。日军主攻的2个师团在石牌附近遗留的尸体就有7000多具。

而国军伤亡也很大,光18军就伤亡50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11师的官兵。

 

相比国军来说,八路军由于火力更弱,更多采用白刃战,所以他们也对自己的刺杀进行了改良。

在拼刺中,八路军尽量以多对一,获得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八路军老兵回忆:拼刺刀时,兄弟们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有个鬼子的队长被我们围住这家伙举者指 挥刀,嘴里啊啊的大叫要劈我,我假装进攻,进攻装的很象他很紧张,注意力都在我这,被侧方我们的战士一刺刀就捅得蹲下了,解决其他鬼子后,捅死了这鬼子 官。

 

随着战争的消耗,日军的刺杀能力开始大幅度减弱。

就算是和国军作战的甲种师团,有经验的日军官兵大部分死了,有一部分调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剩下的和抗战初国军新兵一样,能力素质都比较低下。

至于对付八路军和敌后游击队的丁级师团就更差了!

 

 

八路军军官回忆:当时老鬼子都留胡子老鬼子是非常有战斗力的,死也不投降,很顽强。鬼子门欺负老百姓,我们去有的村子,很多人被杀了,房子烧了女的死尸光着屁股,被小日本糟蹋了,哪个惨呢,所以失去战斗力的小日本一个活口都不留全用刺刀挑死没二话。到了40年,老鬼子们死伤很多,新鬼子战斗经验少,再加上我门不断的提高,他们就不行了,到后来鬼子跪下来给我们磕头求饶命,饶命?我们多少兄弟牺牲了, 多少百姓被你们杀了,多少姐妹被糟蹋,我这没有优待俘虏一说,全让我用刺刀挑了,到后来领导找我谈话让我优待俘虏,当时纪律很强,我要遵守,但我恨日本 人,后来我在前面吸引鬼子的俘虏让民兵动手从后面动手,我这从没有优待俘虏那一说!

 

到了1944年1945年,国军这边开始在近战中取得了上风,这除了日军已经油尽灯枯以外,更有国军装备了大量英国美国援助的冲锋枪的原因。

在雪峰会战中,已经出现国军美式英式部队的冲锋枪手,一梭子子弹打死7,8个冲锋的日军刺刀兵的战例了。

中印公路打通以后,美国冲锋枪更是源源不断的送到中国,日本人就更是不敌了。

遗憾的是,刺刀并没有随着抗战的结束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在解放战争中,又出现了无数次刺刀战,只是这次是中国人大中国人了,最著名的可谓林彪,他的一句名言是:任何一个解放军战士,必须有刺刀30米内见红的能力。

遗憾的是,朝鲜战争还有少量拼刺的战例,到了中印战争就几乎不存在了,到了中越战争,一线步兵已经要求拆掉全部枪上的刺刀,因为没用又碍事。

而海峡那边的台军也是类似,虽然训练还有刺刀的环节,但就算是少数特种部队也是用无声手枪而不用刺刀了。

刺刀战,已经从解放军和台军的字典中寿终正寝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8451/816791091272.html

更多阅读

老照片图文故事:从1942年2-3月的这张老照片谈起

老照片图文故事:从1942年2-3月的这张老照片谈起1942年2月途经一分区时,左起:布朗基、唐儒、罗元发、傅莱、杨成武、林迈可、李效黎在周庄一位朋友及时提醒我说,其实为第一座狼牙山烈士塔留下了影像记录的,还有

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老萨谈老骥伏枥 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

老萨谈老骥伏枥-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抗战重武器系列) [原创 2014-1-18 22:10:51] 字号:大 中 小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抗战中,几乎每一个战场,国军在火力上都被日军完全压制。一场战斗下来,无论胜利者是谁,国军的伤亡大多

希波战争之决战萨拉米 希波战争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渊源,而萨拉米海战为希腊人赢得了这一切。希腊从此迈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雅典帝国、帕提侬神庙与“黄金时代”随之而来!波斯国王的复仇之心公元前485年10月,征战在外,一心想为父王扫平叛乱的波斯

声明:《刺刀见红 老萨谈--30米内刺刀见红,抗战的刺刀和刺刀战》为网友萌妹女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