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理由】
福建土楼是中国东南山区土楼中最出色的代表和最值得保护的典范。这种杰出的大型防御型夯土建筑是以世代相传的技术建筑而成,位于肥沃的深山峡谷里,是一种先民世代延续下来的群居方式。有的土楼的内部墙面经过精心的装饰,显示了他们当时群居生活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一个地处偏僻且周围环境危机四伏的社会是如何发展的。这些大型建筑和它们所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显示了风水理论和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 ――世界遗产委员会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分布于中国福建西南地区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目前尚有3000多座。福建土楼产生于十一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达到成熟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在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被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的杰出代表。作为十一世纪以来各个时代大量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的载体,福建土楼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种建筑的产生、创新和发展,也为特定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民族民俗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2008年,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是生土建筑与木结构建筑完美结合的一种范例,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建筑景观
福建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在选址上充分考虑了地质、水文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在材料选用上以当地丰富的土、木为主要用材;在结构上以生土夯筑的外墙与内部的木构架相结合,讲究牢固性和舒适性;在布局上体现了传统礼教与秩序以及满足聚族而居的使用功能要求。作为大家族聚居的居住建筑,福建土楼这种建筑形式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福建土楼以厚重的夯土墙围合,用穿斗式木构架相对完整地依附于夯土墙并与其共同承重,构成两层以上封闭式围合型大型民居建筑,体现了生土建筑的建造技术在中国发展到了巅峰。生土夯筑的墙体以其厚重、稳定和对外防御功能作为建筑外壳,木结构建筑则以灵活的结构形式,分割空间,创造各式形态和功能,形成建筑内景。外观上,土楼的墙体色彩及瓦屋顶,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山形、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景观上,土楼的木结构体系创造了轻巧、灵活、可自由分割创造的景观形式,具有适宜人类居住的人性化氛围。
按照建筑形式,土楼基本可分为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和府第式土楼等,但以圆形土楼为多,故国际间对这类建筑一度统称为“客家土圆楼”。方形土楼中又有诸多变异形式,如殿堂式方楼等。按建筑结构分,福建土楼主要可分为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类。
在历史进程中,土楼的形式、功能也有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十九世纪晚期以后,许多土楼在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融合了西式建筑的美,引进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技术和建筑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土楼内出现了中西融合的建筑现象,主要体现在祖堂建筑的西式化、栏杆等建筑材料及其图案的现代化,成为这种独特建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是民族文化传统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完美展现,实现了人居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形成了独具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建筑形体和组合
福建土楼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布局上,或依山就势,或沿溪落成,或耸立于田间,错落有致,气势磅礴,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神奇、古朴、雄浑、美丽的景观。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建筑形式优美奇特,建筑功能齐全实用,建筑材料就地取自大自然,荒废时又回归大自然,是早期环保节能型生态建筑的经典,体现了人居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福建土楼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特定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中的完美展现,它难能可贵地实现了人居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并形成了一种独具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建筑形体和组合。这种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美观与和谐,并讲究就地取材的节约型和节能型的建筑与规划,面对今天现代化的进逼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和参考价值。
从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中国东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关,福建尤为明显。福建土楼正是这一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特殊文明的物质载体。土楼所在区域居民的文化习俗一方面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儒家风范,另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山区民俗文化的特征。福建土楼是这种文化心理投影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的产物,与土楼人家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伦理道德、宗族观念、方言语音等构成了互为依赖的完整体系,在结构和布局上突出了聚族而居和综合防御的功能,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社会观、道德观、文化观和家族意识、民系意识,集中形象地体现了土楼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浑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福建土楼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筑艺术成就,是汉民族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文明的历史见证
福建土楼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生土建筑工艺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见证。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血缘伦理的国家,历来都重视家族血缘的传承和联系,土楼这种建筑形式和内部布局,最能体现出儒家文化传统“敬祖睦宗”、“尊礼重儒”的伦理观念。
特别是方形和圆形土楼中所体现的楼内上下房间大小一律均等,不分长幼尊卑平等分配、聚族而居于一楼的居住形式,围合中心是公共活动的庭院,院内通常建有祖堂兼作书斋,适应了对外封闭式防御、对内开敞式交往的需要,更是凸显出楼内居民强烈的家族整体意识与近似原始、朴素的生活方式。
每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不仅适应了聚族而居、安全防卫、教化育人的要求,而且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生活设施、祭祀处所、议事场地、家畜粮草等一应俱全,人多势众,遇到危急关头足不出楼坚守数月没有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福建土楼是中国历史变迁过程中人口大迁徙、民族大融合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发展到成熟并一直使用到现在,正是中国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展示了在辗转迁徙过程中为适应和开拓新的生活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形成了它有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集中而形象地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福建土楼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以其高超的建筑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必将为人类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胡大新/福建省永定县博物馆研究员、常浩/福建省文物鉴定组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