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麝香少许,用绵纸包裹。塞入耳内(哪边痛塞哪边)
验例:龙同志年逾花甲,二十年前患此病,多方医治无效,用此方其痛立止,至今十余载未复发。荐方人:河南栾川县赤土店乡,尤永杰广大百姓利用本方后的反馈情况:1.山西太原市北城区迎新街道杨建政用本条方治愈了孙爱萍的三叉神经痛。此人患病7个多月,觉不能睡,饭不能吃,痛起来大哭,经用此条方后,现已完全止痛痊愈了,后又医治7人均100%见效。2.黑龙江齐齐哈尔药材采购站李琴,用本条方治好了她亲属患多年的三叉神经痛。3.陕西咸阳市干休所崔惟光,男76岁,离休干部。他来信说;我的一位亲属患有三叉神经痛,昼夜不得休息,用了不少药也不见效果。后我用本条方为他治疗,仅一次治愈。 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率为100%
三味定痛散
【处方】全蝎、僵蚕、白附子各10克。
【用法处方】上药研末,分成10包,每次服用1包,每日1-2次,饭后黄酒服用,10日为一个疗程。
【疗效】治疗27例,均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随访1年仅有1例复发,仍用上方治疗1个疗程而治愈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3.17
三叉神经痛治疗134例
【处方】 马钱子30克,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克。
【制用法】上药共研末,用香油、清凉油各适量调成糊状敷贴患处太阳穴、下关、颊车或阿是穴,每次取1-2穴,2天一换,3--4贴可治愈。
【疗效】治疗134例,痊愈98例,好转36例,总有效率为100%,本药有毒,切忌入口。
【来源】湖南医药杂志1982.4.13 张华
奇方治疗三叉神经疼,治愈率100%
治疗坐骨神经痛奇方显特效:处方:当归6克,川芎6克,地龙6克,木瓜5克,千年健6克,肉桂3克,海桐皮3克,生地9克,桂枝3克,羌活3克,麻黄3克,红花2克,红糖60克。上药共为细末,大曲酒一瓶,到处二两,将药末和糖装入瓶内,埋地下7天,取出服食摇匀,每服一两,每日两次。
治疗半身不遂的奇效奇方。
处方:广木瓜,麻黄,川牛膝各四钱,用纱布包好,放入五脏挖空的鸡肚内煎煮(男用大母鸡,女用大公鸡,水没过鸡)药取出,吃肉喝鸡汤。最后,把鸡骨头炒黄,研成细末,用黄酒冲服发汗。吃后如有效,可多吃几只,治愈为止。
此方适用于偏瘫,语言不清,口歪眼斜。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酸性食物。
治疗严重性失眠特效方:
处方:淮小麦,石决明,夜交藤,珍珠母各30克,赤芍,合欢皮各15克,黄芪,柏子仁,丹参,麦冬各8克,沙参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此方对于兴奋,肝阳火旺,心神不宁的严重失眠症特效。
治疗癫痫奇方奇效:
单方治病气死名医,配方及用法;公鸡肾,从公鸡背上开刀,取出指头大小,红色鸡肾,用新鲜井水3-5勺(小勺),将鸡肾研碎。早上空腹服,一日一次,连服七天见效,十天除根。
蔬菜减肥法,七天可减五公斤,食用方法;头三天只吃萝卜,白菜,红萝卜,芹菜等蔬菜,不食油脂;第四-五天,每天加上少量瘦肉;第六-七天,每顿吃一至二两米面食,仍以蔬菜为主。在此期间如有饥饿感,可加食干鲜水果或果脯,瓜果罐头等。
三叉神经痛 中医疗法大全
来源:未知 作者:中医中药秘主网
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附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上,上攻头目或齿鼻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口:“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癌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临床表现多见于一侧面部,剧痛往往骤然发作,持续数秒至1—2分钟,重者可出现面部抽搐。多在40岁以后发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今不明,现代西医学亦缺乏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疗法。
现代首篇以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见于1955年,而用中医中药证冶的临床文章则迟至60年代中期才出现油70年代起,开始有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公诸于世,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如七叶莲等进行了一系列发掘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达70余篇,为六、七十年代总数的10借以上。通过大量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在治疗上,创制新方,改进剂型,产生了不少重复性强的有效专方,发现了活血化瘀之法对本病的作用,如活血与祛风并用,或突出活血,或加虫类药逐瘀,往往可以明显提高疗效。中医中药秘方网值得一提的是针灸治疗,近十余年来、随道穴位刺激方法的不断增多和对针刺部位的反复探寻、筛选,其有效率亦获得迅速提高。metonia.com目前,还有一些单位重视中西药物协同增效途径的探索
从已收集到的文献统计,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风寒外袭风寒侵犯阳明,凤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胃热上攻过食炙搏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肝火上炎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痰瘀阻络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人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辨证分型]
1.风寒外袭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2.冒火上攻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于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3.肝火上炎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4.疲瘀阻络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腔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1)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
①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5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入0.3-0.5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Ⅰ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入0.5-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50下。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20--50次。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外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metonia.com症情重者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1000例,痛止率54%,显效率29.2%,总有效率为99.2%。其中540例,随访半年至5年,复发率为39.4%。
②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工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人皮内,注入0.1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蔽。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89例,总有效率为96%-100%。
③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一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metonia.com留针通电10--2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126例,总有效率为92.4%-96.9%。
(2)单方验方治疗三叉神经痛
①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相当于原生药5-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疗效:共观察82例。缓解2例,显效30例,有效2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74.4%。
②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疗效:以本药治疗6例,疗效颇好。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③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木,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4例,均有效。适于风热外袭所致者。
其他措施: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metonia.com对顽固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疗效标准
目前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级尚不一致,有分三级,有分四级。且本病可以出现较长的缓解期,故应包含一定随访期。据多数医家的意见,综合如下:
缓解:痛止,请症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者。
显效:痛止,诸症基本消失,随访时间不足半年,或在3-6个月内复发,但症状较前轻,中医中药秘方网再治仍有效者。
有效:疼痛减轻,发作间歇期明显延长,症状改善者。
无效: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减轻不明显或症状元改善者。
2.分型治疗
(1)风寒外袭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翅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二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人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茶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3)肝火上炎
治法:泻肝降化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4)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疗效:上述四型,按以上方药共治疗456例,缓解及显效220例,有效156例,无效80例,总有效率为82.5%。
3.专方治疗
(1)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入余药)、荜拨;热重扣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疗效:共治86例,缓解44例,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
(2)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六;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蝶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口服2剂,分4次服。
疗效:共治疗56例,缓解15例,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3)三叉工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人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0.35克(含生药8.2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眼16-20片。中医中药秘方网
疗效:共治疗100例,缓解18例,显效22例,有效韶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邱%。
(4)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2次,缓解后减半量。
疗效:共治疗82例,显效52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7%。与与西药治疗相比,发现本法疗效较佳。
(5)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木,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疗效:以上法治疗45例,显效4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4.老中医经验
黄文东医案
史XX,女,38岁。初诊日期为1964年1月24日。患者自,1961年起左侧面部及头部剧烈疼痛,类似触电。经中西药治疗3年,未见显效。最近—月发作尤甚,头面剧痛并引起呕吐。曾流产5次,失血较多。夜寐不安,舌尖红,苔根厚腻,脉细。治拟养血柔肝,和络熄风
处方:煨天麻3克,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15克,丹皮4.5克,赤芍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陈木瓜45克,忍冬藤12克,制胆星9克,茯神9克。
2月21日二诊,前方服后症减,近日头痛较轻,夜寐尚安,胃痛时作。舌尖红刺,苔薄白,脉细弦。再拟平肝理气,佐化痰瘀。
处方:石决明15克,白蒺藜9克,桑寄生9克,钩藤9克(后下),陈胆星6克,赤芍9克,丹参9克,木瓜45克,云苓9克,炙甘草45克。之后,以前法出入加减。
2月12日五诊。头痛已减,胃中不舒,经脉窜痛,肝胃不和,肝火易动,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再予清肝调气,和胃畅中之法。
处方:白蒺藜9克,蔓荆子9克,生石决18克,稆豆衣6克,甘菊花9克,陈皮45克,香附9克,赤芍9克,木瓜4.5克,嫩桑枝30克,面部抽痛消失,再以丸药调理而愈
按:本例头面疼痛已有3年病史,痛势剧烈,引起呕吐。5次流产,失血过多,以致防血不足。风阳扶痰瘀上执,导致头面疼痛时作,乃本虚标实之症。各诊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以平肝炼风,丹参、赤芍、木瓜等化瘀通络。最后以丸药调理,三年宿恙,得以治愈。
5.用药规律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本病治疗用药已取得一定经验。现将所收集的观察人数在30例以上的18首专方归纳统计,其用药情况如下:
上表明,请药中以川芎、细辛两药的使用频度最高。在药理上,川芎有解控镇静扩张血管的作用,能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细辛亦有明显的镇静镇痛、局部麻醉作用,能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故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次是散风胜湿解痉之防风和搜风逐瘀之全蝎、地龙等。这是由于本病病程多久长,久病必瘀。在王清任头痛从瘀血证治经验的启示下;联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在临床上活血逐瘀药和冶风药同时并用,故这两类药物在本病治疗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本病中医学名谓偏头风,其疼随解随发,作止如常。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自外入者,风、火循经之邪,自内发者,气血痰郁之阻塞皆能为痛。或蔽覆其清阳,或瘀塞其经络,因之与正气相搏,邪聚则脉满,若邪气稽留则脉亦满,而血气乱,故久痛。偏头痛总属厥阴、少阳、阳明。胃肠燥热,肝胆风火,三经之邪,壅塞风阻经络。使脉满肿胀迫及神经则剧痛突然发作,风火之邪其性动,故时发时时止。以石膏、黄芩、葛根清阳明;柴胡清肝胆;芥穗、钩藤、薄荷、苍耳子、蔓荆子以驱风散火;全蝎、蜈蚣以止痉挛;赤芍、甘草活血消肿以止痛,屡试屡验。 处方: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黄芩9克,赤芍12克,荆芥穗9克,钩藤12克,薄荷9克,甘草9克,苍耳子l 2克,全蝎6克,蜈蚣3克,柴胡12克,蔓荆子12克。 目痛甚者加桑叶、菊花;牙痛甚者加细辛、生地、牛膝
“通天笑痛方”治疗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名医名方)
韦绪性,生于1953年,河南内黄县人,安阳市中医药学校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河南省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省名中医。长于疼痛及内科疑难杂症诊疗,用其经验方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糖泰克1号”、“脑乐新3号”,分别用治Ⅱ型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研制的通天、通络、养荣、调神、蠲痹、壮骨、抗癌七大系列笑痛方,广泛用治诸痛证,疗效显著。先后编写出版学术专著44部,主编《中医痛证诊疗大全》、《中西医临床疼痛学》,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1项,主持承担市级重大科技攻关课题3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组成 生白附子12克,僵蚕6克,全蝎4.5克,川芎18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大枣8枚。
功能 祛风解痉,化瘀通络,缓急止痛。
主治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顽固难愈者。发则疼痛难忍,多为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等,甚则伴恶心呕吐,舌质暗或紫暗,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弦。
用法 僵蚕、全蝎焙干研粉,用药液冲服。白附子用文火先煎35分钟,再纳入余药煎25分钟,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分3次服。热酒5~10毫升为引。每天1剂,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 “头为诸阳之会”。此说高度概括了头面部为三阳经之总会,六腑阳气之所聚这一生理现象,并深刻揭示了风邪易犯高巅,导致经脉不通,而头面痛多发的病机特点,故祛风活络是其治疗之大法。本方为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川芎、大枣而成。牵正散中之三味药,张秉成谓其“皆治风之专药”,且均具解痉止痛之功。其中白附子辛温燥烈,能升能散,善引药上行而止痛;“痛久入络”,寻常草木金石之药殊难搜逐,故借虫蚁类僵、蝎之走窜,化瘀通络,以从速蠲痛;川芎辛温香窜,善上行头目,能散风邪,行血气,通血脉,为治头痛之要药,故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不拘外感内伤皆可重用;“白芍酸收而苦泄,能行营气;炙甘草温散而甘缓,能和逆气”(《医方集解》),二味相伍,缓急止痛,功专力宏;白芍之酸敛和营,尚能防温燥诸药升散太过之弊;然虫蚁搜剔之品必耗正气,故大枣与炙甘草合用,以健脾益气。全方刚柔相济,气血同治,补散合施,共奏祛风解痉,化瘀通络,缓急止痛之功。
加减 首先,据经络辨证,伍以“风药”引经,以增强止痛效果,如太阳经用羌活、少阳经用柴胡等。“风药”引经,不囿于表证,里证、虚证亦然。其次,针对体质之偏虚用药,若偏于血虚者,加当归、枸杞子;偏阴虚者,加生地、生牡蛎;偏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偏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再次,详审病因而治,风热诱发而见目赤者,加金银花、菊花,兼眩晕者,加蔓荆子、蝉蛻;风湿诱发者,加苍术、羌活;风寒诱发者,加制川乌、细辛;肝阳偏亢者,加钩藤、珍珠母;阳明积热而兼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壳;痰浊者,加清半夏、胆南星;气郁者,加香附、乌药;瘀血甚而入夜痛剧者,加川牛膝、蜈蚣。另外,对年龄较小者,药量应酌减;妇女月经期前后头痛者,加柴胡、香附、当归。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实证(无明显热象)之通用方,临证屡用屡验,多能收“一剂知,二剂已”之奇效。方中牵正散诸药,为解痉止痛之要药,尤以生白附子祛风解痉为关键,无可替代,切不可囿于该方治“风痰阻络,口眼斜”之说。用芍、甘缓急止痛,其比例以3:1为宜。平时调饮食、舒情志等养生调理,亦至为重要。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名医名方专栏
治疗顽症“三叉神经痛”的妙方
下面是群内一位师兄的分享,师兄希望该药方能广利众生。
末学最近利用休假时间前往淄博金陵寺参学,无意中听到一位70多岁的禹姓老师兄告诉我一个绝佳绝妙的治疗顽症——“三叉神经痛”的偏方。末学深知此病带给人们的极大痛苦和治疗的艰难,因此,不敢隐瞒,在此公开,以期治病救苦,实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精神之万一。
典型的三叉神经痛表现有以下特点:
(1)疼痛性质:疼痛发作常无先兆,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受累神经分布区域内的撕裂样、触电样、烧灼样、刀割样或炸裂样疼痛,病人难以忍受,痛不欲生。
(2)疼痛部位:疼痛常先起始于三叉神经的一个分支,以后逐渐扩展。
(3)疼痛的触发点和诱发因素:在三叉神经分布的范围内,有一个或多个皮肤特殊敏感区,每遇轻微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称为“扳机点”,其范围比较局限,集中在鼻翼部、上下唇、上下齿龈、颊部、眉毛等处。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刺激如谈话、进食、咳嗽、洗脸、剃须、刷牙、打哈欠或吹凉风等都可触发“扳机点”引起疼痛发作。因此,得此病后病人对自己的行动极为小心,不敢说话、洗脸、漱口,进食等,以致蓬头污面,甚至引起营养不良、消瘦,,,,
(4)疼痛伴发症状及体征: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可伴有血管-植物神经症状,如患侧脸红、出汗、瞳孔散大、流泪、鼻粘膜充血、流鼻涕、唾液分布增多,皮肤温度增高、肿胀等。
(5)疼痛发作的时限与周期:发作频繁者常感觉疼痛持续几小时或整天。而这种频繁的发作经数周或数月后可突然自行缓解,缓解期无任何疼痛,经一段时间后又可再发,三叉神经痛在百度上解释为:“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 。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三叉神经痛在右侧多于左侧。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疼痛剧烈。
末学的岳父生前也曾饱受此病折磨多年,我岳父在省会济南各大医院用尽中药、针灸等多种中西医疗法求医多年,均不见效,各位不了解此病危害的话,网上搜索一下就会知道。
我前几年也曾短时间留驻过金陵寺,那次就见过老禹师兄,这次他见到我非常高兴,虽然年纪大了,仍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那次我走后不久,他的这个病就突然发作了,要死要活,哎,简直没法活。果善法师特别慈悲,看他那么痛苦,就让师兄带上钱去医院给他治疗,说实话,基本不管事,急的他这个念佛人也忍不住损起医生们来了:一个个穿着白大褂,“这点小病”都治不好。后来寺院负责客堂的老刘师兄不知道那里得到一个偏方,算是救了他一命。
这个偏方很简单,就是用咱们常见的大白萝卜擦丝挤汁,然后找个针管,往鼻孔里滴,每次3至5滴,每天不超三次,两次以后就见轻了,不到一个星期全好了,嘛事没有了,吃嘛嘛香了,乐的禹老头直说那个师兄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现在他在寺院里负责打板,很准时,板子敲得可响了,念佛更有劲了。
这个事让我说起来罗里罗嗦,好像很复杂,其实特简单,况且没有副作用,大萝卜一年四季不断,非常便宜,操作简便,不学就会,一治就好,永不复发,你说有这么好的办法,咱们能让它失传吗?因此末学不揣浅陋,公开此方,希望各位师兄广为传播,以利世人,也不枉我们学佛人众善奉行,济世度人的慈悲情怀。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