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5 17:02:25| 分类: 学习方法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陈子丰同学
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上期,本刊就“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这个话题,采访了北师大二附中学生、2011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朱竹同学,对其成长经历和学习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文章刊出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也有读者认为,“如此张扬‘状元’,悖离教育科学,有误导之嫌”。“状元”一词,是科举文化的产物,当今媒体对“状元”概念的炒作也使得人们对这个词多有忌讳。出于抓人眼球目的的炒作固然不应该,而无视或否定这些“状元”的学习经验亦属因噎废食——他们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和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
这也恰恰说明,我们需要为“学习”正名。无论何时,“学习”都是人成长的必由之路。“学习”本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只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那些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被挤压乃至被屏蔽掉了,才使得这个词看上去干瘪、无趣、可憎。
改进教学,需要回到学习的本义上来研究有效的学习是怎样的。本期“关注”,我们采访了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生、2011年黑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陈子丰同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分别从“学”的亲历者的视角和“学”的研究者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程晓云)
我一直在制定规划、修正规划
——专访2011年黑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陈子丰
本刊特约记者 关文丽
学习就是靠两点——刻苦和方法
教师月刊:子丰你好!你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你能够取得好成绩,一点也不意外。
陈子丰:我一直都是努力的。当然,还必须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三年来的呵护和栽培,让我踏踏实实、顺顺利利地走到今天。还有就是,运气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能够考取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就是对这份努力的最好回报。状元的头衔并不重要。
教师月刊:我听说,你的妈妈是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受她的影响,你的梦想就是上北大的中文系。这么多年你一直特别努力,所以,你最后对于成绩真的很淡定,是这样吧?
陈子丰:是的。其实我的父母工作很忙,他们对我的影响更多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进入初中后,我的成绩就在前面了。
教师月刊:你觉得学习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陈子丰:我觉得学习就是靠两点——刻苦和方法。拿刻苦来说,我身边的同学都没有太大区别。有些人觉得学文比学理简单些,其实学文也是个力气活,该背的知识,该整理的笔记,该做的习题,一样都不能少,负担也不能说不重。
但是如果过分透支体力,超负荷学习,不仅容易心情烦躁,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出工不出力”的情况,还会导致在冲刺的时候失去劲头,身心出现问题,这是不可取的。个人觉得,要想提高效率,使成果最大化,一定要方法得当。比如,要学会制定目标。
教师月刊:以你的经验,应该如何制定目标?
陈子丰:首先,目标要具体。它不一定像“人生的蓝图”那么宏大,例如要做科学家、作家之类。高中三年,变数很大,所以可以制定相对短期的、更切实可行的目标。例如,大多数学校文理分科都在高二,但对于有学文意向,或者对文科有兴趣的同学来说,在高一时一定不能忽视文科基础,至少应该做到不偏科,避免在进入文科之后手忙脚乱。此外,在每次月考之间也可以制定短线目标。
教师月刊:你说的这个叫目标定位法。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学习窍门吗?
陈子丰:窍门真说不上。我谈谈三年高中的学习体会吧。
首先要跟紧课堂。一般情况下,老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还有丰富的经验。他们不仅可以帮你抓出重点,还能够帮你构架知识体系,理清知识脉络,既加深理解,又方便记忆。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学习四十分钟,比闭门造车学习一个晚上效果还好。
其次,笔记很重要。无论是随堂的笔记,还是课后的整理补充,或者考前的“串线”提纲,都要用心对待。尤其是后者,可以在临考前作为温习回忆的目录,避免疏漏的同时还能提高复习速度。
第三,要注意训练思维方法。现在的高考正在逐步远离书本,应对的办法就是要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思维方法,一是要重视课本,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合一定的逻辑;二是要扩大学习视野,广泛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和时事动态,这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开阔而灵活,有利于轻松应对考场上的万千变化。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大家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习惯找方法。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教师月刊:不错,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昨天,你们的历史老师给我看了你高考结束后写的历史学习反思,跟你说的这些意思可以互为佐证。
陈子丰:怎么说呢,我一贯比较侧重于文综学科的学习,因为它的知识体系比较庞杂,而我们接触的时间相对较短。尤其是历史学科,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和其他几科相比套路也较少,因此更是一块硬骨头,但是这里头也是有方法的。
对于和我一样记忆力一般的同学来说,我觉得螺旋式记忆比较适合。举例来说,可以以月考为单位,每个月初根据这个月需要复习的内容多少和总时间决定速度,从头开始一边看一边背——就算是背完就忘掉也没有关系,你只要再以较快的速度重复一遍,印象就加深了。我从高二下学期就开始这样做,一开始很慢很吃力,一遍下来需要两个月,但是速度会越来越快,虽然总还会有忘记的,但是到高考前看一遍就只需要半周左右了。这样比集中记忆要扎实一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记忆,这样的学习过程,你的思维便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了。
积极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
教师月刊:我感觉你很善于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你的笔记。你会在里面补充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比如说,教材给出三种答案,老师补充到五种,你自己查资料会补充到八种十种。所以老师们都觉得你积淀深厚,视野开阔,独立思考能力强,质疑、批判的精神也特别强,学校教育好像是被纳入到你个人大的教育规划里了,你就是你自己教育王国的国王。
陈子丰:这个要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很注意用一些方法让知识更好理解,更平实,更有趣,也更有针对性。比如讲实践问题的时候,宋老师——我们叫她“仙女”,她总披个披肩——用芒果举例,是你吃了它还是别人吃了告诉你,才能知道它的味道?然后我们争论了一节课芒果的问题,最后明白“实践”了。
教师月刊:你在学习当中也常有困惑吧,有没有遇到低谷或者挫折?你怎么面对的?
陈子丰:肯定有的呀。有的时候长时间不在状态,有的时候明明很在状态,却没有进步。这时候最应该做的不是自责,更不是痛哭流涕,而是适当释放一下心里的压力。可以听听歌,出去走走,或者和好友谈谈心,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究竟是状态有问题,方法有问题,还是态度有问题。
教师月刊:你提到好友,这使我想起了你的同学对你的评价。有一个同学这样说,“她很坦诚,我们之间,谁有好的方法都拿出来分享,练习册也互相推荐。每次考完试之后大家都相互介绍经验,都是没有保留的。大家都对她印象很好,觉得她正直,能力强,素质高”。这个描述让我觉得你与周围的同学关系特别好,是吧?
陈子丰:是的。老师觉得我很安静,其实我也很能疯的,应该是挺活泼的,总跟大家玩啊,还总“欺负”同桌,哈哈。高三很快乐,乐乐呵呵就高考了。
教师月刊:面对学习上的逆境或挫折,有几种心态特别普遍。一种是讲求悦纳自己、学习阿Q,认为考不好纯属意外,以此来减少自责;另一种,受“一次不行次次不行”的心理暗示,一次失败后就再也难以爬起来;还有的人善于“发愤”,有考试前把头发剃光的,有发誓不考第一就一个月不换衣服的……
陈子丰:您说的这些情况在我身边的同学中不是很常见。大家都比较理性。“学习不好就不能换衣服”和“学习不好就不能顺利实现理想,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哪个更能鼓舞人呢?听说日本学生喜欢高考前在头上缠写有标语的布条,或者学习前先喊“加油”,有人觉得这些做法很鼓舞士气。但是我觉得明白做每一件事的目的、途径和后果,更有助于实现目标。我不希望以赌气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事情。无论怎么做,最终我们都应该努力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认真走好每一步路。
教师月刊:你的同学说“仰望”你的才艺,总吃惊于你“这个也会那个也会”。乒乓球、橄榄球都打得不错,画画也好,能唱民歌、评剧和歌剧,电子琴、葫芦丝、钢琴,样样都行。按说,学习那么繁忙,应该不会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你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陈子丰:喜欢玩儿,就见缝插针找时间呗。我喜欢艺术,强烈地喜欢,这个假期还学了吉他、舞蹈。以前音乐老师说我音质好,就去跟她练了。她说我是“唯一一个布置完声乐练习下一堂就可以唱得很好的学生”。是不是因为我干什么都很投入呢?呵呵。
不想远走高飞
教师月刊:你的同学都反映你的计划性特别强,知道自己每一步该做些什么。每次考完试都会列一个表,这一阶段需要干啥,下一阶段需要干啥,都设计好。
陈子丰:差不多是这样。我挺喜欢规划自己的。从小到大,我一直在制定规划、修正规划。我也发现,当初觉得很完美很可行的蓝图,放到了新的环境,或是遇上了新的问题,就会变得很幼稚,漏洞百出。但是,不管如何都要有一个努力的大方向。我希望未来能做一名教师,能为社会的发展做一点事情。
教师月刊:你将来想当教师,那么你心目中的好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陈子丰:我觉得,教师不应该只是教授知识的。除了教授知识以及传授学习的方法,更要教给学生道德方面的、为人处事方面的东西。教师要能够引领社会的风气,要让学生形成某种积极的价值观。还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做学生生活的导师,为学生释疑解惑。
教师月刊: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说,传道,授业,解惑,此三者并不是并列关系的,而应该是因果关系,传道、授业,为的是解惑。就是说,学生未来独自走路时可能会遇到困惑,而师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使学生摔倒时可以自己爬起来,在绝望处找到希望。
陈子丰:就是您这个意思!我的表达能力不够。
教师月刊:今年很多地方的“状元”都选择去香港读书,你选择了北大,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陈子丰:选择北大,或者说选择内地的大学,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首先,我比较倾向于学习中文,我觉得北大的中文积淀应该还是最深厚的。此外,将来不排除会出国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但是最终还是会在大陆发展。大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更全面了解大陆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的平台。好的机会有很多,但不一定都适合自己。我不想远走高飞,不想和这里发生的一切脱节。
采访手记
关注所谓“高考状元”,我向来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始终认为教育应该立足于成全,而非选拔淘汰。
然而朋友相托,且交代目的在于分享“状元”的学习和成长经验——这个思路确乎有它的道理: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的孩子,他的身上必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而当采访结束时,我的想法已经转变。因为从陈子丰的身上,我看到,学习的天地其实很宽阔,而宽阔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法,宽学阔想,广纳厚收;有时,“学习”之所以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或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体会到它的丰满和鲜活;只要学会了有效地学习,学习可以很简单,很安静,很贴心。
陈子丰爱学习,善规划,乐于与同伴交往、为集体服务。她一直在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仅历史学科,仅高中,她课外就读完了《全球通史》、《国史十六讲》;她精通多种乐器和体育项目,能创编和主演剧曲;她是特别有气场的辩论能手,机敏而沉稳;曾到哈佛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她对自己的成长有明确的把握。对她来说,今天的一切,瓜熟蒂落而已。
高考亮出了她,但高考绝对无法涵盖她。(关文丽)
余文森教授
提供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学服务
——专访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
本刊记者 朱永通
坚定不移地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转移到学上来
教师月刊:余老师您好!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是我们刊物近期比较关注的问题。当然,这里的学习,包含智能训练、知识获得和人格的自我塑造等等方面的内容。
余文森:这个思路是对的,学生的学习问题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和关注的。
教师月刊: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及至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把教育教学的重心更多地放在对教学技巧和教学法实验的无休无止的追求上,这样一来,教育教学难免兜入一个又一个模式的窄门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关注学生的学习?
余文森:学生的学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一个是从学校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的角度,即教学改革的视角来看学生学习的定位、价值和意义;另一个角度,就是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模式和策略,这里也包含你们最近在关注的“尖子生”的研究。我们现在因为忌讳,一股脑地把这些“尖子生”身上值得挖掘的东西也忽略了。你们刊物能从这个角度去关注、挖掘优秀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类型,非常有意义。
今天我们主要从第一个角度,即从教学改革的视角来讨论和研究学生的学习。
教师月刊:谢谢您的肯定!从教学改革的视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还是要回到学习主体性的老问题上,这个我们之前多次探讨过。
余文森:记得我们谈过两次,一次是讨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另一次是讨论教学改革。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做一个不一定很恰当的比喻,从政治改革的角度看,最终定位一定是“还政于民”,把权利还给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中心”和“主体”,这或许就是“民主”的核心内涵吧。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也一定是“还学于生”,以学生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转移到学上来。
教师月刊:落实到教学实践上,如何实现这种转移呢?
余文森:课堂一定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虽然我们现在一直提倡“学生主体”,“学生中心”,但是,实际上我们现有课堂还是以教为主线,为主导的。
我总的想法、观点是,要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学生是中心,不是边缘,学习应该是自主的,是学生自己独立在学习,而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更不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课堂教学以学为主线,比如文本解读,学生究竟怎么读,怎么从片面的读到比较系统全面的读,怎么由原来很浅的理解到很深的理解,由很片面的认识到很全面的认识。这个过程要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而不是辅线。教才是辅线,辅助的。
学习才是课堂的目的,学得好,学得会,学有所获才是目的,而不是教师教完了以后,觉得教得很好就可以了。如果这样,教得好反而变成目的了。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在课堂里“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被重视。这是典型的教为中心的课堂。
教师月刊:教是促进学的有效手段,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这种关系未必能被很好地理解并践行。
余文森:是的。我们看现实中的教,更多的是教师怎么导入,怎么设计,很完整,很全面,很系统,教变成主线了,而学成为围绕这个主线的一条辅线,这是违背教学的本意的。
我经常对语文教师说,你不是教语文的;也经常对数学教师说,你不是教数学的。你如果教语文,教数学,你凭什么能够评高级、评特级,以后还要评教授级中小学教师?你是做什么的?你是教学生学语文、学数学的,你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语文,如何学好数学,如何学好各个学科,这才是你的专业。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本身不难,但是让中小学生把它学懂就很不简单了。你的本事就在这里。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大学教师以学科知识的发现和创造为职业;中小学教师则以发现学科知识对于儿童的意义,进而创造儿童的学科知识为使命。
教师月刊: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不仅包含自身对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还包含对学生的学的观察和研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
余文森:这个就是教师的专业,就是教师工作的价值所在。比如你是教小学语文的,面对的是年龄那么小的孩子,他的语言能力是怎么提高的,他的思维能力是怎么提高的,他的各种素养是怎么提高的,他究竟是怎么学习语文的,这个研究同样不简单。我们讲教师做研究,做什么研究?这个就是他要做的研究,这个就是他的专业。又比如,大学的数学教授研究数学本身是什么,中小学的数学教师研究学生怎么学数学。当然,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变革是一体化的,这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点。这一特点意味着一种新的儿童研究范式的诞生。只有把学生的学研究清楚了、研究透彻了,教师的教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也才能够真正达到专业的高度。
课堂上最忙碌、最出彩的人一定是学生
教师月刊:从教师定位来说,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涉及到教师专业角色是否真的转换了。
余文森:对的。要真正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专业角色一定要转变,要从控制者转变为促进者。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控制学生的学习,控制学生的时间,控制学生的思维,控制学生的思想。现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自然需要由控制者转化为促进者。促进者最核心的使命就是解放,这一点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了,教育的实质就是解放学生,让学生学会说、学会写、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批判、学会创新。这也是学校存在的本质意义。
教师月刊:传统的课堂以教为主导、为本位,这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余文森: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控制者,其实更多还是指课堂是靠教师的灌输和讲解来完成的。以前我们去听课,如果教师讲得系统,讲得全面,讲得有条理,讲得精彩,我们就说这位教师素质好,这是一节好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导致学生的“假知”,看起来都懂,实际上并不懂,对知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领会;它还导致学生产生依赖性。学生一旦有了依赖性,他的独立性、独立能力就没有了。
所以我常说,传统课堂教学是有代价的,而且是非常昂贵的代价。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学到了知识,但并没有因此增长认知能力,特别是独立学习的能力,尤其是批判创新的能力。传统的控制者角色意味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而且是真理的裁判者,它表现为教师有权对学生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对错,以及不同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好坏作出最终的裁决,学生则应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裁决。这就导致了教学实践中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的出现——学生学会了迎合教师而不是学会了思考!
教师月刊:从某种意义上,能否说,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配角?
余文森: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决定者,学生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的“仆从”。一句话——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全方位地“配合”甚至是“迎合”教师。课堂不是为教而存在的,课堂是为学而存在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乃是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的学习、发展才是课堂的中心。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是教师“配合”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配合”教师!
既然学生是主角,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看得见的,也就是所谓“要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课堂不能只看到教师的教;既然学生是主角,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完整的、有结构的、有系统的,而不是反过来,教是全面、系统、完整的;既然学生是主角,那么课堂上最忙碌的人一定是学生,而不是反过来,教师在忙,在声嘶力竭,学生只当听众、观众,教师讲得好,学生乐意听听,教师演得不好,学生就不看了;既然学生是主角,那么课堂上最出彩的人一定是学生,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品德的地方,也是学生展示智慧、个性和发挥聪明才智的场所。
教师月刊:这样的课堂对听课评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余文森:是的。传统听课评课的重点是教师,因为教师是主角。人们往往从教师教得怎样,特别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活动的安排等维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现在则要把课堂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要全面地观察和细致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实际上也是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基于这个过程,才能有效地改进教学。
教师月刊:教学改革的这个转型可不可以把它理解为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
余文森:我也是这样理解和定位的。我觉得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是现代教育教育的核心。不能够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就是有再多现代化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也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
(载《教师月刊》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