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无疑是预设的结果;但是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师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互动“对话”的结果,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偶然性的意外事件,比如说学生的提问、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好奇心等等。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这样的动态性生成的突发事件可能随时随地充盈其中。
(一)弹性备课
课堂教学不是对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这种“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在教师的“弹性”备课之下的学生自主建构,它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体现着师生视界的融合和内心的敞亮。
1、目标可以“升降”
备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学目标应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在课堂推进中进行合理的删补、升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及时“降低”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时“升高”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环节可以增补
课堂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做出灵活的反应,适当增补教学环节。备课时教师可以大致预设教学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人头脑中的“课堂”,让教师、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有机地“糅合”到了一起,设想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教师就能够从容不迫地接纳和拥抱,并胸有成竹地将其引向精彩。
(二)即时备课
我们不能把备课完全简单化地等同于“写教案”,然后再无视课堂生成性的特点去主观地展示教案。在教学中,教师可能随时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始料未及的问题,这正是课堂教学极富生成性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和调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敏锐的职业眼光捕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动态的生成性资源,运用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进行即时性的备课,引导这些动态的生成性资源,使之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中,巧妙地应对解决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实现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
袁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