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视觉杂志 最受欢迎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视觉志
提到倪萍,你的印象是什么?
很多人说,她是女神中的女神。
她是央视主持界的一代荧屏经典人物,早年代表了中国的东方之美,大气从容,温婉至善。
倪萍于198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学生时代的她就凭借出色外貌,被选中参演电影《山菊花》,从此踏上了演艺之路。
直到1990年,她被调去担当《综艺大观》的主持人,倪萍才开始踏上“一姐”的道路。之后更是连续主持了十多届春晚,从此被喻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女主持人之一。
倪萍的面相十分具有代表性,那是一种大气的美,自然流畅。那时,在很多人眼中,她的美具有典型的东方气韵,优雅从容,干净明朗。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
她出演的《美丽的大脚》、《雪花那个飘》等电影电视剧,让她拿奖拿到手软,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后。
但很多人对于后来倪萍的第一印象,却是截然不同的俩字:大妈
从她出演《美丽的大脚》中的西部农村少妇张美丽,《泥鳅也是鱼》中的离异农村女人泥鳅开始,她便和质朴、善良的“大姐”形象分不开了。
后来来到央视,她更是扮演起来各档节目的知心阿姨。有人说,是倪萍开创了煽情的主持风格。
再后来是她颇为坎坷的情感之路:
第一任男友小品演员郭达,因男方母亲反对而分手。
后来与陈凯歌同居五年被甩,倪萍在《日子》一书中,对这段情感的描述为“这是一段没有自尊、失去自我的日子” 。
还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2005年,第三次婚姻,才与导演杨亚洲迈入结婚的殿堂。
倪萍的儿子刚出生就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为了给儿子治病,一度倾家荡产去美国给孩子治病,几年往返美国几十次。
这样坎坷的人生让倪萍变成了一个“大妈”。很多人甚至拿她不久前照片和同时期的巩俐相比,说同样都是五十多岁,都是“昔日女神”,倪萍也太不注意保养自己了。
虽然容貌慢慢变老,但是倪萍却仿佛毫不在意,摆脱了别人对她“昔日女神”的定义后,52岁,是倪萍追寻自我的另一个开始。
因为她找到了她新的动力: 文学与艺术。
四五岁时,倪萍就会用树枝在姥姥家院子里画小鸟,大公鸡。中学时候临摹工农兵肖像,和宣传画。但直到52岁那年,倪萍的文学作品《姥姥语录》的出版,她才真正开始画画。画了书中的20多幅插图,意外地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
著名画家 范曾老先生看过倪萍的画后,认真地说:“倪萍的画是活的。”要知道,这是完全不逊于许多画家的评价。
演戏时候的倪萍,经常沉浸在剧本中几天不说几句话,拼命揣摩着人物。主持时候的倪萍端庄大气、偶尔说几句接地气的家乡话,显示了她山东姑娘热情大方的一面。画画的时候,这些特质也都一一地显现了出来。
无师自通的她,画着记忆中的一切温暖,她说自己是无知者无畏,从来不惧怕技巧,也从未被技巧打动过。她只是把自己对生命的欢喜,对喜悦的期盼,以及对生活的赞美画出来。创作中的倪萍,在画室里一待就是一天。一年下来能创造出1000多幅作品。
2011年,倪萍的国画《韵》和《仙境》,分别被拍出118万元、150万元的高价。
当得知结果的时候,倪萍的“大妈”性格又显现出来了,连说“我的画能这么值钱吗?”她甚至还特别不好意思地拿出好多自己的其他小品,“卖萝卜,搭白菜”地送给拍卖方。连说:“我可不能让你们亏了啊!”
倪萍的画展从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一直开到加拿大,每次都备受追捧。
在内行人的眼中,倪萍的画作已经达到了相当专业的水准,而在外行人的眼里,他们却看到了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有人说:倪萍之于画画如席慕蓉之于散文。她不是美术科班出身,但她所表现的灵动,和思想是很多画画的所想不到的
外界一直盛传她要进军画坛,她回应写作和画画都是为了快乐。 她永远都是柔软温情的,甚至还保持着许多孩子般的可爱。
倪萍说:“到了我这个年龄,所有的作为都是由衷的,年轻时会为了不可能的事情去奋斗,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是你愿意干吗就干吗。我掂量了一下,我目前愿意干的,画画是个比较主要的事吧,但画画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不是名人的附庸风雅,倪萍真的用心在画。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道至简,真正的智慧都是大白话,倪萍的画也有着这种气质:干净、质朴、却透出生活的白话。
社交网络如此发达,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好多明星 久葆青春,美丽到老的例子。
然而还有一种优雅到老,就是倪萍这样。少了一份传统“女神”容颜上不老的传奇,却多了一些凡人气息。
不装不做作,自然生自然长,没把自己往女神上靠,干什么成什么,带着质朴成就了她的成就。可能容貌随着岁月渐渐老去,但是她却在精神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年轻时,她用拼搏改变命运;中年时,她用淡然面对情感;年华老去时,她用艺术捕捉人生。
看到倪萍,我们才知道,这种大妈比女神还要女神。
因为她证明了女人有一种活法是:
我可以老去,但我精彩依然。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