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一篇题为《17岁CEO王凯歆:风口少女的神通与孤独》的文章刷屏,故事号称“一个17岁未成年少女,高一辍学,不到一年已拿到逾千万的A轮投资,拥有一家估值6000万元的公司。”
故事固然惊世骇俗,17岁CEO的形象也一如狗血剧里对暴富总裁的全部想象:她要求员工离开办公室超过5分钟一律要向CEO报告;打车时听说要排队就立刻嚷嚷“普通人排队凭什么要我排”。再看文章下面的评论,对少女清一色的嘲讽:太年轻不是问题,但往往最后会出问题。
这篇特写在我看来,视角不可谓不冰冷。17岁的花季少女懂什么,明明还只是个孩子,却义无反顾投身这滚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洪流。毕竟,“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而看客们事后诸葛亮的批评背后,也少不了自身境遇与之对比产生的痛苦——我勤勤恳恳拼了这么多年只能吃个128的必胜客,17岁的孩子凭什么随随便便就能点个680的牛排套餐?
你嘲笑少女做了那只猪,而你同时焦虑的是,自己连那只猪都做不成。
本文作者为LinkedIn领英专栏作家肥肥猫,资本市场律师,知乎知名作者。
王凯歆具体做的是什么生意呢?在撇除了报道里所有的故事和人物小传之后,这个所谓估值6000万的公司做的业务,是“在淘宝和阿里巴巴上搜寻迎合青少年的商品和店铺,对商品图片重新加工,擦除店家的水印,添配文案,发布在他们自己的平台上。顾客下单后,他们再根据订单一件件去淘宝和阿里巴巴上买”。
略有商业常识的人一眼就知道这是个笑话,并没有太多附加值。现在早已不是古代A地买B地卖就能赚取信息不对称差价的年代,这样的业务模式根本就没有太大前途。
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团队“估值6000万”。反正市场风气已经这样了,人人都在谈创业,谁都想去纽交所敲钟,好像踮起脚尖蹦一蹦就能够到梦想。谁的声音被市场听到了,谁就赢了。
商业造星这件事为什么让我厌恶,因为比鸡汤还恶心的,是为传播所谓的“正能量”而虚构出一个逻辑上并不成立的故事。
这种故事并不需要符合严谨的商业逻辑,只需要具有满满的煽动力,或者说,煽动力所引发的传播力就是这类故事炮制者最大的目的。
为了达成煽动的目的,选择的对象往往选用来自那些和最广大网民群体差不多的阶层和年龄的人,这类故事必须有看点,有爆点——出身要草根,言论要颠覆,个性要鲜明,数字要夸张。
“90后美女CEO”马佳佳
就像这个“17岁CEO”的故事一样,一个原本应该待在高中里乖乖念书的未成年女孩,现在挥金如土,“在深圳地段最贵的地方租了房子,但她一天都没住就搬去了酒店包房”、“每天车接车送”,要的就是你们这些努力念书,认真工作许多年的人拍马也赶不上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被利用的所谓“商业明星”被不断推到前台,承载本不应属于他们的关注度和热度,用眼球经济来达成炮制者自己的商业目的,并在消费完这个人的价值后,无情地将其抛弃。
一个又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商业背景和积累的小姑娘,动辄几千万的风投,上亿的估值,凭空乱喊,这些包装的机构却又不和看客们披露清楚限制性的细节和背后名为投资,实为利用的合同条款,故意用各种烟雾让看客们相信一夜暴富的可能,这种手法在真正的投资圈子里是为人所不齿的。
一个个90后一夜暴富的故事,看似宣传的是励志的正能量,骨子里却在灌输满满的负能量——必须让明明过得还不错的普通人,这些勤勤恳恳朝九晚五的人们产生焦虑、痛苦的情绪,这样的新闻才能吸引到眼球,才能具有营销学层面上的传播价值。
这就是有的所谓“天使投资”并不“天使”的原因——他们在消费你的焦虑。
“正能量”故事的炮制者,往往深谙普通年轻网民的心理。他们把网民当传播肉鸡用,首先让他们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不够进取、觉得自己相比同龄人中的成功者是一个很失败的人,再引导他们把转发和评论当成自我激励和自我反省的手段,并在病毒式传播中把这种情绪带给更多相似的人。
但是看客们并不会深究,他们看一眼新闻标题就默认相信了其中全部的事实,内心的焦虑感得到又一次的印证——和自己差不多大,甚至比自己小那么多的人,现在这么有钱,自己还在混个什么劲!
张爱玲有句话叫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这句话简直可以为我们的时代焦虑症做总结。因为焦虑,所以着急,着急着快点成功、胜利、在自己容颜尚未老去的时候获得最佳的人生体验,一如王凯歆,“想象自己的商业帝国拔地而起,她会身在一座最高的玻璃塔尖,再不是这间笨实的教室”。相比之下,她和同学聊天,会觉得他们“蠢蠢的”、“思维单一”。
所有人谈论的都是年轻人最快成功的捷径,勤勤恳恳在专业上钻研的人最后变成了loser,没有出息的老实人。
和时代焦虑症相对应的是屌丝文化。“屌丝”看上去轻薄而肤浅,却藏着双重嘲弄的意味:既是对自己缺乏向上流动机会、日益边缘化的生存现状的嘲弄,也是对中国近20年来的主流品位以及成功学的嘲弄。
屌丝文化其实是焦虑症的变体,都反应对自己过高的期许,只不过一个还没放弃,一个期许落空之后移情到其他事物上而已。
公司里最近来了几个大四实习生,说起焦虑,好像一个比一个有心得。一个说从大三开始就没睡过囫囵觉;另一个说,18岁起就无比焦虑。我问他们焦虑什么,答案无非这几个:工作,恋爱,和同龄人的差距。
他们的同学,有的手里已经捏着一两个有十多万粉丝的公众号;有的打算一毕业就创业,投资都找得差不多了。
现在这一代人,不论何种资质,都被教导要成为精英和人上人,各种不切实际的期许和无尽的“上进”欲望,再加上社会风气鼓励各种“17岁CEO”,造成了我们的时代焦虑症。VC和孵化器们宣称,人人都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仿佛没有过创过业你都不好意思自称社会主义接班人。
受过良好教育,名校出身的人就更是如此。当年为了激励高考,学校和父母不停灌输名校决定论,社会也灌输着人种龙风、天之骄子的概念,导致自我期许过高,但其实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只是社会底层群众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批人而已。
人总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独特的,觉得自己没有看起来那么普通,觉得自己只是暂时被埋没。
人心焦虑其实也符合人性的基本规律:安贫乐道、清心寡欲又不浮躁的心态至少需要一个不会经常被外界轰炸和比较的环境。类似没有见识过太多外部世界的不丹,所谓的“幸福指数”就很高,而过去的中国恰好也符合这个条件。
阶层一直都有,只是过去的人连上等世界的存在都不知道。
以前的人没见过太多世面,对一切期望值很低;现在人对信息掌握全面,知道世界上的好东西有什么,知道比自己过的好的人好到什么程度,于是对伴侣,对事业,对人生的期望值都拉得非常高,期望值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就成了痛苦,痛苦到经常忘记了自己只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
我们需要接受一点:我们每个人承受的苦难并不比别人多太多,痛苦来自落差。
这种接受不是说你不需要上进,而是你必须有意识地对煽动落差的人和事保持警惕,才能维持住基本的幸福感。
而保持警惕,要求你首先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和对鸡汤故事的强大的反省能力。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脚踏实地,而不是无限放大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最终把自己变成这类成功学鸡汤的市场。
更多精彩文章请长按下图二维码,或在微信搜索公众号:肥肥猫的小酒馆(ID:zhihufeifeimao)。
作者为香港资本市场律师,供职于某英国顶级律师事务所,2015年凭借优质回答在知乎网上斩获九十万赞。肥肥猫对职业发展及规划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漫画新栏目《职场你萌说》,每天用赤兔萌萌的身体替你们鸣出一件职场上的不平事!嗷~~
第33集:为什么面试大多是一对一?因为谎话让越少的人听到越好。
LinkedIn中国招聘版权运营实习生啦~~~
直接进入本公众号回复【运营实习】查看详细的岗位要求吧,货真价实的没有学历、专业、工作年限的限制。都什么时代了,我们需要的只是你的才华,对吧?!
欢迎更多媒体、企业与组织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在公众号回复“赤兔”)。如有问题请联系领英客服电话:4000106277。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