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六腑的病机,主要表现为传化失常,通降失调。又因六腑与五脏相为表里,其生理功能多相互联系,故在病机变化方面亦常相互影响。因此,六腑的病变,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与相关脏腑合病。
六腑病机——胃病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其气以通降为顺,是为“水谷之海”。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水谷精微的输布,以化生气血滋养全身,故合称“后天之本”,共为气血生化之源。作为胃本腑的病机变化,其虚者表现为胃气、胃阳、胃阴的不足;其实者,多表现为胃热、食积及瘀血等。胃与脏腑同病,则多表现为胃与脾、胃与肠、胃与肝的病机联系。
1.胃的本腑病机
胃气虚:胃气虚弱,是指胃气本身的受纳饮食、腐熟水谷功能减退的病机。其病因多由饮食失节,胃气损伤;或劳倦内伤,后天失养;或大病久病,累及胃气;也有因素体虚弱,禀赋使然。
胃气是维持胃腑多种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胃气虚,则胃的所有功能都有可能减退。如受纳功能减退,则见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腐熟功能低下,则见食后脘胀,饮食稍有不慎即停滞不化;胃气虚而无力转化,壅滞于中,则见胃脘胀满,膈气不舒;胃气虚,无力通降而逆上,则可嗳气、呕逆、恶心、呕吐。且因水谷不能正常纳腐、通降,而势必影响脾气运化升清,而多伴见便溏泄泻、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症。
人以水谷为本,胃为脏腑之源,胃气健旺则五脏六腑皆受其惠,胃气衰弱则五脏六腑皆受其累,可见胃气之兴衰,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故临床诊治疾病,十分重视胃气,常把“顾护胃气”作为要则之一。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1)胃阳虚:胃阳不足,是胃阳虚弱,失于温煦,阴寒内盛,纳腐失职的病机。其多缘于过食生冷,损伤胃阳;或脾阳虚损,脏病及腑;或胃阳素虚,寒从中生。胃阳虚则纳腐水谷功能减退,多见纳呆食少,食入不化;阳虚畏寒,寒性凝滞收引,以致胃气滞塞,胃络绌急,多见胃脘冷痛,轻者绵绵隐痛,重者拘急剧痛,得温则减,按之则舒等。胃阳不足与脾阳不振可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临床称为脾胃阳虚或中阳虚损。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脾阳不振更可见久泻久利,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亦更趋明显。
胃阴虚:胃阴虚是指胃的阴液枯涸,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严重减退的病机。其多由于热病后期,邪热久留,灼耗津液,伤及胃阴;或因久病不复,全身阴液精血亏耗,胃阴自趋日枯。胃喜润而恶燥,胃阴枯涸,则胃的受纳饮食和腐熟水谷的功能极度衰退,可见不思饮食,甚则水浆不入,或饥不欲食,嘈杂时作,舌质光红无苔,甚则舌如镜面等。胃阴亏虚,失于和降,胃气上逆,则可见脘腹虚痞,频频干呕的病理表现。胃阴亏虚不复,胃气亦可衰败,胃腑气阴两败,则可出现口糜、白霉苔等危重表现。
(2)胃热炽盛:热与火同类,胃热炽盛,郁而化火,即是胃火。胃热胃火,多由邪热入侵,犯及胃腑;或由嗜食辛辣,过食厚味,嗜酒过度,助火生热;或由气滞、瘀阻、痰湿、食积,郁而化火生热。其他如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导致胃热。胃热炽盛所致的病机变化是多方面的。如胃热可致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亢进,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症;热盛火炽,消烁胃中津液,可见口渴多饮之症。胃热生燥,燥热内结阳明,可致大便秘结;火热之性上炎,可致胃失和降,胆热液泄,胆汁上犯,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酸苦黄水;若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齿衄舌衄,或为口气热臭;火热灼伤胃腑脉络,又可见血从上溢而发为呕血。胃热炽盛,日久必伤及胃之阴液,导致胃液虚损。
(3)胃脘积滞:胃脘积滞,是指饮食物停滞于胃脘而阻碍其纳腐功能的病机。其原因多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以致食滞不化;或脾胃素弱,纳运失健,虽未过食,亦致食积。亦可由病后胃弱而强食所成。
胃气以通为和,以降为顺。食停胃腑,胃气塞滞,必致脘腹胀闷,甚至胃痛;积食不化,和降失司而上逆,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上泛,故见嗳腐吞酸,或呕吐腐败食物。吐后积食得消,胃气得畅,故脘痛见减。若食积气滞,蕴生内湿,湿食下移,肠腑气塞,可致矢气频作,臭如败卵,或大便溏泄,泻下物酸腐臭秽。食滞内停,胃中浊气蒸腾于上,则舌苔必见厚腻秽浊。若为素体强盛之人,暴饮暴食而致胃脘失滞者,因正气抗邪,气血亢盛,故脉来滑利有力。
(4)胃络瘀阻:胃络瘀阻,是指胃中脉络瘀滞而致疼痛或出血的病机。胃络瘀阻,多由于肝胃气滞发展而成。或因中阳久虚,不能温运胃腑脉络,以致胃络寒凝瘀阻。胃络瘀阻,血行不利,不通则痛,故以胃脘疼痛为其主要表现,其痛多呈刺痛拒按、固定不移、食后痛剧的特点。此与胃脘胀痛闷痛,攻撑作痛,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得食则减等脾胃气滞、脾胃阳虚疼痛的病因病机自有其不同之处。若瘀久不散,络脉受伤,血不循经,可见吐血紫黑,或便下如漆等症。因瘀血内阻,舌质多紫暗,脉来多细涩。
有文献表明:胃络瘀阻,吐血便黑,失血日久,可出现两种转归。一是血亏而致气弱,症见面黄唇白舌淡,倦怠少气乏力,脉细而弱;一是血虚而见有热象,舌质光红,脉细而数。
2.胃与脏腑同病病机
(1)脾胃虚弱:胃与脾以膜相连而同居中焦,胃主受纳而脾主运化,胃主降浊而脾主升清。若无脾胃纳运功能的配合,升降运动的协调,则饮食水谷无由摄入,清阳之气不能敷布,残渣浊物不能排出,后天之精不能归藏。一旦脾胃同病,不但直接阻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还能进而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若脾虚,清阳不升,谷精下流,则见大便溏泄,食谷不化;胃虚,浊阴不降,胃气上逆,则呕恶嗳气,腹胀少食。脾胃久虚,气血生化匮乏,后天之本不足,以致气血并亏,全身虚衰。
(2)胃肠热结:足阳明经属胃,手阳明经属大肠,所谓阳明热结、阳明腑实之证的病机,即指邪热、燥屎互结于胃肠,于外感热病的极盛期较为多见。临床多见壮热或潮热,大便秘结,腹部硬满,舌苔焦燥,脉来沉实。胃肠热结的病机变化趋势,多可致阴液骤伤,而热病证治中注重“留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及仲景《伤寒论》治取“急下存阴”法,正是针对这一病机趋势而设。
(3)肝胃不和:肝胃不和,是指肝失疏泄而致胃失和降所致的病机。肝胃不和的病机变化可分两途。一为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滞,则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且其每随情志变化而波动。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故嗳气呃逆;肝胃气火内郁,可见嘈杂吞酸,急躁易怒,舌红苔黄。一是寒邪内犯肝胃。肝脉上达巅顶,阴寒之气循经上逆,经气被遏,故见头痛甚于巅顶;寒性敛滞,得阳始运,遇寒则凝,故头痛逢寒加剧,得温痛减。胃腑受病,中阳受伤,水津不化,气机逆上,则呕吐清稀涎沫;阳气受损,不能外温肌肤,则见形寒肢冷;阳虚阴寒内盛,其舌多淡而苔白滑,脉来沉弦而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