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家庭、事业、孩子,当一个女人聚齐了这三样法宝,召唤出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后,可能会迷茫,也可能会领悟到另一个精神世界而惊喜。与丈夫二十年风雨兼程,登顶心中最高的山峰后,张亚宁发现了另一条绵延不尽的上升之路。从民营企业家开始,她再次拾起了前进的行囊。
生了一个“蛋”
2012年平安夜的一场联欢会上,重庆三十多位民营企业家聚在一起生了一个“蛋”。人缘好、性格温润,乐于付出的理想香港投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宁,被一致推选成为这个“蛋”的“孵化”者。
几个月前,结束了一个三天两夜的企业家培训课程,看着上课时还热烈畅谈的朋友们彼此间只留下了陌生的背影,张亚宁的心冷了半截,这已不是第一次有这种感受。
结业聚会上,一百多人的班级同学只来了寥寥的十几人,她终于憋不住了:“大家聚在一起学习除提升自己外,也想找到一起向前的朋友,但现在完全没有这个效果,人和人之间太缺少深度连接。”没想到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那是不是可以一起组织个团体来维系大家的关系?”
像渴望燃烧的小火星迅速得势,她“说干就干”。这次聚会后,大家自发地又聚了两次,这个想法也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了实现。平安夜上“生下”这的“蛋”——一个汇聚重庆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促进会,终于填补了一干人心理上的空缺。
而对于张亚宁来说,这个“蛋”还有另一番意义。事业成功、已到中年,面对的是一个很大的上升瓶颈。当这个商会落实,张亚宁的第一想法就是这将是一个开放、资源充分共享的公益性平台,她可以放入作为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她还能重燃当年的创业激情,让人生理想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艺术家的创业情结
与很多人总结自己当初的创业经历不同,张亚宁用了四个字“顺风顺水”。但真实的故事却是属于艺术家的“放肆”选择。
她与丈夫是大学的同班同学,艺术设计专业出身,走过相知相恋的匆匆时光,毕业后张亚宁在一家设计院担任设计师,丈夫留在大学任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人捧一个铁饭碗,在别人眼里都是十分艳羡的事情。但两颗受艺术氛围熏陶的心却时刻想着怎样挣脱束缚。
尽管所从事工作与专业相符,但精心设计的作品经过层层批改后,几乎失去了原来的创作面貌,张亚宁深刻地感受到个性在体系内生长的困难。另一边担任教师的丈夫,在走进枯燥的条文与等级分明的行政制度时,也猛然意识到个人成就更需要心灵上的共鸣。
“逃离”成了这对年轻夫妻最“放肆”的选择。1996年两人相约辞职,下海经商,成立了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要做就做高端工艺。”凭借优秀的设计作品攒下的名气,他们创立的室内装饰设计公司首先将目标锁定在了酒店、楼盘、别墅、会所等大客户身上。没有考虑过风险、没有金钱与关系,两人背着包独闯在繁华街市,支持他们行动的想法很简单:大客户能给我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创作出更完美的、人性化的灵性空间,活出自己的艺术色彩。
但这样的大客户带来的压力也不言而喻。以前是一个部门分工协作,现在是单打独斗。一个项目不但要靠自己拿下,且战线一拉就是一两年。张亚宁还记得单就是阳光城那个项目就做了一年半的时间。“那时没有电脑,整套设计图全靠手绘,反复修改、提案,手稿摞起来有半米高。”
艰辛与快乐带来的是满足。性格开朗、大方的张亚宁主外,为人低调的丈夫主内,在那样一个黄金时代尽情地挥洒汗水。没多久两人便获得了装饰设计界的“黄金搭档”之称。
带你走进我的世界
十几年的打拼,事业步入正轨,父母健在、孩子懂事,闲暇时夫妻二人创作油画,分享心得,张亚宁很珍惜这种福分——有一个宁静、安逸的家。
但再幸福的夫妻也难免会有小摩擦。丈夫在行业圈子里有“重庆装饰界的乔布斯”之称,但生活上他却是个“技术宅”,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作为孙思邈的后人、出身于大户人家的张亚宁,从小就培养出独立、包容与理解的品质。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在创业初期是光与火的交融,随时都可以碰撞出创作的火花,但当激情褪去、回到各自的世界后才发现,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都会成为过不去的坎儿,“他太宅了,不愿意走出去,我们俩的兴趣爱好关注点越来越不一样。”张亚宁几次感觉到夫妻交流上的瓶颈。
谁知创办协会后,两人的感情反而得到升华。张亚宁的注意力不单集中在家庭和公司上,她有了新的目标。和丈夫的交流,也因为这个新的话题,有了再次碰撞出火花的可能性。“我会经常和家人一起探讨平台的发展思路,他首先是非常肯定我的选择,其次会给我很多中肯的建议。”充满干劲、眼界越发开阔的张亚宁让丈夫眼前一亮。
她自己也发现了女人打造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女人越到中年,越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一条腿是精神。”事业再次让这个女人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连公公婆婆也对这个儿媳赞赏有加。张亚宁翻出一张与长辈一起外出游玩的照片,形容当时的情景忍不住地笑起来:“拍照时,我爸的头是被我妈硬掰过来的。”
艺术家最优秀的作品
采访时,张亚宁打开她的电脑,“这是我几年前画的油画。”一张金发摩登女郎,精致、柔美。“但我儿子画得比我还好。”话锋一转,张亚宁的自豪与骄傲全转移到了儿子身上。
张亚宁的儿子16岁了。去年张亚宁送他去美术学院学绘画基础,课堂练习上,这名初三的学生画了一幅素描,让他在十几人中脱颖而出,直接被老师调到了“央清班”(可直接选送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的高级班),与一群高三的学生一起上课。张亚宁兴奋地描述着:“老师说他的画太有灵性。”
除了继承他们两人的绘画天赋,儿子从小就有一股“小大人”范儿。“他经常'教育’我。有一次在电影院接电话,他就对我比划'小声点’,这样不好。”她觉得儿子的世界已经走在她前面。
夫妻俩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充满艺术家的随意个性:没有特定的教育方式、没有规划人生之路,更不会计较学习成绩。这样和睦、自由的家庭氛围里,除了让儿子具备了一身的艺术细胞,还养成了稳重、有主见的性格,连考什么学校都自己决定。今年初中毕业后,在无任何征兆的前提下,他考取了一所国际学校,接受全英语的艺术教学。
前些天从国际院校休周末回来的儿子,还带张亚宁看了一场电影《星际穿越》。结束后看着人们鱼贯而出,儿子突然对她说:“妈妈,其实很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电影的。”“你看懂了吗?”“当然,大多数人知道二维空间或者三维空间,但你知道四维、五维空间吗?”然后他给张亚宁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理论课。
张亚宁听得很仔细,儿子曾经告诉她,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要认真听取,这是礼貌。但她更多的心思还在于好奇,儿子什么时候又变得如此博学。
她没有为儿子走在自己前面而感到紧张,反而会享受这样一幅艺术“作品”:“他也时常会参与到我们的活动里来。”这也许就是张亚宁的修为所在,事业与家庭始终握在用一个手掌心,成为她自我提升的法宝。就像儿子曾跟她讲过的一个愿望:“妈妈,什么时候我们把你的事业发展到加拿大去。”——它已经融进了两代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