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之上 电视剧 众人之上 以弗所书【卷四】四章一节至十六节 在基督里合一_众人之上

众人之上 电视剧 众人之上 以弗所书【卷四】四章一节至十六节 在基督里合一_众人之上
   以弗所书【卷四】

钟 马 田

解经讲道丛书 四章一节至十六节

在基督里合一

钟马田著

钟越娜译

Reformed Study

目录

序﹒﹒﹒﹒﹒﹒﹒﹒﹒﹒﹒﹒﹒﹒﹒﹒﹒﹒﹒﹒﹒﹒﹒﹒﹒﹒﹒﹒﹒﹒﹒﹒﹒﹒﹒﹒﹒﹒﹒﹒﹒﹒ 1

1.「因此」﹒﹒﹒﹒﹒﹒﹒﹒﹒﹒﹒﹒﹒﹒﹒﹒﹒﹒﹒﹒﹒﹒﹒﹒﹒﹒﹒﹒﹒﹒﹒﹒﹒﹒﹒﹒ ﹒ 2

2.与蒙召的恩相称﹒﹒﹒﹒﹒﹒﹒﹒﹒﹒﹒﹒﹒﹒﹒﹒﹒﹒﹒﹒﹒﹒﹒﹒﹒﹒﹒﹒﹒﹒﹒ 10

3.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18

4.基督的身体﹒﹒﹒﹒﹒﹒﹒﹒﹒﹒﹒﹒﹒﹒﹒﹒﹒﹒﹒﹒﹒﹒﹒﹒﹒﹒﹒﹒﹒﹒﹒﹒﹒﹒ 27

5.「圣灵只有一个」﹒﹒﹒﹒﹒﹒﹒﹒﹒﹒﹒﹒﹒﹒﹒﹒﹒﹒﹒﹒﹒﹒﹒﹒﹒﹒﹒﹒﹒﹒﹒35

6.复兴﹒﹒﹒﹒﹒﹒﹒﹒﹒﹒﹒﹒﹒﹒﹒﹒﹒﹒﹒﹒﹒﹒﹒﹒﹒﹒﹒﹒﹒﹒﹒﹒﹒﹒﹒﹒﹒﹒﹒ 43

7.同有一个指望﹒﹒﹒﹒﹒﹒﹒﹒﹒﹒﹒﹒﹒﹒﹒﹒﹒﹒﹒﹒﹒﹒﹒﹒﹒﹒﹒﹒﹒﹒﹒﹒﹒ 52

8.一主﹒﹒﹒﹒﹒﹒﹒﹒﹒﹒﹒﹒﹒﹒﹒﹒﹒﹒﹒﹒﹒﹒﹒﹒﹒﹒﹒﹒﹒﹒﹒﹒﹒﹒﹒﹒﹒﹒﹒ 60

9.一信﹒﹒﹒﹒﹒﹒﹒﹒﹒﹒﹒﹒﹒﹒﹒﹒﹒﹒﹒﹒﹒﹒﹒﹒﹒﹒﹒﹒﹒﹒﹒﹒﹒﹒﹒﹒﹒﹒﹒ 69

10.一洗﹒﹒﹒﹒﹒﹒﹒﹒﹒﹒﹒﹒﹒﹒﹒﹒﹒﹒﹒﹒﹒﹒﹒﹒﹒﹒﹒﹒﹒﹒﹒﹒﹒﹒﹒﹒﹒﹒﹒78

11.一神﹒﹒﹒﹒﹒﹒﹒﹒﹒﹒﹒﹒﹒﹒﹒﹒﹒﹒﹒﹒﹒﹒﹒﹒﹒﹒﹒﹒﹒﹒﹒﹒﹒﹒﹒﹒ ﹒﹒85

12.「各人」﹒﹒﹒﹒﹒﹒﹒﹒﹒﹒﹒﹒﹒﹒﹒﹒﹒﹒﹒﹒﹒﹒﹒﹒﹒﹒﹒﹒﹒﹒﹒﹒﹒﹒ 94

13.救赎大计﹒﹒﹒﹒﹒﹒﹒﹒﹒﹒﹒﹒﹒﹒﹒﹒﹒﹒﹒﹒﹒﹒﹒﹒﹒﹒﹒﹒﹒﹒﹒﹒ ﹒ 101

14.不同的恩赐﹒﹒﹒﹒﹒﹒﹒﹒﹒﹒﹒﹒﹒﹒﹒﹒﹒﹒﹒﹒﹒﹒﹒﹒﹒﹒﹒﹒﹒﹒﹒﹒﹒109

15.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 118

16.建立基督的身体﹒﹒﹒﹒﹒﹒﹒﹒﹒﹒﹒﹒﹒﹒﹒﹒﹒﹒﹒﹒﹒﹒﹒﹒﹒﹒﹒﹒﹒﹒ 128

17.信心与知识﹒﹒﹒﹒﹒﹒﹒﹒﹒﹒﹒﹒﹒﹒﹒﹒﹒﹒﹒﹒﹒﹒﹒﹒﹒﹒﹒﹒﹒﹒﹒137

18.不再作小孩子﹒﹒﹒﹒﹒﹒﹒﹒﹒﹒﹒﹒﹒﹒﹒﹒﹒﹒﹒﹒﹒﹒﹒﹒﹒﹒﹒﹒﹒﹒145

19.魔鬼的诡计﹒﹒﹒﹒﹒﹒﹒﹒﹒﹒﹒﹒﹒﹒﹒﹒﹒﹒﹒﹒﹒﹒﹒﹒﹒﹒﹒﹒﹒﹒﹒﹒﹒ 152

20.用爱心说诚实话﹒﹒﹒﹒﹒﹒﹒﹒﹒﹒﹒﹒﹒﹒﹒﹒﹒﹒﹒﹒﹒﹒﹒﹒﹒﹒﹒﹒﹒﹒ 159

21.长大﹒﹒﹒﹒﹒﹒﹒﹒﹒﹒﹒﹒﹒﹒﹒﹒﹒﹒﹒﹒﹒﹒﹒﹒﹒﹒﹒﹒﹒﹒﹒﹒﹒﹒﹒﹒168

22.行动与生命﹒﹒﹒﹒﹒﹒﹒﹒﹒﹒﹒﹒﹒﹒﹒﹒﹒﹒﹒﹒﹒﹒﹒﹒﹒﹒﹒﹒﹒﹒﹒175



在二十世纪出现的讲章、书籍、讲座、小册子、论文中,最常被提及的一个主题,莫过于「基督徒的合一」。自从一九八四年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举行第一届普世基督教会会议之后,这种情形尤其明显。

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一个题目像这个主题这样,在教会肢体的心中引起如此多的困惑。

如果合一的问题只涉及组织,就不会这么严重;但是仔细研究以弗所书地四章第一到第十六节这段关键性的经文,就回发现合一涉及了一些极重要的教义。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所以会问题丛生,是因为他们往往只作一些含糊而且感性的声明,或者只强调一部分的论述,而忽略了整体。举例而言,在解释第四章第十五节的时候,他们只强调爱,却牺牲真理作代价。

我们天性都很容易产生偏见,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一段重要经文的亮光下来好好反省自己。过去教会历史上的纷争固然引起数不清的痛苦,但解决之道并不是忽略真理上的一致而只求组织上的合并。今日世界最大的悲剧并不是教会的分歧,而是大多数人似乎把合一放在真理上头。而许多真正对真理感兴趣的人仍然被传统所控制。

我只有祈求神,赐福这本书,使它能帮助许多感到迷惑和困扰的基督徒。

一如往昔,我要向博尼夫人(Mrs. Elizabeth Burney),侯敦先生(Mr. Houghton),以及内人致最深的谢意;因着他们的热心相助,这本书才能顺利出版。

钟马田

一九八○年六月于伦敦

在基督里合一

(以弗所书四1~16)

1.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2.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

3.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4.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

5.一主、一信、一洗,

6.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7.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

8.所以经上说:“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

9.(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吗?

10.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

11.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12.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13.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14.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15.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16.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

1.“因此”

“因此,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弗四1~3另译)

这番话不仅启开了新的一章,并且也引介出以弗所书一个新的段落。正如新约大部分的使徒书信一样,以弗所书也可以分成两个主要部分。这里我们来到了第二部分的开头。为了方便起见,以弗所书共分成六章;它的教训则分成两大部分,每部分各三章。

第一部分的三章,完全是教义性的。使徒以他自己奇妙的方式,将基督徒信仰的基本教义展示、陈述出来;这些是明白救恩之道所不可或缺的。以弗所书头三章可以说是基督徒信仰之教义最伟大的陈列。使徒完成了这一部分工作之后,接下去要将他的教义运用出来;他要指出教义如何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第四章开头是一个关键,将以弗所书截然划分成两部分。

然而我必须立刻指出:不要过分强调这种划分。我们很快会发现,到了第四章第四节,使徒又回头讲到教义,毕竟教义与实践两者本来就难以完全分隔。任何人想要硬把它们分开,就错失了基督徒信仰的荣耀。

使徒保罗使用“因此”一词(编按:中文圣经和合本未译),把信仰和实际的关系标示得很清楚。他已陈述出教义,现在来到实用的部分。他在实用部分一开始就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换句话说,他又回到了教义的部分。但他并未停留在那里。他暂时回到教义的部分是为了带出教义的实用性,并且让我们明白他所使用的方法。

因此,使徒在第四章呼吁以弗所信徒,要他们将他的教训付诸实行。他提醒他们明白基督徒信仰的伟大教义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我在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当我说现在我们要讨论基督徒教义的实用部分时,你心里有什么反应?前一卷我们已讨论过第三章末了那段奇妙的经文,信心多少得到了坚立;我们也试着与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我们也看到神的大能大力在我们心里作工,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那真是一个愉悦的巅峰。现在我们要来思考这种丰富的经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让我把这个问题重复一次。你是否觉得以弗所书接下去的三章似乎与前面已达到的高峰格格不入?你是否情愿我们的研讨就停在第三章末了,我们就可以自由翻到圣经其他有关教义的部分,思想基督徒生活和经历中一些崇高、美好的时刻?

这是一个实际而重要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是否和彼得在变像山上的感觉一样。当时彼得、雅各、约翰与耶稣一同在山上,耶稣在他们面前改变了形像。他们看见了那荣耀的情景,也看到摩西和以利亚,并听见天上发出的声音。彼得说:“主阿!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彼得实际上是说:“这里太好了,我们就留下来吧!我知道山脚下的情形,那儿充满邪恶、愁苦。我们留在山上,不用下去了,好不好?”这也是你的感觉吗?我得坦白承认,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但你若被这种感觉控制,就未免犯错了。使徒也警告我们,要防范这种情形。他用“因此”一词提出他的警告。

我们无权停留在第三章末了。圣经的分章分节,是为了我们读起来方便,我们应该心存感激。但是有时侯它也可能造成一些危险。使徒并不是根据每一章的标题来写信,他写下这卷书信时,是指望读的人能从头读到尾,一气呵成。事实上他几乎是命令我们这样作;我们的责任乃是跟着他的思路走。他说:“因此,我……”,接着他说:跟着我;这是我们的工作。正如主耶稣没有接受彼得在山上搭棚子的建议,仍旧下山去接待那位父亲和他被鬼附的儿子,我们也必须回到生活中,将这些伟大的教义应用到日常生活里。我再重复说,使徒邀请我们跟从他的引领,将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义实际运用出来。

保罗用“因此”一词作媒介,现在我打算从这个词来归纳几件事。“因此,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使徒用“因此”一词教我们怎么读圣经。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读经。我前面已提过,主要的原则是,我们绝不可断章取义。要读整本圣经,任何一部分都不可忽略。照着本性我们并不喜欢这样做;我们都有自己偏爱的经文。也许是某些诗篇,或新约中的某卷书信,或福音书中的某些画面,我们每一次读到就深受感动。一打开圣经时,我们很自然会想再三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而这种倾向和习惯却会造成基督徒生活和经历上的不平衡。我们应该奉行的一个规则是,读经时从创世纪开始,一直读到启示录,不省略任何一卷,让神的话来引领你。我们若相信圣经是神的话,那么圣经的每一部分都是神的话。因此圣经每一部分,不论是历史、家谱、教训,都有其意义。我们应该彻头彻尾地读,把握整个含义。

换另一种方式说,读经最危险的态度莫过于断章取义。在研读以弗所书第四章时,我们也很容易犯此错误。但是“因此”一词禁止我这样作,要求我必须把教训实践出来,才能继续下去。我不能把这些教训孤立起来,必须加以运用,思考前因后果。当然,把这些经节挂在家里的墙上,或阅读“灵修日引”一类收集经文的册子,都有其价值,但不要忘了单单那样作有危险性,因为读经需要平衡,每一节经文和其上下文都是重要的。我们正在研讨的这段经文也足以说明我所强调的这一点。教会漫长的历史上,有那么多侵扰教会的异端兴起,大半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这个原则。他们把一段经文从上下文中抽离出来,单根据这一小段经文,就发展出一套教义。如果他们把上下文放在一起研究,就可以避免这错误。要记住,“因此”一词提醒我们圣经的完整性,以及整体看待圣经的重要,并且指出把一段经文从上下文提出来单独思考乃是不智之举。

第二件事更重要: “因此”是一个连接词,把我们引向前述那些教义的亮光所指出我们基督徒当过的生活。你会发现新约使徒书信都有一个概略的原则——使用“因此”来作回应。他们都先从基本教义开始。叙述完教义之后,使徒就说“因此”——在前述教义的亮光下,得出了下面的结果。由于这是一件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事,我必须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有一种危险总是存在的,就是忘记基督徒信仰乃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些人特别容易受此危险的影响。当然另有一些人单单强调这一点,他们对教义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这种人把基督徒信仰当作一个道德或伦理系统。但我现在勉励的对象乃是那些有福音派思想的人,提醒他们不要落入只注重教义的危险。

有些人天生就是读书人;他们禀承中上之资,喜欢阅读、研究、辨明、接触伟大的真理和教义。他们最容易陷入的危险就是把全部时间花在教义上,而且停留在教义中。他们读了以弗所书的前半部,来到第三章末了,然后说:“剩下的显然是运用的部分,我早知道了。”他们就停在那里,不再继续读下去;他们停留在教义上。他们读有关教义和神学的书,这固然很好,值得鼓励,但是这也有可能成为撒但的网罗。从教会历史上我们看见有一些教会、宗派,或团体,花很多时间在讨论、争辩、强调某些教义上,却忘了他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尚未得救。他们未把教义转换成实际,他们专心投注在教义上,甚至彼此相争,以致抵触了他们所相信的合一之教义。我们固然先要有教义。但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教义上。

还有一种人,他们的危险是只停留在经验中。例如他们念了以弗所书第三章末了几节,那里描述基督徒可以从经历中明白基督的爱,并且被这大爱感动,被神的丰富所充满;他们就感觉其他一切事都无关紧要了。教会历史中有一些人,穷一生之力寻求经历。从某方面说,这是修士和隐士易陷的危险;而福音派教会中确实有不少所谓的修士和隐士,这些人私底下企图、甚至实际地与世隔绝,一心追求经历神的大爱,和寻求神的彰显。他们太在乎这一类的事,以致对别的事一概不闻不问。不论是那些只对教义有兴趣的人,或只对经历有兴趣的人,都忽略了“因此”一词。这词可以帮助我们不致落入这些危险。

从保罗写给提多的信,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论述。他写到主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时这样说:“祂为我们舍了自己。”但他没有接着说主耶稣舍命的目的是要赐给我们奇特而狂喜的经历,他乃是说:“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二14)。主耶稣自己也说过:“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十三17)。明白教义,这本身是一件需负责任的事;拥有崇高、难得的经历,这本身也带来极大的责任。我们知道得越多,所求于我们的也越多。向多得的人就多取。所以我们若真正把握了以弗所书头三章的伟大教义,就要记住“因此”一词。不可停留在此,必须继续进到实际生活中,把基本教义应用在日常生活里。站在山顶固然是一种荣耀的经历,但我们也必须下到低谷,下到生活中一切的难处里。围绕我们的是一个不敬畏神的世界;除非我们藉着传讲福音,和在工作、日常生活中的见证,向世人传讲基督,否则他们永远无法认识主。我们必须显示出我们所知道的、所拥有的;而最重要的是,将我们所相信的这位神显扬出来。

第三,“因此”一词提醒我们,我们活出的生活应该是应用教义的结果。这是必须再三强调的。“因此”一词不仅告诉我们要过实际的生活,并且也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乃是取决于教义,是应用教义而产生的结果。使徒陈列这些事情的次序,是饶富意义的。教义必须总是在前头,不可前后颠倒。我再说一次,这是新约一贯的作法:先提出教义,再论到实际的运用。在明白教义之前,不可仓促行动。这是新约有关成圣教义最重要的原则。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因此”这个词将成圣的教义介绍给我们了。尽管以弗所书头三章有各种惊人的教训,论到成圣却不如这两个字教导我们的多。即使到了第三章末了也未论及成圣的教义。一直到了第四章第一节的“因此”,才将成圣的教义介绍出来。圣灵的印记不是成圣,经历圣灵不是成圣,认识基督的爱不是成圣,被神所充满的充满了也不是成圣。那么这些事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事乃是促进成圣,激励成圣,给我们成圣的动机;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成圣。

关于这一点,我要强调几个原则。在“因此”一词的亮光下,我必须指出,成圣不是一个可以伸手接受的礼物;必须在教义的亮光中去获取。它是必不可少的,是神命令的。此外,成圣显然也不是一种经历,因为保罗讲到它的时候是使用勉励的形式。我们应该明白这些事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徒提到的这一切伟大经历,和他所教导的,都是为了鼓励我们“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教义和经历提供我们成圣的动机,在我们心中激起成圣的渴望,提醒我们有神的大能作工,我们就可能成圣。使徒告诉我们:“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他作了这些提醒之后,实际上就对我们说:“根据以上的真理,我勉励你们去实行出来,运用在日常生活里。”

为了说得更清楚,我不妨再使用一次前面我讨论第一章有关“圣灵的印记”时所用过的那个例证。我们可以说,经历和教义的关系在一边,成圣在另一边。我们重生的那一刻,成圣的过程就开始了。我们接受生命的种子,这生命就开始在我们里头运行。我们不能分几个梯次拥有基督。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一30)。我们无法单单靠祂称义,过一阵子再靠祂成圣。祂是完整的基督,是无可分割的,所以神的生命进入我们里面的那一刻,成圣的过程就开始了。

这是我要举的例证:想像有一个农夫或园丁,将种子撒在地里,然后用几种不同的机器辗过。种子种在地里了,但这并不是结局。它不单是“死了、埋葬了”。种子是有生命的,不久它就会开始萌芽、生长。也许有一阵子你看不出有什么动静,但过了一些时日,地的表面冒出了绿芽,由于它太小,你几乎很难看清楚,但你知道它在继续长大。然后是一段乌云密布的日子,阳光都藏起来不肯露面了。似乎一切都停顿下来。但是忽然之间,气候改变了;甘霖普降,接着是灿烂温暖的阳光。眨眼之间你几乎能目睹这些嫩芽茁壮起来。到底怎么回事?生命不是在雨里,也不是在阳光里,它乃是存在于种子本身,在小小的新芽里。雨水和阳光的价值在于提供刺激生长的要素。它们激发、促进生长。生命原本已在种子里。我们对基督徒生命的经历,以及对教义的了解,都具有类似的功能。经历可以促进成圣。当我靠近主,体会到祂的同在时,就不愿意犯罪。我感觉祂的爱,这时我就视罪为眼中钉,深感厌恶。对教义的把握也具有同样的果效。经历和知识能刺激、鼓励、促进成圣;然而成圣本身不是一种经历,那是接受生命和知识的结果,是我自己必须主动开始的。“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2~13)。

使徒说他在劝他们,勉励他们,激动他们。他并不是仅仅告诉他们,既然已明白了这些伟大的教训,现在他们只要“仰望主”就够了。如果使徒相信这一类有关成圣的教训,他大可以在此处就结束以弗所书,没有必要写接下去的三章了。他只需声明:“看了这些教义,如今你只需仰望主,让祂在你里面活出祂的生命来。你什么也不必作,只要仰望主就行了。”

这与使徒所说的大异其趣。他说:“我……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前面那种教导——你什么都不必作,只需要把成圣当作礼物接受下来,让基督在你里面活出祂的生命——都是忽视圣经的教训,与圣经相抵触的。使徒在以弗所书末了这三章说得很详细。他说:“不要再偷”;又勉励我们当避免“淫词、妄语”。他论到细节的部分,他激励以弗所人,他谴责、命令、呼吁他们,与他们辩论,再三叮咛吩咐。他这样作是因为这是新约有关成圣的教导。成圣是神藉着运行在我们里面的能力,透过我们所相信的教义和祂恩慈的手所赏赐给我们之经历所得到的结果。主耶稣对此有很清楚的解释,居然还有人会在这一点上走偏了。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说到这个真理:“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我们是因祂的真理成圣。在教义的亮光下,我们“因此”得以过成圣的生活。

成圣之道,首在充分明白圣经的教训。我们必须把握圣经里面描述的救恩之道。我们要看清楚神呼召我们去作的事,以及祂摆在我们前头的荣耀潜能。我们明白、把握得越多,就会越迫切地想实行出来。我们会看到这些事是必然临到的;我们将看见它们的逻辑本质和次序。“因此”一词的意义和信息若被忽略了,会导致人对圣经的误解。有些传道人一方面传讲“到耶稣这里”、“来亲近基督”、“接受救恩”,一方面又传讲一些别的福音,叫人“降服”。他们说:“你只需降服;由于基督的生命在你里面,你自然会成圣。”这是因为他们未明白“因此”一词的含义。然而在圣经里,教义和经历是不可分开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它们分开。应该总是将两者一起传讲,一起运用。保罗说:不要停在第三章末了,他的“因此”一词就是吩咐我们继续下去,免得我们使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受损。我们不可以停在教义上,也不可以停在经历上。不要把称义和成圣分开。救恩是完整的,“因此”一词把各部门连结在一起。我们绝对不能为了理论、方法,或特别的经历,而违反圣经。愿神赐给我们恩典,得以明白“因此”一词的意义。我们的成圣是教义和经历必然产生的结果,因为有神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我们重生的那一刻,成圣的过程就开始了;我们的职责是“恐惧战兢”,全力以赴,以完成成圣的大工。

此外使徒也提出他为什么这样作的理由。我们为此蒙召,所以才会有这些事临到我们。再读一次以弗所书头三章——“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你相信这句话吗?你若相信,“因此”一词必然会立刻浮现在你面前。你里面的一切会使你配得这一切福气。或者再来看第一章第十节:“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你相信神在基督里定意要使万物重新合一吗?你若相信,就会说:“我不能违反神的心意,我必须竭尽己力,以配合、促进祂的心意实现。”你相信神在同一章第十四节说的话吗?祂说:“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民原文作产业)被赎。”你相信神使你和基督同作后嗣,将来要继承那荣耀的产业?你若相信,就会接受使徒约翰的逻辑次序,与他同声说:“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

我们对教义的真理把握得越多,里面就越渴望圣洁。我若真正相信当我还“死在过犯罪恶中”的时候,神使我活过来,祂差祂的儿子来到世上,为我的罪受死,使我得免地狱的刑罚,并且得救进入神国——我若真相信这些,就不得不说:“爱既如此奇妙深厚,当得我心、我命、所有。”这是必然的结果,我无法推翻这个逻辑。我们已一一研讨了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一章至第三章摆在我们面前的伟大教义,并且记得我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我活在世上时若相信这真理,我就知道自己无权任意妄为。“因此”!这是无可否认的逻辑,无法避免的结论。由于我相信这教义,我就渴望成为圣洁,一天天成圣。主说过:“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一16)。

以上我们看到“因此”一词的重要,以及不可断章取义、不单靠感觉的重要;我们应该让神的话引导,这样我们就能说,愿“祂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

2.与蒙召的恩相称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弗四1~3)

前一章我们说到,真正明白基督徒的教义和经历,可以促使一个人渴望过圣洁的生活。现在我们要来思想我们活出的生命,应该具有什么特质。使徒首先给我们一个概括的描述,然后探讨特别的部分和细节。这种生命有一种概括的性质,就是“与蒙召的恩相称”。使徒提出概括的性质之后,就提到这种生命的特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我们的态度应该是“谦虚、温柔”等等。然后他一个接一个地提出论证,直到第十六节末了。接下去他又将笔锋转向更直接而实际的论证;他说:“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地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不妨对使徒的方法作一个概括的分析:先是一般的描述,再论到细节的部分。我必须强调,这是使徒一贯的作法;他绝对不会在未奠下一般原则之前,就直接论到细节。我认为许多基督徒在生活上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太过于急促地进入到细节的部分。他们应该先回到一般的原则上。若没有概括的认识,就很难正确地了解细节。整体比部分重要,可以控制我们对部分的认识。基督徒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绝不可单独来看,不然一定会在运用时产生错误和麻烦。因此使徒总是从一般的原则开始;他在这方面解释清楚之后,才会讲到特殊的细节。

现在我们来看保罗提出有关基督徒生活特质的一般原则:“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若明白这句话的意义,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种翻译表达得更清楚:“行事为人就当与所蒙的召相称。”

这里的每一个词都很重要,都有深刻含义,所以我们不妨一个词一个词来思想。第一个词是“相称”,圣经学者告诉我们,这个词具有两个意思,而且都很重要。第一个意思是指重量相等,或互相平衡。想像有两件同样重的物体,若把它们放在秤的两端,一定不会偏向一边;这中间有绝对的平衡。这就是“相称”一词的原始含义。使徒此处是勉励他们,在生活中要同等重视教义和经历,不可厚此薄彼。不可以单单强调教义,而置实行于不顾;也不可只重实行而轻教义。这样只会造成不平衡或偏差。以弗所人应该竭力维持秤两端的平衡。不论你头脑有多大,知识有多丰富,你若在生活中失败了,就会妨碍神国度的扩展,使神的名蒙羞。另一方面,如果你对基督徒生活的观点错误,认为只要行为端正,道德高尚就行了,教义则无关紧要,那么你也是在妨碍神的国度。两者之间必须有完美的平衡,我们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圣经常常使用这个例证。例如希伯来书第六章说:“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9~11节)。希伯来书的作者吩咐他们,既然已经在行为上显出殷勤,就当在信心的教义上,特别是盼望的确据上显出殷勤,一直到底。那些希伯来信徒出了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在教义和经历上保持平衡;他们没有“与蒙召的恩相称”。

“相称”一词也有“配合”的意思。这节经文也可以译成:“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所蒙的召相配合。”腓立比书第一章也出现了同一个词:“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27节)。两处都有“配合”的意思,就好象把一件衣服拿来,放在另一件旁边,看看配不配。

从消极面看,保罗的意思是,我们要避免颜色或外观上的冲突。我们的教义和经历不可互相冲突。你穿衣服时就会注意到颜色的搭配;有些颜色彼此不调和,根本不能放在一起。如果你看见一个人穿得五颜六色,毫不相配,就会觉得这人缺乏穿衣服的品位。把这个观念延伸出去也可以说,同一件衣服并不适合穿在各年龄层的人身上。一个老年人故作年轻打扮,或年轻人穿得老里老气,都会使人觉得滑稽。有些事物就是不能彼此搭配。使徒在这里即是此意;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有尖锐的对比或不相配的要素。

我留意到现代艺术很热衷此道。所谓的“现代音乐”摒弃旋律,喜好不和谐的、互相抵触的音符。我觉得那是滥用音符,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总是美丽的,因为它的中心观念是平衡、和谐。离了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美感可言。这是历代以来众人所公认的。使徒在这里用的就是这一类画面,他说:“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使徒写给提多的信上说到“凡事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二10)。他的意思是,教义好象根基或里衣,生活则是加在它上头的外衣。他劝我们要谨慎,外头的装饰必须与里面已经有的里衣相称、想配合。教义是基础,生活是装饰。添加装饰的目的是使教义更吸引人,使人注意、羡慕、并进而想拥有它。使徒像往常一样,不只概略地呼吁基督徒要过善良的生活,存仁慈的心;他的呼吁始终不离教义;生活必须由教义出发,与它相称。你我活出的生命,将成为教义的装饰。

接下去使徒立刻告诉我们教义是什么。它乃是“蒙召的恩”,“所蒙的呼召”。我们要与所蒙的呼召相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新约里一个非常典型、具有特色的句子;由于它一再出现,我们应该切实弄明白它的含义。它所涵盖的教义是,由于我们是“蒙召的”,所以我们当活出这种生命。新约常用这一类的词汇来描述基督徒。基督徒是“耶稣基督所召的”。教会乃是“蒙召的人”之聚集。教会一词的希腊文是“ecclesia”,意思是“被召出来的人”。使徒在前一章提到:“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但愿祂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就是在一群“蒙召的人”、“被召出来的人”中得荣耀。基督徒被召从世界出来,“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千万不要以为基督徒是一群决定了采取某种生活方式的人。基督徒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所决定采取的某一种生活方式。正好相反,我们乃是“蒙召”进入某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住“蒙召”一词的意义。

使徒的教导是,谈到基督徒的生活时,我们总是要记住,我们是被召作基督徒的,神呼召我们脱离黑暗,进入光明。使徒在以弗所书一开始就作此强调。他在第一章说:“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3~5节)。他又在第二章提醒他的读者:“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1节)等等。此处他又再强调一次。我要特别指出,这是成圣最大的动机。我们要过圣洁的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是“被召的”。当然,我们不可犯罪,要活出基督徒的生命,这些本身是好的,但基本上我们过圣洁生活是因为我们“蒙召”这样作。

因此我们要从圣经的教训,来思考有关蒙召的整个观念。根据圣经的教导,呼召有两种。第一种是概括的呼召,是针对每个人的。“神……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十七30)。这个普世性的呼召如今由教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召世人悔改、相信福音。这是给每个人的信息。但呼召的意义不限于此,我们发现它还有别的用法。在概括的呼召之外,还有特别的呼召,就是所谓“有效的”呼召。并不是每一个听见概括性呼召的人都会回应它。接受概括呼召的人有两种反应,其中一种人仍然不信;另外一种人则相信了,这样呼召就对他们产生了果效。这些人就是真基督徒。

让我们来思想一个例证。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说:“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一18)。有两种人——其中一种人视十字架的道理为愚拙,另一种人则看作神的大能。这是基本的差异。结果有人灭亡,有人得救。保罗又接着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22~24节)。这是灭亡与得救的对比;对有些人,十字架是绊脚石;对另一些人,十字架是神的智慧和大能。基督徒是得救的人,他们常被描述为“蒙召的人”,以与其他人分别,并且具有新的地位。

另一件重要的事是,我们必须观察呼召在救恩这件事上所具有的意义。呼召是在称义以前。使徒在罗马书说得很透彻:“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八30)。“预先……定下”,“召”,“称义”,最后“得荣耀”。救恩乃是神的灵在人心里动工的结果,祂在人心里介绍一种新的生活原则和行动,使我们能相信。我们乃是“蒙召”去相信。主耶稣基督自己在约翰福音表达得很清楚:“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六44)。是呼召吸引了人;若没有呼召,人就无法到主那里。

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使徒行传有关欧洲第一批信徒的记载。在一个安息日,保罗对腓立比城墙外聚集祷告的一小群妇女讲道。我们读到:“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有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十六13~14)。此处对“蒙召”的描述是,神开导一个人的心,使那人能留心听,并且相信。一个人的心若未蒙开导,神的道对他就没有果效。使徒在以弗所书第二章一开头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他又在第五节重复说:“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死了的人自己无法活过来;只有神能使他活过来。祂是藉着呼召使人活过来。

约翰福音记载的拉撒路之故事,是一个极佳的例子。拉撒路死了,被放在坟墓里四天,身子已开始腐化。主耶稣来到坟墓边,吩咐人把石头滚开,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拉撒路就出来了。能力是存在于呼召里,在祂的话语中。这是保罗此处所说“蒙召”的意思。对以弗所人而言,神的道是有果效、有能力的;有圣灵在里面,所讲的道就是“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当神的道以圣灵的大能临到时,就召我们的灵魂脱离死亡和坟墓,进入新生命和新的生活方式中。使徒在罗马书又陈述了这一事实:“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四17)。亚伯拉罕和撒拉已年过九旬,却仍能生儿子。从自然角度看这是不可能的,但神使其成为可能。神呼召人得救时,就赐下能力使这呼召产生果效。它成为确定的、必然会发生的。我们基督徒是“蒙召”脱离死亡,从罪的坟墓出来。我们还死在罪恶过犯中时,神大能的道呼召我,使我能听见。它使我活过来,赐我生命。

使徒彼得在他的第一卷书信也说到同样的事,他说:“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一23)。福音的道本身蕴含着生命,它以圣灵的大能临到时,就植入了种子,使我们能回应。彼得也用了和保罗一样的论述:“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二9)。

保罗这里的主要论点是,我们蒙召是为了彰显出这些美德。他说:要与你所蒙的召相称,你是为此而蒙召的。如何作呢?就是将我们所有的教义和知识运用出来。我们要像那些知道自己蒙了天上呼召的人一样生活。只有明白教义,才能作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用这些教义提醒自己,让其管理我们的举止和行为。我们既蒙了这崇高的呼召,行事为人就当与所蒙的召相称。

但是我们应该记得哪些事呢?首先,“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这是以弗所书第一章第三节。它本身回答了我们可能有的一切争辩和藉口。我们没有必要谈论活在二十世纪所面对的艰难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已领受了“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都丰丰富富地供给了我们。一切都在基督里;我们在祂里面,祂在我们里面。要一直记住这个事实,并活出与它一致的生活。

接下去的一节(一4),使徒继续提醒我们:“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神召我们,不仅是为了免我们下地狱,也不只叫我们知道罪已得赦免;祂拣选我们“成为圣洁”,“无有瑕疵”。我们无权去争辩、质问、探询。这是祂召我们去过的生活。

接着使徒提醒我们,神“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一5)。他又在第二章加上一句:“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19节)。我们蒙召加入神的家,作神的儿女。我们的生活应该反映出这个家庭和一家之主的荣耀。一个人到国外旅行时,应该时时刻刻以祖国的名誉为念。一个孩子出门在外,他父母的名誉就在他手中,如果他胡作非为,别人不会怪他,而是怪他的父母。你我是神的儿女,所以我们走在街上,总是得记住我们是神家中的儿女。“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由于我是一个孩子,是后嗣,所以保罗提醒以弗所人,他们有圣灵,“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被赎”(一14)。我不可只想现在的光景,应该想我将来如何。我不仅是神的儿女,而且是后嗣,与基督同作后嗣。我们读到有些人在出席重要场合之前,特别向人请教社交礼仪,学习如何应对。所以我们要记住,有一天我们将站在神面前。犹大说:“那能保守你们不失脚,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祂荣耀之前的……”(24节)。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要记住我们将进入荣耀。在那里我们将得赏赐,得产业——“神之民(又作产业)被赎。”我们现今在世上只是领受初熟的果子,预尝属天的产业,有一天将享受完全的福分。

不但如此,使徒在第一章末了也提醒我们,作为教会的肢体,我们也是基督身子的肢体。“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我们连于元首基督,就如同肢体连于身子一样。保罗在第五章说:“我们……是祂的骨、祂的肉。”(编按:指弗五30,中文圣经和合本根据不同古抄本,没有此句)。他在第二章也提醒我们,我们不仅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并且也与基督一同复活。此刻我们是“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我已说过,我们一定得记住,现今我们是坐在天上。基督因我们的信住在我们心里,我们里面有神的丰富。这是成圣之道,也是我们生活的方式——知道这些事是真实的。

最后,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呼召临到的方式。是什么使我得以出死入生,脱离罪的坟墓进入新生命,能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答案是,都是神白白的恩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二8)。“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当我们还在死亡、绝望、无助、放纵情欲的光景中时,祂使我们活过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不断提醒自己,是什么使神能够这样作。我们得救是“靠着祂的血”(二13)。

使徒彼得这样说:“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一18、19)。所以当罪来试探你,或你怀疑自己是否能继续过基督徒生活,或觉得处境艰难时,要记住神为了赎回你、拯救你,祂已付上了代价。基督舍己代死,好叫我们得蒙救赎,成为圣洁。

此外也要记住,能力已赐给我们了。“并知道祂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一19)。不要忘了应当求神“藉着祂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三16),并且“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最后请留意,使徒这番劝勉是以“基督耶稣被囚的”身分说的。我相信他实际上是说,你们要效法我的生活方式。现今我是阶下囚,被下在狱中。我身陷囹圄是因为我不为自己作决定;我是耶稣基督的仆人,是祂的奴仆。由于我对祂忠心,传讲祂的福音,以致被囚禁。但我不忧虑,我是在祂的掌管下,我自己不作主。祂呼召我,我成了祂的仆人,祂的囚徒,你们也要作耶稣基督的囚徒。“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林前六19、20)。我们无权选择自己要怎么生活。我们从前是撒但的奴仆,如今成了基督耶稣的囚徒。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讨祂喜悦。正如一首诗歌所说:“主阿!若离了你,无一事叫我忧或喜。”我们若看清并把握我们的呼召之含义,就不会对基督徒生活有任何疑惑。我们可以与杜理其(Philip Doddridge)一起说:“听你命令并遵守,是我最高的喜乐。”

3.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弗四2~3)

使徒用这两节和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一节,描述神召我们去过的基督徒生活之概括特质。现在他来到实用的部分。这种生活的概括特色是,“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心中应该以此为念。神召我们去过一种特殊的生活。我们死在罪恶过犯中的时候,祂使我们活过来。正如使徒稍早说的:“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二10)。

基督徒生活被描述为“行”,实在饶富意义。“行”是指行动、动作、进展。我们行事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不是留在原地不动,说:“阿!我已经得救了,我的罪已得赦免,大功告成了!”然后终此一生谈论信主的经过,总是回顾从前,在原地踏步。基督徒生活是一个过程,是往前推展的;总是有新的事待发现,新鲜的经验待享受。

使徒提到的第一件特别的事是,我们要“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为什么使徒首先提到这一点呢?答案见于以弗所书头三章,保罗在那里特别强调合一的原则。他在第一章第十节清楚指出,这是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就定下的心意:“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这是神救赎计划的主要目标。罪是一种毁灭的力量。罪不断地引起分争、分裂、不和。它在人里面制造分裂,使人与自己为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罪所导致的一连串争斗和挣扎。我们不停地面对善与恶、对与错的问题;我们应该作吗?不应该作吗?罪也在人与人中间制造分争,带来敌意、战争、冲突。整个世界被罪弄得四分五裂。

从某一方面说,救恩的中心目标是重新联合、带回、恢复人在犯罪堕落之前所享有的合一。使徒在第一章第十一至十三节说:“我们(指犹太人)也在祂里面得了基业,”然后又说:“你们(指外邦人)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接着他就在第二章作更详细的解说,指出“中间隔断的墙”已拆毁了,将两下合而为一,“造成一个新人”,有一个新的身体。他在第三章又说,这是一个奥秘,如今已启示出来了(5节)。所以当他说到基督徒的生活和行事时,无可避免地要先把合一的原则提出来。这是神伟大的设计,没有什么事比它更能彰显出神的荣耀。因此基督徒的呼召最明显的特色是,“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这是解释第四章一开头的“因此”一词时,必须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我们若要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首先得记住这一点。

使徒继续探讨合一的问题,直到第四章第十六节,可见他对此问题的看重。从第十七节起,他才开始谈论到信徒的品格和行为;在这之前,合一是首要之务。

让我们来分析使徒的论述,看他如何探讨这个问题。他先在第二、三节提出有关合一的概括呼吁,然后从第四节开始一直到第十六节为止,提供我们必须保持合一的理由和论证。他先提出呼吁;然后为了帮助那些心中有疑问、不明白为什么需要在合一上努力的人,他就介绍有关教会本质的教义。

我们先来看一般的呼吁——“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熟悉近代教会状况的人必然会同意,现代教会界最广为人谈论、探讨的,就非合一的问题莫属。现今是普世教会合一论盛行的世代,各处都在高谈合一、联盟、恢复团结。所以我们应该探讨使徒对这个主题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各方相关的言论固然不少,但很多都流于松散,缺乏根据;我们必须合乎圣经,看看新约对这件事说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来看合一的本质。使徒不只是呼吁一种概括的友谊、手足之情,或同伴之爱;他也不是呼吁一种敌忾同仇、共御外侮的联盟。这些消极的联盟固然也很重要,因为现代人谈合一时,都是从这角度出发。其实这一类论调大多很含糊,在提出合一的呼吁时,他们往往强调世界的分化现象。一边是无神论的势力,如共产主义或人文主义,另一方面是相信神的人。所以他们呼吁,不论你是以何种方式相信神,都应该团结起来,对抗无神论者。他们说:“不必太在乎你信什么,只要有一种友善的精神就行了,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共御仇敌。”

显然的,我们必须审查这种态度,并且在研读使徒这一章的教训时,心中记住现代人的合一观念。我们一定得强调一件重要的事:不论使徒讲的是哪一种合一,都必然是直接从以弗所书头三章的教训产生的结果。你不能一下子跳到以弗所书第四章,从那里开始读。这样作不但忽略了上下文,而且对“因此”一词无法交代。换句话说,基督徒的合一必须建立在以弗所书头三章的教义上。如果有人对你说:“你信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我们都多少相信神,就可以合作。”你不妨这样回答“可是你怎么解释以弗所书头三章的教训呢?若不是以它们为基础,就没有合一可言。”任何一种合一都必须合乎圣经,合乎教义,并且建立在对真理的认识上。

接着请留意,保罗说的是“圣灵”里的合一。他不是指人为的友爱精神,也不是指学校、球队的团结精神。这里的灵是指圣灵。他在第四节作了同样的强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它的上下文里所有“灵”都是指圣灵。由于这个事实常被人遗忘,现代人谈的合一常常不合乎圣经。在我看来,那种合一完全是属人的,不是圣灵产生的合一。

此处使徒所谈的合一是由圣灵产生的合一。只有圣灵能带来合一,只有圣灵能制造合一。保罗说得很清楚,这种合一不是你我能制造的。他甚至不要求我们这样作,也不如此鼓励我们。他要求我们谨慎,避免破坏已有的合一,就是圣灵亲自促成的合一。我们应该保守合一,而不是制造合一。这是圣灵里的合一,是圣灵的工作,是祂在我们里面作成的。

由于以上说的属实,接下去的论述也是真实的。使徒关心的合一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合一。那不是机械式的合一。混合或合并与真正的合一不同,彼此之间有天渊之别。混合与合并是许多不同的部分因着特定的目的而集合在一起;然而圣灵的合一却是从里面出发,向外扩展的。可以把它拿来与花朵、树木、动物的身体相比。那种合一基本上是活的,有生命的,不是人工制造的。由于它特有的本质,所以它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那不是外在的,而是内里的合一。

更进一步说,这种合一只能用圣灵的工作来解释。我们若对有关圣灵的教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就无法明白这种合一。我们若以“它”称呼圣灵,或只把祂当作一种力量,未明白祂乃是三一真神的一位,就不可能明白合一的道理。除非圣灵在我们里面动恩慈的大工,我们无法感觉、经历、实践这种合一。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有时侯很难跟某些人谈到合一的问题。他们有不相同的圣灵、更新、重生的教义。他们认为基督徒的信仰就是行善,合乎道德标准,谨守宗教仪式,或者热衷于某一宗派或活动。他们对圣灵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你与这种人讨论合一是无济于事的。他们与那些承认圣灵工作的人之间不可能有合一。我们里面没有圣灵,就不能经历合一;只有那些有圣灵内住、被圣灵光照的人,才能经历合一。圣灵若在另一个人里面,也在我里面,我们就能立刻意识到被连结起来了,我们可以在彼此身上找到合一。这是基本的条件。

第二章对圣灵带来的合一有生动的说明。那些以弗所的外邦人原是“远处的人”,“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如今得与犹太人一起进入应许之约。圣灵在他们里面动工,也在犹太人里面动工,所以他们就归为一体了。有人高谈忘记差异、寻找共同点、团结一致,这种说法与使徒在这里的教导真是大相径庭。你可以在政治、商业,或其他领域里提倡消弥差异,但论到圣灵和祂的行动时,你就不能这样说了。祂若不在我里面,我就不能与任何有圣灵内住的人有属灵的交通。祂若在我里面,却不在那人里面,我也无法与那人相交。必须祂同时在我们两个里面,才有真正的交通。这是基督徒相交惟一的基础。只有在圣灵掌权的地方,才能体会到圣灵里的交通,才有这种合一存在。所以哥林多后书末了的祝福说:“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十三14)。圣灵在哪里掌权,哪里就有合一。

我们思想第四至第六节时,可以看出使徒如何一一详细解释这一点。此刻我们可以归纳说,圣灵所产生的合一主要是属灵方面的、看不见的、内在的。当然它也表现在外面,因为我们基督徒在一起敬拜,同属于一个教会,彼此不断接触。我们不是从外表开始,期望达到内里的合一。我们乃是从里面开始,然后表现在外头。我们要时时记住这一点,特别是在阅读近代有关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书籍,或聆听这方面的讲道时;他们通常的呼吁是:“我们应该一齐行动,一齐努力,一齐祷告,这样我们就会开始感觉到合一的精神。”这否定了使徒的教训。在生命的每一种迹象中,都是先有内在的原则,才有外面的表现。造物是如此,生殖也是如此。两个蕴含着生命的微小细胞结合,可以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身体。身体并不是由各肢体松散地聚在一起组成的,而是各肢体和谐地互相连结。每一个肢体都是由中枢生命发展出来的。属灵的合一也是一样。圣灵的合一是看不见的,甚至也很难下定义。但它出现时,我们认得出来;我们与有圣灵内住的人交往时,也可以感觉这种合一的存在。我们的灵魂是看不见的,它却是人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进一步说,我们确实是透过身体去接触灵和魂的层面;灵和魂乃是藉着身体彰显出来的。这是合一的原则。

我们思考过了合一的本质,现在要来看我们的责任。使徒特别选用的字本身颇具启发性。他用的第一个词是“竭力”。我们很容易把它想成“企图去作”;但这不是它的原意。它真正的意思是“殷勤”,是从一个与速度有关的词衍生来的。我们要迅速去作,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渴望——“竭力保守”。使徒说:基督徒蒙召,就当急切地、刻不容缓地把合一当作生活中最主要的目标,对信徒之间的合一投以最深的关切。

下一个词是“保守”——“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保守”的意思是护卫、持定、保留。使徒并未要求我们促成或创造合一。他说:因为我们是基督徒,所以合一自然存在;我们的责任是护卫它。没有圣灵的工作,圣灵的内住,我们就不能成为基督徒。祂住在每一个真基督徒里面。合一已经在那里,我们的责任乃是护卫它、持定它、保留它。我们最关切的应该是如何捍卫这种宝贵、奇妙的合一。以弗所书第三章第十节说,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看见神的这个伟大设计都要讶异,就是祂在被赎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中间带来了合一。我们若相信神,就一定会感到自己的首要职责乃是捍卫这合一,不计代价地保护它,拼尽全力去持守它。

我们如何去作呢?使徒说得很清楚。不妨分成两组来看。头两个词是描述我们内在的性情,接下来的词则是描述我们与别人的关系。第一个词“谦虚”就是谦卑,特别指人心灵的谦卑。所有的希腊文字典都强调这一点。它与自高自大、骄傲狂妄是相对立的。谦虚是基督徒的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神儿女的标志。谦虚的意思是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才干看得很低。套用登山宝训的话,就是“灵里贫穷”(中文和合本译为“虚心”)。它与世界所谓的“强人”正相反;这个世界的精神是鼓励人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它也与现代流行的重视自我宣传、主动争取、雄心万丈的潮流相反。现今世代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缺乏谦虚的美德,即使在神的教会中也不例外。正如古时屈梭多模(Chrysostom)所说的:“贪嗜权力是教会分裂最主要的导因。”

使徒在提出“谦虚”之后,接着就说到“温柔”,这是必然的次序。“温柔”的意思是内里的柔和。它也蕴含了极大的能力,正如摩西为人极其谦和,他同时又是一个大有能力的人。他在里面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主耶稣也是心里柔和。“温柔”真正的含义是凡事顺服神,不惜受冤屈。保罗自己也是一个温柔的人。他可以一方面说出分量很重的话,语气坚定,满有权威;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从他的书信中发现他也有温柔的一面。他在以弗所书第三章已表现了这种温柔,他说:“我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然而祂还赐我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虽然他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使徒,他仍这样说。要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最先要作到的两件事,就是谦虚和温柔。这是主耶稣的美德。祂说过,“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28~30)。马太在他的福音书第十二章也引用以赛亚的话描述耶稣:“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祂的声音。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19~20节)。这正是我们在福音书里所看到的耶稣。我们是属祂的,是祂身子的肢体。因此使徒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上说:“我保罗,就是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向你们是勇敢的,如今亲自藉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林后十1)。他也在提摩太后书如此劝勉:“惟有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的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二23~25)。保罗其实是对提摩太说:这就是你应该有的行为;可能会有人与你意见相左;不要因此恼怒、生气。不要与他们争论,只要试着让他们看见真理,用吸引人的方法将真理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脱离错误,回到真理中。

使徒彼得也以令人瞩目的方式,给我们类似的劝勉。他在彼得前书说:“就是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五5)。请留意这个有趣的句子——“以谦卑束腰”,意思是以谦卑为衣服穿上。彼得写这段话时,心中一定浮现出约翰福音第十三章记载的情景。在那里我们看见神的儿子在世上,祂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祂知道祂是从神来的,又要回到神面前。祂拿来一条手巾,束在腰上,然后蹲下来洗门徒的脚。祂对门徒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以谦卑束腰”——把谦卑当作一条手巾,束在腰上。系上谦卑的腰带,蹲下来,洗别人的脚。这是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之秘诀。

但是保罗又加上“凡事”一词——“凡事谦虚、温柔”。他为什么要加上这词?它的意思是,“以各种可能有的谦虚温柔”,“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随地”。我们不只是在主日以谦卑束腰,一周中其他的日子就抛诸脑后。不论你在哪里,作什么,与谁来往,在什么时间,都要以谦卑束腰——“凡事谦虚、温柔”,不可须臾忘记。

这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性情和品格。我们是否谦卑?使徒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需要谨慎,免得跌到。”我们对自己认识不清,就容易起分争。有人以家世、背景自夸;有人以财富、地位、事业自夸;有人以头脑、智能,甚至教义上的知识自夸,他可能骄傲到一个地步而引起分争,并否认教义。谦虚!灵里谦卑!有一次克伦威尔(OliverGromwell)说:“我以基督的心肠劝你们,要记住自己也可能犯错。”这就是谦卑。

这些是我们基本的品格,我们当表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上。“忍耐”——就是指长久受苦。持续地控制住自己一段时间,不屈服在情感下。你可能碰到一个人,他的言谈举止使你厌烦。使徒说:要忍耐,不要冲动地去责备他、羞辱他、轻视他。坚持下去,要忍耐,不要受情感辖制。在圣经中,忍耐是神的属性之一。如果神不忍耐,我们中间就无一人能存活至今,能成为基督徒。如果神不忍耐,就根本没有基督教。忍耐是神对我们的态度;让它也成为我们彼此对待的态度。我们必须自己忍耐别人,别人也必须忍耐我们。

然后是“宽容”。这些词都是互相关连的。宽容是指“坚持抵挡试探”。有人引诱你去采取一种错误的态度或行动,这时你就当持守住自己,以对抗试探。忍受它,忍耐它,坚守下去。这样作并不容易,对不对?但神呼召我们去过的生活是荣耀的,虽然也是艰难的。我们要为此感谢神。也许别人对事情的看法,或作事情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不要立刻回嘴;例如有人对保守圣灵里的合一有所保留,不妨容忍他们,试着去了解他们。一个人若惹你厌烦,他很可能正遭遇逆境,或身体不适。也许他没有你那么好的机会,听见这许多真理的讲解,也许他的聪明才智远不及你。要尽可能宽容那人,为他的言行、教义,或其他事找理由。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就不遗余力地去说服他。不要一味只是数落、批评、忽视他,也不要轻看他,或对他不耐烦。我们要互相宽容,彼此忍耐。

请看使徒接下去的劝勉:“……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你若爱一个人,就会忍耐、宽容他,因为你心里对他有兴趣。你不会急着指出他错你对的地方。你不论作什么都是为他的益处着想。你爱他,对他感兴趣,关心他,所以你能忍耐他。你若爱一个小孩,就会对他有耐性。他可能同一个问题问上一千遍,你仍然耐着性子回答他。你作过的事,孩子可能要求你再作一次,于是你在他的央求下作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你可能还心甘情愿去作,虽然体力已经吃不消了。这是因为你爱孩子。他并不知道,也不明白;何况要求稚龄的孩子去明白,也未免太不合情理。你必须降到他的地步,以谦卑为手巾系在腰上,跪下来,与他一般高。你若爱他,就会很自然、很乐意地这样作。

使徒的重点是,我们彰显出这些特质的时候,就持守了合一。因为我们是喜爱和平的,我们就容易与人相处,并且带来和平。灵里的合一是由和平产生的,“用和平彼此联络。”我们若是和平的,并且喜爱和平,使人和睦,我们就带来和平与合一。

使徒其实是在重复基督耶稣在登山宝训一开头所说的话:“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这些是基督徒的特质,我们是为此蒙召。我们若在这方面失败了,那么其他方面的成功都无济于事。我在判断事情时若破坏了和平,就是未在真理上保持平衡,不然就是我在性格上有所缺欠。一切教义的最终目标是保守住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一切行为的目的亦同。这是登山宝训和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的教训。事实上这些也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五22~23)。使徒实际上是说,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不要使圣灵担忧,让圣灵在你里面、在你们中间,结出荣耀的果子。你这样作的时候,圣灵所赐的合一就因着你们以和平彼此联络而得以保守。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

4、基督的身体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弗四4~6)

保罗用这段话,进一步给我们一个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我们应该“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在这三节经文里,介绍了有关基督教会最伟大的论述之一。这也是他从这里到第十六节为止的主题。

我们开始探讨这段经文时,要先注意新约究竟花了多少的篇幅在有关教会的教义上。从某一方面说:“教会”是所有使徒书信的主题。保罗和其他使徒一样,一直关心教会肢体生活中特别的难处和问题;但他总是从有关教会的教义出发,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读使徒书信时要记住,没有一个呼吁是直接发出的,它总是从教会肢体、我们与教会的关系等角度出发。我们都是教会的肢体,我们若不明白新约有关教会的教义,那么新约中一切的呼吁、勉励、指示对我们而言都是一无意义的。

我们许多麻烦是由一个事实引起的:我们太过于主观,总是由自己出发。这也是罪产生的结果之一。罪使人以自己为中心。它使我觉得只有自己是重要的,只有我的感觉和临到我的事才重要。我们花不少时间想到自己,和我们个人有兴趣的事。新约的教训则帮助我们脱离这种自私的狭隘光景,它将教会的美好画面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基督奥秘身体的肢体。一旦我们开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得以脱离原来那种可悲的、不健全的主观。医治我们的毛病和问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新约的观点来看自己,特别是用这句话:“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林前十二27)。其实保罗从以弗所书一开头就这样作了。在神伟大的计划里,个别的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蒙召、得拯救,被归为一。现在使徒是从教会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责任乃是看清楚我们是教会的肢体,这样我们就能从大多数难处和试炼中释放出来。在合一的事上也是如此——“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新约清楚指出,要真正明白教会的本质,并不是一件易事。以哥林多教会为例。保罗写哥林多前书的原因是,那个教会里有分争、结党的事。他实际上对他们说,他们所有的祸患都是因为不了解基督教会的本质而导致的。他们仍然看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在他们中间形成了许多小团体。如果他们对教会有正确的观念,视教会为一个整体,一个合一的身体,那么分争结党的事就变得不可思议了。所以保罗在那里向哥林多人解释教会的教义,正如他在此处向以弗所人作的一样。

这里的三节经文中,他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解释有关教会的教义。他把重点放在“一”字上——“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他一再重复“一”字,由此建立教会合一的原则。

从许多角度看,这段话都饶富兴味,包括所谓解释上的结构,因为“一”这个字一共出现了七次。固然“七”这个数目字暗示是属神的、完全的,但我不打算在此过分强调这一点。或许保罗故意这样作,好叫我们看到教会的合一彰显了神的完全。另外保罗把七个“一”分组的方式也很有趣。其中三个在第四节,三个在第五节,最后一个在第六节。最后一个是将前面所有的合一作总结。使徒也重复使用“众”字——“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这也是强调合一的同样观念。

另一个重点是,每一组都是围绕着圣三一神中的一位。头一组的三个“一”是属于圣灵的。第二组属于圣子主耶稣基督。最后一组属于圣父。明白了这中间的意义,我们才能把握合一的教义,看见它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重要性。我们弄明白的那一刻,就脱离了自己那微不足道的、病态的自我中心,得以面对可称颂的三一神。教会是圣三一神的反映和彰显。

这是使徒处理教会合一的教义之方式。他作了个人的呼吁,勉励我们要温柔、忍耐、良善之后,并未就此打住。这些美德固然重要,但最基本的原则是,我们当看自己是教会的肢体,教会是三一神在地上的彰显——圣父、圣子、圣灵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很显然的,现今基督徒真正的问题出在他们忽视教义。我们谈到要合乎实际,但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切合实际,为什么要讲究实际,否则我们无法作到切合实际。在回应这些直接而个人的呼吁之前,我们必须看清楚自己的身分、立场、地位。我们是“蒙召”的。

最后,请注意保罗所采取的次序。他从圣灵开始,然后是圣子,最后是圣父。为什么这样作呢?为什么不按着圣父、圣子、圣灵的次序呢?保罗为什么把次序颠倒过来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最关心实用的部分。他从教会开始,教会乃是由人组成的,他们是教会的肢体。教会是圣灵里的交通,是圣灵里的团体。他从我们的地位和身分着手。然后他把我们带到更高的一点——教会是一个身体,基督是这身子的头。最后他才提到,父神是基督的头。所以他从我们有圣灵的内住开始,说到那惟一的中保,再说到我们的父神。他的方法既实际又具实验性。他对枯燥无味、毫不相干的教义没有兴趣;他直接来到我们所在的地方。他指出我们的地位,指出我们因圣灵的工作而具有的身分。但是若没有子,没有子所作的工,圣灵就不会来,就不会被赐下。同样的,若不是“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子就永远不会来。这一切都非常实际。作为基督徒,我们是不孤单的。圣灵住在我们里面,祂将我们领到子那里。圣灵教我们如何祷告,因为“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八26)。祂带我们到子面前,子是我们的中保和大祭司,祂要把我们引介给父。

使徒向我们指出,没有必要争论有关“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合一已经在那里了,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英文钦定译本(AuthorisedVersion)把这个真理陈述得很明白:“有一个身体。”在原文中并无“有”这个字,是翻译的人加上去的。换句话说,那是在提醒我们,使徒并不是呼吁我们去产生合一;他是在告诉我们,合一已经在那里了,他要求我们的是不要去破坏合一——“竭力保守”,去捍卫它,保护它。他并未呼吁我们团结起来,他乃是勉励我们当谨慎,不要用任何方式破坏合一,或引起分争。

让我们从圣灵和祂的工作这角度来看合一。这是第四节的主题,为了能运用在实际上,使徒首先提醒说,我们是教会的肢体。他用身体作例证——“身体只有一个”。仔细研读保罗书信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他讨论有关教会的教义时最喜欢用的例证。他在以弗所书前面几章用过别的例子。第二章里他把教会比作一个大帝国——“与圣徒同国”。他也说基督徒是“神家里的人”,换句话说,教会是一个大家庭。不但如此,教会又像一个建筑物,“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稍后在第五章我们也看到,他把教会比作新妇,他说教会是基督的新妇,主自己与教会的关系就好像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可是他使用身体的例证似乎远比其他例证频繁。特别是在合一的事上,身体的例证显然格外贴切生动。

保罗已经在以弗所书用过两次这个例证了。他在第一章末了说:“又将万有服在祂的脚下,使祂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他又在第二章重复说:“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16节)。他说到两下藉着基督造成一个新人(15节)时,用的也是同一个例证。在那些例子中他只是将身体的例证提出来,到了此处他才加以解释。我常常拿保罗的方法比作音乐家的作曲,他在序曲中介绍主题,但只是给一些暗示。等乐曲进入了主干部分,才延伸前面的暗示,用更多细节来阐释主题。

使徒提到教会时说“身体只有一个”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特别是现今这样一个亟力推倡教会合一和普世教会运动的世代。很显然的,使徒必然是在指那个奥秘、看不见、属灵的教会。他不可能指那看得见的、外在的教会,因为外表的、看得见的教会包括了许多身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所以使徒心中想的并不是那样的教会。他想的是看不见的、奥秘的教会,那是基督奥秘的身体。教会史上许多悲剧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们未把握住新约的这个原则。罗马天主教会就未明白这一点,因此她宣称自己是惟一真正的教会,其他可眼见的教会都不能算是教会。还有别的人或宗派作过同样的宣告,他们完全未明白真正教会那奥秘、内在、看不见的本质。所以使徒声称,只有一个真正的教会。不可能有很多真教会,因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一个人不可能有许多身体;只能有一个。只有一个完全的、奥秘的、看不见的教会。身体只有一个。教会包含了各式各样、各种肤色、来自各洲各国的人;但这种多样性对这个看不见的奥秘教会毫无影响。教会是由普天下各国各族的人组成的。

同样的,时间也不会改变这个事实。早代基督徒也是在这个身体里。改教时期的殉道者、清教徒、最早的循道派(Methodist),都在这个教会里。你我若真在基督里,我们也在这身体里。教会跨越了年代的分野。天然的能力在这里丝毫派不上用场。不论你是怎样的人,文盲或才智过人,聪颖或笨拙,伟大或渺小,富裕或贫穷,这些都无关紧要;身体只有一个。历世历代以来只有一个教会——充满了属神的人。那是惟一的身体,就是看不见的奥秘教会。最要紧的是,我们属于这个教会。我们若属于看得见的教会,却不属于这个看不见的教会,岂不可悲?新约就是如此教导的。在早代教会的环境中,属于一个看得见的教会可能无多大意义。最重要的是我们属于这个奥秘的、看不见的、属灵的教会,她是基督惟一的身体。

关于这“奥秘的、看不见的教会”,有几件事我们必须明白,而保罗显然觉得这个身体的画面本身已涵盖了一切。要把握这个教训,最好的方法是思考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所说的;他在那里用最详尽的方式作了解释。他提到的第一件事是,教会的合一是活的,有生命的。教会是一个新的创造;为了造教会,神必须作成一些新事,就像祂创造宇宙时一样。祂不是召来一个犹太人和一个外邦人,叫他们坐在会议桌前友善地协商事情,好像组联合内阁那样。不!教会是一个新的创造。她不是各部门的集合。旧的已被拆毁,不再有犹太人和外邦人之分。在这个身体内,已经无此区分了。在新的创造之前,已经先有拆毁。我们已经从那些使我们与神隔离的事物中被拯救出来,“两下……造成一个新人”。

这一点在身体的例证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身体包括十个手指头,十个脚趾,两只手,两只脚,两只胳膊等。身体并不只是各肢体的组合;没有一个肢体是单独被造,再接上身体的。那不是身体发展、成型的方式。我们早先说过,身体的形成是由一个细胞开始,逐渐发展、成长,再分离成小的芽体。其中一个芽体最终可能成为右臂及右手,另一个芽体则成形为左臂和左手。形成躯干的芽体往下移,生出腿来。这一切都是从原初那一个细胞生出来的。没有一个肢体是独立形成的,它们都是从中央那个原始细胞生出来的。因此身体具备了合一的特质。

这个例证让我们看见,作为基督教会的肢体,我们的情形也一样。虽然外在看得见的教会也很重要,但有时她会在这一点上误导我们。由于很多教会都有会员名册,当一个人加入教会时,他的名字就被加在名册上,这很容易使我们对此处所论及的奥秘教会之本质产生错误印象。我们不是藉这种方式加入基督的。真正的教会乃是一个新创造,每一个属她的人都是从圣灵和基督生的,“与神的性情有分”。一旦我们看清楚这真理,合一的必然性就很明显了。

使徒强调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一里的多元性。这一点非常明显,几乎不必解释。从消极面说,我们在教会里面看到的是合一,而不是划一。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说到这一点时语气带着揶揄。他收到革来氏家的人和其他人的来信,知道哥林多教会中有人说:“我是属亚波罗的”;有人说:“我是属保罗的”;另有一些人说:“我是属矶法的”。他们分争结党,争吵不休。使徒对付这件事的方法是提醒他们,他们显然忘记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他说,这就像眼睛对手说:“我用不着你”,脚又对耳说同样的话。他讽刺这种现象,并教训他们一个原则:教会就像身体一样,在合一中有多元性。

但是这些真理需要加以强调。任何教训若将教会肢体一律化,就是不合乎圣经的。合一应该仍包括多样性。把手指与眼睛比较。乍看之下两者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手指似乎平凡无奇;但看看眼睛!有时我会想,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工具比眼睛更神奇的了。想想它多么精致、巧妙、准确、柔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初看之下眼睛跟身体其他较平凡的器官如手指、脚等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它们尽管看起来不相同,功用也各异,但它们彼此相属,都是身体的基本部门。若少了它们任何一个,这身体就不完全。它们各有分别,却仍属一个身体。

再来看它们彼此之间互依互赖的关系。它们无法单独存在。正如使徒说的,若全身都是手,就不成其为身体了;若全身都是脚也一样。身体之所以为身体,是因为每一个肢体都联合在这有生命的整体上,而且彼此依赖。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你若没有手,就会发现自己成了残废,陷入无助的境地。眼睛不能替整个身体发挥功用。没有一个肢体可以单独存在。每一个肢体都从它与别的肢体之间的关系上,获得它的意义、价值。这是有关身体的真相;保罗说,教会的情形也如此。每一个器官都需要别的器官,都从别的器官获益。

再来看他对较不体面的肢体说了些什么。他说:你若对身体抱正确的观点,就不会轻视任何肢体。没有一个肢体是不重要的,每一个肢体都有其价值。教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有些人说:“我在教会里算不了什么。”对此最好的答覆是,没有任何人是不重要的。当然他们的意思是,他们不像别人有令人瞩目的恩赐。也许他们的意思是,他们没有口才,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讲道或祷告。可是他们忽略了本身所具有的恩赐。保罗说:“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在教会生活里,要维持整体的和谐,需要每一个肢体合作。我常对会众说:你成为教会的肢体,在教会里有一席之地,这事实本身就极美妙。这对传道人也是一种鼓励,因为若对着一排排空椅子讲道难免叫人泄气。在教会里面,人和事工都很重要;所以我们作任何事时若摒弃互助依赖的观念,就违反了这里的教义,等于在推介人为的分隔,制造分争。

另外一个原则是,身体的每一个肢体显然是为了同样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每一个肢体都有其功用,但它是在整体中发挥个别的功用。一个人是用他的脑思想,靠他的意志行动。但他必须有某种工具以达到他的目的。例如我想合上一本书,我就用手去作;我想,我决定,但得靠我的手才能付诸实行。我若没有手,没有胳臂,就无法合上书。所以每一个肢体都有助于推动整体的目标。它们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们是肢体。使徒已经告诉以弗所人,神要藉着教会,将某些事启示出来,“为要藉着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现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三10)。执政掌权的正从天上俯身观看;他们透过教会,透过你我、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开始明白神所彰显的智慧。我们也是为此而蒙召的。

让我们不要忘记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提到的一件事。由于这种基本的合一,一个肢体受苦,所有肢体都与他一同受苦。你不能说:“只有我的小手指痛。”不!小指头受了伤,你就受了伤。痛苦明明摆在那里,你可以感觉到痛。你无法把小指头隔离开来,因为身体是一整个,同样的血流到身体的每一部分。生命力贯穿在整个身体中。因此若有一个肢体受苦,全身都受苦;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肢体都一同快乐。如果我们真正明白有关教会的教义,那么一切争竞、敌对、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事都会销声匿迹,并且会显得滑稽可笑。我们若犯那些毛病,就等于宣告我们对有关教会的教义一无所知。要避免犯此错误,就必须对有关教会的教义认识清楚。不要急着采取行动;首先得把握住教义。

这是何等的权利!你我都是基督身体的肢体。那是我们与祂的关系。祂是头,我们是肢体。没有比这更大的特权了。诗篇第八十四篇说:“宁可在我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棚里。”在王的殿中看门,多么美好!然而新约更超越这一层面。我们是在基督里,是属祂的。作为基督徒,我们是祂那属灵的奥秘身体之肢体。“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我们若明白这一点,就必然会“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5.“圣灵只有一个”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弗四4~6)

现在来看使徒所用的第二个词。这里有几个问题产生。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教会是基督的身体,那么她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的形成?她的生命是由什么组成的?是什么使她产生功用?是什么使一个身体成为活的、有生命力的生机体?使徒很快提供了答案,那是圣灵的工作。“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总而言之,教会是圣灵作工的结果。圣灵在教会里运行,祂在教会的产生、维持、生命、福祉上都有分。使徒要指出,有关教会合一的教义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圣灵是身体的中心,祂渗入到整个生机体的每一部分里。

使徒说“圣灵只有一个”。这惟一的圣灵是不可分的。这是保罗此处所说的每一件事之基础。圣灵只有一个,祂是有位格的,所以是不可分的。邪灵有许多。使徒在以弗所书第六章提醒我们:“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12节)。邪灵的数目相当可观,也许上千,甚至数以百万计。但是圣灵只有一个。并不是成群的圣灵对抗成群的邪灵。我觉得这个真理常常被忽略。更重要的事实是,祂被称为“圣”灵。这使祂永远与别的灵截然划分出来。

同一个真理也见诸于四福音书。例如耶稣在格拉森医治那个被鬼附的人。记得那人如此回答我们的主:“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可五9)。附在那人身上的邪灵不是一个,而是一整群。我们也记得主耶稣在祂的教训中所用的例子。祂说如果只用人的力量把污鬼赶出去,那污鬼会再回来,而且带着七个比他更恶的鬼来(太十二43~45)。邪灵有许多。圣经告诉我们,魔鬼撒但掌管着一个极大的王国,“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但他手下还有许多喽啰——“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这邪恶的权势很庞大,可说人多势众。但圣灵只有一个,是可称颂的一位,是圣三一神的第三位。是祂在教会里发生功用,产生合一。这种合一是不可分的,因为圣灵显然是不可分的。我们同时要记住,教会里的圣灵不是一种影响力。我们千万不可用“它”来称呼圣灵,虽然我们常有这样作的倾向。圣灵是有位格的,正如圣父和圣子一样。主耶稣说:“祂既来了,”就要成就某些事。

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出几个其他的真理,用来强调教会的合一,以及教会的不可分。由于这是圣灵的工作,我们必须说祂始终作同样的工;既然祂在我们每一个人里面作同样的工,教会中就必然有合一。我们不可误解这一点。祂的工作显明出来时,会有一些细微的、表面的差异,但基本上仍是一个工作。这就像没有两朵花是一模一样的。它们可能属于同一科,同一种;可是你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朵花。譬如两朵金凤花,看起来很类似,却总是找得出细小的差别。在人类中也是这样,我们有所谓的“同卵双胞胎”,但他们不可能什么都一模一样;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但总是有一些区别存在。这也可以运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上。由于这是圣灵的工作,它总是同样的;但基督徒并不是像邮票那样整齐划一。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圣灵的工作与人的工作。人的方式是大量制作,以机械的方法工作,所造出的成品都是一样的。心理学的方法也是把人造成同一个类型。一切假冒的、仿造的东西都力求一模一样。然而圣灵在我们里面作工时,基本上是同一个工作,但那是一种活的、有生命力的工作,而不是机械化的、一成不变的。

使徒在第二章末了的教训中已触及了这件事。他把教会比作房屋,他说:“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二21)。当时使徒可能想到了旧约有关建造圣殿的记载。圣经告诉我们,那些石头在运来建殿之前已经先准备妥当了。这项工作早在采石场就完成了,所以在建殿的工地现场听不见凿子的声音。预备的工作必须事先完成。在采石场里的石头是无法用在建筑上的,必须把棱角敲掉,经过一番琢磨,才能被放在墙中适当的位置,成为房屋的一部分。同样的,我们在成为教会的肢体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天然人在成为基督身子的肢体之前,或者一块石头在成为神圣殿的一部分之前,都需要经过一番手续。不论是历代以来的教会,或今日基督徒中间,许许多多的问题产生,大多是因为不明白这一点,或忘记了这一点。

可惜教会中有许多人尚未经历这种重生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稍早说,他们是属于可眼见的教会,却不属于那不可见的教会。要成为可眼见的教会之一分子,有各种方法。如果你出生在所谓的基督教国家里,你就可能在基督教的气氛中长大。或者你刚好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或传统下,于是你自然而然就成了教会的会友。这种情形很普遍。我们都知道,很多人成为教会的会友,不是出于圣灵的工作,而是出于上述的任何一个因素。我记得小时候被接纳为教会会友时,他们只问了我一个问题:耶稣和祂的门徒离开楼上的房间,前去受审之地时,中途跨越的那条溪叫什么名字?我答不出来,却仍然被接纳为会友。这件事发生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很多人也有同样的遭遇。也许你到了某一个年龄时,牧师对你父母说,该让你加入教会了。于是你被安排去上一堂训练课程或坚信课。你根本没有活生生的经历,对基要真理仍一窍不通,只不过在作一件“理当作的事”。这种情形在可眼见的教会中极普遍。你可以用这种方式成为会员,但你永远无法用这种方式成为基督身子的肢体。在我们成为基督身子的肢体之前,圣灵必须作预备的工作。你凭着本性是无法在基督一切的荣耀和纯洁中与祂联合的,因为你本是“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死在罪恶过犯之中”。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说得很清楚:“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度?不要自欺;无论是淫乱的、拜偶像的、奸淫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但如今他们是在神国里了。这是如何发生的?答案是:“你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着我们神的灵,已经洗净、成圣称义了”(六9~11)。若不是圣灵在我们身上,在我们里面作工,我们就不能成为基督身子的肢体。若没有圣灵的工作,也就没有合一。许多教会和宗派因各种因素而分裂,这是不合乎圣经、不属灵的。一般说来,这些教会根据的是人为的传统,并受其控制。许多分裂的产生是因人不明白一件事实:若离开了圣灵的工作,就没有真正的教会,没有基督的身体。

因此让我们来思想圣灵的工作。首先我们来审查自己,看看神是否已在我们身上完成了预备的工作。圣灵的第一个工作是使人知罪。按着本性,我们很容易自满,认为自己还不错,事情一定会顺利。即使知道自己没有良善,但仍不知罪。圣灵来,首先要叫人知罪。主耶稣说:“祂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为了达此目的,祂让我们明白一些有关神的圣洁之真理。多年以来我们可能常谈到神,也向祂祷告,可是我们从未好好思想祂,也未真正认识祂,直到圣灵开始对付我们。

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圣灵使我看清自己。我开始明白,我的问题不是出在我作了不该作的事,而是我根本不应该有作那事的念头。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里面有一些东西是邪恶的、腐败的、错误的;我的本性已堕落、被扭曲。我开始知道自己并不认识神,甚至与祂为敌;我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对神的仇恨。只要神不干涉我的生活,我很乐意谈论祂,在我有需要的时候我也会转向祂求助。可是我不要神掌管我的生命,不要祂引领我。圣灵使我苏醒,叫我看见这一切。祂也带领我认识到自己是失丧的、空虚的、可咒诅的。这时必然会产生一个结果:我们会谦卑下来,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本相。我们的骄傲显得多么荒谬啊!我们开始与华滋(IsaacWatts)一起说:

愿主禁我别有所夸,

除了基督的十字架;

前所珍爱虚空荣华,

今为祂血情愿丢下。

他又进一步说:

鄙视从前所有倨傲。

我们里面没有什么值得夸口,或足以叫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我们看清自己的本相,知道别人的本相也大同小异。圣灵在使徒保罗身上作工之前,保罗还是大数的扫罗,当时他是一个颇会夸口的人——“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他在最优秀的学者迦玛列门下受教,他为神的事大发热心,远超越别人。稍后他却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 他的特权与事工已变成“粪土”与“有损的”。他写信给提摩太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提前一15)。他已抛弃了骄傲、夸口;他舍弃一切,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是。在他自己眼中,他是世界上最大的罪人。卫斯理查理(CharlesWesley)的诗也表达了同一个真理:

你名至义至圣洁,

我全不义满罪孽;

我是邪恶没良善,

真理、恩典你充满。

从这些事上,我们看见圣灵的工作。若是可眼见的教会中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教会就不会问题丛生。我们若肯谦卑,躺在尘埃、灰烬、羞耻、忧伤中,意识到自己的卑鄙,就必然会有合一。圣灵在失败、罪恶、耻辱、完全无望、无助的光景中带出合一。教会的肢体若不知罪,就毫无合一可言。他们仍紧紧抓着那些能叫他们夸口的事。我们最大的需要是被带到低处,谦卑下来,看见自己的一无所有;这是圣灵在我们里面作的第一个工作。

下一步是“苏醒”和“重生”。这一类的事没有一定的次序;然而我们心中多少要把它们整理一下。它们似乎是同时发生的。苏醒或重生,都是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原则。一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成为基督徒。主耶稣把这个真理对尼哥底母说得极透彻(约三1~8)。你里面若没有祂的生命,就不能成为基督身子的一个肢体。你可以加入教会,或作一个社团的会员,但你若没有基督的生命,就不属于基督。通常我们用更新、新创造、重生等词来描述这经历。我们成为基督徒的时候,圣灵不只使我们略加改进,或除去我们的一些污点或瑕疵。祂不是这里修剪一下,那里加一层新漆。不!我们得从头到脚重新改造。使徒在以弗所书第二章开头的地方说:“祂叫你们活过来。”基督徒是“与神的性情有分”的人。他是“神家里的人”,他属于神的家。这不是说我们在所有细节上都一个模样,但我们都有这新生命,每个人里面都有同样的生命。我们在这同样的新生命中,一同与神的性情有分。我们属于同一个家庭,彼此的关系像兄弟姊妹一样;每个人的血管中流动着同样的血。这就是基本的基督徒之合一,教会的合一。一旦缺乏了合一,分争就会接踵而至

重生的结果是,我们得以操练信心,并具有某种程度的悟性。“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二8)。关于这一点,我们不打算在这里讨论,稍后我会再论到它。我只在此强调,我们的信仰都是一样的。根据使徒犹大的话,我们是“同得救恩”的人。“一主、一信、一洗。”只有一种血能代赎我们的罪,遮盖不义,使我们与神和好。“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2)。圣灵的一项特殊工作是荣耀主耶稣基督。因此我们都站在同一地位上,都领受了同样的新生命。如今我们一起仰望那同一位可称颂的人子。我们应该无暇彼此观看,互相比较;我们当仰望祂,归荣耀给祂。当我们在祂里面,就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容许我们分争。我们只有一个渴望。“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我们不再追求声望、名誉,和显赫的地位。基督教会真正的悲剧在于她忘记了“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的教义。圣灵的工作被遗忘了;属于老我生命的东西又抬头,产生分争和祸患。

圣灵在我们里面下一步骤的工作是,将我们纳入这身体,就是教会中。祂先预备好我们,如今祂要集合我们成为一个身体,祂使我们与主基督耶稣联合,所以我们也就彼此联合。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第十三节说得很清楚:“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是圣灵给我们施洗,加入基督的身体。从经历方面说,圣灵的这项工作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但由于这是事实,我们一起生活时就会逐渐体会出来。“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壹三14)。

然后圣灵亲自使整个身体生气蓬勃。使徒在哥林多前书说:“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么?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林前三16~17)。他说“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时,他是广泛地指一般教会。他在第六章所说“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么”,则是指个别的肢体。圣灵是一个媒介,透过祂、藉着祂,身体的合一得以维持下去。在这件事上,圣灵被比作我们身体的生命,或者我们肉身的血。祂是合一的灵,把各肢体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身体;若没有祂,身体就是死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到“死的教会”。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当然不是指那看不见的教会,因为她永远不会死,她长久活着。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祂使整个身体有活力的同时,也使每一个肢体充满活力。这一点可以从比较哥林多前书第三章第十六、十七节以及同卷第六章第十九、二十节而得知。这是极大的奥秘,但也是一个事实。圣灵在我们每一个人里面,作同样的成圣工作。成圣的意思是,我们这个人被塑造成基督耶稣的样式,因此所有成圣的人必然有共通性,因为他们都变得越来越像基督;早晚就要像使徒约翰说的,“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祂”(约壹三2)。到时候我们就完全成圣了;每一个污点和皱纹都要消失,我们要像祂,也彼此相像。圣灵在所有人身上作的成圣工作都是一样的。

这领我们来到一个事实:当圣灵住在我们里面时,祂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结出同样的果子。祂管理我们,在我们里面结出一样的果实,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基督徒不论住在何处,或英国、美国,或中国、日本,圣灵所结的果子都是一样的;哪里有圣灵的果子,哪里就有合一。我们自己不能结果子,只有圣灵能。我们可以从爱的篇章——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看出来。我们若回应那里所呈现的画面,就不会有分争产生。我们没有一个人会狂傲自大;我们必然会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圣灵作工时,这种合一就滋生了。使人分裂的乃是我们天然的个性,这些是从罪来的,在人与人之间引起分争,而这里面总是有自私和自我中心的成分。个性与个性之间难免会起冲突。你成为基督徒的时候,你的个性并不会消失,但你不再受其辖制;你的个性如今受圣灵管理。透过你的个性,各样的恩典和圣灵的果子就渐渐显露出来。我们一眼就可以认出这些果子来。从前那些麻烦的、别扭的个性不再动辄冒出来了。当然我们的个性仍然在那里,但由于圣灵的果子结得那么多,那些个性就不明显了。不见别的,只见恩典;这就是奇妙的合一。

对于这一点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五章说得很清楚。他在那里把“情欲的事”和“圣灵的果子”相对照。“情欲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有古卷在此有凶杀二字)、醉酒、荒宴等类。”这每一件事都会引起分争,所以使徒又加上一句:“我从前告诉你们,现在又告诉你们,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国。”他们怎能承受神的国?这一类的事只会引起分裂、战争;它们非常丑陋、邪恶。然后他又把一个迥然不同的画面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花团锦簇的园子,充满了各种美丽的花朵。但我们必须一一来端详。“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爱总是能使人合一。然后是“喜乐”。它也能使人合一。主耶稣说:那个妇人找到失去的铜钱之后,就出去对邻舍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路十五9)。牧羊人找到迷失的羊时,也是说类似的话。接下去是“和平”,这跟战争和分争是相反的。“忍耐”,而不是争吵、分争结党。“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些名词的意思是很明显的,而且每一个都能促进合一。当圣灵结出这些果子,就没有剩余的空间容许分争或混乱滋生。圣灵带来合一;我们的责任乃是“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圣灵常以鸽子的形式出现;而从挪亚的时代起,鸽子就代表温柔与和平;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也总是会产生温柔与和平。圣灵在我们里面所结的果子,必然引致合一。

圣灵是否在你里面工作?祂有没有预备你?祂是否住在你里面,并在你身上结出荣耀、恩慈的果子来?

6.复兴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弗四4~6)

我们继续研读第四节:“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我们特别要从使徒行传第二章所记载有关五旬节那天发生在耶路撒冷的事,来看这节经文。那件事基本上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有关圣灵的教义,并且也有助于解释有关基督教会合一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强调合一的教会往往也庆祝五旬节。只要我们以属灵而非感情用事的方式去作,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所谓圣灵一般的工作。在找不到更妥当的词句之前,我们只好这样称呼。圣灵的工作可以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这种区分很重要。圣灵除了在所有基督徒中间作一般性的工作之外,祂也把特殊的恩赐给教会中的某些人。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教导说,圣灵所赐的有使徒、先知、教师;此外某些基督徒也有行神迹的恩赐,有些人能医病,有些人有信心等等。他是要提醒我们一个真理:我们惟有明白恩赐是从圣灵来的,才能得到真正的合一。一旦我们开始以为恩赐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可以拿来夸口的时候,分争就出现了。这是哥林多教会起分争的主因;因为他们中间有些人有特别的恩赐,有些人只有一般的恩赐。问题出在那些有特别恩赐的人轻看只有一般恩赐的人;而有一般恩赐的人则嫉妒有特殊恩赐的人;于是教会中间有了分争。此外他们也为教师起分争;有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有人说:“我是属亚波罗的”,还有人自称是追随矶法的。换句话说,他们未明白每一样恩赐——包括作使徒和教师的恩赐——都是从圣灵来的;他们把这些恩赐归功于个人,以致引起分争。解决之道乃是明白圣灵只一个,一切恩赐都是圣灵所赐的;祂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旨意和智慧分配这些恩赐的。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说到他自己和他的事工时,很清楚地提到这一点。他说:“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四7)。他其实是说,这句话足以解释他身体上的软弱,他的被打倒,肉身常带着主耶稣的死。显然使徒保罗一直在与身体上的疾病、软弱、眼疾,以及许多其他的难处挣扎。他说:在这种情形下,没有人能将他事工的特点和果效归功于他。他在这些事上受苦,是为了要显明那在他里面作工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乃是神藉着主耶稣基督、透过圣灵而来的。

圣灵另一个更特殊的工作是,祂不断在教会进行所谓一般的运作。祂使人知罪,使信徒看见自己的不够和不配,而受激励去祷告。圣灵不断在教会中作成圣的工;但圣经和历史也清楚教导我们,圣灵偶尔会有一些非凡的、格外的、特别的工作。这又可以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两种。圣灵一般性的格外工作见诸于整体的教会生活中;特殊的格外工作则见诸于教会中的个人身上。我们称一般性的格外工作为复兴。今日基督教会中没有什么比思想复兴更重要的议题了。如果说我对时局有所了解,对圣经的教导和圣灵的工作有所认识,那么我会毫无犹豫地说,现今教会惟一的盼望乃在于复兴。其他一切出于人的努力所推行的运动和组织都不能带来盼望。教会最大的需要乃是复兴。

我替复兴下的定义是,在某种程度下或多或少重复五旬节那天发生在耶路撒冷的事(记载在使徒行传第二章)。那一天圣灵同时倾倒、浇灌在一群人身上。有时侯复兴是临到一个教会,或一个区域,或一个社区;有时侯则是整个国家。复兴最常见的果效是,教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经历和悟性的层次上;在此同时许多教会外面的人和教会里挂名的基督徒都悔改相信,认识主耶稣。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个定义,因为很不幸的现今有一种错误的教导,视福音聚会为一种复兴,并宣告它是教会的复兴。稍后我们会看见这根本不可能是复兴的定义。你不可能宣告复兴的来临,或预告复兴会哪一天开始。那些人甚至贴出海报,宣布将举行复兴聚会。这不可能是复兴的定义;他们指的其实是福音聚会,这与复兴完全是两回事。一次福音聚会可能带来复兴,但复兴并不等于福音聚会本身。

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题目。今日有许多基督徒甚至从未想过复兴的问题。事实上有人还反感,认为不该在讲台上传讲,更不该去追求复兴。他们害怕任何会产生热忱和激烈情感的事。这种态度有许多原因。例如有一种强调圣礼的教训,是绝对没有任何空间容许复兴存在的。它教导说:“圣灵只藉着圣礼发挥祂的影响力,圣礼本身具有奇妙的能力。你可以透过洗礼接受恩典。”结果恩典被商品化了,与物质的东西联在一起。根据这种观念,教会就凭着圣礼,领受神的恩典和影响力,而且只能透过圣灵来领受。他们把圣灵的工作商业化了,把它与圣礼连在一起,而排除其他的可能性。他们视五旬节发生的事为狂野的热情。当然他们的嘴里未这样说,但实际上等于这样说了。对他们而言,每一件事都必须由神父控制;教会生活应该不断维持在这种安静的状况下;祝福必须总是由这种方式临到。

福音派信徒中间也可以找到另一种想法。它教导说:“圣灵在五旬节那天一次赐下就永远赐下了。从那时候起,圣灵就一直在教会中。”他们辩称:“祷告求圣灵降临是不对的。圣灵浇灌只有一次,不可能再出现一次,因此祈求圣灵的再度浇灌是不正确的。”他们说:“圣灵已经在教会里面,你只需要把自己降服在祂的影响力和大能之下,祂就会充满你和一切这样作的人。”然而他们又教导说:“你不可要求这种浇灌,不可求主像五旬节那天一样再度差下圣灵来。”这显然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因为如果这种教导是正确的,就没有任何空间容纳复兴了,我们当然也不必复兴了。但这种教导肯定是不符合圣经的。

使徒行传本身有一个教训,显示这种教导是谬误的,因为圣灵并不是只在五旬节降临充满教会,这事以后仍相继发生。我们在使徒行传第四章读到:“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四31)。显然那是重复五旬节那天发生的事。那些使徒、门徒、跟从者在五旬节时已受了圣灵的浸。其中有两位使徒刚从狱中出来,他们是因传讲福音而下监的。他们开释之后,就间不容缓地来到聚会的地方,与众人一齐祷告,求神赐怜悯、坚固他们。这时圣灵降在他们中间,墙壁开始震动,他们再一次被圣灵充满,就放胆讲论神的道,见证主耶稣的复活。使徒行传第八章记载在撒玛利亚发生了类似的事;同样的事也发生在该撒利亚的哥尼流家中。圣经告诉我们:圣灵降在哥尼流和聚集在那里的人身上,正如祂五旬节在耶路撒冷所作的。彼得虽然对允许外邦人加入教会的事颇感犹豫,但他看见圣灵降临在那些人身上时,他也不得不承认:“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见徒十至十一章)。使徒行传第十九章记载保罗在以弗所也有同样的发现。

此外,除了新约正典记载的历史,基督教本身也有惊人的历史。我们纵览一下教会史,会发现教会并不是一直处于兴旺、昌盛、成功的情况下。相反的,我们发现那是一部记载了历代以来教会上下浮沉的历史。确实,从某方面看,教会史可以说是一连串复兴、死沉、复兴、死沉的记录。我们看见使徒行传中教会初成立的兴旺光景,读到各样奇妙、彰显神大能的事。可惜好景不常,那些事逐渐淡褪,取而代之的是黑暗时期,就是中古时期;从福音的角度看,那是教会历史上一段了无生气的时期。虽然如此,这中间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灵恩运动,而它们往往被一般教会视为异端,例如孟他怒派(Montanists),迦他利派(Cathari),瓦勒度派(Waldenses)等。然后就是光芒四射的复原派改教运动,那是一次名符其实的复兴,教会又回到了使徒行传的光景,旧日的能力又恢复了。但不久之后改教运动也烟消云散,一直到清教徒时代,那被视为另一次的复兴。然后就是十八世纪发生在几个国家中的大复兴。十九世纪又有进一步的复兴,主要是从一八五七年到一八五九年发生的。这是教会史。所以任何基督徒若教导说我们不应该期待、渴望、祈求圣灵的浇灌,在我看来,这种教导不仅违反了圣经,而且也否定了教会史上最荣耀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知道,复兴乃是神用来使祂的工作生生不息的方式。这在旧约中亦随处可见。我们看见以色列百姓陷入罪中,忘记神,变得懒惰松懈;然后神突然在他们当中兴起一位先知或君王,复兴祂的工作。这种情形出现在约西亚王、希西家王,以及其他世代中。神在那些复兴里彰显祂自己和祂的荣耀。这在漫长的教会史上已得到了证实。有许多时候,基督教信仰几乎要消失了,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怀疑论者或异教徒就断言,基督教已走上了穷途末路。就在这种时刻,神总是赐下复兴,奄奄一息的教会遂被提升到一个活泼、成功、荣耀的新领域。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没有什么事比复兴更能清楚证明教会那超自然的、神圣的本质,更能显示圣灵的工作。在复兴中我们可以清楚看见,教会里最重要的就是圣灵的工作;此外也没有什么比属灵的复兴和更新更能促进教会的合一。正如我一再强调的,现今世代的一个悲剧是,人总是从组织而不是从圣灵的能力这角度看教会的合一。只有圣灵能产生合一。合一始终是有生命、有活力、有结构的;而只有神的圣灵能在教会中产生合一。

我们把这一点记在心里,然后来看教会复兴史能教我们什么功课。首先我们发现,复兴史将这一点解释得淋漓透彻。所有关于大复兴的历史都是大同小异的。这实在很叫人惊讶,因为人类一般的历史多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的。人类对生活的反应、一般的行为,都因年代、区域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异。每个地方、国家各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每个世纪也有其独具的特质,是别处或别的世代所没有的。可是奇妙的是,每一次复兴都与其他的复兴相类似。不论是第一世纪,或第十六世纪,或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世纪,每一次复兴都是一样的。复兴史一再提醒我们使徒行传第二章的情景,每一次都是又回到圣灵初度浇灌的一幕。这种现象只有一个解释:基本上复兴是圣灵的工作。圣灵只有一个,祂总是用同一个方式带来复兴。这原则不但可以用在各世代,也可以用在各地区。

这个细节非常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这个事实更能坚固人的信心。以十六世纪的复兴为例,那次大复兴几乎是同时在德国、瑞士、法国、英国爆发的。那是凑巧吗?我们能用人的词汇来解释吗?我们可以从人的层面来解释吗?复兴是超越国界、泯除分野的。这在使徒行传第二章尤其明显。那时,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从各地赶来赴五旬节,而他们同时被圣灵充满,合而为一。这一向是复兴的特色。

另一个令人瞩目的事实是,复兴同时在不同地方发生的方式。我前面已提到第十六世纪的情形。十八世纪也有同样的现象。一七三四年在美国新英格兰区一个叫诺汉顿(Northampton)的小城,开始了一次复兴。当地的传道人名叫爱德华滋(JonathanEdwards)。不要忘了那是两百多年前的事,当时不但交通工具不发达,而且也没有无线电报。但一七三五年在威尔斯也同时发生了一次大复兴。更有趣的是,它是藉着两个素昧平生、从未谋面的人——罗兰(DanielRowland)和哈理士(Howel Harris)——而临到的。两年以后他们才碰面,都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复兴事件之雷同感到惊讶不已。罗兰是一个小村庄里按立的牧师,哈理士则是老师,从未被按立。同一个时间内,在他们两人身上发生了同样的事,并且导致同样的结果。一七三六年到一七三七年,同样的事发生在怀特腓德(GeorgeWhitefield)的生命中。一七三八年在卫斯理约翰(John Wesley)和卫斯理查理身上发生的情形也一样。稍后在苏格兰的虔诚传道人,和坎伯斯兰(Cambuslang)及凯尔斯(Kilsyth)的教会中,都有同样圣灵的工作。在同一时间内,圣灵在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当中,成就同样的事,这是何等奇妙啊!

到了十九世纪这种情形再度出现。一八五七年美国爆发一次大复兴,然后是一八五八年的威尔斯大复兴,和一八五九年英国其他地区的大复兴。我要强调的重点是,这一切是无法用人的、自然界的观点来解释的。那是同一个圣灵在祂的教会中工作,祂同一个时间在不同的地方作工。近代情形也颇类似。一九零四和一九零五年威尔斯有一次大复兴;韩国大复兴则是在一九零五年和一九零六年,两者时间上近乎重叠。所以这是历代以来一贯的现象。这些无可置疑的事实应该唤醒我们看见,这乃是神行事的方法,这也是教会惟一的盼望,我们必须迫切为此代祷。

回到复兴的特征和特质上,我们会发现一般都有使徒行传第二章开头记载的现象。“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复兴总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发生的。使徒和其他人正在等候,因为主耶稣告诉他们:“不多几日”会有事发生。他们知道即将有不寻常的事临到,但不知是何时。他们“都聚集在一处”祷告时,“忽然……”。在后来的教会史上,我们可以在“忽然”之外添上“意想不到的”一词。我们要为此感谢神,因为它可以在现今这枯干的世代,带给我们许多安慰。

我们无法预知圣灵会在何时临到我们,复兴祂的工作。我所强调的是,圣灵的确会来。“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复兴不是人作工的结果,因为复兴不是人能促成的。这一点也不断出现在复兴史上。我们发现神在大复兴期间往往会特别重用某一个人,而且祂拣选的人常常是一般人不会选上的。祂不一定拣选有恩赐、有才干的人。有时祂看中的是一些非常卑微、毫不显眼的人,这正足以显示是出于圣灵的工作。我们不能用人和人的才干、个性来解释。因此一切荣耀尊荣都当归给圣灵。“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

研读复兴史能带给我们无穷的益处。你会发现有时侯复兴是从一小群人开始的,他们对当地的属灵状况深感痛心,为教会的死沉、荒凉而焦急,于是他们聚在一起向神祈求。也许他们有好多次都想放弃,可是他们仍坚持下去,定期聚集祷告。有一天他们又聚在一起,多少有些灰心丧志,忽然之间他们意识到有不寻常的事发生了;神的灵临到他们,他们有了转变。祷告会变得欲罢不能,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甚至数月之久,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要看看是怎么回事。这是神在复兴中行动的方式——忽然之间,在意料不到的时候,复兴就来临了。

事实是那些基督徒忽然意识到一种临在,一种能力,一种荣耀;片刻之间他们心中就充满了一种奇妙的感觉。“都惊讶希奇说……”。使徒和其他人都被惊奇所淹没。在那样的时刻,神的灵使人感觉到祂的临在,这种感觉强烈到一个地步,那些已相信福音多年的人,也突然对神的荣耀、尊严、伟大有了新的体认。这不再是信心的事,而是直接的体会。他们知道神在那里,神似乎充满了整个建筑物。当然这种经历完全超越了人理解的范围,甚至难以描述和表达。教会对此不明白,世界更是所知有限。

复兴的经历对信徒的影响是,使他们对从前所相信的真理有了崭新而清晰的认识。圣经记载,使徒开始“讲说神的大作为”。有些经历复兴的基督徒常常说,他们在一瞬间所看见的事物,比他们在过去一生中所看的还清楚。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历是由清教徒傅莱维(JohnFlavel)提出的,他说他在一次复兴的经历中学的功课,远远比他一生从读圣经、属灵书籍和祷告所学到的还多。这是一种新的感觉——一切事物都变得澄澈、光明起来。这是圣灵产生合一的方式。原先互相争吵,充满疑惑、不安、犹豫的人,忽然被圣灵充满,拥有一种新的悟性。他们觉得好像亲自看见了主耶稣基督,对于祂是神的儿子和他们的救主有了新的把握。所有经历过复兴的人都是如此,在他们中间有一种真正的合一。

可悲的是,有些人想要自己制造合一。他们说:“我们信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我们聚在一起,同心协力,不要为教义起争辩,我们就能合一。”然而圣灵的合一是从悟性来的,不是从抹杀悟性、弃绝教义知识而来的。复兴的一个卓越特质是,人们开始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明白教义。不但如此,他们也尝到前所未有的喜乐,并且充满了把握,知道自己与神的关系是稳固的。他们有时侯在几近狂喜的状态,以致于别人看见不禁要说:“这些人是被新酒灌满了。”但那其实是从圣灵来的喜乐;他们因为意识到与神、与父、子、圣灵有了新的关系而大感惊喜。这导致他们迫切地想要告诉他人,于是他们开始向别人“讲说神的大作为”。使徒的大胆和勇气是闻所未闻的。几个星期以前,彼得才否认主,因为他怕别人也置他于死地;五旬节那天他却放胆以无比的权柄传讲信息。他责备犹太人,提醒他们正视前面的审判。今日教会最大的需要就是这一类的勇气、权柄和能力。我们处身在现今这个以知识自夸自大的世代,当如何回应它的嘲笑和狂傲?乃是藉着那能使人震撼、知罪、更新的圣灵。人无法作到这些,只有圣灵能;祂在五旬节那天作了,也在后来世代的每一次大复兴如此作了。

我们读使徒行传的记载时,必定会发现那些信徒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合一。他们都聚在一处。有一阵子甚至各人变卖自己所有的,凡物公用,过集体生活。这是因为他们感觉彼此相属,不是表面的合一,因为除了这种新生活,其他事都无关紧要了。他们被联合在一起;他们都感觉圣灵淹没了他们,管理着他们。当圣灵大有能力地临到时,就无可避免地会使人产生合一的感觉。

再来看这幅图画的另一面。我们看到复兴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人们跑过来问:“怎么回事?”于是彼得开始讲道,他们听了觉得扎心,纷纷悔改相信主。那些不久前才高喊“钉祂十字架”,而把耶稣钉死的人,听了彼得一番话后居然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这是复兴期间常见的现象。有些顽梗不化、一向拒绝福音的人,忽然被圣灵感动而悔改相信了。历代教会史上的复兴都是如此。

没有什么比复兴更容易吸引人加入教会。今日很多教会在大作广告,设立公共关系部,企图吸引外面的人。但是任何地方若有复兴,就根本不需要为教会作广告。人们会从各地各方涌入,正如五旬节那天的情形,他们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圣灵的大能出现时,人们又惊讶,又好奇,原先在一旁冷嘲热讽的人,也变成一起祷告的伙伴。

对此我们当作什么?复兴之道是什么?答案是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有限,晓得靠着自己我们什么都不能作。能力是属乎神的,成事的是圣灵。我们的责任是,“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教训必须放在前头,圣灵的主要工作就是荣耀主耶稣基督。我们若不相信耶稣、和祂独有的神性、祂的道成肉身、由童女而生、祂所行的神迹、代赎之死、复活、升天,那么我们的祷告就一无价值。圣灵荣耀祂,因此我们也必须相信祂,“恒心遵守”教训。

此外我们也需要祷告。正如五旬节以后信徒所作的,我们也应该花时间祷告求圣灵降临。从历代以来的教会历史上看,你会发现神的子民若恒切祷告,神就让他们看见自己的软弱和无助。他们开始求告救主和中保耶稣基督,并且求神再度将祂的灵浇灌下来。往往在他们觉得走投无路、似乎毫无盼望时,忽然之间神应允了他们的祷告,用祂的灵浇灌他们。如果你真的对现今世代有沉重的负担,如果你因目睹世人如何悖逆神而心忧如焚,如果你对那些被罪和撒但捆绑的人心存怜悯,那么你的首要职责就是祈求复兴。一旦复兴临到,它在一天之内所成就的,可以远远超过教会一百年中作工的结果。当圣灵动工时,铁石心肠也会融化,最自信的知识分子会痛哭流涕,人们发出呼喊,祈求拯救,寻找救恩的法子。今日基督徒的第一个责任乃是“同心合意”,求五旬节的经历再重现,求圣灵带来复兴,神在祂的权柄和大能中临到祂子民中间。圣灵仍拥有一切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求神差下祂的圣灵。当圣灵来到时,不但是我们,连外面世界讥笑我们的非信徒,都要因所看见的事而大感惊讶。

7.同有一个指望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

(弗四4)

现在我们来到使徒所强调的圣灵工作之第三方面,“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要解释这句话,最好的方法就是问问题。顺便提一下,要享受研读圣经的乐趣,秘诀之一就是发掘提问题的艺术。换句话说,你读到一个句子,不要立刻照单全收;要确知你弄明白了它的前因后果,暂停下来问一个问题。此处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说明这样做的好处。使徒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关系,“身体只有一个,”显然维持这个身体的生命活下去、使它能行动的,乃是“一个圣灵”。使徒很自然地从一个身体转移到一个圣灵。但是他又说:“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在“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后头加上这句话呢?使徒这样作绝不是偶然的、毫无用意的。此处有一种逻辑次序和无可避免的关系。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促使保罗不得不将此当作第三件事提出来。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弄明白为什么圣灵要在我们基督徒身上作成这一切事。为什么祂要召我们?当我们死在罪恶过犯中时,圣灵叫我们活过来;祂使我们知罪,并且叫我们看见基督宝血的功效。祂给我们新生命,又召我们从世界出来,受洗加入基督的身子。这一切本身就是祂最终的目的吗?或者后头还有进一步的目的?答案是,这一切主要是为了预备另一件尚未发生的事。这是一个伟大过程里的步骤之一,是临时的活动,目的在引出最终的行动。教会本身不是一个目的;教会是身体,是神使用的器皿,神藉着基督,透过圣灵,为祂自己从人类中召出一个新族类。最终祂要使他们完全,住在那荣耀、没有罪污的世界中。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引向那最终的荣耀,那时基督将显现,建立祂永远的国度。

保罗在此处介绍这句话的第二个原因是,圣灵除了预备我们加入这个身子、带来复兴之外,祂还有一个更加个别性的特殊工作。使徒在第一章已提到这一点,他说:“你们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祂,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民原文作产业)被赎,使祂的荣耀得着称赞”(13~14节)。这里提到圣灵的工作是作“印记”和作“凭据”。祂使我们成为基督徒,并加入基督的身体,又在我们身上印了印记,并作我们的凭据。印记和凭据的整个目的是为了证明产业已被赎。印记是为了标明我们是属神的人,是祂的儿女,将来要继承那极大的产业。凭据是产业的定金或头款,它只是一小部分,现今暂时赐给我们,以保证将来我们会承继全数的基业。

我们一想到圣灵这两方面的工作——“印记”和“凭据”,就自然会想到神为爱祂之人所预备的美好产业。所以保罗此处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这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关连。同时我们也看到圣经的奇妙,其中的真理都有一定的排列次序。作为基督徒,我们不是在心中存着一大堆互不相干的念头;神预备了救恩的计划,救赎的大计,其中有许多步骤和阶段,一个引至另一个,彼此之间有必然的逻辑性。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例子。因此我们若真正去思想圣灵的工作,就必然会想到那等候在每一个基督徒前面那有福的、荣耀的盼望。

使徒此处又重复提醒以弗所信徒他在第一章所说的,他在那里告诉他们,他为他们祈求神“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他们,“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盼望他们明白并感激神在这伟大的救赎计划后头,对他们所存的旨意。“恩召有何等指望!”他们也需要知道“祂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以及“祂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在第一章里,他概略地替他们祈求,但此处他特别为合一的原则祈祷。他呼吁他们“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因为他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最能促进合一、维护合一、保守合一的事,就是知道我们前面有荣耀的盼望,我们将分享同样丰富的产业。

许多分争、区别、误解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我们未把眼光放在“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上。我们不能消极地活在被召出来的光景中,乃是要积极地活在被召进去的地方。我们都有一种倾向,喜欢活在过去,往回看,谈论往事。这样作很容易引起分争和区别。我们的仇敌魔鬼无法阻止我们成为基督徒,但他能在我们中间造成许多伤害。他的方法之一就是使我们回顾蒙召以前的光景,而不去瞻望我们蒙召要去的地方。早代教会即是如此。当时的信徒中有犹太人,有外邦人;有化外人,有西古提人;有为奴的,有自主的;有男人,有女人。他们往回看时,就仍留在那些划分、区别、敌意中。如果这一类事继续留在教会生活中,分争自然相应而生,因为这是制造分争最常见的因素。此外往回看也常常会提醒我们一个事实:我们悔改信主的细节和别人不一样。这种情形很容易出现在见证会中。有人起来见证他从前的光景,这时分门别类的因素就悄悄潜入了。也许有人以前是犹太人,有的是外邦人。他们的背景各异,所犯过的罪也相对有异。很快无止境的分争就衍生了。

我可以用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事来说明。有一次我应邀主持一个聚会。我照例行程序进行,忽然有一个人上前去作见证,述说他从前如何败坏,如何陷溺在罪中,但神的恩典拯救了他,使他悔改信主。这时另一个年纪较大的人也走上去说:“你们听到了刚才那位弟兄描述他信主以前的堕落生活。其实他根本不知道罪是什么;让我告诉你们什么才是罪。”接着他开始仔细描绘往日的放荡行径。在我看来,那个聚会简直变成了罪行比赛。那个年纪较大的人并未察觉到这一点,他不知不觉中在夸耀自己的罪;他等于在自己的罪和别人的罪中间划分界限,为的是证明他的悔改经历比别人更生动。其实这是不对的,也不符合圣经的教训。追根究底说来,所有人的悔改相信都是一样的。任何灵魂得救,都需要全能神的恩典和大能。不论你是犹太人或外邦人,男人或女人,化外人或西古提人,为奴的或自主的;这些都无关紧要。可是我们不断突显这些区别,结果教会中有些人就自以为比别的人重要。他们仍然用人的出身、社会地位、财富、能力,或任何属于天然的东西来衡量人。发生这种情形,乃是因为我们常常忘记一点:我们不应该望向我们被救出来的地方,而应该注视我们被拯救要进去的地方。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圣经学者亨利马太(Matthew Henry)的父亲亨利腓力(Philip Henry)年轻时曾爱上一个女孩,这女孩的家世背景和社会地位比他高得多。他们彼此相爱,并互许终身。于是亨利腓力就去见女孩的双亲,请求他们允许二人成婚。女方家长颇不以为意,因为他们根本不认识这个年轻人,对他的家庭也毫无所悉。这时作父亲的转向女儿说:“他是从哪里来的?”那个基督徒女孩毫不思索地给了父亲一个垂诸千古的答案:“我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但我确知他要往哪里去。”别的事算什么呢?作为基督徒,我们注视的是蒙召的指望。其他一切都是人堕落、犯罪、分争的结果。神从未想过把世界划分为犹太人和外邦人、化外人和西古提人,为奴的和自主的、高的和低的、伟大的和渺小的。我们不要回头看这些事,应该向前瞻望我们“蒙召的指望”。只有一个盼望,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同有一个指望。

我必须强调一个事实:除了不要一直回顾得救前的光景之外,也不要驻足在得救的经历上;也就是说,不要太专注在悔改经验的细节上,因为那也可能在我们中间导致区分。有些人的悔改经历真是轰轰烈烈,好像充满了电光火石。有些人则连悔改的确实地点和时间都说不上来,他们信主似乎是自然产生、水到渠成的,没有特殊的事件可供纪念,但他们确实知道自己从前死在罪中,现今活过来了;他们也知道自己爱主耶稣基督胜过一切,渴望与基督一样。这两类经历真是有天渊之别。作为一个牧师,我可以作见证说:在教会生活里,过度强调悔改的经历和方式,往往会造成一些伤害和区分。

这些伤害和区分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有时侯会为那些拥有戏剧化经历的人带来损伤。他可能以此经历自豪,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看不起其他经历平凡的基督徒。另一方面,有些悔改经历很平常的人会以为,自己的重生经历可能不算数。他在见证会中得到一个印象,好像只有精彩生动的经历才是真的。他自己很少被请上去作见证,所以他不禁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基督徒。这时错误的、出于罪的分门别类就悄悄潜入教会生活里了。

有一次我听见麦克耐(John Macneil)说过与此有关的一段话。他在讲章中模拟两个被主耶稣医治的瞎子之间可能有的一段对话。第一个瞎子的事记载在约翰福音第九章,那里说耶稣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眼睛上,叫他去西罗亚池洗一洗。第二个瞎子的事记载在马可福音第八章,耶稣只是吐唾沫在那个瞎子眼睛上,按手医治了他。麦克耐想像这两个瞎子后来碰了面,并且展开一段对话。他以特有的方式这样描述:约翰福音第九章里的那个瞎子问马可福音第八章里的瞎子说:“当主耶稣把唾沫和泥抹在你眼睛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第二个瞎子说:“唾沫和泥?我怎么不知道有这回事?”第一个瞎子说:“你难道不记得耶稣吐唾沫在地上,把它与泥和在一起,抹在你眼睛上吗?你那时又有何感觉?”可是第二个瞎子说:“耶稣根本没有把泥抹在我的眼睛上啊!”两人的对话就一直持续下去。一人重复他的问题,另一人则一头雾水。最后第一个瞎子说:“听着!我想你根本未得医治,你一定还是瞎眼的。如果耶稣从未把泥抹在你眼睛上,你就仍然是瞎子。”麦克耐说:“于是两个宗派就同时诞生了——一个是拥泥派,一个是反泥派。”

可悲的是,这个例证正说明了今天教会的情形。人都有不断往回看的倾向。要对付这一点有一个方法,就是与大使徒保罗一起说:“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13、14)。你如何进入神的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国度里吗?你的重生经历也许轰轰隆隆,引人入胜;也许平淡无奇,乏善可陈,但感谢神!这些并不重要。圣经并未说:“你一定得记住你信主的时间,或当时感动你的一节经文,或某一个牧师的名字。”这一类事是无关紧要的。惟一重要的是,要确知你是国度里的人。

可惜现今的人都喜欢回头看。我们读到有些教会为在某一年某一次布道会信主的人举行大团聚。这样就在教会中有了分党的事,是根据信主的年份和场合而有区分。这是犯罪的,因为我们未向前瞻望“蒙召的指望”。我们应该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们来得的奖赏。

我要再进一步指出,我们也不要沉缅在现今的光景中。我们必须常常向前看,因为我们若沉缅现今,也可能造成分争结党的情形。这种趋势在过去一百年中更是有增无减。我们把自己分成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弟兄、姊妹等许多不同的团体。我们这样作是因为我们不断看现状,而没有一起注视未来,就是我们蒙召的指望。我不是说这些区分一无意义;我是说不可太过于强调它们。在初代教会中就看不见这些区分,他们是合一的。年龄的差距那时无关紧要,现在也不重要。一个老年人在基督里可能仍是婴孩;一个年轻人也可能在属灵上非常老练。最重要的是合一;其他的分野都是天然的、短暂的,属于未更新的人,而不是属灵的。使徒保罗虽比大多数人属灵,他尚且说:“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耶稣基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新约各处都用不同的方法勉励我们向前看。主耶稣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约十四1、2)。使徒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信上说:“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八18)。他又在哥林多后书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7~18)。他继续在第五章说:“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5节)。他写信给提多说:“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二13)。这是新约教训的伟大特质之一。使徒约翰也写到同样的事:“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祂,因为必得见祂的真体”(约壹三2)。

事实上我们因为愚昧而不断注视现况。我们对氢弹和核子武器很关心,对中东和南非的局势颇关切,以致意见分歧。有人主战,有人主和。有人持这种政治观点,有人持相反的观点;有人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有人主张采取保守路线,于是教会里面起了分争。作为国家的公民,我们关心国家大事或参与政事都无可厚非,但这些事不应该影响教会;教会本身也不可卷入政治里。我们常常忘了自己在世界上原是客旅,是寄居的。

新约并未太强调今世的事。主耶稣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使徒保罗也回应那句话说:“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林后五2)。:“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十三12)。因此我们需要把焦点放在“蒙召的恩”上头,注视我们“蒙召的指望”。不要往回看,不要浪费时间去注视现况,不要把自己跟别人比,只要定睛在“蒙召的指望”上。只有一个指望;每个人的指望都一样;我们都要进入同一个荣耀里。在那儿没有任何区别或分野。

我们所要进入的生活,乃是完全免于犯罪的生活。主耶稣来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败坏撒但和罪的作为(约壹三8),使天上地下一切所有的都在祂里面同归于一(弗一10)。感谢神,这一天将来到,我们就要变得圣洁,无瑕无疵,也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这是何等奇妙的展望!如今我们仍有玷污皱纹。有些人多,有些人少。我们都不一样,如果彼此对望一下,会看见许多差异和区分。但是有一天将临到,我们都要成为完全,不再有玷污皱纹等类的病。我们里面不再有罪,外面不再有试探。罪不仅不能再胜过我们,并且它要从宇宙中绝迹。届时将有“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后三13)。我们就与主同住,可以看见祂和祂的真体,享受祂的同在。我们将“沉浸在奇妙、爱、赞美中”。不再有区别和划分。没有人想要知道你从前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化外人或西古提人,为奴的或自主的,出身名门或贫民窟。感谢神,那一切都将过去;我们要定睛注视着祂,其他一切都不再被记念。“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再进一步说,正如我提醒过你的,我们不仅将看见祂,并且更奇妙的是,我们将要像祂。我相信各人的特征仍会保留着,但我们都要像祂。使徒保罗对腓立比信徒说:我们盼望主再来是因为祂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在今生,我们有些人是瘸腿的,有些人则健步如飞;有些人相貌堂堂,有些人长相平凡;有些人才华横溢,有些人资质平庸。但在荣耀里,这一切都不算数;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祂,甚至我们的身体也要像祂“荣耀的身体”。在那里没有嫉妒,没有羡慕,也没有歧视或责难。但愿神赦免我们在基督的身子——教会——里所犯的这些罪。

确实,在主带来的新天新地中,我们不但要与祂同住,并且要与祂一起作王,永永远远作君王和祭司。这是每一个基督徒的盼望。我们同有一个指望。即使在此时此地,我们也能预尝将来的荣耀,分享初熟的果子。那么教会中为什么还会有分争结党的事呢?要维持教会的合一,要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就要遵照保罗所说的,“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要设定你的心思,就像设定一个罗盘或照相机一样。把你的心思设定以后,就留在那儿;不断定睛仰望祂。注视上面的事,不要注视地上的事。但愿巴令固德(S.Baring-Gould)翻译成英文的一首诗歌,也成为你我的心声:

同一位神同在亮光,

照明所有得赎人;

除去疑惑,除去愚妄,

照明我们的疑问。

同一目的在于高天,

同一信心不疲倦,

同一定质来看前面,

同一希望得完全。

同一诗歌千万嘴唇,

同唱有如只一心;

同一争战同一标准,

同一向神求相亲。

同一喜乐中的气氛,

在于永远的岸前;

在彼惟一全能的神,

掌权爱中至永远。

应当前进,旅客弟兄,

前进倚着十字架;

忍它羞辱,受它贫穷,

直到休息它荫下。

不久坟墓都要裂开,

不久死者要醒来,

所有阴影都要失去,

最终生命满情爱。

8.一主

“一主、一信、一洗。”

(弗四5)

这句重要的论述,可以被视为从第四节到第六节整段陈述的一部分:“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使徒在这里继续合一的主题,这是他深深关切的。他说:合一必须是教会生活的特质,因为教会是圣三一神最重要的工作。第四节讲到圣灵的工作:“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现在保罗要继续描述圣子的工作,以及圣父的工作。

使徒将他的教训分成三部分,第五节是第二个部分,也就是从圣三一神的第二位——神的儿子,主救主耶稣基督——这方面来看教会合一的教义。我要再度提醒你使徒陈列这三件事的次序,他所采用的先后次序。他先从圣灵的工作开始,这是切合实际的作法;他接下来要思考圣子的部分,因为圣灵的中心工作就是荣耀子。主耶稣自己也说过:“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祂……不是凭自己说的……祂要荣耀我”(约十六13~14)。这不是说,圣灵不会说到自己,但祂所说的话是神赐给祂的,就是荣耀子的教训。圣父差子来荣耀父;然后父与子差圣灵;圣灵特别要荣耀子。使徒保罗教导我们:“这智慧世上有权有位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他们若知道,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只有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林前二8~10)。

使徒在这里接着说到子,还有一个原因:在思考过教会是身体——“身体只有一个”——之后,我们免不了会问,那么身体的头是谁呢?因为身体没有头就无法发挥功用。答案是主耶稣基督自己。使徒已经在第一章论到主耶稣时提醒我们:“又将万有服在祂的脚下,使祂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22~23节)。我们发现使徒在他其他的书信中,也不断提到同样的真理。我们必须注意这种教义上的推演。这些事不是恰巧被放在一块儿的,这里面有一个特定的系统。圣灵光照人心,此处我们看见一个被光照的属灵心灵如何将真理陈述出来。

使徒急切地要强调教会的合一。圣子的教训放在我们面前,是为了引领我们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使徒只用两个字来介绍这个伟大的教义:“一主”。通常他不会说得这么简单。他在哥林多前书第八章第六节说到“主耶稣基督”。显然他在这里用字简洁是为了强调他有关合一的论点。主耶稣基督自己带来合一,祂总是能产生合一;所以要明白圣经有关教会合一的教义,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我们的眼睛注视着有关神儿子的教义。这是保罗的论据,现在我们要来思考它如何产生功用。

首先,我们主的位格是独特的。“一主”的意思是,只有一个人可以真正被称为“主”。我们读新约的时候,应该常常定睛在这个头衔上。使徒约翰和彼得整夜打鱼一无所获之后,突然看见耶稣站在岸边,约翰就对彼得说:“是主!”(约二十一7)。从来没有一个人像祂那样。在祂来到世上以前,没有人像祂,在祂再来之前,也没有人像祂。祂独自站在祂特有的荣耀中。我们基督徒的职责乃是注视祂,思量祂——这位拿撒勒人耶稣。你观看祂的时候,你似乎看到的只是一个人。祂也确实是人。祂曾属于时间,也曾在时间中,在世上生活。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对祂的描述绝对不能脱离其他事实而单独存在。你注视祂的时候,你不仅是注视着一个人,你同时也在注视永生神的儿子,你是在看那位“荣耀的主”。我们必须总是从圣经的角度来思想祂。例如希伯来书一开头的陈述:“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祂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祂为承受万有的,也曾藉着祂创造诸世界。”接下去又说:“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这是我们所注视的那一位,祂是神荣耀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是神的荣耀所发出的灿烂光芒。

圣经宣告说:神的儿子道成肉身乃是历史上一件独特的事。它以前未曾发生过,以后也不会再发生。这是空前绝后的事件!我们所相信的这个真理非常惊人,难以理解,是我们信仰的精髓。保罗这样写到祂:“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而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二6~7)。使徒约翰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一14)。这是所有历史中最独特的事件。“一主”,那惟一的一位!使徒在哥林多前书说:这是极大的奥秘,是从前所隐藏的,如今显明出来了(二7)。我们成为基督徒,是因我们对这隐藏的奥秘——神的儿子道成肉身——有所认识。一主,只有这位神子,我们可以称之为兼具神人二性的,一个位格兼备了两种本质。

我们可以从“一主”这词,得到什么讯息?使徒用这词,是因他前面勉励他们要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基督,也只有基督,是基督教信仰的本身。基督教就是基督。它不是许多观念的组合;不是思想和哲学的连结,也不只是一连串的教训。基本上说,基督教就是主自己,和我们与祂的关系。教训、思想、哲学各不相同,所以可能彼此分歧。这涉及到个人的关系,个人对人子的认识,个人与祂的关系。保罗的论点是,既然人子是同一位,所以关系也应该是一样的。主只有一位,因此一切属于祂、真正与祂连结的人,彼此之间必然有合一。今日教会生活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忘记了主耶稣基督这个人,而把祂藏在别样事物之后。有一些教义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让它们挡在我们和祂之间。它们是从主来的,目的是要领我们回到祂那里。几世纪以来教会的许多问题,都是出在人们忘记了主自己。我们是如此脆弱,容易堕落,一不小心就落入极端。我们是难辞其咎的,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一位人子,让其他事情阻挡在我们和“一主”之间。

第二个结论是,因为主只有一位,所以祂是不可分的。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第一卷书信第一章中使用到这个论证。他其实是说:我听说你们哥林多人之间有分争的事。有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有人说:“我是属亚波罗的,”有人说:“我是属矶法的,”他又接着问:“基督是分开的吗?”他问他们是否明白分争结党、各拥护自己的领袖之后果。他告诉他们,这样作是企图把耶稣分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祂只有一位。祂是不可分的。

这是有关主是一个位格同时拥有两种本质的崇高教义。两种本质揉和在祂里面,互不可分。我们读教会史,注意到很多异端兴起,都是因为基督徒忘记了“一主”的教训。从某方面说,他们把耶稣复制成几个了。初期教会中,有人教导说:“揉合在人子里的这两种本质已经结合为一,不可划分了。”另外有一些人落入另一个极端,他们说:“有两个位格,而不是一个位格同时具有两种本质;有作为神的基督,和作为人的基督。”现代有的教会仍然教导这一类荒谬的异端。他们想强调主耶稣的两种本质,结果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声称将耶稣基督是神与耶稣基督是人划分开来,彼此无关。我们绝对不可如此作。耶稣基督永远是神而又是人;所以当我们说到祂以神的身分作某事,以人的身分作某事的时候,要格外谨慎。不!祂同时具有神性和人性,两者是不可分开的。感谢神,祂永远不改变;“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十三8)。波拿尔(Horatius Bonar)的诗歌里提到,在基督里“没有黑夜”,也“没有改变”。这是真的。不论世界怎么千变万化,圣徒心中都可以有这种安慰。祂永不改变,祂永远是一样的。

我们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基督教就是基督,就是这位“一主”。没有祂,就没有基督教。祂是我们信仰的基础。这和其他教训大不相同。其他教训或宗教可以与其创始者分开,单独存在;例如佛教可以与释迦牟尼分开,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差异。然而对基督徒而言,主是我们的一切。这都是从道成肉身,以及祂为我们所作的事,这个惊人而独特的事实得来的。

另一个结论是,我们无法只相信祂的一部分。我们若不是完全相信祂,就是根本不相信祂。我们不能把祂分成几个部分。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一章对此有极精辟的解说:“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30节)。神使基督——不可分开的主——成为我们的一切。因此相信主耶稣基督就是相信祂的全部,相信祂里面的一切。我们不能说,我只相信祂的“公义”,但不相信祂的“圣洁”或“救赎”。我们也不能先因祂称义,过一阵子再因祂成圣。这等于分割基督。我们接受的是整个基督;没有别的选择。

这个教义把我们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上。我们能够以祂事工的某一部分来推展一个运动,而与祂的整个事工分开吗?我们能不能推行一个只教导称义的运动,再推行另一个教导成圣的运动,另外又有一个关于主再来的运动?我们不仅是“接受”祂的教训而已;我们乃是被“祂”所拯救,祂是惟一的,是不可分的——“一主”。在开始讨论“一主”这个伟大的教义时,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同时要记住,对所有的信徒而言,祂都是一样的。祂不是对一个人这样,对另一个人那样。基督不是有好几个,祂只有一位;如果我相信祂,我就和其他所有相信祂的人都站在同样的地位上。“一主”,因此也只有一个教会。

我们必须强调的第二个原则是,祂的事工之独特性。这当然与祂“位格”的独特性有关。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个真理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早就知道了。我们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因为保罗说,我们若不这样,就很容易起纷争,彼此结党。我们此刻强调的是,只有一位救主。并不是有许多救主存在,新约的主题乃是一位救主。这使得基督教信仰成为独一无二的信仰。世界相信救主有好多位。他们有一长串的名单。他们可能举出摩西、耶利米、以赛亚、施洗约翰,或者一些使徒,例如彼得或保罗,然后再加上历史上的一些伟人。有的加上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但是新约谴责这一类的观念,宣称主耶稣基督是独一无二的救主。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基督徒信仰中最中心、最基本的真理。

我在强调这真理时必须指出,基督徒的信仰是不容异说的。我要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看不见基督徒信仰中这种不容异说的一面,我们就从未看清自己的信仰。圣经中有许多地方支持这一点。若把任何人与基督相提并论,或者谈到救恩时将基督排除在外,或者不把祂放在中心地位上;这些都是背叛、否定了真理。使徒彼得在耶路撒冷对公会的人说:“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2)。当局企图拦阻彼得和其他使徒奉基督的名讲道、行神迹。彼得“被圣灵充满”,作出这样的回答。另一种翻译是“没有第二个名”。祂是惟一的名。“一主”!彼得说,在祂以外不能加上别的名,我们不可将其他的名与祂的并列。祂是独一的、自足的。没有别人是从天上来到地上的。也没有任何人是兼具神性与人性的。祂的独特性必须维持下去。祂不需要帮助,祂已经完成了一切。祂在十字架上喊道:“成了!”祂未曾留下任何事物有待人去完成、补足。没有人能作到,只有祂能。

或者来看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所说的话。哥林多教会中有一些人对此不大有把握。他们已经相信了主,但是他们还相信有别的神存在,就是他们从前在异教的神庙所拜、所信、向其献祭的那些神。他们不太清楚;有些是“软弱的弟兄”。所以保罗对他们说:“虽有称为神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许多的神,许多的主;然而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父,万物都本于祂,我们也归于祂;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都是藉着祂有的,我们也是藉着祂有的”(林前八5~6)。人们谈到诸神,确实那些神并不存在;只有一位真神。这些所谓的神,都是人凭想像造出来的;他们只是反映人的观念和想法,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位神,只有一位主耶稣基督。不可能有别的神存在。保罗写信给提摩太说:“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二5)。独一的那一位!除了基督,没有人能站在神与人中间。套句旧约约伯的话,除了基督,我们中间没有“听讼的人”。神在天上,在祂的圣洁里;而我们在地上,在自己的罪中。我们怎能向神祷告,到神面前,听神说话,享受祂的同在?只有一个法子。我们需要一个中间人。使徒说:“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祂是“成为我们的救赎”的那一位。

只有当我们把握了这一位主的独特性之后,我们才能开始明白教会的真正意义。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可以直接到神那里去,但另一个人知道他若不靠着基督的血就无法前去,那么这中间就有了区分。若是我们说,即使不藉着基督和祂钉十字架,我们仍旧能够找到神,那么我们就不在教会里面了。不论我们多么高尚,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都还不够好。只有一位中保,只有一位救主,只有一位“好到足以代付赎价”,只有一位能够取了一切人性,背负起我们的罪担,并且永远解决我们罪的问题。只有一位!那就是我们的主,救主耶稣!再也没有别的,再也不需要别的!任何人反对这一点,就是新约所谓的“敌基督”;这种人并不在少数。使徒保罗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保罗精通哲学和希腊思想,也熟谙犹太人的思想,但他把这些都摆在一旁。道成肉身是独特的,基督的死也是独特的。既然神已经作成了这一切,为什么还要谈其他的事呢?如果我们不必靠着基督就能直接到神那里去,那么神又何必差祂的儿子来到世上呢?

使徒这样说到基督:“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西二9)。他又说:“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祂里面藏着”(西二3)。人为什么还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知道有关神和救恩的真理,都在基督里了。“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西二8)。我们若不持定我们的元首,就是主基督,我们就仍在罪中,不认识神,与神无关。基督这个“人”是独一的,祂作为救主的事工也是独一的,祂是惟一的救主,是神和人之间惟一的中保。同时基督徒也是不容异说的。他必须如此。“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祂就应当受咒诅”(加一8)。保罗说:“如果有一个天使从天上来,所传讲的与我对你们所说有关可称颂之主的这番话相抵触,那么他就当受咒诅。”保罗是不容异说的,我们也当如此。我们绝对不可把任何人与基督并列。祂是独特的;我们千万不可认为,我们不用靠基督仍然能认识神。绝对不可允许这种观念存在。基督徒若是在这一点上都站稳立场,就能合一。不容异说与合而为一,这岂不是新约的福音吗?我们必须保持住这两项。所谓普世诸信仰大会(World Congress of Faith)根本是无稽之谈,基督徒不应该加入这种组织。它的理念是错误的,是否定基督的。我们无法接受他们的宣告,因为他们说基督教固然不错,但毕竟神也给佛祖、孔子、穆罕默德及其他人洞察力,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学一些功课。基督徒用不着学这些,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祂不需要他们,也不感兴趣,因祂一切的丰富都在基督里了。连投以一瞥都不必。不容异说,而又合而为一。

最后,不但主耶稣这个“人”是独特的,祂的事工是独特的,并且祂与我们的关系也是独特的。我们此处再度看到合一的必然性。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牵涉在各种人际关系里,例如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可是没有一种关系能与我们与基督的关系相比。我们与祂的关系主要基于一个事实:祂拥有我们。祂拥有我们是因为祂用重价买赎了我们。记得保罗对以弗所长老临别的一番话,记载在使徒行传第二十章,他这样表达:“牧养神的教会,就是祂用自己血所买来的”(28节)。他对基督徒说:“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林前六19~20)。这是基督和基督徒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独特的。当我们在律法之下,受撒但奴役时,祂把我们买出来,救赎我们,替我们还清罪债。有人说:“除祂以外无人足以付此重价。只有祂能打开天门,让我们入内。”耶稣是我们的主,因为祂买赎了我们,我们是属于祂的。这就是关系。

这就带我们来到一个事实上:祂是我们所有人的主人。祂曾经在一个楼上洗门徒的脚,并用手巾擦干,当时祂对门徒说:“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约十三13)。这是我们和祂之间独有的关系。只有一位主,只有一个主人,祂为我们死,买赎了我们。这是每一个基督徒的情形。这里的含义是很明显的。我们无权凭己意而行,而信。我们不是自己的人。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上,也用到同样的论证。他告诉他们,他们若仍继续犯罪,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身分:“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林前六19~20)。

我们不是自己的主人,也可以说没有人是我们的主人。当然我们也不是任何其他人的主人。主自己在马太福音说得很明白:“但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尊,就是基督。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太二十三8~12)。一主!因为祂是惟一的主,我们就都在同样的地位上。没有一个人是主。祂是主,我们的地位都一致,应该彼此服事。祂在那一次洗脚的场合中也说过:“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约十三13~14)。这是必然的逻辑后果。祂说:不论你们是谁,我都是主,你们不过是仆人;既然主都这样作了,你们岂不更当如此行吗?保罗说:“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他又说:“你们是重价买来的。”他也在以弗所书第六章说:“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并不偏待人。”(9节)。这是有关基督的教义,祂是拥有我们的主,祂的权柄高过我们。保罗在歌罗西书也说到同样的事:“你们作仆人的,要凡事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总要存心诚实敬畏主;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你们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西三22~24)。他又接着说:“你们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仆人,因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四1)。“一主”的教义无可避免地会产生有关教会的教义,以及“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我们都属于祂,同一位人子;祂在我们里面,祂也是我们“一切的一切”。

保罗说:我们所寻求的爱乃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爱(弗三19)。但最重要的是,保罗将这个论证用在他有关道成肉身的那段伟大论述中,记载在腓立比书,我们前面已经引用过了。他描述我们的主自己卑微,这样他才能说:“你们当以基督的心为心。”基督的心使祂甘愿为我们成就这一切事。“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二3~5)。当然每一个人都同意,只要我们清楚自己与祂的关系,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若认识祂到一个地步,能和保罗一起说:“我活着就是基督。”或者和亲岑多夫(CountZinzendorf)一块儿说:“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祂,唯有祂。”这样我们大部分的问题自然会消失。分争,结党,失败,追根究底说来,都是因为不明白只有“一主”。当我们每一个人了解到神的儿子舍下天上荣华,来到世上,生在伯利恒的马槽,忍受罪人的顶撞三十三年之久,被人讥笑辱骂,虽然祂在天上原与神同等,但祂甘愿自己卑微——我们若知道祂是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完成了这一切,我们就不会在乎人如何对待我们了。只要我们为祂而活,为祂的荣耀而活,其他的事都无关紧要了。那时我们就能与华滋一同唱道:

当我思量十字宝架,

荣耀之主在上舍命;

今生所有尽看有损,

昔日所夸今觉鄙下。

我们这样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正在维持、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9.一信

“一主、一信、一洗。”

(弗四5)

现在来到使徒对教会合一所下的另一个定义——“一信”。这个“一信”是与“一主”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它被列在“一主、一信、一洗”这特殊的组合里。使徒并没有把“一信”与圣灵的工作或圣父并列,而把它与主并列。

历来的学者和解经家似乎都对这句话感到困惑,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分歧。所有的观点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的阵营。有些人觉得“一信”是指我们主观的信心,是我们里面的资质和能力,使我们能够相信。他们声称,所有基督徒里面的信心,其本质和特色很显然是一样的。基督徒都有同样的行动,同样的意识,同样的感觉。主观说来,我们信心的每一方面都是类似的。我个人认为,如此解释这句话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它已经包括在“一主”这句话里了。还有一个更严重的理由来反对这种说法。使徒一直在努力证明信徒之间的合一,以便我们被疑惑侵袭时可以有确据来支撑我们。任何时候我们想要表达或证明某件事时,千万不能诉诸主观的东西,因为主观是个人的,是难以界定的。主观无法对客观的攻击提供答案。但是使徒给了我们客观的证据,是从外面来的,我们可以运用在自己身上,并且用来试验自己。因此我认为我们不能主观地来思考“一信”,因为这样作就把它从客观的试验这一部分撤离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讨论都是严谨地从客观方面出发的。

另一派的看法是,这里的“信”是客观的。但是这样说也会产生难处。我们若说保罗的“一信”是指真理客观的一面,指我和其他所有人相信的真理,而不是指我个人相信的行动,就导致另一个难处的产生。那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说:保罗指的客观信心乃是完整的信仰告白。在这一派学者眼中,“一信”是指基督徒采取的信仰告白,例如英国教会的三十九信条,或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或海得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他们说,此处的“信”是指完整地将我们所信的内容列出来,也就是将神学作一个摘要。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信”的正确解释。确实,即使持这种主张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教会史清楚显示,基督徒在信仰的细节上,也从未有过一致的看法。在许多事上都有分歧的观点。他们承认,如果你替“一信”下的定义是神学细节上的完整摘要,那么就根本没有“一信”可言。他们指出,使徒稍后在第十三节似乎暗示了这一点。他说:“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基督元首”(弗四13~15)。使徒似乎承认,目前我们无法在每一件事上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有一天我们都要被带进这种合一里,届时我们将看清一切,并且对每件事都有相同的观点。然而那日子尚未来到。

很显然的,我们不能把“一信”视为在每一个细节上看法一致,对神学和教义持完全相同的观点。使徒是用“一信”来阐释合一,并且肯定他们都知道这惟一的信是什么。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客观的试验,就像“一主”、 “一灵”、

“一神”那样确定。显然我们能够、也必须界定“一信”是什么,而且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同意它。那么“一信”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一信”并不是指一套完整的神学系统,它是新约里经常讨论到的东西,是我们能够清楚明白的。它是指福音的内涵,是众使徒蒙召所传讲的信息。它包括救恩和因信称义的真理。我建议“一信”这词惟一可能的解释就是说,使徒是指能使人称义的信心,这不但是一信,而且是惟一的信。

为了证实我的论点,我要提醒你保罗针对这件事所提出的其他论述。我们常常推举保罗为信心的使徒,他确实当之无愧。并不是说别的使徒就不传讲称义的信,他们也讲;但这个信息主要是托付给他的,他不但向犹太人讲,也解释给外邦人听。最伟大、最精辟的例子可能见诸于罗马书。保罗告诉罗马人,他切切的想见他们(一11)。他听说关于他们的事,他想去看他们,坚固他们的信心。接下去他就述说福音的基本信息。他在罗马书较前面的部分就已经作了一个概括的说明:“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一16~17)。我认为这就是他的信息,也是他在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五节所指的“一信”。确实,熟悉罗马书的人都知道,头四章完全在讲因信称义、得救的信息。他说:这是新的信息。在基督来到世界上之前,犹太人一直在律法下,他们也在律法下受教,“但如今”——这是转折点——新的情况出现了。他在罗马书第三章说:“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20~21节)。他继续对这个原则,也就是人单单因信称义的教义提出强有力的解释。

加拉太书是特别针对这主题写的。这卷书信切中需要,因为当时有一些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告诉他们说:“保罗传讲因信称义的教义固然无误,但他主张人单单靠着信称义的说法就错了。”结果加拉太教会深感困扰。那些人又告诉加拉太教会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是基督徒,可是作为外邦人,他们若要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就必须受割礼。使徒写下加拉太书,要他们明白,一个人若在信心之外再添加靠律法称义,就是“从恩典中堕落了”,“去从别的福音”。他甚至告诉他们,他曾在这件事上纠正过彼得。其实彼得对此原则知道得很清楚,但他畏惧从耶路撒冷下来的人,就开始装假、妥协。保罗说他在安提阿时不得不当面抵挡彼得,让他再一次看清信心的原则乃是基督福音的中心和荣耀——“一信”。

或许对这个真理最清晰的陈述是在罗马书第十章。使徒在那里将犹太人错误的观念与救恩真正的方法作比较和对照,他说:“他到底怎么说呢?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8节)。他所谓“信主的道”是指他在第六节所说的“惟有出于信心的义”。使徒强调这句话是为了与律法的话作一对比:“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他又接着说:“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他到底怎么说呢?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信主的道”就是“因信称义的道”。那是出于信心的义,是关于信心的道,是因信称义的原则;从某方面看,信主的道就是“义人必因信得生”。我们必须用“信主的道”来取代律法的道。

接下去我们要给“一信”下进一步的定义和描述。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信”是惟一的,这是“一”信。根据保罗的意思,任何人若传讲别的东西,都是不对的,都违背了真理。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这“信”重新被发现了,或者说重新被启示出来,得到恢复。这正是更正教先驱所传讲的,他们也甘心为这“信”而殉道。改教运动是重现发现、重新领悟“义人必因信得生”的伟大原则。这是路德马丁的伟大信息:“Sola fide”——因信称义。这是“信主的道”,不是泛泛的信心,而是有关称义之道的特殊信息。

我一再强调这一点,因为我们若没有这种信,或不持守住,我们就不能算是基督徒。对此我毫无犹豫。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信仰摘要,或信仰告白。我不是说,你若不采取某一种信仰告白,你就不是基督徒。这样作只会引致分争。我只对“一信”感兴趣。这是有关神拯救人的方法之信息。它涉及到从神来的义。这不是人能作的,乃是神所成就的。这是基督教的信息。使徒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他写到神使人“因信基督称义”。他在罗马书第四章更作了前所未有的惊人陈述:“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5节)。神“称罪人为义”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这是神的行动。神用此方法算我们为义,使我们在祂圣洁的眼光中蒙悦纳。因此我们得与神和好,与祂建立正确的关系,知道神是我们的父。只有神能这样作,祂在基督里作成了。祂宣告我们的义,神宣布我们如今被称为义了。

我们常常用以下的比喻来解说:有一个罪人站在被告席,而法官高高坐在上头。检察官就是神的律法,伴随在旁的是人的良知。罪人破坏了律法,所以被起诉;他无可答辩。但是法官在阅读了一个恩人的声明之后,宣告这个罪人可以无罪开释。他宣布这人在他眼中得算为义,控诉他的一切罪名都取消了,他的名誉也得以恢复。法官说:“我宣告你为义,我看你就像无罪的人一样。”

称义是神的行动,是一种法律行动,是法庭中的行为。神独自宣告,没有我们的参与,祂说祂看待那些不敬虔的人都是义人了。神宣告他无罪。称义的意思是,神宣告一个人在祂眼中被看为义。

但是神怎么作呢?让我们提出保罗在罗马书第三章第二十五、二十六节的问题:神如何作成这一切呢?因为神是公义、圣洁、纯洁的,祂不能装假,也不能掩饰。神不能朝三暮四,出尔反尔。祂是“众光之父”,“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神在造物之初就已经说过,人若犯罪必受惩罚,并且被逐,不得见神的面。祂颁十诫给摩西的时候又重述了一次,而且说得更清楚。祂说罪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负责;因为祂的属性和本质,祂的圣洁、公义、公平、平等,罪必须受到惩罚。但神如何使罪人称义?祂怎能作出这种宣告呢?罗马书第三章第二十一至三十一节提供了详尽的答案。“神设立基督作挽回祭。”意思是神把我们的罪放在基督身上,祂惩罚了罪,祂藉着刑罚在加略山十字架上的爱子,而对付了我们的罪。“神设立基督作挽回祭,是凭着基督的血。”这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离了它,就没有基督教可言。这就是“信”,是我们必须持守的,“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五章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这是和好之道,是传给我们的和好之信息。

基督徒的信息之中心,就是神把我们的罪都归在耶稣基督身上。保罗说:“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因为已归到耶稣身上了。“归”的意思是计算,记在某人的帐上。就像一个有钱人,走进一家商店,对店东说:“我要你把下列这些货送到某某地址,但不要把帐单给他们,都算在我的帐上,归我付。”神将我们的罪拿来,归在耶稣身上,记祂的帐,由祂代受刑罚。“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是代替我们,站在我们的地位上。神因我们的罪,击打祂的儿子。基督代受刑罚。使徒彼得说:“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祂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彼前二24)。

但是神也成就了进一步的事,祂把基督的义放进我们的帐里。主耶稣基督从未犯过罪,祂遵守了神所有的律法。父神喜悦祂,因为父差遣祂作的事祂都完成了。天使加百列对马利亚形容祂是“圣者”(路一35)。祂生下来就充满了义,祂谨守一切律法,在凡事上讨神喜悦,完全顺服。神把祂的义算为我们的义。在天上的总帐簿里必然有一笔大转帐。我们的不义被放进祂的帐里,祂的义被放进我们的帐里。因此神除去我们的罪,把基督的义放在我们身上之后,祂就宣告我们为义。亲岑多夫的诗歌就展现了这个荣耀的真理:

我主耶稣是我的义,

我的美丽,我的锦衣;

在宝座前服此盛装,

我能抬头欢乐歌唱。

藉你宝血,我已脱去

我罪与过,我耻与惧;

审判大日我敢站立,

谁能控告主所称义?

耶稣,我要赞美不停,

你的慈爱无止无尽,

为使我与父神和好,

你已完全付清赎价。

我们传讲的“信主的道”乃是:神藉着主耶稣基督拯救了我们。这也是为什么“一主”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信”。“一主”是父神差来的。祂取了人的性情,在世上过着完全的生活,然而“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并且将祂的义归于我们。这是藉着信——就是“一信”,惟一的信——而临到我们的。我们一点功劳也没有。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行动都与其无关,因为在神眼中,我们的良善根本算不得什么,只是一些渣滓粪土罢了。即使我们渴慕行善,我们的智能也一无助益。我们里面没有一样东西能帮得上忙。一切都是从神来的,都是恩典,自始至终都是神在行事。

义加给我们了。我们原站在褴褛中,好像狱中被定了罪的囚犯;但神藉着圣灵差下基督,脱下我们的破旧衣裳,穿上基督完美的义袍。如今神垂目观看,祂看见的不是我们,不是我们的罪,而是基督的义。祂看到的我们是“在基督里”的。我们的出身、家世都无关紧要,国籍也不算数。我们悔改的程度、相继而来的感觉之强度都不重要。如果我们在悔改的事上自居其功,就是否定信仰。我们的所思、所行、所言都无功劳可言;我们里面没有一样东西足资夸口;所有的义都是在基督里的,我们只单单凭着信而称义。使徒已经在第二章第八节告诉我们,救恩不是我们自己赚来的:“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透过神所赐的信心这媒介,神已经将基督的义给了我们,祂的义成了我们的义。

因此,保罗在这里特别提到“一信”的原因就很清楚了。他心中关切的是合一的基本原则,所以他提出这一点,可以有助于我们明白这种合一。这是救恩惟一的方法。事实上,使徒说这始终是救恩的惟一方法。保罗也在罗马书第四章解释这个事实。他说: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看,由于神儿子已来到世上,所以他自己传讲、教训的都是新的,但这些其实一直是神使人称义的方法。他指出亚伯拉罕在神眼中被看为义,是因他的信,而不是因他的好行为。他又接着指出,大卫也曾教导过同一真理:“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三十二2)。定罪乃是神在旧约时代使用的方法。基于同样的理由,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三章说:亚伯拉罕是众人的父,是一切相信之人的父,是每一个基督徒的父。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是亚伯拉罕的儿女,因为我们是信心的儿女。希伯来书第十一章更往前追溯到亚伯、以诺,和挪亚。这始终是神的方法。有人认为旧约有一套救恩之道,新约则另有一套。不!这是不对的。神一直是根据人的信使人称义。亚伯拉罕因着信,被神宣告为义。“一信”!从头至尾这信只有一个。

此外,我们也必须强调,犹太人与外邦人得救的方法是一样的。除了信心,别无其他。不论是化外人或西古提人,男人或女人,自主的或为奴的,都无区别。我们都是凭着同一个法子前来,就是因着信。在神面前我们都是罪人。“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在神的律法下,我们都被定了罪。我们一定得将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区别抛诸脑后。只有一个救法,就是凭着信,使基督的义成为我们的义,而我们的罪归到祂身上,由祂代受刑罚。我们要成为基督徒,都必须经过这一关。不论你过去是“好人”或“坏人”,都不要紧。不论你自幼在虔诚的家庭中长大,经常去教会,或者你一向任意妄为,生活放荡,这些也都与你的救恩无关。方法只有一个,而且后者与前者一样有机会得救。除了“一信”——就是靠着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从神领受这完美的义——人没有别的法子得救。全在基督里,我们无功可居。这是无可置疑的。这使我们得以合而为一。使徒说:要谨慎,不要破坏了合一,当尽力保守它,“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可惜我们有很多方法来破坏信心上的合一。其中一个方法是,带进我们自己的方法。如果我们带进的是“善良的生活”或“好行为”。就等于宣告说我的行为或身分比别人略胜一筹。我们好像一个法利赛人,他到殿中祈祷,感谢神因为他比税吏强多了。即使是基督徒,我们一旦开始夸耀自己的行为或身分,就远离了所信的道,并且引来分争。凡是针对我们的好行为、善良生活、虔诚态度,甚至我们的信心,所作的任何夸口,都是否定信仰的原则。我们若夸耀自己的聪明,引以为傲,对那些懂得没有自己多的人心存轻蔑,我们就破坏了合一,违反信仰的原则。

我们破坏合一的另一个方法是,拒绝承认基督和祂的事工是整个救恩的中心。有些人说他们得救了,他们相信自己的罪已得赦免,但你若问他们罪得赦免所根据的是什么,他们会说他们相信神是慈爱的,神不会把一个祈求赦免的人送到地狱里去。他们甚至连耶稣基督的名字都未提及;他们把一切归诸于神的爱,好像基督从未存在,从未离开天上荣华来到人世,从未死在十字架上,为人的罪流出宝血。他们认为可以不靠基督而得赦免。但那不是“一信”,他们不是在基督里的人。显然他们会引起分争。

破坏合一的第三个方法也同样危险,就是在“一信”之上又添加别的东西。例如加拉太人中有一种异端说,信心必须再加上割礼。但保罗说:你若加上割礼,就是“从恩典中堕落了”,违背你所信的道。我们的“信”之外,不能再添加任何东西。这也是罗马天主教的问题,是更正教的教训所不能同意的。天主教会含混了“一信”的原则,他们的教师在信仰上添加了许多东西,例如教会,以及恩典是经由圣礼传给人的这种理念。他们教导说:“我们是透过洗礼而成为基督徒的;由于神父祷告的结果,洗礼的水本身就含有恩典;”在他们所谓的弥撒中,人领受圣饼的同时就领受了基督实际的身体。他们也加上敬拜、默想童贞女马利亚,以及圣徒的功劳,和其他许多事。这些增添等于否定了“一信”,引致许多分门别类的事。分裂教会的不是路德马丁;罗马天主教所犯的错误才应当为此负责任。

我们必须谨慎,免得落入这诡谲的异端中。任何人传讲救恩以外的东西,都是否定“一信”,分裂教会。“一信”可以试验所信的是否真实。许多其他的教训可能真实,也可能不真实。我们在有关预言、洗礼以及其他许多事上可能意见分歧,但感谢神,这些观点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救恩。得救的惟一方法就是来到神面前,从心里对神说:“空空两手无代价,单单投靠你十架。”

照我本相,无善足称,

惟你流血,替我受惩,

并且召我就你得生,

救主耶稣,我来!我来!

这是使人称义的信心!你知道完全不能依靠自己,你一切的义不过像“破旧的衣裳”,即使你再花一千年的时间来禁食、流汗、祷告,也无法为自己成就救恩。你里面的一切都无用武之地,你只能依靠基督藉着圣灵所作的工。你若不相信这一点,你就不是基督徒。别的都不是最基本的;这就是“一信”!我不是说其他的事都不重要,不需要加以理会,但它们在救恩上不是最基本的要素。只有一件是最基本的,那就是“一信”。

你明白这道理吗?这并不是一个神学上的问题。你是否了解到这件事可以使我们在基督里合而为一?你是否完全依靠自己的背景?你可曾多多少少倚赖过下列的事实:你的父母是基督徒,你自幼在虔敬的家庭和环境中长大,常常去教会,始终相信神,从未作过奸淫、谋杀等罪大恶极的事,你总是存心行善,并积极捐献,支持慈善事业?你依赖过其中任何一项吗?若是如此,你就在“一信”之外,也在基督之外。福音的信息、救恩的信息乃是“因信神而来的义”,“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或“义人必因信得生”。“一信”乃是随时随地、心甘情愿、诚心诚意地承认这个真理,为它感谢神,以它为喜乐,并与使徒保罗一同说:“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六14)。我们都有神所赐的“一信”,并且可以在它里面得享安息,以它为喜乐,并把荣耀归给父神,祂的儿子耶稣基督,以及可称颂的圣灵。

10、一洗

“一主、一信、一洗。”

(弗四3)

现在来到以主耶稣为中心的第二组陈述里的第三部分——“一洗”。显然使徒提出这几点并不是偶然的。他不是随便作一系列的陈述,也不是重复同样的话。他实际上是铺陈这个信息,解释其意义。他特别采用这种方式,好向以弗所信徒证明教会合一的本质,合一的不可避免,以说明在他们中间保守合一是多么重要。我们已经看到,“一主”和“一信”所强调的各有不同。“一主”强调的是主自己,“一信”强调的则是称义的信,特别是神使人称义的信。

毫无疑问的,单单提到“一洗”这个词,,都会使许多人心中浮起一个问号:“有关洗礼的事最容易引起争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此处的‘一洗’怎么能促进合一呢?”不论我们如何解释“一洗”这词,它都显示合一是不可避免的;以弗所人可以藉此来使自己相信,他们必须“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所以我们不只是讨论一般的洗礼,也必须在讨论“一洗”时清楚说明它如何能在基督身子的众肢体中带来合一。

我们必须先提出负面的几点,因为有人说洗礼的问题非常简单,简直不成为问题。几世纪以来一直有人教导说,这里的一洗显然是指他们所谓“重生的洗”。他们说:“受洗就是重生,因此任何人受洗,他就因着这个行动有了新生命,得以重生。”所以他们在一个孩子受完浸之后就说:“现在这个孩子重生了。”意思是,藉着受洗的行动,就使小孩子得重生了。这种教导在教会中甚为普遍,不仅限于罗马天主教会。这一派学说认为,使徒这整句话——“一主、一信、一洗”是说,只有一个主,在主里只有一信,而加入主身子、得重生的法子只有一个,就是洗礼。罗马天主教会认为洗礼本身能发挥功用。因着神父的祷告,水就具有恩典,也就是重生的恩典,于是孩子就重生了。有些人也许不至于这么极端,但他们多少相信,洗礼的行动本身可以使受洗的人重生。

另外有些人用洗礼的方式来解释“一洗”这个词。我记得曾读过一个人的讲章,里面提到“一洗”这词,他用短短一句话就带过了:“这当然是指成年人的浸水礼。”如此而已。对他来说,一点问题也没有。他也许从未想到,以这种方式来解释,很显然会在教会中引起分争,就更无合一可言;甚至比前面提到的那一派更有害合一。我们不能接受这种说法,它只是提出洗礼的方式,却未指明为什么“一洗”是合一必然的条件。

第三种解释认为,“一洗”是单指洗礼的仪式。他们不相信洗礼能带来重生,也未教导某一种特别的洗礼方式。他们相信洗礼有一定的礼仪,所以使徒只是指一个事实:当人成为基督徒的时候,他们就受洗,这是他们主动加入教会的表示。当然这种说法有道理存在,但是我们必须谨慎,因为这可能导致一个危险,就是把洗礼视为得救的必然条件。我们固然反对“重生的洗礼”一说,因为圣灵从未如此教导;另一方面也当留心,不要视这种礼仪为必不可少的。我们绝对不能说:“一个人若不受洗就不能得救。”毫无疑问的,早代贵格会中有些极优秀的基督徒基于某些原因而从未受洗,今日救世军当中也有一些人是如此。再来看看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其中一个最后得到了救恩,这是无庸置疑的,然而他也从未受洗。还有许多人是临终时才悔改相信的,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受洗。洗礼并非得救的必要条件,所以使徒不会单单强调仪式本身。

显然这三种建议都不足采信。我认为使徒此处是指洗礼所代表的意义。我们知道替刚信主的信徒施浸是初代教会的习俗。使徒行传中这一类的例子就屡见不鲜。例如五旬节那天所发生的事。当时有些人对彼得喊道:“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彼得回答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稍后我们又读到,腓立比监狱的禁卒信了主之后,“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他们这样作,乃是遵行主的命令。仅有洗礼和主的晚餐这两个圣礼是我们承认的,因为圣经只教导这两项。更重要的是,我们得记住,这些只是外在的表记,代表了内在看不见的属灵恩典。含义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必须指出,“一洗”的解释必然隐含在属灵的领域里,而由洗礼这外表的仪式表达出来。至于你采取哪一种洗礼的方式,则无关紧要。洗礼的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意义。这种解释与保罗提到的,也一再强调的合一原则不谋而合。我要指出,在洗礼中,不论你施洗的对象是小孩或成人,不论采取的是浸水礼或点水礼,只要这个人是受洗归入主名下,合一都是可能的。我们完全反对一个婴孩可以藉着洗礼变成基督徒的说法,同样的,洗礼也无法使一个成人变成基督徒。洗礼这个行动本身不能成就任何事;但它确实代表、象征了一些东西,这就带出了合一的要素。

首先我要强调,洗礼乃是归入一个名下,就是主耶稣基督的名。马太福音的末了告诉我们:“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二十八19)。这中间并无冲突,因为基本上说受洗是归入主耶稣基督的名下,我们藉着祂而得以归入圣灵和圣父的名下。让我加以解释。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一章提供了极精辟的见解,他在那里提到教会里面分争结党的问题。他说:“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分争。我的意思是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然后保罗问道:“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显然他在提醒他们,他们受洗是归入主的名。他又继续说:“我感谢神,除了基利司布并该犹以外,我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免得有人说,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我也给司提反家施过洗;此外给别人施洗没有,我却记不清。”请注意他是如何谨慎地把洗礼放在适当的地位和观念上。不过最富含意的还是他提出的那些问题:“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当然不是。他们不是奉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的名受洗;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奉主的名受洗。一主,由那惟一之主而产生一信,就是使人称义的信,由归入同一位主的名下而产生了一洗。

再举另一个例子。我前面已引用彼得在五旬节说的话,记录在使徒行传第二章第三十八节:“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然后是使徒行传第十九章第五节:“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先前他们只知道施洗约翰的洗,如今他们是“奉主耶稣的名受洗”。祂是惟一的名,奉祂名所施的洗也只有一个。可悲的是,常常在教会中,最重要的事被遗忘了,人们反而为洗礼的仪式和方法辩论、争吵不休,以致引起分争。要是他们记得所奉的是同一个名,就会开始注重合一的原则。

现在我们要探讨奉基督的名受洗到底是什么意思。对某些人来说,这个答案既简单又明了。他们从容不迫地说:“那是代表我的罪得赦免,被洗清,因为我已被称为义了。”这样说固然正确,但如果你停留在此,就错失了洗礼最重要的部分。请留意“受洗归入”一词,它提供我们一个钥匙,去明白“一洗”的意义。它是指“属于基督”,或“进入基督的领域”。

哥林多前书里的一句话颇有意思,很能阐明这一点。使徒写信给哥林多人,当时他们中间分争迭起,他使用这段惊人的文字:“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十1~2)。这是在论到以色列百姓。神差遣摩西领他们从为奴之地埃及出来。他们刚离开埃及,法老的军兵就从后头追赶上来。以色列人到了红海边,神行奇迹带领他们行经干的海底。埃及大军也跟着下去,却被又合上的水淹死了。使徒提到这事件时说,以色列百姓“受洗归了摩西”。这句话含义甚广。他们受洗归入了摩西的领导权和影响力之范围内。他们认同摩西以及他代表的一切。换句话说,他们与埃及人分隔,从前他们住在埃及人中间,现今他们是被赎的子民,是蒙拯救、被保护的百姓,与神差遣来的摩西联合。在他们和从前隶属的法老之间,如今有了划分的界限。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的写照。洗礼是代表我们被放入主耶稣基督的领域和影响力之下。这是说我们从前是属世界的,在世界的范围内;但我们成了基督徒以后,就脱离世界的范畴,进入基督的领域,这就是洗礼的意义。保罗写给歌罗西人的信上说:“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西一13)。我们已被救离开世界,被放在神的国度,就是基督的国里。我们如今是在新的范畴和新的领域中,在完全不同的影响力之下。不但如此,我们受洗并承认基督的一刻,就是宣告我们臣服于祂,祂是我们的主。那些以色列百姓可以随自己的意思留在埃及,但他们听从摩西,跟随他,冒着性命危险把脚踏入红海。他们彻底服从摩西的领导,完全信赖他;他是他们的领袖,他们的主。过红海象征了他们受洗归入摩西。

因此洗礼代表你我这些基督徒不再属乎世界和它的领域,以及它感兴趣的事;如今我们是属基督的人了。祂是我们惟一的主。我们如今是在一个新的领域中,已经离弃世界去跟从基督。这是洗礼所代表的意义。再来看看五旬节那一天在场聆听彼得讲道的群众。他们中间有犹太人,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及其他的人;他们聆听一位被圣灵充满的人讲道。他们看见并相信了真理,他们跨出重要的一步,就是受洗归入基督的名下。他们知道这个行动可能会为他们带来逼迫、家人的憎恨,甚至放逐,因为他们相信这一位拿撒勒人耶稣,祂曾被当作罪犯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他们看见了真理,他们愿意与祂联合,受洗归入祂的名下。这个行动是宣告拿撒勒人耶稣是他们的主;在属灵的范围里该撒不是主,耶稣才是主,而且是惟一的主,祂是弥赛亚,是世人引颈以待的救主。

我们若说自己是“在基督里”的,就是宣告我们已舍弃一切,只有祂是我们的主,所以我们要跟随祂。祂自己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洗礼代表我们已这样作了。它与合一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从前我们是许多个体,各人偏行己路,都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藉着洗礼,我们舍弃自己,背起十字架,跟随基督。显然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作的时候,就不会有分争,就必然有合一。由于我们都舍下自己,我们就共同仰望主、跟随祂。正如以色列百姓没有自作主张,他们听从摩西,跟随他过红海,我们也不再凭己意行,乃是跟从同一位主;因此我们是合一的。一洗必然会导致合一。

然而这个真理并不是到此为止。还有更深一步的意义,就是我们在罗马书第六章所发现的:“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祂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3、4节)。这句话是从罗马书第五章第十二节开始的整个教训的一部分。保罗在那里告诉信徒,他们从前是“在亚当里”的,与亚当联合,如今却是“在基督里”了,与基督联合,是基督的一部分。

保罗的论证是,亚当身为第一个人,他里面聚集了整个人类,他就是整个人类。不但如此,神也使他作头,作人类的代表。神对他说话,与他立约。神告诉他,他若犯罪,就会受刑罚,并被赶出伊甸园,而且必定会死。亚当违背神的命令,罗马书第六章余下的部分显示,亚当犯罪的后果影响到他所有的后代。我们都在亚当里犯罪了,因为我们都是“在亚当里”的,是他的后嗣。整个人类是由亚当而出;因此他所作的我们也作了。这是因为人类是一体的,我们都要为它负责,并承担其后果。“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

使徒继续发展、铺陈他的论述,他指出:“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他在罗马书第六章说得更详细:“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罗六1、2)。但是你如果问:“我在罪上死了吗?”保罗的回答是,你当然死了。你在罪上死了,所以你能同基督一同向罪死了,你如今与基督联合,正如你从前与亚当联合一样。基督为你所作的,你也作了。我们可以像保罗那样说:“我们……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3)。我不仅相信基督,有因信称义而来的确据,知道我的罪已蒙赦免,因为神已在基督里刑罚了罪,把祂的义赐给我,并且我如今是“在基督里”了,我从圣灵受洗,加入基督的身体,就是教会。每一位基督徒都与基督联合,都是祂身子的肢体。正如我们从前“在亚当里”,现今我们是“在基督里”。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后果,看看它在合一的事上之重要性。

使徒说:发生在基督身上的每一件事也发生在我们身上。祂被钉十字架,我们也与祂同钉十字架。保罗对加拉太人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又如罗马书第六章第三节所说的:“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祂的死吗?”亚当犯罪时,我们也犯罪了;基督死时,我们也死了。我们与祂同死,同埋葬,意思是我们“向罪死了”。那么,“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使徒接下去解释说:“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罗六7)。他又说:“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祂的主了。”意思是,我们对罪的领域是死的,对罪的整个权柄死了,对“世界”死了。使徒又对加拉太人说:“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六14)。不论你是否有此感觉,只要你在基督里,这就是事实。按着本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属于世界、魔鬼,和罪;但我们既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就不再属于那个领域了。不妨这样说:从前我是在亚当里的人,然而我既与基督同死,就脱离了那个身分。我不再属于亚当的族类,而是属于从主耶稣基督开始的这个新族类,祂是“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祂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罗六6)。

没有什么比明白这一个真理更重要了。它在很多方面可以影响合一的原则。罪总是会引起分争和混乱。人一开始犯罪跌到,分争和混乱就进入了世界。你可以从创世纪头几章追踪这个故事。该隐甚至杀了他的兄弟亚伯。这是罪的效应。罪总是引起分争,因为它会导致自私。悖逆、作恶的人不再向神屈膝,他自认为是神。每一个人若都成了神,就必然会有混乱、分争、不团结、不和睦出现。属亚当的人都是如此。几世纪以来世界一直是这样;各国和各种族、团体、联盟之间,分争不绝,因为亚当的本性还存在于人里面。一个人若“在基督里”,就与祂联合;他与基督同死;老我已经死了,如今是新造的人。既然这是每一个基督徒的情形,就不会有争斗、分争、结党的事。

“一主、一信、一洗。”我们不再属亚当,不再坚持己见,就不应该有分争、敌对、嫉妒。我们不再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们不可以任何名字夸口,因为只有一个名——“一主、一信、一洗。”我们在祂里面,不再属亚当,我们成了基督徒,就是属基督的人。我们已经与祂同死、同埋葬。老我和旧有的方法已告终。感谢神,还有积极的一面。我们也“与祂一同复活”。我们从祂领受了新生命。虽然我们曾死在罪恶过犯中,但我们已“与基督一同活过来”。

保罗继续勉励:“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罗六11)。这指一个基督徒不只是相信主耶稣基督,相信祂为他的罪而死,知道因着基督的死,他已蒙赦免。不但如此,他同时也“在基督里”,与基督联合,有基督的生命在他里面。基督是头,他是身子的一个肢体。基督是葡萄树,他是枝子。他是基督的一部分。基督的生命在他里面,同样的生命也在每一个肢体里面。基督徒都从一位圣灵受洗,归入基督的身子(林前十二13)。这是“一洗”的真正含义。我们若都明白这一点,并活在它的亮光中,就不会有分争产生。基督是不可分的,身子只有一个,只有一种活的合一。身体里面一定不能分争结党,不能有内战。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祂里面,祂是头,祂的生命在我们里面,进入我们的全人,以能力充满我们,以爱环绕我们。

我们由此看见使徒“一洗”的意思。他脑中想到的不是仪式,也不是什么神奇的方法;“一洗”乃是明白只有一个名,一个主,一个生命,就是神儿子的生命,祂救赎我们,又升到天上,我们得与祂联合,祂的生命就是我们的生命。保罗写信给歌罗西人说:“基督是我们的生命,祂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祂一同显现在荣耀里”(三4)。祂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每一个人若都能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我们就能活出属灵的合一。老我消失了,我们将在祂里面,就是在那位永生的元首里面合而为一。

11.一神

“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弗四6)

这几句话完成了使徒从第四节开始的这段伟大叙述:“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这也是使徒勉励以弗所基督徒“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之高潮。我们已经看过,他提出七个理由,又把它们分成三个部分。头三个理由是以圣灵为中心(一个身体,一个圣灵,一个蒙召的指望);其次的三个是以子为中心(一主、一信、一洗);现在来到最高潮——“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保罗写给众教会的信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他总是将讨论推向最高峰。举例来说,我们发现他在罗马书第十一章也是如此作。他略述教会历史,指出以色列人如何暂时盲瞎之后,他看见神伟大而确定的旨意。最后他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祂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祂,使祂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33~36节)。使徒并没有停留在圣灵或子这部分,这是许多基督徒容易犯的毛病;他总是继续讲到父。

我们必须提醒自己一个事实:使徒是根据实用的次序来安排这些真理的。作为教会的肢体,我们很自然会先想到圣灵。但是圣灵的目的是把我们带到子那里,因为祂是奉差遣来荣耀子的。子的主要心愿则是荣耀父。现今尤其需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人很容易忘记这一点。有一派颇流行的神学强调以基督为中心的救恩。从某方面说,那是正确的;但我们绝不可停留在子这方面。使徒彼得提醒我们:“因基督也曾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三18)。

使徒急欲指出,与我们基督徒的救恩相关的每一件事,都包含了合一的要素;在圣三一神的教义中,这一点尤其明显。三一神中的每一位都与我们和我们的救恩有关;每一位都有祂特殊的工作,而且都与其他两位合作。使徒勉励以弗所信徒要常常记住这一点。他没有一开始就谈到他们,他乃是将有关他们救恩的客观真理提醒他们。这是解决我们大多数问题的关键。我越来越发现,基督徒生活中大多数的问题是起因于我们太主观了,花太多时间在检查自己和自己的感觉上,把它当作属灵的脉搏。要医治灵魂大半的毛病,有一个方法,就是注视那个伟大的客观真理,就是我们救恩的荣耀。我们若是明白圣三一神密切关心着我们的救恩,我们的整个情况就会全然改观。圣经有关救恩的教训是,早在时间开始之前,在永世中,父、子、圣灵之间,就已经拟定了救赎我们的计划;直至时候满足,计划就付之实行。使徒教导说:作为教会的肢体,我们与父、子、圣灵都有关系。这种关系使合一成为必然的事。

这也是保持合一惟一的方法;不是设立一个庞大的组织来制造合一。产生合一的方法乃是传讲福音。合一是从对真理的认识和了解而来的。

现在来到有关“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这个真理上。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常常忘记教会是“神的教会”。有的异端谈到“基督的教会”,从某方面看,教会确实是基督的教会,但是圣经用的词是“神的教会”。例如我们读到:“在哥林多神的教会”。

这如何帮助我们明白合一的原则呢?第一个词是“一神”。这是说,我们基督徒知道只有一位神。以弗所信徒从前所属于的异教世界并不相信这个真理。正如使徒提醒哥林多人:“论到吃祭偶像之物,我们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么,也知道神只有一位,再没有别的神。虽有称为神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许多的神,许多的主;然而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父,万物都本于祂,我们也归于祂;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都是藉着祂有的;我们也是藉着祂有的”(林前八4~6)。此处也一样,使徒在谈到合一时,特别提出“一神”的论证。多神论总是会导致分争。有人拜木星,有人拜水星,有人拜火星或别的神。保罗在雅典发现异教的世界充满了拜各种神祇的祭坛。他在各处都教导说:这是魔鬼工作的结果;因为只有一位神。既然只有一位神,在凡相信祂的人中间就必然有合一。

使徒不仅教导说只有一位神,他同时强调只有一位神的这个事实。这是一个极大的奥秘,但也是三一神教义的精义。我们不相信有三位神,神只有一位,祂乃是“在可称颂的三个位格”中。犹太人必须持守、保护的就是有关“一神”的教义。这也说明为什么有些犹太人一开始时会发现很难相信耶稣基督,因为祂自称与父原为一。这似乎在暗示说有两位神,其实不是。不要试着了解这一点,没有人能明白这最高的奥秘。然而这是我们在圣经里看见的真理。一神,只有一个神。但是在神里面有三个位格。这不是说神有三位,这不是三神论,是独一神论。使徒写下这段话时,心中对此有很清楚的认识。我们承认圣灵,承认子,承认父,可是我们说,这三位是一个神。

整本圣经都是如此教导。我们读到,圣灵在我们里面,基督在我们里面,父神在我们里面。我们读到,圣灵成就了一些事,基督也成就了同样的事,而父也作同样的事。这不过是另一种方式强调三一神的真理。“一神别三位,三位是一身。”三位合而为一,是三重的合一。它再一次强调了教会合一的原则。既然三一神是合为一的,我们敬拜神、属于神的人也必然是合一的。因此我们可以藉着观察、相信三一神的教义,而提醒自己“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我们可以由此得出几个实际的结论。救恩的目的是将我们“引到神面前”。这句话得不断重复和强调,岂不是很稀奇吗?救恩的目的不是把我们带到主耶稣那里。主耶稣基督已经来到世界上,并且作完了这一切,将我们“引到神面前”,到父那里。所以我们是向父祷告,而不是向主耶稣祷告。我们藉着主耶稣基督前来;但这一切的目的是将我们“引到神面前”。我们若明白圣经的信息,就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首先我们发现,神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人服在神之下。然而罪与悖逆进入世界,使人堕落,结果是人与神隔绝。因此是罪使我们与神隔绝,而救恩将我们带回到神面前。救恩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要我们有喜乐,享受某些经历和利益。当然这些都是救恩的一部分,但是我若不明白救恩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与神和好,使我得以进到神面前,那么我就对救恩尚未认识清楚。这一点正是基督教别与异端和其他宗教的地方。后二者总是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利益;但是基督徒的信仰和教训是从神开始,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引向神——“一神”。

这一直是救恩的最大目的,我们基督徒都是来到同一位神面前;既然是同一个神,我们彼此之间就不应该有区分。我们有同一个敬拜的对象。使徒在以弗所书稍早的部分已经数次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在第二章第十八节说:“因为我们两下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犹太人原是敬拜神的,外邦人则是敬拜假神的;但如今这一切都成为过去了,不论犹太人或外邦人都“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了解这一点,合一就自然水到渠成。

在天上,每一件事都是以神为中心的。启示录第四章和第五章如此教导。活物、长老、圣天使都俯伏敬拜那活到永远的父神。在祂面前天使都遮住脸。天上有绝对的和谐。这也正是天上所以成为天上的理由;那里没有混乱,没有不和。每一样事都互相调和,都是和谐的。神是一切,大家都敬拜祂,俯伏在祂面前。所有事物都以祂为中心,因此天上充满了福气、喜乐,和完美。但是保罗又提醒我们,即使现今在世界上,我们也可以敬拜这一位神,当我们体会祂的同在时,所有的区分、分争都会烟消云散。在神的荣光中,其他一切都不禁黯然失色,我们就“沉浸在奇妙、爱、赞美中”。一神!我们敬拜祂,这惟一的神。没有必要争论合一,体验神的同在本身就能产生合一。

更进一步说,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我们都是到同一位神面前。如今在世界上,我们是教会的肢体。我们的救恩使我们得以与神和好,得以敬拜祂。但我们不是长居此地,我们在世上只是“客旅,是寄居的”,我们正迈向锡安。将来我们要见同一位神。“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我们要回到永恒的家。正如诗歌所说:

同一喜乐中的气氛,

在于永远的岸前;

在彼惟一全能的神,

掌权爱中至永远。

但愿我们明白,我们都在神的看顾下,都要到神那里去。只有一位神,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然而使徒并未停留在此;他说:“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值得注意的是,他说的是“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而不是“一神,就是一切的父”,他不是指每一件东西——受造物、宇宙,和其中包含的一切。他指的乃是人,然而我们必须立刻指出,这里并不是指所有的人。有些人却是这样认为,他们在这节经文里找到所谓的“神普世的父性”。他们辩称:“神是所有人的父,我们基督徒不可以把神限定只作我们的父。”若仔细分析这节经文,就会知道不是这个意思。使徒是在讲教会,而不是世界。他写信的对象是那些同属于一个“身体”的人,他们是“在基督里”的人;他勉励那些基督徒“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想到的不是一般的世人,而是那些已经从世界出来、加入基督的身子、成为祂奥秘身子的肢体之人。整节经文是单指基督徒的;“众人”包括所有的基督徒,其余的人则不在内。

不但如此,最后一个短语“住在众人之内”就足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它绝对不是用来指非信徒的。神只能“住在”基督徒里面。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提出一个确定的证据。下一节——第七节——足以建立我们的论证,证明使徒这番话是指教会说的:“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他接着就讨论教会里不同的恩赐和功用。所以从一开始他的注意力就放在教会和基督徒上面,他没有论及任何有关非信徒的事。

神不是所有人的父。主耶稣这样说到有些人:“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约八44)。神创造万物,从那一方面说,祂的父性是概括的;但此处提到神是父,对象则限定于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所以虽然我们不相信神是普世之人的父,或普世之人都是兄弟,但是我们相信神是所有属基督之人的父。使徒在以弗所书一开头就说:“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他的整个论证是,藉着基督,神也成了我们的父。我们必须把握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位伟大、荣耀、永恒的神,是我的父!保罗在第二章重复说:“我们两下藉着祂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18节)。然后他又在第三章提到:“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祂得名”(14、15节)。此处他不过是再重复一遍。我们若靠着圣灵得以明白我们是神的儿女,那么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都会全然改观。使徒彼得用了一个不同的表达法,他说我们“与神的性情有分”(彼后一4)。这不是说我们变成了神,而是说我们从神自己得到了一个生命的原则。

这是成为基督徒的真正意义。一个基督徒乃是重生、由圣灵而生、由神而生的人。这个永恒的、神圣的生命原则已经赐给他了;因此他是神的儿子,神是他的父。这必然带来合一的原则。我们基督徒既然都是神的儿女,属于同一个父,就属于同一个家庭。我们都属于保罗在第二章末了所提醒我们的那个家庭:“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我们既被接纳,加入神的家,祂就差祂儿子的灵进入我们心里,我们得以呼叫“阿爸!父!”(加四6)。我们对这一类的事实在鲜少提及或思想。我们太过于专注在外表的事上,或基督徒生活的环境和外围。如果我们回到中心,了解神是我们的父,我们是祂家里的人,祂待我们如同祂亲爱的儿女,那么我们的整个观点会改变,合一必然接踵而至,正如黑夜紧接着白日一样。

使徒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师,他认识以弗所人,他也认识我们。因此他没有停留在这个概括的论述上,他继续谈到特殊的部分。他加上一句,“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他加上这一句话并不是徒作修饰用的,也不是堆积一连串无意义的字句。他是在详细解释前面说过的话,知道他们若明白这一点,就能解决问题,并且能帮助他们“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把概略的叙述分成三个特殊的部分。有些人解释这句话说,保罗显然又重提三一神的教义。他们说:“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是指父神,“贯乎众人之中”是指子神,“住在众人之内”是指圣灵。很多解经家对此议论纷纷,但都是大同小异。其实那种解释是不可能的,因为使徒这里是在讨论父神的部分。他已经讨论过子和圣灵了;现在他是论到父,毫无疑问的,这三个子句都是指父神说的。

我认为使徒已经在头三章解释了他在此处的意思。他说到父神的第一件事是,祂是“超乎众人之上”的,意思是祂远远高过一切。那是指父神是至高的,祂有超然的地位,在三一神的“行政”中,父神是最高的。救恩的大工里,子顺服于父,虽然祂与父是平等的;而圣灵则顺服于父和子。神“超乎众人之上”,祂高过一切。这是否指神创造万物,所以祂超乎整个宇宙?固然不错,但保罗此处不是这个意思。他想到的是教会。当他说神超乎众人之上时,他是指在教会中,对蒙赎的教会而言,神高过一切。很显然的,他是说在教会的事上,在蒙救赎的人中,在你我这些基督身子的肢体中,在圣三一神里,父神是一切的起源。教会是祂最大的心意和设计。使徒已经在第一章解释了:“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于你们”(3节)。他从此处开始思想,我们也当如此作。他那时正打算解释基督徒的教义,揭示神设立教会的奇妙事实,但是他先从“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开始。他在接下去的一节又强调同一件事:“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父神先有这个念头,祂加以计划。然后请注意这别具意义的话:“按着自己的意旨所喜悦的。”神自己的意思!

稍后的经文可以看见对同一个真理更清楚的解说:“都是照祂预定的美意,叫我们知道祂旨意的奥秘”(9节)。这位伟大永生的神在祂的荣耀、无限中,就“预定”要垂顾你我,救赎我们脱离罪、撒但和地狱,把我们放入“基督的身体”中,使我们作祂的儿女。神这样作,是“按着自己的意旨所喜悦的”,“照祂预定的美意”。从这个角度看,父神是“超乎众人之上”的。祂的旨意清楚写在下一节中:“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10节)。

使徒在以弗所书第四章讨论合一的问题时,特别提醒我们这些事。他的论述是,“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既然祂远超过一切,祂的计划和心意乃是重新联合我们,使我们在基督里合一。如果你明白这位高过一切的神最大的心意,是把我们这些被罪分隔的人再联合起来,并联于元首基督,那么你就知道合一是无庸争议的事了。我们若喜爱这真理,就不可能有分争与不和,我们不会允许自己处在引起分争的地位上。

保罗又说,神不只是“超乎众人之上”,祂也“贯乎众人之中”。意思是祂贯穿一切,积极参与一切。这话描述了神的摄理(providence;或译照顾、照管)。换句话说,神运行在教会生活中,并且保守它。是神的能力创立教会,持守教会,坚固她,直到最末了。使徒在第一章结尾的时候替自己作解释,他为以弗所人向神感恩,他也为他们这样祈求:“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祂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祂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祂从死里复活,叫祂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18~20节)。他对他们存的心愿是,他们能明白神“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这大能在他们还“死在过犯罪恶中”的时候,就拯救他们脱离黑暗和死亡,进入光明和生命里。祂使他们活过来,这大能使他们从死里复活。若非神的大能,就没有人能得救。神使我们活过来,救我们脱离罪的坟墓。

第二章对此有详细解释。神不只是使我们活过来,祂也保守、扶持我们。保罗对以弗所人说,最重要的是明白“祂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这能力是在我们每一个人里面的。我们都有同样的能力、生命和力量。有一首讲到教会的诗歌如此提醒我们:

同一位神同在亮光,

照明所有得赎人;

除去疑惑,除去愚妄,

照明我们的疑问。

同一目的在于高天,

同一信心不疲倦,

同一定质来看前面,

同一希望得完全。

保罗写信给腓立比人时,心中也存着同样的意念。他说:“这样看来,我亲爱的弟兄,你们既是常顺服的,不但我在你们那里,就是我如今不在你们那里,更是顺服的,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二12~13)。在我们救恩的每一部分里,都可以看见神成圣的能力。祂“超乎众人之上”,祂也“贯乎众人之中”。

最后,祂也“住在众人之内”。这是最奇妙的一句,意思是父神、子、圣灵都住在我们里面。使徒在第二章说:“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祂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19~22节)。教会是神的居所;祂住在她里面,因此祂也住在我们里面。主耶稣在约翰福音也如此教导:“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十四23)。这些话将这个真理的奇妙和荣耀都陈现出来了。我们若不合而为一,就不可能体会它。难怪主耶稣在祂的“大祭司祷词”中这样祷告:“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约十七21~23)。“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你可曾思想过这个伟大的真理?你考虑过父、子、圣灵都涉及到你的救赎吗?你知道单单明白这一点就足以使我们合而为一吗?所有教义的最终目的都是使我们认识神,敬拜祂;任何教义若不能把我们带到这一点,它就毫无意义。如果你的灵里不肯谦卑,缺乏爱心,如果你对神子民的合一毫无兴趣,那么你的知识不过是头脑的,不但没有益处,还可能是从魔鬼来的。主耶稣说:“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十三17)。你是否极力想明白“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12.“各人”

“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着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所以经上说:‘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吗?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

(弗四7~10)

虽然这段叙述是由一个反义词“但”开头(译注:中文和合本没有译“但”字),它与前面我们讨论的那个论述的密切关系却是很明显的。换句话说,“但”这个字成了连接词。它暗示这中间有一个对比,但同时它又将我们引回前面所提到的那个论述。显然使徒还是在继续教会合一的话题;他仍然在讨论“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这个勉励。不过现在他要采用稍微不同的方式,他打算探讨这个题目的另一层面。这就是为什么他用“但”这个字的原因。他这样作非常重要,因为他若不这样作,我们很可能会对合一产生错误的概念。

我们总是会面临一个危险:误以为合一就是齐一。我们很容易认为,合一是包含一连串东西,都是一模一样、彼此相同的,就如一大版邮票,没有任何区别。可是保罗极力向我们指出,那不是真正的合一,那只是枯燥、单调的划一。他指出,合一比齐一更宽阔,意义更深刻。若把合一与齐一混为一谈,无疑是削夺了合一的荣耀和伟大。换句话说,合一不是机械式的,不是指整齐划一。活在现今世代的我们,尤其难以把握这一点。我们已经习惯大量生产:物品一个接一个从机器出来,每个都一模一样。不但物品如此,现代人也倾向于把这个方法用在人身上。这种趋势不是突然产生的,乃是某种教育理念造成的特色,它强调大量制造,把每个人的行为、语言都塑造成同样的模式。每一个人身上都盖了一个图章,除了特殊的少数人,大多数人都重视模式多过个人。这并不足为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里面天生都有很强的群体意识。使徒并不支持这种特性,他指出合一本身是活的,有生命的,它具有惊人的多样性。这是属灵的合一最特别、最荣耀之处。让我们逐步来看保罗如何铺陈这个原则。

在研读第四、五、六节的时候,我们看到使徒使用“一”这个字有七次之多——“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他据此建立了合一的原则。但是由于使徒对合一的概念,和新约对合一的教导,使他在七次强调合一之后,能立刻说:“我们各人。”他似乎突然用“我们各人”一词震撼了合一。其实他并未如此,因为我们并没有併入一个固定、一致的整体中,我们并未丧失个别性。我们仍然是许多个体。我们仍然有自己的个性,必须视自己为整体的一部分。叫人惊讶的一个事实是,我们虽然都是“一”,但我们仍然能被称为“我们各人”。

这其中的解释是,我们在基督里是一体。在救恩的事上,在作为神儿女的事上,我们合而为一。我们都是基督身体的肢体。这一直是使徒所强调的。每一个基督徒都是根据同一个方法得救的。使徒保罗的救恩与其他基督徒的救恩没有分别。至于个别的环境和特殊的细节并不重要,所以我们不应该过于强调它。重生是神的工作,只有圣灵能带来重生。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一个神迹,而且是同样的神迹。更进一步说,神的每一个儿女,神家中的每一员,彼此是没有区分的。例如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孩子,有男有女,他们都是这家的孩子。男孩子并不比女孩子更有资格作这家的孩子,反过来说也一样。他们可能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关系,和他们作为子女的事实,也不影响他们与父亲的关系。身体的比喻也清楚传达了同样的观念。

在这些方面,我们都是一样,都合而为一。然而使徒这里将要讨论的是,合一并不表示我们在每一方面都是一样的。绝对不是!“我们各人”!这表明了多样性和差异性。合一最荣耀之处在于,它是多样性中的合一,是包含了不同个体的合一。基本上我们是合一的,但在许多方面我们又不一样。我们必须时时记住这两个原则。个别性并不会破坏合一,合一也不会消灭个别性。这是救赎恩典奇妙之处,这是救赎的神迹。基督教会应当向世界彰显这个特点,也只有她能这样作。

现在使徒接着强调基督身体上的肢体——也就是教会的肢体——彼此之间明显的不同。“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着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在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亮光下,保罗所一再强调的合一,如何能站立得住呢?他自己立刻提出了答案。从第七节开始,一直到第十六节,他替教会描绘出一个画面,显示教会如何同时具有合一与多样两个特质。这两个特质以奇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我们被带到这一切的奥秘中,看见它如何贯穿在教会的经历和活动里。

使徒用以下字句奠定了这个伟大的原则:“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7节)。最主要的原则是,主耶稣基督自己是教会的头,祂将各样恩赐分别赐给整个教会和个人,这个原则可以止息分争,带来合一。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也曾仔细解释这个原则。那里他是从圣灵的角度来探讨。两处讲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因为他在这里告诉我们,是主耶稣赐下圣灵,祂藉着圣灵将祂的恩赐赏给我们。他对哥林多人说:“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林前十二4~5)。我们在那里见到同样的中心和首要原则。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不得不留意。这是使徒的特点,稍后他会作较详细的铺述:“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我们以为他会立刻说:“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但他并未这样作。稍后他确实这样说了,但是他先加上第八、九、十节。这几节是插进去的,这也是保罗行文的特色之一。他为什么采用这个方法?答案只有一个。他已经提到基督的名字,“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一提到这可称颂的名,他就心里火热起来。他不由自主一股脑儿地将有关救赎主的这些美妙陈述倾倒而出。我强调这一点的原因是,它说明了使徒保罗是多么爱主耶稣基督,他每逢提到耶稣的名,整个人都会受到深深的震动。他可以和克勒窝的伯尔纳(Bernard of Clairvaux)一起说:

耶稣,只要一想到你,

我心就满甘甜。

他每次一提到这名,就忍不住打断他的思想,而开始称颂祂的荣耀。因此有人批评他文句不连贯。这是保罗写作风格的一个特色,他常常用一个陈述打断另一个陈述,过一会儿又回来继续刚才的思想。中文圣经和合译本将第九节和第十节放在括弧里,有它的道理。其实第八节也应该包括在括弧中,因为保罗在第七节说到,耶稣是教会的头,一切的恩赐都是祂所赐的。这个思想不仅促使他开始描述主的荣耀,并且也向我们指出主耶稣基督如何来到这地位,以成就这一切。为什么基督是教会的头?为什么祂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神的儿子如何来到这地位以成就这一切?第八、九、十节提供了答案。

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分析这句话。首先使徒说:他刚才的论述不应该使我们讶异,因为古时已有预言。“所以祂说”(中文圣经和合本作“经上说”),意思是圣灵说,或神说,或圣经说。然后他立刻引用以诗篇第六十八篇的话:“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8节)。他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不要以为基督将各样的恩赐赏给我们是出于神临时起的心意。正好相反,其实那一直是神救赎计划的一部分,是祂对教会所存的旨意。神在十个世纪以前已经向诗篇作者显明了。

我强调这件事是因为有一种称为时代主义(Dispensationalism)的教训告诉我们,神差主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设立祂的国度,当祂发现犹太人拒绝神儿子和祂的教训,不肯接受祂的国度时,神就决定透过十字架作为救恩的方式,并且设立教会。时代主义认为,教会是后来想到的方法,不是原初的计划,而是暂时的因应之策,直到神国再度传讲、介绍给犹太人为止。可是第八、九、十节完全推翻了时代主义的说法,而且这种说法也抵触了诗篇第六十八篇第十八节有关教会的预言,以及有关主耶稣基督是教会元首的预言。

使徒接着在第九、十节对他引述的经文提出意见。第八、九、十这三节经文非常有趣,也极重要。任何人若熟悉教会历史,特别是教义和神学历史,都知道这三节经文常常在讨论和辩论中具重要的地位,也最常被人误解。因此我们需要仔细思考,花时间去了解这三节经文,不但了解它一般的意义,也包括特殊的教训,甚至从专门的角度来看。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第八节所引用诗篇第六十八篇的话是指神自己,主,耶和华。那整篇诗都是如此。例如第四、五节说:“你们当向神唱诗,歌颂祂的名;为那坐车行过旷野的修平大路。祂的名是耶和华,要在祂面前欢乐!神在祂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还有第十七节:“神的车辇累万盈千;主在其中,好像在西乃圣山一样。”至于保罗引用的第十八节则说:“你已经升上高天,掳掠仇敌;你在人间,就是在悖逆的人间,受了供献,叫耶和华神可以与他们同住。”大卫在这篇诗里称颂神的名,因为神刚刚使他打了一场胜仗

他自己的得胜提醒他,这不是神给祂百姓的第一个胜利。这引他回想到以色列百姓的历史,他们如何出埃及、过红海,法老的军队如何被毁灭,以及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最后进入迦南。诗篇作者说,这一切都是神的胜利,神的子民遇见患难,神降下来拯救他们,然后祂又回到天上。这是大卫所要表述的。但保罗在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八节则把一切归给主耶稣基督。他提到基督的恩赐。“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保罗讲到基督和教会,诗篇作者讲到耶和华。我们怎么解释这事呢?

这难题提醒我们在读圣经时必须铭记于心的一件事。若忘记了,那么我们的读经就可能产生困惑。这件事就是,旧约的词句常常会有双重意义。这在诗篇中比比皆是。许多先知书也可以看见。诗篇第六十八篇一开始,大卫心中想到的是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他打算写关于当地发生的一件事。可是由于他是在圣灵的影响下,受圣灵的默示,他被引导看见了一些超越时代的事。大卫也许不明白他自己所写的,但他被圣灵引领到一个更高的真理上。圣灵默示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当地的情况,结果他所写的也变成了一个极佳的预言,预表将来要发生的事。那是一个有关基督的预言,准确地描述了将要发生在耶稣基督身上的事。同样的,先知们为当代人写下的是一些切合当地的信息;可是它们并未停留在那里。伴随而来的是一些更大的信息,是有关弥赛亚来临的预言。那些针对当时当地所写的话,同时也含括了遥远、伟大的信息。所以我们的第一个原则是,诗篇作者在圣灵的默示下,从当地的事件里看见了一幅画面,预表神儿子的来临和祂将要作的事。这是圣灵默示极佳的证据。

第二点,使徒这里的教导(其实他所有的作品都如此)是,主耶稣基督就是耶和华,就是大卫所写的耶和华。旧约提到“立约的天使”,以及祂要来到世界上帮助人。毫无疑问的,那是指主耶稣基督。记得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章说,基督是随着以色列百姓的灵磐石,这磐石能赐给他们水。殉道者司提反在受审时说,基督曾在“旷野会中”与以色列百姓同在。换句话说这里教导我们,基督就是耶合华。

你不能说父神受了人的供献。你不能说父神降下来,因为祂总是在天上,将来也会一直在天上。只有一位我们说祂升到高天的,那就是主耶稣基督。所以我们可以推论说,这个伟大的真理是基督徒信息的中心。拿撒勒人耶稣是神的儿子。祂不是受造的,祂乃是与父神同等,同在永恒中,与父享有同等的威严与权能。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有关父、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真理。子为了救恩大工而甘愿顺服,但祂本身并不是次要的。早代曾经威胁教会生活的亚流主义(Arianism)异端即是在这一点上走偏了。它的教导是:“基督也是被造的,祂的受造虽然是早在时间开始之前,但祂仍然是受造物。”另外的神体一位论(Unitarianism)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基督就是耶和华,基督是主。旧约圣经里说到神时使用的“主”一字,与新约称呼主耶稣基督的“主”是同一个字。因此我们的第二个推论是,耶稣基督是主,耶稣基督是耶和华。

还有一件事值得思考。诗篇第六十八篇第十八节和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八节的引文略有出入。后者是:“所以经上说:‘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但我们发现诗篇第六十八篇第十八节说:祂“受了供献”。祂不是赐给他们,而是从他们受供献。这一点很重要。在希伯来文旧约里,这个词确实是“受”,七十士译本也是正确地译作“受”。可是保罗这里却写成“给”。这似乎违反了圣灵是神默示的教义。使徒若误引用旧约,我们怎能说他下笔时有圣灵的默示呢?批评者会说,这使我们所声称的圣经无误论站不住脚。然而我们的答案很清楚,此处并没有矛盾。我们可以说主耶稣同时给与受。使徒彼得五旬节那天在耶路撒冷说:“祂既被神的右手高举(或译:祂既高举在神的右边),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徒二33)。祂接受,祂也给;这是一个行动。同一个人又给又受;给以前必须先有受。也许有人会说:“那么你如何解释圣灵的默示和权柄的问题呢?”答案是,默示大卫写诗篇的同一个圣灵也启示保罗写下以弗所书第四章;圣灵在这两种情况下所作的是,显明教会所得的一切恩赐都是从主耶稣基督来的。在诗篇那里,祂强调是父把子赐给他们;祂在以弗所书则强调是子把他们赐给教会,作为教会的肢体。两者并无矛盾,都有道理。其实这正让我们清楚看见圣灵的主权。新约还有其他的例子,作者在引用旧约时所用的字与原出处并非绝对一致。重要的是意思。圣灵关心的是意思,祂在新旧约两处带出的是同一个意思:教会所得的恩赐是在主耶稣里面,也藉着祂来的。保罗对诗篇第六十八篇的文字,不管是希伯来文或七十士译本的翻译都耳熟能详;然而他在圣灵的默示下仍然说:“赏给”。他要强调一个行动,包括受与给。子始终是伟大的中保。

在我们标出这里教导的伟大教义之前,最后让我们来看这个重要论述中所谓的细节部分。最后一句话是,“掳掠了仇敌。”有人说,这里所“掳掠”的是指旧约的圣徒。这一派教导说,圣徒是神的儿女,他们虽然得救,却在某种捆绑中。他们辩称,主耶稣基督受死之后,就下到阴间,释放那些被捆绑的人,把他们带到更高的领域。这是罗马天主教的教训。谈到所谓的“古圣所”(limbus patrum),列祖等候在那里,直到基督将他们释放出来。我完全反对这种错误的解释,因为这原是一幅胜过仇敌的画面,在胜利中率领仇敌游行。古时候如果一个国王或王子或大将军凯旋归来,必定会举行一次盛大的游行。被征服的国王、王子、将军、官长则被迫带着锁链走在行列中示众。得胜者“掳掠了仇敌”。他公开展示所俘虏的敌人,同时把礼物掷向围观的群众。他乘坐战车,一边赏赐喝彩的民众,一边炫耀俘获的战利品和仇敌。毫无疑问的,那正是此处的画面。所以我们不可以认为这里的释放是针对旧约被赎的圣徒而说的。这里的画面是主耶稣基督在得胜中领着魔鬼、地狱、死亡、罪恶凯旋——这些仇敌长久以来一直与人作对,捆绑人。使徒告诉我们,主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是要对付、征服我们的敌人,祂已经完成使命,率领所有掳来的仇敌回到天上,并且将祂的恩赐赏给我们这些喝彩的人。稍后我们会看到,使徒并未停留在此处,但我们现在必须记住一件事:基督是供应者,祂赏赐一切的恩赐,这个事实强调了合一的原则。祂是大元帅,我们是祂的子民。祂掳掠了仇敌,就把祂的恩赐赏给我们。从始至终,所有的恩赐都是由祂而来的。

13.救赎大计

“如今既说升上高天,岂不是先降在地底下吗?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

(弗四9、10另译)

使徒在这几节经文中,继续证明和显示他所引用的诗篇第六十八篇第十八节必然是指我们可称颂的主而言。我们已经看过,在中文圣经和合本中这两节是放在括弧里的,表明它们本来是整体叙述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他前面所说的话,而以“如今”一词标示出来。他确实是在解释那节经文;我们不妨也效法他的作法。他说:“如今”;然后他用了一个问题,“岂不是?”他接着把注意力集中在“升”这个字上。他说,这个字足以证明祂一定是先“降”到地底下。

我们已看过,诗篇第六十八篇是一首赞美耶和华的伟大诗歌,祂使大卫得胜,正如祂领以色列人过红海时使他们胜过法老和他的军队一样。但是大卫说耶和华“升上高天”。问题是耶和华这位自有永有,没有始没有终的神怎么会“升上高天”呢?使徒的答案是只有一个解释:“升上高天”一词暗示先前必定有降下。“如今既说升上高天,岂不是先降在地底下吗?”我们只有一个方法说到神的降下,就是从神儿子拿撒勒人耶稣这方面看。只有在耶稣里面,耶和华神曾降下来。因此使徒认为诗篇第六十八篇第十八节只是指救主耶稣基督。他把这一切运用在我们的主身上,一点也不会与圣经抵触。再也没有其他合理的解释和可能性,这是神降在世界上惟一的方法。

接下来的一句话曾在解经史上引起过许多困难——“岂不是先降在地底下吗?”熟悉教会教义史的人都知道,“地底下”一词曾引起不少争论,也导致某些教义的兴起。我们无法一一讨论每一种解释,但是我们得略为看一下其中的一部分,因为许多基督徒漫不经心地重复这些解释。有的教会习惯每一个主日背诵使徒信经,其中有一句是“祂降到阴间”。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明白其意义。它主要是根据对以弗所书第四章这一节经文的解释,而我们若要带着悟性敬拜,就必须好好思想这一节经文的解释。

有人说这是指主耶稣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诗篇第一百三十九篇第十三到十五节可以支持这种说法:“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另外有人认为保罗这里是指坟墓而言。他们说:“地”是指世界,但是“地底下”则是指地面以下的地方,那必然是指坟墓。甚至还有人说:这是指地狱。地狱在下面,天堂在上面;所以“地底下”是指地狱或阴间。

关于前两个说法,我只需要说,诗篇第一百三十九篇第十三到第十五节显然是指发生在地上的事,而不是指发生在地下头的事。人不是在地底下某一个深坑或井里成形的。这里是一个比喻,描述人是从母亲的肚腹所生。它不是指身体实际下到地底下。我们也可以用这个说法来回应那种坟墓的解释。我们倒是需要留意第三种解释,因为它们在教会史和教义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种解释认为保罗是指我们的主死了埋葬之后,就下到阴间,并且在那里作了一些事,特别是祂在那里胜过了魔鬼和他的党羽。又有人说祂在阴间作的事乃是释放旧约的圣徒,他们是从死亡之日就被拘禁在那里了。这一派认为主耶稣下到阴间,把圣徒带出来,与祂一同升到天上。也有人认为祂下到地狱是去向那里的人传救恩的信息。他们的根据不只是以弗所书的这段经文,并且也根据彼得前书第三章:“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按着肉体说,祂被治死,按着灵性说祂复活了。祂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就是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的人。当时进入方舟、藉着水得救的人不多,只有八个人”(17~20节)。关键在“祂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他们认为这只能解释作主耶稣死了埋葬之后,下到地狱,传福音给挪亚时代被洪水毁灭的人,给他们“第二次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悔改相信。甚至还有人说,每一个人死后在阴间都有另一次机会。这是解释“降在地底下”最普遍的说法。

另外一种解释是,主耶稣并不是传福音给他们,好叫他们有机会悔改。祂下到阴间是去向地狱的人宣告祂已经胜过了魔鬼和地狱。祂告诉他们,祂如何在各处打败神一切的仇敌,祂是万有之主。

在教会漫长的历史上,这种论述一再出现。作为牧师和教师,我认为我们应该诚实地面对这些事,不可忽略或逃避,因为显然这些说法有其意义。我个人主张“降在地底下”就是指地上。我这样说,是根据下列的原因:我已经说过,诗篇第一百三十九篇第十五节显然是指地上。当一个人出生时,他是生在地上,虽然诗人的用词是“地底下”。诗篇第六十三篇第九节也说到“地底下”那里可能是指坟墓,但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太肯定。

重要的是彼得前书第三章第十九节的解释。使徒彼得真的是说主耶稣到阴间向挪亚时代的人传道吗?我反对这种解释。我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就比别人多一次机会呢?为什么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人就没有第二个机会呢?为什么其他许多人都是立刻丧生、毁灭在神的行动下呢?为什么挪亚时代的人就独享特权?你若主张耶稣是去向阴间的人讲道,你就很难回答这个问题。那些人跟别的罪人毫无区别。事实上彼得不是这个意思。他在那段经文中提醒他的读者,他们是处在一个审判的时代。他在下一章说:“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他警告他们审判快要临到,只有一个方法得救,就是他接下去几节提到的方法。他提醒他们,挪亚和他一家是靠方舟得救,我们也靠类似方舟的方法得救,就是靠着受洗归入主的名下。在基督这方舟里,我们得蒙拯救。

彼得的论点是,基督徒在世界上的光景与洪水之前人类的光景没有两样。基督在圣灵里藉着使徒(包括彼得和其他的使徒)说话,警告神的百姓和世人,要“逃避将来的忿怒”。在洪水以前,祂也“藉这灵”透过挪亚警告世人。人类历史上只有两次宇宙性的大审判,第一次是洪水,第二次是主再来的时候;在那最后一次审判里,万物将被烈火焚尽。所以彼得说:活在第二次大审判之前那世代的人,和活在第一次大审判那世代的人有很多共通性。这是很明显的。基督现今藉着使徒说话,正如祂“藉这灵”透过挪亚对古代的人说话。这不但是惟一的正确解释,并且否定了前面那种说法,认为福音只传给某一些人而不是所有的人。

因此我们若是想要用彼得前书第三章第十九节,来支持我们对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九节的解释,就会发现这是徒劳无功的。我们找不到证据证明主耶稣曾下到阴间去传道。圣经没有一处证明祂曾释放地狱里被捆绑的人。圣经也没有一个地方提到我们的主死后曾到地狱去征服魔鬼和他的权势。事实上圣经正面地告诉我们,这工作在十字架上就已经完成了。保罗在歌罗西书第二章教导说:“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不是在“地底下”作的,乃是“明显”的——“就仗着十字架夸胜”;也就是说,靠着祂在十字架上的死而得胜。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喊道:“成了!”没有任何事留待地狱里完成;所有的工都在十字架上完成了。

最后,圣经还有其他论述,若跟这节经文放在一起看,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我们正讨论的这节经文不过是一个画面,用来描述主耶稣来到世上的情景。祂不是到地底下,而是从天上到地上来。例如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第三章第十三节说:“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这里我们再一次看见升上和降下,降下和升上。它不是指下到地狱,而是指来到地上生活。主耶稣在世上时,曾与尼哥底母谈话,声称祂的教义带着最终的权柄。祂说没有人曾到过天上与神说话,听神的奥秘,只有祂是从天上来的。“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或者看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二十三节:“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祂不是说他们来自地底下的深坑,他们是在地上,但是比起祂所来自的“上头”,他们就是从“下头”来的。“你们是属这世界的,我不是属这世界的”也包含了同样的对比。那是天上与地上之比,而不是上头与地底下之比。

最后我要引用使徒行传第二章第十九节。彼得在那篇五旬节的讲道中曾引用先知约珥的话:“在天上我要显出奇事,在地下我要显出神迹;有血,有火,有烟雾。”我们不要从字面来解释“天上”和“地下”。天上和地下的对比是很明显的。使徒说:这位耶和华“升上高天”。我们再一次看到这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因为“升上高天”的意思是在最高的天上,在可以想像到的最高处。使徒不是说“可以想像到的最高处”,而是说“高天”。没有比天更高的地方了,天就是天,这是一种强调的表达法。既然天是最高的地方,相对之下地就是“底下”了。这是天与地的对比。

使徒明确地指出,主耶稣因着祂在世界上所作的工,得以成为教会的头,把一切恩赐赏给教会,并且成为教会的主。祂已经升到天上,祂有这个地位赐下恩赐,因为祂先降到地上,住在人间,成就了某些事。这种解释避免了关于主耶稣在死后与复活之间究竟作了什么的一切困惑和猜测。有些猜测甚至悄悄渗入了信经中,但它们毫无圣经的根据。

这里描述的是整个救恩的运动。我们甚至可以用更强烈的字说,使徒是在描写救恩的伟大戏剧。使徒实际上是说:他从诗篇第六十八篇引述的那段话,是形容我们的主如何成就救恩和救赎,这位全能的得胜者,如今把恩赐赐给教会中祂的子民。

我们来看看使徒所用的词汇。人为何需要救恩?答案是,因为在罪中之人是在奴役的光景中。有一个仇敌已经进到世界。神的敌人魔鬼假装是人的朋友,其实他是人最大的仇敌。他征服了人,从此使人陷于被捆绑和俘虏的境地。希伯来书第二章这样告诉我们:“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祂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14~15节)。人在罪中就成了魔鬼的奴仆;被魔鬼控制。使徒保罗在往大马色的路上,从主耶稣得到命令,要他到百姓和外邦人那里,“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撒但是大仇敌,是地狱一切势力的元帅;他已经攻击并打败了人类,而且俘虏了他们。他对人有一种可怕的辖制力量。罪就像一个可怕的捆绑——“奸诈人的道路,崎岖难行。”

有人以为在罪中的生活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其实那是最大的奴役。想想看今天世界上有多少人成了酒精、毒品、性以及其他事物的奴隶。他们高谈这种自由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可是有一天当他们企图从其中挣脱出来却徒劳无功时,他们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可怜的奴隶。任何人若曾试过打破一个长年的习惯,就能体会罪的这种奴役、势力、捆绑。此外,人也在律法的咒诅之下。保罗在歌罗西书说:“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二14)。神的律法攻击我们是因为我们的罪,它也同时定我们的罪。我们生来就在律法之下。我们当受责罚,这是无法逃避的。然后是死的事实。“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十五26)。这个强大的仇敌捆绑人的一生,使人对死亡心存惧怕。撒但控制着死,并且利用它来捆绑我们。在罪中的人畏惧它,竭尽一切力量想要逃避它,却无能为力。这是征服了人类的仇敌。神的儿子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击败这些仇敌,释放所有相信祂的人,使他们得自由。基督来是要救赎祂的教会、祂的子民脱离这种捆绑,这种奴役,这种辖制。祂来是带着这个特殊的目的,祂也完成了祂的目标。

我们的主如今在荣耀中,坐在父的右边,祂已经把所有的仇敌都践踏在脚下。然而我们想到祂的时候,必须也想到另外一件事——“岂不是先降在地底下吗?”祂现在是在天上,但祂曾在地上。祂来到地上居住,正如一首儿童诗歌所说的:

我爱传讲主福音,

就是天使所言,

荣耀君主一度

来到地上居住。

祂离开天庭,“反倒虚己”,这是另外一种方式说:“岂不是先降在地底下吗?”这是描述道成肉身的方法。正如纽曼(John Henry Newman)的诗歌所表达的:

神的智慧何等慈爱,

当我们在罪恶羞耻中,

末后亚当前来征战,

解救我们脱离捆绑。

除非祂先降下来,制服仇敌,否则祂不能释放被俘虏的人。但是祂来了,祂先降在地上。

腓立比书对此有极精辟的描述和解说:“你们当以基督的心为心,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祂没有坚持自己与神同等的地位,紧紧抓住不放。“反倒虚己”!祂仍然有完全的神性,但祂把一切与神性有关的象征、表号、尊严、荣耀都放在一边。祂隐藏一切荣耀来到人世。“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说升上高天,岂不是先降在地底下吗?”意思是说,祂舍弃天上荣华,由童贞女所生,以人的形状、奴仆的样式生在一个贫寒的家中。不妨任由你的想像力贯穿在救赎的这一场戏剧里。祂要对付那已经征服了我们的仇敌,特别是那捆绑我们的强大敌人。

祂不但取了奴仆的形象,并且变成人的样子。我们继续读到,“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我们在此暂停一下,来思考祂整个一生的特征之一——顺服。祂来是要打一场激烈的战争;即使祂还是一个婴儿时,希律王就企图杀掉祂。“末后亚当前来征战,解救我们脱离捆绑。”再想一想祂与魔鬼的冲突,还有祂对父母的顺服。虽然祂是神的儿子,祂仍然存心顺服。记得吗?祂十二岁那年,祂的父母在圣殿里,发现祂“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就责备祂(路二46)。祂回答说:“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祂虽然知道祂父亲的“事”,但仍顺服马利亚和约瑟。祂这样作是因为这是争战的一部分。祂也履行洗礼,虽然祂没有犯罪,也不需要受洗。记得施洗约翰对祂说的话。但祂愿意与属祂的人联合,祂来是为他们而争战的。祂在旷野四十昼夜受魔鬼的试探,祂单枪匹马与人类的头号敌人作殊死战。再想一想法利赛人、文士、撒都该人、律法师对祂的逼迫。那都是救赎戏剧的一部分,是祂拯救祂子民的这场战争之一部分。祂“降在地底下”的目的即在此。祂“存心顺服”;在这方面祂从未失败,祂绝对顺服父的旨意。然后是客西马尼园那可怕的时刻,祂清楚知道我们的救赎将涉及什么景况。祂喊道:“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顺服!是的,“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祂甚至前往十字架,以得到完全的胜利。

再来思想保罗对歌罗西人说的话:“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二15)。在加略山他们作出最后的一击。魔鬼以为只要杀了耶稣,就能除掉祂,击败祂。但是他们杀了祂,祂却将他们打败了。“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祂藉着死和复活,最后打败了魔鬼和他的势力。祂也同时对付了律法。“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祂这样作的代价是死在十字架上;他们将祂的身体拿下来,埋在坟墓中。

最终祂被打败了吗?感谢神,我们都知道答案。祂并未被击败,祂得胜到底。祂死了,并且埋葬了。祂的朋友滚一块大石头在墓口,祂的仇敌在一旁看守。似乎仇敌得胜了,一切都落空了。可是祂从坟墓里出来,胜过死亡。“死被得胜吞灭”,祂胜过死亡和坟墓,因此我们可以和保罗一起说:“死阿!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十五55~57)。

我们的主克服了最后的仇敌。每一个奴役人、捆绑人的仇敌都已经被击溃了。祂完成这工之后,就复活升到天上。当时门徒与祂一块儿在橄榄山上,目睹祂的升天。“祂升到高天上。”正如使徒所说:“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

使徒的断言是,因为祂完成了祂到世上的一切工作,所以如今祂“远升诸天之上”。他在腓立比书表达了同样的真理:“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二9~10)。由于祂所成就的,神就将祂升为至高。主自己说过:“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18~20)。再翻开启示录第五章,那里说到有一本用印封严的书,就是历史书,而竟然没有人能打开那书卷;约翰不禁失望地哭起来。因为这显示在天上地上都没有人足以控制历史。再一次我们看到,似乎失败了,毫无盼望了,但是“犹大支派的狮子,大卫的根,祂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犹大支派的狮子!神的儿子耶稣!祂是“升上高天”,“降到地底下”的那一位,祂配展开书卷!祂既拿来书卷,就揭开封印。祂是历史的主。祂坐在神的右边,“等神使祂的仇敌作祂的脚凳。”祂是造物的主,历史的主,万物的主。

使徒已经在以弗所书第一章说过这些。他要我们知道神向我们这些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祂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祂从死里复活,叫祂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超过了。又将万有服在祂的脚下,使祂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19~23节)。“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都是照基督所量给个人的恩赐。”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位升上高天的主,先降到地上,征服了仇敌,领我们夸胜。祂赢得权柄作教会的元首,拥有超乎一切的能力。于是祂照着自己的意思,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

我们都当感谢神,因为使徒用这番论理,让我们看见救赎大计的惊人和奇妙——从天上到地上,到坟墓,又回到天上。但我们必须记得,祂带着我们的人性回到荣耀中。坐宝座的这一位“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带着祂的人性,也是我们的本性回到荣耀中。从某方面说,我们与祂同在那里,和祂“一同坐在天上”。这是保罗所描绘教会元首基督的画面,祂要将各样的恩赐赏给教会,“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14.不同的恩赐

“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弗四7、11)

现在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节经文上。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第八至十节中那段括弧里的文字,因为要了解这两节经文,我们必须把握它上下文里的教训。使徒写下了第七节“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之后,接下去并没有立刻解释主耶稣基督究竟给人什么恩赐,他反而岔开话题,先论到主耶稣是根据什么立场这样作。我们得提醒自己,这整段的主题是教会的合一。他也迫切地要指出,这合一不是指一种机械式的划一,而是异中求同,是多样性中的合一,是教会的元首主耶稣基督代表祂的子民作工的结果。

在这两节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到,使徒详细指出合一的原则如何在基督教会的生活和活动中实现出来。这个主题非常重要,特别是现今的世代,许多人在高谈普世教会团结,我们尤其需要试着去思想、明白使徒有关这件事的教导。我们这样作的时候,应当留心观察到使徒并未替教会次序奠定一套僵硬的系统。事实上我们是否能在圣经其他地方找到这种系统都成问题。然而我们必须注意一些已定下的原则,这是我们当留心并遵行的。

第一个原则是:基督,也只有基督是教会的元首。正如十六世纪的麦尔维(Andrew Melville)所言:教会中只有一个君王,就是君王耶稣。教皇不是元首,任何世上的帝王或统治者也不是。没有一个人可以作教会的元首。教会历史显示,人类常常忘记这一点,许多战争就是因此而爆发的。基督在教会中就是作元首的,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两三个人奉祂的名聚集,祂就在他们中间。现今我们必须重新正视这个中心真理,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所有原则似乎都混在一个大熔炉里了。我们的先祖为这些原则奋力的争战难道就功亏一篑了吗?我们说教会除了主耶稣基督就没有别的元首,没有任何人可占据祂的地位,难道是白说的吗?基督是元首,我们是祂身子的肢体。

第二个原则是:教会包含了各肢体,每个肢体在头底下都有各自的功用。这就是第七节所说的:“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当使徒说到“恩赐”时,他不是指救恩,因为他前面已讨论过这个题目了。现在他想到的是教会作为基督身子的功用。显然我们都已经得到救恩了,否则我们就根本不会在教会里面,但是这里他说:“祂所赐的有使徒”,显示他的主题是,教会每一个肢体都从神领受了恩赐,得以发挥各自特别的功用。每个人都有特别的功用,神也赐给人能力去发挥这功用。身子的比喻就是最清楚的说明。我的身子上每一部分都有其特殊功能。我们不一定总是知道这功用是什么,但我们不知道并不表示这功用就不存在。

科学家在这事上常常犯错。大约一百年多前,一些主张进化论的人武断地说,甲状腺毫无任何功能,只是人体许多退化了的残余物之一。他们对一些其他的内分泌腺也是持同样论调。可是现今我们都知道,这些腺体各有不同的功用。他们也说盲肠一无用处,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是,他们不知道它的功能,说不定有一天他们忽然发现盲肠的功用大得很呢!我要强调的是,人体里面没有一个部分,甚至包括一个最微小的单细胞或一根毛发,是没有其功用或目的的。它本身或许看来毫不起眼,微不足道,但它既然在身体里面,就与其他部门合作,有它自己的角色要扮演。

我们观察这个真理,并且亲身去实验之后,我们如何看自己作为基督教会肢体的身分呢?最不幸的看法就是,认为教会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应该是被动的。很多人似乎认为,教会就是一座建筑物,是供他们坐下来听讲道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什么也不必作。这完全抵触了神赐恩给教会每一个肢体的基本前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功用,绝对不能全然被动地坐在那里。人身体的运作之奥秘,就在于每一部门、每一小部分都有特殊的功用,有待其发挥。

因此我们必须作的第一件事是,去发现我们的功用是什么。我们若明白这一点,就会发现作为基督教会的肢体是何等的一种特权。我们的地位之所以荣耀,是因为在基督透过圣灵所形成的这个身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席之地。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提醒我们这些功用的一部分,但保罗并未全部列出所有的恩赐。某些特别的身分是神呼召我们每一个人都当具有的。我们若相信基督,若属于教会,相信教会有责任维护这惟一的信息,而在现今世代只有这信息能拯救人,那么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发现自己的功用并且去实现它。这个功用可能看起来无足轻重,正如稍后我要指出的,但这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当作的事,“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

现在我们来到这整件事最重要的部分,从今日教会里的活动这角度看,显然这是最要紧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我们要来思想有关呼召的教义。主耶稣自己呼召教会里的人要发挥各自的功用,祂也赐下他们所需要的能力。这个题目不容易弄明白,也常常被人误解。我们可以先从一些相关的原则着手。

第一个原则是,人不能召自己。我们不能自己决定在教会中我要作这作那,可是这种情形却非常普遍。例如有一个人决定他要讲道,他就迳自去作了。他对呼召的教义毫无兴趣;他甚至从未听过人需要蒙召。他只是随己意而行。但是根据使徒的教训,一个人不能呼召他自己,当然他更不能自己决定出来传道,或担任教会里的某项职位,把它当作一份工作。教会史上有一些死气沉沉的时代,从那些时期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视传道为一项职业的观念相当盛行。有些大家庭保有一项传统或习俗,就是让大儿子加入海军,二儿子加入陆军,三儿子加入教会作传道人。那个儿子出来传道就像他的兄长加入海军和陆军一样顺理成章。这也说明了教会萎靡不振的原因。不要以为这种情形在今天已销声匿迹,现今还是有许多人用同样的方式进入服事工场。也许有一个人喜欢作诗,他向往宁静的生活,可以有很多时间读诗写作,他可能就为了这个原因而决定作传道人。这也是为什么教会常常软弱,缺乏果效。人们忘记了呼召人的是基督,我们自己不能决定要在教会里作什么。

我要进一步强调,“需要”本身并不等于呼召。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福音派里有一种颇受欢迎的教导,认为需要本身就是呼召。针对这一点,我的答覆是,呼召人的是主。祂当然会因为某项需要而呼召人,但是需要本身并不等于呼召,因为如果是需求促成呼召,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当回应那需求,这岂不荒谬?需要本身不是呼召。主耶稣能看见全貌,祂是整个身子的头。祂能同时看见不同地方的需要。祂不像我们,只看到一部分。祂有绝对完美的视野。我们必须强调此原则,不要因为看见一个需要,就下结论说我有责任去满足它。也许这样作并不合乎主的心意。祂可能有别的事要我作,祂也许定意要其他人去作这件事,而我却急躁地越俎代庖。那种主张需要即呼召的教导,不仅不合乎圣经,而且违反了基督是教会元首的教训,只有基督能呼召人,祂直接向我们发出呼召。

第三点,我们必须强调,教会不能单凭自己呼召人。我不是根据我个人的意思来解释使徒这里的话:“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因为主基督自己也作过同样的教导,记录在马太福音第九章,这段经文也常常被人引用:“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祂的庄稼”(37~38节)。不是我们打发工人出去,是祂;我们只需要求祂这样作。很多时候我们本着一腔热忱,用不同的方法催促人出来担任教会工作。今天在主工场服事的人,有不少是因为曾经有一位年长的牧师或长老、执事前去询问他们是否考虑过出来传道,并且一再怂恿他们出来。

请容许我用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三十多年前我感到神呼召我传道,我从某一个国外差传组织的总干事收到一封信。他在信中建议我不要在英国传道,而应该考虑到印度去从事医疗传道工作。当时印度一家医院极度需要一个医生,显然我是最佳人选,在那种情形下,我怎能考虑留在英国传道呢?我知道那位总干事是出于一片好心,我也很同情他们的需要,我的答覆很简单,我只是问他,他是否相信圣经有关呼召的教义,他是否相信庄稼的主有权选择祂的工人,并且有绝对的主权决定把工人差到何处?我告诉他,我个人不但相信,并且奉行不渝,因此我没有去印度。

那种认为呼召必须来自别人或教会的教导,在属灵上多少显得急躁妄为。我们以为自己别有洞见,所以经常贸然采取行动。由于无知,我们总是仓促地为教会立法,决定什么人应该作什么。教会无权去建议或呼召,更无权对人施加压力或动之以情。教会常常列出需要,陈列在年轻人面前,然后呼吁他们全体献身。这种过程是最不合乎圣经的。

我强调这一点,不仅因为它涉及到神学问题,而且也因为亲眼目睹许多悲剧是由此而产生的。这种教导宣称,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投身宣教工场,结果毁了很多人的一生。他们教导说:“你没有感动也没关系,需要本身就是呼召;你尽管去,等你到了宣教工场若发现自己不适合待在那里,那就打道回府。”这与主耶稣及使徒的教训正好相反。于是教会里有了混乱,很多人的一生受到亏损,因为他们没有遵照圣经的教训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愿意作主耶稣呼召我们去作的事,不论是去宣教工场事奉,或者不去。有时候去可能比不去还容易。有些人以作某种英勇的事来满足他的良知,例如深入非洲大陆,在那里盖医院等等。但这可能不是出于神的旨意。神或许要他留在自己国家作一些平凡单调的事。作为基督徒,特别是基督身子的肢体,我们应该听凭祂差遣,随时准备好去作祂呼召我们去作的事。那些蒙祂呼召,被祂差遣的人,若在所差的事上忠心,就能使神的名得荣耀。

教会在与国外宣教这整个题目有关的事上,常常引起不少困惑,使基督的名受羞辱。有些人一时冲动,贸然加入宣教事工,等到了宣教工场,才发现作了错误的决定,所以他们一旦回国休假,就再也不返回工场了。结果教会以外的人,对此都有所悉。我听说有些国家的宣教士,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首次返国休假之后仍回到原来的工场。这是因为他们是被人而不是被主所呼召;他们把需要当成呼召,或以教会的呼召取代了神的呼召。他们未明白一点:我们每个人只是身子的一个肢体,作决定、发出呼召的乃是头,那是祂的特权,单单祂可以享有。

或许有人会问:“当呼召临到时,我们怎么知道呢?教会与这事有没有关连?如果有人站出来说,主呼召他从事某项事工,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圣经对此提供了答案。正如我们已强调过的中心教训,呼召人的乃是主自己。此外,圣经也指出,我们任何人所感受到的呼召都必须经过试验和考察。这时教会就介入了;但教会的功用主要是消极方面的。教会应该先审慎对那个自称被主呼召的人加以考察。那人不可立刻采取行动,他必须来到教会面前,提出说明,让教会考虑这件事。

不妨用使徒行传第六章和教牧书信中的例子来说明。那里详细列出了任命长老、执事、牧师、教师的规则。教会有责任审核任何一位候选人。这个问题有两面。我要以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那个著名的故事为例。有一次有一个年轻人来告诉司布真,圣灵呼召他下个星期四在司布真牧养的会幕堂讲道。司布真回答说:“这事未免太奇怪了,因为圣灵并没有将这事告诉我啊!”如果主透过圣灵呼召,祂不仅会告诉那个年轻人,同时也会让司布真知晓。保罗说:“凡事都要规规矩矩的按着次序行”,免得叫神的事工受亏损。教会中不可有混乱;当圣灵行动时,祂总是照着次序行。所以教会领受了这些指示,要仔细辨明,以避免被一时的冲动所误导。我们都很脆弱,而仇敌却诡计多端。他能“装作光明的天使”,来混淆我们的视听。一个真正被神呼召的人必须是谦卑的,他不会洋洋得意;他乃是到教会那里,述说他感受到神的呼召。他把自己放在教会面前,让教会审核他。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会应该妥当处理这事;我们可以处处看见其中埋伏的危险和陷阱。教会必须用属灵的方法来审核。她自己必须对圣灵的引导抱着敏锐的态度。她不可采取律法主义、形式主义,或严厉僵硬的态度。教会不时会犯一些可悲的错误。有些人真正被神呼召,可是教会却告诉他们,那不是从神来的呼召。教会拒绝了他们。然而在一些例子中,证明教会全然错了。教会不是绝无谬误的,所以采取行动时不可以流于律法主义;她必须尊重圣灵的自由引导,和圣灵保持平衡的功能。因此圣经勉励我们,要常保守自己在圣灵和祂的影响力之下,这样我们才能“按公平断定是非”(约七24)。

教会历史清楚显示,不论我们喜欢与否,发出呼召的都是主自己。两百多年前英国教会对待怀特腓德和卫斯理兄弟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最佳例证。当时的英国教会是盲目的,看不见是神呼召那些人,差遣他们去作大能的工作。教会看不见这一点,那是教会的错。是主把祂的恩典赐给教会,教会史上最令人兴奋的事莫过于观察祂赐恩典的方式。很多时候祂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动。祂把手放在一个不道德的哲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身上,祂使用一个修士路德马丁(MartinLuther),或一个学者加尔文(John Calvin)。我们看见祂赐下祂的恩赐。祂呼召,祂也赐与。教会不一定总是明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忽视教会,认为教会无关紧要。教会可能犯错,因为她不一定完全符合圣经,完全属灵,但耶稣是头,祂能修正教会所犯的错误。

你在使徒描绘的画面中,绝对找不到诸如“制度化主义”和“教会形式主义”一类的东西。你在新约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些“主义”。制度化主义是在否定有关教会是基督身子的肢体、惟有基督是教会的头、圣灵能保守这种合一的整个画面。教会形式主义也否定了圣经的教训,现今它在其他圈子中引起了许多混乱,因为那些人自以为是,拒绝承认别的权威。我们接受圣灵的恩赐和能力时,也必须受圣灵的引导,以保持一个真正的平衡。

这样,我们被带到第四个,也是更实用的原则上,那就是:主耶稣给我们各人的恩赐都不一样。“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祂在教会中指定不同的职位和功能,所以任何人若根本不相信组织,也是不符合圣经教导的。有些人以为,教会中只有松散、自由的团契,而不设立任何组织,才算是属灵。但是主耶稣已经在教会中指定了某些职分。这些不是人发明的,而是使徒受默示从主耶稣那里得来的。祂不但指定职位和功能,并且也决定了它们的性质和不同之处。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说得很清楚。有些职位比其他的重要,但每一个都是必要的。正如人体中某些肢体没有别的体面,但这些较不体面的肢体都是不可少的,我们反而更加以顾惜。肢体功能各异,也应该有异,但它们对于维持整体的和谐却是功不可没。

更进一步说,圣经也告诉我们,主耶稣也将这些职位分派给人。“祂所赐的有使徒。”是主自己拣选使徒、先知,和其他的人。祂设立这些不同的职分,向人发出呼召,并赐他们能力去发挥功用,各尽其职。这里再度显示差异的存在。圣经教导说,我们当格外敬重那些负讲道和教导之责的长老,因为那些功能特别重要。教会中的职分是有高低的区分;有些比较重要,有些是次要的,但它们全都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心中要始终记住这两件事——职分的区别,和职位的高低;此外它们同样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主自己设立的。

更重要的是,把这教训实践出来。我们首先看出职位有高低之分,但我们毫不以为忤,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是出于主的指派,它们是为了发挥教会完整而和谐的功能而设立的。我们看出其中的差异和区分之后,还必须尊重它们。雅各在他的书信第三章说:“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三1)。早代教会中有些人声称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教师,都是牧师,都可以作同样的事。但我们并非生来都是作教师的。我们必须认清,教会中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职位,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呼召。但我要加上一句,我们不要把这一点僵化,变成一种严格、绝对的划分。圣经没有一处支持以独裁的方式治理教会。在教会中我们不能称任何人为主。教会里没有君主或教皇式的权柄。

请注意使徒彼得这样写道:“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彼前五3)。以前的清教徒和自由教会的先祖曾为了这个原则而不惜流血舍命,但是今日却有人说:“这种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必须认清,各人的功用、呼召、职分或许不同,但这中间并没有阶级的划分。职分较低的用不着向职分较高的屈膝,称他为“主”。我们都领受了同样的恩典,虽然功用不一,但都同样重要。我在教会中不能称任何人为主。我知道有区分,我尊敬具有较高功用的人,但不是用卑恭屈节的方式,我不是向一个君王或独裁者臣服。这种君王的思想完全违反了此处的教训。

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这些事。就我们个人而言,你若觉得被召去担任一个较高的职位,或领受了特别的恩赐,不可因此骄傲,或轻看其他的弟兄。正如保罗所勉励的:“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四7)。如果你在高位,要谦卑;你所有的都是领受的;职位是赐下的,恩赐是赐下的,能力是赐下的。另一方面,你若在较低的职位上,不要嫉妒或羡慕。不要看着别人说:“为什么他得到那个职位而我没有?”不妨读一读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让那段经文来纠正你。我们都当满足于自己所具有的功用,和被召去作的工作。我不在乎职位多低,工作多微小;我不在乎人的褒扬,或名字是否登在报纸上。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召我的是主,我的功用是不可少的。我作一切都是为了神的荣耀;我以此为乐;虽然我的职分可能微不足道,我仍要赞美神,让我成为这身子的一部分。“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是祂呼召我们,是祂赐给我职分和能力。

我们也必须将这一点运用在我们对别人的观点上。这是哥林多人未能作到的地方,结果教会分成许多小团体,各自拥戴不同的领袖,并以某种特殊的恩赐而夸口。他们忘记了“亚波罗算什么,保罗算什么,无非是执事”,他们若没有主基督所给的恩赐,他们就一无所有。所以保罗告诉他们不要以人夸口,只要荣耀主,祂是一切恩赐的源头,是教会的元首。

由此可见,今天教会里面各样的难处、混乱、结党、分争、隔阂、碎心、嫉妒、敌对,以及一切乌烟瘴气的事,以致于拦阻了教会的复兴,这岂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读神的话语?主耶稣怎能赐福这样的教会,这样的一群人?我们必须回到圣经有关教会的教导上。这不是单单给长老或教会领袖的理论,也不是只用来在教会会议上讨论的。以弗所书是写给以弗所教会每一个信徒的。我们对这些事必须有清楚的概念,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有一些看法,并且能够表达出来。我们有责任让教会发挥她应有的功能。因此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谦卑地来到神面前,承认自己的骄傲、嫉妒、失败、自私自利、自抬身价,或因感觉受忽略而产生的自怜。让我们回到祂那里,在祂面前谦卑下来;让我们祈求祂的赦免,求祂洁净我们;让我们求祂将祂的呼召,祂所要我们作的事,清楚地指示给我们;然后我们就当起来,依靠圣灵的全能、权柄,和大能大力,竭尽己力去行。

15.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

“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弗四11)

我们已看过,第十一节是继续使徒从第七节开始的这一段陈述。我们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前面我们已经这样作过了。现在我们要来看这一节经文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常常记住,教会中一切的恩赐都是主所赐的。此外我们也要记住,神最终的目标和心意是使万有合而为一,而基督教会的主要功用之一就是向世界显明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谨慎,时时保守并护卫这合一。使徒解释我们的主为达此目的而作了某些事,祂定意要保守这合一。

使徒写下了这个教义和原则之后,接着他就加以解释,用一些例证来说明主耶稣如何保守这合一:“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我们必须明白,使徒只是在第十一节里阐释他的主题。他指出一些他的读者在自己教会和其他教会的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有的职位他并未在此处提到。他的目的只是说明他的原则。他实际上是说,教会里有不同的职位和恩赐,但每一项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设立的,那就是促成合一。他又在第十二节至十六节提出详细的说明。“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等等。

这个勉励乍看之下似乎与个别基督徒的生活不太相关,但我们有许多强有力的理由去研究它。历代以来的教会史显示,引起教会分裂、混乱、结党、使教会遭受损害、使基督的名蒙羞的最大原因,就是由于人们未明白这件事。在罗马天主教会中尤其明显,但这并不限于他们。其他教会和教会的运动中,也常见到这种混淆,稍后我们会再提及。

在替“使徒”、“先知”和其他职位下定义时,常会产生一些难处。但从了解教会史的立场看,这并不重要;目前最要紧的是应付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我们不断听到,今日最重要的问题是把各教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普世教会。有人认为这是使徒时代以来圣灵最伟大的一次行动。这里面有一个危险,就是那些对圣经教训缺乏透彻认识的人,可能随时会对可悲的错误让步。他们为了联合所有基督徒,可能不惜放弃某些我们祖先所奋力维护、甚至为之舍命的原则。举例来说,某些大宗派认为,主教统辖制度有利于教会发展。因此我们对这一类的事应该有理智上的认识和了解。作为基督徒,对这些事我们理应有个人的看法;如果我们无法根据理性来谈论这些事,我们就有失职之处。任何基督徒若说,他们懒得理这一类的事,他们是福音派所以只关心救人的灵魂,那么他们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无权与教会划分开来,也无权忽视圣经的教训。你或许以为这样作很属灵,但实际上你并未顺服神的话语。我们无权一直作婴孩,正如使徒稍后提醒的,我们必须长大。那些自以为格外属灵、不屑理会这一类事情的人,最容易变成保罗所谓的“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最后落到他们从未想像的地步。

使徒提到的职位有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几世纪以来,有关这些职位的作品、讨论、争议层出不穷。我建议把这些职位分成两组。第一组是教会中暂时的、非比寻常的职位,那些功能只是在某一段时期有用,过后就消失了。显然第二组就是在教会生活和见证中长久性的职位。为了证明这种划分的合理性,我们必须来看这些不同的职位。

在第一组暂时的职位中,有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第二组长久性的职位则包括牧师和教师。我们先从“使徒”开始。主耶稣亲自设立了这个职位,祂也指定了担任这职位的人选。保罗在加拉太书一开头就提醒我们:“作使徒的保罗(不是由于人,也不是藉着人,乃是藉着耶稣基督,与叫祂从死里复活的父神)。”他不是“由于人”而作使徒;他也不是被人呼召、指派作使徒,“乃是藉着耶稣基督。”“祂所赐的有使徒”,祂把这些使徒赐给教会。新约圣经对使徒的职分有清楚的指示。使徒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他必须见过复活的主,能够见证基督的复活。我们不能一一举出圣经里的每一个证据,但最重要的一处不得不提,是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第一节,保罗在那里写道:“我不是自由的吗?我不是使徒吗?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另外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他列出那些见过复活之主的人,他提到一个事实:“末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一个人若从未见过主的复活,若无法说他看见过复活的主,他就不能作使徒。稍后我们会看到,强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条件是,他必须亲自被复活的主当面呼召、差派,而不是由教会或任何一位代表所任命。这也可以从加拉太书第一章看出。事实上保罗通常都在书信开头这样描述自己:“作使徒的保罗”,或“蒙召作使徒的”。他把自己与那些自称是使徒却从未被主呼召的人分别出来。他们呼召自己,或者教会呼召他们。保罗却是在往大马色的路上蒙呼召的。复活的主向他显现,保罗看见了祂。我们必须记得,那不是异象;保罗确实看见了主,亲眼目睹荣耀之主。他像那些在楼上看见主的门徒一样,确确实实地看见了。主耶稣在那里差派他,告诉他:“我要派你作执事,作见证,将你所看见的事,和我将要指示你的事,证明出来”(徒二十六16)。祂说祂是“特意”向保罗“显现”。一个人若从未见过复活的主,他就不能作使徒。

第三,使徒对真理领受了超自然的启示。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三章已讨论过这一点。他说:“谅必你们曾听见神赐恩给我,将关切你们的职分托付我,用启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奥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写过的”(2、3节)。主已经“用启示”使他知道将要传讲的真理。在加拉太书第一章,他界定自己的使徒身分,并且咒诅那些传别样福音的人;甚至天上的使者若传不同的福音,也在受咒诅之列。他用以下的字句来解释他为什么语气如此严厉:“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神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弟兄们!我告诉你们,我素来所传的福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因为我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我的,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10~12节)。这使得一位使徒有权柄和能力,去担任特别的教师。

第四,这是从上一个条件自然发展出来的,就是一个使徒领受了权柄,他不仅说话带有权柄,而且说的话是绝对的。使徒是基督的使者,有独特的权柄。早代教会承认这权柄。稍后初代教会在圣灵的引导下决定新约圣经的正典性时,就以这一点来作最终的准绳,也就是每一卷书都必须具有使徒的权柄。它必须能追溯到是出于一位使徒之手,或经证明是从一位使徒的教训衍生出来的。使徒的身分可以印证一卷书的正典性,因为只有使徒能带着绝对的权柄说话。这也是为什么保罗写信时说:“你们要效法我”(林前四16;腓17)。这不是吹嘘或夸口,而是出于一位使徒的谦卑,因为他始终清楚声明,他所说的话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主的话。这种强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个条件是,使徒有能力行神迹。这记载在希伯来书第二章第四节,那里告诉我们,先是主自己,然后是听见祂的人,为道作见证,“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主耶稣也对祂的门徒说:“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约十四12)。祂指的是神迹奇事;行神迹是使徒的记号之一,这一类的例子在使徒行传里层出不穷。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即使在早代教会的时期,甚至使徒还在世的时候,就有人起来自称使徒,俨然以使徒和教师自居。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提到过那些人。他们使哥林多教会和别的教会深受困扰,保罗这样论到他们:“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林后十一13~14)。当时有假使徒出现,所以我们必须先明白真使徒是什么样子。假使徒从未看见过复活的主,他们没有被祂差遣。他们不了解真理,也从未领受过启示,更不会行神迹奇事。他们是冒牌的,只是“用人的荐信”(林后三1)。根据定义,使徒的职分显然是特殊的,而且是暂时的。它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自从使徒保罗以后,就再也没有人亲眼看过复活的主。有人声称看到异象,但异象是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保罗在往大马色路上看见的不是异象,而是主基督。

因此使徒是没有后继者的。根据定义,使徒不可能有继承人。新约本身的教导可以证明这一点。记得犹大自杀以后,门徒决定要指定一个人接续他的职分;使徒行传第一章告诉我们,他们选了马提亚出来。然后是使徒保罗的例子,圣经告诉我们他是如何被任命为使徒的。若是他未曾在往大马色的路上看到复活的主,他绝对不会被其他使徒接纳。他自己也说过,他的情形是比较特殊的,他是“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林前十五8),好像早产儿一样。他是最后一个看见复活基督显现的人。基督复活的当时,他并未在场。

这件事也有一个负面的证据,相当有趣。使徒行传第十二章说:约翰的兄弟雅各,也是一位使徒,他被希律王处死之后,就未再指派继承人。如果使徒是由教会指定的,毫无疑问的,当时教会可以再指定一个人接续雅各的职分。可是他们未这样作。这一切证据放在一起,就确实地证明了使徒的职分只是暂时的,主耶稣从未想把它变成一个长久性的职位。可惜我们却常常误会这一点。教皇制度的整个结构就是建立在这种误解上的。它根据的理论是,彼得是使徒和罗马主教,他后来指定了一个继承人,这个程序就一直延续迄今。罗马天主教教导说,彼得把他自己拥有的同样能力,也传递给他的继承人了。这种说法不但不合乎圣经,而且从历史角度看也是错误的。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彼得曾得过这种职位,或他曾担任过罗马的第一任主教。这种说词是后来世代所捏造的。它完全建立在对使徒职分的误解上。教会任命的教皇没有一个能自称看见过复活的主;而我们已讨论过,那是作使徒的第一个条件。

可悲的是,这种错误并不局限在罗马天主教会里。除了天主教会以外,其他教会也有人自称是使徒,所以我们必须在教会中一再以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的教训提醒大家。珥运(Edward Irving)和他于一八三零年在伦敦创立的大公使徒教会(CatholicApostolic Church)就是一个例子。珥运本来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苏格兰牧师,曾担任查麦士多马博士(Dr. Thomas Chalmers ;译注:苏格兰神学家,曾领导信徒退出国教,另组苏格兰自由教会)的助理,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口才和雄辩甚至凌驾在查麦士多马之上。他到伦敦之后,牧养教会许多年,广受人欢迎。可是他突然作了出人意外的宣告,说整个教会系统是错误的,他宣称自己是使徒,而每一个教会都应设立使徒的职位。于是他创立了所谓的大公使徒教会,在其中设有使徒、先知,和其他职位。他的一生是以悲剧收场的。庄蒙德(A. L. Drummond)在他的《珥运和他的圈子》(Edward Irving and his Circle)一书中有详尽记载。从那以后,就有一个自称使徒教会的教会存在。它基本上是误解了新约有关使徒职位的教训。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先知”一词。新约里先知常常与使徒相提并论。例如以弗所书第二章,“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20节)。虽然它与使徒相提并论,但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先知并不一定要见过复活的主。事实上使徒大部分的条件他都不必具备。先知主要是在圣灵直接默示下说话的人。有时候也有女先知出现。路加福音第二章告诉我们,亚拿是一个“女先知”。使徒行传也同样告诉我们,传福音的腓利有四个女儿,都是“说预言的”(二十一9)。新约有许多地方提到先知,例如使徒行传说,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来(十一27,十三1)。其中一位名叫亚迦布,他预言将有大饥荒,并事先警告基督徒。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有特别论到先知的教训。整个有关先知的问题是一个很困难的主题,任何人对此都不能太过武断。对于使徒的问题,我们必须绝对武断,可是来到先知的问题上,我们就当格外谨慎,因为这方面的教训并不是那么清晰明确。

然而我们可以说,先知是从圣灵领受了真理的人。他得到有关真理的启示,并且得到能力,用一种多少带着激昂情绪的方式将真理陈述出来。这可以从一个事实得到印证:哥林多教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先知昂奋的言谈常常在他们中间引起混乱。有些说预言的为自己辩护说:他们是身不由己,因为他们是在圣灵的能力控制之下。保罗回答他们说:“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他的教训是,先知应该有所自制,一个一个有次序地说预言,不可彼此打岔。

我们必须强调,先知乃是一个有真理的启示临到他身上的人。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说得很明白:“至于作先知讲道的,只好两个人,或是三个人,其余的就当慎思明辨。若旁边坐着的得了启示,那先说话的就当闭口不言”(29~30节)。一个有关真理的启示、或信息、或洞见临到,他们被圣灵充满,就能说出一些使教会蒙受利益的话。很显然的,这职分也是暂时的,有一个原因是,早代教会还没有新约,真理并不是以写成的文字方式来阐释的。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来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形——没有新约,只有旧约圣经。这正是早代教会的处境。真理主要是藉着使徒的教导和讲道传递给人,并由先知的教训加以补充;这些先知都领受了真理和能力,可以靠着圣灵的权柄,说话不但清晰,而且满带能力。一旦新约写成,先知的职分就不再是必须的了。即使是针对教会史上较晚期而写的教牧书信,就已经不再提到先知了,因为那时情况比较稳定了。显然在那个时期,先知的职分已经不必要了,那时的呼召乃是要教师、牧师,和其他人去研读圣经,以获得真理的知识。

此外我们必须注意,教会史上出现的问题,常常是因为人们自以为是新约定义下的先知,领受了对真理特别的启示。有一个答案可以回答这种看法:根据新约圣经的教导,我们根本不再需要进一步的启示。这是一个绝对的观念。我们从新约已得到了一切真理,不再需要进一步的启示。全部真理都赐下了,我们需要的一切都供应给我们了。因此如果有人宣称他得到有关某种新真理的启示,我们要马上对他心存防范。教会常常面对这种情况。第二世纪时有一个称为孟他努派(Montanist)的异端兴起,他们就是作此宣告。他们被教会谴责为异端,也一点不为过。那些人都是善良虔诚的人,就像很多别的异端一样;他们对教会光景的批评也大多是正确的。他们的心思固然着重属灵方面的事,但是他们过于强调一个特别的真理,结果魔鬼趁机潜入,怂恿他们超越圣经之上,于是他们落入了异端。讽刺的是,罗马天主教会本身在这件事上也像他们在使徒职分的事上一样,落入了异端。在过去的世代里,罗马天主教会常常毫无犹豫地宣告,她领受了一些新的启示,是新约所没有的。例如她有关童贞女马利亚的教训,根本不是出于圣经,但他们声称那些是透过新的启示而得来的。一般说来,现今他们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毫无顾忌地作这种教导,但他们说:这些事乃是潜藏在圣经中,不易为人察觉罢了。不论如何,当教皇说到“教皇有关信仰的宣布绝对无误”时,当他宣告“无罪圣胎”或所谓“圣母升天”的教义时,就等于声称他是以使徒、先知,和基督代理者的权柄说话。这都是误解了使徒和先知的职分。在现今这个力倡与罗马教会合作、建立一个更大的普世教会之世代,我们岂不是当格外谨慎留意这些事吗?

再进一步说,我们必须记得,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罗马天主教会。在复原派改教运动时期,某些异端冒了出来,在欧洲他们常常被归入“重洗派”(Anabaptists)的行列,其实这种划分是不公平的,尤其给路德马丁、慈运理(Zwingli)和加尔文带来不少麻烦。那些人自称是“慈味考先知”(Zwickau prophets),以先知自居,宣称领受了从天上来的启示。有些较狂热的人甚至贬低或忽视圣经的话,而用他们所谓直接得自圣灵的启示来取代圣经的权威。十七世纪清教徒复兴时期,在英国的贵格主义(Quakerism)也有类似的倾向。他们的创立者弗克斯乔治(GeorgeFox)是一个敬虔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他越来越强调“内在的亮光”,以及直接的领导和指引,将其凌驾在圣经之上,他的跟随者更是变本加厉。他们实际上宣称自己是新约定义下的先知。

对于他们,最好的回答是,一旦我们有了新约正典,就再也不需要先知了。我们不需要对真理的直接启示;真理都在圣经中了。我们千万不可以把圣灵和神的话区分开。圣灵透过神的话语向我们说话;所以对于任何不与神话语相一致的启示,我们都要存疑。其实智慧的本质就是拒绝从我们的立场来谈“启示”,而只论及“光照”。启示是一次赐下就永远赐下了;我们需要的,以及靠着神的恩典我们所能有的,乃是圣灵的光照,使我们得以明白神的话语。传道人不能在讲台上宣告他领受了启示;他应该宣称他读了神的话语,并且祷告,相信圣灵光照他的悟性,使他有信息可以传讲给人。换句话说,他应该不断用保罗为以弗所人祷告的话(弗一、三章),为他自己祷告。

关于“传福音的”一词,我的建议也一样。我把传福音的和使徒、先知的职分都同样归到“不寻常而短暂”的这个类别里,任何人若是对这样的归类感到惊讶,那么他一定是用现代的观点来思想“传福音的”一词。这与新约的用法有异,虽然新约在这方面说得不多。使徒行传第八章提到腓利是一个传福音的人。第二十一章又再度提到他。另外提摩太和提多显然也是传福音的。使徒保罗提醒提摩太,要作传福音的工作。从这几处经文看来,传福音的人是很特别的,他们与使徒们有密切的关系。早代有一些教父说,传福音的是指四卷福音书的作者;但从前面提到的那几处经文看,显然他们的说法有误。传福音的是指受了特别能力,去传讲、解释福音的人。一般说来,他是由使徒指定的,可以说是跟随着使徒学习的人。他被使徒差派,去从事一项指定的工作。有时候他被差在使徒前头,例如腓利被差去撒玛利亚,但通常他是跟随着使徒的。

使徒、先知,和传福音的都是周游各处的。他们四处旅行,建立教会,奠定了基督教会的根基。因此你常常可以看到,使徒把传福音的留在一地,在已经打好的根基上建造,将真理解释得更完整。或者像我说过的,有时侯他被差在使徒前头,先去预备道路,将一般性的福音信息介绍出来。那是他特有的使命。他未见过复活的主,他也不能用那种方式见证主的复活。提多和提摩太的故事毫无疑问地证实了这一点。传福音的人乃是使徒在圣灵引导下所拣选出来的。他得到某些能力;他知道事实,明白福音的真理,能够凭着圣灵的恩膏、权柄和能力,有条不紊地将真理解说得透彻。所以他是在补充使徒的工作,将其延伸、扩展,以稳固下来。因此传福音者的职分是暂时的,一旦教会建立了,并且稳固下来以后,这个职分就消失了。

这并不是说,从那时候起,或者在今日教会里,就再也没有人被召,以特殊的方式去传讲福音,但是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新约所谓“传福音的”。我们最好仿效十八世纪福音大觉醒时期的作法,称他们为“劝诫者”。

于是我们看见,这里有三个职分是非比寻常的,也是暂时的。至于“牧师”和“教师”的职分则是长久性的,它们也比较容易明白,虽然牧师和教师是不是两个不同的职位,各方意见纷纷。我赞成把它们视为同一个职分。假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职分,经文就应该是,“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有教师。”然而保罗写的是“有牧师和教师”,把两者相提并论。一般说来,这两个职分是同时由一个人具备的。它们是为己稳固建立的教会预备的,已经流传了许多世纪。牧师的职分通常涉及管理、指示、治理、引导。显然它是藉自牧人的画面。牧人看守他的羊群,使羊群井然有序,指引它们方向,带它们回羊圈,留意它们的安全,保护它们免受仇敌的攻击。这是一个重要的职分,可惜这个词已经被贬低了。牧师是受托照管群羊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和善、亲切的人,不时去探访人,与人茶叙,或一起打发时间。他是群羊的监督、管理人、保护者、组织者、指导者、治理者。教师是在教义、真理上提供教导。使徒接着就解释这一点,指出我们都需要被建立,不能永远作婴孩。我们必须防范“异教之风”,要作到这一点,就得接受指导和教训。

虽然我说这两个职分通常都是同时兼具的,在漫长的教会历史中这一类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有些人牧养的恩赐胜过教导和讲道的恩赐,另外有些人则是教导和讲道的恩赐胜过牧养的恩赐。这是因为圣灵给各人的恩赐不同。在教会里有这些职分,有人又牧养,又教导,又讲道。罗马天主教会企图将这些职位划分开来,十六、十七世纪的清教徒也指定“讲道者”,他不需要担负任何牧养之责。但这些都是在常规以外的特殊情形。

在基督教会里,我们以救主耶稣基督为智慧的元首。祂赐下使徒和先知,来奠定根基。教会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20)。他们是基督特别呼召来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使徒保罗回顾以往,他能够说:神“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他从前不知道这一点,有数年之久他亟力逼迫、毁谤教会。然而到了时候,基督就将自己启示给保罗看,并且呼召他。哦!教会的元首其智慧何等浩大!你我可能永远不会去呼召那些渔夫和没有学问的人作门徒。我们会挑选像哲学家一类的精英分子。但是教会的元首基督选择一批没没无闻的平凡人,祂也选择像保罗那样出类拔萃的人。是祂拣选了他们。祂知道如何奠定根基。教会常常忘记这一点。例如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主后三百一十三年成为基督徒之后,就把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于是政、教就混合为一。教会中的职位都是由帝王和议会在贵族家庭成员中指定人来担任的,这种作法一直延续下来。非基督徒所使用的“教区”一词开始介入。于是大体说来,那些被任命担任教会中高层职位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属灵的能力或对真理的领悟,而是因为他们天然的能力或在大学中得来的属世知识。基督教会始终面临着一个危险,就是忘记了使徒的教导,忘记了我们应在什么根基上建造,结果这个世界根本不把教会放在眼里。世界看见教会里的世俗化,看见教会和世界一样充满着争名夺利、诡诈、欺骗、相咬相吞的事,就说它对教会倒尽了胃口。换句话说,今日我们的当务之急乃是向世界显明,教会仍然是基督的身子,仍然是属灵的,有关教会的一切事,特别是教会的职位,都是主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教会当局来决定。真正的教会乃是基督的身子,只有在头呼召、任命人去担任这些职位时,世人才会聆听教会的信息,得以脱离罪和撒但的捆绑,成为永生神教会里的圣徒。

但愿神在这些事上赐我们智慧和悟性,好在现今危言耸听的理论充斥的情况下,保持正确的立场。不要惧怕采取圣经的立场,也不要被那些有关合一的模棱两可的的理论所摇动,因为那些理论常常是以牺牲真理为代价的。

16.建立基督的身体

“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

(弗四12~16)

这段话多么伟大,多么有力啊!它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的主救主耶稣基督在教会中设立不同的职分,并指定人去担任那些职分。祂的旨意是要成全教会,使她的每一部分都完全,以臻完美之境。

我们最好先对这段话作一个概括的分析。使徒在第十二、十三节概略而正面地指出了他的目标。他说,这一切成就是“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这是他的目标,但作为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他在第十四节又提到消极的一面:“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然后他又在第十五节提出积极的一面:“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到了第十六节,他以教会作为基督身子的比喻更详细地指出: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基督的身体,并使各部门联络得合式。

再一次我们看见一幅有关教会的美丽图画。只有当我们这些在教会里面的人对教会有了正确的观点时,教会才能开始真正发挥功用。例如我们传福音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外面世界的情况,而是教会自己的光景。我们若对教会和教会的功能认识不清,就可能采取属世和属肉体的方法去传福音。我们若像使徒所说的这样去认识教会,整个情况就会顿然改观。真正的问题还是我们对教会本质的认识。

我们谈到主在教会中设立各职分的目的时,必须先来看第十二节、第十三节里的概括论述。保罗在第十二节说到客观、一般的部分;第十三节则比较主观、专门;第十二节是论到目的本身,第十三节则是这个目的对我们的影响。教会中设立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其目的有三: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问题是这三者之间彼此的关系,而历代以来许多学者花了无数心血来讨论这个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此三件事是绝对平行、完全同等的吗?

“为要”一词提供了答案——“为要成全圣徒,为要各尽其职,为要建立基督的身体”(译注:中文圣经和合本只译出第一个“为要”)。钦定译本将这个词重复了三次,但回到希腊原文就会发现第一个“为要”和第二、第三个不是同一个词。第一个“为要”比其他两个较为一般性。我同意有些人的看法,他们认为区别在于第一个“为要”是指最终的目的,而第二、三个则是指眼前的目的。这两个眼前的目的是引向一个更大的目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教会里的分工、设立这一切职分,其最终的目的是成全圣徒;而圣徒是藉着各尽其职得以成全的,成全圣徒的功用则是建立基督的身体。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但眼前的目标则不只一个。

我要指出这里是如何描述信徒的。每一个信徒都是圣徒——“为要成全圣徒。”基督教会的每一个肢体都是圣徒。新约使徒书信表达得很清楚:信徒都被称作“在哥林多的圣徒”,或“在罗马的圣徒”等等。可惜很多基督徒容许“圣徒”一词被人误用,特别是让罗马天主教对圣徒的观念来影响我们。有人说:“哦,我算不上是圣徒,”或“我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圣徒。”这真是愚不可及。我们应该承认自己是圣徒。圣徒是什么?圣徒乃是从世界分别出来的人。这个词真正的意思是“圣洁的人”——“为要成全圣洁的人。”圣洁的人乃是被带离他原先的地位,另外放在一边的人。这词在旧约中一再出现。一座山可以分别为圣,让神来使用。祭司将血洒在圣殿里的器皿上时,它们就成为圣的了。它们被分别为圣了。因此我们基督徒也当这样看自己:我们已从世界分出来,不再是污秽的,不再属于世界的领域。神已挪移我们,为了祂自己而将我们分别出来。我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是特别属于祂的百姓。我要再重复一次说,教会今天落到此光景,就是因为忘记了这一点。这种区分不再明显了,我们跟世界已没有分别。世界侵入教会里面,你很难区分谁是基督徒谁是非基督徒。“圣徒”一词提醒我们这整个过程——被召、分别、被放在神的那一边。让我们因为自己是圣徒而喜乐,并且以我们所蒙的召为荣。

现在来看“成全”一词。基本上说这词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被塑造,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这里的画面是,我们想要使用的东西并不完美,所以我们必须作一些事以达成目标。这是指补充某些缺失,或修理、调整有差错的部分。这个词原初的意思是“在一个身体中配搭得合适”。它是指使脱臼的骨头恢复原位。当骨头错位时,它所连接的肢体就不对劲了。一旦骨头复位,那个肢体就又完美如初了。因此使徒用这个词的原意是,基督身体中每一个不同的肢体都应该被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彼此连结得恰到好处,而且每一个肢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徒也想到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们合在一起是基督的身体,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又各自是肢体;每一个肢体都必须被成全;若是每一个肢体都成全了,整个身体就成全了。所以成全的工作是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进行的,我们被成全,就可以恰当地被放在教会中那个属于我们的特殊位置上,结果是整个身体可以在和谐、美好的情况下发挥功能。主耶稣为教会指定的每一件事都有这个目的,那就是叫基督身体的每一个肢体都被成全。

现在我们要来讨论下一个问题:这一切是如何作成的?第二个论述说到“各尽其职”。这是附属的目标之一。这个短句的意思同样也引起不少的讨论和争辩。有人说它是指“作主的事工”,主耶稣在教会中设立这一切职分,是为了叫我们装备好去服事祂,不论这事工是什么。也有人说:“使徒是指这一切职分的设立是为了使我们这些肢体能彼此服事。”但我认为这种解释很难使人心服。当然从某方面看,它也有道理,但问题在这是否真是使徒此处所强调的。我不认为如此,因为它与上下文格格不入,使徒在整段经文里强调的是教会中的职分。所以他特别具体地划分这些职分——“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他想到的不是教会里一般的肢体;他特别挑出某些特殊的职分和呼召,以突显他的主题。换句话说,他在强调主耶稣已经在基督教会里指定了事工的形式和次序。这是整个上下文的内容。他只包括那些具有服事职分的人。事实上新约中的“职事”一词通常都是这个意思。例如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三章第五节说:“亚波罗算什么?保罗算什么?无非是执事,照主所赐给他们各人的,引导你们相信。”他所谓“照主所赐给他们各人的”,意思是“照主所指定给各人的职分”。他又继续说:“我栽种了,”那是主给他的工作;“亚波罗浇灌了,”那是主给亚波罗的工作。但请留意,使徒描述他自己和亚波罗都是“执事”。他在下一章又重复了一次:“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林前四1)。他在那里也是论到服事的职分。

复活的主在祂一切荣耀中把这些恩赐赐给教会。它们不是人设立的,乃是主亲自任命、指定的。祂决定职分的性质,祂决定由谁来担任这些职分。他们是教会里的“执事”。使徒是执事。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都是基督的执事,是神奥秘事的管家。每一个主日传道人所作的事并不是历代以来人类设计、发展出来的;它是主自己设立的,而我们照着去作是因为职责在身,因为主呼召我们去作。若没有“各尽其职”,就不可能达到“成全圣徒”的地步。

“各尽其职”为的是“建立基督的身体”。“建立”就是建造。使徒在第二章末了已用过“建造”一词,他说我们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确实,主耶稣说到“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时,也是同样的用意。所以我们在这里关心的是建造的观念。使徒似乎混淆了他的比喻。他在第二章似乎也有同样的现象。他主要是以身体为譬喻,可是他又说到建造身体。其实他是把建造房屋的观念和身体成长的观念合并在一起,所以他写到身体的建造。今天我们论及“增强体力”的食物时,也是用的同一个观念。保罗教导我们,作主的职事就是“建造身体”。

使徒说:职事的工作乃是促进属灵的生长和发展。不要以为这只是神学院和牧师的目标,与教会中那些未蒙召传道的平信徒无关。这件事对教会所有的肢体都是攸关重大的,特别是现今讲坛常常被会众控制,教会蒙受损失匪浅。使徒警告提摩太,时候到了,“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这正是现今的写照。因此教会每一个肢体都应该对教会和教会中的职分存正确的观念。

今日有些教会表面上看来非常兴旺。人们从各地涌入,每个人都显得很火热。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花大部分的时间在音乐、社团、社交活动上。有的教会早上十一点开始聚会,十二点就完了;你若不准时结束,麻烦可大了!真正讲道时间只有十五分钟,最多不超过二十分钟。可怜的传道人,如果他在这些事上也看不清楚,就不敢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他的生活得仰仗会众支持,结果每一件事都得顺应大家的意思行。我听说有一个教会,一年中某段时期总是会有一批达官显要来参加聚会,他们居然会指示那个传道人讲道不得超过七分钟。所以教会的每一个肢体都应当明白,教会事工的目的和功用是“建立基督的身体”,这是极重要的。教会历史清楚显示,当会众势力庞大,影响讲坛,而传道人又缺乏勇气加以匡正时,神的话语无法真正传达出来,教会就必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命。会众不能控制传道人当作什么,说什么。

但我要附加上一句:传道人也不可独断独行。事工是主自己决定的,祂如今坐在神的右边,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了建立教会的肢体,祂赐下这些职分,所以这些人当放胆、坦然无惧地传讲主的信息。我们应当效法诺克斯(John Knox)的精神,他的讲道曾使苏格兰的玛丽皇后(Mary Queen)全身颤抖。

教会的事工就是建立基督的身体。传道人的职责是建造教会,而不是建造自己。可惜他们常常忙着建造自己。我们从新闻得知,有的传道人过着极奢侈豪华的生活,这真是与保罗的教训背道而驰。我们也要注意,传道人被呼召去建造,而不是去讨好人,娱乐人。使徒行传第二十章那段最感人的经文里,将传道人事奉的方式作了极精辟的归纳。当时保罗在海边向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辞别。他说:“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祂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32节)。“祂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使徒写给哥罗西人的信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传扬祂,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我也为此劳苦,照着祂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一28~29)。我们在提摩太后书也看到同样的教训:“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三16~17)。另外在同一卷书第四章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四2)。使徒在哥林多前书说:“我是用奶喂你们,没有用饭喂你们;那时你们不能吃,就是如今还是不能”(三2)。我们又在希伯来书读到:“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五11~14)。

这些经文教导我们什么是教会事工。它们指出了建立基督身体的方法。那就是“传道”——“祂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教会事工并不包括评论时事,传道人不必在报纸上寻找信息,他也不必用故事、笑话来娱乐会众。他应该“传道”。只有这道能建立教会,建立基督的身体。

现在我们要来看一个实际的问题:如何传讲这道呢?第一个原则是,必须守住教义的纯正。使徒彼得写道:“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彼前二2)。“纯净”是指没有杂质,纯洁,没有任何掺杂,合乎标准,通过试验——那纯净、没有杂质的灵奶就是道。不是指人的道,而是指神的道。教会落到今天的光景中不足为奇,因为她一直被喂以哲学和娱乐。或许这种传道方式会吸引人,暂时得到一大群人支持,但它无法“建立”;传道人的职责是建立,而不是吸引大众。只有神的道那纯净的灵奶能建立人。除此没有别的权柄。我们不能为了顺应现代科学时尚,或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批评,而修改或删减神的道。福音是垂之永恒的,是“永生神的道”,是保罗和其他使徒所传讲的同一个道,它与改教者、清教徒、两百年前的伟大传道人、上一世纪的司布真所传讲的是同一个道,没有任何增修。由于过去一个世纪中,这个原则普遍被忽略了,今天世界才会是这个样子。

我们必须传讲合适的道,供给合适的灵粮。保罗说:“我是用奶喂你们,没有用饭喂你们。”希伯来书作者也说了同样的话。我们不会喂婴孩吃饭,婴孩只能吃奶。这是指传道人必须在这些事上慎思明辨。婴孩并不能决定什么食物最有助于他的生长。当然到了幼儿阶段他会想自己决定吃什么,最好只吃自己爱吃的食物;但他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有益。决定吃什么不是孩子的事,是父母的事。在属灵的供应上我们也有奶,有饭;传道人的工作之一就是分辨二者的区别。他必须根据不同人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食物——不单是奶,也不单是饭——否则他的讲道就无法使人受益。此外环境也有不同,而神的道是可以运用在各种环境里的。有些人听了道以后欢欣喜乐,有些人则黯然神伤;或许有些人正经历患难和逼迫,有些人则在庆祝得胜。神对每个人都有话语;神话语的职事可以运用在每一种情况、每一个环境里。

再进一步说,建立人的这种食物不单是纯净的、合适的,而且也必须是完整的、平衡的。自然的领域可以解释这一点。我们都从报章上读到,维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他命的均衡饮食是很重要的。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发现之一就是饮食均衡的重要性。人们常常生病,不单是因为他们吃的不够,而且也因他们吃的不均衡。论到属灵的粮食也一样。正如前面引文告诉我们的,我们都需要均衡的食物,包括教训和教义。这是最首要的。使徒吩咐提摩太:“你要以宣讲、劝勉、教导为念,直等到我来”(提前四13)。同一章又说:“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16节)。除非我们被建立在基督徒的教义上,否则我们不可能长大。

教会历史清楚显示,她最荣耀、兴旺的时期,例如复原派改教运动时期,都是紧跟着亟力传讲教义而来的。你若不了解这一点,单单去仰慕那些信心的伟人,例如立约派(Covenanters)的人,是不智之举。那些人之所以成为信心的伟人,是因为他们知道基督徒信仰的伟大教义。带给人力量的是蛋白质、铁质。基督徒的属灵饮食必须以信仰的伟大教义为基础。紧随着教义而来的,必然是用来实行教义的教训。使徒谨慎地说:他“劝戒你们各人”。我们不时得接受这一类的劝戒。教会里面太多自满的气氛了。这种现象颇令人担心,因为“审判要从神的家开始”。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对教会、国家的光景负有责任?我们要对它们负责。

接着劝戒后面的是督责和使人归正。我们都不喜欢这些,只喜欢能使我们快乐的言谈。但是圣经充满了督责和使人归正的话;我们都需要在生活和生活方式上受督责,被匡正;例如我们如何使用金钱、支配时间、穿着打扮等等。我们需要被教导去学义。我们需要受教,知道当如何过一个虔诚、圣洁、纯净的生活。在以弗所书里我们看到,使徒从第四章中间一直到末了,都在教导人学义。他也告诉提摩太要“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意思是真理必须应用出来。任何事工若只陈述真理,却不加以应用,就必然会失败。真正教导人学义的老师一定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换句话说,我们若关心一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强调运动的重要,它可以帮助孩子长大、发展。

再一次我们看到,我们的教导必须平衡。最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和他的许多同伴都感到很灰心,因为他们不断被鼓励去作一些事,却始终没有人向他们解释为什么需要那样作。任何事工若只是不断勉励人或呼吁人作决定,它至终必然落得一无所成。行动和活动必须是由教义产生的结果。一个均衡的事工不会将自己局限在单单教义或单单勉励上,而是合并两者,把它们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总是要顾及心思、感情,和意志三方面。真理包括了理论和实际。一个传道人在讲解一处经文时,绝对不能像对待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剧本那样来分析。圣经是神的话语,是神圣的真理,为的是要感动人心,影响人的意志。因此一个传福音的人必须是在圣灵的大能引导下,以生动、热忱的方式去传讲。从某方面说,没有什么比一个只注重知识,却丝毫不能打动人心的事工更具破坏性了。在教会历史上,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传道人的讲道完全合乎正统教义,教会却依然死气沉沉。原因是讲台纯粹偏重知性,却不能感动人心。

许多年前有一个人对我说过一段话,迄今仍使我大得激励。他已年过八旬,听了我以“因信称义”为题的讲道之后,他噙着眼泪对我说:“我知道这个教义已经有一辈子了,但我从不知道它能这样感动我的心。”他是从理智上认识这个教义,长久以来他所属的教会也一直把这些事视为纯粹客观的、知识性的东西,所以他从未受感动。如果一个事工要有生命,它一定得蕴含着所谓的属灵的维他命。

最后,它必须具有吸引力。当一个人生病、毫无胃口的时候,你给他的食物一定得色香味俱全,才能激起他的食欲。你不会随便把一点吃的丢到他面前:你一定精心烹煮,用巧思加以排列得动人悦目。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传道人对人的灵魂缺乏兴趣,从不会为他们挂心,也不注意观察他们是否在成长、发展,那么他就未尽忠职守。我再强调一次,这不是说他应该取悦会众。保罗特别在他的教牧书信中强调,必须以端庄、稳重的态度作主工。使徒这样描述他自己和他的事工:“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林后五11)。他觉得对人的灵魂有责任,他知道他的事工有一天要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被评估,而其中有一部分是要根据他所牧养的人之光景来定。陈现真理时必须生动,用属灵的动人方式,而不是用世俗取悦人的方式。

进一步说,传道人必须在他的生活和事工上有榜样。他自己要在生活和行为上显示出灵里的长进、对教义的领悟和关切。保罗如此向帖撒罗尼迦人提出挑战:“我们向你们信主的人,是何等圣洁、公义、无可指摘,有你们作见证,也有神作见证”(帖前二10)。他也勉励提多,在一切事上要显出善良、公义、圣洁的德行(多二7~8)。

我们已说过,这些职分是主亲自设立的,“为要成全圣徒。”祂的心意是,藉着圣工使我们得造就,使基督的身体得以建立,使每一个肢体都变得强壮有力,使头得荣耀,并且每一个肢体都遵行祂的旨意,讨祂喜悦。这位永生的元首知道身体的需要,因此祂设立职分,并差派人去担任这些职分,作祂的工。

我们蒙召传道的人若在事奉上有软弱失败,神仍然对我们满有怜悯。但我们没有藉口去推诿责任,因为这里很清楚告诉了我们当如何行。我们都需要记住:“神恩惠的道……能建立你们。”你是否被建立?你有没有“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你是否刚强有力?你能不能抵挡得住现今世界的污染?你健康吗?作为基督身体的一个肢体,你是否被成全,真正被建造?这是一件严肃的事。“人应当自己省察。”

17.信心与知识

“直等到我们众人在信心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弗四13另译)

在这一节经文中,使徒解释了各种职分和事工如何带来成全和建立基督身体的结果。因此对我们以及以弗所的信徒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明白使徒放在我们面前的有关基督教会的画面和观念。基督徒当中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起因于我们不明白作为教会肢体的意义——其尊严、特权、责任何在。因此我们亟需把握新约有关教会的教导。我们若能在新约的亮光下看自己,就会知道原来我们是世界上最蒙福的人,没有什么堪与作一个基督徒、作基督身体的肢体相比。

主设立了教会中的职分,又呼召人去发挥各职分的功用,以建立基督的身体。可是第十三节指出了一些难处,第十五、十六两节也继续论及。使徒又回到了他最喜欢用的教会是基督身体的比喻。他对此非常关切,所以他在第十四节用一个消极的叙述来打断自己的思路,然后他又回头,这样作几乎混淆了他所用的比喻。然而主要的画面还是十分清晰的。这些职分以及教会事工最终的目标是成全圣徒。首先他用合一来表达——“直等到我们众人在信心上同归于一”;然后第二个短句是“认识神的儿子”。我们靠着这些,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最终的目标:“长大成人”,或“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长大成人”的意思是“纯洁”,“充分长成”,“充分发展”,或“大工告成”。我们使用“人”(man)这个字词可能会带来一个危险,就是视其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好像使徒是说“直等到我们每一个人都长大”。当然从某方面看,这样说也是事实,但这不是使徒此幅画面真正涵盖的意思。因为他指的是如果是“人”(man),在英文里只包括男人,那么就会引起应该把女人放在何处的问题。早代的教父确实为此大伤脑筋。其实这里的“成人”指的是教会,基督是教会的头,而我们这些男女是教会的肢体。所以“长大成人”的是基督和祂的教会,祂是头,各肢体构成身子其他的部分。“长大成人”可以指在完全状态下的教会,身体与头配合得完美无缺。

我们可以用一个事实来支持这种解释,使徒在哥林多前书说到我们的主时也是用同一个词:“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林前十二12)。这里的“基督”显然代表着教会。人天然的身体如何,“基督”也如何;他所谓的“基督”是指基督和祂的教会,基督和教会组成了一个身体。所以使徒说:我们必须总是从这角度来看自己,知道神伟大的旨意和计划乃是使教会成为完全——基督是头,我们都是这身体的肢体。这是教会最终的状况;为了达此目的,神设立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有一天教会这身体将完全、成熟、长大、充分发展。但现在还未完全,那是将来的事。然后使徒又用别的词来叙述这件事:“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一些博学的解经家花了许多时间来辩论这里的“身量”是否应该译成“年龄”。其实两者在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年龄和身量是齐头并进的。我们可以从高度也可以从年龄来论成长,因为一个孩子到了某一个年龄,就会达到他长成的高度和身材。重要的是,使徒要我们明白如何获致这长成的身量。一个完全的身体不仅是只有头——耶稣基督,并且还包括了我们这些作肢体的。保罗真正的意思是,只有当身体的每一个肢体都完全长成、发展出神指定我们的样子,这个身体才真正完全了。肢体若不完全,那个“人”——身体,教会——就不完全。任何一个部分若有缺陷或发育不全,你就无法说整个身体是完全的。

例如一个苹果,即使它表面看来新鲜悦目,但只要它有一点瑕疵,或有一小块溃烂,就不可能在农产品竞赛中夺魁。即使它在大小、形状、颜色上都出类拔萃,它已经不是优良品种。因此除非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发展完全,它还称不上是“长大成人”。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应该绝对平等,一模一样。身体的比喻最能说明这一点。脚趾和手指就不一样,手指和手掌也不一样;每一部位都不一样,能力和功用也各不相同;然而每一部分都可以长到完全的、应有的样子。

我们也可以据此来反驳那些主张教会在各方面应该划一的人。任何人在传讲基督徒真理的时候,若企图在人中间制造一致性,根据前面所述的那个试验,都是谬误的,有问题的。我们已说过,异端总是制造出一个样板,他们的成员都是一模一样的,都遵照一个模式。他们用同样的表达法,说同样的话。新约从未如此指示我们,这也不是圣灵工作的特色。身体的比喻应该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此错误。假教义总是呆板的,他们要求人几乎在每一方面都一个样子。教会的荣耀有很多种,不但包括合一,也包括每一部分的成长完全。换句话说,身体无法成为完全,除非每一个趾头,每一个指甲,每一根头发都长好了,每一个细节都绝对完美了。

因此教会里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个人的呼召或职分,不是基督赏给各人的恩赐,而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在那个地位上长大成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满有祂的生命。每一个肢体的度量不一,但都是充满的。如果你拿一个杯子到海边,把它浸在海水里,你可以说:“我的杯子满了。”如果你拿一个大桶子,盛满海水之后,你也可以说桶子是满的。杯子和桶子的盛水量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都能装满水,都能满溢出来。因此这里教导的不是数量上的一致,而是每一个肢体都能享受他应有的完美。

一旦教会完全了,臻于“长大成人”的境界,每一个圣徒就完全了,没有缺乏了,可以安全地聚在一起。“外邦人的数目”满足了,以色列人也要得救。神知道完成的时间和数目。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只有神“认识属祂的人”;当那完美的时刻临到时,身体上就没有一个肢体是欠缺不全的,没有一个部位在恩典上有丝毫的缺乏。全身都将充分发展,臻于完美。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某一方面说,你我是组成基督的丰满之一分子。从另一方面说,若没有我们,祂就不完全。祂甘愿接受这一点,这也是祂牺牲自己、甘愿降卑的地方,祂加入这个身体,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作它的头。从这个角度看,祂若没有我们,祂就不完全,因为除非我们分享祂的丰富,变得完全了,否则祂作为头所拥有的丰富就无法完全。在我们达到完全之前,祂的完全在我们每一个人里面。

在此我们看见身体的比喻颇有价值。身体的整个结构,它的本质,它合一的特性,使这个比喻身价倍增。生命存在于血液中,血液流经身体的每一部位,即使最偏远的部位也不例外。流经每一部位的血都带着同样的生命。头的完全也在手指和脚趾中。祂的完全在我们里面。同样的,我们的完全也构成祂的完全。我们基督徒应该从这个角度看自己。

现今由于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不知道它所包含的特权和荣耀,结果许多牧师和传道人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劝信徒主日上教会敬拜,呼吁他们参与事奉。这些人从未视自己为基督身体的肢体。他们以为只松松地连着教会,按时候去聚会,就算给教会面子了。殊不知他们有责任努力使教会完全,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浪费了,他们必须远离罪,寻求圣洁,在恩典中长进,以达到长大成熟的地步。我们应该常常思想“长大成人”的意思,好叫我们“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让我们集中注意力于自己在教会里的地位上,因为教会里没有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若过分强调“传道人”和“平信徒”的区别,就很容易走偏了路。我们已看过,强调某些特殊的职分是应该的,是不容忽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而断言,自己在教会中只是无名小卒,可有可无,是毫不重要的肢体。只要我们不完全,身体就不会完全。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应该是“长大成人”,并且“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所以,让我们赶紧往前,“荣上加荣”。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因为正如使徒约翰所说的:“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约壹三3)。

再来看如何达成此目标。使徒的教导是,整个基督徒事工就是为了把我们带到这地步。我们必须达成两件事。第一件是“在信心上同归于一”。他说:“直等到我们众人在信心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在信心上同归于一”的“信心”,就是指相信“神的儿子”。文法学家都同意这一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读:“直等到我们众人在对神的儿子之信心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我们必须在对神的儿子之信心上合一,这是达到完全的方式。我们看出使徒是多么注重实际。他不留下任何模棱两可之处。他所写到的“长大成人”并不是一种神秘的经验;达到它的方式首先是在对神儿子的信心上保守合一。

这里的“同归于一”是什么意思?它和保罗第五节所说的“一主、一信、一洗”有何关系?他说我们已经有“一主、一信、一洗”了,但是此处又说我们要去获致信心上的合一。这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在研读第五节时已说过,那里是指在使人得救的信心上,有一些最基本、不能或缺的要素,一个人若缺乏了它,就不能成为基督徒。我甚至可以断言,那里是指因信称义说的。这个教义是信仰的中心,若再添上个人的行为或功德,就不是基督徒信仰了。“信”是开端,是第一步;“一信”是指我们因信称义。但那只是开头,不是全部。第一步非常重要,它最终会引致信心的完全、充足、均衡,一无所缺。然而现今我们必须把第一个真理弄清楚,没有它就没有基督徒的信仰;对神儿子的信心有很多方面,有些我们还不太明白,每一个基督徒对它的认识也各不相同。一旦我们达到信心完全的地步,我们就能说同样的事,相信同样的事;那时我们就得以认识祂,知道祂的本质。那就是完全的信心。

我们谈到“一信”的时候,也可以同时谈到“在信心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这种信范围极大,包罗甚广,我们竭尽思虑也无法一一触及;但是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在有关对主耶稣这个人的信心上必须一致。使徒的话强调了这一点;“在信心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稍后保罗提到祂是“基督”。关于祂的位格,我们不可有任何疑惑或迟疑。祂是神的儿子;但祂也是人。合一的信心能接受这两面。有些人只强调祂的人性,他们未看到别的部分。那不是“信”。也有人只强调祂的神性,他们似乎不明白道成肉身的实际性,祂并不是化身为人,祂实际上取了人的样式,为童贞女所生。祂是神子,也是人子。“信”将这些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并且给予它们相关连的价值。我们都当谨慎,以避免重彼轻此。也许有些人过分强调祂永恒、独特的神性,而忘了强调祂也是人,祂的人性和祂的神性一样真实。另外有些人过分强调相反的一端,虽然他们同意祂具有神人二性。当我们“在信心上同归于一”时,我们就会看得清楚,看得合乎中道。但愿我们都朝此目标努力。

这涉及了道成肉身的整个奇迹。那是“认识神的儿子”之一部分,知道神在万世以前就计划了这一切,指定祂儿子承继万有,又将教会赐给祂,作祂的子民。于是神儿子来到世间,自愿接受祂在这计划中的职责。我们要获得最终的完全,就必须留意这些事,把握、了解、默想这些事。我们必须相信救赎的计划,救恩的策略,正如先知所预言的。那都是认识神儿子耶稣基督的一部分。旧约的例子和预言对我们一样重要。我们认识得越多,就越长大,越成熟。

我们也必须思想耶稣的职分——先知、祭司、君王。我们要注意祂的教训,并且铭记在心。我们要相信“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一18)。我们也得读四福音,并注释神所彰显、启示的荣耀。若忽略这些事,我们就落在危险中;我们必须活在其中。我们也当聆听登山宝训中的先知耶稣,和祂一切的教训,因为那都是“认识神的儿子” 之一部分。我们看到祂也是祭司,祂以自己为祭物献上。祂为了人的罪,献上自己的灵魂。祂舍弃生命,甘愿代人受死。祂存心顺服,让神“将我们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神击打苦待祂,而这些本来是我们所当受的。作为我们的大祭司,祂献上了自己,又在天上的至圣所以自己的血呈献给神。这位大祭司“远升诸天之上”,就坐在神的右手边。默想这些事,可以使我们成熟长大。这是“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的方法。

再来思想主耶稣作为君王的身分。祂已经是教会的王。祂来要建立一个国度。教会是这国度现今的代表。但是祂还要再来,建立一个看得见的国度。祂建立了永久的国度之后,我们就要在荣耀中与祂同在,我们的身体也将得荣耀,并且我们将审判世界和天使。我们也要想到祂赐圣灵给教会,又设立这些职分,而圣灵的工作乃是成全我们、洁净我们,使我们成圣。这些都是“认识神的儿子” 之一部分,这种认识最终将我们带到完全的地步。

使徒保罗不只说到信神的儿子,他也说到认识神的儿子。关于这一点,各方面的讨论颇多。有人说我们应该把这段经文读成:“直等到我们众人在信心上同归于一,那就是说认识神的儿子”——指引向知识的信心。我无法接受这种解释,因为使徒在两个短句中间用的是连接词“并且”(译注:中文圣经和合本未译出此连接词),而不是“那就是”。他指的是另一件事。我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它比什么都宝贵。信心当然会带来知识,信心里面总是会蕴含知识的成分。要区分这些事并非易事,但我们要尽力试着去认清其差异。你可以对使徒所说的缺乏特别的认识,而仍然有对神儿子的信心。你可以对他所说的认识有限,而仍然成为一个基督徒。我再说一次,你若没有任何认识,就不可能有信心。对于我所提到的那些事,你若毫无所知,你就不会去相信。信心确实包括了这种知识的成分。但此处我们讨论的信心是实用性的。使徒用了一个很强烈的字——“epignosis”,意思是“完整的知识”,超越了前述那种智识上的认知。此处是指一种更深、更有意义,并且具实用性的认识。

基督徒事工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带领我们进入这种更丰富的知识中。我们很容易忽略它,未给予它应有的重视;但愿神赦免我们这方面的疏忽。要建立基督的身体,我们必须先认识神的儿子,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认识”就是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三章所说的。他已经清楚自己是因信而称义的,他对自己那“因律法而得的义”毫无兴趣;他看出那种义不过是“有损的”,是粪土,一无价值。他所要的是在基督里“因信神而来的义”。然而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渴望,就是“使我认识基督”——不但认识有关祂的教义——“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10~12节)。他尚未得着所盼望的。虽然比起其他人他已算领受得极丰富了,他也为此感谢神,但他仍然“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他盼望认识主自己,他无法满足于只相信祂、相信有关祂的真理。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对神儿子有更深的认识,亲身经历祂的爱,对主自己有真正的体验。

使徒已经在以弗所书第三章论到这种更深的认识,他表达他是如何希望以弗所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18~19节)。使徒说到的“明白”同样是指认识祂对我个人的爱,以及我对祂的信心和委身。它是指直接认识主,与祂有个别的交通。这是所有基督徒都能经历的,是我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它是指我们明白领受祂一切的丰盛之含义。正如约翰福音所说的:“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从祂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一14、16)。它也是指领受祂的能力、力量、恩典;并且确实知道我们正在领受,知道我们在祂里面就像枝子在葡萄树上,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祂那里支取生命。

主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说的话也具有同样的含义:“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四14),意思是永远不再饥饿,不再口渴,并且认识、领受祂的丰富。换句话说,就是活在祂里面,正如主耶稣在约翰福音所说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约六56~57)。我们知道在属灵上因主而活是什么意思吗?我们是否在属灵上吃祂的肉,喝祂的血?我们因祂活着吗?我们靠祂而活吗?我们是否能和保罗一起说:“我活着就是基督”?这些都是“认识”神儿子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被祂充满。我们应该经历自己所唱诗歌的内容:

主阿我神!充满我生命,

使每一部分都是赞美。

那就是指领受头所有的一切丰富,我们全人的每一部分都被祂充满。

我们不只是“信神的儿子”,并且“认识神的儿子”。你认识祂吗?祂对你是真实的吗?祂说过祂要向遵行祂命令的人显现。当祂显现时我们会知道;这已经不是初步的信心了。这是一种个人的认识,是对祂的一种亲密认识,是赐给祂儿女的,是属祂之人生命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建造我们的方法。教会的工作不只是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喜乐,如何找到那位良友,如何克服罪。我们太主观、太自我中心了。成长的法子乃是仰望祂,相信祂,认识祂。

我要强调信心和知识彼此之间的关系。单有信心没有知识会使我们自高自大;知识可以建立我们。保罗说有一种知识会叫人“自高自大”;但是“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八1)。我们必须花时间研读教义,我们必须“在信心上同归于一”。神的启示已写明在祂的话语里了,祂又赐下圣灵帮助我们明白祂的话语。我必须立志勤读圣经;每一个牧师和教师都有责任提醒会众这些事,以建立他们。但我们并不是就停留在此,因为神的心意是要我们完全认识神的儿子——“使我认识基督”——就是个人、主观、实际地认识祂,享受祂,接受祂作生命的主,领受祂的丰富,被祂的丰盛所充满。

我们要继续追求,“直等到我们众人在信心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哦!那将是何等的一日!何等的福气!届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臻于完美,在祂里面得以完全,有分于祂永恒的福气和荣耀。

18.不再作小孩子

“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弗四14)

我们已经看过职事的功能——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教师——这一切都是主所设立的,为要使基督身体的肢体“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我们也看见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乃是“在信心上同归于一”,并且“认识神的儿子”。那正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但是在我们达到那个目标之前,还有许多待作的事。这节经文一开始的“然而”(译注:中文和合本没有“然而”一词)显示了我们现在的光景和将来的光景中间的对比。我们必须时常把眼光放在最终的目标上,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得知道我们现今的光景,然后从那一点出发。

我们必须再一次提到,使徒这位教师的深邃智慧。他不是单单陈述目标,也没有假定我们已经达到了那个目标;他总是切合实际的,充满了牧者的关怀。任何伟大的教训,不论其目标是什么,它的第一个原则都是:对付人现今的光景,而不是对付他将来的光景。一个好老师总是留意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然后尽量使他的课程配合学生的情形。使徒用“然而”一词也是同样的意思。我前面已经说过,他甚至打自己的岔,以达到此目的。

使徒提醒我们,我们必须了解某些关于自己的事。它们基本上是负面的,但也是绝对必要的。我们若不认识负面的部分,就永远达不到正面的部分。我要强调一点:基督教会落到今天的光景,主要是因为不明白这些负面的部分:此处是一个绝佳的写照,描绘出教会的光景和问题。

我们必须明白的头一件事是,我们开始基督徒生命的时候,都像小孩子。这是很明显的,可是我们总是忘记。使徒说:“然而我们不再作小孩子,”暗示我们都是从小孩子开始的。那也是另外一种方式提醒我们,基督徒的生命乃是新的生命。它不是继续某一个生命,也不是在一个生命上加添什么,它乃是一个新的生命。“小孩”一词将基督徒与非基督徒截然划分开来。从属世界到属教会,这中间的改变过程不是渐进的。那是一种诞生,是崭新的开始。我们诞生在一个完全新的领域中,与旧的领域成鲜明的对比。由于这个新生命是从出生开始,所以我们都是从小孩起头。新约不断地强调这个重要的原则。主耶稣对尼哥底母说:“你们必须重生”(参约三1~8)。这立刻指出了长大成熟的整个原则。我们一开始是小孩,从那里我们必须长大成熟。这是新约从头到尾所教导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原则。

约翰在他的第一卷书信中如此称呼他们:“小子们”,“少年人”,“父老”(约壹二12~13)。我们都得经过这些阶段。彼得也说到同样的真理:“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彼前二2)。虽然新约一再强调这个基本的真理,我们还是很容易忘记,以为一旦我们成了基督徒,就万事具备了。悔改相信主并不是终点,而是开端,我们千万不可以认为作了基督徒就大功告成,可以安度余生了。这样我们会因此丧失许多使徒书信中的教训,产生混乱;这正是现今基督教会的主要特点之一。要解说这一点,我们只需读教牧书信,就是提多书和提摩太前后书,观察使徒对新信徒的教诲,说到他们不该作什么,不必作什么。把这些运用到一般的教会,就会发现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类的教训。我们一信主,还是一个婴孩的时候,所听到的口号就是:“给这些新信徒一点事作!”可是教牧书信的教导是,新信徒的首要工作乃是长大、学习,以合乎主用,能服事祂。

为了强调起见,我们可以叙述这个重要的原则:每一个成为基督徒的人都是以婴孩的身分进入基督徒的生命中。不论他是一个卓越的学者或专业人才,或者他有很强的个性,这些都无关紧要。当进入基督徒的生活里时,不论他原先如何,现在他都是婴孩了,是属灵的婴孩。他必须如此看自己。不幸的是,很多人以为,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出色,他在属灵方面也一定鹤立鸡群。事实上却非如此。忘记了这一点往往会导致不符合圣经的举措,例如只是因为某些人在世俗或天然的领域里表现杰出,就急促地给他领导的地位。

我们必须明白,在教会的领域里,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形。使徒一再重复这个原则,我们居然还时常忘记。“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林前二14)。“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一26)。在这个领域里,我们面对的是属灵的真理,这些真理只有属灵的人能“看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开始都是婴孩,然后变成幼童。教会领域中的第一个试验不是天然的能力,更不是属世的地位或身分、权力;这里要求的是属灵的悟性、属灵的领悟力,和对真理的认识。我们应该为此感谢神,认出这是基督教会的特殊标志。在教会中,所有的分别和界限都消失了。“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西三11)。不但如此,也没有大小之分。这一切分野都无关紧要了。我们其实都是以同样的身分进入神的国,一开始都是“才生的婴孩”。

使徒接着指出,小孩子有某些特别的特征和倾向。他用以下的话来表达:“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这番话显示保罗知悉现代所谓的“儿童心理学”。他精确地描述了小孩子的外观和心理,我们每一个人开始作基督徒的时候也都是如此。哥林多前书第三章也有一段平行的经文,他再一次分析这个陈述,只是从另一个略为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长大,就必须明白这些有关我们自己的事,因为若忽略了这些事,我们就永远学不会,就一直停留在小孩子的阶段。我觉得最可悲的一件事,莫过于看见有些基督徒一直在原地踏步,毫无长进。他们到了最后仍然跟起头时一样,是一个小孩子。他们一开始就自认为具备一切了,他们在属灵上始终未长大,终其一生都作小孩子。他们似乎不明白我们必须把握神给每一个人的应许,好叫我们能在“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

根据使徒的话,小孩子有两个主要的倾向。第一个是不稳定。他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描述:“飘来飘去。”那不是说,我们被浪推来推去,而是说我们好像风浪一样飘来飘去。其实我们可以译成“抛来抛去”。使徒所用的这个字只在新约出现过一次,它含有暴力的意思——“海浪凶暴地抛掷”。雅各在他的书信第一章也有同样的观念,他说到“被风吹动翻腾”。海浪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安定,一直在动个不停。使徒的用字含有海浪持续变动的意思,暗示一种暴力或震动。使徒说,那是孩子的特质。

我们必须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也是使徒希望我们作的。这种情况提醒我们小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变化多端。一个孩子能够很快就破涕为笑。他情绪的变化清清楚楚写在脸上。当然他即使想藏也藏不住,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圣经中有很多这一类的例子,比方说使徒行传最后一章,那里记载保罗沉船以后,登上一个岛,那岛名叫米利大。由于天寒,他们就生火取暖。忽然从火中出来一条蛇,咬住保罗的手。土人立刻下结论说:“他一定是个坏人,难逃报应;”以为他马上就会肿起来,或仆倒而死。可是他们发现他竟然还好端端的,手也没有肿起来,他们立刻改变口风,说他是神。他们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是小孩子典型的行为,“飘来飘去。”可悲的是我们常在基督徒中间看见这种行为,但我们都是从小孩子起步的。

小孩子的另一个特征是缺乏自制,因此成年人必须控制他们。小孩子很容易冲动,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箴言告诉我们:“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自制是最难的工作。小孩子不会控制自己,他有什么就立刻发泄出来。他想要什么,就立刻要得到,若遭拒绝他就大发脾气,或面露不悦。小孩子表现出他对事物的反应缺乏控制。

小孩子的另一个特征是,他总是对发生的事情反应过度,这与前面那个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小孩子的行动是整体的,而且常常反应过于激烈。他不是喜欢某样东西,就是憎恶它,没有介于中间的反应。他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所有小孩的反应都包含着暴力、激烈、缺乏控制力的成分。当圣经把这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时,是多么叫人惴惴不安啊!真正成熟的基督徒是不会反应过度的;他展现出节制和控制力,以及克己的素质。使徒对年轻的提摩太说:“因为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后一7)。“谨守的心”是指纪律和节制。对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我们不可反应过度。

小孩子的另一个特征是,他的观点很偏激,容易流于极端。我们都很熟悉小孩子的武断。此外你也永远无法预测他什么时候会改变心意。结果他就处在一种持续的骚动和心理的激动状况下。一个成年人在刚成为基督徒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特征。个人如此,团体也如此。你观察一群小孩,他们或许被某件事困扰,他们就聚在一起,不断谈论它。他们反应很激烈,好像世界的末日到了,其实可能只是因为一个玩具破了,或者类似的芝麻小事。他们好像海中的浪,飘来飘去。情绪的上下起伏往往是童稚的指标。

这一切使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我们是否也表现出这些孩童的特征呢?包括不稳定,情绪上下起伏,在许多方面过于偏激,缺乏自制力,尤其是不能控制对所发生事情的反应。换句话说,小孩子的生命是很表面的,肤浅的。他们不知如何保留。我并不是在批评小孩;这只是一种描述。这些是孩子的特征。孩子就是孩子,他自己也无能为力。可是你若发现一个人作了基督徒多年之后仍然具有这些特征,你就当让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他不能一直留在那种光景中。

有关孩子的第二个事实是,他很容易被骗。“被异教之风摇动”有一种较好的翻译是,“被各种教训之风带着到处转。”这阵风从某一个方向来,但突然之间它似乎又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气象指针若不断旋转,就显示风向在改变。小孩子也是这样,被各种教训牵着鼻子走。这只是一种生动的方式来说明小孩子很容易受人指使,因为他轻易就相信别人的话。由于他是孩子,他随时都会陷入别人的圈套。保罗特别关心这一点,所以他殷殷嘱咐以弗所教会的长老;那番话记载在使徒行传第二十章,是整本圣经最感人的一段经文。他可以预见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所以他深感关切。他知道他们很容易被欺骗,因为他们在信心上还是小孩子。有趣的是,他已经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说过这话,后来却又在这封写给他们的信中旧事重提。

我们若是要脱离这种光景,必须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孩子这么容易受骗?我们如何从心理学来解释?有几个答案可供参考。小孩子容易受骗,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很天真。另外他们也欠缺知识。小孩子会有问题产生,是因为他没有标准;而他没有标准是因为他欠缺知识。一个人若没有标准,就无法试验或评估任何事。不能试验,就无法下判断。当你面对一连串教训时,你如何判断哪一个是对的呢?只有一个答案:只有知识可以使我们试验教训的正确性。我们若缺乏知识,就不能试验、过滤、辨明所听到的教训。这是小孩子的问题;你如果在早该长大却仍然停留在儿童阶段的人身上看见这种现象,那就更可悲了。孩子是无法避免这种问题的,因为他缺乏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需要受教。然而成年人就难辞其咎了,他应该已经有足够的知识了。

小孩子不只是无知,而且天生有一种倾向,不喜欢受教,不肯服管教。我们从自己的经验,加上教养现今小孩子的经验,就知道此言不虚。小孩子特别不耐烦慢慢地受教导。他总是想快步前进。譬如一个小孩开始学音乐,他最讨厌作的就是音阶练习,他恨不得立刻就弹奏华丽的古典曲子,对于每天例行的练习极感不耐。他学数学时也一样,不喜欢记九九乘法表,只想解决问题。至于按部就班的学习观念在小孩子来说是不受欢迎的。使徒知道属灵上的幼童也一样不喜欢受教和受训练,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小孩子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喜欢刺激、新鲜、变化。他对事物本身的价值没有多大兴趣,只要新奇就好。一个孩子正在玩他心爱的玩具时,你若给他一个新的玩具,他可能立刻丢掉手里的旧玩具。幼稚的心态总是喜新厌旧。使徒行传第十七章告诉我们,雅典人喜欢“将新闻说说听听”。那是典型的孩子心态,总是对最新的事有兴趣。今天许多基督徒岂不也是如此?他们为了求新求变而不知不觉背弃了自己的原则。

此外小孩子也喜欢好玩、兴奋的事物。我们小时候也都是如此。小孩子常常会暗中怀着某种敌意,甚至对他的父母也如此,因为父母会管教他。父母总是在那里,设定某些限制,执行某种规范。如果有一天叔叔忽然来访,对我们有求必应,那该有多好!我们受管教的时候,叔叔会安慰我们,随时跟我们玩耍,加入我们的各种活动。他似乎比我们的父母要仁慈、亲切多了。我还记得小时候一位老师因为腰痛请假一阵子,我和同学都窃喜不已。我们可以自修,而那位代课老师也颇为享受短暂的轻松时刻。

可惜我们很多基督徒都是这样。我有时侯会想,一个年轻的传道人最先面临的问题和试验之一,就是他必须接受一个事实:许多基督徒都会表现出小孩子的特征。他们喜欢变化、新奇、新鲜,尤其渴望有趣、兴奋的事物。有趣的东西岂不比沉闷的课程更吸引人?你翻开基督教杂志,看看上面的广告,再运用使徒的教训,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最受人欢迎的往往都是那些新奇、具有娱乐性质的东西。这清楚显示了小孩子的观点和心态。使徒要以弗所人记住这一点,因为他们若不明白,就永远长不大。

小孩子还有一个特征,会导致他陷入被异教之风飘来飘去的危险,那就是孩子特别容易被吸引人的东西所影响。越引人入胜的东西,小孩子越喜欢。孩子没有鉴别力,也无法分辨这些事。表面越华丽,或者从某方面说越诡诈的东西,小孩子越容易相信。由于他欠缺分辨、理解事物的知识和能力,他轻易就受到那些华丽、特殊事物的影响。孩子常常面临这种五光十色的吸引,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需要受到保护,并且需要受教导、受锻炼。

这些都是在为使徒下面要说的话作引言。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的心态,因为我们四周环绕着这一切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我们若不自我省察,不明白孩子心态的特征,就没有必要继续探讨下面的事。有两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必须知道他是一个孩子;他也必须明白由于他是孩子,他的处境就有危险性。使徒把这些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求神原谅我们的不稳定、多变、随波逐流、反应冲动。由于我们缺乏纪律和知识,以致于常常对荣耀神、荣耀主耶稣、荣耀祂的身体之事漠不关心;求神赦免我们。我们都是以孩子的身分进入这生命中,我们都是“从灵生的”,“从上头生的”, “重生”的。也许有些人已经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基督徒。我们是否仍然是小孩子,“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但愿神怜悯我们。

19.魔鬼的诡计

“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弗四14)

我们现在要仔细观察属灵的小孩子会面临哪些危险。令人惊奇的是,圣经花了许多篇幅和注意力在这个问题上。它不断警告人要防备这种危险。举个例子说,马太福音记载,我们的主警告说:“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七15)。多么严肃的警告啊!主耶稣又加以说明。祂在第二十四章说:“那时,若有人对你们说:‘基督在这里,’或说‘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看哪!我预先告诉你们了。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你们不要出去;或说:‘看哪!基督在内屋中,’你们不要信”(23~26节)。耶稣说:“我预先告诉你们了。”可是今日我们已经很少听到这一类的警告了。甚至现今有些人还厌恶这些警告。现今的教会似乎对于圣经一再警告的这些危险毫无所悉,也不加以理会。

再来看看使徒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提出的警告,有些我们前面已经引用过了。他说:“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祂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所以你们应当儆醒”(徒二十28~31)。他所有的书信中都可以看见这一类的警告。我们可以说,大多数的使徒书信都包含了一个显著的论证。使徒书信充满了论据、争论、说理、警告。例如哥林多后书第十一章,使徒在那里警告他们防备假教师。他说假教师的行为并不足为奇,因为魔鬼能装扮成光明的天使。加拉太书也可以说是保罗警告防备假教师的延续。他又在腓立比书写道:“应当防备犬类,防备作恶的,防备妄自行割的”(三2)。他在歌罗西书里警告基督徒:“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二8)。他也在教牧书信中警告说:要逃避“那敌真道似是而非的学问。有人自称有这学问,就偏离了真道”(提前六20~21)。

在这方面最惊人的论述见诸于彼得后书。使徒彼得警告他的读者,将有假先知在他们中间兴起,正如旧约时代假先知出现在以色列百姓中间一样;然后他就描述假先知的可怕。犹大书几乎从头到尾都是这一类的警告。约翰一书有相当的篇幅用来讲“敌基督”和假教师。启示录给七所教会的信,也特别论到同样的问题;事实上整本启示录都是这一类的警告。我们甚至可以说:新约的写成,多少是为了警告基督徒防备那些有关主自己和祂救恩的虚假教训,免得被引上歧途。

我要强调这节经文提醒我们的一件事,那就是用来描述危险的强烈词汇。它也出现在主耶稣的话语中。祂形容假先知“外面披着羊皮”,看起来那么天真、可爱、动人;然而他们“里面却是残暴的狼”。祂用如此强烈的词句来标明假先知的本来面目。祂又在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警告祂的门徒要防备法利赛人。祂说他们好像“粉饰的坟墓”。他们装得很吸引人,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污秽。这是相当强烈的用语,几近于辱骂了,却是出自那一位由神的爱道成肉身的人子之口。

保罗在使徒行传第二十章的用字也很类似,他描述假教师是“凶暴的豺狼”。他在腓立比书称他们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三18)。他在哥林多后书警告基督徒要当心假教师和假先知迷惑他们,“就像蛇用诡计诱惑了夏娃一样”(十一3)。不过最强烈的词汇出现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保罗警告他们要防范敌基督的,“这不法的人来,是照撒但的运动,行各样的异能神迹,和一切虚假的奇事,并且在那沉沦的人身上,行各样出于不义的诡计”(二9~10)。他说我们可能因着“错误的心”,而“信从虚假”(11节)。整本圣经论到这个题目时,其措词远比论及其他题目时要强烈。保罗称假教师是“犬类”。使徒约翰写到“敌基督的”;彼得提到他们是“陷害人的异端”,“淫邪的行为”,形容恶人“要用捏造的言语在你们身上取利”。所有的作者都用“谎言”来称这些假教师的教训。

根据圣经所言,这并不足为奇,所有的假教训都是撒但作工的结果,上面都有毒蛇的标志。它最初就是透过蛇进入人类生活里的。人本来在完美的状况中,与神相交,享受和神之间的交通。可是蛇进前来,用他诡谲的暗示、影射、建议去“诱惑”夏娃。圣经说:从那个时候起,人类的生活就被诡诈和欺骗所充斥。可是小孩子不明白这一点,使徒说:为了这缘故,主耶稣基督在教会设立了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

我先勾勒出这个背景,好让我们明白,这并不是保罗独有的看法。所谓的“高等批判学”一向主张只有保罗是这样的,他们认为保罗是一个律法主义者,而且偏执己见,不允许别人与他意见相左。非信徒固然很容易接受他们的说法,即使一些年轻和无知的基督徒也受其蒙蔽。我已经引用主耶稣基督的话,显示他们的说法有误。祂也用了诸如“残暴的豺狼”,“瞎子领瞎子”,“粉饰的墙”一类的词句。我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无法想像,我也不相信任何人在描述现代基督徒的光景时能比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十四节的描述更透彻。现今基督徒正被各样的异端和假教训所包围,所以我们研读保罗使用的词汇时,必须将其运用在这个世代的信徒身上。

我们要探讨的第一个词是“异教之风”。保罗说:“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这里的“异教之风”具有多元性,意思是各种假教训可能突然从东南西北不同的方向出现。我们实际上是被各种错误、假教训、异端所包围。这是早代教会的光景,今天仍然一样。即使在耶稣复活以后紧接着的那个世代,以及使徒的时代,异教之风已经开始吹了。

下面要思考的是“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就随从各样的异端”。这里“异端”真正的意思是“错误”,指远离了正统的教义或规范;它是指某种虚假的、不真实的、欺骗人的东西。保罗说:所有假教训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我们误入歧途,生发错误的心,所以我们对于他使用这么强烈的词句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接下去我们要来看他所告诉我们的,这些错误是如何教导出来、如何传达给人的。他说那误导我们、诱陷我们的“异教之风”,乃是受“人的诡计”所操纵。“诡计”是一个很有趣的词。我们不妨留意一个事实:在这一节经文里,有两个词是在整本圣经里只出现过一次的;另外还有一个词只出现两次,一次是这里,一次是在以弗所书第六章第十一节。这些词有一个专有名称,叫作“单现词”(hapax legomina) ,用来描述只在圣经中出现过一次的词。另外一个词是“飘来飘去”,前面我们已经提过了。

此处的“诡计”原文在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它。使徒真正用的词其实是“骰子”。它是指一种掷骰子的游戏。这种游戏常常会含有欺骗或诈术的因素。你一不小心,那个掷骰子的人就可能操纵骰子,掷出他想要的点数。只要手巧,手快,就很容易欺人眼目。此处保罗是在描述假教师用眩眼的手段来欺骗年轻的基督徒。他说他们就像精于掷骰子的人,知道如何操纵局面,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快速地动手脚,欺骗、误导你。

使徒并未停留在那里;他接着说:他们是用“欺骗的法术”。这也是指他们狡猾的手段。他要读者留意假教师的教训和方法是多么复杂、奸诈、聪明、诡诈。他们知道自己在作什么,他们充满了各种欺骗的法术。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词,它只在这里和第六章第十一节出现过。保罗说:“他们埋伏等候(译注:中文圣经和合本未译出此句)。”“埋伏等候”原来的意思是,“跟随着一个人,就像一只动物跟踪它的猎物一样。”不妨想像一只黄鼠狼追踪着一只野兔;一旦它闻到味道之后,它就紧跟着不放。野兔不时停下来,四处嗅一嗅,以为自己安全了;但是黄鼠狼慢慢地跟在后头,不捕获猎物绝不罢休。或者想想任何一种食肉兽,它们总是在一旁伺机而动,一待机会成熟,就一跃而上,猎杀其掳物。使徒这里用的词就是从这种意义衍生来的。它含有精密计划的成分,事实上它就是指一个刻意设计出来的系统。在以弗所书第六章,这个词被译成“诡计”,“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使徒用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词,是为了强调我们所遭遇的,是有备而来并且设计周全的对象。它用在动物身上是指它们跟踪猎物的本能;因此这个词带出了假教师的诡诈,以及受害者的可悲和软弱。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保罗的话:“中了那些意图陷害或俘虏人的假教师所设的诡计,”或者“陷入生发错误者凭诡诈所定的计谋。”使徒说:这是属灵的小孩子所面临的危险。

在此必须问几个问题。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现今的地位?主耶稣说:“我先前已经告诉你们了。”保罗对以弗所的长老也说过同样的话。所以我要重复我的问题: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地位?让我把这个问题再分成一系列的小问题。我们是否知道,错误不只是消极的,它也可能变得很积极而活跃?错误不只是缺乏完整的真理或教训;它是积极的恶。我这样说是因为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罪不当被视为积极的,它不过是消极的,是缺乏好的品质而已。根据一种广受欢迎的教训,我们不可以说某人是坏人,只能说他不够好。他们不相信有积极的罪恶这回事,同样,也认为没有积极的邪恶教训这回事。这等于否定了整本圣经的教训,因为我们已看过,圣经强调假教训具有积极的邪恶特质。

我们要明白的第二个有关假教训的特质是,它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不是偶然发生的。我们若熟悉现今的光景,就必然知道假教师的计划、方法,和组织。海外宣教士告诉我们,假教训和错误的教训,以及虚假的宗教带给他们的麻烦远远超过不信带给他们的麻烦。我们甚至发现,那些异端、邪说、假教训很少自己直接说服人相信,他们往往是从年轻的基督徒中间赢得跟随者。宣教士辛勤工作,领人相信之后,那些异端就开始寻找猎物,好像野兽跟踪猎物一样。这不限于海外,国内也一样。他们攻击年轻、刚信主的人,在他们心中产生怀疑,使他们疑惑圣经的权威,主耶稣这个人,祂的代赎,以及基督徒的各种基本信念,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歧途。

我们也必须强调,这些假教师“埋伏等候”。他们是有计划的,他们清楚知道自己在作什么。假教训总是结构严密,而且充满热情的。当假教训与正统教训在这些方面互作比较时,它们总是使后者汗颜。特别是其跟随者在经济支援上所表现的慷慨,以及他们在文字、聚会、义工上的积极,都使人印象深刻。主耶稣有一次说:“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较比光明之子更加聪明。”在我们提到的这些方面,尤其如此。假教师“埋伏等候”;他们早有准备,并且以精湛的技术和机敏、热心、力量来实现其计划。这并不足为奇,因为这一切都是从魔鬼来的。主耶稣说:魔鬼是“从起初说谎的”,是“说谎之人的的父”,他能装扮成“光明的天使”。在这世界上曾经出现过最聪明的计谋,就是魔鬼在伊甸园对亚当和夏娃所施行的诡计。多么完美的计划!多么天衣无缝的计谋!魔鬼对于接近他们的门路早已摸得清清楚楚。他的方法又是何等巧妙,看不出任何破绽。从那时候起,跟随他的人也都具有这些特色。

假教训的另一个特色是诡诈。这可以从“诡计”、“欺骗”、“法术”等词看出来。这说明了假教训的吸引人之处。由于它们看起来很吸引人,所以人们很容易接受,特别是在信心上还是小孩子的人。假教训总是简单直接的,它告诉我们根本不需要花时间来研读以弗所书,以弄明白教义;真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他们说你只要相信就必得着。它常常提供“捷径”;总是又简单,又直接,而且立刻可得。在这里我们看见它的狡猾。这是一种咒法或魔术。就好像古时候有人在游乐场把各种东西丢到一个大袋子中,然后廉价卖给人;由于他说得天花乱坠,买的人以为占了一个大便宜,结果发现里面都是一些破烂。

我们也可以用几个特别的教训来说明它在属灵领域中的情形。例如我们受邀参加一个教会,这个教会答应为我们作一切事。我只需要向神父认罪,然后让教会照顾我的灵魂。听起来多么聪明、可信、动听啊!这也是为什么它能成功,为什么每一个错误、虚假的教训一开始就能抓住人。它显出了蛇的狡猾。正如蛇引诱夏娃,其使者和喽啰仍在继续欺骗诱惑无知的人和没有提防的人。

我们要来看如何侦测出这一切诡计;假教训有一个特色,就是常常掠夺主耶稣基督的荣耀。难怪保罗写到“人的诡计”,因为所有假教训都以某种形式高举人。他们并不否认主耶稣基督;他们当然不会这样作,他们还不至于傻到这个地步。可是他们否认、掠夺祂的荣耀。他们高举神父、马利亚、教会、教皇,或死去的圣徒,或某些自称见了异象的妇人。通常他们都把人放在中间的重要位置,而巧妙地使主耶稣基督不再是“一切,也在一切之内”(西三11吕振中译本)。这是因为魔鬼恨神的儿子甚于一切,他狡猾地略去主的荣耀,而高举一个人,或一群人,或一个组织。不再是只见基督,只高举基督。

这是测验每一个教训的聪明方法。使徒约翰在他的书信中警告我们,不要相信每一个灵,又提醒我们许多假先知已经来到世界上,有很多敌基督的,我们必须用一种方法来试验他们,“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神的灵来。凡灵不认耶稣,就不是出于神”(约壹四2、3)。要看基督被放在什么位置上,以此来测验每一件事。如果祂不被重视,如果祂不是居中间的位置,如果祂不是独特的、超越万有、在万人万物之上的,那么这个教训就是假的。

最后,我们受到教导说,我们应当恨恶、反对所有假教训。新约告诉我们,主耶稣和所有使徒都恨恶它们,并且警告人也小心提防。但是我要问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是否作到了呢?你个人对此抱着什么态度呢?你是否像许多人那样,认为不必在乎这些负面的东西,只要满足于正面的真理就够了?我们是否也采取现在很普遍的教训,厌烦对假教训提出警告和批评?你是否同意某些人的看法,认为消极地谴责异端未免有失爱心,应该总是注重积极面?对这种态度最好的回答是,主耶稣基督也责备邪恶和假教师。我说过祂说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和“粉饰的墙”,以及“瞎子领瞎子”。使徒说“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那是圣经的用语。毫无疑问的,教会落到今天的光景,是因为我们未遵行圣经的教训和勉励,把自己限定在正面的、所谓“简单的福音”上,而未强调负面的部分,未加以批判。结果是人们一旦遇见错误却无法分辨。他们轻易接受看来不错的东西,对那些找上门来讲论圣经和赠送“属灵书籍”的人大为欢迎。他们出于童稚的天真,竟在不知不觉中代为宣传假教训,因为他们看不出有什么不对来。他们不知道对于错误的教训我们必须加以谴责和唾弃。可以想像他们原先充满爱心,但受到魔鬼诱惑,这个狡猾的仇敌一直埋伏在一旁,一路跟踪他们,然后突然之间以他的聪明和诡诈攫住他们。

没有人喜欢消极,去谴责、揭露错误也不是什么愉悦的事。但是任何传道人若以谦卑的心,略为感觉到一点保罗对人灵魂和属灵光景那种沉重的责任,他就不得不提出这些警告。这样作在现今的世代并不受欢迎,可是传道人不作的话,信徒就容易被假教师引诱,如同蛇引诱夏娃一样。我们不再是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但愿神开我们的眼睛,怜悯我们,给我们属灵的悟性和辨别力,好叫我们在今世得以抵挡魔鬼的诡计,将荣耀归给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祂是教会的元首,我们得以成为其肢体是何等的荣耀!

20.用爱心说诚实话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弗四15)

这段话显然是一个较大的论述之一部分。它介绍了使徒有关教会功能的正面教训。教会事工的目的,是要使我们“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我们已经看过,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得从现今我们所在的地方开始。我们一开始必须承认,我们是小孩子,具有小孩子的一些特征;这是指属灵方面而言。使徒警告我们不要作小孩子之后,他又勉励我们:“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首先我们来看译成“说”这个字的意思。从某方面看,它并未涵括使徒用这个字的所有含义。他用的这个字通常并不是译作“说”。或者反个方向说,通常译作“说”的那个字并不是使徒此处用的字。这里的希腊原文的意思是“宣告”,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翻译成“用爱心宣告真理”(译注:“诚实话”或作“真理”,英文都用“truth”一字)。它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当“在真理里面”,“走在真理中”。可能最好的翻译是“在爱心中持守真理。”当然那包括了述说、讨论、教导真理。不只是用口说,而且它涵盖了我们的言行。我们应该诚实,行在真理中,活在爱里。使徒的意思是,我们不要再作小孩子,上下起伏摇动;而应该在爱心中持守住真理,凡事长进,连于基督。

我想整本圣经里恐怕没有一处经文比这句话引起更多的误解了。这句话和约翰福音第十七章第二十一节的“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是主张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人和力倡建立“普世教会”者最喜欢的两处经文。它们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口号。所以我们必须仔细研究思考这句话。

这句话广受欢迎是因为它被抽离了上下文。把一句话从它的上下文抽出来,变成一句口号,是最危险不过的事。圣经里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放在它的上下文里来看待。若不这样作就违反了圣经。稍后我们继续研讨时还会看到这个原则的重要性。我们也要记住保罗在这一整段话里基本关心的事。他说到“用爱心说诚实话”的时候,并不是仅仅指要和善,有爱心。我一开始就提到消极的部分,是因为这正是现今人们解释这段经文的方式。现在讨论教会合一的问题时,就自然会以此为根据。交通和团契被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他们说没有什么比交通更重要的了;合一本身超越一切。他们说缺乏合一乃是导致传福音工作受拦阻的主要因素。他们又说:“若缺少合一就无权指望复兴。教会落到今天的地步,福音传不出去,都是因为教会里面太多纷争。”他们说:“现今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我们不惜任何代价联合在一个大教会里,把交通和合一放在最高的位置。”他们说:“为了达此目的,我们必须包容每一件事;只要一个人和蔼可亲,态度友善,多行善事,特别是肯牺牲小我,那么他相信什么或不相信什么都无关紧要了。”

他们又说:“重要的是一个人应该有‘基督的精神’,渴望效法基督的样式。这就足以使他成为一个基督徒!”他们说:“过去的世代太过于强调教义的正统性了。一个人可能对基督的认识不清楚,可能不相信代赎的教义,或童贞女生子的教义,或基督身体实际的复活,但是只要他有一个敞开的心,能容忍其他人的意见,待人亲切善良,有恩慈,关心别人,特别是那些受苦、有需要的人;热衷于伸张正义,包括政治上和社会上的正义,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他们说:“一个人作什么远比他所持的教义观点重要得多。”他们辩称,只有展现出所谓“基督徒的精神”,才能影响教会外面那些对教义一无兴趣的人。事实上坚持自己的教义观点,而批评别人的观点,几乎可以被视为一种罪,常常被描述为不符合基督徒的表现。这是一般对于“用爱心说诚实话”的解释。

我可以轻易找出一些醒目的例子来说明我要讲的,例如你可能留意到,有些知名的宗教书籍之书评者,在碰到别人对这本书不同的评论时,就立刻对那人展开批判。其实这是测验他的学术风度最佳的试金石。“学术风度”的意思是,你发现每一个观点都很有趣,每一种观点都有其特色。你若想被人视为学者,最好别说哪一种观点是对的,哪一种是错误的;你也不能批评,因为一开口批评就违反了基督的精神,是缺乏爱心的表现。“用爱心说诚实话”的意思是,你或多或少得称赞每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别批评其他人的观点,毕竟每一样东西里都多少有一点真理的成分。

所以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这样解释保罗的论述是正确的吗?这真的是“用爱心说诚实话”的意思吗?我可以立刻指出,这绝不是保罗的意思,因为他此处不只是告诉我们凭爱心说话。他的意思是“说出真理”或“持守住真理”。使徒没有叫我们培养一种模糊的、仁爱的精神,而是要我们在爱心里持守真理。“真理”一词本身就显示现今那种普遍的解释错谬之处。更进一步说(由此也看出上下文的重要),如果这句话只是鼓吹一种慈爱的精神,那么我们如何将它与保罗在第十四节所说的话连接在一起呢?如果“用爱心说真理”,“在爱心中持守真理”的意思是我们对每一种观点和教义都面带微笑,从来不批评、谴责、拒绝,那么我们怎能“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呢?这种所谓的“仁爱精神”根本不能容许使用诸如“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以及“埋伏等候”一类的词句。经文本身,特别是上下文本身就使得前面那种解释站立不住;它等于完全否定了保罗的论述。我们可以毫无犹豫地这样坦白说:把生活,或“精神”,或善行,或任何事物放在真理前面,都是否定了新约的基本教训;此外也直接抵触了使徒在第十四节里的严厉警告。这种避免作任何批评和分辨的态度,等于是把我们这些二十世纪的人当作权威,而不是以“蒙召作使徒”的保罗,以及主在教会里设立用来提醒我们、警告我们的那些人为权威。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友善、亲切、带人情味,都不能构成基督徒的信仰。你可以拥有这一切品质,却仍然远离基督徒的信仰,即使那些否认基督徒信仰的人也可以拥有这些品质。离开真理就没有基督徒的信仰可言。不论如何,“在爱心中持守真理”不是指一种模糊的、感性的仁慈和交通,或兄弟之爱。

从积极面来看,请注意使徒是说“持守真理”。他一开始用“惟”这个字,暗示这一节是和第十四节互相对照的。我们不要再作小孩子,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而应该有相反的表现。除了要避免见风转舵,轻易就相信任何事之外,我们也要“持守”住一些特别的、确定的东西,包括真理。我们不可朝秦暮楚,昨天相信一件事,今天又相信另一件事;必须照圣经所教导的,坚固不摇动,持定真理,行在真理中。持守真理是与随风飘来飘去相对立的。由此可见把握上下文的重要性。一旦你让圣经自己说话,而不是断章取义,用一小段经文来作口号时,许多问题和难处就自然会消失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用爱心持守住真理呢?它用在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我不能持守住空气,我也不能抓一把尘土放在手心,然后持守住它。可是圣经告诉我们要“持守”。其实很简单,我在持守任何东西以前必须先知道那是什么。它一定是可以把握的东西,是确定而且能够描述的。使徒说那个东西就是真理。显然他所指的真理是能够加以定义的。紧接着的问题自然是,如果我没有一个标准,怎能分辨环绕在我四周的各种“异教之风”呢?我们怎么知道孰是孰非呢?若没有一个标准,我怎能侦测出“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怎么知道它们正“埋伏等候”要矇骗我,使我误入歧途呢?在商业上,有所谓的标准度量衡。这是绝对必要的,不然我们根本无法知道交易是否公平,我们有没有被骗;我们也无法互相监督,这样下去怎么作生意呢?在属灵领域和教会中也是一样。除非你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你很难避免被异教之风摇动。你无法持守一个无定形的物体;你不能依靠像风那样吹来吹去飘渺无定的东西。

根据定义,以及参考第十四节,我们可以推论说:“真理”乃是可以界定,可以分析,可以用命题加以陈述的。虽然我这番话完全是建立在基本的逻辑和思维上的,而且是最忠实地根据圣经而说的,但它却与现代流行的说法大相径庭。有人说:“你这样讲未免伤感情,有损合一和交通,会引起分争。”这个世纪的人尤其不喜欢使徒信经、信仰告白、精确定义之类的事。基督教变成一种含糊、没有确定精神的慈善事业。这在一些书籍、讲章、会议、宣言中,都曾公开地被提及。如今我们更应该在圣经的亮光下来面对这个问题。根据使徒这里的教导,我们怎能认可现今流行的态度呢?保罗的教训使我们无法接受基督教与犹太教联合会议,或普世信仰大会之类的事,那些人声称我们其实都是在作同样的探索,反正攀登一座山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途径。

这种现代的观念不但违反圣经,而且与基督教会的整个历史相抵触。某些教会几乎在每一次的敬拜中,都背诵使徒信经,亚他那修信经(AthanasianCreed),或者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的一部分。所有大教会都有信仰告白:英国教会有三十九条(Thirty-nine Articles),长老会有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欧陆的路德教会有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还有很多教会用海德堡信条(Heidelberg Confession)和要理问答(Catechism),或采取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我们若不带任何批评的动机,而只从历史的伟大事实来看,就不得不说,现代人的态度是无知的,因为他们忽视了整个教会历史,以及她所有的信经和信仰告白。

那些信经和信仰告白是如何产生的?虽然我们知道使徒信经不是使徒们亲手拟定的,它们是初代教会定下的,目的在使信徒对众使徒的讲道和教训有简明的陈述可循。为什么早代教会相信那是必要的?为什么他们要拟定亚他那修信经和尼西亚信经?这些问题都非常切合时宜。难道我们可以说那只是因为当时生活悠闲,哲学家和神学家喜好谈论、辩论、分析各种思潮?或者说律法主义者和好事之徒把耶稣本来简单而轻松的福音弄成完全相反的面貌?教会历史清楚显示,这些猜测并不正确,每一个信经和信仰告白的拟定都是为了维护教会的生命,捍卫有关主耶稣和祂伟大救恩的真理。正如圣经所预言的,和使徒所警告的,假教师和谬误的教训已经渗入教会里了,结果在教会中引起许多混乱。教会一些被圣灵充满的领袖,在神的引领下清楚看见如果这一类的教训继续在教会里蔓延,早晚教会要被毁灭。因此他们就召开教会大公会议,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集合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领袖,来共同对付当时的情况。

这与现代的普世教会运动不一样,他们并未宣告他们是一体的,或声称彼此观点上的差异无关紧要。他们聚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明白指出基督徒必须相信什么,并且声明任何人若拒绝这些真理,就当被视为异端,遭受谴责,被赶出教会。他们觉得教会的整个生命和前途都已面临存亡危急之秋,必须立刻终止信徒对于重要教义的困惑和犹豫。因此他们拟定信经,界定什么该信,什么不可信,在对与错、真理和谬误之间划上一条分界线。历史记载有各种的异端邪说和有关主耶稣基督的谬误教训兴起,但是亚他那修以及后继者敢于挺身而出,极力反对,加以斥责。可惜今天这些信经都被搁置一旁了。我再说一次,这样作不仅是违背圣经的教训,并且是否定了教会史上最荣耀的一段时期。

除非你明白真理,你无法去“持守”它。有些教义对基督徒的信仰是绝对必要的。其中一个是圣经的权柄。若没有神的话语作为我们信心和行为的绝对权柄,一个人怎能分辨真理和谬误呢?圣经若不被视为惟一的权柄,那么每一个“异教之风”都是被允许的;若是这样,就没有基督徒的信仰和救恩可言了。同样的,我们对于主耶稣基督这个人也不能有任何争论。祂是神子,也是人子;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正如我们前面说的,早代教会看见了这个教义的重要。新约的教训完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希伯来书的作者看到这一点,他指出基督的超越性,认为神“在这末世藉着祂儿子晓谕我们”。由于希伯来的信徒对此真理产生疑惑,所以作者特地写这卷书信给他们。对于主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保这个事实,不可有任何争议。教会不能为基督,为祂这个人,祂的奇妙降生,祂代赎的死,祂身体的复活等起争论。保罗对哥林多人说:基督若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保罗告诉哥林多人,他蒙召作基督的使者,所传讲的乃是“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五21)。

还有我们前面提过的因信称义的教义也极为重要。保罗告诉加拉太人,如果他们拒绝这个教义,而企图靠律法称义,就会“从恩典中堕落了”(五4)。我们要记住,那些困扰加拉太教会的假教师并未真地否认主耶稣,和祂代付的赎价;但他们教导说,外邦人除了相信基督以外,还必须受割礼。保罗一点都不能忍受这种假教训,甚至当彼得看来似乎赞成这教训时,保罗不惜“当面抵挡”彼得。保罗并不是忽略基督徒是否应该受割礼的问题,而说只要略略相信基督就可以了。他在这一点上绝不让步,因为这样就等于是传“另一个福音”了。

基督教会成为今天的样子,是因为否定了启示的教义和真理。圣经中启示的真理,就是“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如今被哲学、现代思潮,特别是科技取代了。我们不研读圣经,反而企图用哲学的方法去寻找神,界定神。怪不得今天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卓越的圣经教导了,它被伦理讲座和诉诸感性的演说所代替,我们听到的大部分是勉励人要勇敢,尽忠职守等政治性的谈话。但这不是圣经的教训,不是保罗所说神呼召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去作的事。现今教会欠缺清楚的教导,对于神,对于弟兄之爱、学像基督、行善、彼此相爱等只是一些模糊的教导。这是因为要有扎实的教训,必须教师清楚知道真理是什么。教会的责任不是去猜测神,而是教导所启示的有关神的真理,将圣经启示的原则沟通出来,在信心上建立信徒。

显然我们必须切实知道真理是什么。我们不可花费一大堆时间来争论那些臆测的事;应该先从已经启示的真理开始,加以解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明白、相信、“持守”真理,而不是以哲学的方法去思考人生和人生的意义、问题。传道人在讲台上不是要对会众说:“我认为这样”,或“我得到这个结论”,他应该说:“主这样说”。我们要像保罗对罗马人那样说:“感谢神,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六17);或者如他对提摩太所说的:“你从我听的那纯正话语的规模,要用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常常守着”(提后一13)。保罗已经教过提摩太“纯正话语的规模”;他不是只告诉提摩太效法他在保罗身上看见的灵,他乃是要提摩太持守那“纯正话语的规模”。保罗写给加拉太人时也说了类似的话,他所传的不是自己的看法,他说:“弟兄们!我告诉你们,我素来所传的福音,不是出于人的意思,因为我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我的,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一11、12)。他对提摩太说:“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二2)。基督徒的信息是明确的真理,它包括了有关神的,主耶稣基督的见解,祂的性情,祂的工作,圣灵及圣灵的工作,惟一的救恩,教会,以及一切有关生命的真理。我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一切,是因为如果我们对这件事认识不清,就没有必要继续看下一句话。“持守真理。”

但是我们也要小心,要“在爱心中持守真理”。我再强调一次,这一句话和这整个论述一样,都必须在第十四节的亮光下来看。在讨论那一节的时候,我极度强调使徒所用的强烈词汇。可是他却在此处勉励我们要“在爱心中持守真理”。第十四节的强烈语气是否与“在爱心中持守真理”相矛盾呢?显然并没有,但它能帮助我们去解释这一节里有关爱心的部分。在第十四节的亮光下看,这里不只是指良善,恩慈。从一般的人接受的角度看,使徒保罗并不是一个“良善”的人。一个被基督的爱充满的人,不只是在天然的层面上“良善”,因为那只是出于人的性情,完全是次要的。那不是保罗所谓的爱心。使徒这里的论点是,我们“持守真理”的时候,必须留意自己里面的灵。假教师会搅扰我们,伤害我们,我们必须抵挡他,竭力抵抗。但是我们千万不可以在一种谬误、苦毒的灵里这样作。

保罗特别要对付教会信徒彼此之间说话的方式,并纠正我们中间可能出现的错误。当然问题最严重的是假教师,就是犹大描述“偷着进来”的人,但我们中间也要用爱心陈述真理,持守真理。使徒的意思是,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定义和规条的绝对必要,一方面也不可僵硬严厉,流于律法主义或自以为义。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对不可使人感觉我们只是一心要证明自己对,别人错。我们绝不能只是为了辩倒别人而这样作。我们中间很多人都犯了这个毛病。

同样的,党派性是不可取的,贴标签是不可取的,批判的灵也是不可取的。有些人完全被一种党派的精神所控制,如果你不采用他们特有的习惯或术语,就会遭到责备。我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告诉我,他对我感到失望,因为我讲解以弗所书第二章的时候,一次也没有提到加尔文主义。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说圣经也未提到那个名词啊!我的朋友太受党派精神控制,以致于他开始怀疑我的立场。党派精神往往会使人用一种纯粹理性的方式去了解真理,并且使人容易被偏见所辖制,这常常与他长大的环境有关。

我们不可以单用这种理性的方式去解释保罗的作品。如果我的心不被真理感动,我感觉不到它和它的能力,那么我的灵里就出了问题。真理必然带来感情,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必然会有感情,有感觉。真理若只用理性去了解,它就会变得僵硬、枯燥、无味;这样作的人不可能用爱心持守真理。我们只有在为了阐明真理,为了帮助别人,为了得人灵魂的情况下,才能用强烈的方式陈述真理。我们这样作是因我们为那些被误导、被领歪了路的人感到难过;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错,我们对。我们的目的是将他们带回到真理中。让我们以谦卑的灵这样作,知道自己的不可靠,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犯错,都可能陷入错误中。我们的言词总是要谦和,留心别曲解圣经,或误解圣经。我们必须“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

换句话说,我们绝对不能从谴责开始;必须总是从解释和说明开始。如果我认为另一个人的观点有误,我不可以立刻攻击他;应该先将真理放在他的面前,而且试着尽量用说服的口气。我必须试着把他赢到真理这边来。更进一步说,我必须同情这个人。或许他还是一个属灵的婴孩;由于所受的教导有限,他才会产生这些不正确的看法;我应该对他心存怜悯。圣经记载主耶稣看见这些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这是我们看待那些信心还稚嫩的人所应有的态度。我们必须包容他们,对他们存忍耐的心。

让我们回忆一下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论到吃祭偶像之物时所说的话。他自己对这件事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他说虽然他有权吃这些东西,这样作没什么不对,然而若为了不使信心软弱的弟兄跌倒,他就情愿不吃。“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八13)。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第一节说得更清楚:“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在真理上妥协;我们必须不惜代价来持守真理。但是我们要用爱心去持守,去说服人,以赢回他们,使他们明白真理。与此相反的态度是:“声称真理并不重要,基督徒只要行为良善,表现出基督徒的精神来,就足够了,他信什么并不重要。”错误一定得揭露出来;所以保罗在第十五节前面先提出第十四节那番话

总而言之,爱不是多愁善感,也不是软弱。爱是坚强的,真实的,纯洁的。真心爱一个人就是一切为他的好处着想。有时候爱会带来痛,我们有时候不得不为了爱而狠下心。一个从来不管教孩子的父母是失败的父母。“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十二6)。我们若真被爱的灵所激励,就会关心其他的基督徒,急欲帮助他们脱离谬误,不再作小孩子。也许我们不时得说话严厉,管教他们,责备他们,不遗余力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爱心并不是对每件事都面带微笑,表示自己的宽容,也不是声称只要我们同心,别的事都无关紧要。爱本身是最刚强的、执着的、威严的。爱强烈到一个地步,可以为了赢回、挽救、保护所爱的对象,使其免于陷入悲惨的境地,而不惜责备、击打他。“爱情如死之坚强。”

保罗在加拉太书第四章,精辟地阐释了“在爱中持守真理”的意义。他严厉地责备他们之后,忽然说:“如今我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幼稚的加拉太人可能因为保罗告诉他们真理,而觉得他成了他们的仇敌,似乎对他们怀着仇恨。他向他们保证,他这样作是出于爱。十九节又说:“我小子阿!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他像一个母亲爱自己的孩子;由于他爱他们,看重他们,他才在信上严厉地谴责那迷惑他们、困扰他们的异端。他憎恨谬误,但深爱他们。因为他们看不清错误所在,他才在信上用这么强烈的词句;就像他为了真理的缘故,当面抵挡彼得一样。都是为了真理,但他是在爱心里这样作,好像一个母亲爱她的孩子那样。他也因此而把彼得和加拉太人挽救过来。

我们可以用初期教会宣布的一个知名的原则,来作为我们处理这一切的根据:“在主要的事上合一;在次要的事(即没有绝对必要性的事)上开放;在每一件事上宽厚。”

21.长大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

(弗四15、16)

这几节经文结束了使徒从第一节开始论到有关教会合一的这整段论述,并且将其带到一个高潮。因此我们讨论这两节经文时要谨慎,务必将上下文铭记在心。使徒所关心的并不是基督徒当中一般的合一,而是基督身子的肢体,也就是教会里每一个基督徒中间特有的合一。这导致他从第七节开始特别论及教会的本质和组织。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写下有关教会的教义,他乃是要指出,真正了解基督教会的本质以后,合一的原则就变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了。原本一直暗含的教会之教义,到了这里忽然明显起来:“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第十六节则更明显。我们不要作小孩子,应该“长进”,不只是个人长大,而且整个教会一起长大,好叫整个身子成熟,“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使徒强调我们应该“凡事长进”。

圣经一贯强调基督徒生活中维持平衡的重要。若是只在某方面长大,其他方面却原地踏步,就成了畸形;因为有些部分过度发育,有些部分却发育不全,就会失去平衡,变得不伦不类。基督徒必须均衡地发育,“凡事长进”,在每一方面都发育平衡。我们要长大,不仅是心智和悟性上,并且在内心、感觉,和情感上。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审查自己,包括我们的行为举止。我们是否在智能上有长进?我们对真理的认识比一年前增多吗?我们对圣经有更多的认识吗?我们对属灵事物的怀疑和困惑是否越来越少?

让我举一个例子。一个学生选了一门课,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好像坠入五里雾中。他什么也听不懂,感到一头雾水。他想干脆放弃这门课算了,可是别人劝他最好坚持下去。他接受劝告,继续去上课,虽然还是懂得有限。几个月之后,他忽然开了窍,开始明白老师所讲的。从那时候起,这门科对他而言越来越清晰,他觉得应付起来得心应手。

基督徒的生活也很类似。常常有人告诉我,他们刚开始参加聚会时,对听到的东西所知有限。他们感觉有某种灵与他们同在,但是他们无法完全明白台上的信息。然而他们继续参加,过了一阵子,他们慢慢地开始明白那些教训。那是长进的记号。随著年岁增加,我们对真理的认识和了解也与日俱增。

在感觉和情感方面也一样。福音的荣耀真理是否越来越吸引我们?它是否比以前更能感动我们?或者我们已经变得对福音麻木了?如果福音不能越来越感动我们,使我们越来越觉得讶异、惊奇、赞叹,那么我们的光景就极悲惨了。有许多基督徒,他们的感觉只局限在刚信主的时候。他们似乎从那时候起,就再也没有经历过同样的感觉。可是我们继续走在人生旅途上的时候,应该对我们所信的,有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如果我们的感觉没有日益被挑旺,那就显示我们的知识没有长进。对基督徒真理的认识,必然会带来感动。两者紧接在一起,正如黑夜紧随著白日一样。我们越多认识主耶稣基督,就会越爱祂。我们对有关祂的真理知道得越多,它们就能以越深刻的方式感动我们。同时我们也必须在行为举止上,显出长进来。我们要“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让我引用使徒在别处的话,来支持这个教训。他在哥林多前书写道:“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十四20)。我们在生活中的恶应该越来越少,而在心志上要长大成人。他又在罗马书说:“你们的顺服已经传于众人,所以我为你们欢喜;但我愿意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十六19)。我们在恶事上要像小孩子,甚至在恶事上死去;可是在善事上我们要聪明,长大,成熟。

不要再作小孩子,乃要凡事长进。但是我们必须长进到“连于元首基督”。这个教义我们在研讨第十三节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了。它的意思是,作为身子的肢体,我们应该一起长大,以配合基督这位元首。换句话说,保罗要身体的每一个肢体能与头相称,回应头的命令。头是典范,是标准,我们的头就是基督。身体的每一部分,不论它多么渺小,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都必须与头相称,配得上头。不能有任何冲突或欠缺。我们都很熟悉自然界里缺乏和谐与比例时的情形。你可能看见一张漂亮的脸庞,却配上一双丑陋的手,或者一个好看的身体却配上一双难看的腿。使徒说,教会里不应该有这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情形,整个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应该分配均匀,没有一部分特别突出或醒目。每一个肢体都应该联络得合式,比例恰当。这是我们与别人交往时以爱心说诚实话的结果。我们要一起成长,尽量以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成熟度长大,这样身体就能展现一种均匀的美;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头与各肢体之间不可有任何冲突。

这个真理还有一个层面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每一个肢体都应该发展到一个地步,能随时回应主。我们不但要与祂配合,并且要让祂使用,受祂指挥;以至于当头打算作什么时,身体的任何一个肢体都不会拦阻,或有所保留,或拒绝回应。这在第十六节尤其明显,使徒在那里提醒我们基督是头,他又加上一句,“全身靠祂联络的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

毫无疑问的,这是使徒写过最复杂的论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些解经家,甚至一些早代教会的教父都很直率地指出,保罗在这里变得有点混乱,他开始有些心不在焉;他一句一句写下来,到了这里他竟忘记开头写些什么了。除非我们使用保罗在前一句已经为我们提供的关键字,否则这一节经文确实不容易读,也不容易明白。我个人相信,保罗现在是要带出他的结论,把有关基督徒是基督身子的肢体这个主题带到最高潮,他急于将每一个细节都包括进来,所以他增添了许多东西,以致于产生了这么复杂的句子。

当然这里是另一个描写基督身体的画面。我们已经说过,这是保罗描写教会时最喜欢用的方法。稍后我们观察这个特殊的画面时,就会发现它也有所不足。他多少会超越他所用的画面,因为不论这个画面多么适当,都无法涵盖真理的全貌。所有的例证都有这个问题,所以需要好几个例证来陈述一个真理。使徒把教会比作一个身体,一座建筑物,一个新妇,一个伟大的国度。他这样作是因为没有一个例证能够说明一切。身体的画面虽然是所有例证里最充分的,但还是会产生一些难处。

我们首先来看这里的特别用语,再来看整节经文。第一句话是,基督是元首。谈到身体,我们总是得从教会的头开始。使徒已经在第一章说到,“又将万有服在祂的脚下,使祂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此处他是重复那句话,因为我们总是要从基督是教会元首的这个事实着手。祂是教会生命的源头、力量,和生长的动力;离了祂,就不可能有教会。

论到我们基督徒的地位,他提出了两点。第一,我们是“联络得合式”的;第二,我们是“彼此相助”的。关于“联络得合式”这句话,幸亏使徒在第二章提供了一个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它的关键,“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二21)。我们前面讨论那一节的时候,曾经提到使徒混合了他的比喻;他先从建筑物的比喻开始,然后以身体的比喻结束。意思都是“紧紧以和谐的方式相连”。使徒用的词句意思其实是“许多部分连在一起”,彼此配合的天衣无缝。他论到我们是教会的肢体,基督是身子的头,我们各自为肢体,而且彼此配合。每一样都放在正确的地方,每一个接缝都连接得妥当。这些词意思都很类似。它们都是指,许多部分不但是连在一起,而且互相配合,就像是身体的各部分都连在一起一样。

在这一点上,我们最好对比喻有一些认识。我们身体的关节部分,在骨头顶端有一个杯状物,另一块骨头顶端的球状物则刚好嵌进这个杯状物里。杯状物和球状物的表面都很光滑,所以不至于摩擦,每一部分可以轻易而和谐地运转。根据使徒的教训,教会的每一分子都应当如此。他们应该以这种方式在凡事上一起长进。教会最理想的情形是,每一个肢体仍然保持他的个别性,并且与其他肢体配合,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没有棱角,没有嘎嘎响声,每一部分都“联络得合式”。

可是使徒并未以此满足;他又加上一句,“彼此相助”,意思是“紧紧相连”,以带出他的用意。它是指“连在一起”。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心理上的合一、了解、同情。换句话说使徒略为转移他的重点,从纯粹机械性的“联络得合式”转移到心灵的紧密连结上。这对真正的合一,对身体要发挥适当功用都是很重要的。基督是头,我们这些作为肢体的,应当联络得合式,彼此相助。

现在我们要问,如何达到这理想呢?答案见于使徒作过的最难明白的论述之一。那就是“百节各按各职”。难处出在“百节”的“节”字,因为我们很快就会联想到前面已经提到过由杯状物和球状物构成的关节。其实这个新字的含义略有不同,可以翻译成“环带”或“环接”。换句话说保罗是说,这些环带不仅是把我们连在一起而已;它们固然有此功用,但是它们还有更重要的功能:让生命所需要的供应和能力透过它们传到身体的每一部分。如果将其读成“每个关节各按各职”,就是在误导人,因为它会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是“关节”在供应。其实并非如此,供应不是来自关节,而是来自环带。所以有些解经家把这句话译成“透过每一个供应的连结”,或“透过各负责供应的连结”。保罗所指的“节”其实是指管道,透过这些管道,生命的供应、营养、精力能传达到身体的各部分。这种重要的供应是藉着各环节而交流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读:“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藉着各环节彼此供应。”

接下去的一个词是“供应”(译注:中文圣经和合本作“彼此相助”)。使徒用的这个词有“丰富供应”的意思;不仅是足够,而且绰绰有余。使徒约翰在他福音书的一开头所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从祂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一16)。保罗在以弗所书已经表达过同样的意思,“祂极丰富的恩典”(二7),“基督的爱……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三19)。这种供应是丰富的,它透过环节,透过供应的管道,传到身体的各肢体上。这正是“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彼此供应”的意思。

然而使徒又加上一句,“照着各体的功用。”“功用”是指“生效的能力”,有成就某种事的力量。“照着各体的功用”是指照着每一部分的能力。保罗说这种生效的能力之供应是极丰富的;它由环带传到身体各部门;然后他又补充说,这能力的多少是照着“各体的功用”赐下的。身体的每一部分并不是领受同样的分量,它们是根据各自的能力而接受所需要的一切。

我们可以把这几句话归纳成这样的教训:身体的元首是主耶稣基督。我们这些各自作肢体的应该照着元首的心意去行。我们每一个人都联络得合式,籍着祂源源不断的供应,互相连结,互相帮助。每一个部分无分大小都是绝对充足的,都得到他一切所需要的。并不是每一个肢体都一模一样,我们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每个人的能力各异,也应该照着他的能力被充满。换句话说,使徒这里是归纳并且重复他第七节的话,“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在作法上,恩赐上,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肢体比较不醒目,有的肢体比较不体面;这些在哥林多前书第二章已经告诉我们了。

眼睛,鼻子,舌头,并不是一样重要,但是它们都是身体的肢体,对于身体的运作都一样重要。每一部分都从身体得到充分的生命和精力,以发挥各自的功能。

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教会需要这样的组织?使徒说这一切是为了“使身体渐渐增长”其实他在“全身靠祂”的后头加上一段插进来的话,就是“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然后他用“使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来完成整句话。换句话说,神以这种奇妙的方式设计了教会,目的是叫她长大。这就是为什么各关节需要联络得合式,有环带将生命和能力源源不断地供应到身体各部分,为的是叫身体长大。请注意保罗所说的,“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目的是为了促进生长,或者用另一种方式说,要叫身体得建立,正如第十二节说的,“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使徒为了避免我们忘记他一开头所说的,特别又加上一句,“在爱中建立自己。”爱是这一切的最高峰,是极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在合一的事上,没有别的事比爱更重要了。如果头是爱,身体也必然是爱。我们必须配合元首,祂是爱,祂是永恒的爱。祂是道成肉身的爱;身体必须回应祂;所以我们要彼此相助,“在爱中”建立自己。

现在我们可以重新翻译这整句话:“全身靠祂——籍着环带,把生命力丰丰富富地传到身体的每一部分——彼此合作,以使身体在爱中建立起来。”这种对教会的描述,与我们所知道人类身体的状况有很密切的关系。使徒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似乎就已经预知现代的生理学足以运用这个特别的例证。在人类的身体中,脑是在头部,身体的整个神经系统最初都是由脑而来,并且与脑相连。你手指头最小的神经和神经末梢都可以追踪到脑部。它先回到脊髓,然后由几束神经连到脑,那里是最高的中枢。我们的身体确实是“受造奇妙可畏”的。它充满了关节,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关节与关节相配合,前臂与胳膊相连,胳膊与身体相连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其中有沟通的神经束;神经系统把全身连在一起,使它具备有机体的合一,这是韧带和关节所无法作到的。

当然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说到血液和血管系统。这也是牵连到全身的,而心脏是血液系统的中心。结果你手指尖最小的血管也可以追溯到心脏,由心脏所出的血可以流到全身。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就相当于使徒所论及供应的环带。值得注意的是,我动一动小指头所需要的精力和神经,最初都是来自我的脑子。经过我的思想和意志,我可以在脑子里发出行动的命令,将精力经由神经系统传达出去,于是我就能动我的小指头。这是使徒此处的意思,他的画面用得恰到好处。他所表达的是,作为基督徒,我们生命的来源、精力、能力,和养分,都是在头里面,就是在基督里。从祂那儿传达到每一部分。

此处有一个似非而是的隽语。乍听之下,使徒好像在自相矛盾。他一方面说每一样东西都是从头那儿来的;但是他又说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照着各体的功用得到供应,好叫整个身体能长大,在爱心中建立自己。其实这中间并没有矛盾,因为整体的成长有赖于每一部分的景况。最终我们还是得依赖头的。祂是供应我们的惟一源头。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任何一部分有欠缺,整体的发展就受到阻碍,就不完全了。这是从各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生命的连结,所产生的结果。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证。你或许会说,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就是脑的情况,因为它是各种主要神经的中枢,是思想和我最终能力的所在。你也许可以说,比较起来我的小指头简直微不足道。但并非如此;小指头也可能变得举足轻重。你如果不小心指尖被玫瑰刺了,开始发炎,你很快就会感到剧痛;不但如此,你整个人都会不舒服,你可能头痛,精神恍惚,无法使用脑子。小指头的一点点伤,竟然能毒害、瘫痪了头和整个身体。

这说明了个别肢体的重要;但是我们也不必强调得太过头。当然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使徒这里所说的,基督是教会的头;祂是最有权能的,从某一方面说,祂不受教会的约束。但从另一方面说,教会的失败也会对祂造成限制。感谢神,这只是暂时的,并非永久如此。使徒教导说,如果整个身体要长大发展,在爱中建立自己,就必须每一部分都照着各自的容量被生命和能力所充满,发挥各自的功用。所以我们看见,教会的每一个肢体都是极重要的。难怪使徒不厌其烦地讲到这一点。他急欲指出教会的荣耀以及我们作为教会肢体的荣耀。有分于这个身体,是何等大的一项特权!属于这样的头,从祂领受生命和能力的供应,是何等的福气!你是否已被充满?你是否发挥了你的功用?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在教会中的地位如何,元首基督的能力是否在你里面?这是我们的特权!

不妨也想想你作为身体肢体的责任。你是否因为软弱、犯罪、懒散,而导致别的肢体受苦,受亏损?这是必然会引起的问题。使徒最主要的呼吁是,我们不要再作小孩子,永远长不大;我们应该“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智能上的知识若不能导致爱,它就一无价值。任何感情若不能产生爱,它也一无价值。我们的工作若不能带来这种爱,它也毫无价值。“我若……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让我们在爱中建立自己。

22.行动与生命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

(弗四15、16)

在结束这本书以前,我要提出几个前面讨论到的原则。它们与现今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密切的关系。这一段以弗所书的信息与约翰福音第十七章有关连;从某一方面说,这段经文也是与现今世代最息息相关的经文之一。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今教会对合一的问题兴趣正浓。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对圣经有智识上的了解,免得我们被似是而非和模糊的泛泛之论所迷惑,因为这些很容易导致我们违反了圣经的教导。

强调这些原则还有一个次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只有明白这一部分的教训,才能了解这一世纪前半叶教会里发生的事。那是因为有的基督徒还不明白在现今的光景中圣经有关合一的教训是何所指。所以我们必须面对这些引起高度争议的问题;如果只是存着畏惧的灵去逃避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就是违背了圣经的教训。保罗对提摩太说:“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我们必须面对困难,在圣经的亮光中察看它。因此我打算选出几个重要的原则来讨论。

让我们从保罗自己最先提出的合一原则开始:“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使徒首先指出,合一这整件事是极其重要,不容忽视的。有些人很容易忽略合一的原则,因为他们对那些错误的合一观念心生反感,以致于他们又落到另一个极端;他们说合一是毫无结果的。可是教会若是基督的身体,合一就是必要的,不可少的。新约使我们对此毫无怀疑。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和其他地方都说得很清楚,分争结党是一种罪。我们的主在他的大祭司祷告里也说:“使他们都合而为一”(约十七21)。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争论这件事。除了这些清楚的论述以外,任何人若从身体的比喻来思考有关教会的教义,都必然会看到合一的重要性。那个比喻很自然地使其他有关合一教义的中心位置之争论变得多余了。构造上的合一乃是身体的必要条件之一。

所以没有别的事比了解合一的真实性质更重要了。关于合一,可能会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存在。合一是重要的,事实上基督的身体里有一种合一,有一个合一的灵,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可是这种合一必须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一定得清楚明白这种合一的特色和本质。促成合一的是什么?阻碍合一的又是什么?使徒所用的身体比喻中,把某些事突显得很清楚。首先我们绝对不可以把教会的合一看成一件纯粹外表的、机械的,或者组织上的东西。身体的比喻让这种看法显得非常谬误,然而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这么想。他们看见各种大宗派林立,就忍不住问道:有没有办法把这些宗派放在一起呢?但是他们这样问,是用机械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身体的比喻是正确的,那么他们显然就走偏了路,因为身体不仅是各肢体的结合,合一也不是把这个加上那个,那个加上这个。这种想法无可避免地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换一种方式说,根据身体的比喻,我们绝对不可以仅仅把合一视为消除区分而已。这也是现今颇为流行的观念。从“教会分门别类是今日世界最大的悲剧”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必然会立刻问道:如何消泯这些区分呢?这是一种消极的解决方法,以为只要消除区分,就能产生合一。但是根据身体的比喻,这种推理是不正确的。它基本上的错误是,它从事物本来的光景出发——例如组织,宗派,教派——企图加以改变。事实上我们应该用比较基础的方式去想,认识到我们的首要之务乃是在我们明白合一的性质以前,先了解教会的性质。

换句话说,我们不可以把合一的原则放在最前头,因为合一本身是不能自己存在的,它总是别的事物产生之结果。我们不是从合一开始,而是从教会的性质开始,然后就会看见合一是无可避免的结果。身体本身才是重要的;合一固然重要,但它不过是身体的特质之一。

论到合一,这些原则是绝对必要的。我认为就是因为这些原则被忽略了,我们才会落到现今这种混乱的光景中。也就是说,我胆敢断言:面对现今光景的方法,不是只看现状,就问道:“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必须更激进一点,对自己说:让这些大的宗派和团体照着他们的意思维持现状吧!我们的职责乃是去探究基督教会的真正本质。十六世纪的路德马丁曾看出基督徒必须回到基本真理上,回复教会的本来面貌;虽然我们今天的处境和他多少有一些差异,但是我们也必须回到同样的立场上。如果我们容许现今的光景来左右自己的心思,我们就会受其控制,以致对于教会的整个观念都会错误。我们会跟别人一样,从表面去思想,企图降低门槛,以改善一点情况;却未了解整个状况都出了问题我们面对最主要的问题是,决定合一的因素何在?

使徒的教训清楚显示,第一个因素是相信主耶稣基督。他这样提醒我们:“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四4~6)。当然任何人研读以弗所书都会清楚这些的。使徒并没有在第一章就说到要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一直到第四章才提出来。他奠定了信仰的基本教义之后说:“所以……”,然后开始介绍有关圣灵所赐合一的心之教训。可是二十世纪的教会却把合一放在第一章;她从合一著手,人们传讲的是合一,而不是基督。他们传教会,而不是传救恩。谈了一大堆,男男女女还是没有得救,教会还是没有得到建立。

这是因为他们未明白合一来自别的东西,是其他事物的结果和自然后果。这个原则也见于“用爱心说诚实话”(15节)。我们不能把爱心放在真理前头。我们不仅是要言语柔和,态度亲切友善;我们还得在爱心里说诚实话。真理总是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因此一个人若否认基督的神性,你就很难跟他谈合一。即使他自称是基督徒,我也与他不相干。如果他不承认这一位主,不承认祂是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祂行了许多神迹,又为罪人死,并确实从死里复活,我就无法与他谈论教会的合一。那样作只是徒然浪费时间,而且违反圣经的教训。在谈到合一之前,我们必须先扎根、建基在真理里面,并且相信第一、二、三章教导的所有教义——神的主权,祂在创世以前就拣选、呼召了我们;基督奇妙的神性,祂为我们的罪死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我们本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放纵肉体的私欲,本为可怒之字,和别人一样。任何人若说,只要生在所谓的“基督徒国家”,就自然成为基督徒,那么我也无法与这种人有交通。这些事都是极重要的,不论是运用在圣灵的教义或者基督教会的本质上,都是如此。

这就是我们应该用爱心所说的真理。我们若无法在这些基本的信仰基础上获得一致,而高谈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就是空谈,浪费时间。一个人若否认基督的神性,和祂由童贞女所生,祂在世上行神迹,为救赎人类而死,并且复活,差下圣灵来,那么我就无法与他联合。我无法为这样的人祷告,因为我不能在这种情形下祷告。保罗在第二章教导说:“我们两下(犹太人和外邦人)籍着祂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神面前”,这时我们才能一起祷告,这是惟一的方式。所以在我们说到这些教义和真理之前,不要浪费时间在谈论合一和祷告上。

接下去的一个原则是,我们与主要有正确的关系,与祂联合。不要行“暗昧无益的事”。又如使徒约翰在他的第二卷书信中说的,若有人传的不是这教训,就不要接待他或与他相交。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我们与主耶稣基督的关系。联合不是组织方面的事,而是葡萄树上的枝子,或身体的肢体这一类的问题。整个合一的问题都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看。教会是基督身体的这个教义使合一成为无可避免的事。问题不是能不能与这人或那人交往,而是我是否在基督里?他是否在基督里?我们应当从这一点着手——我是真葡萄树上的枝子吗?我若是,我就不能与那些不是枝子的人交往;反过来亦同。

我们记住了一般对合一这问题的看法,现在要来看另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有关属灵生命的整个问题。生命必须在合一前头,毕竟合一是生命产生的结果。那产生与维持身体合一的,乃是身体里面的生命。所以我们必须把生命的问题放在最前头。使徒告诉我们,主耶稣基督是教会的生命,是教会一切能力、生命力、力量的源头。他这样说:“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是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靠祂联络的合式……。”教会离开了主耶稣基督,就没有生命。主自己在约翰福音第十五章记载的那个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中,也说得很清楚。生命是在葡萄树中;它流到枝子里面。基督是生命,若缺乏这种联合,没有这种生命的关系,教会就是死的,一无用处。这在理论上是很明显的,但是我们很容易忘记。正如我说过的,要解释今日教会,特别是二十世纪教会的光景,最实际的答案就是,教会未明白这一点。

教会常常搅不清活动和生命的差异。这是一种很大的差异,是由机器来作和由人来作之间的差异,是一个机器与一株植物或一朵花之间的差异。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五章里,用“情欲的事”和“圣灵的果子”之对比来强调这中间的差异。情欲会作事,就像机器一样;可是圣灵则像一棵树那样会结果子。每一件属灵的东西都是生命和长进的结果。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住在亲戚家时曾拜访一个教会的经验,使我对于活动和生命的差异感受特别深刻。她说那个教会“充满了生命力”。我问她那种生命力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她回答说,那个教会几乎每一天晚上都有活动。我又进一步探询那些活动的性质,发现那包括了排演戏剧、音乐会、俱乐部、运动等各种娱乐。显然那位女士把活动和属灵生命混为一谈了。一个充满了这些活动的教会,未必是一个活的教会;一个死的教会也可能充满活动和事工。

不妨用一九二零年代初期的事来说明这中间的差异。那时我们在报纸上读到有两个人,卡特(HowardCarter)和卡纳凡爵士(LordCarnarvon)。他们花了几个月在埃及挖古坟,最后挖到一个保存得几乎完美的棺木。他们很快了解到这是一个早代埃及国王的棺木,他的名字叫图坦哈门(Tutankhamen)。他们打开棺木,很惊讶地发现这个国王虽然已经死了几千年,他的死尸竟然还保存得完好如初,没有任何腐烂或毁坏的迹象。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埃及人采用了一种防腐系统,当一个人死的时候,他们就用不同的化学材料包裹尸身。再加上埃及特殊的气候,就可以几乎无限期地保存尸首,而没有任何腐烂的迹象。他们发现图坦哈门的遗体被保存得近乎完美,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死的身体!虽然没有明显的腐坏症状,但你问那个死去的人问题,他不会回答你的。他的身体虽然保存得很好,但无法显示生命和能力的迹象,也不能有任何行动。

我有一种感觉,大体说来基督教会在过去五十年被保存得很好。他们把重点放在外面的表现和教会经济上。我发现很多教会的债务达到前所未有的低点,可是属灵的光景又如何呢?虽然经济情况改善,但参加聚会的人数却日益减少。整个方针错误了。从十九世纪以来,教会应该兼俱社会功能的观念就颇为盛行。最主要的一个想法是,教会应该想办法去留住那些不喜欢听讲道只喜欢娱乐和游戏的年轻人。于是兼俱社会功能的教会就兴起了;但他们只是昙花一现就消失了。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有关基督教会的教义。你根本不能用这种方式去维持教会,基督的身子。基督是教会的生命,如果与祂缺乏生命的连结,就没有生命可言,教会就是死的。

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属灵生命的重要性。然而教会很少谈到生命,她只对人数有兴趣,以为只要我们消灭宗派的界限,成为一体,这个世界就会对我们刮目相看,就会有许多奇妙的事发生。这种想法是不属灵的。相信人数和教会大小比什么都重要,这想法完全违反了圣经的教训。在旧约里,我们发现有一个教义是从头到尾一直出现的,那就是余民的教义。神不断透过余民工作,有时候祂是透过一个人工作。我们的思想是多么容易流于世俗和机械化啊!主耶稣竟把教会交给十二个人,而且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一点。我们读新约正典以后的教会历史,会看见同样的情形。也许你会想到亚他那修(Athanasius)——那个人竟敢独排众议,为了教义只手抵抗整个世界。这是因为有基督的能力在他里面,他已连于元首基督。路德马丁也是如此,他在天主教会数百年的死气沉沉之后,无视罗马教会的庞大势力,独自起来倡议改教,这是因为元首的能力在他里面。

对教会而言,人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与祂的关系,和教义的纯正,以及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是否洁净。树液必须从葡萄树流到枝子,这才是重要的。所以我们不必在乎宗派的大小,或如何才能把所有的宗派联合起来变成一个教会,然后指望会有奇妙的事发生。这是用完全不符合圣经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首先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被葡萄树的生命所充满?除非这样,否则无论我们作什么,都一无益处。主耶稣说:“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十五5)什么时候教会才能明白这个真理?什么时候教会才知道,离了祂的作为,不管我们作什么都是枉然的?重要的是生命,就是在祂里面的生命。因此我们最关心的应该是,我们与祂有生命的连结,而且这个管道,这个供应的环是畅通的,祂的能力、权能、生命、性情,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到我们里面。

这又把我们带到另一个原则上,这是很自然,很合乎逻辑的。那就是:行动的乃是头。身体并不决定采取什么行动,决定的是头。当然头必须透过身体来行动,但真正行动的其实是头。祂决定何时行动,如何行动。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自己是否让祂使用。祂是启动者,是行动者,我们不过是器皿,是管道,是祂的行动所通过的媒介。我观察过去五十年或一百年的教会历史,发现那些最醒目的人,都忘记了这个原则。我看见很多轰轰烈烈的行动,但却是肢体的行动,而不是头的行动。

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谬误。身体与我的关系,就如同教会与复活之主的关系一样。我对身体有何要求?我期望我的手和指头作什么?是要它们取代我而行动吗?是要它们自己单独行动吗?当然不是!我的身体之责任乃是听我使唤。我决定作一件事,我开始一个行动,然后透过身体,透过肢体行动。我并不希望我的某一个肢体没有我的命令而单独行动。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的肢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开始自己行动,不听指挥,他一定是生病了,患了痉挛或惊风症。在那种情况下,一个人的手臂可能大幅度地挥舞,或者他的脚和头动个不停,而这些没有一点是出于他个人的意愿。它们是未经他的同意而单独行动。这些行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动的。这个可怜的病患消耗的精力相当可观;然而他的所有行动都是无意义的,毫无目的可言,不过是在浪费体力罢了。通常患痉挛的病人活动量都很惊人的,他们消耗大量体力,却毫无价值;那是一种病态,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教会既然是基督的身体,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我们行动的本质和特色是什么?有什么属灵的价值?它们是否导致属灵的结果?一个非常活跃的教会,并不一定证明她所作的就是对的;很可能全盘尽错。一个教会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而活,任己意行事,故意忽略她的头,拒绝顺服祂。现今我们岂不是应该开始提出这些问题吗?我认为从某方面来说,教会在过去一两百年的活跃,是前所未有的。我相信如果改教时期的教父或清教徒祖先能回来参观近代教会,他们刚开始一定会觉得自己从前什么也没作。那时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兄弟会,姐妹会,按年龄分的各种小组,以及不同的组织,俱乐部,联盟等。他们恐怕连听都没听过这些名词,所以一开始他们很可能觉得当年似乎什么也没作。这完全取决于你怎么评估教会的活动。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不从它所发挥的能力衡量,而是根据它所产生的结果来判断。我们是否被我们的组织和活动所误导?教会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才是重要的问题。

此刻还有一个问题冒出来,就是布道会和复兴之间的区别。布道会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人们开始了解到教会的光景日益荒凉,没有什么令人兴奋的事发生。于是他们聚在一起,检讨现况,遂决定举行一次布道会。他们选定了一位布道家,开始筹划、组织。他们在报纸上大登广告,利用各种媒体作宣传,可能还请来一位名人参加开幕式,吸引如水的人潮。他们这样作,是为了解决地方教会的光景。

可是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法子。教会应该聚在一块儿来探讨这个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不要一开始就问,我们该作什么?而应当问,为什么事情会演变到这个地步?为什么教会门可罗雀?为什么教会不受世人重视?为什么我们的地位正江河日下?这些是我们首先当问的问题,可以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解决方式。它们能激发出其他重要的问题,例如:我们的教义是否正确?我深信教会门前人车稀少,大半是因为过去几百年,讲台上有许多信息是否定了基督徒的信仰。近代有一种解释圣经的方法,称作“高等批判学”,企图削减圣经的权威,他们教导说,基督只是一个人,他们强调的是“历史的耶稣”,而不是信仰的基督。同时他们也否认圣灵的位格,救赎的功能,以及基督徒信仰中超自然的、神迹的部分。这导致人减少祷告,而转去强调道德、伦理、政治、社会的层面。学术和知识取代了启示。与元首的联络丧失了,属灵生命的管道阻塞了。这种完全不同的解释法让我们看见教会一旦面临仇敌的攻击,简直就不堪一击。因此我们的首要之务是省察自己,确定元首的生命正源源不断地流进我们里面。这会使我们谦卑下来,俯伏在神面前,悔改,承认自己的罪,因体会到自己的罪而羞愧,并呼求神的慈悲和怜悯。然后我们就当求主差祂的灵,以复兴的大能临到我们。

刚才提到的方法,才是几世纪以来真正的教会所采用的。一般说来,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教会最兴旺时期的历史就是她大复兴时期的历史。可是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情形就改观了,我们看到的是布道运动的历史。这是历史的事实。你多久听到人谈论复兴一次?你多久为复兴祷告一次?我们不去好好祷告,仰望神,祈求祝福,反而去成立委员会,办午餐会,然后拟定行动的计划。这样作了以后,我们就感谢神赐福我们的计划和努力。近来出现了一个要不得的名词,叫“祷告支援”,祷告好像变成了“支援”我们所作的决定之工具。我们不去好好祷告,寻求神的旨意,顺服祂的带领,仰望祂,反而自作主张,贸然采取行动。其实作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应该是元首。

现在我们来看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所造成的结果。那些致力于布道运动的人固然可以领一些个人信主,可是整体的情形又如何呢?尽管布道会相继举行,也不断有人悔改相信主,但教会整体而言却是江河日下;很显然的,从历代教会的复兴史看,在大复兴时,一天之内所发生的事可以多过靠我们的活动和努力五十年所产生的结果。整个教会被复兴起来时,一段成功而进展迅速的时期就诞生了。这是我们今日的需要。复兴的意思是紧紧连于元首,从祂那里领受祂的活动,并且甘心乐意让祂使用。

现在来到最后一个原则:新约对我们最主要的呼召,不是去作什么,而是去成为什么。有一件绝对必要的事,就是我们应该合乎主用。最容易拦阻祂事工的,乃是我们未能合乎祂使用。每一个被主大大使用的人,他们的生命都能显示出这一个真理。他们最先的挣扎总是与自己的挣扎,与他们的能力和力量挣扎。一直到有一天,他们谦卑下来,了解到自己的微小。于是他们完全顺服在主面前,被祂圣灵的能力所充满。你在怀特腓德,卫斯理兄弟,爱德华滋,哈理士,罗兰等历代各处的人身上,都可以发现这一点。他们都体会到自己需要完全地依靠主耶稣基督,知道祂的话“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的真实性。他们并且“受圣灵的洗”,成为更新的人,得以行出许多奇妙、大有能力的事。他们成就的事不是暂时的,而是永久的。他们的事工在教会历史上永垂不朽,因为他们被神使用,去复兴教会,建立神的百姓。基本上,行动的是神,不是我们。因此我们最先问的问题不是“我接下去要作什么?”而是“我是什么?”我是否照着各体的功用,充满了从元首主耶稣基督而来的能力?每一个人都当问自己这个问题,并且寻求得着充满。我们不但要为自己求,也要为整个教会求。

我愿意奉神的名劝勉你们,当为复兴祷告。不要只为你的工作祈求,不要只为在外地的宣教士祈求,也要为我们国家的复兴祈求。让我们为普世教会的复兴祷告,求神使整个教会能与元首基督有生命的连结,好叫祂的生命和能力临到我们,进入我们里面,透过我们动工,以致教会得到复兴,无数在外面的罪人能悔改相信。基督是元首。祂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让我们“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全书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0051/95880654834.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演员 陈虹池 演的电视剧目 陈虹池电视剧

陈虹池陈虹池,中国影视演员,1981年11月24日出生于吉林,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参演多部热门电视剧,多以情感剧和红色剧为主。代表作有《中国家庭421》、《红十字星座》、《婚后五年》、《中国式离婚》、《青山绿水红日子》、《错恨》等

第1008篇•正阳门下 正阳门下 电视剧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叫《正阳门下》,说的是北京这些年收藏圈的事,播出的时候总有人好奇地问我这部戏是不是以你为原型?我说,我又不是董存瑞、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那些电影电视剧才是以人物为原型拍摄的,可人家接着又问,电视剧的男主人公办了

岳华——贺峰的珠光宝气 珠光宝气贺峰怎么死的

近两年,TVB刮起敬老风,从大契到Jo鲍,如今,这股风潮还在继续,且我们大家乐此不疲,津津有味,今次的主角是岳华。不得不抱怨《珠光宝气》剧情那般繁冗拖沓,无聊无趣,可以让人止住瞌睡的就是几个脸而已,也或许就是为了其中一张脸才深宵久候,彻

失恋保险 合租屋的恋人 电视剧

《失恋保险》,又一部经典日剧,一部关于保险的电视剧,一部以失恋为名却并不讲失恋的事的电视剧。一集一个故事,一集一种动物,一集一类感动,一集一种收获,一集一套哲理。只需要每花半个小时,便能够让你吸取一种人生智慧,何乐而不为!在当前的

声明:《众人之上 电视剧 众人之上 以弗所书【卷四】四章一节至十六节 在基督里合一_众人之上》为网友白发悲花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