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猴缘全文阅读 作者:六小龄童 《六小龄童·猴缘》由www.aIhUaU.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六小龄童·猴缘全文阅读页面。
六小龄童·猴缘 作者:六小龄童
前言(图)
没有编剧,亦无导演,在张家界的青翠山野中,一只小巧玲珑的猴子,突如其来向我行一个标准的“猴礼”,我受宠若惊,忙不迭还礼致意。这是1998年,在张家界拍摄《西游记》续集时的奇事。这样的事,峨嵋山亦遇见过,冥冥之中,是否真有天意?“孩儿们”亲切热衷的目光,至今让我留恋不已,不知她们,今日身在何处?
父艺子承,衣钵相传,这个规则在中国已经传了几千年。尤其是在艺术领域,讲究耳提面命、手口相传,漫长的历史造就了不少传承久远的艺术家族,这样的家族,被喜爱她们的人称为“世家”。除了在“血统论”盛行的文革时期,“世家”的名号成了“原罪”和累赘以外,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一个家族得到这样的称号都是一种无上的荣誉。 我出生在一个以擅长表演猴戏著称的“猴王世家”。对我而言,“世家”的背景,是我登上舞台的“报幕词”,也是我演艺生涯的壮丽布景。我来到世间,无从选择,命运注定了我成为这个家族的一员,让我分享这个家族的先辈创下的巨大荣耀,分享他们的苦难和欣喜,追慕他们的灿烂笑容,啜饮他们的苦涩泪水。流年似水,我年已不惑,天命不远,风尘在路,我感到命运之神眷顾着我,她告诉我,我注定要承担起这个家族的厚重使命,要去挥写这个家族纵贯一个世纪的传奇,要去擦亮这个家族的光辉记忆。我不能选择沉默。 我感激命运,因为,她赋予我一种坚定的责任感,让我的内心始终祥和安宁,虽然我的生活,也许时时面对惊涛骇浪。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种命运,这种我坚信存在着的,在我和我所存身的这个家族之间的约定,是一种生来自有的“缘”。 “缘”本是“猿”。有一个民间传说,讲的是“有缘(猿)千里来相会,无缘(猿)对面不相逢”的道理,故事中穿针引线的一个角色,就是一只有神性的善良的白猿。也许,“猿”和“缘”这两个字之间,真有某种特殊的渊源,只是我并不知道。对于我来说,我一生中所珍视的种种缘分,却都是因为一只神奇而又可爱无比的“猴子”,所以,这本小书的名字,就叫“猴缘”!
1.猴王源自蒙古族
我家其实是元末蒙古族的后裔。我的祖先随着蒙古骑兵的铁蹄踢踏,从大漠黄沙的塞北,来到了山清水秀的越国江南。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明朝之后,就把所有留在南方的蒙古人贬为“堕民”,集中居住,不准参加科举,不准进入上流社会,不准与一般平民通婚往来,不得随意迁徙。他们只能做吹拉弹唱的道士、收旧货的小贩、打锡箔的手工艺人……在绍兴,他们只能居住在唐王街、学士街、永福街三条街里。 演戏,做供人指戳笑骂的“戏子”,也是这些“堕”入社会底层的“堕民”们谋生的出路之一。在讲究“安土重迁”的旧时代,为了生计不得不游走江湖的人们,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商人,还是身无长物的“戏子”,都是被人看不起的。 从曾祖父开始,我们家演猴戏便有了些名气,那个时候曾祖父章廷椿还有个“活猴章”的名号,而真正把绍戏发扬光大的则是祖父了。 我的祖父名叫章益生,是浙江绍兴上虞道墟镇一个村民,除了在田里辛勤耕耘外,还经营着一家小灯笼铺。但他在农闲、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参与演戏,演得最多的就是猴,以至于到后来他有了“赛活猴”的名号,也算是地方上一个名角了。 绍兴每年的社戏祖父都是要参加的。当我追思先辈们湮没在历史风烟中的那些陈年旧事时,我会得意地揣想:现在选入中学课本的鲁迅先生那篇《社戏》,或许和我祖父的猴戏有些干系呢。鲁迅先生十一二岁的时候,随母亲到外婆家,十分受优待,闹腾着非要看热闹的社戏。几个孩子借了乌篷船一撑,荡向水乡深处,寻找那些响彻在水雾氤氲的夜空中的开场锣鼓。金声玉振,夜色如墨,灯火辉煌,大旗猎猎,身影翻飞,刀枪剑戟,大概这些如水墨画一样淋漓的画面,就是鲁迅先生早年最美妙的记忆吧?多年以后,鲁迅先生在北京看了京剧后写下《社戏》、《二丑艺术》、《无常》等篇章,其中就曾描写了社戏的场景: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 我时常会想象,祖父“赛活猴”是如何快活地腾挪在鲁迅心中眼中的神妙仙境里,演绎着他自己的艺术人生。也许就是这种冥冥之中结下的缘分,在我们家和鲁迅先生的后人之间结起了纽带。到现在,鲁迅先生的公子周海婴先生是我家的老朋友。有时候,看着他和我父亲坐在一起,说着地道的绍兴土话,两人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却让别人听得一头雾水,我心中就暗笑,说不定在另外一个世界,我祖父和鲁迅先生也在交头接耳呢。 在我们这个“猴王世家”形成的过程当中,祖父起着无比关键的作用。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戏曲演员,他还开了一家很大的戏院,带起了一大帮人,也使演戏成了我们家的“职业”。 作为一个演员,他从自娱自乐为主的社戏中看到了商机,把大城市的服装、道具等贩到当地小城镇,做起了戏业生意。渐渐的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便在上海开设了一家老闸大戏院,并且把所带去的绍戏班社扩展成了同春舞台。 同春舞台的名字,现在没人提起了,即便是专门研究戏曲史的人,对这个戏班大概也是闻所未闻。但这件事情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因为自此绍戏便从一个地方民间戏走上全国大舞台——当时的上海滩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在这里站住脚成了名,就是在全国都挂上了招牌。后来到了1950年的时候,绍戏才被正式定名为“绍剧”。祖父闯荡上海滩的那时候,是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上海滩名角辈出,可以和北京的大腕叫板儿;而北京的腕儿角儿,也时常来上海这个码头“巡演”。隔几个月不来上海滩,就不知道上海滩一夜之间又搭起了多少个戏台戏院,崛起了多少优伶名角。各种各样的戏台班子如雨后春笋般钻了出来,又如风中芦苇一般,一茬一茬倒了下去。有的这次倒了,瞬间又跃了起来,有的则偃旗息鼓,风流云散,不知所踪了。祖父搭起的这个戏班子,也面临着这样多蹇的命运。不过,风中芦苇最让人钦佩的精神,就是它不屈不挠的韧劲:如果它倒下了,再也起不来,那就是它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否则,它一定会再度奋起,招展矗立于风中,临风傲立,摇曳生姿。后来,当我拍摄《西游记》的时候,我脑海中总是不时闪过祖父和父辈们走过的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路途漫漫,前路遥遥,要翻过多少座山,要涉过多少条河,才能走到那个完美的终点?对我们这个家族来说,似乎没有终点可以到达。行走,行走,不管是踉跄前行,还是疾风劲走,总是在路途中。安身立命之所,是对自身使命的坚信,对渐行渐远的那些传统的深深眷念。回忆虽然饱浸着些许泛黄的旧渍,但这些旧渍,也许是当年的心血凝成,今天的我们,又怎能淡然置之?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伯父竟是亲生父?
在说起我父亲之前,我不得不先说说我伯父,这不光是循着“长幼有序”的古训,而且也是讲述我们的家族事业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 我的伯父便是鼎鼎有名的“七龄童”,他生于1921年,原名章宗信,因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而旧病复发,后来痼疾难去,1968年的时候,终因肠癌而去世了。 伯父去世前,有一天到我家串门时,毫无预兆,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实际上,你不是六龄童的儿子,你是我的儿子,我那时家里很穷,所以把你过继给六龄童。你看,过继的时候,六龄童给了我两斤咸菜、一块肉。你父亲那里还保留着一张字据,写在一块白布上:‘我儿子章金莱,由于家境贫寒,自愿过继弟弟六龄童,以后决不反悔。’现在,我要把你要回去。” 这个消息把我吓坏了,心中那种不知所措的慌乱、震惊感觉,到现在也记忆犹新。我不敢也不肯相信,自己一直叫“爸爸”的人竟然不是爸爸,而这个我一直叫他“伯伯”的人,现在竟然是我的“爸爸”。我相信,很多小孩童年时都有过如此经历:有人说你是父母从外边捡回来的;有人说你是某某的儿子,不是现在这个家里的人。他们说的时候,带着似笑非笑的神情,口气却毫不含糊,由不得你不着急,急着争辩,急着推卸,却根本无从辩起,只能事后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心里寻思到底怎么办。一个对世界满是好奇和好感的天真小孩,怎知道认真的玩笑和随意的谎言之间的区别?当时的我,也是忧惧交加,迷迷糊糊,半信半疑,很认真地问在场的我妈是不是真的。妈妈哈哈一笑,不说是也不说不是,算是给你来个默认。我的心中更没有底了。 很快伯父就去世了,在他生前,对于这件事情我也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但这事藏在心中老是挥之不去,有一种莫名的不安。我很喜欢伯父,和他的感情很深,他待我如同己出,但他越是对我好,我心中的怀疑就越深。 伯父艺术天分很高,扮相也很漂亮,他不但能演猪八戒,还能演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正反面人物。这是我们小孩子眼里最值得敬佩的人物。 伯父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原始编剧、原始导演。在解放前他是上海同春舞台——浙江绍剧团的前身——的班主,文革时,他受不了造反派的整,在1967年的时候逃到上海去了。而上海的造反派里面正好有人和他配过戏,有的还是他的学生。他们顾念旧情,就保护伯父,跟绍兴的造反派说,你们不能打他。就这样,在一些旧好的“庇护”下,我伯父在上海才算是安稳地住了一段时间。他的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按照过去的演法,猪八戒见了妖怪变的村姑,口水都出来了,老是动手动脚去挑逗她们,带有很多涩情成分。这种戏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只能流传于市井里巷,叫好的也是一帮穿短衣短褂的“下里巴人”,至于穿长袍马褂的“绅士”,大概不会涉足这些地方,为这些噱头叫好。伯父演这一出戏,却不肯循规蹈矩,他别出心裁地改掉这些涩情戏,“猪八戒”的戏却照样耐看,而且叫好的人更多。比如,他琢磨出猪八戒的主要特点是馋,而不是色。于是在剧中,他演的猪八戒就是闻到馒头的香味,便围着篮子转来转去,双目放光,兴奋得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搁,抚着圆滚滚的大肚皮,神情急切难耐。这样的场景,照样能引得台下的人哄堂大笑。他已经是有名气的角儿了,但他为人谦和,不是他的戏,他绝对不会去抢,他说这是艺德。 虽然他有这样灵敏的巧思来改戏、编戏,但论到“文化水平”,他只是小学毕业,识的字很少,所以他关于《西游记》中人物的性情特点的心得体会,都是靠着看那些活灵活现的小人书得来的,后来他成功地把三十六本舞台剧《西游记》搬上舞台。更为难得的是,他是编剧、导演、主演三合一,几乎凭着一个人的力量将《西游记》这部大部头名著“吃掉”,“消化掉”,又“吐”出来。因为知道这些事情,我对小人书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所敬重的已去世的二哥,对小人书也情有独钟。所以,看着现在的孩子津津有味地翻着日本漫画的时候,心中总有莫名的感慨。其实,很多画小人书的画家都是著名的艺术家,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的造诣,非常值得后人钦佩,也值得借鉴。这和我们的“猴戏”一样,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 伯父去世了,这也是我父亲一生的悲痛,因为再也没有同台演出的机会了。他们本是上海滩上一对同进共退“打天下”的“除妖”亲兄弟。曾经有导演打算拍电影《舞台兄弟》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但最终未成。后来我在拍《猴娃》的时候,便请了他的儿子来演伯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章金元(七小龄童),一个章金云(小七龄童) ,在浙江绍剧团分别演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也算是了结了父辈们的一个心愿。 那么当年说“我是伯父的儿子”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写这本书,前几天我专门去问了我的妈妈,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伯父说这话的时候给母亲使了眼色,要她配合一起来逗我,所以母亲才用哈哈大笑来个不置可否。伯父在身心俱困的时候还有猪八戒的诙谐和幽默,而他也总是通过这种方式拼命埋葬自己的痛苦,把欢乐留给别人。现在的我也有了女儿,回想这些童年时伯父带给我的快乐和不安,我体会到他对小孩那种特别的怜爱,和他表达这些慈爱的方式。我常常想,伯父喜欢我,也许不少于喜欢他自己的孩子吧。这一场不是风波的“风波”,也许对我有着难以言明的影响。我在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很腼腆、很内向的人。但到了拍《西游记》的时候,却开始变得活泼起来,不管是戏里戏外,有时候还想着法儿去作弄别人,这除了孙悟空这个角色的影响外,伯父作弄我给我留下的印记也约隐约现。他作弄我,我也要“赚回来”,不能白让他作弄了。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已经找不到当年那个作弄我的人了,天人相隔,如今的我,只能遥遥祝愿,这些祝福,不知他能否收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1.六龄童横空出世
六龄童是我父亲的艺名,这个名字在旧上海戏曲界提起来,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名气,是在旧上海闯荡出来的。这个名字的来历,我后面还会讲到,他的故事,还是先从绍兴讲起吧。 1924年,父亲出生在绍兴学士街这条专为“堕民”安排的街上,祖父给他取名章宗义。 小时候,父亲和祖父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因为作为老闸大戏院和同春舞台老板,祖父大量的时间在上海奔忙,而祖母则带着两个儿子居住在绍兴城里。父亲最亲密的玩伴,当然是伯父了。 父亲和伯父虽然相差三岁,但因他们个子差不多高,又长得很像,并且经常穿同样的衣服,往往被认为是双胞胎。一次,兄弟俩去上学,他们突然想把自己装扮成残疾人。于是两人一个跛脚一个瘸腿往前走,居然让路人信以为真,对他们报以同情的目光和惋惜的长叹。 在父亲的记忆里,这是第一次有意识的表演,自此也就拉开了“街头表演”的序幕。 父亲喜欢看社戏,最初是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去,后来便自己乘船去了。有一天乘船去大禹陵看戏,不料遇到了危险,差点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剧。尽管如此,他对社戏依然乐此不疲,有时候其他同学要上学,他就偷偷地逃学,独自一人到很远的乡村去看社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业渐渐地荒废了些,但脑袋里却装满了“戏”。各种各样的人物在他的脑袋里腾云驾雾,睡觉时也经常“铁马冰河入梦来”,被锣鼓咚咚、刀枪铮铮的幻梦所惊醒。 夜里做梦还不够,父亲还经常做“白日梦”。他梦想戏台上某一位大将会突然收他做徒弟,教他翻筋斗、拿大顶;他也希望能够登上舞台,穿着金盔银甲与敌手进行一番厮杀。 就在父亲做梦的时候,伯父七龄童已经实现了“白日梦”。他开始在上海老闸戏院登台表演并且逐渐走红,因成功地主演老生角色,被誉为“神童老生”。 关于伯父在舞台上风光的消息不断地传到在绍兴的父亲耳朵里,他再也坐不住了,吵着闹着要去上海演戏,与伯父一比高低。奶奶并不想让父亲学戏,但最终拗不过他,于是就带着父亲去了上海,这样全家都从绍兴迁往上海,住在老闸戏院的三楼。在此之前,祖父章益生孤身闯荡大上海,开设了老闸大戏院,其间所历艰辛,一言难尽。 老闸大戏院位于上海福建中路和北京路口,原先是五丰钱庄的一座仓库。仓库的老板叫孙梅庆,也是绍兴人,酷爱绍兴大班,所以祖父章益生想把它接收过来,改造成戏院,孙梅庆当然欢喜不已。剧场设在二楼,有491个座位,是当时最大(按座位数说)的戏院之一,况且临近当时上海著名的四大戏院——大舞台、共舞台、天蟾舞台、更新舞台(中国剧场前身),所以人气非常旺。加上过往的观众特别多,附近又有一些宁波绍兴人开的钱庄、染坊、酒坊、腐乳坊、咸菜坊,老闸大戏院具有了宁波绍兴会馆的性质,因此,戏院常常座无虚席,到了周末更是走廊里都加满了座位。老闸大戏院生意红火,绍兴大班也渐渐地兴旺起来了。“同春舞台”是绍兴大班中最有名、艺术水平最高的戏班,拥有吴昌顺、汪筱奎、筱芳锦、陆长胜等著名演员,当然,伯父七龄童和父亲六龄童更是明星。这是后话。 上面说的这些著名戏院、舞台,旧上海的人都可以娓娓道来,因为在这些戏园子里发生的传奇故事太多了。共舞台是旧上海黑社会的“三大亨”之一黄金荣创办的,开创了中国男女演员同台演出的先例。黄金荣之所以开办这个戏院,据说是为了捧红一位叫露兰春的女伶,共舞台就是男女同台之意。而天蟾舞台是上海青帮一位重要人物顾竹轩举办的,他为了这个戏院的地权纠纷,和租界工部局打官司,最后官司打到英国去,居然赢了(当时的英租界里司法最高审判权是在英国),也是上海滩轰动一时的大新闻。我提起这些旧话,是想说,祖父开办老闸大戏院,把声势和规模做得这样大,很不容易,因为他从绍兴乡下来到鱼龙混杂的上海,纯粹靠着自己的苦心经营,没有任何后台。 奶奶说,祖父在上海立足之后,却没有忘本。他先是把家乡的泥路铺成了石板路。以后,凡是找上门来的绍兴老乡,如果合适就留下来工作,如果不适合,就给一笔路费或者生活费;有家人刚去世的人找上门来求助,就会给一笔棺材钱。他们出于同乡、同行的情谊,热情提携初到上海、还比较稚嫩的女子越剧,在抗战时期上海成为“孤岛”期间,还举行了“四季春”班、“素凤舞台”和“同春舞台”的三班联合会串,这也是当年上海滩的盛事。演出有时是两个剧种同台合演,多数则分前后场,除一场日戏外,全部由女子越剧压轴。演出剧目有《宝莲灯》、《盘夫索夫》、《杀子报》、《通州奇案》等。这一次绍兴大班与女子越剧的联合演出,在上海观众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每次演出,场场座无虚席。同春舞台和这些女子越剧是不同的剧种,两者表现手法大相径庭,但由于同台演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绍戏的表演手法也比原先丰富起来。 父亲到了上海之后,成了老闸大戏院一名特殊观众,他总是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离场。看戏时总要站到台沿,人与舞台一般高,就在那里仔细地看。但是看归看,爷爷奶奶当时并不希望两个孩子都学戏,因为在当时演员地位低下,是“戏子”。老话说“戏子无义”,那都是骂人的话。但凡还有别的生路的家庭,是不会让子弟去学戏的。现在祖父当了“老板”,家庭经济富裕,当然不希望子弟还在“贱民”职业中打转。正因为如此,父亲几乎没有上台的机会。 但伯父和父亲要好,非常希望舞台上有个伴,他就不断去游说父母。最终爷爷同意父亲在《霸王出世》中出演“小霸王”,于是父亲盼星星盼月亮地想登台演出。但是,《霸王出世》父亲虽然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对于“小霸王”的一举手一投足早已稔熟于胸,可此时真让他登台,却又感到不知所措起来。回忆起那第一次演出,父亲说:“他们给我开了脸,化好了妆,我便壮壮胆子上了场。到了台上我听到其他演员说‘装得蛮横一点,越蛮横越好’,于是就憋着脸,扭着脖子,举手投足来了一通。演完后,我不晓得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见父亲笑着把我抱了起来。” 不用说,父亲成功了。 既然以后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台了,就得有个叫得响的号。当时伯父七龄童的号(伯父七岁登台献艺)已经很响亮了,现在来了一位弟弟,这事很新鲜,一位印刷工人想都不想,当场给父亲取了“六龄童”的艺名,印上了演出的说明书,让这哥儿俩相得益彰。没想到自此以后,我们家便从此跟“六”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戏曲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七龄童”,就是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先生。他也是七岁登台,取名“七龄童”,后来改名“麒麟童”,后面的名号叫得更响。但周先生出道比我伯父早。 这一出《霸王出世》之后,父亲又接连登台演出了好几天,来看热闹的很多,很快,父亲就成了绍兴大班的小童星。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偷师学艺上海滩
尽管父亲、伯父都在戏院逐渐走红了,但爷爷依然不希望他们去学戏,也不给他们安排正式的师父。奇怪得很,像我伯父和父亲他们创下这么大名声,演艺事业已经开山立派了,可是说起他们的“师承”,却只能老实说:他们根本没有正式拜过谁为师父,不要说有名的角儿,就是一般名气的师父都没有。但平心而论,上海滩上大大小小的角儿,却都有可能是他们的“师父”,因为,他们就是通过在台下看人家的戏,“偷偷地”将各家绝活学到了手!“偷艺”,这在旧时代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可是,伯父和父亲,却并不是在别人教徒弟的时候偷听偷看,而是在人家公开演出的时候去大大方方观看,这可就没有人管得着了。不光是管不着,知道的,还得竖起大拇指,赞一声“了不起!”本来么,来看戏的人成千上万,怎么就他们这哥儿俩“偷”到了人家的绝技?那是人家本事啊。 其实,开始的时候,父亲还是偷偷地找到戏班里的著名武生吴月楼,想拜师学艺。吴月楼起初不答应,后来被缠得没办法,就让父亲做下腰试试看。 下腰是武戏最基本的动作,就是把头和上身向后仰,让身体成为拱形。此时吴月楼就托住父亲的腰,双腿顶住父亲的两个膝盖,把身子往后拗下去,拗下去……父亲只觉得骨头“格格”响,痛得他泪如雨下。但父亲还是一声不吭地忍受着。 下腰做完后,父亲满心欢喜,以为吴老师肯定会收留他了。没想到吴老师说:“你的腰是‘双腰’,比别人的单腰硬得多。你是不适合练功不适合演戏的,算了吧!”面对这无情的宣判,父亲再也忍不住,“哇”的一声当场哭了出来。 可以说,吴老师此时已经宣布了:“你不是学戏的这块料。”怎么办,练还是不练?父亲、伯父一起商量了好一阵子,最后两人一致决定:既然你不教我,我就偷偷地学。 于是,当剧团的三位武生在教学徒练功的时候,他们就在旁边看。幸好他们是“自己人”,看练功还是可以的。他们看完了,就自己没日没夜地练。没想到最后他们比那三位正式徒弟进步还要快。吴老师在感慨之余道出了不愿意教父亲、伯父的真实原因:因为他们是班主的孩子,未得班主点头,不敢轻举妄动,否则万一折个胳膊伤个腿,就无法交代了,我父亲并非真的不是演戏的料。 虽然父亲学戏练功都是自找的,但奶奶心疼父亲练功吃苦,于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他的练功带拿走,藏了起来。这些善意的阻挠反而更加激起了父亲的好胜心:“你不让我练,我偏要练。”而伯父则非常支持父亲练功,他把自己的练功带拿出来,两人轮流使用。 因为祖父并不太反对伯父学戏,伯父就专门请了山东武术师傅来教武术,偷偷地让父亲一起来学。 后来父亲还结识了戏院对面一家五金店老板的儿子。那人是个痴迷的票友,他与父亲相见恨晚,经常一起看戏,同时结识更多的小票友。小票友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学戏,在与小票友的切磋过程中,父亲也渐渐学会了宝剑出鞘入鞘、飞叉等传统戏曲绝活。 更多的时候,父亲还是与伯父一起去学戏。有一段时间,伯父经常带父亲去看京戏《西游记》,而盖叫天之子张翼鹏的孙悟空造型让父亲最为倾倒。父亲渐渐地萌发了要学猴戏演孙悟空的念头。 因为祖父母不愿意让父亲学戏,几乎不给他登台的机会,所以在接下来的六七年时间里,父亲先后只有三次登台客串的机会。不过,对于真正执着自信的天才来说,三次机会已经太多了! 在这段时间里,父亲先后在《苦命女》、《桃花恨》、《狸猫换太子》等戏里演配角。他在台上恰到好处地即兴发挥,还使出了平时偷练来的看家绝活,让人耳目一新。他的出色表演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行家,也征服了父母,从此得以真正步入舞台。 “六龄童”的名字终于挂到了老闸大戏院的门口了,同时还挂了一个“文武唱做二面”,二面就是二丑(身份比小丑高、性格却比小丑坏的一种角色),在当时都很受好评。  
3.“倒嗓”
戏剧演员最害怕的事情是受伤和倒嗓,但这两件事情却偏偏都被父亲给摊上了。 那是在上海通商旅馆的戏台上演《狮子楼》,伯父七龄童演武松,父亲演西门庆。根据剧情,父亲要从三张桌子的高台上翻跟斗下来。因为整个舞台太小,三张桌子叠起来几乎碰到了屋顶,父亲站在上面根本无法直立,这样自然影响整个动作的发挥。父亲翻到一半已经感觉到不妙了,手肘下意识触地,造成粉碎性骨折,但他依然咬紧牙关把戏演完。随后,父亲在焦虑不安的养伤过程中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无法演戏的时光对于父亲而言无疑是备受煎熬。 没想到伤好后没多久,1940年父亲突然遭遇了“倒嗓”。“倒嗓”指的是戏剧演员在青春期变声变坏了。此时父亲的嗓音每况愈下,最终 “文武唱做二面”的牌子和他的嗓子一起倒掉了。按照戏剧界的惯例,遭遇倒嗓的戏剧演员一般都会做出退出舞台的决定。他们也许从此就不得不从事与戏剧完全不相干的职业了。 当时,父亲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继续演戏还是从此退出?那一段时间父亲真是食不知味,寝不能寐。父亲最终暗暗地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演下去!但嗓子都“倒”了,怎么演呢?于是父亲有了自己的主意:文不行就武,唱不行就打。爷爷一向不希望父亲学戏,对于父亲遭遇“倒嗓”之灾根本没有当一回事,既然不能上台,爷爷就任父亲游手好闲地闲逛。父亲如鱼得水,几乎看遍了当时上海所有戏院所有剧团演的所有戏。最后把偷师学艺的师父“定格”在盖叫天父子身上。那时的大上海,红极一时的盖叫天正在演出连本《西游记》,一演就是一个月。父亲反正已经“倒嗓”,无法上台表演,恰好有很多时间去观摩盖叫天父子的表演。他一次又一次为盖叫天父子的精彩表演所折服。在大饱眼福之余,一个念头悄悄地在父亲心底萌发:“我要开绍剧猴戏!我也要演孙悟空!” 当时猴戏悟空戏作为京剧剧目的一部分,早已经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同时形成了风格迥然不同的北派和南派。北派代表人物是杨小楼,另外有郝振基、李万春、李少春等人,南派的代表人物是郑法祥和盖叫天、张翼鹏父子。除了京剧,他还观摩了昆剧、婺剧、沪剧等多个剧种的猴戏。这样汇集百家,博采众长,他渐渐对孙悟空有了自己的看法。 没过多久,同春舞台的师傅们得知了父亲想开猴戏的愿望,纷纷鼓励他,并建议他先学好武戏,作为基本功。于是父亲又向海师傅(就是吴月楼)请教。经过长期的努力,父亲逐渐学会了《夜奔》、《花蝴蝶》、《伐子都》、《挑滑车》、《战马超》、《周瑜归天》等著名的传统武戏,为他今后的猴戏打下了基础。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4.《西游》“前传”乃《济公》
《西游记》怎么和《济公》扯上关系了?且听我慢慢道来,就知道此中道理了。1937年抗战爆发,同春舞台在老闸大戏院的生意急转直下,濒临倒闭。为了生存,同春舞台不得不依靠朋友的关系进入了大新公司。 大新公司是老上海著名的大商场之一,和先施、永安、新新公司这些全国有名的百货公司齐名,现在成了上海市的市百一店。大新公司1936年由蔡昌创办,虽然问世比较晚,但大有后来居上,超过前三家之势。它占地很广,高达10层,从一楼到顶上,分别布置以环球百货、舞厅酒家、商品展览和游乐场。它有一个当年轰动上海的特色,就是第一次引进轮带式周而复始的自动扶梯,许多人来大新公司,就是为了坐一坐这新鲜的自动扶梯。像当时不少综合性的大公司一样,为了吸引顾客,大新公司还经常请一些戏班子来演戏,以招徕顾客。顾客只要买票进门,就可以享受一天到晚的看戏、购物、听书等活动。 不过,大新公司有多个戏班同时演出,相互之间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在这里演戏,好处是旱涝保收,每月均有固定报酬,不用担心吸引不了观众而挨饿;坏处是老板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不会再投入,无法添置刀具,无法投入排演新戏,这对于一个剧团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就这样,同春舞台在大新公司演了半年戏,把箱子底的存货都演完了,公司老板也就让他们开路了。 同春舞台面临着解散,许多人纷纷离开,各奔前程。此时祖父已经年高体弱,也就只有打道回府了,毕竟,老人们都习惯了叶落归根。他把同春舞台的大任交到了渐已成人的伯父肩上,而父亲自然要担当协助的重任。 回到了绍兴学士街93号老家,一切都物是人非,未免让人备感伤心。但对于父亲和同春舞台却有很多开心的事情。他们成功地在城里演出了“养台戏”(打炮戏),使“上海同春舞台”成为各村争相邀请的焦点。一时间,同春舞台在绍兴名声大振。 那时候的演艺生涯,远不似现在这样浪漫,因为除了日常面对的歧视之外,还常常有飞来的横祸,总是有恶霸欺行霸市,蹂躏这些地位低下的“走江湖”、“卖把式”的穷苦人家。况且,同是演戏的,行内还不团结,常常互相排挤、拆台。象梅兰芳先生这样大牌的京剧艺术家,已经是誉满全球的名人了,解放后还是感叹,旧中国唱戏的地位低。我伯父和父亲刚出道的时候,操持这样一个戏班子,面临的艰难困苦,我们这一代人是难以想象的,只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我知道的一件他们戏班子遭欺辱的事,是同春舞台遭到日伪所控制的当地“老大红寿”戏班的排挤、威胁。日伪绍兴侦缉队队长周德明拿着枪指着父亲和伯父等人,逼迫他们唱三天“白戏”(按照当地规矩,唱白戏带有一种谢罪的形式,是对戏班的一种侮辱)。同时汉奸周德明又唆使流氓打手对父亲和伯父大打出手。 在这国破家亡的背景下,父亲和伯父最后一致决定,与其在家乡绍兴忍受侮辱,不如再度回十里洋场流浪漂泊,于是他们就又回到了上海。 在东奔西走的当儿,无论饥饿寒冷,无论在家外出,父亲都没有忘记钻研、练习猴戏。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有用武之地的。 很快抗战胜利了,同春舞台又回到了老闸大戏院。戏班此时如同这个饱经磨难的国家一样,也是百废待兴。所谓百废,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因为多年的颠沛流离,戏班子一直在穷困中挣扎,现在已经是刀具陈旧,新戏全无。观众看戏,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些看热闹的观众,看的就是台上的腾挪闪跳,刀光剑影,衣甲光鲜,而这些热闹,就得有一副好的“行头”,否则枪是破枪,刀是卷刃,衣是旧衣,让台下面看热闹的怎么有兴致喝彩? 如果没有好的行头,那就得挖空心思拍新戏,总之得靠一个“新”字来拉住老朋友,招来新朋友。于是,为了维持生存,他们决定演连本《济公传》。济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他也是人们喜闻乐道的有趣人物。伯父作为班主,又是无师自通地担任了编剧和导演,而父亲则主要演和济公作对的那些恶少流氓。“济公”一出台,果然引起轰动,于是趁热打铁,继续排演济公戏。他们边演边写,连续演了三年72本,这么长的舞台“连续剧”,说不定还创了个纪录。最后实在计穷了,再也写不出什么新的有趣故事,只好打发济公“升天成佛”了。 演完了《济公》接下来演什么?这可难煞了整个剧团。 1948春,在上海老闸大戏院,《济公》正进行着最后的收场。济公在电光火焰中冉冉升天。观众们的目光也随着济公而走,突然随着五记头锣鼓,突然挂下五块连串着的木牌,上面写着“请看西游记”五个大字。台下的观众出其不意,可来了精神,当场来了个满堂喝彩。就这样,同春舞台即将上演连本《西游记》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许多戏迷的期待。 《济公》的结束成了《西游记》的登场,拉开了父亲开演绍兴猴戏的序幕。 我说《西游记》的“前传”是《济公》,就是说的这么回事。我的父辈靠演《西游记》成名,但在演《西游记》之前,他们和“济公”耗了三年,可以说,是“济公”挽救了同春舞台。也正是通过演济公,他们的演技日益成熟,编剧能力也大有长进,为后面演《西游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济公和孙悟空,同样是非常可爱的人物,滑稽而幽默,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两部戏之间的“姻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今日欢呼孙大圣
在此之前,父亲一直盼望着开演猴戏,但事到临头,他心里又打起了鼓。毕竟,在此之前,有那么多大名鼎鼎的名角都演过孙悟空,而且演得非常出色,凭什么一个毛头小子演的,就比人家的好看?至少,得有一点自家的“货色”吧?他这样想打退堂鼓的样子,伯父看在眼里,可不答应了。伯父永远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多年来他一直对父亲备加呵护。相处这么多年,他对父亲能够演好孙悟空没有丝毫的怀疑,因此把更多的心思放到了如何做广告上,对父亲则一副不容商谈、不容退缩的样子,父亲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老上海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社会,做生意的固然把生意做得很活络,什么样的招数能招徕顾客,那就使出什么招来,演戏也要做广告,所以也得费尽心思想招。 伯父先把《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做成大幅广告牌,搬到老闸大戏院的楼顶,使大街上的人远远都能看到;接着把父亲演的孙悟空、自己演的猪八戒等师徒四人的剧照洗印出来,观众每买一张戏票,就可以得到其中一张(任选),如果凑齐了其中四张,就可以获得四人合照一张。 由于宣传到位,首场戏票被预售一空。 父亲的演出是做了精心准备的,头场演出大部分观众就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但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却非常严格,认为自己的开场演出是失败的。他还真诚地向一些相熟的票友征求意见,票友们为他的真诚所感动,有票友就直接说了,“六龄童的孙悟空像只小毛猴”。 父亲出了一身冷汗。他经过百般琢磨发现,尽管他已经看尽了上海滩的各种猴戏,从京剧猴戏、绍剧猴戏、各种武戏和猴拳等诸多方面汲取过营养,但是千算万算,漏掉了一个最好最真的老师,这个老师就是猴子。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各种猴戏如何千变万化,演来演去,不都得回到“孙悟空是美猴王”这个宗旨上去?如果演成了“毛猴”,那就不是美猴王,因为少了美猴王的“王者气象”! 很快父亲就养了一只小猴子,整天和它形影不离,共同生活。就这样边学边演,现学现卖,从《猴王出世》、《飘海学艺》一直演到《大闹天宫》,越演越火,他演的孙悟空终于卓然成为一家,有了“南猴王”的称号。就这样,最终演完了全本《西游记》的时候,都是全国解放的时候了。这一番“西游”之路,也够漫长的。 解放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文艺改革,同春舞台也改成了浙江绍剧团,地址也从上海搬回浙江。父亲担任了浙江绍剧团团长,他们参加了各种戏曲调演活动,获得了一个个奖项和荣誉。 他们的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关心。1956年8月,陈毅副总理陪同印尼总统苏加诺观看了父亲主演的《孙悟空大闹天宫》。陈毅看了此戏,大加赞赏,后来对周总理说:“我看过一个绍剧,很好,这是你们的家乡戏。”总理说:“那我没看过。”陈毅说:“有机会我安排你看。”1957年的12月17日, 周总理第一次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看了父亲主演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看完之后总理接见父亲说:“我是绍兴人,看绍剧却是第一次,你的武功很好,演得很成功,外宾很满意。”然后就看见演小罗猴的我的二哥小六龄童,总理问:“这是谁?”父亲说:“这是我儿子,小六龄童,今年八岁。”总理满怀高兴地说:“文艺事业也需要接班人,希望你多培养几个小六龄童。” 20世纪60年代初,《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并在1961年6月1日公映。当时看这部电影形成了万人空巷的局面,《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遍大江南北。电影在全国巡映,戏剧也在全国巡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还发行到世界72个国家,是中国拍的比较早的一部神话彩色戏曲片,获得了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郭沫若先生前后六次看了影片和演出,写了一首诗: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而毛主席观看了父亲主演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又于1961年的10月1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专门观看了舞台演出。回忆起当时那个场景,父亲至今犹感身临其境:“当时我们在中南海,很紧张到底谁来看戏。我上台时,有一个习惯,从来不看台下的观众。结果等到八点钟,在演到唐僧与白骨精交流的时候,我有机会看出去,毛主席坐在第五排,刘少奇坐在第三排,邓小平第二排。他们后来告诉我,毛主席当时五次鼓掌六次大笑。” 后来毛主席又看了一次电影,1961年11月17日写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完全是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的感慨。也许,他的灵感是来自父亲演的孙悟空吧? 1964年,毛主席到了杭州,又一次提出要看父亲的戏。当时父亲的脚受了伤,他表示没有问题,咬咬牙可以演。当地的领导把情况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说:“受伤了不宜再伤上加伤,这次就不要演,我以后还会有机会看的。” 后来,父亲知道这是为毛主席演戏,又后悔又感激:后悔的是当初如实报告了伤情,其实咬咬牙也能演;感激的是,毛主席如此关心一个普通艺术工作者的身体。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6.牛棚传猴艺
当时毛主席说以后还有机会看父亲的戏,但国内形势的变化却使得他老人家再也没有机会观看父亲的表演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压到“五行山”下,顶着五个大帽子:走资派、大右派、大戏霸、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父亲被剥夺了上舞台的权利,并且被隔离审查。父亲无论怎么遭打,怎么受折磨,他总是以极强的毅力活下去。 父亲先后遭受了殴打、揪斗、游街,最后被发配到乡下去劳改,劳改完了又在团部接受监督改造,任务是装货拉车,下炊事房。这一切,父亲都能够乐观地对待。他后来跟我们说,在漫长的人生路中,肯定要经历三种角色:龙、虎、狗。龙的角色当然是指给毛主席、周总理演戏的殊荣;虎是成为名角时的意气风发;狗就是现在被打倒的时候。父亲认为,无论做龙、做虎还是做狗的时候,都应该坦然处之,乐观以待。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不能理解父亲这一辈艺术家对毛主席和周总理这些领袖的热切感激之情。在我们的父辈这一代人身上,留下了时代转折的鲜明印迹:因为他们饱尝旧时代演艺人的苦难,所以他们深明新社会对戏剧艺术的保护和扶持极为难得。他们将这种感激,聚焦在领导新社会的伟人身上。他们这种深沉的感情,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淡漠,也不会因自己遭受的苦难而变味。 在被批斗的岁月里,父亲有时候会陷入久久的沉思。我知道他突然想起我的二哥小六龄童,那个脾气如同猴子那样暴躁着急的儿子,那个悟性极高又勤奋好学的猴戏天才,那个不肯叫爸爸却要和其他演员一样叫“六团长”的章金星。他也想起了那个去世后为之流泪的我的三哥——章金刚…… 作为南猴王,他希望自己所喜爱的中国猴戏得到延续。但是,两个“小六龄童”都去世了。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一阵难受。有一段时间,他总是把目光久久地放在我身上。 在父亲看来,他的11个儿女中,二哥小六龄童章金星是最佳的衣钵传人,三哥章金刚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而现在他们音容笑貌虽犹在,但斯人已去。 那时候我还小,但有时候我抬起头,接触到父亲的目光,我仿佛知道父亲要对我说什么。果然有一天,父亲让我去帮忙推车,那年我12岁。我跟着父亲拉木头去锯板厂锯板。在等待的间隙,父亲就找个偏僻的地方,一招一式地教我练功。他还从锯板厂拣了细木条当作金箍棒,手把手地教我舞棒。就在这行进的三轮车上,我们父子开辟了流动的课堂。  
7.冲出五行山
1971年秋,毛主席南巡到杭州。他通过电视观看了浙江省领导安排的文艺晚会,在这台节目中也有绍剧演出。毛主席突然想起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父亲,就问当地领导:“绍兴的猴子去哪里了,还压在五行山下吗?应该放出来见见世面了。”于是,父亲被从“五行山”下放了出来,不用再拉板车了。但是他们还给他戴了一个紧箍咒——在剧团里只能拉大幕做道具。这个紧箍咒直到“文革”结束才正式解除。1974年,浙江绍剧团去军队慰问演出,面对舟山部队官兵的盛情邀请,身患胸膜炎的父亲表演了绍剧中《白水滩》的武打戏。这是文革开始后父亲第一次登台,时年52岁。这次登台似乎再次告诉世人,这位久压在五行山下的“南猴王”要重新出山了。 重新登上戏曲舞台后,父亲的最重要的剧目是绍剧猴戏《火焰山》(《三借芭蕉扇》)。这部戏原先是父亲和伯父一起改编并演出过的,1979年开始,由父亲担任团长的浙江绍剧团把它重新搬上舞台,上演了上千场,并在1983年浙江省首届戏剧节中荣获优秀表演奖。后来,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俞仲英有意将此舞台剧搬上银幕,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果,这是父亲生平一大憾事。  
1.花果山的小猴子们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青梅竹马的人生伴侣。他们在绍兴的街巷一起长大,到了父亲18岁,母亲19岁的时候,自然而然就组成了家庭,一切仿佛是水到渠成的事。和那个时代的所有家庭一样,男在外,女掌内,父亲从艺,母亲从事家务。他们先后生了11个孩子。 我们有时候无法想象,这11个孩子是如何养大的,但在当时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解放后有段时间的政策是,超过10个孩子就是光荣妈妈)。这么多孩子,他们是无法照顾过来的,所以,直到现在他们都会把孩子的名字叫错,这常常成为我们家的笑话。于是,为了免出这样的“笑话”,他们平时总是笼统地叫“老大、老二……” 在11个孩子中,先后有三个夭折,实际上夭折的孩子里最大的是六个月,最小的则不到一个月。在当时,大多数人家都会发生孩子夭折的事情,家庭贫困,营养跟不上,卫生状况也很差。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也没有太多的悲伤。可是现在想来,这些生命都是多么无辜。没有夭折的孩子按照年龄顺序分别是: 章金彦(男),章蓉卿(女),章艳卿(女),章金星(男,17岁时因白血病去世),章金刚(男,8岁时因肠梗阻去世),章杏卿(女),章金跃(男),最小的就是我。 现在我的兄弟姐妹健在的还有6个,而我们整个家族直系子孙从父母开始至今共有26人,名副其实的四代同堂。 在那段“文革”非常岁月里,主要靠大哥章金彦、大姐章蓉卿、二姐章艳卿支撑着这个大家庭,使我们得以平安地度过那场浩劫。  
2.猴娃
父亲演猴戏时,每当舞台上的小猴子数目不够的时候,父亲就会把家里所有的孩子拉到台上去。但父亲并没有让他们从事猴戏,只是对二哥章金星除外。父亲认为,章金星是演猴戏的天才,是最合适的接班人。于是父亲就专门给他取名小六龄童,开始一点一点地栽培他。但没想到,17岁那年,白血病无情地夺去了二哥年轻的生命。 二哥小名妙良,出生于上海老闸大戏院的楼上,小时候的催眠曲就是锣鼓点子。在铿锵入耳的戏院锣鼓声中,他就能够安稳入睡,而锣鼓声一停,他就会马上醒来。所以每当戏开锣的时候,母亲就根本不用管他,一到戏结束,母亲就赶忙要去看他。母亲并不是不想照顾他,而是因为那时候父母为了生计奔波,都太忙了,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想照顾也照顾不来。所以,二哥的幼年,是在别人的照顾之下成长的,往往是母亲一会儿将他托付给这个邻居照看一下,一会儿送到那个伙计手里,到母亲回来的时候,这些人就忙不迭地将二哥送回来,母亲心疼得不行,可为了谋生,无能为力。后来二哥长大一点了,懂事了,非常聪明伶俐,母亲非常喜欢他,可是这个她最疼爱的儿子,也是她抚育最“不尽心”的儿子,却先她而去了,母亲心中的痛苦难以形容。她的晚年,常常跟我们念叨二哥小时候受的这些委屈和苦楚,常常叹息自己没有照顾好他。她在自己房间的四壁,挂满了二哥小时候的照片,她常常对着这些照片出神,她让我们搜罗二哥小时候用过的东西给她。我们知道老人这样伤神不好,可是,我们这些子女也无能为力。这些悲剧,这些旧时艰难生活留下的伤痕,永远都无法愈合,心中的悲伤,又怎会平息呢? 二哥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长大,也是在孤寂中长大。他三岁就登台演出了,最早在《铡美案》中演秦香莲的小儿子,深受观众喜爱。自此他就包办所有剧目中小孩子的角色和所有猴戏中小猴子的角色。他没有上过学,却能够无师自通地理解剧情;他在舞台上天真又认真,童心未泯又一本正经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开始是他离不开剧团,后来剧团离不开他了。1957年,二哥正式成为浙江绍剧团的“艺徒”,同时父亲给他取名小六龄童。这一年他才8岁,但已经有5年的演戏经验了。 二哥的天赋还表现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化妆。化妆师给他化一遍,他就会自己化。各种猴子的造型勾脸,都是他自己化的。 二哥是父亲的孩子,但更是剧团的孩子。因为父母实在没有时间照顾我们,于是我们就在剧团里玩。相当长一段时间,二哥就跟剧团一个属虎的敲大锣师傅睡在一起,二哥叫他“老虎娘舅”。不过他小时候经常尿床,大伙经常取笑他为“救火队员”,这时,他就会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二哥当了艺徒之后,很懂得为家里分忧。他每年只有15元工资,他还要拿出5元给交给母亲。他也很会照顾弟弟妹妹,随剧团去外地演出,总是要带一些外地的特产回来。他去广西的时候曾经带回来一些假山石,这些东西现在还保存着。1960年他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天穿着拖鞋去演戏,回来了就带个西瓜给我们吃。 二哥还很孝顺。在夏天演戏,父亲一场戏下来已经汗水涔涔了,二哥总是在化好自己扮演的小传令猴的妆后,准备好一盆水,父亲一下场,二哥就替父亲擦背。就这样,父亲很快就可以演下一场戏了。 但他很少叫父亲“爸爸”,而是叫“六团长”。母亲对此总是很生气,多次让他叫爸爸,但二哥还是“六团长”长,“六团长”短的,甚至给父亲写信都说“六团长你好”。为什么二哥不愿意叫爸爸而叫六团长,为此我专门问过父亲。得到的答案是,团里的其他演员总是叫父亲六团长,他也跟着学;另外,他跟父亲的关系不是一般的父子关系,他们是上下级,是同行、师徒。他叫六团长,多少带有一点抱怨,他毕竟是个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宠爱。但二哥的童年时代,却没有得到这些他理应得到的爱。他是那样的善良,他知道父母的艰难,所以不无理取闹,但小孩子的心性表露出来,口头上“不肯认”这个爸爸,结果,久而久之叫成了习惯,改不了口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3.二哥为什么早逝
二哥的早逝,是我们家永远的伤痛。多年以后,父母亲都还时时惦记着他,所以断断续续讲起过许多和二哥有关的事情。这些事情,说起来琐碎,却在点滴回忆和念叨之中,浸润着我们一家人对他的哀思。 关于二哥,一直流传着三种说法,这些说法,似乎都注定他迟早要远离我们而去。 二哥1950年出生,出生后不久,一个亲戚说:“这孩子两耳垂肩,鼻正口方,生在你们这个家,河小鱼大,是养不大的。”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当然引起我们家人的反感。但事后追想,这句话却一语成谶,不幸言中。 第二个说法是1957年,二哥8岁的时候,浙江绍剧团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演绍剧《孙悟空大闹天宫》,哥哥在剧中演一个小罗猴,周总理也去看了。演出结束后,总理接见全体演出人员,看见了二哥,就笑着问:“这是谁啊?”父亲连忙说:“这是我儿子。”总理很有兴趣地问:“这么机灵啊,他叫什么名字?”父亲说:“小六龄童。”当时总理很高兴地把哥哥举起来,起初是朝观众席举着,把自己的脸都挡住了,举得很高。我们都知道,总理的手在延安受过伤,这样举起一个八岁的孩子,很不容易。最后总理把二哥一把抱在怀里,逗着他问:“小六龄童,你今年多大了?”二哥说:“8岁。” 这是一段佳话,但后来有人说,才8岁的孩子,怎么能够让宰相这么抱呢?能承受得了吗?意思是说,孩子福薄,受不了这般宠爱,折了寿。 还有一种说法是,1961年10月10日,父亲携浙江绍剧团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二哥演传令猴,他把天真活泼风趣的传令猴演得惟妙惟肖,一点也不紧张。毛主席从头看到尾,本来要上台接见的,但因马上有一个会,就向台上招了一下手走了。这时二哥就从台上跳到台下,坐在了毛主席的位子上。当时他捡了毛主席的三个烟头,当作宝贝带回家。回家后,妈妈给他弄了一个玻璃盒子,加锦缎放起来。我见过这三个烟头,但这三个烟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抄走了。此事成为大家的谈资。后来一个算命先生说,“龙椅”还没有凉就上去坐,是要犯冲的。 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什么根据,只是人们追想二哥的时候,惋惜他的才华,作为一种安慰的借口说说罢了,但在他去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想起这些说法,我依然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真正夺走二哥生命的是白血病。1965年9月,二哥在部队体验生活,同时演《智取威虎山》。站在队列里,二哥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就说:“报告,我身体不舒服。”领导就让他离开,但二哥这时却已经支持不住,瘫倒在了地上。他马上被送到绍兴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定下病危,接着转送到杭州的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被诊断为白血病。 白血病在当时属于不治之症,就是在现在也没有找到太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和母亲从他住院开始一直陪着他。我当时8岁,他大我9岁。医院里没有多余的床铺,我就睡在他床底下。最初他的病不太严重的时候,总是让我和他挤一张床睡觉,他不愿让我受那样的苦。 二哥很少玩玩具,但在病危的时候,他喜欢上了一些玩具。他喜欢一些塑料的东西,当时有一种动物形状的可以吸在墙上的挂钩,他很喜欢。还有一种套杯,5个杯子可以套在一起,他就觉得好玩,这些东西现在还保存着。他还喜欢巧克力,整块的巧克力,砸碎以后就可以变成不规则的一块一块。他住院的时候,如果想坐起来,就让我把床摇起来,每天摇两次,摇一次给我一小块巧克力。 开始二哥不知道自己所患的是绝症,我们都瞒着他。但有一天,二哥突然对母亲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我这个病还不如剧团的胡师傅(胡师傅是剧团的烟火师,因为在弄火药的时候把手炸断了,在剧团当门卫)。二哥的意思是,无论怎么样胡师傅总还能活着,还可以做跟演戏有关的事情,而自己是不可能的了。第二句是:一个人只不过到这个世界来看一看,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的。 大家听到他所说的话,非常惊讶和担心,心只往下沉,都怀疑谁说漏了嘴。最后才知道,是二哥自己找机会偷看到了病历,又找机会去了解到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现在想起来,我们怎么能够瞒住他呢,他本身就是个天才啊!在住院期间,二哥有时候会去医院的图书馆借一些与自己的病相关的书看,以了解自己的病情。 为了挽救二哥的生命,父亲想了很多办法,请了医学专家。当时参加会诊的专家包括浙江省中医院的院长潘澄濂大夫、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郁知飞大夫等,这次会诊也是新中国医学界第一次组织中医和西医合作治疗疑难杂症。母亲甚至哭着给郁知飞院长下跪。总之,他们能够想到的法子,都想尽办法去做了,哪怕有一点点希望,他们都当成全部的希望来救治。最后,父亲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信求援。郭老在信上批示:这个病目前还是疑难疾病,如果可能治好的话,应该是依靠精神的力量。  
4.天路花雨
我最早的艺术启蒙老师不是父亲,而是这位早逝的二哥。在病危住院期间,二哥只要精神好一点,就会给我讲《西游记》的故事。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那充满神奇的天上人间,把我带入了一个前所未闻的世界里。当二哥搜肠刮肚把所知道的《西游记》故事全部告诉我之后,再也讲不出新内容了,他就每天给我一毛钱,让我到医院拐角去租小人书看。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杭州一家电影院看电影《地下尖兵》,我发现他精神很好,我天真地认为他的身体已经恢复了。但他看到一半就不行了,只好中途退场,原来是医院给他打了激素。 当时,二哥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像父亲一样演成孙悟空,但是这个机会永远不可能实现了。后来,在以他为原型拍摄电视剧《猴娃》的时候,导演设计了一个剧情,让“猴娃”在幻觉中演了一次孙悟空,算是实现了这个理想,这也是我对天堂里的哥哥最好的告慰。 二哥弥留之际,曾对我说:“我就要死了。” 我问:“死是什么意思。” 二哥说:“死就是你再也见不到我了。” 我问:“那要怎么样才能再见到你。” 二哥说:“如果你演成了孙悟空,你就能见到我了。” …… 这便是二哥对我的临终遗言。二哥去世的日子是1966年4月13日,而我的生日是4月12日。去世前一天,二哥还在为我过7岁的生日,第二天却与我永别了。当天国的大门为他打开的时候,年幼的我虽然还不明白死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却清楚地知道,二哥是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我将再也见不到他,再也听不到他给我讲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故事,再也不能和他一起去看电影,去街头看小人书,一起去那些令人神往的神秘地方,我们曾经约定好的地方…… 现在,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二哥逝去的哀痛已经转换成了深沉的怀念,但那最后的对白却始终在我耳畔回响,因为正是那一句话指引了我人生的方向,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每当我感到沮丧的时候,总会想起我的二哥,想起那些病房中的日子,想起那些琐琐碎碎的细节,于是过去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清晰,那样温柔,仿佛在缓缓流去的时光长河之中,一叶小舟重又将我送回到过去。我奋力划动,想要回到那个有我和他的童年和少年的日子,和他说几句话,说说我的现在。可是时光空空地流走,就像我手中的船浆,仿佛总是击打到空处。于是我仰起头,看到天国的他,有柔柔的光辉,洒在他的身上,有无穷无尽的红色花朵,铺在他的脚下,花朵浮了起来,纷纷扬扬,成为一场轻轻的细雨,在缤纷的烟雨中,他回顾,看着我,微笑。我总想问问他,天国里,是否有水乡,是否还有舞台,是否有那些好玩的故事,是否还觉得孤单。是啊,过去多少年了,他在我们眼里,在我们的记忆里,却总是孤单的十七岁。 按照母亲的话来讲,二哥还没有过过一天人的日子。起初我不太理解,后来才知道,二哥当时还没有谈过恋爱。二哥去世后,社科院的刘扬体教授专门写了《生命在于质量》的文章以悼念。二哥虽然只生活了17年,但他的短暂的人生经历仍然可以拍成八集电视连续剧《猴娃》。他在《中国艺术家词典》的释义是“中国最有名的戏曲小演员”。 有篇文章这么写我:“你是踩在前人和亲人的尸骨上才有现在的鲜花和辉煌。”这话虽然难听一点,但也不无道理。为了演好美猴王孙悟空,我们家族前仆后继。对于我来说,如果二哥不去世,主演电视剧《西游记》的肯定是他,而不是我。我也许会朝其他方面发展。 我甚至认为,我能够如此顺利地把孙悟空演好,是得益于二哥在天之灵的保佑。我现在所做的,只能是把猴王世家的传统发扬光大,把猴王精神发扬光大,把猴文化发扬光大。 朋友跟我聊天时有这么一个感觉,只要谈话超过三句,我就会把话题转到“孙悟空”、“美猴王”、“猴文化”那里去。他们甚至问我,你究竟有没有自我?你就为猴子活着?你就为你的猴王家族活着? 我说是的,我无法轻松地为自己活着。活着,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后面,有一串串无穷无尽的乐趣和故事。  
1.姥姥这一生
姥姥叫高冬梅,她去世的时候正是80岁的生日,那是1982年1月18日,她突然很清楚地说自己不行了,就像一台机器到了报废的期限。 她去世的时候,我正在杭州,那时我们正准备开拍《西游记》。接到电报的时候我就哭了,当晚没有回绍兴的火车,我几乎一个晚上没有睡觉。姥姥最后安葬在绍兴陶堰,那里是陶成章的故乡。 在我的记忆里,读初中的时候我们住在上海,我很小的时候,姥姥就给我做饭,她非常疼爱我。我小时候练功,在房梁上挂吊环,我一上那个吊环,房梁就会微微打颤,姥姥总是担心房梁塌下来。其实是没有关系的,但姥姥一看到我练功就为我担惊受怕。 姥姥27岁的时候,姥爷就患肺炎去世了,她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妈妈。抗战时期,战乱时期,姥姥就带着母亲四处逃难,其甘苦自知。但姥姥一直没有想过要改嫁,有男人来访,家中没有其他人时姥姥会不让他们进屋 ,在姥姥的脑子里没有“再嫁”两个字。 我有时在想,27岁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最好的青春年华,为什么姥姥要将自己的身心世界紧紧地封闭呢?当时的上海已经很开放了,为什么姥姥要主动忍受半个世纪多的灵与肉的煎熬呢? 我至今都感到迷惑。我向母亲打听,母亲说她跟姥姥谈过此事,姥姥说,她已经把所有的一切都完完整整地交给了外公。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2.母亲是我的择偶标准
我经常跟人说,如果父亲是我的艺术楷模,母亲则是我的择偶标准。 母亲从小上私塾,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家闺秀。她一生没有参加过一天社会工作,解放后流行妇女去就业,政府也做了安排,但母亲没有参加。我曾问母亲,她说是因为孩子太多了,照顾不过来。在一个女人最黄金的日子里,母亲所做的就是怀孕、生孩子、再怀孕、再生孩子……直到孩子们都长大成才。 对于母亲来说,生孩子如同吃喝拉撒那么简单和平常。现在生一个孩子要这么复杂,还要做B超检查什么的,她感到很难理解。 在我的印象里,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把饭菜做好,把碗筷摆好了,等着我们来吃。而且,吃饭的时候,她从不坐在所谓的“上座”,而是侧坐一旁,让父亲坐正位。往往是我们吃完之后,她才上来吃一点剩饭剩菜。可以说,我们小时候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觉得我们吃好了,对她来说就是一种享受。有人问她:“一辈子生了十一个孩子,这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啊?”但母亲却不会这么想,虽然她一生默默无闻,但她认为她一生有最重要的作品:丈夫和孩子们。可是孩子们实在太多了,于是她有时候也会开开玩笑,说自己简直生活在动物园里,周围都是一群“猴子”。 在母亲的眼里,无论父亲经历多少悲欢荣辱,永远都是她的丈夫。“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变成了“牛鬼蛇神”,是她丈夫;平反后父亲成了著名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也只是她的丈夫,也没觉得怎么着。 “文革”中父亲被打倒,“造反派”去做她的思想工作,让她“划清界限”,但母亲的脑海中根本没有“离婚”两字,她还经常带着我去牛棚看父亲。我记得给父亲送去的香烟每一支都被造反派撕开,担心藏着什么纸条,最后留给父亲的,只是一堆烟丝。母亲对父亲说:“只要你能坚强地活下去,就一切都好。”后来父亲对我说:“如果不是你母亲,那时我肯定自杀了。” 父亲进了“牛棚”后,家中的经济非常窘迫。父亲每月只有15元的工资,都寄回绍兴老家去养姥姥了。已经工作的大哥、大姐、二姐把微薄薪水中的大部分交到母亲手里。母亲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地打理着这个家。 为了增加收入,母亲带着我们糊信封。母亲还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送到寄卖店去,卖了钱就买生活必需品回来。在去寄卖东西的时候,母亲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她拿一件东西去街东头的寄卖行,店家出价3块,母亲觉得太便宜了,于是就来到西头的寄卖行,店家却只出价两块五。母亲说:“东头的店还出价3块呢。”店家板着脸说:“那你去东头卖吧。”母亲只得又回到了东头。势利、精明的老板却只愿出价2元。母亲说:“你刚才不是3块吗?”店家鼻孔朝着天上,斜着眼不屑地说:“你刚才怎么不卖呢?” 在那种情况下,母亲忍受着各种委屈,默默地坚强地操持着这个家。无论多么困难,我从来没有看到她愁眉苦脸过,哭泣过。 我和章金跃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那种困难的环境下,母亲还偏爱我们。她会花7分钱给我们买一碗粥,让我和金跃喝,同时还会给我们煮一个鸡蛋,或者松花蛋,然后拿一根线,说:“你们看好,从中间分开。"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大小,为着这两半鸡蛋的大小争起来,于是母亲就让我们轮流挑,今天你先挑,明天你后挑。 “文革”结束后,父亲平反了,国家补了两万多元工资。这在当时真是一笔巨款,母亲把这些钱用于报答那些当年帮助过我们的亲戚朋友。当年借给她三元五元,她就会给他们买一辆自行车,或者买一块手表。这两万多元钱几乎让她报答完了。她认为,情义无价,人应该知恩图报。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父母亲十几年前就举行了金婚纪念。现在,二老的身体很健康,在上海安度晚年。 母亲生我的时候36岁,所以她的年龄是我的三轮,我的二姐年龄则是我的两轮,我们母子姐弟三人是同一个属相,都是属猪的。所以一位漫画家曾经给我们画过一幅漫画,画上是一只大猪带了两只小猪,非常可爱。 我出生后不久,因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母亲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奶水不足,因此曾经给我找过一个奶妈,吃了她半年的奶。可惜,除了在我七八岁时候在街上遇到过,这个奶妈至今再也没有任何音信。 很多时候我都很怀念她,是她的奶养育了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多少年来我一直想找到她,但至今没有任何结果。今年是猴年,我希望能够借猴年的东风,和我的奶妈——我的另一个母亲相聚。  
3.取经路上,美人如虹
《西游记》剧组的人都认为我是“西天取经”的最大赢家,不仅取到了“真经”,也娶到了媳妇。也有的说,取经结束后,我就把取经路上遇到的美女“抢”到花果山做压寨夫人了。 我也觉得我挺幸运的,爱情主要是缘分,而我们的爱情归结于猴缘。 在“西天取经”之前,我在浙江昆剧团学习。我生性内向,虽然也遇到过相互有好感的女学员,但根本没有机会和勇气进一步交往,直到遇见了于虹。 于虹最早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是1982年,那是在三里河四机部招待所《西游记》剧组住地。在一次小会上,导演介绍说来了一个新的场记叫于虹。我400度的近视眼望过去,隐约看到的一个身材高挑、健康丰满的女孩,与剧组的那群“女妖怪”没有太大的区别。散会后大家往外走,大家多少对新场记进行了议论。我说:“不是有场记了吗,怎么又要来一个?不会是靠关系来混日子的吧......”有同事赶忙示意,原来于虹就走在后面!吓得我直缩脖子,赶忙闭嘴,但心里还是止不住有点发毛:她会不会听见了? 于虹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她的父亲于志是军内著名摄影家,曾经在东德获得过摄影大奖,还曾经担任“二炮”总部宣传部副部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解放军画报》的封面摄影作品,几乎被他的作品所包揽。于虹原来是一位话剧演员,后来也从事过美声歌唱工作。因为《西游记》剧组里一个场记忙不过来,所以又增加了一个,没想到却促成了我和她的一段好姻缘。 朋友或者记者不止一次地问过我:《西游记》剧组有那么多“女妖怪”,为什么你就没有和她们擦出点爱情火花什么的?怎么偏偏和于虹凑上了?如果笼统地回答,我只能说,这些都是缘分,我和别的“妖怪”凑不到一起,就是因为没有缘分。具体地说,这些“女妖怪”要么已经成家了,要么拍几天戏就走了,或者还没等我们场下有时间交流,就被我在戏中“一棍子打死了”。戏完了,当然就走人了,谁会专门惦记这个不知面目、满身皮毛的“猴子”? 场记工作是非常烦琐和繁忙的,于虹几乎整天与导演和主要演员呆在一块儿。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除了各自的休息时间,其他时间差不多都呆在一起。 说起来缘分这东西真的很怪,有些看似八辈子都搭不上干系的人,却实在是缘分天注定。就说我和于虹吧,刚开始的时候,谁都没想着这个人和自己有多大关系。实际上,在我和于虹最初的择偶标准里,彼此都不符合对方的条件。我希望找一个南方女孩,小鸟依人,小家碧玉,温柔体贴。况且,父亲还嘱咐在拍摄期间“不准恋爱”。而于虹的择偶条件里有个“三不要”:戴眼镜的不要、矮个儿的不要和南方人不要。众位看官,这不是专门冲着我来的歧视政策么!我这三点全部占了(更让我感到愤愤不平的是,我米的身材,也被她称为是“矮个子”)。 有一次剧组过节放假的时候,其他人都回家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呆着。 于虹打趣说:“你应该在北京找个女朋友。” 我随口应答说:“那你就给我介绍一个啊。” 没想到,她还真的当成一件事来办了。几天后,于虹告诉我她去找过战友了,但那些战友明确表示不要演员,因为演员的感情太容易变化,而且当时已经流行明星婚变风波了。于虹一点儿都不客气地对我说:“你啊,你这种情况,在北京女孩的眼里属于‘二等残废’,你找不着对象的。” 因为我的戏份比较多,在现场经常有不少灵光一闪的即兴武打动作。于虹在现场来不及全部记下来,收工后就找我来补记。看她认真的样子,我总是非常耐心地配合。渐渐地我们有了一些交流的机会,由谈工作开始了谈人生。我渐渐地知道了于虹是二炮基地文工团演员,出身军人家庭,也明白了为什么她做事那么有板有眼,干脆利落。  
4.爱要怎么说出口
渐渐地,我发现,当于虹哪一天现场都记录好了,不再找我补记的时候,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于是我就动起了心思,不动声色地为两人单独在一起“创造条件”。为了让她来找我补记有关内容,我现场拍戏时有了更多的临场发挥,而这些发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于虹也经常来给我补记了。于虹当然不知道,她这额外的工作量,可是我费尽心机给她“争取”来的。这不,为了想法儿多出彩,多临时发挥,我挖空心思琢磨剧情演技,累死了不少脑细胞。可是,当于虹作好记录离开的时候,那种莫名的惆怅又悄然而生。后来我看书,看到古人的诗,“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觉得这诗真绝了,喜欢上一个人,就会“进入”这种神魂颠倒糊里糊涂的境界。等她来,等得太久(其实也许只差分秒),就患得患失生气,来了却满腔愁云惨雾霎时烟消云散。我不愿她这么快就走,可是,这话怎么能说出口呢?那是1984年,社会多么纯洁,欣欣向荣的国家,到处是满怀理想的青年,我们像所有时代的青年一样谈情说爱,却不会将“爱”字轻易说出口。 于是我又心生一计,当于虹来找我补记场记的时候,问我十个问题,我总是支支吾吾地回答三四个。这样,于虹就可以一趟一趟地往我的房间里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虹来我房间的时候,虽然还是拿着记场记的笔记本,但不完全是为补记有关场记的内容来了。 我在《西游记》中上天入地,而我们的话题也是从天到地,无话不谈,艺术、人生、理想、风俗、习惯……等等,我们甚至希望每天都能够在一起。 有人问,我们在此期间有没有犹豫过。我可以说我不知道,不过,于虹可“考察”我很长时间了。于虹曾经告诉我:有一次她去找我补充场记,无意中往屋里看了一眼,我在很认真地数纸币,那纸币都是一分、二分、五分的,数了一大堆。当时于虹心里就蹦出了这样一个念头:“一个大老爷们,去费恁大力气,数一分两分的纸币?……我早就说过不找南方人么,不就说中了吗?”看来,她是在寻思找我作对象了。至于我,当然早就在寻思了。 后来无意中聊起我们小时候的事,于虹才知道我小时候家庭无比拮据,因此养成了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于虹后来说,听到我说的情况后,她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可爱的女人,首先都是善良的。 有一次现场拍戏我从钢丝上掉下来,被送进积水潭医院。后来于虹说,剧组所有的人都跑过去看了,只有她没有去。她觉得浑身发软,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疼痛,根本没有力量更没有勇气去看我。但是我疗养期间,于虹却总是三天两头来看我,给我带来了炖鸡汤,各种水果什么的。我平时比较坚强,但受伤之后情感变得很脆弱,而且父母远在上海,年高体弱,无法前来照顾,未免感到孤单。于虹用女性特有的细心和柔情关心着我,鼓励着我。我心底自然泛起一些微妙的感情波澜,这种波澜,却又不是和她一起做场记时那种怡 然之乐了,而是一种更深的依恋感。 我出院以后,生活依然那么平淡而简单地过着。我演我的孙悟空,她做她的场记。有些东西现场记不下来,她依然来我房间里问,没事的时候我也会到她的房间里坐坐。一切都好像那么正常和平常。 而表现不太正常的是我的同屋“师弟”——扮演猪八戒的马德华。他突然迷上了看电影,经常突然说:“我要去看电影了。”然后一个人出门了。当时我想,这个呆子,看电影也不叫我一声,而且老是这么突如其来地起意。后来我才渐渐地发现,这个“猪八戒”每次说要去看电影的时候,总是于虹来找我的时候。看来,在现实生活中,猪八戒比孙悟空还要精明。他窥破我和于虹隐藏在心里但相互都不敢公开承认的秘密,而且善解人意地主动为我们保密。 他为什么愿意如此主动地为我保密呢?“师弟”马德华在接受别人采访时说了这么一件事情: “那时有一段时间我比较忙,心情也不好,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当时他们两个还在搞地下工作。有一天,金莱对我说:‘德华,今天晚饭不在组里吃了,出去遛遛。’我说宝山这个地方有什么好遛的。他说:‘也是给你散散心。’我、他、于虹三个人我们出来了,于虹手里拿个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到一个小饭馆,坐在那里她把东西打开,是一个小蛋糕。我说:‘你弄这干什么呀?’她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忘了?’哎呀,说实话当时我的眼泪‘哗’就下来了。在那个时候我心里有些不痛快的事,整个忘掉了自己的生日,他们给我弄了个蛋糕。他们夫妻两个那个时候还是好朋友,给我过这个生日。” 许多人都要问,当初我跟于虹究竟谁追谁呀?我说是我追她。谁追谁,在外人看来可是一个“面子”问题。我“一个大老爷们,去费恁大力气”,和自己心爱的人去争什么面子!何况,我们也的确分不清是谁“追”谁,但我心甘情愿地说是我追她,因为,爱她,就要让她享有“皇后的尊严”。可是,到底谁追谁,有什么重要呢?我们都没有想过要“追”对方,因为,我们不是在赛跑,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我们是夜色中两颗星星,彼此对望了多少个世纪,向对方眨着眼睛,传送着情意,终于有一天,天旋地转,我们像磁石的两极碰到一起一样,吸在了一起。 我最怀念的时光,就是我们彼此对望、默默无语的那种有大美而不言的幸福状态。为什么不表白?不愿,也不敢,就像有一只蜻蜓停伫在雨后池塘的荷尖,那么轻盈的梦境,怎么忍心去惊醒?我说过,我一直是个性格内向的人,虽然拍片的时候多少改变了内向的性格,但在感情上还是那么腼腆,那么犹豫不决,没有现在年轻人那么狂热。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有两件事是永远停留在记忆里,让我反复回味的。 有一次,剧组要去深圳拍片。当时大家都梦寐以求去深圳,于虹也特地把自己所攒的1000元钱和一些外币取出来,准备到深圳大买一阵,但没想到不小心把钱弄丢了。碰上这种倒霉的事,她当然难过得要命,当时的一千块可不是小数目,而且,别人高高兴兴买东西,她却只能干瞪眼,那滋味,一个男人碰上这事也受不了。我知道以后,就问她:“那你怎么办?”于虹说:“那我不买东西就行了呗。”我觉得表现我的英雄气概的机会来了,就取出了所有的积蓄,足足700元,敲开了于虹的门,说:“于虹,我这儿有700块钱,我给你600块钱吧。”于虹说什么也不要。我把钱扔下就跑了。直到2002年,我们一起参加北京电视台的“夫妻剧场”栏目,她才告诉我,这笔钱在深圳她舍不得用,全部存进了银行,而且一直没有动过。后来我们约定,等女儿上大学的时候,要把这个存折给女儿。 到了深圳,大家一起去逛街,我发现于虹在一个橱窗的布娃娃前驻足良久。我马上跑到店内,花了65元买了个布娃娃,说:“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布娃娃?送给你。” 以后的日子还是那么平淡地往前走,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心灵更加贴近了。虽然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没有花前月下,更多的是谈工作、谈未来,艰难枯燥的西游之路却因为爱情变得浪漫而有趣。 在《西游记》拍摄接近尾声时,于虹送给我一张她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并且写下了一行隽永的小字: 我将永远深情地望着你。 ……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5.亿万人瞩目的怪婚礼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我与一个普通的数字——“六”有缘。有人说,“六”是我家的吉祥数字。因为不仅我和我父亲的艺名里都有“六“,而且我的婚期也是三个“六”。 那是1988年,《西游记》前25集拍完之后,我和于虹自然而然地谈到了结婚。后来许多人问我,在此之前有没有求婚仪式?有没有专门定情物?我只能说都没有。我们的结合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我们结婚的日子,并不是特意选取,而是根据我们的约定:我获奖的那一天,就是我们的婚期。 1988年6月12日,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举行颁奖仪式,我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但很不凑巧,那天我正在随中央电视台《西游记》艺术团去新加坡演出。既不能够回国领奖,也无法回国举行婚礼。怎么办呢?要么更改婚期,要么马上回国,但后者几乎不可能:《西游记》艺术团如果离开了孙悟空,还能算什么《西游记》艺术团?最后我和于虹商量决定,新加坡的演出照样参加,婚期则依然不改,唯一更改的是:婚礼不举办任何仪式。 我因为人在新加坡,只好委托哥哥章金跃去沈阳现场领奖。在当晚的颁奖典礼上,大约8点,主持人宣布:“六小龄童和于虹今晚结婚。”几乎与此同时,在新加坡的演出现场,沙僧的扮演者阎怀礼在台上宣布:“今天是我的大师兄孙悟空结婚的日子。”当时新加坡有媒体报道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亿万人瞩目的怪婚礼。”新婚之夜,我在新加坡,于虹在北京,我们在两地,虽然不能够见面,但是我们通了国际长途电话表达各自的心情,所以并没有感到遗憾。 后来有人说,我的婚期实际上包括了“三个六”,因为“12”又可以拆成“两个六",所以“六”这个数字和我有缘,是我的吉祥数字。不管怎么说,1988年6月12日,我会永远地记住这个美好的日子。 当时新加坡许多圈内人士说:“至今没有一个名演员这么早这么大范围把自己结婚的消息告诉别人的。”他们认为,演员结婚与否本身就是一个媒体炒作、观众谈论的话题。宣告结婚的消息会让大量的女影迷伤心,转而不再支持,这对于每天都要收到数千封世界各地的求爱信的我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冒险。 但我却认为,演员的成功看的是你的艺术,而不是你是否结婚。在随后的海内外演出中,每到一地,我都会收到很多影迷的真诚祝福和结婚礼物,有各种纪念品,有小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其中很多是直接送到后台来的。 1988年到1991年,我几乎没有任何新的影片,我不知道自己将往哪里走,是于虹伴我度过了最为迷茫最为焦虑不安的日子。一直到了1992年,我开始拍电影《过年》。 结婚以后我们的感情非常稳定。我认为这得益于我们比较特殊的相识过程:我们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彼此了解,不属于一见钟情。这可能对我们成立家庭后的相互适应有帮助。 两口子总会有一些争争吵吵,我们也有吵架的时候。我的脾气有点急,于虹则最不喜欢我发脾气的样子;我喜欢收集一些跟猴子有关的古董,但于虹并不喜欢把自己的家变成一座“猴山”……两人会发生一些争吵,但是有一点,我们不会把这个事情拖到明天,当然我主动去解释沟通的情况多一些。有许多争吵当时觉得很重要,现在则根本想不起来了。  
6.我爱的 “猴妻” 和爱我的影迷
《西游记》播映后,我先后收到来自全世界各地影迷的来信四万多封。其中近一半是求爱信。一位越南影迷得知我的眼睛近视后来信表示,愿意把她的眼睛献给我,因为“孙悟空的眼睛比我的眼睛重要”。一位国内影迷写信说:“你很英俊,但如果化上孙悟空的妆更英俊。” 此时,我明白了,在上万封求爱信中,有一些是向我求爱,更多的是向孙悟空求爱。 对于每一封信,我都认真对待。这四万多封信,我都保留着,每一封信都编上号,一一给他们回信,回了的信做一个标记。这是我很自豪的一点:对于喜爱我的影迷,我没有慢待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位,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亲自给他们回信,而且所有的信中,没有一封是格式信。我想,哪怕是写得简单点,也一定要亲自写,亲自说几句切题的话。这也是我所认同的一种责任感。 对于求爱的影迷,我就把自己已经结婚的情况告诉她们,同时表示,可以跟她们成为朋友。大多数影迷都会听从我的劝告。 在应接不暇的求爱信“风潮”中,于虹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 有位日本影迷看了《西游记》之后,专门去学中文。她给我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中文求爱信,并且经常来北京找我。 一天上午,她又专程来北京。她给我家打电话,接电话的恰好是于虹。 于虹把电话递给我:“你的电话。” 我接了电话,她说了很多话,含义很清楚,然后提出要跟我见面。我说:“一会儿我和太太一起去看你。” 日本女孩说:“你一个人来看我好吗?” 我对于虹说:“哎哟,她不让你去。” 于虹说:“没关系,你去吧。” 我说:“那我也不去了。” 于虹说:“人家专程从日本过来看你,你去吧。” 我就去了。快到的时候,我想不要出现任何误会,就给于虹打电话说:“我到了她的住处,那门应该开着还是关着?” 于虹笑着说:“随便,你即使关上门,还能怎么样呀?不过快到饭点了,你请她吃顿饭吧。” 我很从容地请她吃了一顿饭。这个日本女孩至今还表示要等我。 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些女孩写信给我,一些女孩表示一直在等我。我想在此真诚地对他们说,我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我现在生活得很幸福,你们也应该有你们自己的爱情,有自己的生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7.猴王传承:敢问路在何方?
1990年的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们的女儿降生了。 在怀孕期间,我陪着于虹散步,经常从南礼士路走到西单。刚开始的时候,从各种迹象看,我们以为是个男孩,没想到是个女孩。这也许让很多人失望了,因为很多人都希望我们家能有一个“小猴子”来继承家族的技艺。但我和于虹却偏向喜欢女孩,心里高兴得不得了,给女儿取了个小名叫“小妞妞”。 小妞妞现在在北京某重点中学过着平静的生活,因为,她的同学都不知道她有一位“猴爸”,看来,她还是有家族的遗传,“猴精猴精”,把自己的“猴子尾巴”掩藏得很好。 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女儿认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孙悟空,自己自然是女猴子。这时她会天真而又认真地问:“爸爸,你这个孙悟空与变形金刚谁厉害?” 现在女儿已经13岁了,自然明白父亲不是孙悟空,她也不是女猴子。以前老把我挂在嘴边上,现在很懂事,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都不会提我,她希望谁都不知道她是我的女儿。 孩子出生后,经常有人这么问我:“你家会不会出现女猴王?” 我现在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女儿不一定成为女猴王,但不排除从事表演艺术的可能,最终还是要由她自己选择。” 因为我和妻子都是搞艺术的,所以女儿的身上自然遗传了我们的一些特点。她吹拉弹唱都会,最专业的是长笛,可以去考级了。她喜欢看《流星花园》,看漫画,喜欢听F4。 在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我就带着她逛潘家园、报国寺等文物市场。我总是把女儿托付给一位卖文物的老大爷照管,后来就带着她四处逛了。她也知道识别文物,还能帮我侃价。 在这个消费时代,我没有忘记培养女儿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习惯。父母不在家,就她跟姥姥在一起,她会自己做饭、洗衣服。 她上学带的水是拿矿泉水瓶子灌的白开水,她还把易拉罐、矿泉水瓶子和看过的报纸攒起来卖钱。我们家靠近天外天批发市场,所以她经常去那里买东西。 我们经常去逛街,我准备打车回家时,她会说:“爸爸,别打车了吧,坐某某路几站就到了。” 我小时候很穷,现在不缺钱了,应该尽量满足女儿的物质要求,但也不能让她忘本。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想法基本达到了。 前一段时间,女儿对我们说:“我想要一个手机。” 我问:“学校同意你们使用手机吗?”女儿说:“不允许使用,但允许带。其他同学都有。” 我就说:“那该配一个,这样联系毕竟方便。” 于是女儿翻遍了所有的手机广告,想找一款便宜又漂亮的手机。但是同学当中流行的款式,最便宜的都要5000多元,翻了翻价码,她就开始咋舌。 最后,她翻出了于虹淘汰下来的旧手机,但还是感到太陈旧了。 我说:“旧是旧了点,可这个手机与流行的手机功能是一样的。” 女儿突然眼睛一亮说:“我可不可以换个外壳?” 我说:“那当然可以。”于是女儿就用巧手和智慧把这款手机改造成另类和前卫的流行款式了,省了一大笔钱。 她三岁的时候就拍了膨化食品的广告。挣了三四百元钱,她给了姥姥、爷爷各100元。 我觉得女儿身上既有现代孩子的时尚,又没有丢掉传统美德,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的感受是: ——要跟孩子交朋友,既是父女又是兄妹。我经常跟孩子一起玩,游泳、滑冰、打篮球、玩滑板、打网球等等。我告诉她,孙悟空72变,也不是天生的,是飘洋过海、冒着生命危险学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穷惯了、苦惯了,应该给下一代富足,但是我们还要培养她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 ——我会循循善诱地把家族的故事告诉她,会让女儿看我们家族故事的光盘。 ——我从来没有打过骂过孩子。 ——我会告诉孩子,考得不好没关系,但应该诚实地告诉父母,要去找原因。当然,学习成绩好是好事,不是坏事,在国外也是这样。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百年传奇
如果从六小龄童的祖父算起,“猴王家族”已经延续了四代了。这四代人历经百年,像田径场中的接力赛运动员一样,将孙悟空的金箍棒一代一代接过来,在舞台上,在荧屏上,舞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谱写着一篇又一篇动人篇章。这个家族,不管是在艰难困苦还是在风平浪静之中,都延续着一个梦想:演成一个完美的“美猴王”,演成一个雅俗共赏、前所未有的神奇精灵。这个精灵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养育而成,是中华无数代文学家、艺术家呕心沥血塑造而成,是天地造化的产物,也是人间真情的化身。 为了这个梦想,四代猴王家族的传人前赴后继,兄弟携手,叔伯相随,演出了中国演艺界的一个百年传奇。  
1.“我是随着猴魂而来的”
六小龄童说:“我是随着猴魂而来的。”因为他和二哥之间那种特殊的情缘,他仿佛注定要成为猴王家族的顶梁柱,代替他的二哥,完成那个感人的心愿。 其实,他来到世间的时候未免有点“猴急”。他在母亲的腹中还没有呆够十个月,就迫不及待地来了。在六小龄童出生之前,他已经有了10个哥哥姐姐。有一天,经验丰富的母亲突然觉得肚子疼,于是就起身说:“老大,拿水壶,老二拿脸盆。我要去医院生孩子。”有了前面10次顺产经历,母亲根本就没想到这次会遭遇难产,在痛苦的折磨中不禁骂道:“不知道会生下一个怎样的小怪物。”最终,在医生的帮助下才使得六小龄童降临人间。出来的时候,因为是医生用钳子夹住他的脑袋“拔”出来的,他的脑袋都扁了,一出来就涂了一脑袋紫药水。有句话叫“佛头着粪”,六小龄童则是“佛头着药”。他后来果然成“佛”了,叫“斗战胜佛”。 六龄童起初并没有打算让六小龄童继承衣钵,甚至没有打算让他去学演戏。而童年的六小龄童也并没有表现出演戏的天赋。他身材纤弱,性格内向,时刻不离母亲左右,也很少走出家门。 他对一切的一切总是充满了好奇,什么事总想琢磨一番, 实验一番。一天,六小龄童发现金鱼从鱼缸里蹦出来了,落到桌子上。他想,金鱼离开了水肯定是要死的,他赶忙把金鱼放回鱼缸,金鱼依然活蹦乱跳。他突然想起:“爸妈不是说,金鱼离开水就会死吗?那金鱼离开水,究竟还能够活多久?” 于是六小龄童找来一只闹钟,开始了试验。他把鱼捞出来,过了10分钟,放回鱼缸,结果金鱼没有死;又捞出来,15分钟后把鱼放回去,金鱼依旧活蹦乱跳;又捞出来,20分钟后金鱼还是安然无恙……最后六小龄童足足让金鱼在桌子上呆了一个小时,金鱼当然活不过来了。 当过兵的大哥有一架望远镜,六小龄童经常拿出来玩,同时琢磨,这块玻璃怎么如此神奇,为什么能够看得那么远。他发现玻璃似乎在一圈一圈地缩小,却不明白为什么玻璃一圈一圈缩小就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当时他耳濡目染,隐约知道《西游记》中有“千里眼”、“顺风耳”,这个“千里镜”不就是《西游记》里的“千里眼”吗?不过,虽然现在可以看得很远,但好像还达不到“千里”。他突然想,为什么不在中间打开一个洞,看看“千里眼”到底是什么样?说干就干,他找来钉子和锤子往望远镜玻璃中间凿下去,结果玻璃四碎……  
2.像孙悟空一样“偷偷学艺”
当六龄童把目光投向六小龄童的时候,他却在“文革”中被打倒,被发配到乡下劳动,被关进“牛棚”。但他还是利用一切时机教儿子学艺。 随着造反派对六龄童的折磨越来越厉害,六龄童再也没有条件对儿子言传身教了。于是六龄童就设法给家里写一封信,让六小龄童直接去找他的老师、上海戏剧学校的薛德春先生。 于是六小龄童成了薛德春的关门弟子。薛德春教过父子两代美猴王,成为一段艺坛佳话。 但当时六小龄童作为“戏霸”、“黑五类”的孩子,是不允许学艺的,弄不好还会被扣上“阴谋复辟”的帽子。 怎么办呢? 薛德春和六小龄童不约而同地想到在《西游记》里菩提祖师半夜三更偷偷教孙悟空学艺的故事,他们决定如法炮制。只是孙悟空学艺在半夜三更,而六小龄童学艺则在凌晨五点。没有练功房,晴天就在人民广场一个偏僻的角落,雨天就在上海服装公司门前长廊的一个自行车棚里。 无论赤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六小龄童多年如一日,坚持天天练功。有时候练完功,适逢太阳升起,万丈霞光照在六小龄童的脸上,让他感到无比舒畅,于是连早饭也不吃就去上海宁波路第三小学上学了。 一次,六小龄童不到五点就去了人民广场,他突然想起前两天练的单前扑。此前做这个动作都是老师保护下做的,这回为什么不自己单独试试看,难道上台演戏也要老师保护不成?想到做到,他就开练了,结果还是功力不够,用力过猛,头砸到地上,前额摔出一个很大的口子,当即晕倒。老师来了,看到他头破血流的样子,大为吃惊,急忙问明白情况,知道他是为了练功才受的伤,这才长叹了一口气,把六小龄童送到了医院,缝了八针。自此他的脑门中间永远留下一条伤疤。后来六小龄童便留了个偏分头,有时则戴个帽子,有意将伤疤遮住。 当时六小龄童的家境异常窘迫,遭遇不公正待遇的父亲每月只能拿15元的生活费,六小龄童没有钱交学费,只好“分期付款”,6元钱一学期的学费分三次付。每次老师来要学费的时候,他都感到非常难为情。  
3.“卧薪尝胆”练真功
1971年9月12日,毛主席亲自点名把六龄童从“五行山”下解放出来。 六龄童获得自由,虽然还不能登台演戏,但总算可以指点六小龄童学艺了。六小龄童也回到绍兴,在第一初级中学寄读。一次,六龄童生病住院,于是他所在的绍兴第二医院病房成了六小龄童的练功房。六龄童不顾病重,每天总要教儿子一段。后来,有人问六小龄童:“你父亲对你练功是否很严厉,是不是像许多人那样打着骂着让你练功?”六小龄童说:“可不是那样,相反,他对我特别溺爱。每次我拿大顶,说要顶半个小时,我刚刚顶到十分钟,汗水就下来了,他一看就心疼,就说下来下来,好了好了。他被人称为‘外婆师傅’,他从不强求我做什么,一切都希望我自觉。当然也许是前面两个儿子的去世让他害怕了。” 父亲出院后,六小龄童又把家里当成了练功房。他在门廊上挂吊环,在小天井里翻跟斗,练劈叉,在墙边拿大顶,他还站在桌子上往下翻。结果,家里到处有六小龄童意外的杰作:墙上脚印累累,桌子上的热水瓶突然爆炸,穿衣镜粉身碎骨…… 他觉得家里已经无练“武”之地,于是就来到了绍兴越王台。这里有的是自由驰骋的天地,但这场地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容易受伤。为此他摔疼了胳膊,伤成了血尿,撞破了头皮……所有的困难六小龄童都用“卧薪尝胆”四个字化解了。但他还是希望有一个练功房,可以不管刮风下雨,没日没夜地练。 当时六小龄童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去正规的练功房练功。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怯生生地来到浙江绍剧团练功房,没想到那里的演员对他都特别欢迎。 为了不影响浙江绍剧团演员的正常练功,六小龄童每天早上五点就去练功,一直练到他们上班就离去。很多时候,六小龄童来到剧团门口,传达室的师傅都没有起床,他就在门外桥头,边压腿边等待。冬天的一天,老师傅发现了这个孩子为了不影响他休息宁可自己在外面挨冻,未免心疼,赶忙走向前去,问他:“你为什么不敲门呢?”自此,看门师傅也尽量在五点时把门打开,然后再睡回笼觉。六小龄童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练功,都被善良憨厚的看门师傅看在眼里,他认为,这个前团长的儿子比绍剧团的正规学员还要勤要苦,将来肯定比团里任何人都有出息。  
4.演戏无门
高中毕业后,六小龄童回到上海,按照当时的环境,他就应该去就业。按照当时的情形,六小龄童可以去上海青浦县获得一个铁饭碗。但六小龄童表示,他要当一名演员。这时,几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反对六小龄童去当演员。他的母亲不赞成,丈夫演猴戏被打成“戏霸”和“牛鬼蛇神”,受尽折磨,两个儿子章金星(妙良)、章金刚因练功劳累致病而相继去世。政治风险和生命危险,使母亲坚决反对这个不足月出生的小儿子再去“走钢丝”。父亲虽然希望有衣钵传人将中国猴戏发扬光大,但看看自己和两个儿子的遭遇,也犹豫不决。 但是六小龄童的执着和努力使父母改变了初衷,他信誓旦旦地告诉父母:“我一定要演成美猴王,我一定要做孙悟空。” “文革”结束后,六龄童平反了,依然担任浙江绍剧团团长。但是在这个时候,六小龄童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了更方便考试,把户口从上海迁到绍兴,在那里开始他的艺术之旅,因为他家族的前三代人,都是从绍兴的石板路走上“西天取经路”的。当六小龄童去派出所办理转户口的时候,那里的户籍员感到非常惊讶,他不明白究竟什么诱惑可以使一个年轻人抛弃大上海而去一个小小的水乡绍兴。户籍员高举户籍迁徙专用章对六小龄童说:“你想好了,这个章一敲下去,你就被‘迁出’上海了,要回来可就难了。” 六小龄童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接着,六小龄童开始设计他的演艺生涯,第一步就是报考剧团。可是,没想到在第一关就卡住了,他进不了剧团!于是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浙江绍剧团招人,但却规定不招艺人弟子。 绍兴体委来招体操运动员,六小龄童参加跑步考试,刚跑了一半就摔倒了。 倒是有主动要六小龄童的,是一个杂技团,他们要他去当杂技团的底座。 上海越剧团同意要六小龄童,可又必须是上海户口……六小龄童不禁顿足长叹,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寻求。“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六小龄童一直没有放弃。他的目标是进剧团学戏、演戏,最高的理想,当然是进绍剧团,如果去不了,别的剧团也行,总之是要进剧团。终于,浙江昆剧团招生时,他凭着多年苦练的功底,轻松地考上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5.“飞剑”(图)
六小灵童在昆剧《挑滑车》中饰高宠,依稀有“美猴王”的王者气度。
1978年8月16日,19岁的六小龄童去浙江昆剧团报到,他被安排在四人的集体宿舍里。意想不到的是,当天晚上他就要参加演出。这是他演艺生涯中第一次正式的亮相,要在《十五贯》中跑龙套。 尽管在以前演过戏,但这是第一次作为专业演员的亮相,六小龄童演得特别卖力、认真,《十五贯》演出取得了成功。几位老师对六小龄童的评价是:“扮相俊美,颇有乃父之风。不过演龙套不用那么费力。” 在此之后,六小龄童还排演了大量的折子戏,如《打店》、《三岔口》等。 曾经有记者问过六小龄童,假如命运之神不眷顾他,假如电视剧《西游记》剧组不请他演孙悟空,那现在的他将是什么样的状况? 我们不妨看看在到《西游记》剧组之前,六小龄童在干什么? 1981年3月浙江昆剧团的团领导决定,让六小龄童开演猴戏,同时让他担纲排演一台昆剧猴戏,由六龄童教授。3个月之后,昆剧猴戏《三借芭蕉扇》在浙江人民大会堂首演成功。著名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挥毫题词,称赞六小龄童的演出是“形神兼备”。浙江昆剧团决定在十年之内,把《西游记》的主要故事都改编成昆剧猴戏。也就是说,他们要排演全本昆剧《西游记》。 在排演《龙宫借宝》时,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其中有一个情节:悟空从龙王太子手里接过宝剑,耍弄之后,从后抛向空中,然后用鞘把剑接住。 对一般人来说这个动作并不是特别难,但是六小龄童是400多度的近视眼,此前还为他的近视眼登台付出了代价。那是一次在演折子戏《摇钱树》的时候,他中了一锤,眉梢裂开,当场血流如注,但当时没有创可贴,为了不影响下面折子戏《三岔口》、《赠剑》的演出,他只好在伤口上匆匆贴了个橡皮膏,然后在橡皮膏上勾脸。既然他无法看清剑落下的位置,也就无法移鞘接剑。怎么办呢?经过多次摸索,他决定直接把剑飞到剑鞘里去。这样可以避免近视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无疑大大增加了难度。 于是他开始苦练,大约练了五百多次以后,最终练就了出神入化的“飞剑”绝技。 自此六小龄童更加努力地进行着他的最巨大的工程,即把《西游记》的精华用昆剧猴戏的形式搬上舞台。如果这个计划取得成功,那将是昆剧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就是说六小龄童如果没有机会演电视剧《西游记》,他必将在戏剧猴戏领域里做出自己的贡献,甚至成为“新南猴王”。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小龄童离开戏曲领域进入电视领域,是中国昆剧猴戏的一个损失,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遗憾。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6.杨导演千里访“猴王”(图)
在昆剧《百花赠剑》中饰海俊。摄于1981年底。
就在六小龄童准备在昆剧猴戏领域大展身手的时候,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不仅使他放弃了这个庞大的计划,而且改变了他的一生,甚至改变了整个猴王世家的命运。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日本拍的电视剧《西游记》,当时中央台就有这样的想法,应该有自己拍的四大名著,并决定由资深导演杨洁来执导《西游记》。主创人员一致认为,拍好《西游记》,孙悟空的人选是关键之关键,万一播出后,观众认为最精彩的角色是沙和尚或者猪八戒,那么这个戏就算砸了。为了寻找孙悟空的合适人选,杨洁开始在北京找演员。她先后跟许多演猴戏的名演员接触,但是终因分歧较大而罢休。剧组主创人员认为,电视剧《西游记》不是戏曲,应该非常生活化,“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了寻找最合适的人选,导演杨洁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 就在杨洁多方搜寻“孙悟空”无果而茫然四顾时,突然有一个最理想的人选跃入了杨洁的脑海——南猴王六龄童。她曾经在六十年代作为戏曲导演给六龄童录过像。杨洁认为,如果六龄童年轻20岁,那么他就是孙悟空一角最好的人选。为什么不请六龄童的儿子小六龄童来演呢?这个当年以演传令猴出名,周总理喜爱地把他抱在怀里的小六龄童不就是最佳人选吗? 杨洁当即给六龄童打电话,寒暄、说明原委之后,杨洁问:“你家小六龄童还演戏吗?”这一问一下子勾起了六龄童的伤心往事:“他是我第二个儿子,1966年就已经去世了。”杨洁心里一惊,她多少感到意外,一时无语。突然听到六龄童说:“我想你肯定能够在我这里找到合适的孙悟空人选。”杨洁一下子重新兴奋起来,也不细究,立马说:“我明天就到你那里去!”她找得太久了,很久没有人这么有信心地向她推荐人选了。再说,这是南猴王说出来的话,已经够分量了。当晚,杨洁买好了去绍兴的火车票。 第二天是1981年12月31日,刚刚从外地演出回来的六龄童和六小龄童去绍兴火车站接站。 在一拨又一拨的人流中,生性内向腼腆的六小龄童多少感到有点紧张,他把“接杨洁”的牌子举起来又放下去,放下去又举起来。六龄童说:“你不要举,我一眼就能认出来!” 六小龄童说:“你的火眼金睛又不是真的火眼金睛,怎么一眼就能认出来?” 六龄童笑道:“杨洁是北方人,她的神态和衣着应该与南方人不一样。” 很快,熙熙攘攘的人流里走出一位女士,举止洒脱,行为干练。六龄童笑道:“这可能就是杨洁。”一问果然就是。 三人来到六龄童古色古香的家里。杨洁迫不及待地问:“我什么时候能够见到演孙悟空的人选?” 六龄童笑道:“你不是已经见到了吗?” 杨洁一头雾水地问:“谁呀?” 六龄童指了指六小龄童说:“就是他,章金莱,我的小儿子,现在在浙江昆剧团。”杨洁尽管以选演员善于沙里淘金而闻名,也相信这位“南猴王”是不会贸然推荐人的,但面对六小龄童,还是感到有点意外,这么个文绉绉的孩子能够演好叱咤风云的孙悟空吗? 她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让六小龄童即兴表演一下。六小龄童马上拿起一根棍子,表演了孙悟空的一些动作和喜怒哀乐的表情,她觉得还不错。 六龄童又向他推荐了扮演猪八戒的人选—七龄童的大儿子七小龄童。当时他正随绍剧团在上虞演出,于是三人中午就赶到上虞。杨洁让六小龄童和七小龄童都做个表演。于是他们只穿着戏装,没有化妆就演出了一段。杨洁看过之后说:“我现在能定下七成,最终要回去上报台领导,大家讨论决定。你们先做好准备,等着我的通知吧。”  书包网 www.aIhUaU.com
7.六小龄童“进京赶考”
在等待通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六龄童对儿子进行了“临阵磨枪”式的训练。六龄童带他去公园里看猴子,给他讲解了孙悟空身上的人、神、猴三种属性如何融合在一起的;讲解了他所演的36本绍剧《西游记》里连台本戏的故事。六龄童还带他去拜访了国画大师程十发,动画片大师、《大闹天宫》的导演万籁鸣,《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等艺术界的老前辈,向他们致意,从他们那里获取教益,汲取养分。张乐平看到老友之子前途有望,大为高兴,还为六小龄童专门创作了“西游版”《三毛流浪记》,画面是三毛骑着金箍棒飞上天,他把这幅漫画送给了六小龄童,而刘海粟大师则专门为六小龄童题写了“西游之路”的题词。 当这一切准备就绪时,杨洁让他们“赴京赶考”的电报也到了。 1982年2月2日傍晚,他们乘飞机来到了北京,住在煤市街北京市委第三招待所内的一座三层小楼里。第二天上午,招待所的会议厅变成了考场,洪民生副台长、戴英禄、邹忆青、王希钟、荀皓、任凤坡等名家在座。上场之前,六小龄童非常紧张,六龄童悄悄地说:“别紧张,平时怎么练就怎么演,我给你敲锣打鼓。” 现场没有锣鼓,六龄童就用嘴敲出了锣鼓点。六小龄童就在这锣鼓声中渐入佳境,成功地表演了《三借芭蕉扇》中的一折。 正当六小龄童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杨洁突然出了个难题:让六小龄童在没有任何“锣鼓”伴奏的情况下,随意表演一个小品,这实际上把六小龄童从戏曲表演的范畴推到影视表演的范畴。戏曲表演强调程式化,而影视表演则强调生活化。可杨导这些考察人才的手段,这时候的六小龄童怎么会看得明白?他在此之前,对话剧和影视表演一无所知。于是他只好真的“随意”表演了猴子偷桃的动作,也许太紧张了,太“随意”了,他居然把桃子比划成西瓜那么大,使大家忍俊不禁。接着他还和七小龄童配戏,演了一出。演出结束后,杨洁让他们回房间休息,他们要研究一下,等待结果。 对于六小龄童来说,并不很长的等待却是漫长的煎熬。因为他发现,在这么长时间的准备中,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孙悟空,他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演好他,去完成二哥的嘱托。但似乎“考官”老是不上楼,他们越等越恐慌,越等越觉得没戏了。而六龄童也提前为他落选做思想工作:“即使没有被选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终于等到了最后的“宣判”,导演和台长都上楼了。他们急切的等着台长说出结果,台长却像个没事人一样,跟他们拉家常。他对卸了妆的六小龄童说:“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说完又跟六龄童谈了拍《西游记》的宏伟计划。话谈完了,台长等人转身离去。六小龄童心想:“完了完了,他们来只是出于礼貌和安慰。”就在他感到失望和沮丧时,突然台长转过头来:“哦,我们决定借调你们两个来中央电视台拍戏,你们回去办手续吧。” 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就播发了《西游记》剧组选定六小龄童和七小龄童为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扮演者的消息。后来,因种种原因,七小龄童实际上未能加入《西游记》剧组。 自此,“六小龄童”的艺名正式启用。  
八十一难
1982年4月4日,一个普通的夜晚,但对猴王家族来说,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夜晚,因为次日六小龄童就要登上赴北京的列车了。父亲六龄童对六小龄童进行了最后的交代,他说:“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掉下来之后还是要看你怎么把它做好。我当然支持你,你甚至可以踩在我的肩膀上,但所有的路要靠你自己去走。你一定要演好孙悟空,这不仅是关系你个人的事,也是关系我们整个猴王家族,更是关乎整个剧组的事。” 最后父亲跟他“约法三章”:不要想家,团结同事,不谈恋爱。 六小龄童默默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他登上了北上的120次列车。 从此,六小龄童正式走向“取经路”。这是一条需要献身精神的艺术之旅,年轻的六小龄童没有想到,拍摄这部戏的时间跨度竟达17年之久(《西游记》前25集1982年开拍,1988年结束,前后拍了6年。整部《西游记》拍完前后历经了17年时间。) 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到真经,而六小龄童为了拍好《西游记》,所经历的磨难绝对不少于八十一个!  
1.兼采百家,自成一派
到了北京后,导演安排六小龄童和演唐僧的汪粤去体验生活。六小龄童先是去北京法源寺剃了光头当了一段时间和尚,接着去北京白云观穿上道服当了一段时间道士。六小龄童说:“因为孙悟空起初学道,后来就成佛了。道家和佛家,服装和举止都不一样。”另外,六小龄童还观摩了当时在北京演出的一些猴戏,专门去北京体育学院跟夏柏华教授学习武术。 到了剧组以后,六小龄童先如饥似渴地捧起了小说《西游记》,看完后还仔细推敲,认真记下读书笔记。除此之外,他还到处搜集与《西游记》有关的正史、野史、学术研究著作等资料,了解唐玄奘和吴承恩的生平和事迹。凡是对理解剧情有帮助的东西,他都想方设法找来,仔细阅读咀嚼,化作自己的知识。 他反复观看了台湾版《西游记》和日本版《西游记》。虽然这些电视剧对孙悟空的塑造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但他却发现了其中的可取之处,那就是生活化的表演,这对他克服戏曲艺术中的程式化表演很有帮助。 在不断的学习中,他形成了这样一个信念:我这个孙悟空应该是兼百家之长却又独立于百家之外的一个。数百年以来,有关孙悟空的剧目层出不穷,可取材借鉴的内容太多、太丰富,因此,六小龄童觉得不能完全抛开戏曲去表演,只有巧妙地吸取融化前人的成果,才能创造出崭新的电视剧六小龄童版“孙悟空”。 杨洁很支持六小龄童的这个想法,剧组两位副导演荀皓、任凤坡是中国京剧院的中年演员,对于北派猴王李少春、李万春等人的表演技艺十分熟悉。他们和六小龄童一块研究如何采用李少春演猴王的水袖、翎子等动作,以表现花果山上孙悟空的王者气度。此外,剧组的两位表演顾问董行佶和郑榕也给了他很多帮助。 六小龄童知道,如果照搬舞台表演动作于摄影机前,一定会不协调。这一结论是他在经过艺术实践后得出的。一开始,为了使孙悟空显得很有精神,他总是瞪大眼睛,可结果适得其反。在导演和摄制组同志的帮助下,六小龄童迅速适应了镜头需要,拍中景时注意用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拍特写时注意用眼神传达内心情感。在眼神的运用上,他的确卓有成效。 要演活猴王,最好就是直接向猴子学习,研究猴子的习性和动作。因此每天案头工作准备完后,六小龄童就来到北京动物园的猴山,向“师父”——真正的猴子——求教。他一见猴就走不动步,一瞧就是大半天,经常看着看着就乐出声来,惹得四周的人以为他脑子有点问题。每当兜里有了好吃的,他就毫不吝惜地分发给众猴儿。他还用照相机抓拍了猴子瞬间的动作,带回宿舍仔细品味。 观察猴子给了他不少启发。一次,在动物园猴山前,他看到一只猴儿正在追赶蝴蝶,只见它在没抓到蝴蝶前,蹲在草地上,盯着一只飞来飞去的花蝴蝶,突然,它一伸爪子抓住了那只蝴蝶,然而,抓到手了,它却并不马上就吃,而是捏在手里凑到鼻子下面反复嗅着,似乎在揣摩:这是什么东西?能吃吗?放进嘴里尝一尝,似乎味道还不错,这才吃掉。这个细微的过程,后来被六小龄童运用到电视剧里。在孙悟空偷吃仙丹、偷吃蟠桃时,他想到了这个细节。只见他伸手摘过蟠桃,并不马上吃掉,而是看了又看,闻了又闻,似乎心里在寻思,这桃吃了真能长生不老吗?瞧上去也没什么异样感觉,待我老孙尝尝,接着一边吃一边吐皮…… 后来,剧组干脆给他买了一只猴,这可把六小龄童乐坏了。 小猴初来时,很不客气,谁动它,它就抓谁。惟独化了妆了的六小龄童把它抱起来擎到面前,它却乖乖地一动不动。恐怕这小猴也在寻思:“这是哪儿的主啊?块头这么大?” 没多久,他与小猴混熟了。他发现,猴子是闲不住的,过一会儿总得左蹦右跳,这常常是下意识的,并不是不舒服或者为了讨吃的才这样,猴子搔痒也是同样道理。他把这些心得运用到表演中,对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火眼金睛”的秘密
在电视剧《西游记》播出后,孙悟空那双炯炯有神、能够识别真伪、看穿阴谋的“火眼金睛”,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许多人纷纷写信去问“火眼金睛”是怎么练成的,是装了电光片还是玻璃?当时谁都没想到六小龄童是个近视眼,400度近视和200度散光。连普通人的视力都达不到,怎么能够演火眼金睛呢? 当年考浙江昆剧团,六小龄童担心因视力不好而失去机会,参加体检时曾经“作弊”:在检查视力的时候,另一位好友在旁边做“嘴势”。于是六小龄童体检得以通过。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炼出来的,而六小龄童的火眼金睛则是在取经路上长期苦练练就的。六小龄童说:“我是个近视眼,一开始我的眼睛有两个缺点,一是空洞无物,一是暗淡无光,这对演好孙悟空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为了克服它,我早上看日出,傍晚看日落;白天眼睛盯着乒乓球飞来飞去,晚上盯着香头两边回转。在现场,我自己也会在拍以前多看一些光束,眼睛里有一些泪花,比较湿润的时候,拍出来就比较有光亮了。总之,通过自己刻苦的眼神训练和化妆师、灯光师、摄像师共同的配合,大家才看到这双传神的眼睛。1999年拍《西游记》的后十六集的时候,我真正是火眼金睛了。因为我已经在协和医院做了手术,视力完全恢复了。” 就这样,六小龄童练成了火眼金睛。 父亲六龄童告诉他,火眼金睛对孙悟空的形象非常重要。“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六小龄童的贴脸使用乳胶,面部基本动不了,所以只能依靠眼睛。在对眼睛的运用上,六小龄童琢磨出天真、愤怒、好奇、委屈、绝望、受骗等多种特点鲜明的眼神,这眼神,成了《西游记》中最为出彩的地方。六小龄童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猴戏演员中技高一筹,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演活了那双眼睛。 著名作家吴祖光在曾经写道:“我永远忘不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的那双眼睛。”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3.贴脸
猴子毕竟不是人,人演猴必须对脸进行化妆。在戏剧舞台上的猴子的脸经历了木头脸、布脸、勾脸的演变,但这些脸谱因戏曲化而缺少一些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为了区别于戏曲、动画片,电视剧《西游记》要求孙悟空必须非常生活化。因此,剧组特别聘请了金鸡奖首届化妆奖的获得者、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化妆师王希钟先生担任《西游记》的塑型和造型设计任务。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孙悟空形象,是经过王希钟老师十几次修改以后才拿出来的,这种化妆,既要保证人、神、猴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又要使六小龄童的面部肌肉能够自由活动,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最后的方案是孙悟空的脸必须是“贴脸”。于是王希钟先生专门用硫化乳胶做了一个生活化的孙悟空脸型,然后用胶水粘在六小龄童的脸上。 这种“贴脸”虽然解决了造型的一切,但是对六小龄童确实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夏天天一热,毛孔就开了,胶水钻进毛孔,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疼;而冬天贴脸,则那种冰冷的感觉沁入骨髓。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很快会捂出汗来,贴脸就会松动,于是小心地揭开,擦干汗,接着就把胶水往里面倒。贴脸还影响了六小龄童的正常吃饭,只能用吸管喝点流质食物。每天拍完戏卸装的时候,把贴脸揭下来,汗水“哗哗”地往下流。 有几次在海滩拍戏,海浪滚滚,浪花飞溅,六小龄童的脸上溅上了海水,再加上太阳酷照,“孙悟空”面部汗液接连排泄,里外夹击,使“猴脸”从人脸上掉了下来。无奈,每拍一个镜头,必须整理“悟空”散湿的“猴毛”。脸皮与“猴皮”相隔离,还必须重新化妆,每次化妆,都必须用酒精把原来的胶水化开。剧烈运动中的“悟空”,脸部毛孔张开,酒精直往皮肤里面钻,那火辣辣的滋味钻心地疼。这种刻骨铭心的疼痛贯穿了六小龄童出演《西游记》的始终。 “猪八戒”受的苦也差不多。因为这个“贴脸”的活实在太痛苦了,所以他们都害怕“贴脸”。一到上工上镜的时候,要化妆了,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推来推去,不肯先化妆,能少挨哪怕一分钟也是享福一分钟啊。所以,这两位“除妖”的英雄,一看到化妆师端了脸子上来就发怵,真是“给你脸不要脸”啊。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4.孙悟空不断“进化”的尾巴
在拍“悟空出世”那场戏的时候,根据剧情的需要,刚刚降临世间的孙悟空造型除了浑身是毛,还必须有一条毛尾巴。北影厂的毛发班师傅为他特制了一套尼龙毛衣毛裤,剧组也设计制造了一条猴尾巴。这条尾巴先用布和纸试做,效果不佳;后用一块长尺余,宽不到三寸的薄海绵,中间放一根细钢丝,并卷成头粗尾细的圆锥体,把它粘牢,外涂油彩,缝制在毛裤上,效果极佳。 可是问题来了,这根尾巴后来就不见了,它藏到哪里去了?说起来,很多人都忽视了孙悟空尾巴的“进化”历程。 最初孙悟空从石头里面蹦出来,那尾巴弹起老高老高,气势雄壮,大可和老虎尾巴一争长短。后来,孙悟空“人性”越来越多了,老拖着这样一根扫帚似的尾巴,似乎对他的性情“进化”不利,于是这尾巴也得跟着“进化”。更何况,孙悟空一路行来,上天入地、腾挪打斗,这根尾巴也实在累赘。于是导演和化妆师慢慢把这尾巴缩短:孙悟空有了“羞耻之心”,知道该遮住“脐下三寸”了,于是有了草裙;再后来师父唐僧又给他缝了虎皮裙,这条渐渐小下去的尾巴,就慢慢藏到裙子里去了;到了那里面,也就没有人计较他的尾巴到底尺寸如何,导演就干脆撤掉了这根尾巴。 可是在此之前,这尾巴不老实,冒了出来,坏了孙悟空的大事。 那是“大闹天宫”时,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因为敌不过二郎神的那条宠物狗,被狗追得满天飞,最后只得落了地,摇身一变,成了一座和尚庙。孙悟空的两只眼睛,变成了两扇圆圆的窗户,可那桀骜不驯的尾巴却无处藏身。他只好摇一摇尾巴,让它竖在庙后面,成了旗杆。可是,和尚庙怎么会有旗杆啊,二郎神的眼睛一扫,明白个中关窍,一声大喝,扑了上来。孙悟空尴尬地收起了这根“旗杆”,逃命去了。这一次“露馅”,是他尾巴的最后一次登场了。  
5.初战却不告捷
1982年7月1日,《西游记》正式在江苏扬州开机。首先开拍的是试集《除妖乌鸡国》,之所以要选这一集,是因为这部戏中囊括了整部《西游记》所有可能遇到的镜头,有地上高山深谷的戏,有水中龙宫的戏,有天宫的戏,有地府的戏,而且唐僧师徒四人都有戏。 这一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试播了《除妖乌鸡国》。观众反应如何?六小龄童的哥哥章金跃的一封信最具代表性: 明眼人看出,六小龄童的表演失败了。导演杨洁认为,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像个猎户。而六小龄童则认为自己所演的孙悟空像个猩猩。 于是,六小龄童面对的是“批评与责难齐飞,冷嘲共热讽一色”。六小龄童感到异常的疲惫和苦闷。浙江昆剧团甚至有人邀请他回去继续学习,把猴戏昆剧《西游记》做完。六小龄童当时最担心的事就是杨洁要把他换下去。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导演杨洁依旧完全信任他,而一些电视观众纷纷给他写信,鼓励他演好孙悟空。夏衍先生则专门写了“愿在荧光屏上大显神通”的题词给六小龄童。 整整有一个星期,六小龄童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他想了很多。大概想得最多的,是他的哥哥小六龄童的话:“只要你演成了美猴王,就能够和我相见。” 最终六小龄童走出了房门,一反因演悟空而歪腰驼背的“猴相”,他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演好孙悟空的,哪怕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也不罢休。无论如何,机会就在眼前,一定要抓住,否则定会成为永远的遗憾。 《除妖乌鸡国》这一集,后来重拍了,这算是六小龄童初战失利的作品,可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说不定也别有一番情趣。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6.死生有命
孙悟空上天入地,有许多高难、危险的武打动作,但所有的武打动作都是六小龄童亲自完成的。 那么为什么不用替身呢?六小龄童说:“一般的武打找个形体差不多的就算了,但演孙悟空不能这样,他还有很多猴形动作。在找东西还是在抓妖怪,其动作是不一样的,还得我自己吊去自己打去,非常累。那时候没有保险,人家香港导演都不相信,‘那摔死了怎么办’,摔死了就摔死了。” 正因为如此,六小龄童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一次剧组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拍戏,按照剧情孙悟空应该从一片原始森林往外跑,六小龄童被告之跑几步就可以了。但一跑起来他就不知道了,前面是个斜坡,但肉眼看不出来,一跑到斜坡就往下滑了。下面是怪石嶙峋的万丈深渊,六小龄童一头栽了下去。幸好命运女神眷顾,右脚无意中勾住了悬崖上藤条,才躲过这一劫。 又一次,在北京戒台寺拍吊钢丝到空中的戏,第一次吊时拉钢丝的人拉慢了,变得晃晃悠悠,于是重拍。重拍前,六小龄童无意中发现他的身下有一块大石头,就说:“反正也拍不进去,就把石头拿掉吧。”于是六小龄童又一次飞上天,说“妖怪哪里跑”,没等“跑”字说出口,突然钢丝断裂,六小龄童从空中掉了下来,当场休克。三分钟后,他苏醒过来,被送到北京积水潭医院,经检查为粉碎性骨折。在病床上六小龄童暗自庆幸:幸好让人拿走那块突兀的大石头,否则是否能保住性命还不知道。 在拍摄二郎神放出天狗追咬孙悟空的那场戏的时候,根据剧情安排,在两棵树之间拉两根钢丝,六小龄童腿上绑一块肉,然后再在钢丝上飞速划过。而钢丝的高度使猎狗基本上无法对六小龄童造成威胁。但实际拍摄起来,他们忽视了钢丝拉长了之后中间自然下垂,而故意饿了两天的猎狗则一窜就咬住了六小龄童的腿,把在场所有的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幸好只是把他的裤管撕掉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7.“三昧真火”的滋味
《西游记》中有许多孙悟空被火烧的镜头,为了逼真,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少火烧戏是真烧。 第一次火烧是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特技工作者做了一个半球形的炼丹炉,他们在炉壁涂上固体汽油,然后让六小龄童进入炉子里,点燃炉壁的汽油。结果火苗四窜,“猴毛”、眉毛均被烧着,整个贴脸也被烤变形。 第二次火烧是被红孩儿的火烧,孙悟空被围困在火海中。在开始拍摄的时候,导演觉得不够逼真,于是就加大火力,结果六小龄童全身被烧着了。最后大家把六小龄童从大火中拉出来。一位演员说:“真了不起,这么大的火还不逃出来。”六小龄童哭笑不得:“我已经被烧得透不过气来,晕了,想逃也逃不出来呀。” 第三次火烧是《三调芭蕉扇》,这次六小龄童被吊在半空,浑身都烧着了。许多人笑道:“这不是拍电视,分明是烤羊肉串。” 在拍摄过程中,类似的磨难还很多。面对这些磨难,六小龄童皆淡然处之,他说:“《西游记》的拍摄过程,既是西天取经的过程,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过程。西天取经,就在于一个过程,否则孙悟空一个筋斗去把真经取回来就是了,干嘛要这么折腾。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最重要的是一种过程。”曾经有人问他:“如果现在来拍《西游记》,许多危险、高难动作完全可以用高科技来完成,你不用经常拿生命来冒险。你是不是感到惋惜?”六小龄童说:“真正的艺术,高科技是无法代替的,人的艺术魅力永远胜过高科技,我为当时的冒险成功感到欣慰。”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8.拍了六年的戏,赚了两千块钱
许多观众感兴趣的是,在《西游记》的每一集都有很重的戏份的六小龄童,在前六年的拍摄中总共拿到了多少报酬呢? 六小龄童告诉记者:“每集八十块钱,导演跟我们都一样。六年,二十五集,两千块钱稿费。少不少?是少了点,但是观众给我们的支持是用金钱无法来衡量的。” 《西游记》拍摄和首播的时间表如下: ——1982年7月拍摄试集《除妖乌鸡国》,于当年国庆节播出; ——1982年至1985年拍完前十一集,于1984年2月3日春节播出了《计收猪八戒》、《三打白骨精》两集,1986年春节期间播出前十一集; ——1986年拍完《夺宝莲花洞》、《除妖乌鸡国》(重拍)、《大战红孩儿》、《斗法降三怪》、《趣经女儿国》、《三调芭蕉扇》、《扫塔辨奇冤》、《误入小雷音》、《孙猴巧行医》九集; ——1987年为了介绍《西游记》的拍摄情况,请各路“神仙”、“国王”给观众拜年,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名为“齐天乐”的晚会,于春节期间播出; ——1987年拍完《错坠盘丝洞》、《四探无底洞》、《传艺玉华洲》、《天竺收玉兔》、《波升极乐天》五集,至此《西游记》前25集全部拍完; 1988年2月1日起,前25集全部播出,师徒四人参加了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 现在想来,花6年时间拍了25集电视剧是多么不可思议。但他们究竟为什么要这么拍摄呢?六小龄童向记者揭开了谜团: “前面25集拍了六年,1982年到1988年,我所饰演的孙悟空一角,从造型到表演,包括整个色彩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完善。人家觉得很奇怪,25集拍了六年,全世界没有,美国绝对不这么拍。我们这六年根本没有停止过。我们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在摸索,每集基本上是按电影那么拍的,等于拍了25部电影。6年拍了25部电影你就不觉得奇怪了吧?为了拍出西游之路的无限风光,我们总是选择中国最好的风景区去拍,拍瀑布就去黄果树,拍山就去拍庐山,拍洞就跑到湖南的冷水江……大家看《西游记》电视剧的同时还欣赏到中国最漂亮的景色,这些也是我们前25集的优势。当时投入并不大,600万左右,但当地政府很支持,吃住免费,有时上火车用餐都不要钱。他们说:‘你们来了,我们非常欢迎,你们在为民族文化做事情,我们请你们吃顿饭算什么?’那时到一个地方全部开绿灯。但现在不行了,什么都市场化了,完全按市场走。我们拍摄时,如果这场戏是晴天,拍的时候下雨了,于是就决定,不拍了,回去研究角色。现在拍戏,下雨了可能就把这场景改成下雨,或者改拍下雨的戏。这样搞就滥了。当时我们早上七八点开拍,晚上七八点完,休息一下看回放。每一次回放我自己都要看,看完之后我主动跟导演讲:‘昨天我有一个近景,我感觉不是很好,今天能不能重拍?’现在拍戏有几个看回放的?现在拍戏,天天没完没了地赶,早上五点起床拍,拍到夜里一二点。我们当时拍戏,事先还要对台词,走台步,找感觉。现在的拍戏大都是即兴的。现在为什么许多观众爱看我们老的《西游记》?因为不管有多少不足,它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这种投入都很难,都是赶紧,赶紧,赶紧,赶紧拍完,完成任务就可以了。” 在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是惟一一个从第一回走到最后一回的角色,而在电视剧《西游记》里,六小龄童是惟一一位从头演到尾的主角。说来很有意思,本来应该是立场最为坚定的师父唐僧,其饰演者就换了三个人,而毛毛躁躁的孙悟空,倒是万水千山走遍,一个人走完了西游全程。大家都知道,因种种原因,其他主角也换了多次。 六小龄童经历了这漫长的磨难,向全国观众捧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9.江湖夜雨十年“等”
黄庭坚有一句名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江湖浪迹,满腔离愁别恨,一杯浊酒饮尽,却又如何看得,满目桃李春风?所以,这话说得轻巧了一点。六小龄童在《西游记》前二十五集拍完之后,为了和“孙悟空”再度相逢,足足等了十年。十年,江湖都变了模样,已经不是以前的江湖了。 陈凯歌拍完《霸王别姬》后说:“虞姬就是我。”而六小龄童经过六年的拍摄,在他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孙悟空就是我”的感觉了。而在这期间,六小龄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整地把《西游记》搬上荧屏。在随后的日子里,六小龄童曾经和导演杨洁四处奔走,希望找到投资商,把《西游记》拍完,但是,余下来的都是难度很大的,连中央电视台都啃不掉的骨头,一般的影视机构怎么敢去啃呢? 而此时六小龄童则面临着更大的选择,他将何去何从? 六小龄童做出决定: 第一, 积极转型演其他角色; 第二, 继续练功,钻研猴戏,等待时机。 谈到转型谈何容易:六小龄童因为演孙悟空太久了,一举一动未免都有了猴性。 许多人都不认为六小龄童还能够演其他角色。有些特型演员,比如专演领袖人物的演员,因为演得太成功,太经典了,而且形象和他的成名角色太相像,以至于演了这个人物以后,再也难以出演别的角色。 应该强调,六小龄童不是特型演员。因为特型演员基本的条件是形象和特殊角色极为相像,但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却根本谈不上“形象”,因为从头到脚,除了一双“火眼金睛”,他整个人都被裹进了皮毛之中,哪里能看出他的“形象”?所以,孙悟空这个角色,是六小龄童创造出来的,是他演出来的。不是他适应角色,而是他去创造角色;不是他的形象去适应某个形象,而是他的形象“定型”为孙悟空的最佳形象。 然而,六小龄童面临着和特型演员同样的困境:他演孙悟空太成功了,以至于亿万观众都认定他才是真正的孙悟空,这个孙悟空不能干别的,要是在别的影视剧中露面,就是给孙悟空抹黑,给观众添堵。而且,他演孙悟空还演出了生理上的“后遗症”,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背都驼着,因为演《西游记》的时候,整天佝偻着腰背。于是越发找不到适合他演的角色了。 就这样,六小龄童在迷茫中度过了三年的时光。这三年里,除了正常演出外,他利用一切时间和场所练功,并向影视界的前辈们请教。直到1991年,他参演黄健中导演的《过年》,才算是再次踏入影视剧的拍摄。 正当六小龄童努力拓宽戏路并且卓有成效的时候,一个情结让六小龄童又逐渐收手,这个情结就是猴王情结。他觉得,无论如何要把电视剧《西游记》拍完,不然一辈子心都难安。 于是从1988年到1998年,他始终坚持不懈地琢磨猴戏, 这势必会影响六小龄童开拓其他戏路。但六小龄童最终选择了忠诚,这是对英年早逝的二哥小六龄童的忠诚,这是对猴王家族的忠诚,更是对中国猴戏事业的忠诚。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西游记》完整地搬上荧屏。 他要在一条路上走到头、走到亮。 但很少有人愿意投资补拍《西游记》。六小龄童没有别的办法,一个字:等。 这一等就是十年。  书包网 www.aIhUaU.com
10.二度西游,六郎可曾依旧
1998年7月,中央电视台终于决定补拍电视剧《西游记》。六小龄童十年的磨练终于等来再试身手的机会。但此时他已经整整40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西游”路上,导演还是杨洁,但有不少演员都换了。六小龄童心头涌起一种莫名的失落和不自信。他对杨洁说:“如果有合适的人选,把我也换下吧。” 杨洁说:“如果你换下了,不仅台里不同意,观众也不答应呀。如果你也换了,《西游记》干脆不要补拍了。我们现在做的不是重拍,不是续拍,而是补拍。我们拍好之后是要与前面25集合而为一的。”中央台的领导的要求是:前后要吻合,要统一,连起来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故事,服装也不能变;先不要考虑创新,先给和谐了,再考虑某些方面的提高;如使用高科技,以前大人变小孩,一下子就变小,现在能够做到一点点变小,就用高科技来添彩,但电脑制作成本很高,所以高科技也不是万能丹。 杨洁当时打算,遇到吊钢丝等高难动作就去找特技。但是几乎没有什么特技演员可以胜任孙悟空这个角色。因为还是遇到那个老问题:所有的特技演员都没有“猴相”。 于是,高难动作只好请六小龄童来亲自完成了,40岁的六小龄童依然不辱使命。 经过艰苦的努力,《西游记》后十六集于1999年拍完,2000年春节期间播出。至此,41集电视剧《西游记》以完整的面貌与观众见面。 对于自己在剧中的表现,六小龄童认为:“前25集感性多一些,后16集理性多一些。前25集活泼粗放,后16集的表演更多老成细腻。如果说前25集是大写意的话,后16集是工笔画。” 该片播出之后,迎接六小龄童的,不仅有称赞,还有一些批评。一个重要的批评是:在补拍的16集中,六小龄童已经胖了,老了,身手不如以前了,从齐天大圣变成齐天“老”圣了。对此六小龄童说:“这是自然规律,为什么许多拿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到二十五六岁就退了,他们很明智。但戏曲影视不行,还得继续往前走,我演后面的部分时已经40岁了,不可能跟我当年二十五六岁那样。但是艺术永远无法跟观众去解释的。我只能跟他们说:‘我只能尽量去弥补。我胖了?你看我这个样子我胖了吗?不是,因为现在的观众水平越来越高了,外国大片欣赏得多了。” 六小龄童颇有感慨地说:“中国的观众是最好的,也是最难对付的。最好的是因为他喜欢你他就全心全意支持你;最难对付的是,他不会因为你是名人就喜欢你这部戏。中国观众很厉害,再有名也不行,不象国外那样崇尚名人。他们这样也促使我拍好每一部戏。” 尽管观众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前25集的孙悟空和后16集的孙悟空做对比,但是更多的观众认为,最令人感动的不是前25 集的孙悟空的表演也不是后16集孙悟空的表演,而是六小龄童用了17年精力,完成《西游记》孙悟空形象塑造的这种执着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将《西游记》搬上荧屏的使命划上了句号,同时,也使四大名著搬上荧屏的使命划上了句号。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恐怕也是后无来者的事,因此顺理成章地被收入了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六小龄童在全国评选的2000年度中央电视台“十佳”男女演员中,再次名列前茅。一位老红军特地送给六小龄童16个字:“九九归一,功德圆满,万事随缘,斗战胜佛。” 六小龄童说:“一切任由后人评说,重要的是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17年的人物塑造,上天入地,阎王也见了,总之没有枉来到世上,现在要回到人间了。” 经过17年的磨练,六小龄童究竟有什么变化和收获呢? 第一,以前观众都说六小龄童是六龄童的儿子,现在都说六龄童是孙悟空的爸爸。父亲六龄童自然很高兴,他所钟爱的小儿子毕竟有出息了。 第二,六小龄童通过演孙悟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家族的命运。他由浙江昆剧团一名还没有毕业的学员一举成名,而整个猴王世家也变得家喻户晓、声震中外。 第三,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娶到了妻子。在拍《西游记》过程中,六小龄童违背当时与父亲的约法三章,与《西游记》场记、二炮基地文工团的话剧演员于虹偷偷相爱,并于1988年6月12日宣布结婚。 第四,六小龄童的性格也由内向转向了外向。他演孙悟空之后,言行未免有点猴样。他脾气特别急,说话特别快,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平时走路时就有点驼背,演戏时颈椎、腰椎都落下了毛病。他认为他的行为与孙悟空的行为有很多相通之处。  
1. 墓前还愿
198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西游记》前25集,马上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看《西游记》的场面。据说泰国、越南播出《西游记》时,连小偷也忙于观看而收敛了许多。该片荣获该年度飞天奖、金鹰奖;六小龄童也获得了第六届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电视十大明星奖。他还以123万张巨额选票当选为第二届中国电视十大明星首席。六小龄童的名字一下子在海内外家喻户晓。作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一员,六小龄童随中央电视台《西游记》艺术团到全球各地去巡回演出,先后出访了加拿大、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受到更多观众的欢迎。1988年,六小龄童还荣获加拿大颁发的“杰出华人艺术奖”,他第一个走上领奖台领奖,同时获奖的还有成龙等演艺界明星。 在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中,六小龄童悄然回到了故乡绍兴。他来到上虞道墟镇小六龄童的墓地,把美酒和鲜花,放到了他的坟前,站在墓前,低首致意,心中默默念想着往年的约定。 他想到小六龄童临终前对他说:“你演成美猴王的那天,我们就能够相见。”可是,他们是一个在墓外,一个在墓里。隔着三尺尘土,就是隔着九天九地啊! 为了能够跟哥哥“见面”,为了能够把早逝的哥哥的事迹告诉更多的人,六小龄童参与策划并主演了电视剧《猴娃》,这部连续剧的编剧是郭玲玲,导演王君正、李小婉。 1993年秋,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和华华集团公司联合摄制的反映其家族史的八集电视连续剧《猴娃》拍摄完毕。六小龄童在剧中饰演其父六龄童,并因此荣获中国第十二届“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成为“金鹰奖”史上第一个两次获此殊荣的演员。该电视剧还获得了第14届“飞天奖”及第12届“金鹰奖”最佳儿童连续剧奖。  
2.铁打的孙悟空,流水的师兄弟
《西游记》中的各种“妖怪”,无一例外都是“肉食动物”,而且他们尤其对一味叫“唐僧肉”的美味垂涎三尺。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证他们吃不到“唐僧肉”。究竟“唐僧肉”有何滋味,其实恐怕还得孙悟空来说一说。 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曾经离开四人集体回到花果山,而唐僧是意志坚决的;在电视剧《西游记》17年的拍摄过程中,反而是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从头演到尾,而其他饰演唐僧、猪八戒、沙僧等的演员老是换。真可谓,铁打的孙悟空,流水的师兄弟。“我和这些师兄弟们一起生活,剧内剧外都情同手足。 他们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对于西行路上他护送过的三位师父给他的“营养”,六小龄童娓娓道来: “第一个唐僧的扮演者是汪粤。在西天取经路上,我的第一个师父就是汪粤。汪粤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78届的,一到剧组就把一头秀发全部剃光,穿着和尚衣服,拜法源寺的和尚为师。我也去法源寺和白云观体验生活。当时我刚到北京,人生地不熟,汪粤就经常带我去玩。他介绍我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成荫导演,成荫导演当时跟我说,准备把《西游记》拍成电影,分上中下三集,分别是《猴王出世》、《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并请著名作家吴祖光担任编剧。汪粤经常做案头笔记,分析人物内心。我做案头笔记开始是按照戏曲程式做的,但他使我学会了做影视案头分析,至今都受益匪浅。在《西游记》剧组,他演了《偷吃人参果》、《除妖乌鸡国》、《三打白骨精》等,很遗憾,没有演完就离开了。 “第二个唐僧的扮演者是徐少华。徐少华是山东话剧团的演员,演过电影《精变》。他的年龄比汪粤小一些,比我大两岁,人也更瘦一些。他演了将近一半的《西游记》,剧中前半部分唐僧都是徐少华演的, 很遗憾他也是没演完就走了。 “第三个唐僧的扮演者是迟重瑞。迟重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经跟我在同一个单位,都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工作。他主演过电影《笔中情》、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迟重瑞出生于戏剧世家,京剧和民歌唱得非常好。他为人处世平和,非常有耐心,他是我西游路上后阶段生活上和艺术上的师父。迟重瑞信佛,现在已经是居士了。在艺术创作上,我与迟重瑞更默契一些。直至今日,他仍是我的良师益友。国际国内的演出任务都由他来完成唐僧的角色。 “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是北京人艺的,真诚、热情、善良。因为他老实,我们爱把什么事都往他身上推。在演出时他容易分心,如果现场他说台词‘我要吃饭’,我们在下面就悄悄嘀咕‘你不是刚吃过吗?’他就犯晕,不知如何往下表演,我们老拿他开玩笑。在剧中,我是大师兄,但在剧组,他是大师兄,他非常照顾我。在戏里,我经常和他一起合伙整猪八戒,但在戏外,却是我和猪八戒经常作弄他。反正我戏里戏外都不吃亏。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峨眉山,那天没有我们的戏,大家约好上山去玩。那天其实我没去,我先去饭厅逛了一圈,装着往山上走,然后却又偷偷溜回屋看电视去了。他们一看我不见了,马德华就对闫怀礼说,猴子肯定在前面,闫怀礼人很老实,就信以为真,一个劲往山上跑,跑在前面老远老远。马德华走不到几步,就发觉不对劲,也不声不响地下来了,只有这位憨厚的‘小师弟’,一直找‘猴子’找到了山顶,后来很晚才回来,发现我们根本没去。 “因为他演《西游记》的时候年纪就已经比较大了(现在他都已经退休了),于是在补拍《西游记》中沙和尚就换成了刘大钢先生了。 “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是少数民族,起初对演猪八戒是有些顾虑的,但很快就说服了自己,因为这是为了艺术。他在戏里是个贪吃好色的懒货,戏外却真的是很严谨。他的单位是北方昆曲剧院,我是南昆——浙江昆剧团,我们都是搞戏曲出身,所以在创作上更有共同语言。马德华还有一个绝活,就是会推拿按摩,我们谁受伤,他就会帮我们按摩,他几乎成了整个剧组的义务保健医生。 后来在补拍《西游记》时,猪八戒这个角色的饰演者就换成了崔景富先生。”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3.杨洁哭了
在六小龄童的心目中,取经路上的朋友圈里,有一个人是无法绕过的,这个人就是《西游记》导演杨洁。她神通广大,总揽全局,堪称“如来佛”。 杨洁是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她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先后执导过《追鱼》、《十五贯》等戏曲电视片。在拍摄电视剧《西游记》之前,杨洁录播过六龄童的舞台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先后有台湾版《西游记》和日本版《西游记》播出,观众对其中的表演和故事的处理有很多疑问和不满,中央电视台必须拿出自己的东西来与之抗衡。当时杨洁接拍电视剧《西游记》的时候,有一点临危受命的味道。 为了寻找合适的孙悟空演员,杨洁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筛选,选中六小龄童。六小龄童现在回忆起来有几件事情感人至深: 1982年10月1日,试集《除妖乌鸡国》播出后,观众对六小龄童所演的孙悟空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六小龄童也有过担心,甚至有过“引咎辞职”的念头。杨洁的压力可想而知,但那副似如来佛般的自信鼓舞着六小龄童。她积极帮助六小龄童寻找原因,并且告诉他:“你的表演太生活化了,我知道我们在强调跟戏曲的路子不一样,但是如果一点戏曲化都不要,我找你戏曲演员干嘛?你要把戏曲精华运用到表演中去,好好琢磨,我相信你。” 六小龄童说:“杨洁于我,是伯乐,是恩师。是杨洁改变了我的一生。” 前25集拍完后,杨洁和六小龄童一直在运作补拍事宜。1998年,中心领导决定,补拍《西游记》。虽然六小龄童一直坚持练功,但对自己还是缺少点信心,甚至提出:“让别人来演吧。”杨洁说:“如果不是你演,我看就不要补拍了。” 就在补拍《西游记》快要开机的当儿,媒体却大肆炒作“杨洁和六小龄童分道扬镳”、“六小龄童忘恩负义”、“《西游记》孙悟空一角换人”等等消息。当六小龄童出现在补拍《西游记》的开机仪式上时,所有的谣言和误解都烟消云散了。 实际上,产生这次误解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数月前,六小龄童与中国民族艺术团要出访越南,但这边却又即将开机。 当他们补拍完成《西游记》的时候,听到最后一集片尾曲目:“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鬓添白发,减损韶华,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赢得了世代传颂是酬答。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杨洁不禁眼中含泪。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咱们就是要做‘过河拆桥’的事!”
在《西游记》的拍摄过程中,六小龄童每到一地,一有空闲,都不忘拜访当地名师,向他们求教,讨取经验。 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动画鼻祖、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导演万赖鸣先生,都曾经把他叫到家中,倾谈各自对孙悟空形象的理解和处理。他还拜访了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程十发,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作者赵宏本,以及北京的表演艺术家李洪春、李万春、高盛麟、袁世海、傅德威、张云溪、王金璐、李元春等人。 1982年10月,剧组来到四川拍外景,六小龄童得知四川有位有名的“猴王”——肖应鹏,当即决定前去拜访求教。 肖老精工猴拳,平生观察猴子的生活习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猴拳、猴棍方面造诣高深,是中国武术界猴拳、猴棍的创始人。 肖老见六小龄童专程来求教,很高兴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授给眼前的后生。他说:“刻画猴子贵在传神,神在何处?在眼睛,要眉毛高抬,保持眉弓部分的紧张状态,但眉毛不动,只眨眼皮。两眼定神正视前方,眼珠不要左右乱动。若要上瞻、下瞧、左顾、右盼,头动眼不动,两眼始终神采奕奕,这就把猴子的机灵性格表现出来。” 肖老还告诉六小龄童:“猴子在手势、步法、身形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人。它手指并拢微屈、虚掌,以腕背击人,脚尖着地,步履蹒跚,缩颈、耸肩、躬身、收臀和爱翻筋斗。” 肖老连说带比划,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六小龄童,并让他仿照着做,从旁不时加以指点。 以后,在拍《猴王初问世》时,六小龄童在孙悟空窜、蹦、跳、跃的动作中穿插进许多肖老教他的脚尖点地法,把孙悟空灵巧、活泼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1982年夏天,剧组拍摄完试集《除妖乌鸡国》,在国庆之夜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播后,剧组主创人员想听一听我国老一辈戏剧家夏衍同志的意见。六小龄童被指定为“全权代表”。夏衍是浙江杭州人,又是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的老熟人,当时虽然已经年过八旬,还是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六小龄童。 寒暄之后,夏衍很高兴地对六小龄童说:“我看了,我和我们全家人都为此拍手叫好。要把《西游记》拍成电视连续剧,把这部古典文学名著完整地搬上屏幕,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如能拍摄成功,这将是我国电视事业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国内外影响一定很大。现在国外都在搞《西游记》,我们为什么不搞?一定要搞,而且一定要搞好,让我们古典文化的瑰宝通过当代先进的电子技术大放光彩。” 夏衍的话让六小龄童大受鼓舞,他又问:“那您看了试集以后,认为有哪些不足?” 夏衍略作思考,说:“总的印象是好的,是比较满意的。提几点想法供你参考。第一,孙悟空、猪八戒的表演除了真实以外还可以再夸张些,不能太生活化了,要加强神话色彩。《西游记》之所以吸引人,神话色彩浓厚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孙悟空、猪八戒的表演要做到幽默、风趣。第二,试集的特技摄影粗糙了点。《西游记》是以神话见长的一部古典小说,拍起来特技镜头会很多,因而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目前,我国特技摄影水平是很高的,必要时可以请其他单位在设备、人员上支持一下。第三,猪八戒的造型应该扮得再好些。” 对于六小龄童的表演,夏衍大笑着说:“试集里你的表演还是有猴气的,希望你继承父辈在猴戏表演上的传统,虚心向各剧种的以演猴戏见长的专家们学习,有所发挥,有所进步,让广大观众耳目一新。” 六小龄童告辞时,夏衍亲切地把他拉到身边,让家人为他俩照相留念;尔后,又走到写字台前,用颤抖的手写下赠言“愿在荧光屏上大显神通”。 剧组到桂林拍《三调芭蕉扇》,六小龄童得知那儿有一位被外国人称作“东方的毕加索”的著名美术家、书法家李骆公教授,立即匆匆前去求教。李教授一听“齐天大圣”来访,当即高兴地搁笔相迎。在谈到“艺术领域”的问题时,李老侃侃而谈,他说: “我一向主张‘为人直、为艺曲’。作为艺术,可贵之处在于既能领略它的主旨,即所谓‘看得懂’,又不可粗浅直露,要留给人几分思考、想象的余地。”谈到创新,李老说:“做人,不可过河拆桥,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而从事艺术创作,我却主张过河拆桥。”六小龄童一听,马上接上去说:“李老,我理解您所说的‘过河拆桥’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敢于‘过河’,二是过了河还要敢于‘拆桥’!” “太对了!”李老赞道,“在艺术的道路上,前人为我们搭了桥,而我们有的人站在桥上不敢过去;有的人一时过去了,又惮于前驱,生怕没有退路,于是瞻前顾后,又从原桥退回,落入窠臼,太没有出息了。”李骆公乘兴为六小龄童题写了“神通广大”四个草篆大字。  
5.跟黄导“过年”
1991年,著名导演黄健中请六小龄童主演他执导的电影《过年》。在此之前,六小龄童还没有演过其他影视作品,此时接到这个邀请,觉得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六小龄童主演的角色就是《过年》中的大哥程志。 程志是个中学老师,性格憨厚,带点窝囊。惟一与六小龄童演过的角色有点相似的地方是背微微有点驼。 为了让六小龄童从花果山走出来,黄健中给所有的主创人员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许跟六小龄童谈猴子、孙悟空。”但剧组的人爱开玩笑,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马晓晴老是故意去逗他:“你看!猴相出来了!”经常把六小龄童吓出一身冷汗。 于是六小龄童经常去问黄导:“行不行?” 黄健中总是说:“行!我说行就是行,如果不行我就会告诉你。” 这样他就稍微放了一点心。但过了几天,他又不放心了,于是又跑到黄健中那里:“黄导,我想看看回放。” 黄健中说:“不用看,你就按照现在的演就行了。” 六小龄童又放下了心,但过了几天,六小龄童又对导演说:“导演,我没有把握。” 黄健中笑着说:“你25集的《西游记》都能够演好,难道演不好这个角色吗?不好把握就不要去把握,你就‘跟着感觉走’。” 就这样,在黄健中及全剧组同仁的鼓励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六小龄童渐渐地找到了感觉,找到了自信。 在《过年》审片会上,陈凯歌的父亲、著名导演陈怀皑说:“这13个演员都演得非常好,尤其是这个大哥,很出色,他是哪里的?” 有人回答:“他以前是搞戏曲的,没有演过什么电影,只演过电视剧。” 陈怀皑问:“什么电视剧?” 有人回答:“《西游记》。” 陈怀皑似乎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演什么角色?” “孙悟空。” “……”陈怀皑怔住了。 专家肯定六小龄童的演技,而观众则更加肯定——六小龄童在《过年》中的出色表演荣获1991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 接下来,六小龄童又主演了三部影片,在《喜剧明星》中演一个记者,在《好梦成真》中演一个新潮导演,在《周末恋爱角》中演一个建筑工人。 1994年9月,六小龄童参加了谢晋任总导演、武珍年任导演的十五集电视连续剧《大上海屋檐下》的拍摄。他饰演一位著名的京剧武生、菊坛名伶——颜世鹏。六小龄童的出色表演深受大家的肯定,潘虹、牛振华、吕晓禾、孙飞虎、麦文燕等在剧中均有上乘表演。可惜该剧至今未能播出。 这些成功都无疑增加了六小龄童的信心。但六小龄童同时又保持了一种平和的心态,他说:“可以说,像我这种情况很特殊,戏曲主要是家里学的,在这以前没有演过别的电视剧,这样的话,你得到的荣誉和名气,还有你的知识,就像空中楼阁一样。这种情况,我也是有点懵的。这些我也要自己去调整。”  
1.孙悟空“大战”变形金刚
在拍摄《西游记》的过程中,六小龄童发现,孙悟空固然令中国小孩子喜爱,但是米老鼠、唐老鸭等形象已经逐渐地与孙悟空的形象平分秋色了,他隐隐约约地感到一丝担忧。 突然有一天,女儿小妞妞侧着脑袋问她:“爸爸!孙悟空厉害还是变形金刚厉害?”她那时候正在沉迷于动画片《变形金刚》之中,一看到变形金刚的神形百变,就兴奋得不行,觉得爸爸的“七十二变”好像还相形见绌! 六小龄童的内心为之一震,他发现,洋文化已经“策反”到她家里来了。确实,女儿小时吃的奶粉大都来自国外,现在穿的也有米老鼠、唐老鸭等品牌的洋货。这样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小孩吃的用的看的玩的,都是外国东西。这怎么行呢?难道我们的美猴王就真的比不过外国的变形金刚?米老鼠、唐老鸭的幽默,孙悟空也有;变形金刚的威猛,孙悟空比起来也不逊色,为什么我们的美猴王就吸引不了现在的新一代呢? 他不甘心。于是他琢磨问题出在哪里,他一定要让美猴王战胜变形金刚这些“外来的和尚”,一定要让美猴王形象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发扬光大。是啊,美猴王的精神,难道不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那些最让人着迷的精华所在么:他不畏艰险,不屈不挠,赤胆忠心。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保存的精神财富啊。 可是,孙悟空要怎样才能斗得过“洋金刚”?洋文化有雄厚的资金和实力,六小龄童却只是一个普通的演员。外人看来,两者斗法的话,真不在同一个重量级。但是六小龄童毫不畏惧,他有最重要的武器: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孙悟空就是这文化中提炼出的精灵!孙悟空要“弘扬西游文化,振兴猴王精神”。 他于1993年把美猴王形象进行了商标注册,成立了上海六小龄童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8年,六小龄童随中央电视台去加拿大演出期间,一家加拿大公司愿花1亿人民币买断20种“美猴王”商标的全球使用权,他拒绝了。为什么?他不是缺钱吗?他不是可以将卖商标得来的钱用来弘扬猴王精神吗? “我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去种地,但绝对不可能到国外去打工!”从这掷地有声的硬梆梆的话,真可看出“齐天大圣”的满腔豪气,还有傲立天地间的自尊。当年“齐天大圣”不也是对“玉帝老儿”大喊:“玉帝老儿,你给我听着!俺老孙宁愿回我的水帘洞去,也胜过在这当这个弼马瘟受你的鸟气!”是啊,将美猴王商标卖了,固然有了钱,可那“美猴王”不就给别人打工去了?“我这一辈子也许都挣不来这一亿块钱,但这钱我不挣!” 六小龄童现在正在构想的和实现的是: ——创立《美猴王》杂志和“美猴王”电视栏目,挑战大量的国外卡通图书和少儿节目。《美猴王》试刊号已通过上海少儿出版社的卡通先锋丛书出版发行,主要讲述美猴王的故事、六小龄童猴王世家的故事。它以美猴王为主持人,讲述少儿故事,图文并茂,外国故事用油画,中国故事用国画,而其中的少儿故事用漫画。还设有《美猴王信箱》、《美猴王读者俱乐部》、《西游记人物造型大赛》等栏目。电视栏目“美猴王”则是由六小龄童和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轮番上阵,跳进跳出,六小龄童既是主持人又是演员。 ——创办美猴王乐园,以挑战迪斯尼乐园。里面有《西游记》的故事和场景,并集中了全世界所有种类的猴子。六小龄童本人定期参加活动,与孩子们见面。 ——创办六小龄童艺术学校。目前已与上海虹口艺术馆开办一个班,除了辅导孩子们影视、戏曲、舞蹈、武术等艺术课外,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物色将来能演“孙悟空”的接班人。 ——开发美猴王少儿食品和少儿用品。 ——运作投拍与“猴王世家”、“猴文化”有关的电视剧,其中已经拍完的有《猴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挑战自我:饰演周恩来
1986年摄于北京的剧照。这个双目精光四射的孙悟空,后来成了注册商标的依据。这是六小灵童最喜欢的一张孙悟空剧照,相信也是影迷们最心仪的形象。
一般像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由特型演员来演的,但六小龄童却在某一天突然宣布要演周恩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从《西游记》说起。 原来,在拍摄《西游记》的间隙,电视剧《西游记》、电影《周恩来》的造型师王希钟先生偶然中发现,六小龄童与青年周恩来特别像,他随手给六小龄童化了妆,结果除了眉毛简单修理外,其他地方根本不需要修饰,与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形象非常相似! 六小龄童与周恩来总理有很深的渊源: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当年演绍剧《孙悟空大闹天宫》,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观看,给予赞扬和鼓励,并与六小龄童的哥哥小六龄童合影。 有一天,六小龄童寻思:“我可不可以来主演一部周总理的影视作品呢?”经过多方筹措,最后,六小龄童选定了“恩来回故里”的一段故事,他同时担任制片人和主演。 也许真的是命运的巧合,六小龄童不但和周总理在外形上相似,而且他和剧中的周总理刚好同岁,都是41岁。 六小龄童主演的电视电影《1939·恩来回故里》,于2000年5月10日在周总理和六小龄童的故乡绍兴封镜。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但变来变去变不掉那猴子的尾巴。这次六小龄童饰演了周总理,能摆脱以前角色的影响吗?六小龄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面临六大挑战。” 挑战一:出演周总理的高手如云,六小龄童能够超越他们吗? 六小龄童说:“我不想超越他们,只想超越自己。我演孙悟空时,演孙悟空的演员已经超过1000个,其中有南猴王,有北猴王。有的演员‘闹天宫’特别好,有的演员‘闹龙宫’特别好,我觉得这是好事,许多东西都可以借鉴。据我了解,演周总理的演员有10多个,包括王铁成。我觉得王铁成先生最为成功。我曾向他求教,他的传记我也看了很多遍。两年来,我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我找到了大量录像带,图书资料,仔细琢磨,从中吸取了很多东西。 我尽可能找一些本人和周总理的相似之处。这些成功的演员,不是我的障碍,相反,对我来说他们是一种动力。我觉得,这一次,是自己跟自己竞争,不是自己跟别人竞争。” 挑战二:周总理一般都是特型演员演的,六小龄童演周总理,就不怕力不从心吗? 六小龄童说:“我演《西游记》的时候,化妆师也是王铁成先生出演周恩来时的化妆师王希钟先生。他说我特别像年轻时的周恩来,他给我试化一次,除了眉峰加一点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加,发现非常像,可以尝试扮演周恩来。我的眉毛是一根一根粘上去的,很像,不用担心穿帮。” 挑战三:瞧你“弯腰驼背”的猴样,你能演出一代伟人吗? 六小龄童说:周总理回故乡时41岁,我演周总理时也是41岁。周总理当时身高米,我的身高也是米。周总理是很挺拔的,我认为他不但是个伟人,而且是个典型的美男子。总理当年在校园文艺活动中也演过话剧和女角,平时坐、站都非常注重美的姿态。我因为多年演孙悟空,有点驼背,不够挺拔,但经过处理,在服装加垫一点,并时刻注意自己的姿势,是可以弥补这些不足的。 挑战四:会不会片子播出之后,大家怎么看还是像孙悟空?比如你会不会有意无意用上你的“火眼金睛”? 六小龄童说:“我的眼睛比较圆、比较大。总理的眼睛跟我不一样,他的眼神非常有穿透力。那么采取什么办法呢?第一是化妆,使用油彩、化妆纱、彩笔勾,使之尽可能在外形上接近。第二,拍摄时注意灯光的使用,不能像演孙悟空那样用强光灯,眼睛也不能使劲看一个东西。第三,最重要的是走进周总理的内心世界,感受周总理的智慧、勇敢。他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用巧妙的方式解决,这就需要做到神似。这个戏观众看了绝对不会有看孙悟空的感觉。我以前现代装的戏不多,不认识我的人,肯定看不出我是六小龄童。” 挑战五:伟人在剧中使用方言还是普通话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六小龄童说:“说普通话,老观众感觉不亲切;说方言,年轻观众又听不懂。经过国家影视重大题材领导小组的批准,在本剧中采用周总理特有的语音、语调说普通话,是南方人说普通话,而不完全模拟总理的声音。但有时候也说几句绍兴话,如他说‘饭很香’。在剧中,经常有大段的台词,充分体现总理作为演说家的功力,不紧不慢,有张有弛。这个剧采用的是同期录音。” 挑战六:听说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各个方面都没有先例,你能把握住吗? 六小龄童说:“1939年3月28日到31日,周恩来同志回到故乡绍兴。当时他身兼中共中央副主席、国民政府政治部副主任等要职,以扫墓祭祖的名义,宣传抗日,搞统战工作。在绍兴,许多人还是他的下级,但又是他的老乡,辈分比他大。这个电视剧拍摄的地方从越王台、东湖、兰亭到周恩来故居,总之,周总理当年去过的地方,我们都去拍过。我是绍兴人,并经过了两年的准备,我对这个戏是比较有信心的。” 由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六小龄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恩来回故里》最终顺利地封镜,已经完成了后期制作,目前已经通过了审查。六小龄童表示,该片将在2004年猴年与观众见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3.六小龄童为什么拒当“猴县”副县长
2001年,有位演员当副县长的消息见报后,有“猴县”之称的河南宜阳县,委托当地旅游局局长专门来邀请六小龄童去担任该县副县长。局长告诉六小龄童,据有关史料记载,早于《西游记》问世前,该县就有“花果山”,有“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思念师父的地方,有孙悟空出世前存身的那块石头,那里还有一个猴村,家家户户供养齐天大圣。他们认为《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就在那里。可是,这个地方又是贫困县,如果六小龄童肯来“猴县”当“猴官”,利用自己的影响和能力,将他们县推到全国去,对这个县的老百姓将做出很大的贡献,猴县的老百姓都盼着“猴哥”回花果山呢! 六小龄童婉言谢绝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知道,美国总统里根最早也是一个演员。六小龄童说:“里根能够当总统,我想我总能够当好一个副县长吧? 但是通过几年的人生历练,我觉得,对于从政,光靠艺术上的名气是不够的,光靠一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和个人的默契。我的名声只是代表观众艺术形象的认可,在经商从政方面,却要从头开始。如果光靠名气去大肆炒作一番,很可能导致名不副实。因此,尽管我相信自己能够把猴县搞得有知名度,但他们实际上的获益不会很大,对从政我不象从艺那么有信心。但如果真正能够确保为猴县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我会义不容辞地去做。因此虽然我予以婉言拒绝,但如果条件成熟,并不排除跟他们合作的可能。” 拒当猴县副县长后,四川峨眉山的朋友又来请六小龄童去做“美猴王”,去帮助管理猴子。 这个比“副县长”低很多级别的职位六小龄童却曾经考虑过去,因为凡是能够弘扬猴文化的事情,他都愿意做。他与猴子确实有很多缘分,在九寨沟补拍《西游记》时,山上的猴子看到化了妆的六小龄童,都感到异常亲切,纷纷来替他搔痒,表示友好,有一只猴子甚至还向他来了一个标准的敬礼。 但六小龄童最终未能成为峨眉山的“美猴王”,因为他毕竟还有更多事情要做, 其中包括在电视剧《啼笑姻缘》和《连城诀》中出演重要角色。  
采访手记(图)
看了这张剧照,就明白为什么杨洁导演苦心孤诣地要从戏曲演员中挑选孙悟空人选——这些动作,没有多年的戏曲演员功底,的确做不出来。(图一)您还能叫出这些演员的名字吗?参加“齐天乐”晚会后的合影。(图二)
1982年8月,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拍四大古典名著中惟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如果有一天,后人编写“二十世纪中国大事记”,这件事当载入史册,因为,这部断断续续拍了十七年的连续剧,从它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始对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它已经成了几代人童年、少年时代最迷人的风景,也是他们走入成年世界以后,回首往事时带领他们跨越时空的一道亮丽彩虹。 有一个女孩,曾经这样回忆少年时的伤感: “我很小的时候看《西游记》,根本看不懂剧情,纯属看热闹,但却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被唐僧撵走的一段所感动,直到现在,每看到那一段,我都会很难过。大一点儿后,再看《西游记》,了解了剧情,开始留心剧中的插曲,觉得这些插曲好听。后来家里有了录音机,我便把插曲一一录下来。说到录插曲还有点儿小波折。我没有钱去买磁带,所以我喜欢哪首歌,都是自己录下来听。那时候郑智化的《水手》和《星星点灯》很流行,我也很喜欢听,一听电台放《星星点灯》,就马上拿出磁带录音,不想忙中出错,弄错了磁带的A、B面,一不小心把已经录好的一面洗掉了。若是洗掉了别的歌,我也不会很心疼,可偏偏洗掉的是18集和19集的插曲。我当时很后悔没有仔细看清楚,一气之下,我把所有郑智化的歌全都洗掉了,并决心以后再也不听他的歌,因为我觉得要不是因为录他的歌,我怎么会把《西游记》的歌洗掉呢?从此一听到郑智化的名字或他的歌,我都会把收音机关掉,想起《西游记》,后悔当初的粗心。以后再重播《西游记》,或是因为时间不凑巧,或是因为上学,或是因为插广告把歌曲删下去了,总也看不着这一段。这样足足等了五年,我才把18集和19集的插曲录全。” 二十余年的时光,已经足够打磨出一座丰碑,来献给这一艺术的奇迹;二十余年的时光,也足以考验一个奇迹,看看它的光辉会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二十余年后,我们看到,经过那些细腻时光的雕刻,这一部《西游记》仍然在“流行”,仍然在感动着一拨又一拨喝着可乐长大的孩子们。它不止“流行”在人们的回忆深处,也流淌在我们的语言中、我们的视觉中、我们的意识深处…… 如果一部电视剧,在它诞生之后的每一年里,都有无数热心的观众向电视台要求重播;如果一部电视剧,在它诞生之后的每一年里,都能够在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那里找到它的热情得近乎狂热的支持者;如果,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迁之后,那些天真地来到世间的孩子,还是会在看着《西游记》的时候,天真地哭,天真地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样的作品奉上艺术桂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这样的作品,理所当然地出现在经典的节目单上? 每一年的暑假,总是有一群群孩子,早早地等在电视机前,等着孙悟空出来;孩子们渐渐长大,空下的座位,总是有更小的小孩来填补;昔日的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还是会陪着孩子一起观看,一边讲着孙悟空和猪八戒戏里戏外的故事。如果他们的旁边,坐着一位白发如霜的爷爷或奶奶,他(她)也看得津津有味,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每个人都会想念孙悟空,幻想西游记。 还是那个女孩,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应该喜欢孙悟空: “我之所以那么喜欢《西游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六小龄童把孙悟空演活了。比如孙悟空到东海讨兵器,见到东海龙王,便问:‘那老头是谁呀?’和东海龙王说话时也不老实呆着,刚才还在人家面前,一转眼,又跑到人家背后了;大闹幽冥界,阎王都束手无策,临走还不忘在人脸上画两笔;歹人放火烧禅院,他只借避火罩护住师父,还助了助风;他变成九尾狐到莲花洞救师父还不忘戏弄八戒;告御状,被李天王绑起来,明明可以解开绳子,却偏偏要绑着去找玉帝评理,但当太白金星说‘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一年时光,别说那妖精和你师父成亲,就是小和尚也生下来了’,孙悟空一抖身子解了绳索马上去办‘正事’;玉华洲收徒弟,别人都挺正式地教,他却像逗大太子玩儿一样,嘻嘻哈哈地教,这都表现出孙悟空的顽皮。他被骗戴上紧箍,却不愿受人管束,便想打死唐僧以绝后患,表现出孙悟空的野性未驯。唐僧第一次撵他,他说:‘戴个金箍回去实在难见故人’;第二次撵他,他说看在观音菩萨的份上;唐僧念紧箍咒,尽管疼痛难当,但还是强忍着,翻身将妖精打死;被唐僧撵走后,还不忘嘱咐八戒沙僧,若遇到妖精就说他是唐僧的大徒弟,还让师父念紧箍咒,纵然相隔千山万水定来相救;八戒去请他,他说:‘俺老孙身在水帘洞,心随取经僧’,表现出孙悟空的有勇有谋、有情有义。” 就像每个人都喜欢孙悟空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心目中最好、最真的孙悟空,如果有人告诉你更多的孙悟空的故事,你同样会满怀欣喜。猴年来了,我们为什么不高高兴兴地听听“孙悟空”想给我们说的心里话?那么,就让我们来静静聆听,两代美猴王的精彩对白。 人物:六龄童 六小龄童 记者  
1. 西游记为什么分两次拍(图)
孙悟空真的成佛了?1998年在拍续集时,工作之余戏摄一影,以作留念。(图一)无论什么时候,我扭头一瞪,眼中总是有金光闪烁,这火眼金睛的功底,可没有白练。(图二)
记者:2004年是猴年,正好是“猴王”大放光彩的好年头。今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父子两代猴王坐在一起谈猴说戏,是欢庆猴年的最好方式,非常荣幸能够和两位共处一室,先饱“耳福”。说起美猴王,我想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人说起六小龄童在《西游记》中演的孙悟空。一点都不夸张地说,到现在为止,在演孙悟空的演艺事业方面,没有人能够超越这个光辉的形象。我们不能说以后也不会有人超越这个巅峰,但至少,现在我们难以想象这种可能性如何成为现实。 所以,今天的对谈,从创造奇迹的这部《西游记》开始,是最好不过的开端。两位猴王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些当年拍摄《西游记》的秘闻?就是一般人都想知道而又无从知道的那些秘密。比如说,为什么第一次没有一气拍完?是因为人事,剧本,还是经费的原因? 六小龄童:主要是两个原因:技术难度和经济原因。技术有难度的赶不下来,如真假美猴王、过通天河、雷音寺这些戏,剧本都已经写好了,但技术上演不出来。就说真假美猴王,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人分饰真假两个美猴王的人。以前演不了,只好两个人演,但两个人再像,就算是双胞胎都不行,出不了那个效果。后来拍这一出戏,逃跑和追的孙悟空都是我自己,拍两遍合起来。但有时候还得用替身,比如打斗的时候。关于真假美猴王的拍摄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后来有一次做活动,搞有奖问答,我提的问题就是真假美猴王是一个人演的还是两个人演的,结果很多人都以为是两个人。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经费不够,第一次拍25集才花600万左右,但这已经算大制作了,经费保证不了,就难以为继。 特技上的技术难度,当时很难解决,也留了一些口子,所以表面上说是续拍,其实是补拍,台里面就要求首先要接近,风格不要有变化,在尽可能接近的情况下,再进行创新,有所提高。 记者:据说拍第一部分时,白龙马的白色是用白漆漆的,有这么回事吗?这是不是也是土法“高科技”的一次试验啊?和那白龙马拍戏默契吗? 六小龄童:有一匹马和我们一起拍了很长时间,但白马可不是用漆漆出来的。我想你说的大概是这件事。《西游记》中有一个场景是在海南拍的,当时临时找不到白马,就找了一匹枣红马,但是因为要遵循原景,导演就让把它刷了漆。但小白龙不可能穿一件油漆衣服吧? 记者:两位猴王,看过这一部完整猴戏之后,认为《西游记》前一半好还是后一半好? 六龄童: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高科技,后面拍的比前面拍的好,但好的东西都在前面拍完了呀。戏是前面好,从小毛猴到齐天大圣,前面有很多很精彩的故事,猴王出世,高老庄呀等等。后面部分,情节都差不多,没有看头。我们过去在舞台上,也是10本20本地走,后面的故事不精彩了,精彩的完了只好往下编。后面成佛了还应该有一个金刀阵,我们演的舞台剧《西游记》都有,孙悟空成佛了应该有一个金刀阵,渲染成佛后的情况。 六小龄童:这两部就像我的两个孩子一样,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从内心讲吧,前边付出的更大一些,整整6年时间在拍前25集,后边花了1年的时间拍了后16集,从艺术角度来说呢,前后两次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前25集的故事非常精彩,拍得比较扎实。后16集呢,我想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这些网友和观众的欣赏水平大大的提高了,我们完全没有跟上你们这种欣赏的水平,我们可能进步小了一点,所以大家很不满足。前25集和后16集我自己感觉就像是文物修补工作一样,自己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我也是我国影视界第一个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的演员,很荣幸,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观众对我的厚爱。同时也是西游记这部小说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整的把孙悟空这个形象记录下来了。今后如果再要拍孙悟空,我会吸取大家跟我提的很好的建议,把孙悟空这个形象演得更丰满,一直到大家认为这个猴子不能再演了,我就不演了。 记者:故事情节有精彩不精彩的差别,那演员呢?演员都不错啊。续拍的时候,后来为什么要换演员呢? 六小龄童:这个原因很多,可能导演认为其中两位主演的年龄都比较大了,不是很适合了。后面拍的这16集,因为换了这几位重要角色,和前面25集有些不太和谐是必然的事情,所以观众不大满意,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其实演员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分。  
2.为什么有三个“唐僧”
记者:为什么前前后后扮演唐僧的演员换了三次? 六小龄童:是的,《西游记》里先后有三个“唐僧”。第一个是汪粤,因为开始说要拍一年半,他觉得太长了。后来不到一年他就主动提出不演了,他有自己的事业要去发展。 第二个是徐少华,他因为要去考山东艺术学校,就离开了剧组。那个时候,文凭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没办法,他就离开了。后来,报纸上还报道了这件事。杨振宁教授看了那篇报道后,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是几亿双眼睛在评判你,但一个学历,不过十几个人在评判你。所以应该三思,掂量一下孰轻孰重。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不是说他去考学校就考错了,这只是个人的选择和考虑不同。但这件事也说明一点,关注《西游记》的人很多,遍及全世界。海外的华人,像杨振宁教授这样的名人,也都观看,并且关注演员的动向,可见《西游记》的影响之广泛。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来。《西游记》在中央台播出后,台湾也进行了转播。但当时两岸交流还没有解禁,所以台湾方面把中央台的台标都换了,不让观众知道这是大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这是较早在台湾播出的大陆电视剧。 第三个是迟重瑞,现在在经商,也非常成功。 所以,说穿了,这其中也没有什么天大的秘密,只不过事情总会有变化。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3.赵丽蓉、许晴也演过西游记(图)
想必大家不会忘记,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收复门下出来闯祸的妖怪这一幕。看完全部《西游记》,你就会发觉一个秘密;每个妖怪后面都有“后台”,无论这妖怪作了多大的孽,这后台一出山,收复了去就不再追究。所以孙悟空页无可奈何。
记者:大家都说你是电视剧《西游记》的最大赢家,这个说法应该争议不大。不过,也有很多人想知道,通过这部电视剧,还有多少演员从此一帆风顺地在影视圈发展起来?看过《西游记》的人,都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里真是美女如云啊,所有的“女妖怪”都那么漂亮,唐僧应该心甘情愿被她们吃了才对!那些“女妖怪”,后来都到哪里去了? 六小龄童:这个问题,不是熟悉影视圈的人还真答不出来。当时参加《西游记》拍摄的女演员确实是明星如云。比如李玲玉演的是玉兔精,魏慧丽,就是《公关小姐》的女一号,在这里演的是高老庄的高小姐。朱琳,就是电影《精变》的女主角,演的是女儿国国王,我“师父”最心旌动摇的一次,恐怕就是这一回啦。还有虞梦、金巧巧、王霞、张青等著名演员在这部戏里都有很出色的表演。 其实,你也别老盯着妖精问啊,《西游记》里面还有很多演员后来名气非常大,也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忆。赵丽蓉老师在这部戏里演车迟国王后,就是虎力大仙、羊力大仙、鹿力大仙吃孙悟空“圣水”的那一集,这是赵丽蓉老师的第一部电视剧。她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和我一样都是出身戏曲界的,所以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我们后来还有一次合作,就是在电影《过年》里,我演大儿子,她演母亲。后来她成为一个著名的小品演员,我觉得她的这种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得益于那种对事业的认真劲,这一点值得我们后生辈好好学习。可惜这么好的一位表演艺术家,却天不假年。还有演高小姐妈妈的演员是高玉倩老师,她是样板戏《红灯记》中李奶奶的扮演者。许晴当时也出演过这部戏。 记者:真想不到,这剧组里真是藏龙卧虎。 六小龄童:你这话没错。不止是有很多后来很有名的明星在这里扮演过角色,就是已经成名的明星,也有不少在这里演过角色。他们的精彩演出,是《西游记》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只不过因为他们的戏分不多,所以才没有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持久的印象。但是他们塑造的角色,却都是令人难忘的,我从他们那里学习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比如,说起如来佛,你肯定会想起那个一脸微笑的胖胖佛爷来。这个形象很经典,如来佛的扮演者,是一位成名很早的明星朱龙广,就是《地道战》里演高传宝的。 其实,当年《西游记》的配音演员的阵容也很强大啊。孙悟空的配音,你们都知道了,李扬,他是给唐老鸭配音的。还有猪八戒,因为他不是普通人,所以得找个特殊配音,结果找到里波,就是《回民支队》的男一号。他的配音真是绝了,你回想一下,他配的音,是不是非常有特色?就是说话都哼哼的样子,那都是有讲究的。给唐僧配音的是张云明。我们师徒四人中,惟一一个不用别人配音的就是沙和尚了。  
4.杨洁“用兵”如神(图)
这是《西游记》剧照流传下来的最让人发嘘的一张照片;孙悟空带近视镜!说穿了,原来我和“沙和尚”在看“回放”。八戒不知又野到哪里去了。
记者:你越说我越想现在就重温《西游记》了,想不到这里还有这么多大牌人物呢。有空儿得去翻翻老碟,将这些人找出来看看他们当年是什么模样!说说导演吧,你和杨洁导演合作了这么多年,你们合作的时候有什么工作上的冲突吗?她的导演有什么给你深刻印象的地方? 六小龄童:杨洁导演在延安时期就是很优秀的播音员,她的父亲是周总理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同学,叫做杨伯凯,不幸在解放前夕牺牲了。杨洁导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她知识面广,古典文学方面很有造诣,所以她来执导《西游记》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凑齐了。所谓天时,就是当时国内播放了日本拍的《西游记》,人们都很感兴趣;地利,则是孙悟空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神奇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上拍摄是最原汁原味的;人和,则是靠着杨导的眼光和能力,把全剧组的主创人员和一大群优秀演员组织起来。 杨导的导演风格和技巧非常值得同行借鉴。比如,她很会把握全剧的“魂”,通过这种把握,来“调兵遣将”、“行军布阵”。《西游记》里演强盗、男妖怪,她就用武打演员,就是要求动作干净利落,像模像样,而演女妖怪,她就用舞蹈演员,所以啊,《西游记》里的女妖怪可都是百里挑一的美人,跳起舞来更不得了。当然关键的是师徒四人怎么选。我和马德华都是戏曲演员,如来佛的扮演者是话剧演员,他的声音很好听,后来还给电视剧配音。演观音菩萨的是湘剧演员左大玢老师,她是湘剧《园丁之歌》的主演,当年毛主席曾经看过这个戏。之所以她走路能走出那种一飘一飘的感觉,也是苦心练过的。 通过这些人选的背景来看,你就知道杨导选人的确有她独到的地方。我想,这就是你想知道的秘密吧? 记者:呵呵,我们当然还想知道更多的秘密。你当初在演《西游记》的时候,有没有人和你争着扮演孙悟空这个角色呢? 六小龄童:当时日本的《西游记》正在中国播,因为后来有些反响,就没有继续播出了,所以中央台决定拍这个《西游记》,决心是很大的。杨洁导演在选演员的时候,找到了我的父亲,希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这种艺术形象能够在《西游记》电视剧中来演绎,但做一些调整,等于更多的要突出猴的动物性的东西,也就是猴的性格,人的外形。 我觉得当时没有人和我竞争。导演当时提出了三个要求:一个要高中文化,我是上到大专;第二要求20多岁,演过猴戏,但是不要太程式化的演员,如果这个演员40、50岁的话,他很难改变戏曲的习惯;第三个要求就是要单身,因为这个戏很长,如果有了家庭可能会无法集中精力,正好我这三个条件都符合,所以很幸运地出演了这么一个形象。 记者:为什么杨洁导演千挑万选选中你这个近视眼来演“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她当时知道不知道你是近视眼? 六小龄童:我的确是近视眼,曾经近视高达400度,散光200度。那是因为小时侯家里穷,用的电灯的瓦数很小,在昏暗的蚊帐里看书看坏的。12岁前我的视力是,而12岁以后就慢慢近视了。 至于怎么选了我这个近视眼来演孙悟空,我想我父亲会知道得更多一点吧。 六龄童:杨导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孙悟空人选,就来找我,我向他推荐六小龄童。为什么把自己儿子推荐出去?内举不避亲嘛。我对六小龄童的基本功是了解的,因为是我教的。我想演舞台戏比拍电影还难,舞台上演不好就不行了,电视演不好还可以再来过。电影有电影的特色,舞台有舞台的特色。但拍电影电视比我们演戏苦,夏天冬天下雨下雪都要拍。杨导的意思,孙悟空要年轻,还要有戏曲从业经验,这样的人不好找,让六小龄童去,我是下了决心的。他去北京之前,我就对他交代,要吃苦,有苦才有甜。我当时家庭条件好,但喜欢演戏也要肯吃苦。我还交代他不准谈恋爱,结果啊,他偷偷地谈,瞒住了我。不过,没有耽误演戏,那就算了。他们一直很恩爱,我也很满意。 他那近视眼,其实对他在电视里演戏的影响不是很大,他可以通过苦练达到要求,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两种艺术的不同啊。近视不也练成火眼金睛了? 记者:六小龄童这名字什么时候叫开的? 六龄童:因为我六岁学艺,所以就取名六龄童。小六龄童没有上过学,从生下来就在剧团,三岁就登台演出了。因为他是我儿子,所以叫“小六龄童”。六小龄童这个艺名也不是演电视剧《西游记》的时候才取的,之前就有了,但没有叫开。他在浙江昆剧团演《闹龙宫》的时候打的名字是“六龄童之子章金莱。”我本来想过叫“小六二龄童”,后来我把“小六龄童”的名字颠倒过来,就叫六小龄童了。小六龄童演戏机会比较多,他从小在剧团,什么戏都能演,能演小和尚,也能演花旦,在《大闹天宫》中演小罗猴,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演传令猴。小六龄童最有天赋,在天赋上比六小龄童好。小六龄童从小跟我在剧团,跟敲锣的一起生活。有戏他都看,但我生活上照顾不到他,我以前很忙,经常下乡演出。 记者:如果小六龄童和章金刚没有因病早逝,你会让六小龄童学习表演吗? 六龄童:不会了。 记者:那你曾经希望他过一种怎么样的人生? 六龄童:他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会强加。我希望他自由。 记者:你有11个孩子,你对他们有偏爱吗? 六龄童: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谁钟情猴戏我就特别喜欢谁。 记者:当时西游记第一次播出试集《除妖乌鸡国》后,反应并不好,你当时心里怎么想的?着不着急? 六龄童:当然有点担心。但我还是有信心的。他的基本功还可以,但入戏慢,没有找到感觉。 六小龄童:刚开始我也很有自信,带有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认为一切非我莫属。但后面的困难却出乎我的意料。 六龄童:我认为六小龄童已经突破了舞台演出的程式,但离成功还有点距离。当时我就让他去请教北京的一些名家、专家,他们有很多是我的朋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张乐平照相不站中间
六小龄童:我特别感谢父亲给我的这些帮助,是他把我带到这些前辈面前,向他们请教,充实自己,让我的演艺水平和个人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我想,如果没有这些老先生、老前辈的不吝赐教,我是很难演成后来那样成功的孙悟空的。 和这些老先生接触交往的受益,除了个人技艺方面的提高外,感触最深的,还是这些前辈的人格和艺德,的确堪为我们这些晚辈的楷模。 比如从俞振飞先生那里我知道做一个优秀的演员,一定得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否则发展潜力是不够的。俞先生的父亲是名扬四海的一代昆曲宗师,被人尊称为“江南曲圣”。俞先生是京昆艺术大师,我也是学昆剧的,他给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俞先生是一个很有文化素养,有着浓浓书卷气的表演艺术家,他扮演过许多“有书卷气”的角色,如《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贩马记》中的赵宠,《金玉奴》中的莫稽,《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甚至《临江会》、《群英会》中的周瑜……不论是在昆曲中 、在京剧中,也不论他扮演的是“穷生”、“官生”、“雉尾生”还是“鞋皮生”,因为他所扮演的角色多是念过四书五经、背得出几句“诗云”、“子曰”的人物,就应该都有几分书卷气。所以他就看这些人物角色一般会看的书。 我家有一张全家人都很珍惜的照片,是当时总理抱着我的哥哥时候照的,俞先生就站在旁边。 还有程十发先生,他曾经画过连环画,因为和我父亲关系很好,我就能够去拜访他。他本来是画少数民族人物画的,很少画孙悟空,后来我要主演《西游记》,他就画了一幅“齐天大圣”送给我。他是当代有名的国画大师,现在是上海画院院长。 张乐平先生是画三毛的,我小时候读三毛长大,所以特别敬重他。我们一起照相的时候,他自己不站中间,硬把我推向中间,自己站旁边。他就是这样奖掖后进,扶持新人,自己非常谦虚。后来他又画了两幅画送给我,鼓励我。可以说,就是这些人在鼓励着我,坚持下去。 还有两位老师,是《西游记》剧组的副导演,一个叫荀皓,一个叫任凤坡,也是我非常感激的老师。他们本来是中国京剧院很有成就的演员,后来改做导演,在《西游记》里,等于是执行导演。他们对我的演技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我的一些细节动作基本上都是由他们设计的。举例来说,他们告诉我,路上或路边有块大石头,那孙悟空就应该蹦到石头上,四处望望,而不是绕过去,又比如四个人赶路,前面有一棵树,孙悟空很调皮,攀着树干,会绕着树转一圈。就像这样的细节,两位副导演都会亲自走出来,向我示范,很快,我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6.庄则栋练球用铁板
正是因为从这些前辈那里得到了珍贵的教导,我喜欢和上一辈或者那些耆宿交流,而且我喜欢拜访各界名流,不是只在演艺圈里打转。 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他成功之道,他一生的经历总结为经验,教给你一句经验之谈,你就受用无穷了,每个人都奉劝你一句金玉良言,那真是无穷宝藏啊。我拜访的每一个人,对我都有很大的促进,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比如庄则栋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个人。他曾经蝉联三届世乒赛冠军,这在全世界至今仍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呢?原来他小时候练球,用的球拍是铁板做的!我受他的启发,在练功时用铁棒,而在拍戏时用铝合金的金箍棒,所以用起来得心应手。看着驾轻就熟的东西,其实是苦练过的。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7.“醉”是情深
我很喜欢结交非同行的长者,比如说沈醉先生。沈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是他很注意保养,七八十岁了,冬天还洗冷水澡,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二就是他对爱情的忠贞。他被逮捕的时候,由于台湾当局宣传他已经被杀,所以他的爱人小雪改嫁给他从前的一个下属,他当时并不知道,在牢里以为她会受自己牵连,于是给小雪写信,很痴情的,总是问“雪儿雪儿,你怎么样?”可是没有回音。  
8.陈景润喜欢孙悟空
还有陈景润先生,也是我很敬重的一位良师益友。我读高中的时候,就读过徐迟先生写的《歌德巴赫猜想》,对陈景润先生就很仰慕。我还看过一幅油画,描绘的是陈景润先生在工作,画中书桌上堆满了图书资料,几乎能够把陈景润先生埋起来。由此可见陈景润先生工作的辛苦程度。我从陈景润先生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成功是必须付出艰苦劳动的。 陈景润先生的孩子特别喜欢《西游记》,他把我的画像挂在家里。我送他的孩子一套《西游记》的画册,他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很多人以为陈景润是个书呆子,其实不是,他很重情义。他也很喜欢《西游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他每集都看。看完《猴娃》后,他还题词给我:“《猴娃》给青少年指引了一条成功之路”。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9.南北猴王相会
记者:是不是您不愿和同行交流? 六小龄童:那可不是。我和同行交流也很多啊。 六龄童:同行之间不进行交流,就难以博采众长,提炼提高,艺术也得不到发扬啊。我们戏曲界虽然门派很多,自成一家的也很多,但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解放前因为个别同行之间不团结,交流很困难,但解放后就不同了,戏曲界同行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什么。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猴戏同行就进行过南北猴戏交流。当时京昆各剧种的名角都来了,有李万春先生、李仲林先生、俞振飞先生、刘斌昆先生等。那时我去拜访李万春先生,称他为猴王,他说不,你是南猴王,我是北猴王。 那一次的文艺交流现场有很多人和学生,上海京昆沪越各个剧种的名角都来了,其他先生讲完课后,我也开始讲,我普通话讲不好,讲了半天说不清楚。我就让女儿把金箍棒扔给我,我就边讲边表演。第二天,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全国各大报纸都以显著的位置报道这次盛会,称为“中国猴戏自清末有史以来第一次南北猴戏大聚合”。 记者:南北猴戏的表演风格究竟有什么不同? 六龄童:北京的猴戏也到上海,绍兴的猴戏也到上海来,盖叫天、张翼鹏父子也到上海来,李万春也到上海来。盖氏父子是南方的,李万春先生等人是北方的。我的猴戏则是南方北方全部吸收,其他剧种的猴戏都去看,熟能生巧,融会贯通。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0.成龙很谦虚,胡蝶说我是美男(图)
龙兄猴弟勾肩搭背。1988年在温哥华演出后,与成龙先生合影。
六小龄童:我在海外也是热衷于拜访同行的。印象比较深的是结识几位同行名人。1988年的时候,加拿大政府组织了一次为温哥华当地几家医院筹款义演的活动,那次去的大陆演员就两个,我和陈力,她是电视剧《红楼梦》里面插曲的演唱者。香港去的很多,有成龙、张学友、杜德伟、郑裕玲、温碧霞等等,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成龙了。他也是戏班出身,和我们戏曲界是一家人。他的功夫片演得那么好,就是因为他有这个功底啊。他成名非常早,那时候已经是国际上有名的影星了。成龙在世界上的名气很大,但是他很谦虚,我在台上表演的时候,他还笑容满面帮我递金箍棒。上台表演之前,他还很关心地问我,要不要在地上铺上地毯,因为地板比较滑,怕受伤。这是我们这些常要表演功夫动作的人才体会得到的心里话。我说不用,但心中还是很感动的。而且他站在上场门的门口一直看到我演完,然后对我说:“好靓啊”。后来由加拿大卑斯省省督林思齐(译音)为我们颁奖,组办方让我第一个去领了奖,其实,我觉得应该成龙是第一个的,但是他太谦虚了,后来他是第五个上去的。第二天当地报纸、电台都大量报道了这件事,在当地尤其是华人、华侨中引起很大反响。总的来说那是一次很成功的义演。 我一直很崇拜影后胡蝶,那次去温哥华的时候就很想去拜访她,但是困难很大,因为胡蝶影后那个时候80多岁了,她一般是不喜欢别人去打扰她的。我向陪同的人说出自己的心愿,他们很为难,说胡蝶女士几乎不会接受素不相识之人的拜见,她似乎只在家里招待过###凤等一两位大陆来的演员。但在我的相求之下,他们愿意去说说看。我以为是没什么希望的。 说来真巧,也算是猴缘,我当时表演完之后,让礼仪小姐送礼物给台下的观众,当时有一个小金箍棒恰好送到了胡蝶女士的儿媳妇陈比莉的手里,她回去之后就给了自己的婆婆,因为胡蝶女士是属猴的,她当时很高兴,答应和我见面,我们还一起合了影。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初见面时,她说她自己有两个酒窝,是“美人窝”,说我下颌有个槽,是美男子的标志啊。我当时就乐了,因为从没有人告诉过我这下颌的槽还有这种说法,可见她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她之所以平时不见别人,大概是求得一个老年清净吧。她还提到我的父亲,说她在香港的时候看过我父亲演的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走的时候,她送了我一本她写的回忆录。我这里还保留着一张她寄给我的贺年卡。她是非常注意礼节的人。 六龄童:胡蝶是老上海的电影皇后,我有时候跟六小龄童说起那些老上海的事,说到过胡蝶。她说看过我的电影,那电影是解放后60年代拍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和我哥哥七龄童一起演的。我小学没有毕业,我哥哥读到小学四年级,他能编能导能演,很聪明,他带着我进入《西游记》中演孙悟空,后来浙江省招待来杭州的外宾和国家领导人,要看猴戏,就让我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因为是外宾,听不懂我们绍兴土话的台词,所以只看我们的动作。毛主席也到杭州来看过我演的戏。后来录像、拍电影了也好,电影一拍全国全世界就都知道了。导演杨小仲挺聪明,他叫“百部导演”,因为他导过100多部电影,他最早导《火烧红莲寺》,凑巧的是,那部戏的主演恰好就是胡蝶。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1.和耗子同床
记者:你开始的时候说到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但我发现,说起人和,你很少提自己啊,怎么一直在说别人如何帮你,说说你自己啊。 六小龄童:我一直都认为,中国有些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是不应该抛弃的,我们戏曲戏剧界有很多优秀的传统,也应该继承。比如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观念,我并不觉得过时。当然不是说要守旧而不求创新,而是说,老一辈的美德我们应当继承,老一辈给我们的帮助,我们应该感激在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对我有大恩大德,我当然应该提起他们。 至于我自己,我心里想说的是,我拍《西游记》,吃了很多苦,但苦在身上,甜在心里,不管有多苦,都是我自愿的。 记者:那你讲讲你拍戏时都吃了些什么苦?我想你的影迷对这些很感兴趣吧,因为孙悟空叫苦,这可不寻常啊。 六小龄童:首先我要说,苦不是我一个人吃了。要说苦,剧组每个人都苦啊,杨导要组织这么大个班子,全国到处奔波,甚至为了剧情的要求,要到泰国选景拍戏,操心的事实在太多了。我们师徒四人一路风尘仆仆,形影不离,走的路都差不多啊。我们住的地方也很艰苦,不是跑广州、深圳,而是经常住在道观、寺庙里,比如去福建、去四川青城山那些地方的寺庙里拍戏,是在山上啊,可没有什么宾馆给你住,都得打地铺,那些地方又潮湿多雨,一觉睡下来,被子都是湿的,冰凉冰凉。那没办法,还得睡。睡也睡不安稳,因为睡在地上,还有老鼠在你脸上爬来爬去。这样的苦,现在的演员不知道能不能吃得住。  
12.五行山下下跪苦(图)
猴子一见我就亲。有朋友说,所有的猴子见了我都不好意思,因为他们没有我这么大个儿。看这只猴子,好像还真有点害羞。
记者:不是听您亲口说,还真难想象到会苦成这样。 六小龄童:我压在五行山下的那段戏,是在云南石林拍的。你记不记得我被放出来的时候,因为感激师父,老远就跳起来,从空中屈膝往师父面前跪下,那场戏,可吃了苦了,地上有很多小石子,跪了很多次,我的膝盖都磨破了。其中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真正的唐僧取经,也就那样了。在拍《西游记》的过程中,我们取的都是实景。中国所有想得到的地方,我们都去了。除了敦煌,我们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美景。比如说黄果树、张家界,就说火焰山那一集,我们去了吐鲁番。 在黄果树瀑布拍戏时差点命丧悬崖,当时脑子都是懵的,想着自己肯定完了。但从没有想过退缩,当时报纸登出来说我已经摔死了。 不过,我还是怕化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3.三天掉一层皮
记者:你们的化妆很苦,这些可是外人难以体会的。 六小龄童:是啊,这个只有亲自化过一次妆,才能体会其中辛苦。化妆很辛苦,像开刀一样,每次开演的时候,我和猪八戒是同时化妆。他和我一样,也是要戴脸子,糊上一脸的胶水。但是,那东西你戴过一次,绝对不敢再戴第二次,难受极了,所以在开拍之前化妆时,我们都想让对方先化。“猪八戒”不像“沙和尚”那样老实,他比我还精,非得我先化妆,让我化好妆等他。哈哈,我当然不干,推来推去,后来没办法,我就要等“猪八戒”先安上耳朵,我再贴脸。贴脸很疼,很难受,平均三天掉一层皮。你看我的脸现在这么白,其实就是捂白的,你看我耳朵这边,就是比较黑的,因为这边不用糊胶水。有时候我们这样推来推去的,外面等得急,杨导一声大喊:“猴子先化,你的戏先拍!”那我只好乖乖地等着“上刑”,“猪八戒”就在旁边偷着乐。 现在一般的演员,一听说要贴胡子,这样的角色都不会接,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大冬天的糊着胶水,那滋味实在不好受,但我们当年可是整张脸都糊满了胶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14.练功有如犯法的时代(图)
与谢晋导演在上海,1993年夏天。《大上海屋檐下》是一部史诗般的长剧,谢导投入了不少心血,此片至今无缘和观众相见。( 图一)1992年在上海拍摄电视剧《大上海屋檐下》时摄。(图二)
六小龄童:其实我跟扮演猪八戒的演员是很好的朋友。在戏里头我老是欺负猪八戒,但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互相照顾。我受伤了,他背我;而他病了,我也会帮他倒痰盂。 六龄童:演戏要演好,就得吃苦。做人方面,我要求他们要知道是谁的儿子,不要让人说我没有把他教好。艺术方面,要吃苦,有苦才有甜。我对他们说,虽然我父亲是老板但我还是肯吃苦。我在长沙演戏,38度高温,我打强心针也是要演的。那年6月拍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要变成老太太,我在强光下坐了一个多小时,一动不能动,后来我晕倒了。那时拍戏,不像现在技术那么好,比如我要飞,就拿个电风扇吹我,让我的衣服不停地抖动,然后拉钢绳。导演说七龄童和六龄童的表演合作天衣无缝。 六小龄童:吃苦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从师于薛德春先生时,总是在半夜三更练功,而且多年如一日。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演成美猴王。文革期间,不让我去从事文艺工作,我就偷着练功,练功像犯法一样,你是文艺人物的孩子嘛,不可能光明正大地去练,学校也不知道,后来《西游记》播出后,我的很多小学同学和老师感到很奇怪,这个很文弱的小孩怎么能够演成孙悟空?当时谁也没有看出来。就是这个感觉,必须是偷偷学艺,不能影响学业,有时候吃不了早饭,有时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就赶紧上学去了,是想当美猴王的信念让我去努力。 那时候不止是政治上的压力,还有经济上的困难啊。上学时,6元钱的学费得分三次付,小孩子,心里会难受啊。学费交齐时与没有交齐时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在班里分三类家庭,我是属于二类家庭,属于文艺黑线,但我还不是最差,三类家庭是地主富农,开会的时候,连教室都不同。一类家庭在这个教室,二类家庭在那个教室。当时觉得自己的父亲怎么会做文艺黑线的事情? 从学费上讲,当时的生活很艰苦,上学很困难。我二姐当时曾经卖血去换钱,她是为了支撑当时的生活才这样的,为我们家做出了牺牲。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所以我有一点不自信,压抑,同学们也会用另外的眼神看我。 后来我就去浙江绍剧团自己练功,基本上还处于半公开的状态,我必须赶在他们来之前练完。练完功之后衣服能够绞出汗水来,我母亲每天给我洗这些练功服时,她是一边洗一边掉眼泪,是和着泪水为我洗衣服的。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要继承父亲的事业和哥哥的遗愿,我是“一根筋”的。因为有这个支撑点,我只想一定要把功练好。尽管前途很渺茫,但我还是在坚持,我就想练功,就想演戏,哪怕演一个龙套都可以,有这个支撑点我就不顾一切去学习。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15.母亲停了我的闹钟(图)
2003年,在电视剧《连城诀》中饰花铁干。这是我演的第一个反派角色,相信我在剧中的“表现”,会让观众大吃一惊。
记者:你这样吃苦,差不多是折磨自己了,你父母支持你吗?他们对你走表演艺术、演猴戏这条路子怎么想? 六小龄童:我的母亲是不太支持我再去学猴戏的。因为我的两个哥哥都可以说是因为练功太苦而早逝了。父亲因为演猴戏,成了文艺黑线人物了。但他们反对我学戏,是从关心我出发的,是为了我好。他们其实非常关心我。在绍兴的时候,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天很冷,我知道母亲不忍心让我去练功,于是我把闹钟放在手边,一响,我醒了,马上就按了下去,然后一个人偷偷起来去练功,当时以为母亲不知道,其实她是知道的。母亲心疼我,在我睡觉之后,偷偷将闹钟停了,我开始不知道,以为是自己睡觉的时候碰到按钮才停了的,后来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她再来关我的闹钟的时候,我装着睡觉不知道,等她走了,我再悄悄调回来,仍旧天不亮就出门去了。母亲看到这样,也没有办法。其实那个时候母亲是含着眼泪看我离开家的。 六龄童:他小时候,我就不太敢让他苦练。他体格弱,拿大顶的时候,一般要拿30分钟,但刚过几分钟,他的手就抖了,我就让他下来。他先天不足,9个月就出来了。 六小龄童:其实我是知道的,爸爸不愿看我练功,尤其是我练那些危险的技巧的时候,他总是避开,不看,是不忍心看,怕我出意外,可是又不能不练。所以,眼不见为净,干脆不看。他对我的要求一点都不严,骂都没有骂过。但我照样演成了美猴王。现在我明白,艺术的东西不是打出来的,也不是逼出来的。 记者:您看,您的儿子早就看穿您这份心思了。他小时候淘气吗? 六龄童:很内向,他不怎么爱说话,别人叫他小姑娘的。很安静,心里会琢磨点东西的。他有只鹅的玩具,放到水里会动,他想知道为什么会动,他就把头砸断,发现是中空的。他后来也喜欢表演,在学校里爱表演“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他演小朋友,边演边唱,经常在看见人多就表演给我们看。 记者:有一次,练单扑时前额摔出口子,你当时害怕不害怕?还是要练? 六小龄童:当然得练,但我学乖了,我觉得老师不在不能去练,有些东西要遵守规范,不能瞎来,这还影响我以后从艺的道理。以后再也不敢偷偷做一些高难度动作了,要力所能及而且要遵循艺术规律,不可操之过急。 在家里练功时,也常有“事故”,我常常把热水瓶和穿衣镜踢爆了。当时父母第一句话是“人伤了没有”,这就是父母无私的地方。但我自己很内疚很害怕,因为本来家境不好,还要去破坏这些东西。就像干了错事一样。我想父母的心里也很复杂,一方面希望你成材,内心里希望你学艺,但在“文革”的时候不可能让你去学。但从我自己的身世来讲,因为从艺,落到现在这个处境,包括父亲被“打倒”,包括我两个哥哥去世,他们都有点害怕的。 我想父母心里的犹豫、恐慌还是有一点的,从艺是不是有出路,我是不是这块料呀。就像姥姥看到我在梁上吊吊环,房梁在发抖,她感到害怕。当时我自己看到也害怕,但有时还偷着练。 记者:中学毕业后拒绝金饭碗,而想去演戏,受到母亲的激烈反对,回忆当时的情形,她是如何说如何做的?您的感受呢?做出这样的决定,您当时想的是什么? 六小龄童:当时要到上海青浦去插队,虽然是那样,但还是铁饭碗,每月发给你固定的工资。户口依然是上海户口。我就为了学艺,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举动。当时迁出去之后就永远进不了大上海了。当时没有想太多,只要能让我演戏,我就不在乎什么上海户口,什么县级的京剧团、越剧团,即使是我不熟悉的剧种的剧团我都愿意去。 最后我说非要迁出,他们还是尊重我的意见,到了绍兴,我成了待业青年,没有任何工作,没有任何收入,我父亲说你如果需要上班,我可以请朋友帮忙。但是没有,只想着演戏。待业了3年,我下定决心要去演戏。 我觉得迁出的时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待业的三年是很漫长的。这三年是如何坚定信念去练功,如何卧薪尝胆等等,说起来真的很漫长。 记者:当初报考剧团时屡次失败,是什么心情? 六小龄童:应该说会失去一些自信,会迷茫,也会犹豫,也会有点自卑感。我模模糊糊地觉得我可能不太适合演戏,但更有模模糊糊的一种使命感使我屡败屡战。  
16.给猴子“烧香”
记者:您说您的父母没有给你压力,那是什么促使您要去刻苦练功,去演孙悟空的呢? 六小龄童:是责任感,来自家族的责任感。有人问我们家为什么四代都演孙悟空,我想,孙悟空大家都喜欢,在他身上有一种理想的境界,凝结了人们都喜欢的一些特点,为什么不去演呢? 可以说,我睁开眼的第一眼见到的就是父亲的猴脸,我们家11个兄弟姐妹,其实都学过猴戏,只不过后来有的过世了,有的放弃了。那个时候,我们家里也养了很多猴子,我基本上就是跟猴子一起长大的,而且常和父亲的猴子打架,从小在一块,相处好就很有意思,相处不好,就很烦它。后来就不养了,有的送给了朋友,有的送到动物园去了。 六龄童:猴子比较聪明,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你对他不好他就跟你生气,很通人性。我们经常去动物园看猴子,特别喜欢猴子。养的猴子关在笼子里,给他东西吃,比如苹果、花生,你把东西给他,马上突的一下抢走,很聪明的。 记者:我觉得你们爷儿俩生下来就有猴相。 六龄童:是的。 记者:您爷爷也有猴相吗? 六龄童:也有。爷爷住在道墟,我住在绍兴,很少见到他,他也很忠厚老实,很瘦。 六小龄童:其实,猴子在我家里是供起来的,是每天要烧香的,这不是迷信,它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是我们的艺术之源。我最反感的是吃猴脑。我收集了各种猴子图谱数百种,我对猴子充满了迷恋。本来嘛,猴子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这是我最喜欢的事,觉得它们是我的同类。有朋友曾经对我说,所有的猴子见了我都不好意思,因为他们没有我这么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7.作品真不少
记者:说了这么多猴子,都觉得眼前尽是猴子影子了。不演猴戏的时候,你们怎么安宁啊。猴王家族将来会考虑拍一些比较好看的优秀的娱乐片吗?和猴子没有关系的影片? 六小龄童:从我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的角度来说,我还是挺愿意的。大家看过我演的电影《过年》,我在里边扮演一个老实本分的中学教师,在《周末恋爱角》这部电影当中我又演了一个建筑工人,在《喜剧明星》里我演了一个小报的记者,《好梦成真》我又演了一个导演,还有很多角色,像这些角色设计很多都是在积蓄表演经验,为以后创造很好的角色做准备,我觉得以后的娱乐片应该有教育意义,如果光是笑一笑,乐一乐的话不是我想去做的事情。能从笑声中获得什么东西,我觉得这才有意义。尽管我们现在生活都很累,希望轻松愉快一些,但我想尽可能做到兼顾艺术和娱乐两方面吧。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大上海屋檐下》,是谢晋先生担任总导演、武珍年先生任导演的,我在里面主演一个武生颜世鹏,这个武生就是演猴戏的,他还养了一只猴子。戏中有一个细节,是在文革的时候,颜世鹏被批斗,小猴子也被批斗,造反派把颜世鹏的头摁在地上,他们觉得还不过瘾,又把那只猴子的头按下贴在地上。这样的情节,是非常具有批判性和震撼力的。这部电视剧很不错,有很多明星,如牛振华、潘虹、孙飞虎、方舒、吕晓禾、麦文燕等,剧本也非常好。那时候审查没有通过,但是现在可能没有什么问题,真希望它能够和观众见面。 我还在《1939·恩来回故里》中演过周恩来,给我化妆的是王希钟老师。王老师是中国化妆界的权威,还担任着中国化妆协会理事长的职务。他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留学苏联,专门学习塑型化妆。他化妆的两大的杰作是给王铁成先生演的周恩来和我演的孙悟空化妆,后来我演周恩来,也是他给我化的。那是在《西游记》剧组,他说我真像青年周恩来。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8.我不是特型演员
记者:对了,怎么会去演《过年》的?您和黄健中导演很熟悉么? 六小龄童:其实以前根本不认识黄导演,但是很喜欢他的电影,比如说《小花》、《良家妇女》等。后来在做一个采访节目的时候,他见到节目中的我,当时他可能是觉得我比较适合,所以就邀请我去演里面的大哥,其实对于这个角色,我一点优势都没有,形象气质都不像东北人。黄导不是因为我是六小龄童才让我演这部戏的,他说我适合,于是我就上了。真的很感谢黄导,是他第一个把我从猴子变成人的。 我本来是戏曲演员,戏曲演员和影视演员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是有差别的,戏曲演员是先考虑外型,哪个动作该怎么做,然后再想怎么去充实,而影视演员更注重表现内在的,生活化的东西。现在想起来,黄导是很大胆的,找个猴子去演老大,呵呵。 有个老太太看了之后说,你演得很好,太像了,但是电影里那个大哥太窝囊了,我们不能接受啊,我们心里觉得不舒服啊,孙悟空怎么去演这样一个人。 后来,央视又拍《笑傲江湖》,黄健中导演让我和他再度合作,但是因为当时我在拍《1939·恩来回故里》,我担任制片人和主演,所以就没有能够合作。失去这个机会,我觉得很遗憾。不过,我还是有机会演了一次金庸的戏,就是《连城诀》,现在已经出来了,我在里面演一个大反派,花铁干,这个人物很坏,连自己亲人的尸体都吃。现在已经有观众给我反映,说我演得很好,我自己觉得也挺满意的。《连城诀》由著名导演王新民先生执导,他曾经导演过大陆第一部武侠电视剧《燕子李三》,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让我演这个角色,他总是说看完样片后就知道了。现在这个戏的光盘已经上市了,从观众的反应来看,王新民导演确实是很有眼光的。 其实,我也知道有些观众不能接受,说我只要演孙悟空就够了,演反派会破坏形象。但是,从艺术角度来说,我是需要去开拓的,孙悟空这个演员没有特型,我又不是特型演员,谁都可以演孙悟空,不是说谁长得象猴,谁就去演,《西游记》里的这个形象是我创造出来。我演《过年》里面的大哥的时候,有些灵感也来自于我自己的大哥,因为他比较老实,和剧中的大哥比较相似。  
19.将《西游记》拍成电影
记者:呵呵,您看,您果然是这样,三句话不离本行,又绕回到猴子去了。那么,你们打算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搬上银幕拍成电影么? 六小龄童: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在影坛争一席之地的话,我想《西游记》应该拍成电影,希望关心这事的观众朋友也好,投资者也好,企业家也好,我们共同来做这件事情,为我们中华民族去争光,我们的编、导、演,还有我们的景完全可以和外国的抗衡。现在已经有很多例子了,像张艺谋导演、陈凯歌导演已经在国际上很有地位了,这样我们把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些优秀的东西,展示给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人们看,这也是光大我们中国传统的途径。像《霸王别姬》,不就是讲的中国的京剧吗。外国人通过这样优秀的影片,就对我们的艺术有了一些了解,他们了解了我们的艺术,就会慢慢地了解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在全球化时代,是一个趋势啊。我们拍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让他们了解中国是怎么回事,也让我们的后代,记住我们的传统。 这一方面,我想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现在中国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麦当劳、肯德基,人们喝的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看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我看了很震动。如果说哪一天美猴王到了美国,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说明我们的文化是值得珍惜的。但这要靠大家来努力。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20.孙悟空的团队精神
记者:您认为猴王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能不能为我们阐释一下,您对猴王精神是怎么理解的? 六小龄童:首先是乐观、不畏艰难的精神。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遇到那么多的妖怪,那么多艰难困苦都挺过来了,这种不怕苦的精神是很重要的。还有乐观的精神,你看电视剧里的孙悟空,无论再怎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还是嘻嘻哈哈,经常和师弟们开玩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团队精神。从西天回来的时候,孙悟空最后在云端绝对不会一个人走,这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猴王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比如说三打白骨精里面,猪八戒说他好多坏话,把他给逼走,但最后孙悟空也没有计较。后来把师父救出来之后,假装要走,师父正要给他下跪,他一下子就转过身来,把师父托住,一声“师父”马上就叫了出来。 重情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好的传统,你看外国,哥哥要饭跟弟弟没关系,在我们中国,这样的事情是不大可能的。 还有,“弘扬西游文化,振兴猴王精神”是具体的东西,必须要有所体现,孙悟空身上的所体现的坚毅、聪明、果敢、智慧、诙谐、风趣、执着,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21.如果外国人愿意学猴戏,我也愿意教
记者:从您对猴王精神的阐释来看,您是一个很传统的人。 六小龄童:也可以这么说吧。比如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传统,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啊,当然,一些迷信的东西,我们不能去信,但是对于好的传统,我们一定要继承。我不赞同有的人说什么有的东西不能教,不能传出去之类的。比如说猴戏,如果有外国人也愿意学,我当然也愿意教,不过,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要看接不接受的问题,比如说《西游记》,日本人拍的《西游记》,孙悟空走路像个游民一样,我接受不了,但是人家接受了,就是好的。现在如果美国人也拍《西游记》,只要他们不要太戏说,拍得好了,他们接受了,我觉得也可以,这也算是一种猴文化的传播。 美猴王不属于我个人,也不是我们家族的,他是世界的。他是世界的,首先是因为他是民族的,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只有给他注入民族传统的内涵,他才能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精华。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22.“观众叫好,行家点头”才是雅俗共赏的好艺术
六小龄童:我们并不应该拒绝走向世界,也不应该武断地拒绝外国文化进入中国,因为这是做不到的。但现在也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外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太多了。前几天,有个小伙子光着身子在王府井大街走,抹一身的油彩,我觉得很怪异,但他说是时尚,你要想一想,这是一个社会,要考虑别人啊,不是在自己家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但他们会说,这是行为艺术。但什么是艺术呢?当然我不能说只有我的东西才是艺术,但就我的理解来说,在演艺界,演出来的角色,观众叫好,行家点头,那就是艺术了。好的艺术总是应该雅俗共赏才对啊。艺术贵在创新,要发展,但艺术的规律,不是凭空来的,也要尊重传统。就拿我演孙悟空来说,孙悟空的造型就不可能毫无章法,任意而为,因为前人很多优秀的东西摆在那里,你不能对这些优秀的传统视而不见。比如孙悟空的脸谱,我们祖孙四代的脸谱都不一样,演出的形式也不一样,但这四代人的脸谱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有很多继承的东西,这样人们才说这是一个“猴王家族”,家族,总是有血缘关系的嘛,在艺术上,也是这样的。演孙悟空,我不可能弄得浑身是毛,像大猩猩一样。那不是“南猴王”家的孙悟空。 听说现在在香港建了一个迪斯尼乐园,很多人听了会很高兴,但是我想为什么我们不建自己的“美猴王”乐园呢?现在,我们家有一家公司,我希望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特批保护“六小龄童”商标,同时希望能开发很多的系列产品,让这个形象也走向世界。但是,卖给外国人我是坚决不干的,前次有个加拿大的公司要花一亿元人民币买这个商标,我一辈子也许都挣不了这么多钱,但是,无论再给我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的。 我也不是排斥外国的文化,我的女儿将来要出国学习,我当然也不会反对,不过,现在还不行,如果连中文都没学好,连自己的文化都不够了解,就去学外国的东西,这不是舍本逐末吗?至于我自己,如果出国学习、交流或者演出,我是愿意的,但是如果让我出国去打工,我是不会干的。我宁愿在国内种地,也不会出国打工的。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3.带给大家愉悦是我的人生目标(图)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记者:您的这一番评论,我相信对很多人都有醍醐灌顶的功效。的确,我们这个时代,好的艺术太少了。从您的这些忧思来看,您是一个志向非常坚定的人。我想,您的影迷都很想知道,您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六小龄童:我觉得对社会能做出贡献,能给大家带来愉悦就是我的人生目标。人的生命有长短,各个年龄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现在都说钱很重要,当然,钱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看中一套邮票,如果没有钱,别人也不可能送给我,这个时候钱就显得重要。 再比如,我拍《猴娃》,也是被钱卡住了啊。《猴娃》这个戏讲的是我二哥小六龄童短暂的一生,导演是郭玲玲女士,编剧是王君正和李小婉两位女士。这个戏能够顺利拍成,我要感谢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少儿电影制片厂,我还要感谢浙江温州华华集团的老总谢庆华先生,他不计回报地投资了20多万元。因为资金缺口很大,当时我四处拉赞助,四千五千都要,经常几个省份跑下来只拉到一万多元,杯水车薪。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因为华华集团的慷慨解囊,使《猴娃》的拍摄柳暗花明又一村。《猴娃》获得全国电视剧“金鹰奖” 最佳儿童片奖及“飞天奖” 。我觉得《猴娃》的荣誉应该属于他们。 但是,人一辈子不能光是为了钱,帮助别人也应该是一种人生目标。 我现在身兼四个爱心大使的身份,都是义务的,我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做贡献,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24.四个爱心大使的身份
记者:这几个爱心大使都是什么机构的? 六小龄童:都是慈善机构。中国儿童基金会安康计划爱心大使,北京儿童医院爱心大使。儿童医院爱心大使主要任务是为贫困患儿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我们通过义演、义卖、募捐的方式,为儿童医院筹集善款。我们有一个布娃娃的孙悟空玩具,就是免费授权给儿童医院生产,赠给患病的儿童,希望他们用猴王精神鼓励自己,战胜病魔。我还是中国建设扶贫工程爱心大使,这个工程同时担任爱心大使的还有柯蓝、李修平,另外,我还是第一届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的爱心大使。 拿个人爱好来说,除了猴文化,我没什么特别的爱好,一有时间就是去潘家园、报国寺等古玩市场,淘一些关于猴的艺术品。我一直想成立一个猴文化馆,让这些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因为,这是属于世界的文化,也可以说,这就是我的事业。人这一辈子能留下什么?我想,等到我咽气的那一天,如果我将猴文化发扬光大了,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理解了猴王精神,我就满足了。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25.事业、家庭和健康的身体(图)
1999年,主演电视连续剧《追踪309》。
记者:有人说,人的幸福包括事业、家庭和健康的身体,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六小龄童:我觉得缺一不可,这个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一个人来说,事业也是很容易改变的,比如说鲁迅先生,他开始是学医的,后来改搞文学,还不是做出了一番伟业?拿我们家来说,我家里没有一个本科大学生,都希望我好好学习,我学习也很认真,但是命运还是把我推到了搞戏剧,现在又搞影视,所以,这个是不一定的。谢晋导演就跟我说:“希望你不要到最后人家还说你是一个孙悟空。” 家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家庭当然需要和睦,虽然说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但总体来说,要有一个责任心,你不能今天觉得这个好,明天觉得那个好,那后天呢?这个世界好的人多了,男的,女的,都很多,你怎么知道你最佳的选择是谁,也许在天涯海角,你一辈子都见不着。比如说我,我爱人现在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做副导演,就是《省委书记》这个电视剧的副导演,我也没要求她一定是一个大明星,她也没有要求我一定成为大明星。两个人,能相处得好是最重要的。 至于身体,当然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撑得起别的。我认识一个深圳的老板,他每到周末都会去打网球,手机也关了,我问他如果别人有急事怎么办,他说不会,要是真有急事就直接来找了。 我觉得他的观念不错,人这一辈子,你不能什么事情都去干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重要的。自动减轻压力就是一种释放,再比如说,假如我今天丢了2000块钱,我当时心里肯定很不舒服,但你不能整天不舒服啊,那就不值得了。我今天去台里的时候,帽子忘了拿过去,后来回来找,找了半天没找着,当时就很不舒服,虽然这帽子也不是很贵,但是现在买不到啊,你如果看到哪里有红色的牛皮帽子,就告诉我好了,我喜欢红色。可是这太难买到了。我会努力去找,但是如果今天找不到,我明天绝对不会再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明天再为了今天的事情不开心就很不值得了。不过还好,其实是别人帮我收起来了,也没丢,后来就找到了。  书包网 www.aIhUaU.com
26.喜欢红色
记者:您除了喜欢猴,喜欢红色,您有什么别的爱好吗? 六小龄童:我业余爱好不多,也不会打牌,也不会打麻将,保龄球也是偶尔打,游泳啊乒乓球啊都会两下,我现在喜欢收集和猴子有关的东西,所以我在北京的时候有时间就是去潘家园。前不久也和朋友出去钓过鱼,虽然钓了几条,但是我实在是体会不出里面的乐趣,朋友说,钓鱼的乐趣就在于钓的过程,我怎么觉得乐趣是在吃鱼的过程啊,哈哈。 人是要分年龄段的,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各个年龄段是不同的,虽然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也要看能不能承受,过了40,做些轻微的运动就可以了。  
27.我所有的角色都无法超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记者:您刚才谈了很多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可是这个问题不止是停留在理论上,也不止是在大街上碰到,还会在家庭里碰到。比如说在很多问题上您的女儿肯定和您的观念不一样,那您是怎么培养您的女儿的? 六小龄童:我的爱人在南京拍《省委书记》的时候,很忙,连春节都没有回家。以前她在家里的时候,处理家务、照顾孩子都是她一个人在做,家里的事处理得非常好,孩子也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一阶段都是我带着女儿,天天送她上学、接她回来,每个礼拜带她去学长笛。今后还要让她自己去选自己的路,根据她的喜好,我并没有硬性地去引导,我觉得对一个工作达到迷恋的程度才会出成就,最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喜欢这些东西,希望有孩子的朋友要更多的尊重孩子的意愿吧。 记者:您现在只有一个女儿,您说家里不一定会出现女猴王了。那么你们“猴王世家”是不是没有传人了?是不是您就是“最后的美猴王”了? 六小龄童:我们猴王家族没有了有血缘的传人,这是一种残缺的美,会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但我们有一个美猴王艺术学校,目前已经办过一期,目的就是培养猴戏传人。现在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说让孩子拜我为师。我说,我愿意教,谁都愿意教,但是并非小孩子喜欢就能够学成的。猴戏需要天赋和后天的努力。 记者:您在西游记中的表现使您得到很多奖项,第一次大奖是什么时候得到的,当时是什么感受?现在演戏,最想得的奖是什么? 第一次获奖是我结婚的那天,我知道我获得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当时很开心,是因为观众都承认并接受我了。那些选票是观众一笔一画填写的。当时,总共有41位候选人,都是特别棒的演员,我就觉得是观众真心喜欢我,认可我。选票来自全国各地,当时就想一定要感谢全国观众给予我的厚爱和支持。 我最想得到的奖项,是观众给我的奖项,当然金鹰奖是其中之一。比如,上出租车,司机说:“我经常看你的电视剧,你演得太好了。”还有一次遇到一位环卫工人突然跟我说:“你不就是演孙悟空的吗?演得真好,我们全家都很喜欢看。”我觉得这个奖是最愿意得到的。 记者:啊,您带着我们神游了这么久,现在我们又回到《西游记》了,那么还有一个和《西游记》有关的问题:您的“美猴王”给所有喜爱《西游记》的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但这也意味着您失去了在其他领域内(比如戏曲)做贡献的机会,回想起来,是不是有些遗憾? 六小龄童:电视剧《西游记》的成功,无论是从全世界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我们家族的角度,都是一件无比辉煌的事。其他东西都会被这些光芒所掩盖。 有一个观众说得很有意思:“我看你演孙悟空以外人物的时候,我是平视,看你演孙悟空的故事是仰视的。”有人问我:“你有没有信心可能超越孙悟空的辉煌?”我说没有。我在《过年》中演中学教师,在《追踪309》中演一个警察,在《义海风云》中演一个企业家,在《连城诀》里面演一个反派武林高手,在《啼笑因缘》里演一个侠士。我认为在这些角色中都不错,甚至因《过年》获得百花奖提名,但是我认为所有的角色都无法超越我所演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为本身《西游记》是世界神话名著,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我在其中所演的孙悟空是个大智大勇的神话英雄,还有哪一个人物能够与孙悟空相比呢?它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是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政见的人都可以接受的人物形象。它有很多东西是全世界范围内相通的。因为我能够演成这个角色,我一生无憾,即使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做。  
28.六龄童的遗憾
记者:聊了这么久,我觉得自己就像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励志课。从你们两代猴王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传统文化那些深沉、厚重的因素,也能体会轻松活泼的精神,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你们那种充实、积极而又非常圆融通透的人生态度。我想,回归传统,振兴传统,的确是当务之急啊。其实,十二生肖年,本来就是我们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个精彩内容么。2004年是猴年,你们有什么活动吗? 六龄童:中央电视台已经录制好了《双猴闹春》节目,今天东方电视台又录制《经典回眸》,都是和六小龄童一起录制的。有关方面邀请我出山,我谢绝了。 记者:为什么? 六龄童:到明年我就81岁了。 记者:您对绍兴和上海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绍兴是您的祖籍,上海是您的事业成功的地方。 六龄童:每年我至少要回去绍兴一趟,去扫墓。我爷爷、父亲的墓在那里,我的儿子章妙良(即小六龄童章金星)和金刚的墓也在那里。 上海是我父亲和我们成功的地方,我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离不开上海,也离不开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元帅。没有陈毅,也许绍剧还是个小剧种。 记者:您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六龄童:小六龄童17岁就走了。我觉得内疚,没有照顾好他,他没有念过书,没有得到太多的父爱母爱。 记者:您虽然80岁了,但身体很好,请问有什么秘诀? 六龄童:乐观,宽容。每天练功压腿,练金箍棒,有时还画画。 记者:画什么呢? 六龄童:孙悟空。还画猴子脸谱,这个脸谱也是一个"寿"字。 7.美猴王能否成为奥运吉祥物 记者:最近有关部门要申请美猴王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你们有什么看法? 六龄童:很高兴,双手赞成。从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他机智、幽默,还很重感情,被救出之后忠心耿耿保唐僧取经,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实际上是与奥运精神吻合的。所以用孙悟空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 六小龄童:我当然毫无保留地赞成。我说过,孙悟空不是某一家一姓的,也不光是一国的,他应该是属于全世界的。奥运会是个最佳时机,可以让孙悟空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形象大使,让他成为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记者:祝愿你们如愿以偿!我也举双手赞成,让美猴王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让孙悟空真正飘洋过海取一回经。我想,所有喜欢孙悟空的华人,所有喜欢孙悟空的影迷和读者,都会祝愿你们。谢谢!  
后记
“九九归一,功德圆满,万事随缘,斗战胜佛”。这是一位老前辈给我的评价和祝福。自从我走上艺术道路以来,我收获了如此众多的鼓励和祝福,这使我既感到幸福,又感到沉重。沉重来自于自己的责任感,我担心承受不了这么多的期望和托付。多年来,感激和振奋的波涛,一直在我心中澎湃,时时想倾诉于笔端,让它汩汩而出,好让这泉水润湿自己的心灵,不要让它丧失敏感,变得枯竭。 这是一件需要平心静气才能完成的工作,可是苦于事务繁多,写作的事耽搁到现在。万般思绪、千种回忆,顺着这本书一直理过来,竟如同又走了一遍西游之路。好在此书终于出版了,曾经为《西游记》打动,并深深爱着孙悟空这个角色的朋友们,我深愿自己能够和你们一起,重回到往昔的光辉岁月,重回到那些灿烂的四季,我深愿我们能够在此书中重逢,一起分享自己的回忆。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很多朋友给了我无数的帮助,尤其是美猴网的郭捷站长及该站的网友们,对本书的内容和书名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唐继全等朋友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纸短情长,在此不能一一谢过,万千话语,只能化作一句:谢谢大家了! 《西游记》中脍炙人口的那一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时常成为大家关心我的问题,我想我的回答也是那接下来的一句——“路在脚下”。我终究是我,不是孙悟空,我将会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开拓。  
六小龄童·猴缘全文阅读 作者:六小龄童 《六小龄童·猴缘》由www.aIhUaU.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六小龄童·猴缘全文阅读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