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是赤雷所写,应是一位80后的年轻人。年轻人喜欢红楼,本身就是一件可贵的事,如果从红楼中读出禅宗、佛家、道家、儒家、哲学等等思想,悟到红楼中的国学智慧,我想这不是一般喜欢红楼的人所能做到的。书中的国学智慧有代表性的是这几个方面:红楼梦中的禅宗、佛道双修的警和幻、禅宗与陆王心学的双重代表贾宝玉、道家世外仙姝的化身林黛玉、儒家牡丹花式的王者薛宝钗、魏晋风骨的史湘云、梅花大士妙玉、王熙凤的法家精神……
其实我读《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只是一种学习,或者说是一种休闲层次上的学习,并无认真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因为对于书中所谈到的国学种种,如禅宗、佛、道、儒、陆王心学、哲学等等,于我是陌生的,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我是欠缺的,甚是无知的。所以对于作者的诸多读红心得与观点,于我,也难以评说是非曲直,妄加评论。无论懂与不懂,读一读,总会有不同的收获。
作者谈到红楼中的禅宗,说处处有机锋,有众多妙悟,我虽不解“机锋”所在,但有些观点却是十分精妙的,如“人生现实中,很多东西我们在意了,倒是弄巧成拙了”、“……大大小小的机锋又夹杂着人生的焦虑,因为如果没有那么深刻的人生焦虑就不会有解脱的紧迫,就不会有强烈的高境界的期盼”。当我读到关于禅这一节的末尾时,作者说“禅在红楼第几层?禅在红楼第九层”,脑海中立即闪现的是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十二层》,红楼十二层,层层有新境。人人读红楼,处处有心得,不禁叹道红楼真是一本奇异的书!
“佛家也好,道家也好,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灵魂找到心灵的港湾”,大概读红楼也是如此吧。
在“天人合一:青春诗意与天道循环的交融”中,作者是这样阐释“青春诗意”:真正的“青春诗意”参透了“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达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境地。真正的“青春诗意”空又不空,情又不情,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切自然而然。想必这一番“青春诗意”的阐释,不是我们平日里所理解的那般简单肤浅,另有一番哲理在其中。
在论证贾宝玉的“情”与现代的“爱情”是不是一回事时,作者举了几个例子,其中第一个是第十九回,黛玉在床上歇午,屋内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在旁边,宝玉进去了,却把黛玉唤醒。脂砚斋说:“若是别部书中,写此时之宝玉,一进来便生不轨之心,突萌苟且之念,更有贼形鬼状等丑态邪容矣。此却反推唤醒他,毫不在意,所谓说不得淫荡是也。”说到这,作者想到徐志摩,想到金庸,我倒是想到李后主,曾看到午睡的小周后所作出的反应,即而写的那首词《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琐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瞧,这位多情的李后主,正应脂砚所说“一进来便生不轨之心……”。还有一处,第二十一回,宝玉见到熟睡的湘云,“却一把青丝拖在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晾在被外”,便叹到……这里,脂砚斋马上评到“除玉卿外,世人见之自曰喜也”。读及此处,我亦印象深刻,宝玉之情至纯至真,亦非一般“皮肤滥淫之物”可比。
红楼中我对于黛玉与宝钗是同等喜欢的,可是很多人甚至诸多红学家总是让她们二人处于对立状态,不是“拥钗抑黛”,就是“拥林贬薛”,实是无趣得很,其实二人各有千秋,乃双峰并峙,平分秋色,曹公应无厚此薄彼之意。赤雷在其“国学智慧”中有一节“高山流水: 黛玉宝钗友耶?敌耶?”,专论钗黛二人,我亦是同意他的观点:黛玉与宝钗的关系是“惺惺怜惺惺”的佳人之间的互相赏识、互相敬重。钗黛二人真心相待,知己相惜,高山流水也。“林黛玉是道家,薛宝钗是儒家,本无高下之别,只是性格取舍不一样而已”,虽说对于道家、儒家,我知之甚少,但作者认为二者无高下之别,只是性格不同,我甚是赞同,或为经典之论。还有一比,我觉得也甚好,那就是:“以诗为论,黛玉是大观园中的李太白,宝钗则是杜工部,湘云是大观园中的陶渊明,妙玉则是王维”。对于湘云,作者这样解读:“湘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中求乐趣,没有傲气,却风雅爽直,一切自然而然,却能享受别人不能享受的乐趣。正是这样的哲学,才使她在那么艰难的处境下,活得相对还好的原因吧。”是的,这就是湘云,率真可爱又不失坚忍的湘云。
书中的其他观点,也是有新意的,如“小乘佛教:自了汉贾惜春”、“古典情怀:焦虑与矛盾中的贾政”、“鞠躬尽瘁:怡红院的贾谊——晴雯”等,自有作者读红楼的心得玩味,也让我们读者从另一角度是思考红楼中的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
在《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中,我们体会的是作者对红楼所体现的人生人世的诗性与哲学的探讨:“读红楼就是要展现真与假、出世与入世、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幻灭、梦幻与现实这些背后深邃的追问与体证,体会诗与小说与哲学浑然一体的那份情致”;我们也更能理解作者,是在追求一部属于自己心中真实的《红楼梦》。
【要想了解更多,请点击阅读原文,或关注本公众号,随时接收最新消息。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