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重庆晚报》报道了一位母亲为8岁儿子举办画展的新闻。这名孩子叫祥祥,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大多数的时候,都在全班最后几名。为此父母也着急上火,甚至还花8000元,给他报过英语学习班,结果孩子越学越不愿意去。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大,再加上老师和同学的看不起,祥祥变得越来越自卑和沉闷。“妈妈,幼儿园收到的都是开心的心,上小学收到的就是打湿的和破碎的心。”儿子对母亲的话,刺痛了她的心,也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祥祥的母亲发现儿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绘画天赋很高,动手能力也很强。为了让孩子恢复往日的快乐,她不再只逼迫儿子学习,而让他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结果,孩子在绘画上取得的进步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儿子对绘画的积极性,母亲特别为他办了此次画展。
母亲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办画展,的确与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不同,而且这的确是一种更为睿智和理性的教育态度。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有着“人定胜天”的错误理解,认为只要努力去学,没有学不会的内容,没有记不住的东西,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孩子的努力程度不够。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学习成绩的分数虽然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却不能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和优秀的唯一标准。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学校那种整体划一的教育模式。
根据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天生有逻辑、语言、图形、运动、人际、自省、音乐,自然观察等8项智能,每个孩子的优势不同,也使得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这些个性的差异也往往使得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差别很大。有些孩子属于发散型思维,想问题总是天马行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死板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学习成绩自然难以提高。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就讲过自己是属于发散型思维的人,所以他在上小学时就被老师认定为“调皮捣蛋”、“学习差”的孩子。后来,他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写童话,反而成为别人无可比拟的优势。
所以,对于广大父母而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他们的自身特点,懂得观察和发现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不要苛求孩子做他不擅长的事情。孩子在长期面对挫折时,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这种长期的挫败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成长的孩子很难取得良好的发展。相反,如果父母会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不断地给他成功的体验,则孩子对未来会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最终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