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文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历来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倍受文学爱好者的亲睐。在当今社会,散文最方便、最适用、最普及、最受大众喜爱。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散文更显示出它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中国散文,是中国诗歌出现之后形成的一种文体。根据发展演变,划分为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本文不介绍古代散文)。现代早期的散文包括杂文、随笔、小品、书牍、日记、速写、素描、游记、风俗志、记事文、抒情文、散文诗、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回忆录、人物传记、科学小品等等。随着文学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一些文体日臻成熟,明显的显示出了独立性。所以,文学界把新闻文学(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历史文学(回忆录、人物传记)、科普文学等从散文中分离出来。因此,现代早期的散文称为广义的散文,现代近期的散文称为狭义的散文。这里所指狭义上的散文包括杂文、随笔、小品、书牍、日记、速写、素描、游记、风俗志、记事文、抒情文、散文诗等。后来,文学界又把杂文和随笔作为特殊文体与散文分开,以区别于其它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虽然和诗歌、小说、戏剧一样,都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但也有许多不同。如:散文不象诗歌那样高度凝炼,分段不分行,不受韵律限制;散文不象小说那样需要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必细致刻划人物形象;散文不象戏剧那样要求矛盾冲突集中激烈,更不会受舞台约束。正因为如此,散文与其它文学体载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散”字。“散”的含义并不是散漫、散乱,而是将零碎的珍珠穿连在一起的意思。所以,散文具有短小轻便、题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特点,能够更灵活、更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
㈠短小轻便
散文的篇幅虽然可长可短,但要求短小精捍,绝大多数是短文章,少则几百字、千余字,多则万余字,数万字的较少。以《茅盾散文速写集》为例:《脱险杂记》长达六万多字,《浴池速写》等最短的才几百字,著名的《白杨礼赞》也不过一千多字。
㈡题材广泛
散文题材在艺术要求上,没有其他文学体裁和新闻体裁那么严格,选材的路子非常广阔。如:抢险救灾的壮举,惊天动地的建设场面,出类拔萃的创造发明,壮丽多娇的山拥日月,趣味盎然的花鸟虫鱼,寻常百姓的生活锁事,古今中外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当代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等等,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
上述材料中,有头有尾、有因有果的人物事件,事件的片断、点滴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因此,散文的题材包容古今、跨越中外、海阔天空。
散文题材的广泛,表现在它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还可以象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进行虚构。例如: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写的是鲁迅先生逝世的守灵出殡的真人真事,里面所写的朋友都是真名实姓。巴金的另一篇散文《我们》,却是虚构的。记叙性散文中的速写、游记、回忆录、纪念文章等一般都是真人真事,抒情性散文大多是虚构。
散文的题材可大可小、可整可零,而且常常在“小”和“零”题材上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来。对于写小说、戏剧来说,也许不屑一顾的细小、零散、平凡的题材,却正是散文的用武之地。一个背影、一群蜜蜂、几株白杨,便能够写成一代名篇。正因为如此,即使那些不那么看重散文的作家,在写作小说、戏剧或诗歌的闲暇,也乐意捡点“边角”材料,写几篇散文。也正因为散文题材广阔,对于广大青年文学爱好者来说,写散文就是很好的练笔方法,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没有完整写作材料的困难。
㈢写法自由
散文是一切文学体裁中最自由活泼、灵活多样的体裁。我国许多卓越的散文家都发表过这种看法。鲁迅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说:“散文比较自由。”“自由”“随便”不等于可以毫不经心、胡搅乱来。散文易学难工,要写出一篇好散文很不容易。一些散文,正如厨川白村说的:“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写法自由是说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样,成法不严,限制不多,可以随意命笔,比较接近于俗话所说的“你怎么想就怎么写。”
首先,散文写法自由,表达方式灵活自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可以以其中的任何一两种为主,也可以把这几种方法熔为一炉,综合使用。这样以来,在散文这个领域里,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欢呼、歌颂、怒吼、呐喊、抨击、讽刺、幽默、漫谈、絮语、浅唱、低吟、嘻笑怒骂、循循善诱、情绪感染、妙语解颐等等,就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了。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多样。由于题材广泛,它的结构形式也不拘一格,但结构形式总要与内容相适应。有情节的,有它的结构安排方法;没有情节的,又有它的结构安排方法。散文大多数没有情节,或有一些零星片断而又互相联系不紧的材料,往往依靠感情的线索、联想的思路和观点的逻辑关系,去把它们穿织在一起,缀结成文章。这样,剪裁布局就开合无定,收放随意,多姿多彩。
㈣文情并茂
抒情性散文是饱蘸着淋漓酣畅的感情写出来的,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也都具有浓郁而真挚的感情。往往是作者被某些人物、事件、场面、景物所深深感动,情不能自禁才写出来的。虽然文学作品都需要带有感情,但散文却把直接抒情作为一个重要特征,不仅使读者从道理上和事实上接受教育,而且在感情上也受到感染。
为了把作品写得更真切,达到直接抒情的效果,散文通常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就象与读者面对面谈心一样,使人感到亲切, 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在散文写作中要讲究“散文笔调”。散文笔调就是文情并茂,也就是优美的文辞与浓郁的抒情相结合。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就是典型的文情并茂。
散文与诗歌比较接近,它们是孪生兄弟或姊妹,许多散文作者也借鉴诗歌的长处, 使得散文语言象诗歌一样的优美、凝炼、和谐,富有诗意美和节奏感。散文是最能体现作家风格的一种文体,语言不拘一格,它以“精练与繁丰、鲜明与含蓄、严谨与疏放、朴素与绚丽、新奇与循古、豪壮与委婉、庄重与幽默”的异彩,开放在文学的百花园里长盛不衰。
二、散文的分类
对散文进行分类很不容易,现在文学界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把散文大致划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类。
㈠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内容是记人叙事写景,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和描 写。记人的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叙事的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写景的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类散文写人记事,虽然不要求象小说一样多方面刻划人物形象和铺陈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人物和事件也必须相对的完整,有头有尾,不能过于支离破碎。
㈡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内容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方式除了叙述和描写之外,大量采用抒情笔法。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如朱自清的《背影》,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
㈢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虽然也有叙事和抒情,但侧重于说明事理、发表议论,它和一般的评论不同。一般的评论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 而议论性散文除了事实和理论之外,还要运用文学形象来进行说理,使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理论和形象相结合,所以有人认为议论性散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如:秦牧的《菱角的喜剧》、魏巍的《路标》等都是议论散文。
散文的内容离不开人、事、物、景,表达方式一般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使用。记叙性散文有时会有议论和抒情,抒情性散文需要以叙述和描写作为基础,议论性散文的议论也要借助于叙事和抒情。这就说明,这三类散文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它们的区分,仅仅在于写作目的和侧重点不同而已。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不容易区分,一般不用去区分,这对于学习写作也不会有多大妨碍。
三、散文的写作
散文写作和其它文学体裁的写作一样,讲究写作方法和技巧。根据散文的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㈠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也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好的散文应该具有思想深刻、意境深邃的特点。
散文的立意要善于选择大众关心的重要事件,善于表现时代特点和大众的意愿。例如:老舍的《我热爱新北京》,列举了解放初年北京下水道、照明和饮水等方面的建设,用这几项改善居民区日常生活的大事,表现人民政府一切为了人民的崇高宗旨。作者所确立的这个主题,表达了刚回国的作者对北京市新政府的热爱。又如:葛洲坝截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建设中举世闻名的工程, 1981年1月4日是合龙的日子, 刘真在《望截流》里为我们描绘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场面。作者在这里寻找到了祖国建设的先头部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的热望。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主题正是扣在时代的强音上。因此,丁玲给它很高评价,说:“这篇散文能引起 读者的无穷思绪,燃起读者的一团热情,给人以高尚的享受,并从享受中使人的精神充实、净化、升华,使人得到力量,推动社会前进。”
散文的立意,也可以小见大。这是因为较多的散文写的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题材并不重大,甚至只是一鳞半爪,一言一事,一草一木。这种情况,就要特别注意对题材的开掘,提炼出一个积极健康的主题。这一类型的好散文,往往是题材虽小,却能因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思想意义来。就象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已经成为散文写作中选材立意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因使用者而异,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质
鲁迅的《风筝》,写的是十岁的小弟弟最喜欢风筝,十几岁的哥哥却嫌恶他放风筝,一次哥哥把弟弟偷着做的风筝折断、踏扁了。这种小事,是再平凡不过了。可是鲁迅却对它进行了无情的解剖,把主题提到“精神的虐杀”的高度。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玩具是儿童的天性。恃强凌弱,无端粗暴摧残儿童的天性,就是精神的虐杀。这种虐杀不直接来自凶恶的敌人,而是来自亲人的无知,又造成被虐杀者的麻木,却不为人所觉察。这正是中国的封建旧意识——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不可宽恕的地方。鲁迅的《风筝》题材虽小,但挖掘得深刻,提出的问题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
刘秀新、刘崇明的《一件珍贵的衬衫》,叙述作者骑自行车插进快行线,被周总理坐的轿车轻轻地挂了一下,挂破了衬衫,蹭破了一点皮。作者认为事故是自己造成的,声明“没事儿”。可是周总理却对这位素不相识的普通工人关怀备至。先是拉开窗帘注视着“我”,接着派车送“我”去医院,又亲自打电话询问检查结果,最后还派人送来一件新的确凉衬衫。这件事与周总理在党政、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动人事迹比起来,的确是太小了。但我们读后还是深受感动。这是因为有些小事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看意义并不小。这篇散文正是把这件小事和周总理整个的光辉人格联系在一起,因此文章主题的意义就大了。这正如作者在结尾时所说的“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仅仅是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3、用生活琐事讲述深刻的哲理
秦牧的《菱角的喜剧》,从小娃娃唱“菱角儿,两头尖”写起,说自己从小到大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个概念牢固形成了。后来看见三个角的菱角,小小吃了一惊;后来又看见四个角的菱角,大大吃了一惊。从菱角谈到蝴蝶、蝗虫、喝咖啡、牙齿、黑云、种子、养猪,谈出了一条深刻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菱角、蝴蝶、喝咖啡自然是琐屑平凡的事物,作者却从中概括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理论,从而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增加头脑里的辩证法。当我们读到作者最后的劝告:“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人们会联想到当时思想界的某些情况。可见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4、用象征的手法
象征是古今中外常用的手法。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白杨树,是为了赞美北方的农民,赞美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直白地说,是为了赞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的抗日精神。杨朔的《荔枝蜜》,不仅颂扬了渺小而又高尚的蜜蜂,更进一步颂扬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劳动者。蜜蜂和白杨树都是有"个性"的动植物,作者没有单纯地描绘白杨和蜜蜂,而是用它们各自的特点象征人类社会里更为深广的东西,这就使散文主题的社会意义大大地扩展了。这是采用象征手法取得以小见大效果的范例。
有些散文作品立意不高,往往选择了重大题材,但材料不够具体,缺乏自己的感受,满足于照搬一些流行的口号;而选择细小题材,则又就事论事,思路不开阔,没有把材料放进全局去思索,抓不住本质,挖掘不出题材深含的意义,不能给人教育和启发。散文立意的高低,生活体验和思想境界是基础。只有积极投身到生活实践中去,深入地了解现实,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才能写出立意新颖深刻的好散文来。
㈡谋篇
谋篇,就是对文章的整体布局进行恰到好处的安排,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在写作过程中,从主题需要出发,沿着一定的思路对零散的材料进行增减、提炼、加工、串连、排列,组成一篇文章。散文篇幅短小,构思起来似乎比较容易,但是事 实上并非如此。所以,许多散文作者在这个环节上绞尽脑汁, 为构思一篇好散文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散文的取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写单一的事物,事件的开头、结尾、经过大体完整,情节前后连贯,谋篇简单,容易掌握;另一种是写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一类散文的谋篇复杂,不易掌握。在一文写多个事物的散文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散与不散的问题。在散文的许多评论中,有的说散文贵散,有的说散文忌散。这两种说法都对,又散又不散,形散神不散,这就是散文写作中的辩证法。形散神不散,有人把它说成是散文写作的普遍性的原则。其实,写单一事物的散文不存在散与不散的问题。形散神不散是针对一文写多个事物的散文而言。散,主要是指题材,意思是说,作者思路开阔,从一点生发开去,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说,在一篇散文里,写了好几件或者相关的、或者貌似而不相关的事物。不散,主要是指主题和结构,意思是说,尽管题材驳杂,思路开阔,但是仍然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材剪裁,必须紧针密线,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缜密的整体。这一类散文就是要能够有散有聚,能放能收,纵横跌宕,疏密相间,舒卷自如,摇曳多姿,这样才够有散文的味道。
散文形式上的布局多种多样,有纵式、横式、网状、对比,还有逐层深入、曲折迂回等等。下面举几种例子说明: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描绘有无限情趣的百草园,后一部分叙写封建教育的三味书屋。前后强烈对比,有力地讽刺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这种结构方式,有一种对比的美。
刘白羽的《日出》,是一篇写景为主的散文。它先摘引海涅和 屠格涅夫对日出的精彩描绘,一起笔就气势不凡。接着写自己先后在印度科摩林海角和中国黄山想看日出而没有看成的惋惜情景。最后才写自己在飞机飞临万仞高空时看到的一次最雄伟最优美的日出景象,并抒发对新中国瑰丽景象感到的无限喜悦之情。这样构思,有一条时间线索,但跳跃性很大,全文欲擒先纵,前两部分为第三部分铺垫、蓄势,最后才异峰突起。全篇结构严谨,别出心裁,波澜起伏,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在社稷坛上低徊漫步,浮想联翩。文章从社稷坛五色土说起,写到古代诗人悲悯深沉的吟咏,写到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写到思想家的苦思探索,最后写到辽阔国土的统一,抒发了深厚的爱国之情。这是一种网状结构,它象一张网,纵横交错,围绕网心向四面伸展,显得十分丰满,富有张力。
毛岸英、邵华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是一篇怀念赞颂之作。全文按韶山杜鹃象烈火、象红霞、象鲜血、遍地开放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以象征手法分别赞颂父亲、母亲、六烈士。每个部分是一个侧面,合起来就成了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并列行进,结构有一种匀称的美。
㈢联想
联想,就是由自然景物想到社会生活,由现实社会生活想到历史经验,由平凡的事物想到深刻的道理。一句话,由此时此地此类事物想到彼时彼地彼类事物,由这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彼此孤立的,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事物的互相联系就是联想的客观基础。联想可以使散文丰富其内容,深化其主题,加强其形象,驰骋其感情,形成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散文作者构思时,往往要运用丰富联想。联想成为散文写作中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散文的常用的联想方式有以下三种:
1、辐射式联想
这种联想有一个具体的辐射出发点或网络集结点,全篇文章的联想都从这一点引出,环绕着这一点,形成辐射状态或网络状态。例如秦牧的《社稷坛抒情》,作者对着社稷坛的五色土坛,凭着思想和感情的羽翼,尽情朝翔:他联想到穿着衮服的帝王、吟着诗句的屈原;他联想到各种各样的古代农民和探索五行的古代思想家;他联想到我国各地的色土和祖国国土的统一。通篇从“五色土坛”出发,并围绕着“五色土坛”这个中心来进行联想。徐刚的《茅坪灯光》中写油灯的一段,是简单的辐射式联想。
2、联串式联想
这种联想有点象电灯的联串,它以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为开头,联想到第二个、第三个……,开头的那个不是中心,以后联想到的也不环绕开头的事物。作者把顺着思路联想起来的或是相似、或是相近、或是相反的材料串起来,从中引出一个主题,形成一篇文章。秦牧的《面包和盐》、《脚底下的珍宝》等许多散文就是运用这种联想方式的。《面包和盐》一开始就运用联串式联想列举民间最隆重赠礼的习俗:欧洲好些地方用面包和盐,非洲好些地方用玉米和盐,缅甸在泼水节用水,藏族献哈达,彝族送仙人果。接着对这种礼节进行分析议论,然后又引出更广阔、更深刻的联串式联想:“平凡的东西,常常就是最崇高最宝贵的东西,这一类国际人民间的礼节,也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3、借托式联想
借托式联想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式的联想,大致是借用一个景或物,来寄寓人情或事理。这个景或物与人情或事理,在客观上未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作者通过联想把它们粘连在一起,伍成一篇象征的散文。借托式联想所取譬的景或物,多数是花鸟虫鱼和山川日月,所寄寓的应该是深沉的情志和深刻的思想。取譬和寄寓两者之间要有形似或神似之处,尤其要神似。这便是所谓“妙在形似之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喜欢采用的方式。许地山的《落花生》、陆蠡的《囚绿记》、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等都是这方面的珍品。
关于散文联想的方式,还有链环式联想、随想式联想等等,这里不一一介绍。秦牧曾说“要把奇特的东西写得奇些比较好办,而要把平常的东西也写得光彩照人,就要注意观察事物,发挥联想能力,抓形象,用这比那,用那比这,使之相得益彰,才能达到平中有奇。”这段话说明了联想在散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在联想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主题象根红线,把题材贯穿起来,如果不贯穿这根线,联想出再好的材料也不过是一堆散金碎玉。联想的时候,还必须注意理清思路的层次和步骤,从一个材料联想到另一个材料,衔接要紧凑,过渡要自然,要有交代和照应。如果这两方面做好了,联想再飘忽,思路会是清晰的,材料再分散,脉络会是分明的。就象风筝系线一样,风筝放得再高再远,还是有地上的一根线维系着,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㈣文采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辞优美。它篇幅短小,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作者就要以更多的精力来锤炼语言, 以保持这种体裁的艺术魅力。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全篇文辞优美,音韵铿锵,节奏强烈,诵读起来尤如“玉盘跌珠”,堪称妙笔佳作。杨朔说他动笔时,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象写诗那样推敲字句。朱自清惨谈经营“是”、“有”、“在”字句的安排,盼望去掉沉闷的静态。这些事例应该鼓励我们去努力追求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准确精炼、多姿多彩,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 潇洒自然和节奏优美这几方面。这些方面即使是优秀的散文作家所达到的成就也不完全一样,所侧重的面也不尽相同,初学者不可能都做到,可在先达到通顺、流畅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艺术爱好,在某些方面多用一点功夫。散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1、形象生动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先写荷叶,再写荷叶中间的荷花,再写荷叶底下的流水;写荷叶荷花先写静态,再写动态。写得先后有序,层次分明,察微洞幽,抓住特征,寥寥几笔,勾勒得神态毕肖。这一段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捕捉了那荷花稍纵即逝的动态,让人们好象真的看 见,微风过处,传过一道起伏不断的绿叶的波浪。再就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容描写的对象。这段文字有七处比喻,两处拟人, 总的来说是清新恰切的。用“田田”形容鲜碧阔大的荷叶,用“脉脉”形容叶下悠悠微微的暗流,可谓传神之极。荷香是嗅觉感觉,歌声是听觉感觉,作者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运用了“通感”法。粗看似不好理解,细品觉得有昧,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
散文中有抒情议论,是与论说文接近的文体。为了防止把散文语言弄成抽象的论说文语言,要注意用具体形象代替概括的空泛的议论。鲁迅的《藤野先生》最后一段意思如果给我们一些人来写,可能会写成这个样子: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时时鼓舞着我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这么写就干巴巴了。作家多数是晚上工作的。深夜疲倦,经常正是他们继续写作“斗争”的时刻。作者选择了这个具体的细节,用白描手法把它朴素地写出来。意思虽然差不多,但文字形象生动得多了。
2、潇洒自然
散文的语言介于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之间,是自然中流露着潇洒。叙述的过程疏密相间,疾徐有致。例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几年的事情几句话交代过去,好比电影里的快镜头;毛主席向人们告别挥手的一刹那,则写得十分详细,好比电影里的慢镜头。这篇散文行文,详略得当,错落有致,潇洒灵活。
散文语言潇洒自然就是要写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抒情文情深款款,议论文娓娓动听,记事文如叙家常。
3、节奏优美
曹靖华在《〈花〉的小跋》中说“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应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不至佶屈聱牙,闻之刺耳,给人不快之感。”这段话指出了散文还要讲究音乐美。散文是相对于骈文、韵文来说的,散文之所以成为散文,就在语言散行奇句,不排偶、不押韵。但是散文在节奏上又需要取骈文、韵文之长。散文要获得节奏美,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恰到好处的使用一点排比句、对偶句和复迭句;二是在关键地方注意音调和声韵。如鲁迅的《这样的战士》中五次复迭了“但他举起了投枪”。这不但强调了作者对敌斗争的决心,而且使文章节奏非常鲜明。袁鹰的《十月长安街》,用了许多排偶句,用字平仄相间,“开”、“海”、“潮”、“涛”、“浪”、“方”大致押韵,所以读来声调铿锵,节拍分明,变化中有整齐,整齐中有变化,象一段旋律优美的诗句。
有人以为用一些华美的词句,就可以增加美感;有人以为用一些豪言壮语,就可以增加语言的力量。其实,好的散文,是通过形象生动、潇洒自然、节奏优美的语言,来表达真挚的情感或深刻的思想。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作为支柱,那些华美的词句、那些豪言壮语就会显得虚伪、贫乏、空洞、无力。就是说散文必须要讲究文采,同时必须更注重思想情感的内涵。
说明:
文学理论不同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可以独立创作,而文学理论既有传承,又有发扬;既有借鉴,又有己见。因此,标称“原创、转载、摘录、引用”均不适合。标称“原著”是指这篇文章是我借鉴了历代相关理论,用我自己的理解来整理、编辑、撰写而成。
散文研讨是一个大题目,仅凭数千字难以讲得十分透彻。撰写此文目的,是为广大爱好散文的网友提供参考。因考虑篇幅不能过长,此文举例中没有引用原文,请读者见谅。若有兴趣学习研究,请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作家的文章对照。
因水平有限,敬请方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