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 家庭教育与孩子毛病的因果关系及应对办法

 

   一个孩子的毛病来自——他的家庭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责备孩子缺点的同时,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呢?下面请您先看一张表,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孩子的毛病,其实往往来源于他家庭教育的毛病。

孩子的表现

    家  庭

自卑、懦弱

 

   父母其中必然有一人是苛求之人

  (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

喜欢暴力或奴性十足

 

   有一个喜欢打骂的家长

  (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

胆小害羞

 

   管得过多,时常责怪,包办代替

  (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

不善良

 

   父母必有一个人缺乏同情心

  (暴力型家庭教育结果)

不懂是非

 

   必有一个专制,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家长。或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家长。

  (干涉型家庭或溺爱型家庭结果)

小心眼

 

   缺乏宽容的家庭环境,指责是这个家庭的主基调

  (干涉型家庭结果)

不上进

 

   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或父母对自己要求过低

  (干涉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懒惰

 

   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

  (干涉型家庭或溺爱型家庭)

喜欢埋怨

 

   必然有一个负面思维的家长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脾气暴躁

 

  必然有一个家长脾气不好,习惯通过发火这种不良方式与人沟通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自以为是

 

   父母溺爱的必然结局

  (溺爱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不会关心人

 

  父母宠爱过度,不让孩子表现

因果关系 家庭教育与孩子毛病的因果关系及应对办法

  (溺爱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不快乐整天板着脸

 

   夫妻不和或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

  (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过于敏感、多疑

 

   家庭不包容,缺乏温暖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不喜欢学习

 

   家长不爱学习或者不认为学习有多重要

  (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放任型家庭或无文化型家庭)

冷酷、孤僻

 

   必然有一个放任不管或喜欢暴力的家长

  (放任型、暴力型家庭的结果)

自私

 

   必然有一个溺爱的父母

  (溺爱型家庭)

教育专家王人平的微博上有一段话:

你的今天,

就是孩子的明天,

你今天对孩子喊,

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

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

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

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

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

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

就别怪他自卑懦弱;

你习惯打骂孩子,

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

你自己界限不清,

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从孩子的表现中看自己的教育方式" 

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11、如果您的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您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

12、如果您的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您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13、如果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您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14、如果您的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您的轻视和打击。

15、如果你的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16、如果您被孩子控制了,是因为您不敢严厉管教,总是哀求孩子。

17、如果您的孩子撒谎、骗人,是因为您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

18、如果您的孩子冷漠,攻击他人,是因为您对他的讽刺和冷眼太多。

19、如果您的孩子有暴力行为,是因为您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有以上三种状况就说明您的家庭教育处于“亚健康”状态了;

有以上四种状况就要随时注意您的教育方法了。 

有以上五种状况就说明您的家庭教育出现严重问题,必须请专家指导了!

 教育孩子,聪明父母只做3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 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教育孩子父母应找准自己位置

家庭教育一直被视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孩子入学之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究竟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是最久的,你到八十岁了,还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你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学校却不能;现代家庭基本上是2-6个家庭成员面对一个孩子,而学校教育是2-6个教师面对几十或上百个孩子,差距显而易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当下的学校教育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孩子的兴趣培养和特长挖掘更多地要靠家庭教育。其次,孩子学习也不只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等等,在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老师基本上教给孩子的是知识,孩子的做人、做事以及孩子人格的培养等等,更多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个人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后者。除此之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安全感”、“自主感”、“成就感”和“好奇心”等心理营养,也多数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但从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来说,父母却常常不知道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使得家庭教育偏离了它原本的航道。

别占老师的位置

典型场景:孩子回家,刚刚丢下书包,妈妈就问:“宝贝儿,你作业写完了没有啊?赶紧去写作业,然后把功课复习一下哈。”到了晚上9点,孩子的家庭作业终于在妈妈的督促下完成了。爸爸拿起语文书严肃地说:“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背给我听,然后把明天即将要学的课文先读两遍。”

专家点评:父母肩负教育孩子的重任,但父母不是老师,也不是老师的助手,父母就是父母。有人提出把父母培养成老师的助手,对这种提法,本人不敢苟同。尽管父母有义务配合学校、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实现“家校共教”,但父母跟老师之间不是从属关系。

助手是什么,词典解释为“协助他人做事的人”,如果父母被定位为老师的助手,那父母理所当然就成了“协助老师做事的人”。果真如此,“父母”哪里去了?倘若老师是老师,父母也是老师,孩子的生活空间中处处都是老师,父母和老师做完全相同的事情,那对孩子来讲,该是多么单调、多么乏味、多么令人窒息的事情。可今天的不少孩子,就处在这种境遇之中。

老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父母的任务是教会孩子做人。在传授系统文化科学知识方面,老师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高手,而在教孩子做人方面,父母有自己的优势。父母和老师在教育方面有交集,但不是重叠,了解了这一点,两种教育就可以优势互补。若父母空着自己的位置,挤占老师的位置,那就可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甚至于别人的田没种好,自家的地也荒了。 

别抢孩子的位置

典型场景:年轻的妈妈陪儿子参加周六兴趣班,妈妈一边走一边看表,显得很焦虑:“儿子,快走,要不就迟到了。”妈妈说第一遍儿子没反应,说第二遍儿子还没有反应,说第三遍的时候儿子不耐烦了,猛一回头,非常气愤地对妈妈讲:“迟到了关我什么事啊?”儿子的如此反应让年轻妈妈深感委屈。

专家点评:这组镜头如果母子的角色调换一下就对了:儿子一边走一边看表,并不断提醒母亲,再不快走就迟到了,说到第三遍时母亲不耐烦了,气愤地对儿子说:“迟到了关我什么事啊?”帮助孩子成长,是父母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事事出手,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而且会给孩子成长帮倒忙。可为什么我们日常所见中,第一组镜头多、第二组镜头少呢?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到大,母亲都自觉充当了孩子时间的管理者:孩子起床母亲叫,孩子吃饭母亲催,孩子上学母亲提醒……孩子已经习惯了这些都是母亲的事,所以才会出现以上反应。

现实生活中,孩子放学回家,80%左右的家长就会立即帮孩子摊开书本、准备纸笔,自己拉过凳子坐孩子旁边督促做作业。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作业反正是父母着急上火,自己有什么理由把作业放在心上?因此,尽管你嘴巴“长”在他身上,可人家依然慢慢腾腾地“磨”作业!孩子“磨”作业,更多地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因为做作业原本是孩子的事情,孩子的事情,父母做得越多,孩子就做得越少;父母越主动,孩子就越被动。 

找准自己的位置

典型场景:假设孩子是一辆性能良好的汽车,如果放开了让车子跑,时速160至200公里不成问题。可这辆车是如何运行的呢?在车子前面拴了几条绳,爸爸妈妈在前面拼命地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后面使劲地推,一家人忙得满头大汗,可车子的发动机没有打着。试想一下,这车子能跑得快、跑得远吗?

专家点评:父母别重复老师的事,别抢做孩子的事,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孩子明了知识的真正意义,引导孩子自觉主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让孩子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值得做的事。

为孩子补充心理能量

 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免不了会遇到种种困惑、困扰或委屈,做父母的对孩子情绪的任何变化,都要细致入微观察,及时找到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并通过坦诚交流,对孩子耐心疏导,让孩子在家中能彻底丢掉负面情绪,获取足够心理能量,轻松、愉悦地投入新的学习、生活之中。

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是父母经常争争吵吵。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会让孩子压抑、焦虑、缺乏安全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压力不仅不能及时缓解,还会在家中装满一肚子委屈。如此状况,孩子的成长能如家长所愿吗?

 

引导孩子自觉主动

在学校压力大,课程繁多会让孩子内心产生阻力,无法持续主动地去做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磨作业”也成为了家长们共同的纠结。适当把要求的水准降低,课业的分量减少,让孩子有一个过程去突破内心的阻力,并树立责任心更主动地去做功课。比如说,先让孩子做不喜欢的科目;用同一步调增强孩子的主动行动力,可以和孩子商定,当妈妈干完家务,如果孩子能完成作业,就和他一起阅读一本新买的故事书;不在孩子挫败时痛骂他,培养孩子主动自我激励,引导孩子养成自觉主动的习惯,是比简单督促更为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常对父母有所不满,因为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总和父母的规定相冲突,父母必须尽力克服这种过渡期困难,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家庭教育所包含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引导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说,让孩子学会宣泄不满情绪,平时除了认真倾听孩子的不满心声,还应该以民主方式处理孩子不合理要求,并懂得以退为进说服教育的技巧,可以用实际利弊得失来对待孩子的任性态度,并给孩子一个发泄的空间。相比学校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管理情绪方面的合理引导,更有针对性,也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有优势。作为父母,别忘了告诉孩子,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是独特的,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让孩子知道他存在的价值,增强他的信心,从而更加努力地创造自己的个性与未来。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他自己就是无价之宝,让孩子做一些容易做的事情,弱化孩子的错误突出其取得的成绩,重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责备孩子之前必先赞美,强化优点使孩子不断地进取,用高目标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回忆过去的成绩重建信心,培养孩子一些特殊的才艺,必要时可以用运气说法来减弱孩子的自卑感。

变孩子的缺点为优点

由于母亲会时常提醒要改的缺点,所以孩子本身也会知道,但是,自我要求高的孩子,会常常顾虑自己的缺点,所以母亲直接责骂,往往会得到反效果。正确的做法是,想办法帮助孩子,将缺点转化为优点。比如说,用适当的方法让孩子正视缺点,借故在孩子面前指责其他孩子的过失,分清孩子的缺点与个性,改变孩子的立场让他自律律人。孩子的缺点和优点可互换,父母应该通过适度惩罚或其他方式来暗示孩子的缺点,而不应该用权威来压制孩子。

使孩子的自我得到成长

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一定要认真聆听他说话,让他感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与尊重,这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会树立起来,他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的形成也有良好的帮助。当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比较迅速地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说,借第三者之口赞美孩子,用书信或日记与孩子交流情感,用温和的语调交谈,及时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常常表达对孩子的信赖,只提有建设性的意见,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细节等。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对孩子知识的积累,那么家庭教育中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是帮助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重要环节。

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

一、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二、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三、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而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四、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五、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六、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主任、刚刚当选为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此时家长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七、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八、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 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

温馨提示:家长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子女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内容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以上文字资料“朝花夕拾1020”图书馆收集于网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1551/208692386755.html

更多阅读

董晓华——渎职罪的因果关系探讨-中国法律信息网 渎职罪

董晓华——渎职罪的因果关系探讨2009年11月24日 15时42分 755[ 相关资料 ]  主题分类: 刑法刑诉“渎职罪”相关资料:新闻动态 法规文件 典型案件 论文文献渎职犯罪当中,如何认定渎职行为与所发生的后果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四川大地震与三峡大坝有无因果关系? 唐山大地震的因果

四川大地震与三峡大坝有无因果关系?[ 2008-5-14 22:38:00 | By: 究竟清凉 ]HARSH K.GUPTA 曾经写过一本书《大坝与地震》,本人曾经草草浏览过,书里说了著名的阿斯旺大坝,伊泰普大坝修建以后,对地质构造的影响,以及事后引发的大地震,有兴趣

法律因果关系2:如何认定民法上的因果关系

如何认定民法上的因果关系当事人的民事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追究当事人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之一。但是,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问题,是法学家长期研究而至今仍颇有争议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远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地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解释 stata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性问题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用回归分析工具处理一个经济变量对其他经济变量的依存性问题,但这并不是暗示这个经济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间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由于没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常常有很好

声明:《因果关系 家庭教育与孩子毛病的因果关系及应对办法》为网友表生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