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对秋天之气是不太喜欢的,比如宋玉曾说,“悲哉,秋之为气也”,但也有喜爱秋天的,比如杜牧曾有绝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么,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秋季又是如何呢?中医认为,秋季与人体的肺联系极其紧密,当然这不仅是个养肺的季节,也是一个需要注意肺病的季节。
正如郁达夫所说,“一层秋雨一层凉”,自从立秋的到来,全国各地的气候就开始逐渐由“夏湿”转为“秋燥”的状态。从中医 “天人合一”及“五行哲学思想”的原理来看,秋季的五行属性对应于金,而人体的肺脏的五行属性也对应于金,基于“同气相求”的理念,所以秋季的燥气容易侵犯人体的肺(当然,中医的“肺”是指包含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在内的整个呼吸系统),引起燥邪犯肺的咳喘病症。
关于“燥邪犯肺”的这一概念,自古以来,也受到了很多医家的肯定与重视,比如,清代著名医家喻嘉言曾提出: “秋伤于燥”之说,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也提出:“燥气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嗽”。所以在入秋以后,各个医院、诊所内突然增加了很多咳嗽的患者……
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的咳嗽患者的症状大多集中表现为:咽干咽痒,咽候疼痛,声音嘶哑,干咳无痰,或连声呛咳,或咳嗽痰少、黏稠难咯,同时伴有口鼻干燥,甚至鼻腔轻触见血,皮肤干燥,大便干燥,小便黄少等,舌红,苔薄白而干。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医认为,燥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所以燥咳证往往是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咯;口鼻皮肤干燥,大便干燥、小便黄少等也是燥邪伤津的表现。
如果染上了燥咳该怎么办呢?在临床上,若燥痰被医生误认为了寒痰或湿痰,而误用温燥的药物,比如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等,则更容易加剧津液耗伤,反而增加痰液的黏度,更不容易咯出,阻塞气道,使病情加剧,有如火上浇油!所以,正确的治疗燥咳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燥咳的正确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中医认为,应当是润肺宣肺,以利于稠痰的排出,正如《温病条辨 》总结的那样:“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 。”这对于燥咳的治疗很有临床指导意义 。
在润燥方药中,首推清燥救肺汤和桑杏汤。清燥救肺汤是清代医家喻嘉言发明的,由桑叶、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枇杷叶、人参、麦冬、杏仁等组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人参可用沙参代替,如果是干咳痰少、口鼻干燥的可以用北沙参代,因为北沙参是伞形科珊瑚菜的根,养阴润燥作用更好;如果痰多的话,可用南沙参代,南沙参是桔梗科的,祛痰作用更好。当然,这样也可适当降低治疗成本!对于痰多的兼证,可以加川贝母、瓜蒌仁等药以润燥化痰;如果热甚、咯痰黄稠,可以加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药;如果连声呛咳的,还可加五味子、乌梅等酸涩药味,收敛肺气以止咳。
桑杏汤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发明,由桑叶、象贝(即浙贝)、淡豆豉、栀子、梨皮、杏仁、沙参(南北沙参的选用依据同前面清燥救肺汤的内容)等药组成。
从上述两个方子里,我们注意到,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中均有桑叶、贝母二药,为什么会都有这两位药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药的特点吧。
桑叶这个药,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寒可祛热,甘寒养阴,因此,桑叶既可清肺热,又可润肺燥,是个燥咳证的首选药,我曾经多次在治疗秋季燥咳证时发现,只要一加桑叶,患者马上反应咳嗽明显好转!
贝母这个药,味甘平,性凉,归肺、胃经,老百姓也知道它擅长于止咳化痰,所以,民间经常单用贝母粉来治疗咳嗽。
桑杏汤中既有贝母,又有梨皮,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经常用雪梨蒸贝母来止咳的处方来源或依据所在!
当然,川贝母因为药材资源少,价格也比较昂贵;浙贝母相对来说便宜得多,浙贝母也有较好的止咳作用,而且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桑杏汤中也明确提出来用象贝,所以,咱们在用止咳方药时完全可以用浙贝母代替川贝母。
在润燥方药中,除上述的两个经典方子外,还有宋代医学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决》中记载的泻白散,也是对燥咳证疗效较好的方子。泻白散由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用大米,或珍珠米)等组成。
此外,我们知道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早晚凉爽,而正当中午12点至下午2~3时,又还保留了些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因此,秋季的燥邪又容易分别与寒邪或温邪结合形成凉燥或温燥而致病,于是就有了温燥咳嗽与凉燥咳嗽证的区别。
以上三个润燥方药(清燥救肺汤、桑杏汤、泻白散)主要是针对温燥咳嗽证的治疗。如果患者感受的是凉燥之邪,出现了凉燥(凉的程度次于寒)咳嗽证,比如:恶寒头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等,那么我们就应当选用针对凉燥证的杏苏散。杏苏散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桔梗、枳壳、陈皮、甘草、大枣等组成。
当然,凉燥证虽然也有,但发病率很低,因此,秋季燥咳证中,我们最常遇到的还是温燥咳嗽,而最常使用的也是前述的清燥救肺汤等润燥方药。
但是,以上润燥方药的治法是针对已经出现了燥邪犯肺的咳嗽病症的治法,属于亡羊补牢的治法了,而《内经》告诉我们: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养生的特点或优势就在于治未病,从而防患于未然!

秋季的燥气本来是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如果我们调养生息得法,使正气常存于体内,能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秋季的燥气就不会变为邪气来侵犯我们。这就是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
只有当我们机体失于调养时,秋季正常的燥气才可能变为燥邪来侵犯人体而致病!那么,我们如何通过饮食药膳等养生的方法来适应秋季燥气主令的气候特点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秋季是处于偏于干燥的状态,“秋季枯叶满地”即是证据……那么,人体在秋季也是处于津液不足或干涸的状态,因此,我们就应当通过多饮水来补充体内的津液。
其次,我们还可以用药膳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干燥状态,比如:乌梅水,山药粥,百合粥,银耳羹,雪梨羹,等等,都具有很好的养阴润燥的作用,秋季多食用以上药膳,可有效缓解人体津液不足或干涸的状态,从而适应于秋季的燥气,防患于未然……
再次,中医传统的养生法认为,“动则升阳,静则养阴”,既然人体在秋季容易出现津伤阴虚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应当在秋季多静养,比如不妄作劳、按时睡觉,最好在11点前入睡,中午也能适当安排2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有条件的,每日安排5~6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一个导引术的动作:舌尖抵上腭(俗称“搭鹊桥”)、闭目、端坐,并且及时吞咽下口中产生的津液,此法非常有助于快速产生津液而润喉。
如果我们能时时顺应自然、及时采取以上药膳、将息等养生方法来固护我们的正气,秋季之燥又如何能成为“邪”气来侵犯我们而致病呢?最后,还是那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