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给大家谈的一本书是《浪潮之巅》,是我认为认识和了解IT产业的必读著作。书的结构整体非常简单、清晰,从序言或者目录就可以知道,这是通过对IT业各个时期的龙头公司发展经历的梳理,展现过去几十年IT业走过的历程,包括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 (Apple)、英特尔 (Intel) 公司、微软 (Microsoft) 公司、思科公司 (Cisco) 公司、雅虎 (Yahoo) 公司和谷歌 (Google) 公司等等,每个公司用一章的篇幅,而每章的前后顺序也大体上是其登上IT产业发展浪潮之巅的前后顺序。书的行文也轻松明快,甚至是有了一点散文体,我们从各章节的标题就能感觉到,例如“帝国的余晖”、“没落的贵族”等等,这样我们在领略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如看小说般轻松。这种行文方式一般都是畅销书所特有的,因为信息的组织,符合大众传播学的理论规律,将有效信息夹揉在一些轻松且不关键的信息当中,来降低阅读的难度。但是我并不喜欢这类图书,因为花了大量的精力,看完整页,发现都是不重要信息,或者重要信息可能只有一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读某美国投资大佬的自传式回忆录,本来我想从中获得其对自己投资方法的总结、经验的分享,我发现这本书里大量充斥着其生活琐事,从小的时候怎样打工、读书,到之后怎样找到第一份工作、谈恋爱,事无俱细,直到我看到他吐槽邻居家的狗的时候,我终于决定弃书了。好在《浪潮之巅》这本书,并没有这样的浮夸琐碎,只是轻松,所以非常值得一读。同时,就如作者在序中所说,要预测未来很难,但是看看过去和现在,就能够悟出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我认为对我们现在审视公司、判断公司、选择公司,也都非常有帮助。
下面就来谈谈我读这本书一些重要章节的感悟,因此可能要对原书的标题进行一定的调整。
一、浪潮起起落落,不作死就不会死
IT企业赶上一波浪潮,能成长为龙头公司,必然因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技术的进步、用户的需求,将其推向巅峰。而IT行业的独有特性使得龙头公司的垄断力度往往非常强,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因为其发展的持续性大量依赖于研发投入,而越大的公司可以进行的研发投入就越大,从而领先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我加强,这样可以在很早就对新技术进行提前的研发布局。所以我们看到,IT龙头企业的陨落,一般都是自身丧失了创新、丧失了进取精神,固步自封,在技术升级的浪潮中“主动”退了下来。当然这并不是真的主动,如人的生命周期一般,一个企业度过了研发创新的成长期,则必然被技术进步的浪潮摔下。而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却往往印证了那句话——不做死就不会死。
二、企业要有定力,万不可被华尔街坑了——AT&T的启示
企业的发展要有自主性,万不可被二级市场牵鼻子。这是我读AT&T发展史的最大感悟。就如我上一段所说,一个龙头公司,电信行业正值蓬勃发展,日进斗金,掌握最前沿研发的贝尔实验室,强大到不可战胜,如果不是作死,也不至于被互联网浪潮甩下车。而AT&T作为上市公司,公司的控制权过于分散,以至于“从华尔街到它的高管和员工,大都希望从它身上快快地捞一笔”,没有人为公司的长期发展着想。1995年到2000年,AT&T经历了多次分家,通过分拆上市短期投资者获得了巨大利益,而原本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大巨头,则被不断拆散为小公司,丧失了对科技前沿的引领作用。
反观我们的二级市场,其实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分析师,不断给上市公司出主意,手游好的时候建议收手游,VR体育火热的时候建议也投资一把,如果有上市公司定力不足,肯定是疲于应付,说不定还砸出真金白银,成了高位买资产的“接盘侠”,当过两年商誉减值的时候,公司高管肯定是后悔不已。
三、技术能力永远不是最重要的——Intel的启示
在现在我们的很多分析框架当中,很多投资者还是纠结于上市公司的技术,恨不得找一个专家团来评定一下某个公司的技术是否真的可行。最近已经有好几个这样的案例,例如同有科技的存储产品,还有图像识别能力的孰优孰劣,区块链技术到底有没有发展和应用的空间?很多问题其实连专家教授也是各执一词。这很好理解,任何的技术在初创期都是存在争议的,而没有争议的东西一定是在成熟期了。所以面对新兴科技,想要快速获得一个孰优孰劣的确定回答,是很难做到的。同时,每当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除了解释技术本身之外,我都会强调一下,技术和企业的成功完全没有因果关系,反而在初期还有可能是负相关关系。
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最大的启示来自Intel。
在Intel创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非常弱小的公司,原书说他是“婴儿”。“在八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公司如 IBM、DEC 都是自己设计中央处理器,因此这些计算机公司代表了处理器设计和制造的最高水平,而英特尔生产的是性能低的微处理器,是用来补充大计算机公司看不上的低端市场。单纯从性能上讲,英特尔八十年代的处理器还比不上 IBM 七十年代的。……在很长时间里,英特尔的产品被认为是低性能、低价格。虽然它的性价比很高,但并不是尖端产品。”
然而八十年代初,IBM为了更快的推出PC,主动的进行行业分工,放弃了自主设计芯片而直接使用了Intel的8086,加上IBM兼容机的推广,Intel芯片迅速扩展了市场份额,并最终实现垄断,于是也就逐渐形成了直到现在还大致如此的IT产业结构。
图1:个人电脑工业的生态链
资料来源:《浪潮之巅》,长江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