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风景名胜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新疆(二十二)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新疆(二十二)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目录

第二十二部分  新疆自治区

01、乌鲁木齐市
02、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鄯善县
03、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04、和田市民丰县策勒县于田县
05、洛浦县皮山县墨玉县
06、拜城县库车县
07、新和县沙雅县乌什县
08、喀什市
09、巴楚县塔什库尔于塔吉克自治县
10、叶城县疏附县
11、阿图什县
12、库尔勒市和静县和硕县
13、若羌县焉耆回族自治县
14、且末县轮台县
15、昌吉市阜康县奇台县
16、吉木萨尔县
17、博乐市温泉县
18、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19、昭苏县霍城县
20、额敏县裕民县
21、阿勒泰市青河县福海县
22、布尔津县


01、乌鲁木齐市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胜利路二巷路口。是一座中俄合壁的二层小楼。楼顶东南角建有木阁小亭,登楼远眺,可俯视旧城全貌。楼建于1933年。1938年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驻地。先后由陈云、邓发、陈潭秋任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破坏。1943年九月办事处负责人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同志被秘密杀害。1962年旧址成立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乌拉泊古城】

  一名破城子。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10公里的乌拉泊水库旁,为唐至无代遗址。城垣保存完好,高约4米,南北长约550米,东西长约480米。城南部有一东西横墙,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较大,复有一南北墙将北部城区分隔为二。城内散布有大量马羊枯骨。出土有陶罐、莲纹方砖、古钱币等。1983年在距古城东北2公里处,乌拉泊水库南坡,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大多为石棺墓,出土陶器,并有金耳环、铜镜、石臼、小铁器等。相当于战国时期。说明早在古城活动以前千年左右,这里已有较多的定居人群。

  【乌鲁木齐烈士陵园】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风景优美的燕尔窝,建于1956年。园内林木繁茂,绿树成荫。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派到新疆工作的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烈士的遗体即安葬于此。墓前的碑阴上镌刻有汉文、维吾尔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四种文字的烈士简历。后又建陈列室,陈列着革命先烈生前从事革命斗争的一些史料,供人们参观学习。另外,还修建了休息室、凉亭,供游人休息和游览。

  【文庙】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前进路口。外观虽已残破,但建筑尚较完整,庙门坐北向南,正北是前后大殿,东西两侧为配殿和钟鼓楼。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原是清政府在扩建迪化新城(今乌鲁木齐市)时所建的文武二庙。1884年新疆建省,名为万寿宫。为纪念在收复新疆战役中阵亡将士,供奉祭祀。又名昭忠祠。辛亥革命后,改名上帝庙。1944年后,复改为文庙,举行过祭孔活动。

  【水磨沟】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北部。这里风光旖旎,向以山泉流水与古树垂柳著称。几十处大小山泉由山涧涌出,积流成河,沟两岸垂柳成荫。二百多年前,当地群众利用沟中水源修建了水磨,故名。清代沟中建有衣斗亭、盼云轩、萧曹亭等亭榭。沟中有温泉,泉水含硫、磷等矿物质,水质凝滑,被称为健身骨、治百病的圣水。解放后,重建水磨沟风景区,开辟了小游园,建立了温泉疗养院。山谷平川是乌鲁木齐的纺织工业区,宏伟的建筑群与绿树清泉相辉映,风光诱人。

  【白杨沟避署胜地】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约60公里的天山山谷中。四周云杉茂密,花草遍地,水泉甘美,风景如画,为乌鲁木齐近郊的一处天然牧场,也是盛夏避暑胜地。较著名的地方有甘沟、东白杨沟、西白杨沟、灯草沟、大西沟、庙儿沟等。这里自然资源很丰富,除森林外,还出产雪莲、党参、贝母等名贵药材和松鼠、雪鸡、银狐、扫雪等珍贵动物。

  【红山】

  又名虎头山或虎头峰。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市中心,乌鲁木齐河东岸。海拔910米。巍峨屹立,气势雄伟,因山岩呈赭色故名红山。山顶原有玉皇阁和8米九级镇龙塔,山麓有大佛寺、北斗官和地藏寺。山之西南侧有一石洞,习称太白洞。玉皇阁及山下古庙群相继被毁。古塔至今仍耸立山巅。解放后,引水上山,植树造林,山下修建了台阶公路。登山远眺,乌鲁木齐市可一览无余。为乌鲁木齐市的象征。

  【阿拉沟术椁墓】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的鱼儿沟。墓葬上部有封土堆,四面有块石围垣。墓室为长方形竖穴,东西向。室内填石积沙,沙石下面为木椁。椁室以纵横迭置的圆形杉木构成。每墓葬一至二人。随葬器物有陶器、金器、铜器、漆器、丝织物、珍珠、小铁刀、三棱形铁链、羊骨等。在出土的金饰物中有不少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的各种野兽纹金饰牌,如虎纹圆金牌、对虎纹金箔带、狮形金箔饰以及各种兽面金饰等。墓葬年代约当战国至西汉时期。现已填平。

  【陕西大寺大殿】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平南路永和正巷。约建干清代乾、嘉年间。为陕籍人士募款兴修的清真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大殿坐西向东,建筑风格类似宫殿,前部为单檐歇山式,飞檐脊兽,雕梁画栋,绿色琉璃瓦顶,大殿后部为上八下四的重檐式八角亭,檐牙起伏,颇为精巧。至今仍是回族群众礼拜活动的场所。

  【柴窝堡湖】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40公里。正当乌鲁木齐通吐鲁番之天山峡谷中。南北高山屏列,雪峰照面。北为柴窝堡林场,湖东岸巨丘垒垒,为汉、晋时期古代游牧民族古冢。面积28平方公里,水平如镜,清可鉴人。湖中有鱼,湖边苇丛,近年移殖大量螃蟹。秋日蟹肥,可供游人品尝。湖区备有游艇,并有游泳池、垂钓区和休息娱乐室,具有天然野趣,是乌鲁木齐市新辟的名胜游览点。

  【燕尔窝】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北临红雁池水库,南接乌拉泊水库和古城。面积约6平方公里。绿草如茵,古树参天,景色秀美,是久享盛名的自然风景区。因附近有石燕化石,且春天燕子群集,故名。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和工人疗养院、干部疗养院部修建在东侧的万木丛中。是乌鲁木齐市郊游览和避暑胜地。

  【鉴湖】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北端。原是乌鲁木齐河潴成的湖沼,俗称海子。1884年新疆巡抚刘锦棠对海子加以修葺,疏浚湖底,改名为关湖。1887年又改名鉴湖。解放后改称人民公园。湖面宽阔,水清如镜。中建湖心亭。以拱桥相连。湖周垂柳摇曳,亭阁映影。1921年为纪念清代文人纪晓岚,在湖南岸建有阅微草堂。为乌鲁木齐胜景之一。

  【新疆民族民俗陈列馆】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友好路北端新疆展览馆内。

  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通过居住建筑、生产工具、服饰、生活及文化用品等大量实物材料,形象地再现了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十二个民族的风尚。是我国第一座民族民俗陈列馆。于1982年建成开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北路。是一座有鲜明的维吾尔族传统特色的建筑。绿色圆穹形门厅高18米,门厅正面、内壁、穹顶遍饰纯白色石膏花饰。陈列面积7,000多平方米。历史文物具有新疆地区民族特色,既可见与祖国统一的历史关系,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各民族的生活画面。塞、匈奴、乌孙、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和汉族等的历史,都有一定表现。新疆各地出土的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各种丝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丝织工艺史的珍贵资料。这些织物与波斯织锦、银币和罗马金币等,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状况。出土于吐鲁番的近三千件南北朝至唐代汉文文书是研究新疆和我国中世纪史的珍贵资料。石河子市

  【玛纳斯古城】

  在新疆石河子市附近。城垣残存,土筑,呈正方形,有东、西两门,相互对称,旁有高大烽燧遗迹,传为唐代遗址。


02、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鄯善县

  【火焰山】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东西长达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约500米,最高峰在胜金口附近,海拔851米。胜金口峡谷,层峦迭蟑,悬岩如削,形势险要。高昌王国至唐,称此为新兴谷,设关戍守,为进入高昌城的一处隘口。由于山石风化,形状怪异,人行其中,俨然进入童话世界。《西游记》中写孙悟空过火焰山、斗铁扇公主的故事,即以此为背景。火焰山是由于地壳横向褶皱运动而形成一系列的背斜构造。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砂砾岩层和红色泥岩为主。夏日阳光照射在山势曲折的红色山岩上,红光闪烁,云烟缭绕,犹如烈焰飞腾。唐诗人岑参描写有“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之句。川谷中林荫蔽日,田园苍翠,犹如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绿色玉带镶饰在火焰山中。盛产葡萄瓜果,是吐鲁番盆地内最为富庶的地区。

  【艾丁湖】

  艾丁,维吾尔语意为月亮。艾丁湖,意为月光湖。因湖中和湖盆多为晶莹洁白的盐结晶和盐壳,酷似月色,故名。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南部,横卧在盆地南缘觉洛塔格(塔格意为山)下,所以旧称艾丁湖为党洛浣。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点。湖盆东西狭长约40公里,南北宽仅8公里,湖盆面积为152平方公里。春季冰雪融化水流入湖,夏秋强烈蒸发干涸。湖水矿化度极高,夏季高达210克/升。

  【台藏塔】

  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为高昌时代(公元六至七世纪)的佛教建筑遗址。为夯土筑,高约20米,基部每边各约20米,平面呈方形。塔身四面均有洞龛,残存有塑像和壁画。

  【交河故城】

  亦称崖儿城。在新疆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雅尔湖乡,位于两条古河床交叉环抱的地带,故名交河。有人认为是汉代车师王前庭治所的所在地。六世纪初麴氏高昌时,在此建立交河郡城。现存遗址主要是唐代及其以后的建筑。城依土崖作长方形,无城垣,南北长1,00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南、东两面有门有路,直通城内。城南有一纵贯南北的大道,长350米,宽3米。大道两旁为高而厚的土墙,建筑物在土墙后面由纵横交错的街巷分割成若干区。房屋临大道一面见不到门户遗迹,只有巷口与城内大道相通。以大道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西北区大多为寺庙遗址,有交河故城各种类型的佛塔,东北区为居民区,这里院落鳞次栉比,不少建筑保存较好,尚可看出院落的平面布局和房屋的门窗位置;东南区,建筑破坏严重,但有一较大建筑,保存尚好,有庭堂、天井、甬道、台阶等,为交河城的政治中心。此外。正对大道北端,有一佛教寺院,泥上版筑,塔上佛龛尚残存佛像。城内散布陶片甚多,大多为灰色印纹和附加堆纹,也有个别为彩绘夹砂粗红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曾出土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莲花经一卷。城外有车师、高昌和唐代的墓群。古城自汉至元经历了较长的年代,对于研究新疆古代的城市建设和布局,很有参考价值。

  【苏公塔】

  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郊,距城6公里。系回历1181年(公元1779年)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为其父额敏所建,故又称额敏塔。高44米,塔身圆柱形,下粗上细,以黄砖砌筑,利用拼砖方式构成各种图案花纹。顶呈盔形。构造精致,颇为壮观。塔内无木料,全凭一砖砌螺旋形中心支柱承担整个塔身重量,至今仍巍然屹立。为新疆伊斯兰教著名的艺术建筑。塔旁有教堂,并立有察合台、汉两种文字石碑。

  【坎儿井】

  主要分布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库车地区,尤以吐鲁番盆地为最多(约有990道)。坎儿,意为井穴。是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在地下开挖引水渠道,将深部地下水变为浅层地下水,最后引出地面。由直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及涝坝等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选择合适地段开控,每隔20—30米处打一口竖井,汇集地下潜水,竖井与地下渠道相联通,引水下流,到接近绿洲处,导入涝坝。分流灌溉、饮用。竖井最深达67米,长度一般3公里,最长可达10公里以上。结构简单,水量稳定,能防止蒸发。其起源,一说源于中原地区(王国维《西域井渠考》);一说起源于伊朗;一说为新疆劳动人民所创造。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

  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约40余公里。阿斯塔那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首府”。墓葬区在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北和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东。为高昌及唐西州居民的墓地。墓葬按家族分区埋葬,每一家族均有固定的莹地。以砾石为界。每个墓都有斜坡墓道和土洞墓室。墓道和墓室顶部地面一般都堆摆砾石,平面呈“甲”字形。从墓中已出土的文书和墓志来看,墓葬的年代,最早的是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英、德、日等国的“探险者”曾在此进行破坏盗掘,窃去我国大量珍贵文物。解放后,1959年开始发掘,出土大量的丝绸织品、陶器、木器、钱币、泥俑、墓志和近三千件官、私文书等。其中较著名的有绢本的伏羲女蜗图、舞乐图、围棋仕女图、牧马图、禽兽纹锦、对鸟对羊树纹锦、骑士对兽纹锦、牵驼纹胡王锦及狩猎纹印花绢等,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出土的大量吐鲁番文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世俗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研究古代高昌国的历史、经济及与内地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新疆著名石窟之一。在吐鲁番市东北约50余公里处。现存六十四窟。其特点为有些窟采取了开凿石崖与土坯砌建并用的建筑形式,为银山以西各窟所未见。以横顶直洞为主,亦有中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壁画大部分残毁,残存部分内容以大立佛为主,有西方净土变、文殊等,颜色仍鲜艳如新。第三十九号窟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从他们的头饰和面容可看出他们具有西域各种不同民族的特征。在第三十七号窟的北墙上绘有菩萨的立像,穿大红衣服,佩绿色璎珞,显然是西域人的相貌。在其他窟也可看到回鹘和蒙古供养人的形象。此外,在壁画上的佛像、僧侣和供养人像旁,大多有用汉文、回鹘文双行并写的榜书,可以看出高昌回鹘时期佛教信仰情况及当时回鹘民族与汉族兄弟民族间的亲密关系。洞窟创建于南北朝末期,迄于无代。是古代高昌地区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一处石窟。

  【胜金口千佛洞】

  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约40公里。为唐至元年间的佛寺遗址。共有四处:两处在山腰,两处在山麓。计有洞窟十个,为土坯砌筑。窟内间有壁画。窟顶绘有卷云纹配成的莲花、枯木寒鸦图和葡萄满枝、垂柳成荫图及千佛像等。大多有回鹘文题记。其中一窟,壁上有回鹘文写经。此外,在山麓的院落中有大殿和寮房,在此曾发现婆罗米字母的文书、梵文和汉文佛经以及唐“开元通宝”钱币。

  【高昌故城】

  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在新疆吐鲁番市东约40余公里的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东、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南。汉称高昌壁、高昌垒,两汉魏晋时期,戊己校尉屯驻于此。此后曾历为前凉高昌郡郡治、麴氏高昌王国国都、唐西州州治和回鹘高昌王都,至明初始废,前后经历约一千五百余年。其建筑和基本规模形成年代约在前凉至高昌麴氏王朝时代。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残存,为夯土筑,略成正方形,周约5公里,可以登眺。有马面,西门瓮城仍存。有些城门的土建痕迹尚保存完整。全城分外城、高昌故城内城和官城三部分,布局略似唐代之长安城。城内建筑遗址破坏较严重。在外城西南隅有一寺院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寺门、广场、殿堂、高塔和佛龛保存较好。内城中有一高台,上面残存一高15米的建筑物,俗称“可汗堡”,附近曾发现带有覆莲纹图案的石础和绿色琉璃瓦残片,似为北凉时期的佛寺遗址。城中所有建筑全用夯土或土坯建造,门窗顶部多作穹窿形,类似今日吐鲁番的建筑。解放前,俄、德、英、日等国“探险者”曾来此盗掘,窃去大量珍贵文物。解放后,陆续发现一些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元龙泉窑瓷盘,还收集到一些小佛像、大陶缸等。特别是所发现的元代用回鹘文和汉文合写的善斌卖身为奴契约,对当时的寺院主剥削奴隶的状况有所揭露,很有历史价值。

  【葡萄沟】

  在新疆吐鲁番市。为火焰山西段的一个沟谷。这里水渠纵横,树木茂密,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为避暑胜地。盛产葡萄,以无核白葡萄为最著名。附近有石窟,惜已残毁。其西5里有古庙遗址二三处,已倾圮,出土有佛经残纸。

  【雅尔湖千佛洞】

  在新疆吐鲁番市西北约10公里,交河故城西土崖上。

  传为唐宋时代遗址。共有七窟:六个为支提窟,一个为毗诃罗窟,尚属完整。间有壁画。题记中有“己丑年七月二十九日(缺)到此西谷寺”等字样。在第五窟西壁上有突厥文题记,为银山东西各窟中所罕见。

  【塔什吐尔古堡】

  在新疆托克逊县城西约50公里的阿拉沟口。为唐城堡遗址。塔什吐尔是维吾尔语,意为石塔。周60米,高约4米,用卵石砌成。这里曾出土唐代契约文书,记载着这一带的烽、铺、镇名及守边将士的姓名等。是保存较好的一处唐代古堡遗址。

  【土峪沟千佛洞】

  在新疆鄯善县城西南约40公里。其开创年代,最早的洞窟似在晋设高昌郡以前。有洞窟近百,但已大部坍毁,部分洞窟尚残存壁画。可分东、西两区:东区第四号窟,窟顶正中绘有莲花,四周绘条幅,条幅中绘佛立像。穹庐顶外四隅绘千佛,左、右、后三壁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千佛;中层绘佛本生故事,图上有汉文题记;西区第二、第三、第四三窟,亦有简单壁画,题材与其他窟略同,惟佛像下座为胡床,为其他窟所未见。

  【耶特克孜古墓群】

  在新疆鄯善县连木沁区穷苦力乡。为高昌至唐代的墓葬遗址。墓区有砾石排砌的界线,划成一组一组的坟院。墓顶及墓边上堆放有砾石。与吐鲁番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附近的墓葬相同。

  【鲁克沁古墓地】

  在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北。在东西5公里、南北近2公里的范围内,均见墓葬分布。每座墓葬墓室上部都有高大封土,最高2—3米,封土丘前部见墓道。每一家族墓地,周围以砾石围出“甲”字形,成一组墓茔。莹地内,按祖辈次序以次入葬。系高昌王国至唐代的墓葬遗存。1978年曾进行发掘,出土多量文物及汉文墓志,表明系高昌王国柳中县及唐西州田地县居民的墓地。文物风格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物相同。是研究吐鲁番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


03、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五堡古墓群】

  在新疆哈密市郊五堡。为原始社会晚期阶段的氏族公社墓地,距今约3,000余年。从已经发掘过的墓葬看,墓室长约2米,宽约1米,长方形,无棺,尸体下或置有木板和毛毡,上面亦架有木板,上覆土坯。出土有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左右)的于尸,尸体完好。尸身上所着的毛布、毛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早期彩色毛织品。此外还出土有木器、磨制石器、陶器、贝、铜饰物、小铜刀以及一些牛马羊骨、小米饼和青稞穗壳等。

  【白杨沟佛寺】

  在新疆哈密市西约50公里,柳树泉农场附近,屏列于白杨沟两岸,故名。遗迹背依天山雪岭,散布在南北近两公里、东西约半公里的范围内。主殿面宽50米,坐西向东,后殿正中,为一尊大型倚座佛像,高约10米,具有唐至西州回鹘时期的风格。主殿北部黏土岩上,修凿石扈十余,残留千佛像,尚可透见古代伊吾崇信大乘佛教的史实。是研究古代维吾尔人宗教信仰及新疆地区宗教历史的实物资料。

  【拉布楚克吉城】

  在新疆哈密市西郊约50公里的四堡。范围很大,城垣尚残存,院落与街衢依稀可辨,某些室内犹可见炉灶与烟道遗迹,据说城内还曾发现佛像和壁画。传为唐代伊州所辖的纳职县遗址。

  【庙儿沟】

  在哈密市东北30多公里,天山山麓庙儿沟口。源自天山雪峰的庙儿沟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断。沟谷两岸,林木蔽天,果园连片。现有果园面积共1,200多亩。杏、桃、李、梨、苹果、葡萄、核桃等,整齐有序,不相混杂。入春以后,依次开花结实,直至深秋,鲜果不断。原为明、清时期哈密地区的统治者哈密王的消夏别墅,也是王室的果园。风景宜人,气候凉爽。沟口东侧,绿荫丛中,还有古佛寺一所,塑像、壁画部分仍保存完好。庙儿沟因此得名。山沟内外,保留着古代岩刻画多处,有大头羊、马、狩猎等形象,技法朴拙。是哈密地区春游夏憩胜地。

  【哈密王墓】

  在新疆哈密市西郊回城沙枣井,俗称回王坟。四周绿树环绕,为哈密著名胜迹。哈密王室,明末清初统治哈密地区,经十代,三百三十二年。现存陵墓三座,最大一座为七世哈密王伯锡尔(1832—1861在位)陵。始建于1838年,历时七年竣工。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通高达15.56米。陵墓四角为瓷砖镶砌的圆柱,环拥中部拱顶。整个建筑为绿色琉璃砖、白地蓝花瓷砖、白地绿花瓷砖包覆,拱顶内彩绘装饰,宫丽堂皇。陵内除伯锡尔外,还有王妃满如里,其子八世哈密哈密王墓王乌拉米丁·木合买提并其他家庭成员,共四十人。伯锡尔墓左侧,顺列九世哈密王沙漠胡索特、末代哈密王乃扎尔宫基葬。内均维吾尔式穹窿形拱拜,外覆仅式木构亭阁,体现了汉式建筑艺术的影响。伯锡尔墓对面,为一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建于十七世纪初,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大寺天棚由108根雕花木柱承重。四壁饰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古兰经。是哈密地区最大的礼拜寺。

  【盖斯墓】

  在新疆哈密市东郊。原在星星峡。1945年迁入今地。高15米,基座方形,圆拱形顶,遍覆绿色琉璃砖,人称圣人墓,亦称绿拱拜。用环围廊,掩映于绿树丛中。为哈密地区著名胜迹,在伊斯兰教中有重大影响。传盖斯为唐代自阿拉伯来华传教主要人物之一,后病逝于星星峡。《新疆图志》称,盖斯死后,“土人为醇金建屋覆其垄,祷辄响应。匾额充栋。亦有施锦幛墓上者,恒积至尺许。”可见影响之大。

  【巴里坤烽燧】

  自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循天山北麓向西缘巴里坤湖南岸直至沙尔乔克,或北向经大河乡至三塘湖,分布约二十座古代烽燧墩台,高5—10米,底周约20平方米,多方形。大部夯土版筑,间有以块石灰土垒砌。每座相隔3—4公里。唐诗人岑参“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句,恰似其形象。自唐至清均有,是考察、参观古代丝绸之路上军事、邮驿的实物资料。

  【柳树沟岩刻】

  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西约50公里之夹山柳树沟。山势诡异,花岗岩纽结成各种形状,百态千姿。岩下有清泉一股,汇潴成池。池水清碧,群众目为圣水。岩刻即集中分布在山泉后的花岗岩壁上。有岩羊、山羊、双鹿相对、人弯弓射猎、高轮车、太阳等形象。图案从10—20厘米。为研究古代岩刻的宝贵资料。


04、和田市民丰县策勒县于田县

  【约特干邀址】

  在新疆和田县城西约10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文化层被掩盖在厚3—6米的洪积层下,只在泉水所经流的渠沟里,发现陶器、兽骨、金饰、玉料等。陶器质细,多饰兽面、人面或人的形象,造型优美。也发现有剪轮五铢和开元通宝等货币。据考证属于公元三至八世纪时古代于阗国的一处重要遗址,也有认为是古于阗国都。尚待进一步发掘。

  【玛利克瓦特古城】

  在新疆和田市南25公里的王龙喀什河西岸。当地人称之为什斯比尔。遗址上散布许多高大的土堆和建筑用的柱础,还有陶窖堆积等。地面散布有许多红、灰色陶器残片。城南二里许,有土堆一圈。附近有一土台,方形,高约3米,周约百余步,似为古代建筑遗迹。附近红色陶片甚多。往南10余里,有石塔,周约60米,高6米许,系以石垒砌而成,已倾圮。四周散布有不少泥塑残件。附近有房舍遗址,为沙所掩,在此曾发现泥塑佛头,上有金叶,制作精美,据认为即《法显传》中所述之瞿摩帝大寺。1978年冬,在一处寺院遗址里发现汉代钱窖一处,出土大量五铢钱。

  【尼雅遗址】

  在新疆民丰县北尼雅河下游地区。为汉精绝国故址,东汉初属鄯善。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房舍废墟分布于干涸的尼雅河两岸,三至五幢集中一起。地基一般用麦草、牛粪等合泥铺墁,墙壁多为红柳编成再外墁泥土。室内建有炉灶和贮藏窖。出土有木制用具,丝、麻、毛织品及五铢钱等。还发现有麦、青棵、糜谷、蔓青、羊肉、羊蹄、雁爪等食物。1959年在此发现一颗覆瓦纽炭精刻“司禾府印”印范,说明东汉在此亦开辟了屯田。此外还出土大量汉文、佉卢文木简、木牍,是极为珍贵的史料。房舍北约二公里有墓葬区,一般均无墓室,棺木大多为独木凿成,埋于沙下,破坏严重。遗址附近尚有一汉代冶铁遗址,曾发现有矿石、烧结铁、矿渣、石凿、石球、砺石及残铁铲等。房舍内也有铲、镰等铁制工具,其形制类今日陕西中部地区所使用者。

  【民丰东汉墓】

  在尼雅遗址墓葬区内。为东汉时期一夫妇合葬墓。棺木形制较为特殊,为一胡杨木做成的木箱,并有四条短木腿,棺外铺满红柳枝,外面再涂一层黄泥,类似椁室。墓主己成干尸,有民族特点。所着锦袍,图案华丽,织有“万世如意”、“延年益寿宜子孙”等隶书字样,为汉代风格衣服形制具有特殊的民族样式。随葬器物有“君宜高官”铜镜、藤奁,木梳、陶器、木杯、木碗和弓、箭等。其中两块蓝色蜡染印花棉布残片,是我国迄今见到的最早棉织物。

  【唐兰城镇遗址】

  在新疆民丰县安迪尔牧场西南25公里。建于唐代。城垣呈圆形,直径约200余米,残高3—4米,有城门一,面向东南,两扇木制城门尚残存,一开一闭,仍完整无缺,城内房屋整然排列,街衢犹清晰可辨。城中心有一巨室,坐北朝南,墙垣及房顶仍保存相当完好。在此曾发现一只镶有宝石的戒指和一只金耳环。城中出土有毛布、棉布、棉花、毡片、纺轮、纺锭、木器、耳环、戒指、玉片、铜环、铁块、坩埚、麦穗、糜子等。传为唐代西域毗沙都督府所属的兰城镇遗址。

  【策勒古杨】

  在新疆策勒县奴日乡内。传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树身为银白色,上面有许多很深的裂痕,根部直径为6.21米,树围有4米多,高25米,是目前新疆发现的最大银白杨。在四面为沙漠所环绕的绿洲中极为罕见。

  【伯什托胡拉克古城遗址】

  在新疆于田县博斯堂草滩西南约10公里。传即唐贾耽《道里记》中的兰城守捉或古扜弥城。城垣有一段残存,长约60米,高约2米,土坯筑,周约1,104米,中间有子墙一道。城北有二土墩,附近散布有不少陶片。东面有不少高大土阜,似为当时建筑遗址。再往东,临东西大道又有一较大土墩,道旁有古代沟渠。

  【喀拉墩古城】

  在新疆于田县北300多公里沙漠中,居克里雅河末端。

  喀拉墩,意为黑色的丘阜。因古城所在有两座高大黑色沙丘,故名。古城堡方形,边长60米。土墙现高8米,基底宽20米,顶宽8米。城墙系用一层树枝、一层泥土交相垒筑,极耐风蚀。东城墙偏北段有门道。古城西南、东北有六区建筑群及一处古窑址。曾发现较多夹沙陶片,也有汉五铢钱。解放后在这里的古墓发掘到南北朝时期的蓝白印花棉布和褡裢布。南郊有小铁刀、箭镞、铁剑等。从出土文物看,古城活动主要在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当时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以后逐渐沦入沙漠。遗址距现在绿洲居民点300公里以外,由此可推知沙漠南侵及绿洲变迁情况,受到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05、洛浦县皮山县墨玉县

  【巴额达特麻扎(墓)】

  在新疆洛浦县城东北约3公里。为明代(约十五世纪)遗址。传系当时为传播伊斯兰教而同和阗佛教徒作战时战死者的坟墓。

  【阿克斯色伯勒吉城】

  亦作阿克斯比尔,意为白城。在新疆洛浦县城西北40公里。一说为唐至宋代(七至十世纪)的古于阗国遗址。大部分遗址尚埋在流沙堆中,只有一段有100余米长,3米多高的上残墙露出沙外。在此曾发现五铢、开元、乾元和宋代的各种钱币以及喀喇汗王朝时期铸造的无孔铜钱等。还有与佛教艺术有关的陶象、错金铜象、骨雕小狮等文物。历代的陶片、瓷片以及铜、铁小件,珠饰等遗物,遍地都有,大风过后,俯抬即是。

  【桑株岩画】

  在新疆皮山县桑株镇南25公里。自和田通往昆仑山山口的崖石上,系用尖锐的石块刻划而成,年代不详。画面高约1.50米,内容为狩猎图,其中刻绘有一骑马猎人,正弯弓射一只大角羊,刻法古拙,但形象栩栩如生。

  【夏合勒克封建庄园】

  在新疆墨玉县夏合勒克乡。为解放前封建农奴主买买提力汗和加的庄园遗址。内中保存有当时农奴主专门拷打农奴的大厅,吊人的铁环,豪华的居室,屯积粮食的粮仓以及农奴的住房等等,对研究新疆农奴制度具有参考意义。


06、拜城县库车县

  【千泪泉】

  亦称千滴泉。在新疆库车县与拜城县之间,克孜尔千佛洞附近的一条幽谷中。这里悬崖高耸,石壁如削,泉水从悬崖上滴落下来,异常悦耳。相传唐代宫廷乐伎演奏的西域名曲《那婆瑟鸡》,最初就是在泉旁产生的。耶婆瑟鸡亦即干泪泉所在的山名(见唐悟空的《十力经序》和《宋高僧传》)。千泪泉还有一段优美动人的传说。相传古代龟兹国的一个公主,与民间一青年相爱。国王极力反对这一婚姻,故意刁难青年,要他上山凿一千个佛洞,才同意把女儿嫁他。青年凿了九百九十九个洞,便力竭而死。公主赶来,抱尸痛哭,悲愤而亡。他们的精诚使顽石亦为之落泪,至今不止,故称千泪泉。

  【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

  在新疆拜城县城东北约150公里的博扎克拉格沟口的一块岩石上。距地面尺许,字为阴文隶书,存汉字一百零一字。主要记述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秦人(汉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等六人来此凿岩筑亭,稽查行旅,并在此东边修建关城的事迹。时代为东汉永寿四年(公元158年)。刻石附近尚存有汉代石垒遗迹,沟外平川上有古城废墟。在此石刻附近,还有一段“敦煌淳于伯隗作此诵”的刻字。此地在汉代当为新疆南部通往伊犁河流域的重要交通孔道之一。

  【克孜尔千佛洞】

  又称赫色尔石窟。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处。凿建于木扎特河河谷北岸悬崖上,共二百三十六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开建年代约在三世纪,至唐代吐蕃废弃。石窟分支提窟和毗河罗窟。窟中塑像已大部被毁,只有七十四窟尚保存部分精美壁画,以凹凸画法驰名,线条刚劲有力,尤注重烘染。人物有立体感,生动逼真。石窟在内容与构图上亦有独到之处。窟顶遍绘须弥山状的菱形斜方格,每个菱形格内,以各种不同动作的人物、动物为主,衬以奇花异木和飞禽走兽,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而每个格内又自成画面。题材丰富多彩,以因缘故事、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画为主,仅第十七号窟顶即绘有本生故事画三十八种之多。此外,也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和民间习俗者,如第三十八窟所绘伎乐图,乐工弹琵琶,抱箜篌,吹横笛,千姿百态,意趣横生。第一百七十五窟中的耕地、制陶图,展现出当时生产劳动的场景,是研究新疆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石窟后壁有不少龟兹文题记,为研究壁画内容和绘制时代提供了主要依据。

  【大故城】

  亦称穷沁(意即大城)。在新疆库车县城东南约60公里的草湖戈壁中。为汉至唐时代遗址。相传城为三重,今已风化,所余城基高约0.6米,略呈圆形,周约924米。西面有一土墩,已倾圮,周约120米,似为古建筑遗址。该城形式颇类轮台之卓果特沁古城,传为汉代屯田时之校尉城。

  【皮朗古城】

  亦称哈拉墩。在新疆库车县城附近。为唐朝安西都护府治所,也是古龟兹国的伊罗卢城。城周约7公里,城垣东、南、北三面断续,明显为两次修筑。东墙全长约1.608米,高约7.6米,宽约15米,为夯土筑。墙外每隔40米,有突出城垛,宽、长各4.8米。南墙长约1.809米,时断时续。北墙亦夯土筑,长2.075米,高3.8米。西墙已无迹可寻。城内有不少土墩和遗址。文化层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为新石器时代后期,出土有石器、骨器和彩陶片及粗砂红陶等。也有少许铜件,还曾发现汉五铢钱。其时代下限约当于汉代。晚期文化层中曾出土大陶缸一组,排列有序,共33个。还发现铺地莲纹花砖、篮纹砖、筒瓦等物。砖的纹饰、形制与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出土的铺地砖略同。同时,还出土有乾元钱、建中钱、中字钱、大历元宝和开元通宝等。当为唐代晚期堆积物。

  【玛扎伯哈千佛洞】

  在新疆库车县城东北约30公里的玛扎伯哈村西南的山坡上。建于隋唐时期。有洞窟三十四个,分布在西、中、东三个区,已大半倾妃,较完整的支提窟只有四个,僧舍较多,似专为僧侣修行之所。此外,还有长近10米的长条形储藏室或恫窟。在四个较完整的支提窟中尚保存有壁画,其中一号窟穹庐顶上的四角,绘有佛在鹿野苑说法和白鹿听经图,画面尚清晰可见。

  【克孜尔尕哈土塔】

  在新疆库车县城西10公里的公路旁。高约15米,气势雄伟。似为古代佛塔建筑之残部。一说为汉代烽燧遗址。

  【克孜尔尕哈千佛洞】

  在新疆库车县城西约10公里路旁的山沟内。开凿于唐代,稍晚于克孜尔千佛侗。共四十六窟,较完整的有三十八窟其中十九个为支提窟,十九个为毗呵罗窟。较为特殊的是第二十四号窟,为七角形平面,正中有中心柱。左右开甬道,后壁有隧道,且又是平顶的支提窟,此种形式为其他窟群所未见。有壁画的洞窟,共十一个,其中以第九、十五两窟壁画较好。以佛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为主。此外,第十一、三十两窟中所绘武士供养人像及第十四号窟所绘八国骑士分舍利图,可以看出当时龟兹武官的服饰和战士的精神面貌。又第二十一号窟所绘龙舟图则反映了当时龟兹国水上交通工具的情况。

  【苏巴什佛寺】

  在新疆库车县城偏东23公里的确尔达格山南麓。分东、西二寺,分布于铜厂河东、西两岸,互相对望。东寺依山而筑,寺垣已毁,寺内有房舍和塔庙遗迹,全系上坯建造,墙壁高者达10余米。有重楼。城内有三座高塔,颇宏伟。最北一塔耸立于山腰,可俯瞰全寺遗址。西寺中依断岩处有一小围墙,呈方形,周约318米,亦土坯筑,残高10米以上。围墙内残垣密集,似为一僧舍所在处。遗址上有数处高塔。北面有佛洞一排,洞壁上刻有龟兹文字和佛教人物像。曾出土过汉、南北朝、唐代钱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等。此外还发现写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简及残纸。1978年5月在一处塔寺范围内发现过墓葬一座,并在寺院遗址发现人物壁画,壁画上还有龟兹文题记。所有这些新发现,表明这一组建筑,早在东汉即已存在,唐代最繁荣,是龟兹王国内著名佛寺之一。

  【库木吐喇千佛洞】

  又称库木上拉石窟。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凿建于渭干河出山口的东岸,俗称丁谷山,为南北朝高昌回鹘时遗迹。均依岩凿洞,密若蜂房。现存七十二窟,其中保存有壁画和古龟兹文字刻壁者约四十余窟。窟内塑像全毁,只有三十一窟的壁画尚保存较完整,主要是盛唐时代的作品。这里山势陡绝,上面危岩耸立,下面俯临大河,形势险峻。位于于沟迄北最后的五个佛洞有南道相通,连成一片,即清徐松著《西域水道记》中所述,“丁谷山有石室五所,高丈余,深二丈许。就壁凿佛像数十铺,璎珞香花,丹青斑驳。”其中一窟,四壁刻有汉文及民族古文字。又刻有回文刻辞,字迹模糊,可见“法轮常转”等字,或即为清代所传之汉楷轮回经。据考证,最早的洞窟,可能开凿于公元三世纪。洞窟壁画早期的属于南北朝时代。唐代壁画内容以经变故事为主,与敦煌莫高窟颇相类似。有的壁画间常有汉文和回鹘文榜题,属晚唐艺术。窟外并有塔基和寺院遗址,现多已塌妃。

  【唐王城】

  在新疆库车县东南约80公里,为唐代龟兹国遗迹。直径为180米,已倾圮,中有数土墩,近城垣处似曾有许多建筑。从城内沙土中曾发现毡片、兽骨、木材等物。此外,还出土有钱币、文书和金饰等。

  【森木塞姆千佛洞】

  在新疆库车县东北约40公里,分布在库鲁克达格山口溪沟东西两岸的山崖上,石窟大部遭到破坏,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有五十二个。窟形大部为支提式窟,毗诃罗窟极少。其开创年代,约在三世纪,其中大部分壁画属南北朝时期,最晚属回鹘高昌前期。

  【默拉纳额什丁麻扎(墓)】

  亦称默拉纳和卓墓。在新疆库车新、老城之间。默拉纳是圣人后裔的意思,额什丁相传为西来传教之始祖,在宋理宗时来库车传布伊斯兰教,死后葬此。建有祠宇,分祠门、祠堂、墓门和墓室四部分,全部以绿色琉璃砖装饰,建筑风格特殊,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颇为壮丽。院西廊下有匾额,上书“天方列圣”四个大字。两旁有题记,为清光绪七年李藩所题。


07、新和县沙雅县乌什县

  【鸟什喀特古城】

  即“三重城”之义。在新疆新和县西约20公里,为汉代遗址。据认为是汉代龟兹国的大城市之一。城三重,有外城、内城、中心城。为夯土筑。外城已毁,内城保存较好。东西408米,南北451米,残墙高厚各5米。遗址曾出土有“汉归义羌长”阴文卧羊纽铜印一枚,颇为珍贵。

  【托呼拉克埃肯木千佛洞】

  在新疆新和县城西42公里。为隋唐时代(遗迹。可分为东、西两部分,相距约5公里,东面洞窟已空。西面有十九窟,已全部坍毁,唯第16窟尚残存有壁画,十分精美。附近尚有寺院遗址,曾出土铜铁渣、红陶、钱币,带有唐天宝年号的文书残纸。

  【托浦古城】

  在新疆新和县西偏北约30公里,为唐代遗址,传为古龟兹或唐安西都护府属城之一。城垣残高约4.5米,东西227米,南北194米。墙基宽12—15米。城内曾辟为农田,今已废。

  【铁吉克邀址】

  当地称柯尤克达格,在新疆新和县西,传为唐代遗址。

  有侗窟约十余处,又有古房址和废庙,均为佛教遗迹。此外,尚有一古营垒,形似上堡,均已倾圮。

  【通古斯巴什古城】

  在新疆新凤县西南约40公里。是龟兹地区保存至今规模较大的古代城址之一。城垣残高6米多,周长约1,000米,略成方形。南北墙尚见门道遗迹,并附瓮城。北门外瓮城中残存房屋遗迹。四角曾有望楼,已圮,底面积近100平方术。有马面,棱角分明。古城构筑方法是,下部为一层土、一层红柳枝,交相垒筑。上部用土坯砌筑。明显不是成于一时,解放前曾经发掘。城内有房屋遗迹、木器、布中、鞋履。胡麻籽、油饼等物,并有唐大历年号的文书残纸。从城区范围内所见陶片分析,城市活动最盛为唐代,是唐安西部护府属下的一处重要军镇。

  【汉人渠】

  在新疆库车西南沙雅县境内。为汉代古渠,长达100余公里,宽8米,深3米,附近曾发现汉代钱币和农田遗址,至今仍被称为汉人渠。

  【埃格麦里央达古城】

  亦称央达克沁古城。在新疆沙雅县城西北约40公里。为古龟兹境内重要城址之一。城作方形,为夯土筑,墙基残存。高约1米,有三重,外城周约3.351米,内城周510米,中有上阜一线。似塔庙遗址。中城沙阜累累,未见遗物。曾出上桥纽铜质图章、刻字木板等。据其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及城墙三重的特点,有人认为可能是北魏时期龟兹国都城所在。

  【塔什顿古城】

  在新疆沙雅县城西北35公里。为古龟兹或唐安西部护府属城之一。城作方形,城垣尚存,南北69米,东西74米,无建筑遗迹。城内己辟为桃园。

  【沃依塔拉烽燧】

  在新疆乌什县城西20余公里的沃依塔拉。建于唐代。

  扼通往别迭里山口(唐称勃达岭)的要冲,是唐代通往碎叶的要道。烽燧残高7米,石砌,至今仍巍然屹立。


08、喀什市

  【三仙洞】

  在新疆喀什市北18公里伯什克然木河南岸的峭壁上。有洞窟三个,洞口均呈长方形,中间的洞口稍大,高2.25米,宽2米。三洞均分前、后二室,前室长宽各4米,高约2石米。后室较小,约为前室的一半。前、后二室均为纵卷顶式。中间洞窟,因清代重修,壁画未能保存下来,仅后室正中尚存一石胎释迦牟尼坐像。西侧的石窟,石质外露,壁上凿痕纵横,空无一物,似为一尚未竣工的洞窟。唯东侧的石窟保存有珍贵壁画和藻井。洞壁四周画满大小不同的佛像,约七十多个。洞窟顶部藻井为一莲花,四周各绘有高50厘米的坐佛。内一坐佛,身披以方格形图案组成的袈裟,由宝蓝和储石色相间绘成。这种服饰为早期壁画所仅有。后室绘有一立佛画像,造型优美。佛像上身袒露,下半身为绿、蓝、红三色相间的横纹所绘成,在佛教画像中颇为罕见。据初步考证,洞窟开凿年代在东汉未至三国时期。是已知我国最西部保存下来的最古的一处洞窟,也是古代疏勒地区仅存的一处佛教遗迹,异常珍贵。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墓)】

  在新疆喀什市第十二小学校园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维吾尔族诗人、学者和思想家。出生于喀喇汗朝的虎思斡耳朵(即巴拉沙袁),后迁喀什噶尔。著有长诗《福乐智慧》,是研究新疆地区和维吾尔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死后葬于喀什噶尔城郊的巴迪哥之地,后来因受到托曼河洪水的威胁,迁到现址。

  【艾提尕清真寺】

  在新疆喀什市解放路。艾提尕,为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复合词,意为节日札拜场所。大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16,000多平方米,是新疆最大的札拜寺,也是全疆伊斯兰教活动中心。传称始建于回历846年(公元1426年),迭经重修扩建,大寺正门浅绿,满布精细刻花。砖红色门楼高12米,边廓环以穹形壁龛。门墙左右为圆柱形砖砌尖塔,高18米。全寺由札拜寺、教经堂两部分组成。札拜寺面积2,600平方米,寺顶由158根凸花雕柱承重,柱头造型多变,天棚饰绘彩色花卉,形成有特点的藻井。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动中心,又为古尔邦节、肉孜节群众游乐歌舞的主要场所。

  【阿帕克和卓麻扎(墓)】

  在新疆喀什市东北郊,是喀什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墓地。包括墓室、礼拜寺、讲经堂。始建于十七世纪后期,后迭经改建、扩建,规模日宏。礼拜寺外殿装饰华丽,最外层列柱柱头形式多变,柱身雕刻细致。位于礼拜寺转角处的高大塔楼与大门两侧塔楼,构成了伊斯兰教的建筑特征。圆拱形主墓室为陵园主体,四座小型尖拱支持中心圆拱顶,周围以厚墙依托。四角复以塔楼固定。塔楼以琉璃砖镶面,表现了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的特点。主墓室内共埋葬阿帕克和卓一家五代七十二人,墓上覆盖彩色斑烂的锦缎、丝绸。群众曾传称是香妃墓,不确。


09、巴楚县塔什库尔于塔吉克自治县

  【托和沙赖古城】

  亦称唐王城。在新疆巴楚县城东约60公里的托和沙赖塔格北山南麓。托和沙赖是维吾尔语,即九间房的意思,因古城原有九座佛寺而得名。城为三重,南北开门,系夯上筑成。在北山和南山山脚均有寺庙遗址,1959年曾在此城进行考古发掘,在最早的北魏时代的残庙遗址中,出土古龟兹文木简、五铢钱和铸造五铢钱的残陶范。在另一唐代残庙遗址中,发现许多汉文和当地民族文字的残纸。在最上层的文化堆积中出土大量的回鹘文和阿拉伯文残纸、宋代钱币和木制、陶制的容器等。证明此城的使用时期是自北魏一直到北宋末年,前后长达七百年之久。据考证,此城为汉至北魏时代的尉头国,唐代的据史德城,亦即郁头州城。

  【公主堡】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不达乡南10公里,当堡。

  古堡所在山头山势峻险,北侧有山沟可通皮斯岭大权,海拔4,000米。是丝路南道上的咽喉。玄奘经过这里时,曾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当地的渴盘陀国王自称“至那提婆瞿坦罗”,意为汉日天种。传说曾有一位波利斯国王,娶了一位汉族公主。迎亲队伍回到这里,因战乱遇阻,找到一处孤岭危峰住下,周围严密禁卫,任何外人下能上山,不想过了三十月,公主却有了身孕。迎亲使团十分惶惧。据公主贴身侍女称,每天中午,有一个俊伟男子从太阳中骑马下来与公主相会,迎亲使团无法复命,就在孤峰上筑城。公主至期产子,接位为王。成了这片地区的统治者。国王因母是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自称汉日天种。保留至今的古堡废墟,南面为一东西向土墙,长150米,高约10米。堡墙以土石与树枝相间垒筑。堡墙内有居住遗迹十三处。从古堡所处地势分析,主要是一处军事性质的工程,与保卫古代丝路交通安全有关。

  【石头城】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附近。塔什库尔干,定厥语意为石头城。海拔3,100米。成垣依石岗形势,用块石夹土垒砌。起伏屈折,略近方形,周长宽1,300多米。城墙残高可达6米,顶部。一3米。西、北墙外存马面。四角曾有望楼,已圮。城内房屋内见灶坑。古城东南角,有古代佛寺遗迹一处。

  曾出土陶片、唐乾元重宝、毛布、丝织物及一件梵文贝叶经,经文为公元三至八世纪时流行的书体。出土文物经碳14测定,说明古城废弃于唐。曾为唐渴盘陀国都城所在,亦即唐王朝在葱岭的最西边戍:葱岭守捉城。清代后期,在古城偏东部峭岗上,上筑了蒲犁厅城一座。略成椭圆形,城内建筑尚依稀可辨,城下傍河为大道,来去喀什、莎车,均由此,或以为古代丝绸之路所经。

  【香保保古墓群】

新疆的风景名胜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新疆(二十二)

  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3公里左右,为春秋战国时代羌人或塞克族的墓葬。有土葬墓和人葬墓两种。土葬墓为竖穴土圹。墓口盖木,火葬墓不见盖木。土葬墓内葬一人或两人,部分墓内有殉葬现象,葬具仅在骨架下铺有树皮编织物或将死者置于梯形、矩形的木框架上。随葬品极少,主要为陶制器皿,也有少数铜、金、铁、石质饰物。

  【盖茨河畔古驿舍遗址】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盖茨河畔的上盖茨大队。为一连三间的石头房子,已倾圮。从遗址看,当时可容纳数十人住宿,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葱岭古道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塔合曼温泉】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慕土塔格山西北面的温泉山上。海拔3,000米,水温达80℃,含硫、磷等物质,可治皮肤病和关节炎,1963年在这里修建了浴他,1974年又扩建,供各族人民前来洗浴、治疗。


10、叶城县疏附县

  【不尔项石刻】

  在新疆叶城县城东南50余公里的河西岸。在一白色墙壁上,以红线条组成梯级形之尖状物,高约5米,有铲刮痕迹。东壁有三尊石刻坐佛像,均已残毁。由此西行百余步,在岩壁最高处,有类似飞天绘画,又在不尔项东三里许,有石窟,可容百人,壁画已无存,估计为古代寺庙遗址,开创年代侍考。

  【锡依提牙古诚】

  在新疆叶城县叶依克村东南。建于十世纪末,有人认为是喀喇汗朝之可汗城,十二世纪为西辽占据,1218年在成吉思汗西证时被毁。周约5公里多,犹可见街市遗迹,四周散布有陶片及人骨。西北有一高地,周约二、三公里,四周亦散布有陶片及人骨。并发现北宋时期的有孔钱和许多两面镌有阿拉伯文的喀喇汗朝时期的钱币。

  【棋盘千佛洞】

  在新疆叶城县城西南棋盘乡西约12公里的绝壁上。有十个洞窟,是分布于我国最西部的千佛洞之一。约在西辽时期开凿,距今已有七、八百年。洞全是单窟,仅有一室,呈方形或长方形。最大的洞窟,长4.4米,宽3.9米,最小的仅2平方米。洞内四壁平整,高3米到3.5米。顶部分拱顶和覆斗状两种,洞内遗物不多,在最高两窟中残存有部分壁画,但因残损过甚,已模糊不清,仅能看到佛像后面的背光和山、树等景物残部,附近曾出土镌有汉文和阿拉伯文的铜钱、单耳罐、双耳红陶罐和石磨盘等。

  【马合木德·喀什噶里陵墓】

  在新疆疏附县乌帕尔乡切什夏·祖拉尔旁的合地上。陵墓土坯穹顶,朴素无华,掩映于绿树丛中。马合木德·喀什噶里为公元十一世纪人,我国维吾尔族杰出的学者、语言学家,出身于喀喇汗王朝贵族,他编著的《突厥语辞典》,共三卷八编,收词7,500多条,内容广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墓园深受新疆人民的景仰,伊斯兰教学者往往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及专著奉献给这一墓园,使它成为别具特色的图书馆,人们尊称之为海孜里提·毛拉姆(意为尊敬的学者的陵墓),受到国内外重视。

  【康奥依吉城】

  亦作哈洛依,在新疆疏附县城东北约20公里,是唐、宋时代的遗址。可能是疏勒古国都城的所在地和喀喇汗朝之都城。面积很大,其中有城垣、残堡、房舍、宗教活动场所以及田畴、沟洫等遗迹。中部有一小城,面积约9,000平方米,方形,城垣残高5石米,厚7米,上筑,大部残毁。西北隅有一堡垒,东北城城垛尚明显可见。东南与西北各有城门一道,宽约5米,当地称为哈奈,即皇宫的意思,相传为喀喇汗之住地。城下尚发现有另一古城的基址。可能在历史上曾有过两个古城。城中散布有不少红陶片、瓷片和玻璃残片,并出土铸有唐开元、北宋景佑年号钱币和铸有阿拉伯文的方孔普尔钱。


11、阿图什县

  【苏勒坦麻扎(墓)】

  在新疆柯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县。为喀喇汗朝沙土克·波格拉汗的陵墓。相传他是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在他的传播和积极推广下。新疆地区开始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在新疆及维吾尔民族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墓为伊斯兰式,十分美观,解放后曾进行过修葺,是新疆重要遗址之一。


12、库尔勒市和静县和硕县

  【库尔勒旧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有旧城三:一在回城南1.5公里,称玉子于旧城,周约1,020米,城墙已颓,中有土墩,地面散布有粉红色陶片,类唐代遗物;一在回城东北约3公里,称羊达克沁旧城,周约330米,城中陶片作青灰色,无花纹;一在玉子干旧城南,称狭尔乱旦,城周1,080米,中有土墩,城中陶片不多,亦作青灰色,与羊达克沁同。

  【铁门关】

  在新疆库尔勒市城北。扼孔雀河上游长达14公里的陡峭峡谷的出队是古代进入塔里木盆地的重要孔道。晋代在此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峡谷亦因之称铁关谷,也叫遮留谷,今通称哈满沟,这里峭壁千侧,地势险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唐代诗人岑参的题铁门关楼真实地描绘出这段古代丝绸之路的艰险。关旁绝壁上刻有隶书“襟山带河”四个大字。附近有公主峰,山上有两座坟墓,流传着古代焉言国的公主左赫拉和宰相的儿子塔依尔一对恋人为自由和爱情殉身的故事。遗址尚有残存。

  【野云沟古遗址】

  旧名依什玛,在新疆库尔勒市西边库尔楚之西。遗址有两处:一在村南约半里,仅一高阜,地面上间有红陶片;一在村东北里许,有一大红泥滩,作椭圆形。长约540米,宽约240米,中有小上台,似房屋建筑遗址。地面散布有红色、青色陶片,传为汉代遗址。

  【巴音布鲁克无鹅保护区】

  在新疆和静县境。以小尤尔都斯和大尤尔都斯草原为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四周高山环绕,环境条件适合天鹅等候鸟生存。据调查,区内鸟类有72种,主要有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大白鹭、金鵰、海鵰等珍禽,还有盘羊、马鹿、雪豹、石貂等野生动物。天鹅湖海拔2,500多米,为高山湖泊,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0公里,在冰山雪岭环抱之中,犹如一块碧玉。湖水清澈见底,湖畔绿草茵茵,鸟语花香。每年春天,数以万计羽毛洁白、体态优美的天鹅成群结队来此栖息繁衍。天鹅湖由此得名。

  【破城子古战场】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南山(库鲁克塔格)。这里房舍、古墓遗迹甚多,地面散布有陶片、古钱。附近有一古战场,有大面积火烧痕迹,地上遍布人、马枯骨,有的还带有残箭。附近一泉水旁的刻石上,所刻字迹、字体不详。

  【曲惠古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曲惠乡西北半里许。传为汉危须国故地,城基犹存。为夯土筑,城周427米,墙高3—5米,有东、西两门,门宽3米,城内已无建筑遗迹。地面散布有红泥陶片甚多,曾出上大泉五十、开元通宝等铜钱。

 

13、若羌县焉耆回族自治县

  【土垠烽燧】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北罗布泊北岸。地当汉代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北道之要冲,为汉代烽燧遗址。呈长方形,土筑,上有举烽用的本杆、苇炬,台旁有守军住室,四周还有不少储粮用的方形井穴。在此曾发现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和元延五年(公元前8年)的木简,是研究汉代边防建筑的重要遗址。

  【古墓沟墓地】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罗布泊西北约70公里,为孔雀河谷北岸一处古代居民墓地。1979年全面发掘,共有古墓葬四十二座。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竖穴沙室,有木棺类葬具,盖板上覆羊皮或毛毯。多为单身葬,仰身直肢,头东向。因气候干燥。尸体及随身衣物大多未朽。古尸头戴尖顶毡帽,帽上插翎羽,身裹平纹毛毯,颈、腕、腰部或饰骨珠。随葬木器、草篓、羊角、女性木人像等。另一类型墓葬,葬俗近同,但墓穴周围有七圈环形列木,时代较前者稍晚。据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在距今3,800年左右。它为了解罗布泊地区早期土著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及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且尔乞都克古城】

  在新疆若羌县城南稍偏东戈壁滩上,距县城约6公里。城为长方形,分内外两重。外城用卵石垒砌,周长720米,城墙宽1.5米,残高1米,内城用土坯垒砌,周长220米,宽近2米。内城西北角残存一上墩基址,发掘表明,为古代佛教寺院遗存,出上了印度笈多王朝时期书写的梵文贝叶经、灰陶、红陶片,大多四世纪前后物。内、外城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布局不协调,说明不是同一个时期的遗存。根据地理形势及外城石砌城墙的特点,有人认为可能是唐典合城所在。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来华,受封为镇使,重修典合城以居,胡人随康艳典而成聚落。因城为石砌,故后改称石城镇。

  【米兰古域】

  在新疆若羌县城东约40公里,位于通敦煌大道上。城作不规则方形,周长308米,城墙夯筑,厚6—9米。四隅都有突出的墩台,北、东、西三面城墙见马面。西墙北段、南墙西段尚存缺口,为古代门道。南墙外突出一小城,高9米。古城内靠墙根部原有很厚的灰土堆积。东、北墙根尚存房屋断垣,为古代居民住宅,本世纪七十年代,曾发掘清理,发现屋字均平顶,部分房屋半穴入地下。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明显为唐代后期吐著人据新疆后的遗存。古城附近,东西绵延约4公里,有多处佛寺、佛塔。也有较大的古代屯田遗迹,灌溉渠系纵横,布局合理。有人认为,这里是鄯善国都伊循城所在。

  【安得悦遗址】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安得悦河东面。为一小佛寺。寺内壁上缴有一块汉文碑碣,记述唐玄字开无七年(公元719年)一内地官员来此之事。该碑已为英人斯但囚窃去。在此还曾发现过最早的藏文佛经残本,亦已被斯坦因窃走。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在新疆若羌县南部,东接青海、南临西藏,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最大的综合自然保护区。1983年建立,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四周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是高山环绕的封闭性盆地。其中野生动物之多,密度之大,为国内所罕见。主要有野牦牛、藏野驴、藏羚、原羚、盘羊、岩羊及雪豹、猞猁、棕熊等,还有鸳鹏、雪鸡、斑头雁等禽类。具有较完整而原始的生态系统,在科学上很有研究价值。

  【罗布泊】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人多水之湖”。古称蒲昌海、盐泽、洛普池、沏泽。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北部。面积3,006平方公里,是我国内流区最大咸水迁移湖。地当古代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为古代东西交通必经之地,沿岸至今还保存不少古迹。

  【雅丹奇观】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地区。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是险峻的土丘之意。现国际上通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粘上性岩层,因暴流侵蚀,再经强烈的风蚀作用而成。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顺盛行风方向伸长。自数米至数十米,长者数百米。形态千奇百怪,蔚为奇观。最典型的是罗布泊东北部的“龙城”,连绵起伏的高大上堆之间,广布坚硬的盐壳,形似游龙,均作东北一西南走向,故称龙城。

  【楼兰古城遗址】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后被沙漠埋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1979年和1980年,新疆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数次考察。古城城周1.316米,城垣部分残存。城中有一土坯,墙厚1.1米,残高2米,坐北朝南,位置突出,为全城主要建筑。城东有佛塔一座,残高达10.4米。塔身用土坯,木料、柳条砌筑,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城西南为住宅区,已坍塌。墙壁大多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以苇绳加固后,外面再抹泥筑成。屋顶亦用类似材料修筑。城中有一条古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是研究古楼兰城内水源的重要资料。城北约四五公里处有一座古塔,已风蚀。城周围还有一些佛寺、烽燧等遗址、遗迹和古墓。出土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的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佉卢文残简,丝、毛织品残件,漆器、木器、玉器,铜器、料珠、金银戒指、耳环以及玻璃器皿碎片等文物,对研究中西交通、东西文化交流和我国边疆与内地的历史联系等均有价值。

  【四十里堡旧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眷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堡西南。传为汉代尉犁国都城遗址。城为两重,均土筑,内城中有长形、方形土台,或为当时建筑遗迹。曾发现汉代碎铜片、古钱、石柱础、灰陶器及唐开元钱等。

  【哈拉术登旧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哈拉木登南约10余里的海都河北岸。有内外两城,外城周约1,140米,内城周约360米,高6米,宽7米。内城中有土堆,似为建筑遗址。地面散布有红陶片。城北五里许,有四土丘。地名乌兰托罗盖,即红土丘之义,为古建筑之遗存。

  【扈王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锡克沁西北约2.5公里。为唐代屯戍遗址。城呈方形,周约450米,墙为夯土筑。高约5米,城中有房舍及仓库遗址。已残破不堪。这里曾出上陶器和陶纺轮等,类似内地唐代制品。此外还发现有铁斧、铁镰和铁犁等农具。在出土陶器的同一地层中发现有小麦、高粱、谷子、胡麻等谷物种子和极细的面粉,其中有的已被烧成焦炭,有的尚完整,估计是当时的粮仓。并曾出土唐代钱币。

  【萨尔墩旧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六十户西北约2公里处。城区面积约400亩。城有内、外两重,外城不明显,内城周约388.5米,内城原有夯土所筑高大建筑物,已残毁,地面上散布有粗厚的红陶片。遗址中有许多圆形洞穴,直径不等,小者约1米左右,穴内有黄米、高粱等,有的已腐烂,传说在此还曾发现石磨盘、石碾磨刀石等,似为古代之粮仓,传为古代焉耆、危须二国遗址。

  【锡克沁干佛洞】

  亦作七格星明屋,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城西南约30公里。为唐代寺院遗址。明屋是维吾尔语,即千间房之意。规模甚大,除顶部毁坏外,墙壁大致完整。靠东南的明屋有大小建筑九十余所,发现有精美壁画及塑像。有前后两大殿,两侧及后面有甬道,殿中间有塔,为土坯筑,塔东南有瞭望台,其西北又有六角形基座穹庐顶式塔,塔前有山门遗址。大殿左右及殿后高地有许多僧房及支提式窟:北面“明屋”后面并列有三所大殿,形式与东南的明屋相同。山门东、西两侧有土台,高约10米,似为钟鼓楼遗址。西高台与山门之间有四个支提式窟。中大殿与东大殿后面有六个土塔遗址,以西边者为最大,塔基各边有六角形壶门,有方形塔院。从两处遗址曾发现不少泥塑佛头,制作极为精美。东南明屋发现的佛头,细眉高鼻,面庞圆好,具有键陀罗风格,约为六、七世纪时遗物;北面明屋发现的佛头面带彩绘,眉以墨笔勾勒,作柳叶形,面庞方正,表现出东方艺术的特征,约为八、九世纪或更晚时遗物。

  【博格达沁古诚】

  博格达沁,维吾尔语意为宏伟高大的城。遗址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约12公里处。为焉耆盆地古城遗址最大的一个。平面略近长方形,周长3,000米。城墙已毁,墙基犹存,高2—3米,夯筑。城内见古代建筑基址两处,出露铺地红万砖块。古城近郊,有七处高大建筑物基址,夯土底基,其上用巨型土坯垒砌。城东半公里,有小城一座,周约1.5公里,城墙已圮。历年在古城内采集到汉五针、唐钱、波斯银币并金银饰物、料珠、陶器等。城郊里屹瘩等地,有汉、唐时期墓葬,出土过汉镜、包金铁剑等。根据古城地望、规模、出土文物考证,这里是汉焉耆都城、唐焉耆都督府治所及焉耆镇城所在地。

  【霍拉山废寺】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的霍拉山沟口。有废寺十八处,系土坯建筑,墙基以石垒砌,皆遭焚毁。1907年,英人斯坦因曾来此盗掘,窃去不少写经残纸及泥塑佛像,1928年在此曾发现绿色瓷砖及木雕佛像等。瓷砖花纹与吐鲁番三堡所出烧砖相同。木雕佛像,两手拱胸,中有孔,形式类似内地墓前之石翁仲。

 

14、且末县轮台县

  【莫勒恰河岩刻画】

  在新疆且末县莫勒恰河东岸,昆仑山中。岩壁经流水长期冲刷,十分光滑。在2,500平方米范围内,有岩刻画一千多处,包括人物、动物形象,具体如骑马、射箭、舞蹈、徒手相搏等,内容丰富。技法为阴刻,深可达数毫米。岩刻画高于现代河床20—50米。根据岩刻这一高度,按该地地壳上升及河流下切的速度,完成岩刻的年代当在千年左右。

  【轮台古城】

  当地称柯尤克沁。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城东南约20公里。城略作圆形,周约932米,城垣已颓,仅余墙基。城中有土丘,高6米余,从其一侧曾挖出几间以土坯砌筑的粮仓,从中发现有白色、黄色和已烧成黑色的面粉,面粉已结成块状。地表散布有红衣黑胎之陶片,亦间有红底黑花之彩陶片。传为汉代仑头国都城遗址。

  【轮台戍楼】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城西南的拉伊苏附近,为唐代屯田遗址。高约20米,巍然耸立于原野上,自15公里外即可望见。附近曾出土唐开元通宝铜钱等。

  【卓果特沁古城】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城东南约20公里。

  城为土筑,略作圆形,周约1.20D米,城垣已颓,仅余高大、七米的土岗。中有一环形小湖。湖中心有一高台,似为古代建筑遗址。南面有二小土丘,左边者似为仓库,右边者似为官署遗址。城东南隅有长方形土台,似碉堡残址。城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土墩,东边的土墩亦略作长方形。西边的土墩则略作圆形。更向东,复有一小土丘,或系旧时营垒,为田卒屯戍之处。城中散布有红底黑花陶片。据认为该城即汉代屯田之校尉城。


15、昌吉市阜康县奇台县

  【昌吉古城】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城东约1公里处。城作长方形,东西1,045米,南北555米,周约4公里,城内曾发现带有莲花纹图案的铺地方砖,莲心为”S”形纹,其风格类似辽墓壁画中所见的莲纹图案。曾出上一陶瓮,内盛1,364枚镌有阿拉伯文的察合台汗国银市,铸造于十三世纪。据分析,该城即元代之昌八里军站。

  【天池】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卓康县境的天山博格达峰山腰。为著名游览胜地。海拔1,900米。古称瑶池,相传周穆王西游,与西王母曾在此宴乐,《穆天子传》并载有西王母约再会之歌。天池一名则来自清乾隆四十八年,新疆都统明亮所题《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碑文,是天镜、神池的意思。湖深90米,系高山溶雪汇集而成,湖水清澈,绿如碧玉。四周雪峰环抱,云杉参天,景色十分秀丽,解放后,修建了盘山公路,从乌鲁木齐市乘车可直达山L,并有旅舍、食堂、游艇,供旅行音游览、休息。

  【博格达山雪峰】

  一称博格多山。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县境,海拔5J45米,为天山高峰之一。山上积雪终年不消,世称“雪海”。三峰并立,高矗云霄,极为壮观,雪峰西北坡1,900米处,即为天池。

  【石城子古城】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南50公里的山丛中,东、南、北三面为悬崖,居高临下,地扼古时由奇台赴吐鲁番盆地的古道,形势险要。曾出上具有汉代风格的云纹瓦当和板瓦、筒瓦等,证明为一处汉代城垣遗址。

  【唐朝墩古城】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西北郊,据考证为唐代的蒲类县遗址。城垣犹存,东西315米,南北490米,呈矩形,曾出土单耳壶、盆、罐、瓮、箭镞、砖瓦及古代阿拉伯钱币等。从出土遗物分析,此城在宋无时期仍有居民活动。


16、吉木萨尔县

  【北庭故城】

  亦称护堡子古城,突厥语称别失八里,意为五城。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城北10公里,即汉代戊己校尉耿恭屯戍之金满城,突厥时称可汗浮图城,唐为庭州,后于此置北庭都护府,九世纪后属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初隶属蒙古,宪宗时曾置行尚书省,无在此设别失八里元帅府。据清《西域图志》和徐松《西域水道记》所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驻防大臣索诺穆策凌曾在此发现唐碑。清嘉庆时,其地犹见金满县令残碑。古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卜城周长5公里左右,南、北、西三面城垣尚存,高10余米,为夯土建筑,厚8至12米,有马面及护城河。城内,昔日的官署、街市,依稀可辨。解放后,在此曾发现不少唐代板瓦、筒瓦和莲纹方砖,并在城西北隅出土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和工艺水平很高的铜狮、石狮、葡萄纹铜镜、开元通宝、刻花石球、下水管道及陶器等。特别是在故城中发现的一件陶棺,棺顶部有一个带人头形纽的盖子,对研究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和风习具有重要价值。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之西郊。地面原为一高大士丘,1979—1981年发掘,发现为古代佛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0.5米,东西宽43.8米。全寺分南、北两部分。北为正殿,坐北朝南,残高14.3米。北壁为一躯大型佛像。北、东、西三墙外侧均见两层佛窟环绕。南部建筑为一大型庭院,东西置配殿、僧房、库房。配殿中心为佛坛,有塑像;四壁壁画妆金贴彩,富丽堂皇,表现了相当丰富的古代社会生活画面。其中男女回鹘贵族形象旁有回鹘文题名,说明是高昌王室寺院。毁于公元十三、四世纪伊斯兰教侵入北庭之时。是研究高昌回鹘佛教以及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遗址傍依碧潭,环境宜人,是北庭古城边的旅游胜地。


17、博乐市温泉县

  【博乐故城】

  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西5公里处。从考古调查分析,最初为唐代双河都督府所在地,宋元时期亦有居民。东西为385米,南北280米,城垣已大半倾圮,仅北面向残留一段长十余米、高1米左右的土梁。地面上散布有许多唐、宋时代的陶、瓷器残片和一些锈铁块。

  【赛里木湖】

  亦称三台海子,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西南。

  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45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073米,湖水最深处85米,是新疆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水色清碧,宛如一颗透明的蓝宝石。四周群山环抱,雪峰倒影,景色清幽。东北隅有二小池,俗称海耳。东南隅有三岛,以近南岸音最大,上面原建有龙王庙,现毁,附近山坡上,古松参天。湖滨水草丰美,地势平坦,绿草如茵,为天山以北风景优美、规模最大的夏季天然牧场。每当七、八月份,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常在湖滨草地上举行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摔跤,赛马、刁羊、姑娘追等活动。

  【鸟拉斯泰石人墓】

  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的乌拉斯泰草原上,为六、七世纪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墓葬。石人高96厘米,面向东南而立,雕刻在一块长形砂岩上,仅刻出头部:大眼隆准、颧骨高耸、嘴上有一八字胡,刻得很有情趣。在石人身后约1米处,有一圆形石阵,布局与新疆北部的石人墓相同。

  【阿尔卡特古石堆】

  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的阿尔卡特草原上,距阿尔卡特石人墓约5公里。石堆系大卵石所砌,南北成排,共有七堆。每堆直径约7—9米不等,四周环绕有用大卵石砌成的方阵和圆阵。方阵每边约35米,圆阵的圆周约100米左右。其两排并行的大卵石均各距1米。在此东面4公里处亦分布有方形或圆形石堆和石阵约50余处。初步分析,可能是公元后几世纪时草原游牧民族的墓葬群。

  【阿尔卡特石人墓】

  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阿尔卡特草原上,分布较多。为突厥民族的墓葬。时代约在公元六至七世纪。其中有两座石人墓,东西相距500余米。一个石人面向东偏北五度,高1.45米,为白沙岩石的全身雕像:圆脸、大眼、八字胡,戴项圈,身穿反襟大衣,腰系宽带,右手持杯,左手扶刀,腰带上佩有一把小刀,刻法精细。背后约4米处有一座用数百块卵石摆成的不规则方阵,南北12米,东西9米。紧邻方阵西面,有一道用两排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的围墙,南北11米,东西4.5米,在伊犁地区的石人墓中颇为罕见。另一个石人,面向正东,用粗刃具在青砂石上线刻而成。头部尚完好,除无胡须外,其余与上述石人略同,但大部已模糊不清。身后亦有方阵。这两座墓已经发掘,石人现陈列于新疆博物馆。


18、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阿合买提江烈士陵园】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人民公园内。

  建于1959年。新疆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等烈士葬此。园内有纪念碑、墓碑、祭坛、陈列馆等。碑上分别以汉、维吾尔、哈萨克文镌刻着毛泽东1949年的题词:“为民族解放及人民民主事业服务而牺牲的阿台买提江·卡斯米同志、伊斯哈克伯克·木奴诺夫同志、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同志、达力立汗·苏古尔巴也夫同志、罗志同志的精神永垂不朽!”墓碑用汉、维吾尔文镌刻着烈士墓志:“阿合买提江·卡斯米等烈士,为民族解放及人民民主革命事业,曾作出卓越的贡献。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烈士们代表新疆各族人民出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前往北京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殉难!烈士们的功勋,将载人史册永垂不朽!”烈士生前革命活动的照片、史料,陈放于陈列馆。陵园内还有游览休息区,景色幽美。

  【金顶寺废权】

  一名固尔扎寺。维吾尔语称孔塔已。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东北3.6公里处,为著名的喇嘛庙。相传始建于明末清初,因寺庙屋顶为黄金所饰,故名金顶寺,后为准噶尔部落的阿睦尔撒纳所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曾建小堡于此,称固尔扎。今建筑遗迹已无存,唯余一方形土合,高3米余,周约700米左右,附近残砖、碎瓦颇多。在此曾发现刻有兽面形状的琉璃残砖及西藏佛教的佛像等。北面尚有一较大遗址,名托卜墩,地面亦散布有陶片及残砖碎瓦。约为金顶寺初建遗址。方形土台或系乾隆二十六年所建小堡遗迹。

  【磨河旧城】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北约58公里处,东、南两面临磨河,为唐至元代的遗址。可能即刘郁《西使记》中提到的赤木耳城。今城垣残存,略作方形,为夯土筑,残高3.4米,宽约2.5米,周约2,282米,有东、西两门。城内曾发现陶器,多为轮制,器口沿部作隆起三角纹或卷草纹,具有唐代风格。井采集到镌有阿拉伯文的玛瑙珠,为十三世纪前后的遗物。

  【吐鲁番圩子旧城】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的吐鲁番圩子附近。有大小二城,相距约半公里。大城在吐鲁番圩子村旁,传为唐代之弓月城。城垣略作方形,仅余墙基,周约1,400米,高约1—5米,宽约2米左右,中间有一东西大道将城划分两半。地面上散布有夹砂红陶片和泥质红陶,也有一些夹砂黑陶。纹饰有附加堆纹、水波纹等。在此曾发现唐代陶灯、陶杯和元代的阿拉伯文铜钱。该城的活动年代约自八世纪前后至十三世纪。小城位于大城东北,在一个高原上,靠旧城有一深沟,宽50米,深6米左右,古城即建于断崖上。城垣已倾圮,周约840米,宽约2米,地面散布有夹砂红陶,亦间有红底黑花彩陶片。从出上遗物分析,此城或较大城的时代为早,其最晚年代当不迟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前二世纪,尚待发掘证实。

  【海努克古城】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乡北偏东约6公里。为元、明时代古城,传即阿鲁忽牙帐所在地,城在伊犁河南岸,有内、外两重。内城作长方形,城垣尚残存,为夯土筑。城北隅略有建筑遗迹,余均被毁。外城已无城垣,仅余土埂,周长2,275米。城内散布有许多红陶片及铜、铁件,陶片以红胎面涂青色陶衣者为主,问有红胎面划水波纹或弧线纹者,多为轮制。又曾发现镌有阿拉伯文的无孔铜钱及玉石印章和元、明时代的瓷片。按《西域水道记》引西藏总传记述,这里曾建有银顶寺,与伊宁市的金顶寺遥相对峙,1762年被毁。


19、昭苏县霍城县

  【下台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下台村。为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墓前雕像,共有三个:两个在阿赫苏村西南约5公里的草原中,南北并列。相距约半华里,均面东而立,在长方形的石头上线刻出人的面部轮廓。北面的一个,面宽32厘米,长48厘米,有胡须。南面的一个,面宽35厘米,长40厘米。另一个石人,在下台村西北约7公里的草原中,面宽22厘米,长26厘米,制作与前两个石人相同。

  【下台村石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下台村南山口内的东西两河交会处。石长260厘米,高85厘米,厚117厘米,呈不规则的三棱形,两面刻字,内容为古兰经文,传为清代所立。

  【下台故城】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下台山口北约20公里的特克斯河边。也称松柏古城,传为唐代遗址。城垣西、南、北三面残存,东面临河,无城垣,中央有二人台基,散布有许多琉璃瓦片,曾出上红色大瓦三个。在此西面还有两个较小台基。

  【小洪海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城东南约5公里的草原中。系隋唐时突厥游牧民族的墓前石人。高230厘米,头部宽35厘米,身宽50厘米,面东而文,双手抱置胸前,右手似执有碗、盏之类东西,头发多辫,分披在身后,腰下衣褶间刻有古代民族文字,刻工古拙。新疆的墓前石人很多,但身上刻有文字者,仅此一处,故非常珍贵。

  【叶森培孜儿石人墓】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科培雷特东山草丛中。系隋唐时代突厥游牧民族的墓前石人。高70厘米,宽20厘米,面东而立,刻技简单,须眉略见。无题记,身后有卵石砌成的方阵,形同墓丘。

  【圣祐庙】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城西北约2公里处。建于清代,距今约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庙字坐北朝南,布局严整,有前殿、大殿、后殿,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并有东楼、西楼与之相应,大殿前曾悬有汉文“敕建圣祐寺”匾额。飞檐重阁,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殿内挂有帐幔和旗幡,大部来自西藏,绣工精致。庙宇曾遭严重破坏。近年已重新修葺,使草原古刹重焕光彩。

  【阿克亚孜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阿克亚孜山口,为七、八世纪突厥游牧民族之墓葬遗存,石人有二,南北相距约700米左右。北面的一个系在长方石上浮雕全身人像,高1.4米,宽47厘米,眼耳口鼻清晰,左于抚刀,右手曲抱胸前,手执一物,似碗、盏之类,雕刻隋细。南面的一个,高1.1米,宽28厘米,厚26厘米,仅用线条刻划头部,面目略见,身部已剥蚀不清。

  【阿克亚孜岩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阿克亚孜河谷之上80米的山坡上,岩石长3.47米,宽2.36米,坐南向北,上面刻有一躯佛像,右手执花,左手托一圆形物,四周刻有山羊、龟和花草,旁边还刻有蒙文和藏文,刻技较高,传为元代民族的遗迹。

  【坡姆古城】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暇苏具下台西南,距下台村约42.2公里,城垣尚存,呈方形,周约1,430米,有城壕,城内建筑己无存,地面散布有红陶片,建筑年代待考。

  【科达和尔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阿赫苏的科达和尔,为七、八世纪突厥游牧民族之墓葬,有石人二,面向东立,南北行列,相距约500米,均系在长方条石上端雕出脸的轮廓和眼、耳、口、鼻的形状。北面的石人高1.3米,宽30厘米,眼耳口鼻比较清晰,无须,唇厚,口方,为女像。南面的石人高98厘米,宽36厘米,厚25厘米,面目清楚,有八字唇须,口作合字形,为男像,形象古拙。

  【科培雷特刻绘】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撒姆塔什南约35公里。共有三处:一处在石上刻绘有释迦坐像,右侧有藏、维、蒙、锡怕四种文字,并刻绘有山羊、蛤蟆等,另一处刻绘有莲花纹;第三处刻绘有鱼和两个字,但已模糊不清。

  【格登山纪功碑】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西部苏木拜河东岸的格登山上。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朝命班第、永常分兵两路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的叛乱。清军抵伊犁后,达瓦齐逃往格登山。五月十四日夜,清军以二十二人突袭达瓦齐军营,达瓦齐部众被惊溃散,降音六千五百余骑,战役结束后,在格登山树此石碑,碑上有乾隆御制的碑文,记述经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至今犹存。

  【干沟岩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北干沟的一块岩石上。为古代游牧民族早期石刻艺术。石长2.2米,宽2.9米,直径7.5米,上面刻绘有形状各异的十七只大头羊和山羊等,大小不一,最大者21厘米,最小者11厘米。刻工简单粗糙,比较原始。

  【吐虎鲁克帖木耳汗麻扎(墓)】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城东北45公里的麻扎村。建于元代,为成吉思汗七世孙吐虎鲁克帖木耳汗及其妻碧蒂帕丽哈的坟墓。墓室作穹窿式,无木在横梁,有暗梯可以登临至墓顶。正面门额上有阿拉伯文的诵辞,墙壁上全系用紫、白、蓝三色琉璃砖砌成的各种几何形纹饰图案,异常精美。是新疆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形式。

  【伊犁将军府旧址】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城内。建于清代,为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所建。坐北朝南。院内古木参天;厅堂、台树、曲径、回廊,依然存在。小巧玲咙的“将军亭”已修缮一新,伫立在青松绿树之间,昔日将军府门前的一对石狮,仍存院内,神态逼真,惹人喜爱。

  【库鲁斯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小玛扎尔东北昆带山大石头正北的库鲁斯。石人似为女像,高85厘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双手棒一物置脐下,两乳突出,眉眼口鼻清晰。

  【阿力麻里古城】

  一作阿力马力、阿里麻里或阿里马,意即“苹果城”。在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城东北45公里。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吐虎鲁克玛扎尔,西至卡纳威,周约25公里,城垣及城内建筑均破坏无遗,唯见土丘累累,间有红陶片,曾出土无孔金、银币、石刻、陶器、镶嵌银碗、青花瓷碗、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瓷盘等物。银币上铸有阿拉伯文,为回历727年(1327年)所铸。石刻上均刻有十字架及叙利亚文,应为景教徒或基督教传教士的墓石。古城为无代的遗迹,察合台汗国时,常为诸汗驻地,元世租曾于此置行省。相传在十六世纪初期以前被毁。

  【昆带山岩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的塔木达什,俗称大石头,距霍城县17.5公里。系在一岩石上刻绘有形同牛、马、山羊等动物的原始图画,如■■■■等等,为古代游牧民族的遗存,时代未详。

  【果子沟】

  亦称塔勒奇沟。在新疆西北部的天山丛中,属霍城县。为一峡谷,全长28公里,地势险要,自古为我国中原人民通往中亚、欧洲的一条重要孔道,现在仍为新疆西北部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为伊乌“公路所经。相传元太祖西征时,始凿山通道,架木桥48座。清乾隆时保文端因其遗址,改建为42桥。夹岸峰峦耸峙,怪石林立,松桦繁茂,果树杂生,野花竟放,泉流清冷,山路曲折弯环,引人入胜。林则徐在其《荷戈纪程》一书中曾引述祁鹤皋的话赞颂这里“加入万花谷中”,可以概见此处风光之美。加之,这里雪峰终年不化,夏季凉爽,为避暑胜地。

  【特勒克脱石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玛扎尔村西北约15公里。为七、八世纪突厥等游牧民族之墓葬遗存。有二石人:一高90厘米,宽36厘米,胸前凸起作乳房状,颜面和躯体雕得圆润柔和。富有实感;一高82厘米,宽34厘米。雕刻粗糙。双手均作捧物状,形象古拙。

  【特勒克脱刻石】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玛扎尔村西北约15公里。石高150厘米,长220厘米,上刻阿拉伯文,字体很大,刻痕较深,显得极为清晰,年代未详。

  【塔勒奇古城】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城垣遗址尚保存完好,周约3里余,为清初所建伊犁九城之一。

  【惠远钟楼】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城东南的惠远城。惠远系清代所建伊犁九城之一,有新、旧二城。旧城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濒伊犁河北岸,后为河水侵袭。同治十年(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后复遭拆毁。光绪八年(1882年)伊犁收复后。于旧城北7.5公里处另筑新城。因清朝新疆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驻此,佑称伊犁大城。现城垣残存,可见高大城壁,周约7公里,1897年,在城中央起造钟楼。楼为三重,飞檐画栋,气势雄伟,相传系仿北京鼓楼形式建造,至今仍保存完好,登高远眺,一城风光尽收眼底。


20、额敏县裕民县

  【卡拉伊米里岩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额敏县城东约65公里的卡拉伊米里渠的山坡上。为六、七世纪居住该地区的突厥民族的遗迹。岩画一般长达27厘米,宽6厘米,个别的长达12.4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系刻绘在光亮的黑色岩石上,内容有角鹿、牦牛、山羊及骆驼等,刻痕不深“有一处岩石上还刻绘有一幅简单的狩猎图。

  【红石头泉岩画】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裕民县城西南大约50公里。

  为六、七世纪居住该地区的突厥民族的遗迹。岩石长2.2米,宽90厘米,最窄部分为20厘米。画上刻绘有一牧人,四周散布着牛、羊、马等动物。旁边有一似栅栏或帐幕之物,里面有一只狗,不远处还有一骑马人,是一幅放牧图,可以看出当时游牧民族放牧时的情形。


21、阿勒泰市青河县福海县

  【克尔木齐石人及墓葬】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市西南约12公里的克尔木齐地方,有石人、石棺墓葬数十处,系公元前战国至六、七世纪时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墓葬。可分两种:一为羊棺葬,这种形式较少,棺前或立石人像,二为双棺葬,有矩形石垣,以片石砌成,氏宽约达数十米,石棺在垣内,左右对称,石人立于垣前,亦有代之以立石者。石人一般为一个,也有两个或四个并排竖立,多面东而立,体型小,早期造型简单,用阴线刻法,晚期以浮雕为主,间有用阴线刻法者,造型亦有所发展,可明显看到服饰及四肢。出土文物早期有石镞、骨镞、石罐、陶罐,晚期有骨质饰物、铁刀等,并有人殉现象。

  【诺尔特沏】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清河县境内阿勒泰山东段诺尔特峰下。周围山石峥嵘,奇峰凌空,白雪皑皑,银光四射。湖边松柏常青,花草繁茂。湖水清澈如镜,天上的日月星辰、周围的奇峰峻岭。湖边的花草树木映入湖中。为消夏游览胜地。

  【布伦托海】

  又名乌伦古湖。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福海县西北,乌伦古河汇流处。面积827平方公里,水深一般5—10米,水面海拔468米。湖的四周芦苇茂密,农田、草场广阔。湖水微咸,水产丰富,有雅罗鱼、鲤鱼、河鲈、鲫鱼、须觝鱼等。湖上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时有天鹅浮游,海鸥飞翔,渔舟点点,桨声伊呀。冬季湖木结冰,凿冰洞钓鱼,别具情趣。因风光绮丽,有“准噶尔明珠”之称。


22、布尔津县

  【哈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布尔津县。以哈纳斯湖为中心,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主要为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哈纳斯湖海拔1,370米,水面37.7平方公里。四周高山森林茂密,西伯利亚红松、冷杉、云杉和落叶松郁郁葱葱,马鹿、貂熊,雪豹、雪兔、紫貂、石貂、岩雷鸟、林蛙等珍稀动物出没:湖中有哲罗鲑、细鳞蛙、北极鲍、江鳕、西伯利亚齿鳊等冷水鱼。在海拔4,000多米的友谊峰下,有现代冰川和永久冻土带,雪线下有古冰川遗迹和明显的羊背石。盛夏,一天之内,可以领略到春夏秋冬四季风光。高处的阿勒泰峰银装素裹,俨然北国寒冬。中山带则是松林苍苍,秋高气爽。低山带千里光、百里香等盛开的山花,似雨后彩霞,万紫千红,彩蝶纷飞。山下哈纳斯湖边,碧波荡漾、海鸥鸣叫。泛舟湖上,确是避暑和游览胜境。

  【博斯腾湖】

  古称西海。在新疆中部焉耆盆地内,和硕、博湖两县间,面积1,019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水深8—15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开都河自西北流入,河口形成三角洲;湖水自西南流出,为孔雀河。湖区资源丰富,景色秀丽,犹如一块碧蓝色宝石,嵌镶在群峰起伏的天山支脉库鲁克山下,是内陆干旱地区少见的自然景观。故有“瀚海明珠”之称,景色不亚于为游览胜地。江南水乡。湖岸是碧绿苍翠的苇墙。

 美景美图精品美文音乐空间职场技巧音画图文感悟哲理星座运清生活百科史海钩沉健康常识书画古玩网页特效电脑技巧在线书架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分 秒   感谢光临  天空之城-水晶音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1651/83392494500.html

更多阅读

看!东北天上都有绚丽的风景!(上) 天上王城风景区

看!东北天上都有绚丽的风景!(上)来江南多年,面对对东北盲目自卑甚至诋毁的东北老乡十分无奈,对不了解东北,把东北和北方混淆的江南朋友真不知从何解释。在东北持续衰落60年面前,谁敢侵犯基本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剥夺我们自己思考命运

中考满分作文——心中的风景 心中的风景作文

心中的风景生活中,构成属于我的角落里永远的风景是清茶,音乐,手机,电脑,柔暖的灯光,一幅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的油画,还有自己。在许多个晚饭后,就会走入这个小世界,或看书,或冥想,或听音乐、或敲打些琐碎的文字,一种只有自己才能够闻到的味道包围

生死无界——看方方《风景》 方方的风景

生死无界——看方方《风景》    《风景》是方方的成名小说,它以亡者看生者的独特视角,描摹了建国后汉口下层平民最真实的生存图景,从某种程度上再次提出了“生存还是死亡”这一亘古不变的人生命题,自然地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

声明:《新疆的风景名胜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新疆(二十二)》为网友哭乱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