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辅仁和他的陶器
文 | 物道
在台湾,有一个特立独行的陶艺家,他的器皿表面总是坑坑洼洼,或是多见常人眼里的“瑕疵”。但他却被称为是台湾难得一遇的陶艺大师。有人说,他是在用作品表现一种生命最初的样子,混沌却纯真,朴实却珍贵。
这是杜辅仁做的茶杯。明明是陶瓷,却让人有一种手拿铁器的厚重。器皿的杯壁上流动状的铁锈,残破的杯底,乍一看,就像是一块历经五百年风吹雨打的岩石。
杜辅仁说:“我的茶器跟很多细腻的杯子不一样,它有点‘拙’,但我喜欢这个样子,很扎实,有一点点生命的能量和力道。”
图片来源于「beher Shay」
从修理工到陶艺家
这个讲话让人感觉踏实敦厚的台湾男人,在做陶之前,其实是一位汽车修理工。
因缘际会,杜辅仁到了亲戚的陶瓷厂里去帮忙。后来,他爱上了泥土的生命力,并在里面找到了可以任由自己创作的精神世界。
在杜辅仁眼里,修理汽车很理性,做陶却可以很感性。一台车子进来,要去检查,哪里坏掉,要研究怎么修。而做陶则是随心而定的。开了模子,往模子里注浆,时机到了,再按自己的心意,将泥团拍拍打打,随意捏造出想要的样子。
生性不喜欢受到拘束的杜辅仁,在那一刻终于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34岁,杜辅仁做了他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搬到台湾的三芝村,以做陶为职业。
图片来源于「泥洹兰若 face book」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命最初的样子
走进杜辅仁的工作室,除了堆满一屋子的陶器,还有佛像、佛塔这样能看出主人佛教信仰的物品。
杜辅仁给他的工作室取名“泥洹兰若”,“泥洹”即涅槃之意,“兰若”意指寂静之地,连起来,就是杜辅仁心中“修行的寂静处”。多年来修佛的经历,让杜辅仁比其他陶艺家更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对他而言,做陶不是工作,而恰恰是一种修行。
图片来源于「泥洹兰若 face book」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圈圈的纹理,是杜辅仁所做器皿的“招牌”。它们可以是被一颗石头丢入湖中泛起的层层涟漪,也可以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时光漩涡,可纯真简单,也可富有深意。杜辅仁说,这种纹理其实是一种“初学者痕迹”,当初学者控制不好拉胚的节奏时,往往会留下这种一圈圈的纹理。
可是杜辅仁却故意保留了这种痕迹。“源头有源头的味道,就像天地混沌之初,是一种厚重的美。但是追求技艺久了,却容易疏忽掉原始,甚至以为这是瑕疵。”
图片来源于「飞行船」
一捧土的生生灭灭
在杜辅仁心里,一件好作品不在美丽,而在感动。
多年的学佛经历,让杜辅仁懂得不去强求。比起对器皿的反复琢磨,他更愿意去感受泥土经历火焰燃烧的煎熬,和经历龟裂这一生命的常态。于是,残破,成了他眼中的力量,痕迹,成了他眼中的源头。
“一样器皿,原本就是一捧土。就像生命结束后,也都会化为地上的泥土一样。生生灭灭中,泥土就是生命中最初的样子。”
图片来源于「beher Shay」
—新技能—
喜欢物道君吗?喜欢就把“物道”置顶咯!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