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是良药
快乐对人的思维和生理机器是朴素的、自然的。快乐时,我们思想更活跃、表现更出色、感觉更良好、身体更健康,甚至连生理感官都工作更高效。俄罗斯心理学家K?科克切耶夫对人们在思考快乐的想法和思考不快的想法之间的区别进行试验。他发现,当思考快乐的想法时,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加出色,在接触物体或人时能感觉到更细微的差别。威廉?贝茨博士证实,当人在思考快乐想法或者在想象快乐场景时,视力会立即提高。身心医学已经证明,快乐时我们的胃、肝、心以及所有内脏功能都更加良好。
对快乐的普遍误解快乐并非某种挣得或应得的东西。是否快乐并不是个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也不是道德问题一样。这两种东西对于健康、幸福都必不可少。快乐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着愉悦”。如果你坐等,直到“应该”去思考快乐的想法,那么你很可能就会思考认为自己无足轻重的不快乐想法。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对美德的奖赏,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也不应由于压制内心的欲望而快乐;相反,正由于为欲望而快乐,所以我们能够压制欲望。”追求快乐不是自私许多诚实的人都强迫自己不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自私”或“错误”的。无私的确能带来快乐,因为它不仅使思想向外发散,远离我们自己、我们的内省,使我们审视自身错误、过失、苦恼(都是不快乐的想法),或者为自己的“善良”而骄傲,还能使我们创造性地表达思想,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任何人最快乐的想法之一,就是“别人需要我”这一想法,这说明他重要、能干,以至于可以帮助别人得到快乐。然而,如果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快乐,把快乐想象成某种可以挣得的东西,看成由于无私而得到的某种奖赏,我们就很可能就会因为希望得到快乐而内疚。快乐源于无私地做人、做事,它自然而然地与生命、与行为相伴而生,而不是一种“回报”或奖金。如果我们由于无私而得到奖赏,那么照此下去,随后一个阶段自然就会认为:我们越是克己、越是可怜,就越会感到快乐。这一假设会引出一个荒唐的结论,即得到快乐的方式就是变得不快乐。有句诗是这样写的:我所知道的帮助穷人的最佳途径,就是不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是不是最佳途径姑且不论,但我们很难看到“通过降低自己的幸福程度或生活标准来帮助穷人”这样的现象。除非你错误地认为天地间普遍存在一种“补偿存款”(即你拥有的多了,别人的就少了)而不是物质财富无限丰富。同样,你不能通过让自己变得不快乐,来帮助不快乐的人。
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形成的心理习惯亚伯拉罕?林肯说:“多数人由于下决心要得到快乐,所以已经离快乐不远。”心理学家马修?N?查佩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制造快乐的不是物体,而是观点、想法和态度,而后者是个体与环境无关的自身行动建立的。”除圣人之外,没有人能够任何时候都百分百快乐。正如萧伯纳一语道破的那样,如果任何时候都百分百快乐,那么我们可能非常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