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之后的贾平凹小刀崔 10月23日 10:50 (转自:百度百家) 摘要 : 建国以后的中国文化,力求务实,人人应当螺丝钉,但贾平凹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废”的概念。
《废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印记,关于这一点,评论家说的已经很多了。小刀崔只想写写那些和贾平凹有关的日子。
话说1995年左右,我跟随家人搬了一次家。房子的前主人留下一些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几本《人民文学》,并且,老鼠的牙齿多次亲吻这些读本。在此,第一次读到了《天狗》。一个乡村的纯爱故事,憨憨的徒弟爱上了师娘。
这个故事读得心里痒痒很多年。
后来,买了一本贾平凹早期的散文集,厚厚的一册,出版社记不得了。读后大呼上当,这只是贾氏早年的习作,探索的痕迹很浓重,只有《满月儿》这样一篇唯美的作品留有印象。结婚后,第一次书橱大扫除,毫不犹豫地把这本书当做废品卖了。
贾平凹的中篇成就超越了长篇。比如《五魁》和《黑氏》,语言平实,但营造之氛围瑰丽得很。
《废都》之前,贾平凹只是一个地域性的有特点的作家,但《废都》之后,他成为华人文坛的明星作家。
所谓“毁谤天下,名亦随之”。
看贾平凹的各种报道和自述,《废都》出版后,他一度十分苦闷,有点遗世独立的意思。不过,求仁得仁,又有何怨呢?贾平凹应该洒脱些。
《废都》之后,贾平凹赌气似的写三个小长篇《白夜》、《土门》、《高老庄》。这三部中,最喜欢《高老庄》。这部书很写实,只是写一次春节回老家探亲,区区十几天囊括一副陕西民俗图,各色人物轮流登场。
《高老庄》,总是令我想起美国海明威的《战地钟声》,后者将几十万字浓缩在几天时间。不知道,贾平凹是不是受到了这部书的影响?
贾平凹有一年到山东旅游,顺手写了一篇《进山东》,文笔很是了得。馋猫以为,这是当代散文为数不多可以传世的作品,开篇就说:“春正发生……”用词古朴,又信手捻来。
不过,这几年的长篇小说令人泄气。比如《秦腔》,我鼓足勇气看了几十页,又鼓足勇气地放下了。实在是看不下去啊。
后来,这篇小说竟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赢得一片喝彩声,我傻了,以为自己的眼光出现了问题,从橱子里找出《秦腔》翻一下,然后果断地放下。
还好,我有位朋友,刚刚对贾平凹发烧,于是就慷慨地把书送给他了。
可以肯定的是,茅盾文学奖的各位评委老师,心里也明白,这个奖项不是颁发作品的,而是颁发给人的。所谓对人不对事。老贾同志好歹也辛苦耕耘这么大多年了。《秦腔》之后的《古炉》我没有看过,一页都没有看下去。
不是不看,而是骨子里有寒意。
多么希望啊,贾老师能给我们带来一次巅峰的阅读体验啊,可是江河日下,贾老师也会老去。
不明白,为什么,过了知天命的贾老师,一直雄心不褪推长篇?贾老师的散文多好啊,不说别的,就说这几部长篇小说的自跋,娓娓道来,小文字就是大气象。
可叹,贾老师志不在此,所谓壮志在他胸,你奈他何啊。
《废都》版本,推荐的是2010年台湾麦田出版的。可参考的是,台湾大名鼎鼎的评论家王德威为之作序。这个序令小刀崔激赏。序中有一段话大概是:建国以后的中国文化,力求务实,人人应当螺丝钉,但贾平凹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废”的概念。
算起来,评《废都》的文章远远超过了《废都》本身的文字,可就是人家王德威说到了坎上。
为了这个,推荐台湾麦田版《废都》。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