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郭沫若特意为济南大明湖公园撰写楹联:
杨柳春风,万方极乐
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区北部,最早见录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湖周约计4.25公里,湖面约计46.5公项。湖水为小清河之源,东流注入渤海。由于湖内荷花田田,菡萏香浓,湖岸杨柳毵毵,绿树成荫,故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雅称。大明湖中岛上的历下亭,又名“客亭”。唐代诗人杜甫在《陪李北晦宴历下亭》诗中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警句,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写为历下亭大门楹联。
郭沫若所撰楹联悬刻于亭后名士轩门前的抱柱上。上联描写大明湖上,历下亭畔,春风骀荡,杨柳轻飏,遂使四面八方的游客沉醉于无限的喜悦和浓浓的游兴之中;而下联则勾勒了一幅优美的湖上秋夜月光图,月下莲花楚楚动人,浮光跃金,光明璀璨—片。楹联彰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倾情挚爱和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令人心旷神怡。
1959年9月,李清照纪念堂复修扩建。郭沫若莅,临济南,欣然命笔,写下楹联一幅: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是李清照的故乡,相传柳絮泉畔(今趵突泉公园内)有其故宅。李清照家学渊源,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当时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期生活恬情优裕,后遇金兵入据中原,颠沛流离,境况凄苦;因之前期词作欢快明朗,后期则沉郁悲壮,颇承后主李煜哀婉凄凉的风格。郭沫若这一楹联,集中勾勒了李清照故居诗情画意的环境特点,突出了李清照的创作成果及词采特色,可谓丝丝入扣,切中肯綮。
郭沫若还有《题济南李清照故居》诗一首: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飘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颂千秋是著书。
此诗与楹联恰好相为桴鼓,交辉成趣。
1959年秋,济南市人民政府在大明湖公园筹建辛弃疾纪念祠,特请郭沫若题写抱柱楹联,郭老当即挥笔而就: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济南市)人,伟大爱国词人。他以独特的词章形式,抒写了抵御外侮,抗战救亡的重大主题,表达了不甘沉沦、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并倾吐了壮志未酬的满腔悲愤,无情地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丑恶行径。在艺术上,他承继和发扬了苏轼词的特点,激情奔放,豪壮沈雄,气魄奇伟,意境沉郁,在文学上并称“苏辛”。
联中“铁板铜琶”典出俞文豹的《吹剑续录》,评论苏词风格,似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借以形容豪放激越之概。“美芹”即指辛作《美芹十论》,主旨是向朝廷陈述抗敌复国之策;“悲黍”,典出《诗经·王风》中的《黍离》篇,首句“彼黍离离”指代国家颠覆、风雨飘摇之状。联中“悲黍”则指那些悲叹山河破碎、但恨朝廷昏庸的爱国词作,1961年u月辛弃疾纪念祠正式开放日,报载新华社评论员文章说:“郭老这副楹联概括道出辛弃疾创作的特色及其爱国抱负。”
1962年冬,郭沫若应邀为蒲松龄故居题书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联上注有“一九六二年初冬题为蒲松龄故居”字样。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早岁即聪颖善文,但宦途不济,71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宝应作幕客外,其余时光均居家教书与著述。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此书以精炼的文言写成,通过花妖狐魅的故事,讽刺揭露社会的黑暗,无情批判封建社会政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称:“《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郭联中的“高人一等”,意在于此;至于“入骨三分”,系由成语“入木三分”化用而来,形容《聊斋志异》的讽刺性、针砭性深入骨髓,鞭辟入里。
蒲松龄故居坐落于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迎面故居门楼,有郭沫若手书金匾“蒲松龄故居”。其书房“聊斋”,悬有朱湘鳞所绘蒲松龄遗像,引游人伫目而起无限景仰之情。(来源:《文史杂志》2006年第2期作者:赵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