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俄罗斯、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去那里参观,去那里游览,这是我大半个辈子来的梦想,虽然90年代前那个国家叫苏联,圣彼得堡叫列宁格勒。在整个五十年代,克里姆林宫、红场、列宁、斯大林、莫斯科大学、普希金、冬宫、涅瓦河、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所有这些在那时的苏联电影中多次出现,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和场景,在我们年轻人的心中它们充满着神奇和向往。几乎在整个50年代,我们都被告知: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但是,我能亲自去那里看看的梦想,直到我退休若干年后才得以实现。现在我依然想了解的是,作为前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它的今天还是我们的明天吗?
2007年暑期,我们单位的工会,联系和平国际旅行社,组织去俄罗斯一周游,我报名参加了。8月1日以退休人员为主的我们30余人的旅游团,在一位姓郝的年轻导游带领 下,乘大巴去北京首都机场,搭乘南方航空公司的班机,中午12点左右起飞,向西北方向飞行约7个小时,于莫斯科时间下午3点多钟到达莫斯科国际机场。
莫斯科近郊森林密布
对待中国的团体游客,俄罗斯采取落地签证的办法;我不知道这一“优惠”是不是因为2007年在俄罗斯是“中国年”的缘故。在机场办完签证、入境手续,取出行李,走出机场时,已近五点钟。在一家中餐馆吃完晚饭后,我们住进近郊区的一家叫“贝他”(Beta)的宾馆。这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宾馆,它和邻近的其他几家宾馆原本是1980年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宿舍,基本住宿条件还可以,双人标准间,但住宿费中不包括免费早餐。
8月2日一早,在附近一家中餐馆吃完早饭后立即出发,开始莫斯科的游览活动。莫斯科的原意,据导游说,是“密林沼泽地”,因为古代这里是丘陵和沼泽地带,森林密布。昨天我们的飞机到达莫斯科上空时,我们所能看到的也是绿色一片,至少树木多于马路和建筑物。
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的莫斯科河畔,面积879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北京市海淀区(431平方公里)与朝阳区(465平方公里)之和,人口约有900万。莫斯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800多年前。1156年建立了城堡,历史上所谓“莫斯科大公国”便建都于此。15世纪中叶,莫斯科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首都。18至19世纪,俄罗斯迁都圣彼得堡时,莫斯科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仍然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作用。1918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莫斯科重新成为苏维埃俄罗斯的首都。现在,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绿化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0%。莫斯科还是教育名城,有高等学校79所、中等专科学校138所,十年和十二年制的学校1000余所。
列宁墓在红场的西侧
莫斯科红场
8月2日计划在莫斯科游览的项目有:红场、列宁墓、古姆百货商场、地铁、凯旋门、胜利广场和新圣女公墓。
红场在莫斯科、或在俄罗斯的地位,相当于中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国家举行大型群众性庆典活动、检阅游行队伍或阅兵的地方,是一个非常政治化和理想化的概念。我们到达那里,实际看到的红场与原来想像中的红场相差很大。
首先,红场的面积与北京天安门广场无法比,前者大约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其次红场(英文译为Red Square)并非红色,地面由条石铺就,由于时间久远,条石的颜色发暗、发灰、发黑;与其叫“红场”,不如说它是“黑场”、“灰色场”更确切一些。那么为什么叫“红场”,是否与十月革命、与苏维埃红色政权有关呢?也不见得。据说,红场这个地方原来叫“托尔格”,是“集市”的意思。1662年改名为“红场”,而十月革命、俄罗斯苏维埃红色政权,那是250多年以后的事情。
当然一个广场重要不重要、有没有名气并不完全由其面积的大小来决定,更与是否为红色没有多大的关系。莫斯科的红场面积虽然不大,但周边建筑物却都赫赫有名。红场的南边是瓦西里大教堂,它是俄皇伊凡雷帝为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建造的。建筑风格很独特,教堂中间为高高的大尖顶,8个带有不同色彩和花纹的圆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尖顶的周围,再配上金色的洋葱头状的顶冠,看上去实在美不胜收。据说为了不让别处再出现这样绝妙的教堂,伊凡雷帝下令弄瞎了建筑师的双眼。
大教堂的前面是1818年建成的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雕像。1612年他俩率领的俄军打败了波兰的侵略者,解放了莫斯科。教堂前有一圆形平台,俗称断头台。当年宫廷当局常站在台上宣读沙皇的命令或宣读死令状;死令状读后,就在台下行刑。
瓦西里大教堂
红场的西侧是用红色花岗石和黑色长条石建造的列宁墓。此墓最初为木质结构,1930年重建时改用石材。列宁墓平时星期三、四上午和星期六下午开放。我们来到红场的这一天正是星期四上午,本应开放,但据说是因为俄海军节有庆祝活动,停止了游客的瞻仰。我们颇感失望,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唯一的一次亲眼目睹列宁遗容的机会丧失了。
据导游介绍,列宁躺在水晶棺里,身上覆盖苏联国旗,有一束光正好照在他的脸上,遗容清晰安祥。列宁墓的上层,建有主席台,每当重要节日游行或阅兵时,领导人站在列宁墓上指挥和观摩。列宁墓的后面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有12块墓碑,那里葬有斯大林、勃 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捷尔任斯基等前苏联政治家。斯大林遗体最初也保留并存放在列宁墓里,1962年赫鲁晓夫时代才将其移出列宁墓,改葬在列宁墓的后面。
红场的东侧是著名的“古姆”百货商场,其结构有点像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是一个全封闭结构的商场,楼顶为玻璃,采光极佳,整个商场整洁明亮。商场共有三层,底层中间有人行通道,中间有喷水池。商品看样子很齐全,多为名牌高档进口货,闲逛的人多,真正购物的人少。这个商场建成于1893年,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所以导游安排我们进去看一看;至于购物,我看里面没有一件商品在我们国内买不到的,没有一件商品不比国内更贵的。
在古姆百货商场内
红场北边红砖白顶的建筑物是俄罗斯历史博物馆,也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博物馆的后侧是1995年5月8日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竖立的二战英雄朱可夫元帅的雕像。朱可夫一身战袍,十分潇洒,可惜那天附近搭了许多脚手架,影响景观,也防碍拍照。
朱可夫元帅塑雕像
莫斯科地铁
离开红场后,导游带我们参观莫斯科的地铁。地铁是莫斯科的骄傲。对莫斯科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地铁是最快捷、最安全、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莫斯科的地铁全长300公里,有150个车站,400多列地铁列车,9条运行线,每天运送乘客数以百万计。可以说莫斯科45%的人口流动是靠地铁运输系统完成的。
地铁站的建筑造型,丰富多彩,华丽典雅;铺设的大理石有十多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壁画、浮雕、雕刻和灯具,把各个地铁站装饰得富丽堂皇;进入地铁站犹如走进地下博物馆,走进地下艺术宫。
地铁门票价17卢布,那时约合人民币5.7元。各线之间的换乘不用再刷卡,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17卢布可以在莫斯科地下运行数百公里,停靠100多个地铁站。
遗憾的是我们那天沿着自动扶梯下到其中一个车站后,导游怕我们在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中迷失方向,只让就地参观那一个车站,不让我们乘车去别处;虽然这个车站也很宏伟壮丽,给大家留下很好的印象,但它毕竟只是150多个车站中的一个,还不到全部车站的百分之一,纯属挂一漏万之举也。
看到莫斯科的地铁,我们想到北京的城市交通。北京人口是莫斯科的两倍,但面积是它的更多倍。只要地铁和其他轨道交通真正发展起来,北京老大难的市民交通出行问题还是有希望能很好解决的。
莫斯科凯旋门
参观完地铁,我们来到莫斯科的凯旋门。与巴黎的凯旋门相比,莫斯科的凯旋门在规模和体积上真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前者高50米,后者只有28米,但它们都是为纪念同一场战争而建造的。
我们在西欧旅游记里说过,巴黎的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纪念他统率的法军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大败俄奥联军的功绩而建造的,而莫斯科的凯旋门是为纪念俄军最终战胜拿破仑而建的。英语里有一条谚语: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如果按这个标准衡量,莫斯科的凯旋门才是真正的“凯旋”。
莫斯科的凯旋门虽然不算很高大,但制作得也相当讲究、精致。门顶是一尊手执月桂花、背生双翅、驱驾着马车的胜利女神像;下面是手执利剑的武士,还有月桂花环和橄榄枝。它们象征着和平与胜利。门柱之间有四尊俄军士兵的塑像,他们身披盔甲,手指处刻有俄文,意思是“驱逐法兰西,解放莫斯科。”
莫斯科凯旋门
凯旋门造型美观、气度不凡,而且可能刚刚经历过修缮,看上去十分亮丽。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在那里驻足,拍照留影,流连忘返。
离凯旋门不远有一蓝色圆柱形建筑,这是由库图佐夫领导的抗击拿破仑保卫莫斯科的波罗底诺战役全景展览馆。馆内圆形内壁上绘有完整的战争全景壁画,近处摆放着实物。画中的人物大小与真人相仿,参观者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全图115米长,高15米,生动地再现了1812年9月7日俄军与法军在莫斯科以西120公里的波罗底诺村激战的情景。有人统计,画中有400位元帅和将军,3000多名战士。这是何等气壮山河的场面!展览馆东侧有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骑马雕像。
胜利广场
离开凯旋门和波罗底诺战役展览馆后,西行约三百多米便是胜利广场。它是1995年5月俄罗斯人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修建的。
广场包括胜利女神纪念碑和卫国战争博物馆。纪念碑高141.8米,象征卫国战争中的1418个战斗的日日夜夜。三棱形的碑身上面镶嵌着12块浮雕板,浮雕板表现的是胜利女神的英姿:她手握着金光灿烂的胜利桂冠,身旁飞翔着一男一女的小天使,小天使们吹着胜利的号角等等。纪念碑下面是神奇勇士格奥尔基手持长矛刺杀毒蛇的雕像。纪念碑前面有五层阶梯式台阶,每一层代表一年的战争岁月。
广场右侧是一组大型喷泉,左侧是圣格奥尔基大教堂。纪念碑的后面是扇形的中央博物馆,馆内大厅里有五幅大型立体画,描绘了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反围困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攻克柏林战。大厅的荣誉墙上刻满了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人名。广场后边有露天展示台,展出各种大炮、坦克、飞机和舰艇模型。整个胜利广场绿树环绕,风景优雅。一些对战争内容的展览不感兴趣的游客,便在广场喷泉池边的台阶上休息、聊天。
新圣女公墓
新圣女公墓是旅行社原报价单上没有列入的景点。但导游在旅游讲解过程中多次提到这个地方,并说某某人和某某人都葬在那里。他的这些好像不经意的介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提出要去看看。这时他又说这是计划外的项目,要去只能作自费安排,大家同意后,他便开始收费,每人交了100卢布,按那时的汇率约合人民币33元。
大约下午四点我们到达那里。据介绍,新圣女公墓建成于1524年,原为一家修道院的墓地,主要安葬教会的上层人物。十月革命后新圣女公墓才逐步变成社会名人的公墓。
我们进入“名人公墓区”时首先看到的是不久前去世的前总统叶利钦。但他似乎还没有正式安葬,没有墓棺、没有灵柩、也没有墓碑,只有一块镶有他彩色照片的牌位和插立在他背后的一根十字架,架上有被钉死的耶稣塑像,周边摆放着数十盆绿草和鲜花,总占地约四平方米。
叶利钦总统的临时墓地
叶利钦的葬身之地看来不好寻找。他是俄罗斯首位总统,是原苏联共产主义制度的叛逆者。他不会葬在列宁墓的周围,因为那里有斯大林、勃列日涅夫这些他不喜欢的人;他也不很情愿与新圣女公墓里的人物为伍;这些人虽然有些名气,但难与他这位开国元勋相匹配。因此,他很尴尬,难寻葬身之处,但早晚总得葬身,那就苟且偷安于此吧。
进入名人墓区,我们看到许多我们年轻时就很熟悉的人物:作家果戈里、契诃夫、法捷耶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芭蕾舞表演艺术家乌兰纳娃以及著名的政治领导人赫鲁晓夫、米高扬、葛罗米柯等。几乎每一块墓碑都是一件雕塑艺术品。
黑白分明的赫鲁晓夫墓碑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赫鲁晓夫,他的墓碑由黑白各三块大理石互相交叉构成,他的石雕像镶在黑白交叉结构之间。这是否寓意他是一位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功过各半的、有争议的人物呢?女英雄卓娅的墓碑形象感人至深:她双手被紧缚在背后,衣衫破碎,挺着裸露的胸膛,双腿微曲,头高高地向后昂起,表现出死者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她的弟弟舒拉的墓碑在她的对面,姐弟俩相距约2米。
卓娅墓碑形象感人
另一位大家感兴趣的人物是王明,他的墓碑是一尊半身黑色石雕像。他身穿中山装,两眼直视前方。王明原名陈绍禹,1925年加入中共后,即去苏联留学。1929年25岁的王明回国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发表《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的论文,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失败后于1931年去苏联任中共驻第三国际的代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国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他虽然自诩为斯大林的学生,但在国内屡犯错误,屡受批判。1956年以治病为名再次去苏联后,再也没有回国。他大概已加入苏联国籍或有苏联“绿卡”,死后葬在此处。
来新圣女公墓瞻仰、吊唁或参观的除我们30多人外,当地俄罗斯人或其他国外游客也有一些。经打听,他们都无购票这一说,显然这又是我们的导游精心设计的捞外块的花招。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
在莫斯科游览一整天后,当晚我们乘火车去圣彼得堡。
旅行社当初承诺的火车标准是软卧包厢,上车后发现实际安排的是硬卧,而且俄罗斯火车上的设备落后,服务质量太差,大约相当于我国70年代的水准。
首先卧铺的长度不够,1.7米以上身高的人躺下后,脚就得伸出铺外,大概高个子的俄罗斯人平时都是蜷曲着双腿睡觉的。
其次,车上供水设备落后,烧水的锅炉既不是电炉也不是燃气炉,而是几十年前的烧煤锅炉。开水供应量不足时,乘务员实行用水管制;乘客只允许用茶杯打水,不准用暖瓶或保温杯;如果没有茶杯,可向乘务员购买一杯咖啡,然后用那装咖啡的纸杯打水。
第三,乘务员像官老爷。车厢内有一位男乘务员,大约30岁,一身制服。他始终坐在车厢办公室里,从不出来搞卫生或帮助乘客整理行李、维持秩序。卧铺床上没有床单、被罩和枕巾,乘客须自己到办公室凭车票向这位乘务员领取;火车到终点站乘客下车前还必须把用过的这些东西折叠整理好归还给这位乘务员。
私下我们说,俄罗斯火车上的乘务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可能就不是服务而是管理,是当官做老爷。这样的工作,我们不知道俄文怎么说,从他们实际所做的工作看,我们该叫他们乘务官或乘务官员可能更确切。几十年前我们常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今天我看只要把“苏联”两个字换成“俄罗斯”,这句话用在城市地铁建设上还是很合适的,但在俄罗斯的铁路客运服务方面我们实在不敢恭维;在这方面,俄罗斯的今天却停滞在我们的昨天。
莫斯科发达的地铁系统
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大约相当于北京到沈阳的距离。火车行驶了一夜,第二天凌晨到达圣彼得堡。按计划,我们将在这里待三天左右的时间。
在圣彼得堡,负责景点讲解的导游换成了一位俄罗斯女青年。她用一口不甚流畅的京腔汉语自我介绍说,自己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两年。总的来说,虽然听起来有时有点别扭,她基本还能就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至于介绍景点,实在是大失水准,讲的都是些道听途说、鸡毛蒜皮、哗众取宠、登不上正经历史文化大雅之堂的东西。亏得她还是俄罗斯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简直一窍不通,真远不如我们这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的郝姓导游,他介绍的内容虽然也不很深入,但基本还比较靠谱和可信。但俄罗斯旅游局有规定,重要景点不得由外国导游讲解,解说员必须是俄罗斯人。
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的东岸、涅瓦河的河口,是一座景色秀丽的文化名城,一座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城市。
圣彼得堡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25公里,面积607平方公里,人口540万,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河流纵横,河面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整个城市由42个岛屿组成,由300多座桥梁连接,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北方威尼斯——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有300多年的历史。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三角洲建立了彼得保罗要塞,后经扩建,称为圣彼得堡,为帝俄时代的通海门户。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至此城。在以后200多年中,它一直是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该市三易其名,最初沙皇彼得大帝命名为圣彼得堡,1914年至1924年期间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去世后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叶利软执政后恢复其圣彼得堡的名称。
圣彼得堡地处北纬60度,仲夏时节日照时间长近20小时,这就是每年持续一个月的“白夜”现象。圣彼得堡风景秀丽,有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1000多个,包括540多座宫殿、教堂、庭院和其他大型建筑物、30多座纪念碑、130多处艺术园林以及大量有名的桥梁和塑像等。俄罗斯有这样一则谚语:“阅读七遍描述圣彼得堡的文字,不如亲眼看一看这座城市”。还有一种说法:“没有到达圣彼得堡,就不算真正去过俄罗斯。”
圣伊萨大教堂
我们在圣彼得堡第一天的旅游安排是四个景点:圣伊萨大教堂、皇村、斯莫尔尼宫和彼得保罗要塞。
圣伊萨大教堂按俄语音译为伊萨基耶夫斯基大教堂,高102米、长112米和宽100米,可容纳1.2万人,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四大教堂。该教堂1818年开工,1858年完工,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教堂四周上方装饰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雕像,他们分别代表信念、睿智、力量和平等。建筑师故意将这些人物雕塑得与沙皇的妻女外貌相似。
圣伊萨大教堂
教堂周围用16根巨大石柱支撑山墙,每根石柱重120吨。覆盖在教堂上的圆顶结构,形态极为壮观。教堂外墙用灰色大理石贴面,内部装饰用掉黄金410公斤,仅其穹顶外部镀金就用去黄金100公斤。教堂建成100多年以来从未再镀金,但它至今依然光彩夺目。尽管如此,我们在外墙光洁的花岗岩石柱上看到弹痕累累,那是二战中的产物,苏联政府没有进行修补,目的是让后人不要忘记过去。
教堂附设博物馆,我们参观完博物馆后登上教堂顶部,远眺圣彼得堡市的美景。教堂旁是伊萨广场。广场和教堂的名称来自于圣徒伊萨之名。广场南边是一条不很宽阔的河流,河中水草繁茂,岸边杂草丛生,水中似有小鱼游动。我问俄罗斯青年女导游:“这也是涅瓦河?”她没有把握,说:“大概是它的支流”。“有名字吗?”我又问。她摇摇头。“我给它取个名,也叫伊萨河吧”我说。她表示同意。
耶稣的圣徒很多,俄国人为什么选择伊萨命名他们的大教堂和广场呢?原来圣徒伊萨逝世纪念日和彼得大帝诞生纪念日是同一个日子,即5月20日。由此,俄国人大概认为他们的君主与这位圣徒有缘。至今每年5月20日仍是俄罗斯人的重要纪念日。
皇 村
看完圣伊萨大教堂后,我们的旅游大巴向圣彼得堡南郊驶去,大约30分钟后到达25公里外的皇村。
皇村是沙皇村的简称。它是因为1708年沙皇彼得大帝为其妻叶卡捷琳娜一世在那里建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而得名。1811年12岁的普希金开始在皇村读中学,六年时间的学习和生活,皇村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1831年普希金携爱妻在此居住、作诗;多篇著名的田园牧歌出自此时此地。普希金在决斗中不幸逝世后,后人将他居住过的别墅改建成普希金博物馆,并建造了表现沉思状况的普希金著名雕塑像。100年后的1937年,苏联政府为纪念普希金在此度过的那难忘的日日夜夜,将皇村改名为普希金村或译普希金城,英语译为Pushkin Palace(普希金宫),但俄罗斯人仍习惯称之为皇村。
说是叫村,其实是一个大公园,可分为三部分:花园、湖水和宫殿。花园里有绿树、草坪、喷泉、流水、路径和用花草拼成的多种装饰图案。湖水很大,面积大约相当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三分之一。湖的周边有亭台、水榭、假山、雕塑和纪念碑等。但皇村最精彩的部分还是那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皇村是个大花园
据介绍,这座宫殿1708年初建时为两层木质结构。1743年至1751年经过八年重建,改成石材建筑。在正殿外,增加宫廷教堂和行政官员办公的厢房。宫殿顶部加盖洋葱头状的圆形屋顶,墙面镶嵌装饰性雕像。在宫内金光灿烂的大厅一间接着一间,形成一条“金色的走廊”。各个房间根据柱子的颜色,分别命名为红柱厅、绿柱厅和黄柱厅等。相当于金銮殿的接待大厅宏伟壮观,展现出那个时代沙俄帝国雄厚的实力和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威。
许多厅中有一个叫“琥珀厅”,厅内用琥珀装修。这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是普鲁土国王威廉一世作为礼品送给彼得大帝的,但在二战中被德军掠劫一空。现在的琥珀厅虽然保持了原貌,但装饰用的琥珀已非原物了。继叶卡捷琳娜一世之后,她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力山大一世以及尼古拉二世均将此处作为他们最喜爱的郊外行宫。
皇村里的叶卡捷琳娜宫殿
遗憾的是我们在皇村的这两个多小时内,这座宫殿没有开放。为什么没能开放,导游未作解释。我们觉得进入皇村大公园而未能进入公园里的大宫殿,这犹如游客到了十三陵而没有进地下宫殿参观一样,令人不解,使人沮丧。回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同学说,皇村里的叶卡捷琳娜宫殿早就不对外开放了,现在那里是俄罗斯官方接待外国重要宾客的地方。2003年5月31日那时的普京总统曾在那里举办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的盛大庆典,期间接待了四十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呢。
斯莫尔尼宫
下午参观斯莫尔尼宫。斯莫尔尼宫(Smolny)对我们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它曾多次出现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等苏联电影中;它象征着革命、象征着布尔什维克、象征着红色的苏维埃政权。
但当这座建筑物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感到世殊事异。我们脑海里原有的那个充满斗争精神的斯莫尔尼宫已经不复存了。现在看到的是一座色彩柔和、典雅别致的三层楼房。它正面长220米,两翼伸出约40米,形成一个半开放的庭院。庭院中央有一尊举着右手的列宁全身雕像;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唯一的一件重要革命文物。
斯莫尔尼宫
斯莫尔尼宫建于1806年至1808年,原为贵族女子学校;斯莫尔尼一词的原俄文意思是“沥青”,这里原为一家沥青加工厂。1917年十月革命武装起义期间,列宁把布尔什维克党革命军事指挥部设在斯莫尔尼宫。11月7日列宁在这里发表了对俄国公民的号召书,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直到1918年3月苏俄首都迁到莫斯科前,这里一直是苏俄政权的中心,是列宁的工作和居住地。
现在这座大楼成为圣彼得堡市政府某部门的办公楼,不对外开放。斯莫尔尼宫外还有一个花园广场,广场上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半身雕像。这是我们在俄罗斯七天游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这个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看到马、恩、列三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雕像。
彼得保罗要塞
离开斯莫尔尼宫后,我们开始游览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位于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市内著名的古要塞。
1703年彼得大帝亲自选址在涅瓦河兔子岛这个易于防守的地方建筑要塞,作为同北方敌人瑞典作战的前哨阵地。后来几经扩建,建成一座六棱体的古堡。古堡墙高12米,厚2.4米至4米,沿河面长700米。要塞内有教堂、钟楼、船屋、造币厂、兵工厂、炮楼、纪念碑等建筑物。其中最突出的是圣彼得堡大教堂,它与要塞同时始建于1703年,原为木质结构,1712年改为石砌,历时21年才建成。
彼得保罗要塞
教堂上屹立着一座高大的尖顶钟楼,直到20世纪中期,这座122米高的尖顶钟楼仍是全市最高的建筑物。教堂内有从彼得大帝到亚力山大三世历代俄国沙皇的陵墓,许多大公也附葬于此。1998年7月17日俄罗斯新政府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的遗骸也移葬于此。
要塞内有六座棱形大碉堡,三座面对涅瓦河,另三座面对海峡,碉堡内共装置3000门大炮。从18世纪起,每天中午12时,堡内有一门大炮发射一枚空爆弹,向全城居民报时,这一习俗流传至今。自从18世纪中期要塞失去其军事意义后,它被改造成国家监狱。在它宽厚的墙壁里筑有阴暗潮湿的单人囚室,拉吉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等人都曾在此关押。1887年列宁的哥哥亚·乌里扬诺夫因试图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关在要塞中,不久被杀害,当时年仅21岁。十月革命前夕,要塞起义军司令部按照列宁的指示,在棱堡的旗杆上悬挂一盏明灯,以此为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始炮轰冬宫,从而掀起俄国工人、士兵武装起义的高潮。
8月4日是我们来到圣波得堡的第二天。按导游的安排,今天参观和游览滴血大教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冬宫博物馆。
滴血教堂
滴血教堂也译喋血教堂和复活教堂,位于市内涅夫斯基大道的运河边。教堂高81米,体积不算很大,但轮廓奇特,装饰华丽,与附近其他建筑物的风格截然不同。
滴血教堂建于1883年至1907年,它是为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而建。这位沙皇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农奴解放者”,在位26年期间据说对俄国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贡献多多,但1881年3月1日却被俄民意党激进分子刺杀身亡。因此,在案发地点兴建的这个教堂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滴血”或“喋血”这样的名称应该是与这场血腥的谋杀事件有关。
滴血教堂
教堂的建筑设计师叫巴尔兰德,他以莫斯科红场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为蓝本,模仿莫斯科雅拉斯拉夫斯基火车站的艺术风格,在教堂顶部安装了五个巨大的彩绘洋葱头结构,在外部墙面勾画了许多五光十色的图案。据说教堂内的墙面和窗玻璃用马赛克技术装饰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镶嵌画,非常好看。但那天我们没能进入教堂内,详情不甚了解。不过在我最近两次国外看到的众多教堂中,滴血教堂的外观,色彩最丰富、装璜最华丽、最能引人注目。在教堂外,有几对新婚青年和家人在那里拍照留影,我们也凑一份热闹,把这些满面春风的新人们摄入我们的相机。
新婚青年和家人在滴血教堂外拍照留影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浅灰色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涅瓦河边的一个亮丽的旅游景点。它现在是海军学校的军舰博物馆,免费供游人登舰参观。军舰长124米,宽约17米,舰前部有一门主炮,接着是控制台,中间耸立着三根粗大的烟筒,表明当年它有很强的推动力。
“阿芙乐尔”的意思是“黎明”或“曙光”。在罗马神话故事里,阿芙乐尔是司晨的女神,她在清晨唤醒人们起来,同时给人们带来曙光。该舰建造于1900年。1916年因在战争中受损被送往圣彼得堡船厂修理。十月革命期间,在布尔什维克党和船厂工人的影响下,舰上的水兵们提高了阶级觉悟,决心投入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遵照列宁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水兵们将军舰开到涅瓦河尼古拉耶夫桥附近。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尔号按照彼得保罗要塞上发出的信号,向冬宫发射了第一炮,揭开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所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指的就是这一炮。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前副校长在《炎黄春秋》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是列宁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这位副校长进一步说,列宁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胜利的思想,提出了在落后的东方国家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主义是布朗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布朗主义的要义是坚信:不管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只凭革命暴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他还说:“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承认1848年的错误以后,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这个正统叫做民主社会主义。”
这位副校长的高论是对是错,我们这些只知马列主义皮毛的人无能力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阿芙乐尔号的那一声炮响确实影响了俄国,影响了中国。
新婚夫妇在阿芙乐尔号舰上留念
苏联卫国战争中,法西斯德国进攻列宁格勒时,阿芙乐尔号舰上的九门大炮被拆下部署到列宁格勒城的周边,组成“特别炮兵连”参与城市的保卫战。留在舰上的水兵们用剩下的一门主炮积极作战。后因战况危急,阿芙乐尔号军舰被迫自沉于港湾中。战后打涝出水,经过修复,于1948年作为军舰博物馆固定在涅瓦河边供人参观。
我们除了在军舰甲板上拍照留念外,还进入舱内参观500余件与该舰光荣历史有关的物品和文字材料。舰上有一位身材不高的俄罗斯老头儿,长相酷似列宁。他主动向游客招手,很乐意与游客合影留念,但必须先付给他100卢布。我估计他一天与游客合影十几次,挣1000多卢布应该是十拿九稳、不成问题的。这确实是不错的生财之道。但是一位肩负着领导俄国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重任的伟大政治家,一位夜以继日地研究如何快速埋葬世界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怎么可能为捞区区几张卢布而下海去干类似于应召女郎那样强颜欢笑,陪人照相呢?这未免太离谱、太荒唐了!真实的列宁忙得很,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挣那点外块,也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做。
不久前,我在一本叫《特别关注》的杂志第92期上看到一篇介绍列宁和斯大林工资收入情况的文章,很有意思。文章说,1918年列宁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月薪为807卢布,其他人民委员(相当于政府部长)约为500卢布;斯大林1922年月薪645卢布,当时工人平均月工资约为10卢布。1947年斯大林月薪约10000卢布,其他政治局委员约8000卢布,一般工人平均约为480卢布。
冬宫博物馆
下午我们参观冬宫。冬宫始建于18世纪,是十分有名的沙皇宫殿。1917年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于宫内。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和士兵攻占冬宫。1922年苏维埃新政权将冬宫改为博物馆,取名叫爱尔米塔什,不过人们习惯仍称它为冬宫或冬宫博物馆。它现在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爱尔米塔什(Hermitage)的意思是“隐居之处”,它原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私人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这位女皇在位34年千方百计从世界各地收购或掠夺大量艺术品,多次扩建博物馆的规模。发展到今天,冬宫博物馆占有五座大楼,收藏从古到今文化艺术品270万件,包括绘画1.5万幅,雕塑1.2万件,线条画69万幅,币、奖章和纪念章100多万枚以及实用艺术品22.4万件。
冬宫博物馆
冬宫到底有多大?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期间,革命群众冲进冬宫逮捕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人们上午九点开始对冬宫1000多个房间逐个搜查,经过五个小时到下午二点才在其中一个房间找到他。
270万件艺术品是个什么概念呢?一位游客如果在每件展品前停留一分钟,每天按八小时计算,那么看完全部展品需要11年!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别说11年,在某个景点呆11天或11个小时都不可能。我们在冬宫总共只逗留了大约二个多小时。都看了什么呢?太多了,但几乎没有多少印象特别深刻的。
我们看到沙皇时代的一些精制的家具、吊灯、落地灯、镶有宝石的花瓶、镀金镀银的餐具,以及俄国和苏联时代的油画。在西欧馆,我们看到文艺复兴时代的油画、素描和雕塑,其中有达芬奇和拉斐尔的几件油画作品,米开朗琪罗的一件雕塑品。在东方艺术馆里有古埃及的石棺、木乃伊,有古巴比伦、希腊和土尔其的石雕、花瓶等,还有伊朗的银器。在远东馆里有泰国的雕塑,中国的甲骨文、敦煌壁画、丝绸刺绣制品、瓷器、珐琅、漆器、山水画和仕女图等。开放的展室共有350间,据说全部走一遍,行程长22公里。我们走了多少间展室?没有统计,大约不足其中的三分之一吧。
走出冬宫进入广场,回头再看冬宫的建筑,虽然各个部分的建造年代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完全相同,但总体看,彼此协调一致、和谐共存。冬宫广场宽阔浩大。为纪念战胜拿破仑入侵者,广场中央竖立高47.5米、直径4米、重600吨的亚历山大纪念柱。柱体用整块花岗岩石制成,没有任何支撑,全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纪念柱的顶端为手扶十字架、脚踩一条毒蛇的天使,这是战胜顽敌的象征。
亚历山大纪念柱竖立在冬宫广场
涅瓦大街
离开冬宫,导游领我们逛涅瓦大街。这是圣彼得堡最热闹、最繁华的一条商业和文化大街。街道两侧有书店、服装店、食品店、百货店和大型超市,有东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堂,有果戈里、柴可夫斯基等名人的故居。还有一家叫“沃尔夫”的甜食店,据说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就是从这家甜食店里喝完最后一杯咖啡后,直接奔赴决斗地点的。
我和旅游伙伴们花了大约40分钟逛游了一家大型百货商店,从楼下到楼上,各种货品的柜台数百个,商品种类数以千计,但我们一件东西也没有买,因为那里的东西几乎都能在国内买到,而且价格比那里便宜。导游推荐我们购买套娃、彩绘的木碗和木勺、军表、琥珀、紫金、孔雀石、伏特加、鱼子酱等俄罗斯特产。但我们没有兴趣,因为我们觉得买回去没有用处。
回到宾馆,吃过晚饭,上街遛达半个多小时,最后到一家小超市买了点巧克力、水果和饮料,一看时间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但天色依然明亮,仿佛太阳还没有落山。原来地处北纬60度的圣彼得堡,夏季白天格外长,夜间短得只有四、五个小时,这就是那里特有的所谓“白夜”现象。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48年写的小说《白夜》,讲的就是在圣彼得堡芬坦卡河畔,男女两位主人公四个难眠之“白夜”期间的心灵碰撞。
难眠的涅瓦大街之夜
8月5日星期日是我们在圣彼得堡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上午我们游览夏宫,下午乘船游涅瓦河,晚上离开圣彼得堡回莫斯科。
夏 宫
夏宫也叫彼得宫,位于芬兰湾边,距离圣彼得堡市区约30公里。夏宫为彼得大帝生前所建,后为历代沙皇的郊外别墅。夏宫占地800公顷,建筑豪华壮丽,有“俄罗斯凡尔赛宫”之称。
夏宫:俄罗斯的凡尔赛宫
夏宫分上花园和下花园两部分。上花园有一座三层楼的大宫殿,宫殿两翼有镀金的穹顶,殿内有庆典厅、宴会厅和皇族成员居室。大宫殿前是瀑布喷泉群。瀑布从左右两侧七层台阶奔流而下,哗哗作响、十分壮观。中间部分有37座大型金色雕像、29座浮雕、150座小雕像和64个喷泉。瀑布和喷泉水流入下面半圆形水池,水池中央有大力士掰开雄狮大嘴的雕像,雄狮口中喷出高达22米的水柱。这是夏宫里最大的喷水柱,它象征十八世纪初俄国对北方瑞典战争的胜利。喷泉和瀑布的水源出自不远的巴比贡山的泉水,经过花园工匠们巧妙的安排,变成瀑布和喷泉,最后汇入运河,直至芬兰湾。运河两岸安置32个大理石石杯,喷泉从杯中突突而起、飞溅而出,极为生动。
顾名思义,下花园在上花园的下方,前者平均低于后者18米。下花园从大宫殿向下呈扇形向芬兰湾展开,以运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共占地102公顷,内有喷泉150个,各种喷柱2000多个。喷泉造型多种多样,有金字塔喷泉、太阳喷泉、橡树喷泉、伞状喷泉、亚当喷泉、夏娃喷泉和罗马喷泉等。有的喷泉可能暗藏机关,当游客不慎踩上某块石头时,水柱突然喷出,游客猝不及防,全身被淋湿。
宫殿前的喷泉群
下花园内还有一处梯级瀑布特别吸引我们来自中国的游客。梯级的台阶由黑白双色大理石砌成。水流的两侧排列着若干个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雕像。但在水的源头处竟出现三条石雕的中国龙!这样的设计和安排想要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比俄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说明中国对俄国的发展有过巨大的贡献?还是提醒俄罗斯人中国龙对俄国熊可能具有威胁?总之,我看不明白。我想说的是三条石头龙的雕刻水平有点差劲,不是专业水准,大概出自不懂中国文化、技艺笨拙的俄国石匠之手。三条龙的形态呆板、老态龙钟、没有活力、缺乏生机,而且三条龙放在一起不合情理。难道是鼓励它们搞三角关系?我看两条龙足矣!“二龙戏珠”才是中国的传统。
夏宫每年5月至11月对外开放,我们来到夏宫的这一天正逢其时。那一天是星期天,又是圣彼得堡庆祝海军节的日子。人们喜气洋洋,一片欢乐景象;受他们的感染,我们这一天也特别兴奋,大家拍了很多照片,不仅拍自己,也拍别人;拍威武的俄罗斯海军战士,拍他们活泼的儿童和迷人的姑娘。
夏宫规模宏大,景物丰富。我们在两大花园内游览了大约三个小时。我觉得夏宫应该是圣彼得堡最精彩的园林景点。它在圣彼得堡的地位大概相当于颐和园在北京的地位。可是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景点,旅行社在报价单中曾企图将其改为自费项目。多亏我们这批游客中有二位明白人据理力争,最后才又重新列入计划内的必游景点。试想游西安如果不包括参观兵马俑那还叫西安游吗?
涅瓦河
下午我们到涅瓦河边,在冬宫附近的一个码头,乘上一条为我们旅游团专开的游船。这条船有上下两层,上层供观景拍照,下层设休息室和活动室,在那里有食品饮料供应并可观赏歌舞表演。
迷人的涅瓦河
我们先到船的上层从另一个角度观看沿河两岸移动着的景物:豪华壮丽的冬宫,彼得堡罗要塞内有金色尖塔的教堂,红色柱子上的灯塔,灰兰色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用艺术雕刻装饰的海军部大厦,以及横跨在河上的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大桥。大桥中有一部分是吊桥,据说在每天凌晨2点到5点时吊桥打开,让大船通过。我们的游船航行约半小时后,河面变宽。导游介绍说,这里已是波罗的海的入海口。此时水面上不时有运动快艇、喷气船和汽垫船往来行驶。它们是向游人表演,还是执行运输任务?我们不得而知。
几分钟后游船开始返航,这时导游把我们叫进船舱,里面有几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伏特加、香槟、香蕉、橘子、鱼子酱、面包和矿泉水等。大家边品尝水果、饮料和食品,边观看俄罗斯歌舞演员的表演。他们之中有一、二位会用汉语说几句简单的问候语,也知道来自中国的老年人多数都有点“苏联情怀”,因此他们唱的都是些老得掉牙的苏联时代的歌曲,例如《红梅花儿开》、《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他们跳的舞也是传统的俄罗斯或乌克兰民间舞。节目的水平虽然一般,但气氛相当热烈。在表演中,演员们常常拉我们游客参与他们的歌舞;我们有好几位同胞也很配合,大大方方地上台,与之共舞,与之同歌。其中还有位游客穿上演出服,头戴他们提供的大沿帽,手舞足蹈,蹦跳得虽然不很专业,但节奏感极佳。
俄罗斯歌舞演员在表演
演出结束时,游客们纷纷解囊,向演员端来的盘子里奉献数额不等的小费。
联欢会开得很成功,虽然花了钱,大家心里很高兴。只是有件事我至今没弄明白:俄罗斯演员要求我们游客与他们合唱的歌曲中有一首竟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语录歌。这支文革老歌对中国老年人来说记忆犹新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但俄罗斯的现代青年居然也会唱,那么他们是跟谁学的呢?那么多优秀的中国歌曲,老的也有,新的也有,为什么要学这么革命的一首歌呢?
游完涅瓦河后,我们被引导去一家叫“诺思威”(Northway)的外汇商店购物。在此商店购物的几乎全是外国游客;所供应的商品有俄罗斯制造的,但更多的是其他欧洲国家的舶来品。这家商店只认欧元或美元,不过我们中国游客不用担心,无论中国导游还是俄罗斯导游,他们都乐意为大家排忧解难;你给他(她)人民币,他(她)立即帮你换成美元;至于汇率游客当然要吃点亏,但为图方便,游客也不太计较了。由于这是在圣彼得堡的最后一次购物机会,虽然价格有点贵,大家还是多多少少买了些纪念品,实现导游、商家和游客皆大欢喜。
圣彼得堡的三天游览活动结束了。收获如何?有何观感?一位有经验的游客说,如果在圣彼得堡旅游两天,你会觉得自己知道了很多;如果在这里呆上两周,你会觉得自己知道得不多;如果你住上两年,你会发现原来你对圣彼得堡什么也不知道。
涅瓦河与芬兰湾的会合处
我们游览的时间是三天,基本上属于第一种情况。没有来圣彼得堡前,我们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三天游览后,我们从无到有,看到了很多东西,虽然看得很粗糙、很肤浅,但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美丽的城市的印象,却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至少这一辈子大概是忘记不掉的。
克里姆林宫
经过又一夜难熬的火车旅行,4月6日凌晨回到莫斯科。在一家中餐馆吃完早饭,又坐等了约一个小时后,开始克里姆林宫的参观活动。
不知什么原因造成的,在我几十年的想像中,克里姆林宫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宫殿。带着这样的想像,从进入克宫大门的第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寻找那座宫殿,找呀找,找了将近三个小时,直到最后又走出克宫大门也没有找到我想像的那个宫殿。
克宫原来不单纯地是一个大宫殿,它是一座城堡,或者形象地说,它是一处很大很大的院落,只是这个院落的围墙又高又大又长而已。这个“大院落”里有的是一群建筑物与建筑设施,包括办公大厦、会议大厅、高级住宅、教堂、钟楼、花园和广场等。“克里姆林”在俄语里是“卫城”的意思,它初建于12世纪,原为木质结构的城堡,15世纪改用红砖作为城墙的主要建筑材料。现宫墙总长2.2公里,高5米至19米不等,厚度约3.5米至6.5米,整体布局呈不等边三角形。
克里姆林宫是一处大院落
宫墙有四座宫门,有19个塔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塔楼高67.3米,楼上有自鸣钟,人们常说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即来源于此。
我们从这个钟楼下的大门进入克宫,首先看到的是会议大厦。这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建筑,据说其中的会议大厅有6000个座位,内部装饰豪华气派,除供召开重要大型会议外,也是高层次、高水平演出活动的场所。再向前走,我们看到的是陈列在路边的炮王和钟王。炮王者,炮中之王也。
据介绍,此炮建于1586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重60吨,炮口直径0.92米。旁边展出的四颗炮弹,每颗重2吨。炮架上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和沙皇费多尔的肖像。由于太重、体积过分庞大,此炮铸造完后,从未使用过,做了几百年的摆设。
炮王与它的炮弹
那座钟,就重量而言,被推举为钟王倒也当之无愧。它铸成于1735年,重202吨,高 6.14米,直径6.6米,钟上铸有沙皇阿列克谢和皇后安娜的肖像。但像那位炮王一样,这位钟王也相当华而不实、徒有虚名。钟王铸成后第一次撞击时就出现裂痕。俗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提供给和尚的是个经不起撞击的劣质钟,那有再大本事的和尚此时也无能为力了。
比较起来,早于俄罗斯钟王300多年(1424年)铸成的、现存北京大钟寺里的永乐大钟,虽然重量仅为钟王的四分之一(46.5吨),但580多年来作为钟应有的功能表现极佳,至今“击之声闻十数里”。依我看,这样的钟才是真正的钟王。
继续前进,到达克宫内的教堂广场。这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那里有白色五个楼顶的圣母升天堂,这是历代大公和沙皇举行加冕典礼的地方。广场右边有极喜教堂,虽然规模不大,却很有魅力,是皇宫家族的礼拜堂,也是皇族年轻人举行婚礼的地方。对面是天使教堂,是君王们最终安息的陵寝。
克里姆林宫原为莫斯科大公国的王宫。十月革命后成为苏联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现在俄罗斯联邦政府机关设于此。那屋顶上飘扬着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的地方就是现任俄罗斯总统的办公大楼,只可惜不容许游客参观。
克里姆林宫名义上对游客开放,实际有许多限制措施。首先,在克宫参观游览中不允许外国导游自己讲解,必须请俄方指派的俄罗斯人当解说员,然而他们派给我们的那位中年女士却只会俄语,不会英语,更不会汉语。因此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虽然俄罗斯解说员讲得很认真、细致,但我们的导游只是频频点头“达”呀“达”地表示同意,却没有翻译出几句话来;导游给我们讲的依然他自己的那一套对莫斯科、对俄罗斯的观点和看法。
宫墙外的无名烈士墓
其次,通过卖票,克宫城门打开了,但里面的办公楼、会议厅、教堂以及据说还有兵器陈列馆、钻石馆、历代沙皇珍贵物品陈列馆都大门紧闭。不仅如此,大院内的各个关键位置,布有岗哨。游客只能按规定的路线和区城活动,如有违规,轻者警官吹口哨警告,重者对游客处罚。有一种“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劲头。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我心里嘀咕,早知克宫里面是这个样子,早知在里面参观受这么多限制,当初还不如在宫墙外仔细看看,那里有亚历山大花园,有无名烈士墓,墓碑上有长明自燃灯,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有礼仪军官的换岗仪式。无名烈士墓上刻有一句俄语,导游说它的意思是:“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长眠于此的都是二战中的牺牲者。
莫斯科大学
午饭后我们去莫斯科国际机场准备回国,途中顺道参观莫斯科大学。莫大位于莫斯科西南部的麻雀山,苏联时期一度改称为列宁山。麻雀山上有观景台,正面对着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另一面俯视着莫斯科市区。
莫斯科大学建于1755年1月12日,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的主体建筑有39层,高240米,加上附近的学生宿舍共有5755房间。莫大有18个系,5个研究所,360个实验室,4个天文台,3个博物馆和11个科学研究站。有4000多位教授和同样数量的其他教师与科研人员。有25000名大学生和10000多名研究生与进修生,其中外国留学生有3500名。我们没能进入校园内,不过仅从校外看,我们感到它是我们在莫斯科见到的最宏伟的建筑物。与其说它是一所大学,在我看来它更像一座高大的宫殿。即使不计算莫大所在地麻雀山的高度,单算其主楼的高度,就是克里姆林宫的最高点钟楼顶尖的3.5倍。
麻雀山上的莫斯科大学
莫斯科大学为中国一代人所熟悉,不仅因为五十年代我国派遣大量留学生在此读书,更因为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曾在这所大学的主楼大礼堂里对中国留学生发表了一段著名的讲话,其中两句经典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以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毛泽东的希望和要求没过几年很快实现。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专家撤出中国后,许多留苏或留东欧的学生归国成为各个部门的主力或骨干,有的后来还当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当然,也有一些留学人员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受到怀疑和批判,特别是在文革中有的人甚至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或者苏修特务,受到残酷的迫害。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俄罗斯观感
8月6日傍晚5时登上莫斯科到北京的飞机,经过大约七个小时的飞行,于北京时间8月7日早晨5点多钟抵达首都国际机场,结束了为期七天的俄罗斯之行。
七天历程,收获不少,感触良多。经过上个世纪末叶利钦时期的十年动荡,到本世纪初普京时期的八年整治,俄罗斯基本上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们在俄罗斯时感觉那里的社会基本稳定,多数人似乎开始过着小康或准小康的生活。
红旗、红星、镰刀加锤子等等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符号现在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沙皇时代的双头鹰国徽和白蓝红三色国旗以及许许多多其他沙皇时代的遗迹。当初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用铁和血的革命暴力从沙皇和俄国资产阶级政府手中夺得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体制,后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又以数百万人的饥饿和死亡为代价,强制消灭小农经济,实现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制度,坚持80年后,到了90年代竟然在很短的时间里相对平静地,而不是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要千万个人头落地的方式,实现了所有制为主的社会制度的变更。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社会的进步?我感到用过去上学期间学的政治与经济的理论知识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俄罗斯国旗与国徽
建筑物是游客了解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便捷窗口。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几十年到几百年前的老房子。虽然时间久远,但看上去不破旧,有的甚至像新盖的房屋,这是经常修缮和粉刷的缘故。导游说,莫斯科的居民住宅大致可分两类:一是斯大林时代的建筑,它的特点是粗大结实,里面的房间面积很大;另一类是赫鲁晓夫时代的产品,质量差一些,与我国八、九十年代普通居民住宅楼近似,但比我们文革期间或之前所盖的简易楼好得多。莫斯科的房价很贵,但高价房未能刺激房地产商开发建设的积极性,整个城市新盖房屋很少,很难见到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已建住房中超过十层以上的塔楼非常罕见,写字楼中象有玻璃墙面这样的现代建筑也很难见到。莫斯科的这些情况与我们国内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与我们的情况正好相反。有意思的是现在正在建设中的莫斯科最高、最现代化、规模最大的商用写字楼是由当年苏联老大哥的弟弟中国某石油天然气企业投资兴建的。
中国石油天然气企业在俄兴建的商务中心
圣彼得堡的主要街道上的房屋更古老一些,基本上都是沙皇时代的产物。住宅楼一般都是四、五层,很少有七、八层以上的高楼。我揣测可能跟几百年前没有电,人们还没有发明电梯有关。圣彼得堡的一些著名的皇宫、博物馆、教堂等建筑物都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为什么这些建筑物能经受数百年时间的考验后完好地保存下来?我看主要原因是这些建筑物使用的是石质材料,显然比砖木结构材料要经久耐用得多。与莫斯科一样,圣彼得堡现在也在开发一个大型建设项目,取名叫“波罗的海明珠”,它在芬兰湾边,是高级旅游度假村,它也是由原苏联的老兄弟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圣彼得堡的姐妹城市,上海某企业集团投资兴建的。
波罗的海明珠旅游度假村
关于城市建设方面,还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场所的人物塑像。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它们的人物塑像制作精致,形象生动,引人注目,给城市增添光彩。在我们看到的塑像中,彼得大帝所占比重最多,其他还有沙俄时代的如库图佐夫、普希金那样的将军或名人;苏联时代的名人保留了几位,如高尔基、捷尔任斯基、列宁、马克思、恩格斯、朱可夫等。遗憾的是未见到斯大林的塑像,我猜想他那么多塑像肯定是在赫鲁晓夫时期或叶利钦时期被拆毁的。彼得大帝塑像多的原因是俄罗斯人认为他有雄才大略,他实施西方化的政策,把17世纪落后的俄国打造成一个欧洲强国。
俄罗斯的人物塑像多半采用青铜材料,其次是石雕材料。塑像造型生动,个个有艺术特色。例如,彼得大帝有一个塑像是手执兵器,骑在马上,马的前蹄腾空,显得威武潇洒。俄罗斯艺术家们之所以这样造型无非是想表现他率领的俄国军队南征北战分别打败土尔其和瑞典军队,打开了通往黑海和波罗的海之路的丰功伟绩。相比之下,我国城市的人物塑像过于单一,几乎集中在毛泽东一个人身上。除了北京回龙观的李自成塑像和上海外滩的陈毅塑像外,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大型塑像少而又少。
彼得大帝雕塑像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其实很多,不应集中于毛泽东或孙中山一、二个人身上。至少,中国现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应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树立塑像。其他像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也应有他们的塑像。还有孔子、孟子之类的文化名人也可以塑像。最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只要对中华民族有重大贡献的似乎也可塑像。
在城市公共场合建造人物塑像要用好一点的材料,要讲究工程质量和艺术质量。我们现在城市里的许多塑像是用钢筋水泥材料制造的,形象单一,缺乏艺术感。这方面真应该好好学习俄罗斯或其他欧洲国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俄罗斯是个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世界石油和天燃气价格猛涨,俄罗斯经济上从中获益巨大;人们仿佛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获得较多的财富,过上较高质量的生活。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比我们早、比我们快,但他们的经济活力不如我们强。无论在莫斯科还是在圣彼得堡,我们很少见到建设工地,街上商店不多,服务业不发达,象在中国那样忙忙碌碌的小商小贩和农民工,在俄罗斯几乎见不到。他们自己不搞,也不欢迎外国个人或企业到他们那里去投资,去开店或办厂,特别不愿意让外国资本参与他们的自然资源的开发。总之,我感到俄罗斯的对外经济政策是相当封闭和保守的。我不知道,他们这样的搞法经济能快速发展吗?生产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能提高吗?
兴建中的莫斯科国际商业中心
在俄罗斯期间,令我们中国游客高兴是我们的人民币虽然在西欧与欧元比显得很不值钱,但在俄罗斯却成了宝贝,感觉价值倍增。为了在俄罗斯购物和消费,我们每人平均都拿出1000元人民币,向导游兑换卢布,按1比3的汇率,换得3000卢布。我们一有空就进居住地附近的小超市购买食品、水果、饮料和准备带回国的巧克力和其他纪念品。结果大多数人都花不完这3000卢布。反过来,1000元人民币在西欧那时只能兑换大约100欧元,而在西欧,买一点面包、牛奶、饼干、饮料、水果或巧克力,少则2欧元或3欧元,多则7欧元或8欧元。在欧洲上一次厕所都需要0.5欧元,相当于5元人民币!因此,在西欧购物时我们每个人都小心翼翼,显得很寒酸;但到了俄罗斯,我们忽然觉得自己是有钱人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西欧市场物价水平比较高;说明与西欧比,俄罗斯物价水平相对比较低;说明在人民币与欧元10比1的汇率中,人民币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说明人民币在我们自己国内市场上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那么中国市场的物价水平与俄罗斯市场比,又将如何呢?我无法精细计算。但单买一些巧克力、面包、水果、饮料花不掉3000卢布一点也不奇怪,同样在中国如果也只买这些东西,也用不了人民币1000元。我判断至少中国的物价水平不比俄罗斯高,因为那天我们从首都机场出发时,看到不少俄罗斯人大包小包从中国买了许多东西带回俄罗斯,而我们从俄罗斯回国前权衡了很久,也没有发现俄罗斯商店有哪样东西比中国的便宜很多,值得我们买了带回来的。
我们过去,特别是在斯大林时代,向苏联一边倒,全面学苏联,几乎是全盘照搬,全面苏联化。现在看来,有些地方学对了,例如实现国家工业化方面搞得比较快;有些地方学过了头,例如人家搞专政,搞肃反,我们不仅搞专政、搞肃反,还反右派,反右倾,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甚至农民养鸡养鸭种自留地也要反。
苏联到了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他们搞改革,倡导新思维,最后导致苏联解体。到了叶利钦时,共产党也解散了;他们搞“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搞西方模式的多党制、议会民主和经济上的私有化。
俄罗斯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总理普京
我们在文革结束后,也搞改革。我们不学苏联,也不学俄罗斯,我们搞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搞的初步结果是,经济上搞得比前苏联和现俄罗斯都快,有些地方,如市场繁荣方面、外汇储备方面,搞得比他们好。但俄罗斯人口少,地域大,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保护得好,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他们在航空航天、核能等高科技方面,比我们的先进,值得我们学习;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他们也有深厚的底蕴,有些方面值得借鉴。
那么,俄罗斯的今天是不是我们的明天?我看至少在经济上不是。他们发展速度较慢,体制不太灵活,效率比较低。在政治上他们是不是我们的明天?我看也很难。他们现在的那套政治体制看上去很美,但在中国,人口这么多,民族那么复杂,又有专制集权的历史传统,如果我们没有取得普遍共识前,贸然学他们的政改办法,社会可能要出乱子,国家可能会分裂,说不定还会出现比文革还严重的全面内战,甚至出现全国性的贫富仇杀、阶级仇杀和民族仇杀;那样的话,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将付之东流,历史将又要倒退40年,70年,甚至100年。这样的特大风险谁也承受不起。因此,咱们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比较稳妥。陕北姑娘扭秧歌,进两步后退一步。这个办法搞政改,速度可能慢,但平稳,不会摔大跟头。当然,我们的政治改革到底怎么搞,最后前途如何?在下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能象民间那句俗话所说的那样: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完)
蔡 勇2008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