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献记载,在苏州东山碧螺峰西坡有一座灵源寺,始建于梁代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建寺初,大殿前种有罗汉松、柏、榉等树木。这样算来,这灵源寺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那些罗汉松等树木如果还在,至少也有一千五百年以上高龄了。但前些年我到东山周围和山上走过多次,到过雕花楼、紫金庵、杨湾、明善堂、轩辕宫、陆巷古村、席家花园、雨花胜境、莫厘峰、慈云庵等名胜古迹和古村古刹,却未曾到过灵源寺。据说灵源寺已在“文革”中被毁掉了。
近来,听说有关部门已在复建灵源寺,并得知有一棵古老的罗汉松还活着,便决计要去看看。现在不少地方都在已毁古刹的原址上重建寺院,有的虽然投资巨大,建得金碧辉煌,但只是衔用了古刹原有的名字,其面貌却全然没有旧时的影子了,我觉得,那是没有多大文物价值的;而那些已有千百年高龄的古树如果还活着,则是弥足珍贵的活文物了。
为寻觅活文物古罗汉松,昨天一早,我便到了东山。在东山公交车站等候627路车时,遇到了也从苏州市区到东山游览的四位(三男一女)退休老人。攀谈中,他们得知我的游向后,决定要跟我走,说是原来打算去雕花楼、紫金庵的,这几处以前都去过,这次只是重游,而灵源寺尚未去过,也要去看看。于是,我们一行五人乘车经杨湾、明善堂、轩辕宫,在灵源寺站下了车。下车后,沿着一条通向碧螺峰西坡的小路径直往里走,其间向当地老乡打听了两次,经过也称作鸡笼山的怪石嶙峋的北坡后,终于在一片豁然开朗的山坡地上,见到了已初步复建的灵源寺。复建的规模不小,现已造好了几座佛殿,大雄宝殿尚未建造。我走过佛殿,进入山麓一片草坪,见远处有一棵凌空高耸的大树,走近一看,正是一棵古老的罗汉松,虽然树冠有些苍疏,称不上浓阴密盖,但那盘龙状的虬干曲枝,无可非议地说明了它的古老。我招呼同游的四位老人前来观赏。他们走近一看,无不惊喜有加。树干粗壮,四人合抱,还不能围拢。这等古老的罗汉松,比已经闻名遐迩的木渎古松园里那棵五百多年树龄的罗汉松无疑要古老得多,堪称省内第一、国内罕见。看来,此树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吴中区农林局在树干上挂了标明有“树龄1500年、保护级别一级”等字的牌子,并在周围设置了避雷针。
据资料记载,罗汉松原是在大雄宝殿前的,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罗汉松后面的一片草坪,就是大雄宝殿的原址了。草坪的西南侧有一口古井尚在;古井东边的一片巉岩下有一个池塘,盛满了从山间渗出的泉水,古称“灵泉”。“灵源寺”之名也许因此而得。在大雄宝殿原址的后面,还挺立着一棵树龄已达350年的栗子树。据正在建造寺院围墙的当地老乡说,原先这里还有不少古老的松、柏、榉、香樟等,有的也是四五个人也合围不了的,可惜都在“文革”中被锯掉了。
接着,我们沿一条小路登上了寺后的山峰。峰顶有一座古朴简洁的亭子,翼然敞豁,名为“碧螺亭”。亭边灌木丛中,有块黄石露出一角。我拨开灌木的枝叶一看,见石上刻有“碧螺峰”三字,涂漆已剥落,落款已难辨。同去的几位老人高兴地说:哦!这里原来就是碧螺峰。碧螺峰是名茶“碧螺春“的发源地呀,今天真是不虚此行!
当我们沿一条古老的山路走向碧螺峰东坡,经槎湾村返回东山镇时,见峰顶和山坡上遍植茶树,山麓茂密的枇杷、杨梅树下,也间种着许多茶树。已采制过碧螺春茶的村民们,现在正在忙碌地采摘白玉枇杷。
已有一千五百年树龄的罗汉松
三百五十年的栗子树
碧螺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