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状物,植物花卉,桃花,春天,大林寺
【名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出处】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注】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说明】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却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展示了作者的惊讶和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山寺桃花始盛开 描写桃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http://img.aihuau.com/images/e/76544/4622060410463167084515.jpg)
【赏析】
这首小诗看似平平淡淡,没有漂亮的字眼,也没有奇警的句子,但却极富情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作者意外遇到春色。“人间”是相对于大林寺而言的,即山下。山下四月的时候,春事已经结束,正是初夏的时候,作者眼看着春色残败,心中正充满了惜春情愫,不料想在大林寺又遇到了晚来的春天。那一树树桃花开得粉嫩而耀眼,竟然还有未开的花蕾。本以为春天已经离开了人间,没想到她转到了这里。“芳菲尽”与“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表明了作者情感上的转变,即由惜春之悲转为欣喜惊异。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意味着这一奇遇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仙境梦幻的世界。
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现象是山地气候影响下的结果,即受了气温垂直变化的影响。但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他才如此惊叹,“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他的笔下,春天像是长了翅膀似的,它从人间飞向了高山,使山水的桃花盛开。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责任编辑:夏素筝)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