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这个词,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并不确切。我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病人把各种各样的胸痛误认为是心绞痛;反之,也有人甚至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还不知道那种感觉就是心绞痛。那么,心绞痛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有哪些特点呢?现在从几个方面,扼要介绍一下。
一、心绞痛的发病诱因
典型的心绞痛通常为突然发生,发作前并没有什么预兆。发作过后和间歇期间,病人也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心绞痛发作多数存在某种诱发原因,如体力劳累、情绪激动、饱餐、气候突变、顶风走路等。由于主要是由劳累过度引起,所以又叫劳累性心绞痛或负荷性心绞痛,即由于任何原因使心脏的负荷过重,引起心肌需氧量增多而相对供血不足造成的。这种心绞痛在没有前述诱因时病情稳定,没有症状,所以又叫稳定型心绞痛。但也有发病诱因不明显、安静时也发作的,那就是不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有可能向心肌梗死发展,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它。
二、心绞痛的疼痛部位
心绞痛的部位最常见的是在胸部正中,即胸骨上中部的深处,不一定在心前区。当然,疼痛部位也可能在整个左胸背部的任何地方,通常向左上臂内侧、颈部及下颌的左侧、左肩胛下放射;也可能在上中腹部或双肩,有的甚至仅局限于这些放射部位。因此,有人会将心绞痛误认为是胃痛、肩背痛、上肢肌肉关节痛或者牙痛。当然,也不能“草木皆兵”,把这些部位的疼痛都认为是心绞痛。
三、心绞痛的疼痛性质
一般来说,心绞痛并不是真正的痛,而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包括憋闷感、紧缩感、烧灼感、窒息感、重压感,有人形容像是快跑后气不够用的感觉。而穿刺样痛、刀割样痛、闪电样痛或抓瘙痒痛往往并不是心绞痛。心绞痛的程度不因深呼吸而加重或减轻,如果深吸气疼痛加重,应更多考虑胸膜炎或肋骨骨折;若长叹一口气症状减轻或消失,则往往是功能性疾病而不是心绞痛;有明显局部压痛点的大多也不是心绞痛。心绞痛时,按压疼痛的地方并没有压痛,只有一个模糊的不适范围。
四、心绞痛的疼痛历时
心绞痛发作时不适程度逐渐加重,安静休息后逐渐消失,一般加重时间比缓解时间长。发作历时较短,大多数仅3~5分钟,最大范围为半分钟到半小时,超过15分钟的并不多见。超过半小时的持续性痛者大多不是心绞痛,但要警惕心肌梗死或其他更严重的病变。那种持续几天而一般情况还比较正常的疼痛,大多数不是心绞痛。
五、心绞痛的疼痛规律
同一病人心绞痛每次发作的诱因、发作的频繁程度、疼痛的部位、轻重、性质、历时及对药物的疗效反应等都大致相同。如果突然有了明显的改变,包括安静情况下发病、发作次数比以往增多,难受程度比平常重,持续时间比平常长,用了平常有效的药不见好,等等,就应该警惕是否可能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心肌梗死。如果没有把握,最好到医院就诊。
六、心绞痛的治疗反应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在各种诱发因素的当时,而不是在其后。休息可使它明显减轻。治疗心绞痛最可靠的药物是以硝酸甘油为代表的硝酸酯类药物。它的特点是起效特别快,比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通常在半分钟或1~2分钟内症状即迅速缓解。有些患者对医生说用了某种药有效,但细问后才知道要半个多小时后症状才逐渐减轻,其实那并不是药物的效果,而是心绞痛自动缓解。如果硝酸酯类药物无效,就该考虑不是单纯的心绞痛,另有其他原因。当然,服用硝酸甘油有效也并不一定是心绞痛,因为该药对胃肠痉挛、胆绞痛等也有缓解效果。
胸闷胸痛是一种常见症状,病因可能有几十种,涉及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神经、肌肉、骨关节等,性质可能为炎症、外伤、肿瘤等多方面的疾病。仅以胸痛而言,皮肤上的带状疱疹、皮下的蜂窝组织炎。胸肌和肋骨病变、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心包炎及食道裂孔疝、胃食管反流、胃痉挛、胆绞痛、神经官能症等,都可引起类似的症状。最后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而剩下的三分之二中又包括一些更重要的病,其中需要紧急处理的有: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梗塞、自发性气胸等。
临床诊断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作为患者具备一点医学常识有助于初步判断,但如果症状较重,则必须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