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巴中市概况
2.1 地理位置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幅员面积12325平方公里。属盆四川盆周山区,东邻达川,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
2.2 历史溯源
认识巴文化,要了解“巴”名的起源。“巴”名的起源古今说法不一。古人至少有三种解释:一曰源于河流形状,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二曰出于动物形象,许慎《说文•巴部》:“巴,虫也,或曰象蛇”;三曰源于植物,《史记•张仪列传》:“苴、蜀相攻击”,“苴”音巴,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对于“巴”名起源,当今有的人对“巴”的起源说法有四:一是说蜀人谓平川为“坝”,巴、坝音近,居于平地而曰“巴”;二是说巴人称石头为巴,他们的祖先居石穴,因而名“巴”;三是说巴人崇尚白色,“巴”是白的意思;四是说因山势陡峻险要,走路要爬,爬就是“巴”。古往今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对“巴”的理解都自之有理,持之以故。但是物必有源,名必有因。比较而言,“巴”出自于动物更具说服力。许慎在《说文》中释“巴”为虫,而蛇在古代也被称为虫。我市现在境内许多地方仍叫蛇为长虫,今山东人亦
呼蛇为虫,可见巴、虫、蛇为同类。具体说,“巴”是“蛇王”,又叫蟒。体势盘曲,为象形字。我们不怀疑蟒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称巴人善猎射、勇猛强悍也就不足为奇了。《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日皋(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可以说先有象形巴为大蛇之名,而后才有斩杀这类大蛇、为民除害的人,而后才有姬姓之巴与风姓之巴的融合和巴族所居之域也,才有巴地、巴山、巴水等等名称出现,更才有巴豆、巴山豆、芭蕉……等不可胜数的带“巴”字植物名称出现。至于山、水形如“巴”字之说,更具可信。
2.3 建制经过
巴中的建制始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划宕渠之北,包括今巴州区、通江、南江、平昌及万源等县的巴河流域地区,置汉昌县(治今巴州区巴州镇)。和帝永元建安五年(200年)汉昌属益州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汉昌属益州巴西郡(治保宁,今阆中)。
宋太祖乾德四年至宋末(966年——1275年)的巴州属利州路(治今广元)兴元府(治今汉中),领化成、难江、恩阳、曾口、通江等5县。其间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巴州属剑南道。
元朝沿袭宋朝建置,仍置巴州领县,属广元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四川置省之始),巴州属四川省广元路。到了明朝,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巴州为巴县,属四川承宣布政司川北道(简称四川北道)
保宁府(治今阆中)。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复置巴州,领化成、通江、难江3县。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四川在成都称帝(1644年),国号大西,巴州全属大西。
从清朝初到民国元年(1648年——1912年),巴州仍属四川北道保宁府,不领县。
民国元年(1912年),巴州衙署改名巴州行政公署。民国2年(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隶属四川北道(治今阆中)。民国3年(1914年),改四川北道为嘉陵道(治今南充),巴中隶属嘉陵道。不久裁废道制,以府、州、厅、县直属省政。
建国后(1950年1月),四川省分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区和重庆市及西康省,均属西南局(治今重庆市)。巴中属川北行署(治今南充)达县专区(治今达州)管辖,一直延续到1993年上半年。其间1950年4月,川北行署批准成立巴中中心县委,作为达县地委的派出机构,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1953年3月巴中中心县委撤销,三县直属达县地委。1993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从达县地区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县一并撤县建市(县级),于当年10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建立巴中市(地级),于当年12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以市管区县,辖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2.4 自然条件
全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温特征是: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摄氏17.1度;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7.9毫米,但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各月降雨量分布也极不均匀;光照较好,多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462.1小时;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2.5 主要资源
全市森林面积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5%。北部山区3000多公顷“巴山水青杠”,为“世界稀有树种”。浩翰林海里栖息着黑熊、金钱豹、苏门羚、林麝、大鲵、阳鱼、山猫、竹鼬等20多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被中外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四个国家森林公园。系中国著名的“银耳之乡”、“南江黄羊之乡”、“核桃之乡”、“金银花之乡”。南江大叶茶被国家列为优质品种推广,“云顶茗兰”、“罗村茗眉”、“天岗云芽”等跻身国家名茶行列。全市矿产资源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46种,主要有大理石、花岗石、霞石、煤、铁、石灰石、石墨和天然气等,其中:霞石储量及品位居亚洲第一,天然气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石灰石20亿吨,磁铁矿8300多万吨。水能资源。境内沟壑纵横,河道落差较大,可开发水能75万千瓦,现仅开发20%。
2.6 历史文化
春秋时属巴子国,东汉置县,北魏置州,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代遗迹众多。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岩造像,被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巴中人杰地灵,孕育了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名人。唐太子李贤及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先后游历巴中,留下不朽名篇佳话。米仓古道上的《巴山背二歌》2006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巴中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确立的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2.7 经济社会现状
巴中近年来围绕“统筹城乡,两化互动,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开拓进取,苦干实干,爬坡破难,高位求进,实施“两地两区一中心”战略,大打老区扶贫攻坚战和建设发展翻身仗,400万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以跃起摸高的勇气,冲破贫穷,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12年GDP达390.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0.9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粮食产量达到187.86万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元。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巴中仍属于连片贫困地区,5个县区中有2个国定贫困县、3个省定贫困县(区)。
巴中,属川陕苏区,是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把巴中作为他联系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对支持巴中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巴中和井冈山、延安、遵义等革命老区一起列入“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的摇篮。
2.8 未来巴中
2.8.1 中国西部交通重要节点,川陕渝重要枢纽联结地。《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巴中是华南华东地区往西北方向,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市场行走的重要通道。巴中正全力构建“三纵三横两环一航”(三纵——成都经南部至巴中至陕西高速公路,重庆至巴中至陕西高速公路,南充至巴中至汉中快速铁路;三横——广元至巴中至达州高速公路,绵阳至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广元至巴中至达州铁路;两环——巴城绕城环线和连接县(区)的公路环线,实现内部快速通达;一航——巴中机场航空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即将形成以巴中市区为中心,市内实现30分钟到达所辖各县,对外形成至周边毗邻地市达州、广元、南充、汉中90分钟交通圈,以及到成都、重庆、西安3小时左右的高速交通圈,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
2.8.2 四川重要北向东向开放高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巴中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深抓产业培育,积极通过“两化”互动,大力推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抓住巴中
地处成渝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结合部的优势,巴中产业将充分融入、快速形成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型工业化上,把开放合作摆在首位,坚持走开放合作、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创新驱动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全面推动巴中工业转型升级,未来的巴中将是四川重要北向东向开放高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
2.8.3 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森林城市。巴中市西接南充,东连达州,北抵广元,随着区位优势形成,将成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拟于2014年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卫生城市,2013年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力争2016年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城市,2013年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力争2016年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今年启动,2013年通过省级考核验收;2016年将全市建成省级生态市并通过考核验收。巴中“一城两翼四副”的城市框架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尤其是巴中经济开发区将围绕“产城一体、一区多园、城园相融、宜居宜业”的发展思路,立足建设现代森林公园城市的目标,大力构建“四纵三横”的新区道路骨架,加快培育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标准、生态化特征,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开放型经济先导区、“两化”互动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都市区。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