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 志向决定成就的大小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 志向决定成就的大小

  俗话说“志向有多大,成就就会有多大”,一个人心中有了目标,努力奋斗,一往无前,人生也会随之改变。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十九日,曾国藩在写给其诸位弟弟的家书中说道:

 

季弟有志于道义身心之学,余阅其书,不胜欣喜。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吾弟诚有志于此,须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二书。此外各书能读固佳,不读亦初无所损。可以为天地之完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匪但四六古诗可以不看,即古文为吾弟所愿学者,而不看亦自无妨。但守《小学》《贵规》二书,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贤于记诵词章之学万矣。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此尤足补我之缺憾。我在京十余年,定省有阙,色笑远违,寸心之疚,无刻或释。若诸弟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听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祥瑞哉?愿诸弟坚持此志,日日勿忘,则兄之疚可以稍释。幸甚幸甚。书不十一,余俟续具。

 

曾国藩的弟弟立志于身心学问,曾国藩很高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而不在于读书的多寡。曾国藩建议其弟熟读《小学》和《五种遗规》两书,其他书也可以读读。做天地间的完人、做父母的孝子,不必因为读书而增加一丝一毫。家书中所说的关键就在于你想或不想,只有想了才有可能。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实施行动之前做出决定。

写这封家书之时,曾国藩的处境相当尴尬。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没有多久,不过其势头相当猛,攻打桂林不下,北上全州,进湖南,满朝震惊。而曾国藩正值归乡守孝时期,不守孝是为不孝,守孝不顾朝廷是为不忠。于是曾国藩立志剿灭南匪(太平军),以报效国家,保卫家乡。曾国藩的人生也就传奇般地改变了。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像曾国藩那样能够清醒地面对时局,立下志向,奋力而为。很多人忙碌了一生,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忙碌,这便很可悲了。人的一生就是工作,吃饭、睡觉?为了吃饭就得去工作,工作完了,就睡觉,为了更好地工作,就要好好地睡觉。这样没有人生目标的人,他活得也必定毫无意义,一个人若想自己的人生有成就、有意义,就必须有远大的志向。战国时的谋略家苏秦就是一个立志决定了人生的好典范。苏秦年轻时,变卖洛阳家中的财产,前往秦国实现自己的抱负。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听过苏秦的话之后,秦惠王觉得他过于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就婉言回绝了苏秦。

苏秦待在咸阳,先后10次上书秦王,大谈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础。无奈秦惠王毫不为所动,他将苏秦视为一个只会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小人物。时间一长,苏秦的钱全部花光,后来连鞋子都没有了,他只好自己编双草鞋,背着又脏又烂的行李回到洛阳家中,他的妻子见他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连正眼都不瞧他一下,父母也懒得跟他说话,嫂嫂不给他做饭,苏秦只好像好鼠一样垂头丧气地蹲在墙角受气。

痛定思痛,苏秦知道自己的失败是因为学识不够。因此,他立志一切从零开始,发奋读书,誓要将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吃透。于是,他的人生起了微妙的变化,立志决定了他的走向,千百年后我们仍然记得他。

他找来古代的《阴符经》日日苦读,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并与当时七国的种种利害冲突联系起来。在足足一年的苦读期间,苏秦没吃过一顿饱饭,睡过一次好觉,他用绳子将头发拴在房梁上,每当打瞌睡的时候,就拿铁锥子刺痛自己,鲜血随即流下来,一直淌到了大腿上。一年后,苏秦已对时局了如指掌,便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时势的战略。

苏秦再度出山,这次他跑到北方弱小的燕国,针对时弊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国强大的方针政策,同时强调只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联手,才能够解除强大秦国的威胁。燕文侯很赞赏苏秦的观点,资助他车辆与金帛前去游说赵国,在赵国,苏秦的一番理论使赵王茅塞顿开,大喜过望,他马上封苏秦为武安君,给他100辆豪华车辆,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及数不清的绫罗绸缎,让他带着去向其他的国家宣扬“合纵”,一起联合起来抗击秦国。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苏秦一生不忘志向,并为此付出艰辛努力,自然就换来了成功。他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为帝王师”,说得韩魏楚齐各路诸侯怦然心动,进而对他,言听计从。最后他身佩东方王国相印,可谓风光至极。立志决定了人生,试想一下,若苏秦没有远大的志向,随遇而安,怎么可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恐怕还是名不经传的一个食客。

 

*        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

 

人生中难免遭受挫折,可贵的是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立起来,坚定自己的志向。曾国藩就是能在挫折中站起来的人。

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在写给其子曾纪鸿之信中说道: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功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曾国藩回顾了自己的历程,得出的结论就是作人首先要立志。立志规划着人生,决定着人生。曾国藩读书的时候有学做圣贤的志向,他要求曾纪泽能够提高修养,举止要端庄,不可虚妄说话。

曾国藩在京城为官8年,连升10级,从七品小官做到二品大员,这与他读书时所立的志向密不可分。有了这个远大的志向,他才在做官之时小心谨慎,当为所为,不为当止。让人称道的是,他在为官期间,夜夜挑灯夜读,读的是圣贤之书,十二年如一日。要知道,一旦做了官,就步入了豪门,读书听起来不错,却往往束之高阁,做个门面功夫罢了。曾国藩没有这样,他深深地知道,圣贤之人讲求的就是脚踏实地,不务虚名。孔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到处游说,不是为了博取名声,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诸侯国的君主能够采纳并实行。

最后,曾国藩确实做到了,他也就成为了圣贤。当时就有人称赞他是继孔子、朱熹之后的又一位圣人。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学识、品性以及其他的方面超出了别人。

在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战火的硝烟已经笼罩了湘军大营,曾国藩可谓处在事业的最低谷。当时,太平天国西征军获得巨大胜利,在军事上达到了全胜时期。而曾国藩这边,则是遭遇大改,胜负难以过早下结论。曾国藩抛开了这些外在的动乱因素,静下心来给儿子曾纪泽写了封家书,更是鼓励曾纪泽立志,也是鼓励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坚定自己的志向。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十余年的戎马生涯,曾国藩率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所有的这一切,都与他读书时的立志密不可分。他的心志决定着他的行为,而行之有效的行为又导向了他辉煌的人生。威廉·皮特便是最好的例子了。

出生于英国的威廉·皮特,年幼之时,就被教导要成就一番显赫伟业,这是他所受一切教导的主旨,也成为了他的远大志向。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不管是上中学还是大学,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他从未忘过父母赋予他的神圣职责。他将这一责任灌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并鼓励自己锲而不舍地朝这个目标前进。他22岁那年,就进入了国会;23岁就当上了财政大臣;而到了25岁,他已经成了英国首相。

早年立志的威廉·皮特,把他所的的精力、道德力量以及坚强的意志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生命中这一远大的抱负。人生的最大变化就在有了志向,只有如此,才能付诸有效的行动,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相反,没有目标,仅按冲动和本能行动,绝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3051/801685016576.html

更多阅读

一个人成就一个精彩的故事_chaimendu 解脱成就一个人怎么做

一个人成就一个精彩的故事 岁月是书,人生就是故事,精彩的情节决定精彩的人生。早晨同往常一样,健步在前往教室的路上。“哎,黄校长。”“你是——”我放慢脚步回过头去,我知道他是我们班的人。“我是长沙周南王胜楚。”“哦,战胜了楚霸

金牛女决定放弃一个人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五个黄金字眼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五个黄金字眼:我要,我愿意  世界上没有能与不能的问题,只有要与不要的问题。就是你只能得到你一定能得到的东西,你只能得到你一定要得到的东西。  做任何事情,想要成功的话,永远有五个字,就是:

决定放弃一个人的说说 为什么说制度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以两块草坪的不同遭遇为例    对于制度的重要性时,邓小平曾十分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目标决定一个人的思想

又到了毕业的季节,无数的大学生迈出了学校的大门去求职面试,每一个人都说这也难那也难,但是我想问各位:你的大学四年是怎么过的?你有没有去看过你在图书馆的借书记录,你的记录是怎么样的?四年你做过几件感动自己的事而不是感动别人的事?四

声明:《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 志向决定成就的大小》为网友猛男打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