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雹暖I
关键词
残疾人小组社会工作
心理干预
LoQal
S'ystomAndSociety
三竺!竺竺三望型f叁塑I』圭塾金
小组社会工作在磺疾人,公理干预中酌运用
张璇周玉婷张永红
摘要残疾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往往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近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残疾人面临的困境,随后具体阐述了残疾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最后,重点分析了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为残疾人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借鉴。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20-02
据中国残联工作室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300万,其中,近5000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但目前能得到有效康复服务的仅占10%左右。这里所说的康复需求,不仅是身体健康的恢复需求,更强调心理层面上的康复需求。然而,社会目前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还不够,为此,应加强对这一群体心理特征与心理需要的研究,探究更加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来实现对残疾人心理的有效干预,从而更好地为残疾人心理康复工作提供方法借鉴。本文将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方法引入残疾人心理干预之中,实现对残疾人心理活动的有效干预,促进其社会化程度的提升。
一、我国残疾人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残疾人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各地政府设立了相关职能部门,兴办福利机构,并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积极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和利益。但总的来说,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实现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呈现出保障项目单一、保障标准低下、保障覆盖面有限等情况,残疾人在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
得其在利益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失去了许多与正常人平等竞争的机会。2008年度残疾人登记失业率达12.6‰明显高于全国登记失业率4%的水平,而实际失业率不只如此。
(四)精神生活匮乏,社区活动参与度低
过去几年中,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残疾人参加社会服务的比例上升,满意度也得到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我国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为30.2%,仍有近70%的残疾人还没有真正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残疾人的生活仍然呈现出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这也是许多残疾人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残疾人的主要心理问题
残疾人由于身体和智力上存在缺陷,导致其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心理状态,由于残疾的类别、残疾的程度以及致残的时间(先天致残或后天致残)不同,残疾人的认知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因自身的障碍很难与健全人在社会上竞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与社会现实形成的剧烈反差导致其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一)孤独与自卑心理
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许多残疾人由于自身身理或心理的缺陷,往往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能参加的社会活动很少,有的残疾人(如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甚至基本没有活动场所。与人沟通交流受到极大的限制,使其渐渐脱离正常人群,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与自卑感。
(二)无助感
无助感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残疾人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系统,加之身体条件的F茛制,许多事情残疾人并不能单独靠自己的能力完成,而必须借助社会和家人的帮助。加之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有些人甚至对残疾人持有歧视和漠视的态度,使残疾人感到
孤立无助。
(一)康复需求满足率低,无法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2008年我国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服务覆盖面只达到23.3%,离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90%的目标,差距很大。无法平等地享有康复服务,大大地阻碍了残疾人参与公共事务和公众生活的
能力。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未得到保障近几年,城镇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和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都有所上升,残疾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救济的比例和水平也都有所增长。但2008年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两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为38.8‰比全国城镇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需求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加之长期缺少社会关怀和系统的教育与培i/l,容易失去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
(三)就业形势严峻。缺乏合理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就业规模和就业服务均取得很大进展,但社会的转型、利益群体的分化和矛盾冲突的加剧,使
(三)自尊心容易受挫,从而产生报怨心理
许多残疾人怀着对生活极大的热情和报负,但身体条件的限制、现实的无情常常让其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尊心比一股人都要强,别人不小心说出的不带任何含义的话可能被其看作讽刺或嘲笑,从而产生报怨心理。
(四)渴望被关注的心理
作者简介:张璇、周玉婷,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7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张永红,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时间管理研究。
220
万方数据
LegalSystemAndSociety
f叁箜I』圭塾金三!!!堡三里型
虽然国家和社会不断加大对残疾人的关注力度,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的心理需求。残疾人是一个极度敏感和脆弱的群体,他们更多的渴望心灵的陪伴和真心的慰藉,也渴望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但现实条件的限制常常使这些遥不可及,得不到社会和异性的关注很容易让他们失去自信心,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剥夺感。
三、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
将小组社会工作运用于残疾人的心理干预之中,是指小组工作者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状况和小组目标组织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实施达到残疾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通过团体之间的生活经验分享和感受聆听,让残疾人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个体;通过共同合作达成目标,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团体对其的关注:通过小组过程使残疾人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其社会责任心,鼓励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担当起积极而有用的社会角色。将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三大小组工作模式运用于残疾人的心理干预中,能更好的实现对残疾人的引导,带领其走出心灵误区,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一)运用社会目标模式,设计社会参与方案,使残疾人获得社会责任感的价值体验
社会目标模式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出现功能失常或问题,与社会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关,而人和群体的行为又会影响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的途径来实现。它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由于残疾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在设计参与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小组活动的可行性,分组过程中尽量注意男女比例的搭配,根据残疾人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分组,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被看成一个统一体,通过集体思考、讨论、协作共同完成预定目标通过小组集体的力量达成小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得到发展和提升,增强了其自尊心,并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运用治疗模式。引导残疾人实现有效自我认知治疗模式也称临床模式,小组是一种为治疗个人问题或矫正个人有问题的行为或态度的手段,治疗模式以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小组是进行治疗的媒介,社工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在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增进自我认识,实现行为的转变。
治疗模式的特殊性使其在引导残疾人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更多的采用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进行,引导其它成员共同努力去帮助某一成员进行自我角色定位,更好的实现自我认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努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组治疗环境,并为其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治疗过程中,某一小组成员可通过回
忆、反思、探讨的模式进行生活的回顾,并提出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构想,其它小组成员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充实自我。其间,涉及许多相关的治疗技术,家庭疗法对于促进成员健康心理的养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要求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和协助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过程中,小组成员学习如何更好的与人沟通,从而影响其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转变,成为家庭和社会中负责任的积极角色。同时,在小组中通过不同经验的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
(三)运用互动模式。锻炼小组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
互动模式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它强调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之中,小组代表一个小社会,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资源,可以成为其它小组成员的有效支持系统,小组成员之间是一个互助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它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
小组活动的开展更加关注小组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为了实现某一社会目标,小组成员学习如何有效的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获取社会资源和适应社会环境并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小组的既定目标。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学习共同思考、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环境,既增进小组成员与他人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用团队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小组成员的再社会化。小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更好的实现了对其心理问题的干预,引导其产生积极情绪,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
残疾人的心理问题日益社会化和普遍化,怎样更好的实现对残疾人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小组社会工作模式引入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干预之中,突破了传统的残疾人心理干预模式,为更好的实现残疾人的社会化,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积极主动的社会角色意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当然,残疾人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单靠一些简单的活动开展并不能帮助其完全走出心理阴影,它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支持和协助,以及相关政策体制、社会保障系统、社会医疗体系的大力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给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真正帮助其走出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l懑■—匿弱_
【11fII嘲戏联聊f究窀.2008年度仝【日5;:I:妖人状况戍小壤进程脏测报告.(2009-05・15)http:/
/wwwgov.cn/fwxx/cjr/contcnt一1315535.htm.
{2】郭敏刚.吴雪,|15i静.残疾人心理健康及其’j体育锻炼关系研究一E京体仃大学学报.
2007.30(2).
13】樊作澍.败痰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1J/l-.心殚‘j健滕.2004(1I).
【4¨艮建伟。占JJ凭.小1日拽跌人就业的JJ监就、问题.‘j促j;!c措施.人u学|1J.2008(2).f5】张曙.时残疾人礼会1::15障问题的思考.南京理[人学学撤: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1).【6l刘域,鲍f:lq.戏跌人礼会l;!l:障问题探折一以fl:筇省为fj|l|.人u研究2009.25(1).17¨i思斌.{L会r作慨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什f“版社.2006.
221
万方数据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