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近阶段无论学习内容还是方法与深度上,都逐渐变得深奥复杂。某些题型的解答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可能会超出某些孩子的实际水平,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知识,往往会进行大量地进行诸如此类内容的题目训练,有时会对那些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频繁体验挫折,会使这些孩子产生消极认知,甚至心理上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自于著名的心理学“三一”试验。试验将狗分成三组,第一组给予的是可以逃避的电击,狗只要用鼻子推动墙上的一块板子电击便停止;第二组狗给予的是不可逃避的电击,即电击是否停止与它们的行为无关;第三组不施加任何电击操作。重复试验多次后,试验者将三组狗分别放入相同的带有隔板的笼子内,当给狗施加电击时,它们只要跳过隔板就能躲避电击。在这次试验中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都能顺利地跳过隔板以躲避电击,只有第二组的狗当电击来临时,它们只是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什么都不去做。
实验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生物有机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他们把这种在无可逃避或回避有害的、不愉快的情景下习得的情绪反应称为习得性无助感。
心理学家在随后的研究证明,这种现象在人身上同样会发生。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 ,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 ,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态。
这种无助感会使人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 , 妨碍新的学习。人们发现 ,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 :动机降低,不再积极做避免惩罚的尝试 ,在学习任务面前显得呆板、倦怠、消极等待, 对环境给他们安排的任何事件, 都不感兴趣;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 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畏难情绪,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情绪失调,最初烦躁 ,后来变得绝望、沮丧、害怕、退缩、被动、抑郁、神经过敏等。

每到初三毕业时,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没有什么进取心,在课堂上基本上是混日子,对老师讲的内容毫无兴致,只要和学习有关的是一点兴趣也没有,每次考试成绩也就三四十分左右,比瞎蒙的略高一些。这些自暴自弃的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落后,大都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在早先物理学习中,长时间遭受挫折,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状态,从而放弃了初中物理的学习。
避免孩子初三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应时刻警惕和注意孩子学习上是否陷入“无助”状态。
初中物理微课程,适合课前预习和课后查找,每段视频5-10分钟,开启学生碎片化学习。敬请关注网站:跟我学物理网,贾老师公众微信号:“genwoxuewul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