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结构 音乐结构

   

 旋律是横向的,音符一个接着一个。“结构是附加在这个音符线上的东西。取得结构的一个方法是使用和声(harmony)。一个人不能给自己的声音配上”和声“,他需要一位朋友与他一起唱,或者需要一把吉他来弹拨。

1、概述 音乐结构你如果在淋浴时歌唱,就必须与一位朋友一同淋浴才能有和声。和声使乐曲具有深度;这很像透视法使绘画作品具有深度一样。旋律是一连串乐音,而和声却是同时响起的乐音,过去认为最相关的乐音,而实际上是悦耳的相关乐音的一种结合。和弦(chord,,即同时发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在和声中扮演重要角色。和弦不仅涉及到每个和音以及每个和音同它所配合的旋律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到和音的律动和彼此的关系。当和弦“向前进行和发展”时,在一个和音引导出其他和音时便能感觉到它的影响。以单一旋律为主、有和弦伴奏的音乐叫作“主音音乐”(homophonic),这个词源于希腊文“homophonos”,意即“齐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音乐作品(如贝多芬和李斯特的音乐作品)是主音音乐。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大部分音乐作品(如帕莱斯特里纳和巴赫的音乐作品)却不是主音音乐。在用旋律加和弦构成的音乐作品中,和弦往往是由“协和”(consonant)音——即听起来悦耳的、平和的、不刺激人的、稳定的乐音——所组成的。但是,和弦也可以用音级不断变化、确实刺耳的乐音——即“不协和的”、“活跃的”、“不平稳的”乐音所组成,这种不协和的和弦被作曲家用来制造紧张状态,而协和的和弦则被用来缓解这种紧张状态、从一个和音到另一个和音的前后律动,就是和声的全部内涵。在主音音乐中使用和声是结构的一种类型,但它不是唯一的类型。使用“复调”(counterpoint),又名“对音符”(即“一个音符对一个音符”的技巧)这一古老的音乐技巧,也可以创造结构。在这种音乐中,取得深度靠的不是给一个旋律增加和弦,而是使一个旋律与另一个旋律叠置起来,从而让人能够同时听到这两个旋律。唱《三只盲人》(Three Blind Micwe)等轮唱歌曲便是采用了简单的复调法。如果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运用这一技巧创作出来的音乐叫作“复音音乐”(polyphonic),“poly”的意思是“许”。巴赫被人们一致公认为复调法之王(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他是其他许多方面之王),尽管他1685年才出生,那时复调I法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事实上,当时首先在意大利,然后在欧洲其他地方,复调法正开始被单一旋律加和弦的主音音乐所补充和/或接替。老是聚集在歌剧院里的意大利人发现。与多旋律复调法相比,歌唱家和听众都更喜欢配上和弦的单一旋律。复调技巧使人们找出和领会巴赫等作曲家(或者不断涌现并在20世纪创立了回归巴赫学派的近代巴赫/巴洛克式的作曲家)作品中的一个强烈旋律,比找出和领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单旋律作品中的旋律难得多。在复调法音乐中,仔细聆听一套乐器奏出一个曲调,别的乐器(或“声部”)同时奏出第二个,也许还有第三个曲调,你可以辨认出和跟上这些不同的曲调,它们就在那里。但是,对更习惯于旋律加和弦那种和声的人而言,需要经过训练和有耐心才能找出它们。当然,复调法的爱好者坚持认为,在他们那种音乐中很值得努力去找出曲调来(无论你对巴赫的第一印象如何,如果你今心致志只听他一个人的作品,要不了几周,你就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爱好者,终生不悔。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赋格艺术》(The Art od the Fugue)被认为达到了复调法的顶峰。不过,他的4首管弦乐组曲听起来更有意思)。通过复调法或和声获得深度就叫作赋予音乐以“结构”。这大概是因为“横向的”音符串(在复调法中,一个旋律和另一个旋律同时奏响)和'纵向的“音符串(在和声中,旋律有和弦伴奏)交织在一起,恰似经纬线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布的结构。还有第三个词,既非复音音乐复调法,也非旋律加和弦的主音音乐。它就是“单音音乐”(monophonic)。“mono”的意思即是“一”。这是一个声部的简单音乐——你可以在淋浴时独自唱出一串音符,上千人也可以同时唱出同一串音符。没有和弦,因此也没有和声;没有同步的第二个旋律,因此也没有复调法。 1000年前的所有音乐都是单音音乐,包括公元1000年左右的基督教音乐,这种音乐的顶峰是格利高利调式圣歌。规则手册中没有说,作曲家在作曲时只能使用这3种技巧之一。一首作品的一部分可以用主音音乐结构写成,而下一部分则可重复这个旋律并附加上一个新的旋律,从而发展成为复音音乐结构。音乐的组合就像织物一样,可粗可细。在巴赫使复调法完善这段期间,到复调法随着20世纪回归巴赫运动而重新出现这段期间,复调法并未消失。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曲家也采用复调法,只不过复调法在他们的音乐中不占主要地位。

歌曲结构 音乐结构
2、电视音乐的结构特殊性电视音乐是电视与音乐两门科学的“交叉学科” 。它源自电影音乐,但是,在近40年的电视制作与播出实践中,电视音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电视屏幕上愈发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的表现力与规律性。电视音乐既有一般音乐艺术运动的普遍规律与共同性,又受电视节目具体内容的制约,具有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电视音乐结构的特殊性表现在:一、不完整的结构特征电视音乐不象舞台演出的音乐节目那样,追求自身的旋律美、节奏美与音响上的美感,它必须依据特定电视节目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身做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与电视画面、有声语言、音响有序结合,互渗互补融为一体,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的电视音乐,更确切地说,是电视节目中的电视配乐,具有了结构上的不完整性。我们知道,一首交响乐作品的长度可以是几十分钟,一首音乐小品的长度也要三、五分钟,而电视音乐有时只需要15秒,30秒钟的时间就足够了。这样的话,音乐就不必要非得有一个主题的呈示、发展、再现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只用几个奏型或者一个乐句就可以了。在济南电视台经济部的一部作品《今天?当代愚公》,这里,节目反映了济南农村,叫什么村,我现在记不得了,只是这个村和全国千千万万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一样,贫穷落后。由于有一座山阻隔着,与外界的交通很不方便,闭塞。但是村里的老少爷们却并不向命运屈服,他们拿起铁锤、锨镐、前赴后继、一代接一代,开始了他们当代愚公开山筑路、向贫穷宣战的伟大事业。剧情就是这个样,当时我接到部里任务为一段画面配乐。画面是逆光,村民们黑色的剪影,在山上挥舞着铁锤,身后是落日的余辉,慢动作;音乐我用的是几个固定音高“当……当……当……” 音乐节奏较慢,混响和回声比较大,弦乐衬托,营造了一种空谷回声的艺术效果,比较贴切地应和了人们欣赏画面时的心理节奏。如果说,我换一段音乐,用贝多芬的“命运” 主题,不是也迎合了整个电视节目的主题吗?但是“命运” 主题的激昂与躁动与画面的慢动作不符,更不符合人们观赏时的心理节奏,不如“空谷回声” 的音乐效果有意境。所以说,电视音乐的选择受节目主题思想、电视画面的影响很大。而我选用的音乐呢?它其实只是一首乐曲开始前,蓄势待发的一个小前奏,是一个不完整的音乐结构。以上举例论证的是音乐结构的不完整性,还有一点是音乐欣赏听觉上的不完整性。我们去音乐厅听音乐会,常常会感受到音乐的美与“震撼” 。那是因为,音乐厅的声场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乐队的座位安排也是有讲究的;所以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是立体的。我们欣赏CD唱盘,那都是多“鬼” (轨)录音的,我所知道的有24轨录音,可能还会有其它的可能。欣赏CD的家庭影院也有2-5个音箱来确保立体声的欣赏效果。而在电视音乐中呢,解说占一个声道,音乐占一个声道,最后合成时,两个“人” 还要挤在一个声道里面去,而且音乐不能压过解说。所以说,电视音乐是被压“扁” 了的音乐,在欣赏时,不能满足听觉上的完整性。补充一点,那就是通过调音台的作用,我们可以做音乐的渐起、渐隐,通过这个技术手段的处理,可以使不完整的乐句在听觉上十分顺耳、不别扭。二、电视音乐可剪辑的特点。电视音乐是可以充分发挥编导的创造性进行自由剪辑的。“自由” 是指编导可以打破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的限制,将音乐巧妙地“嫁接” 在一起;同时,“自由” 又必须有所依据,服务于一个中心思想,而不是无目的的拼凑。有了中心,有了想法的剪辑就象我们评价散文一样,是“形散而神不散” 。我在为《伟大实践廿年》配乐时,选用的音乐不下20段,其中有古典民乐《宫廷乐舞》,有织体较厚的室内乐、有现代派的外国音乐作品、有革命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当代歌曲《走进新时代》,以及这些歌曲的变体。从调式上讲有大调式、有小调试;有西洋调式,又民族调式。怎样才能使“曲儿多调不杂” 呢?那就是服务于一个中心,“形散而神不散” 。片子展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全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思想带来的变化。我们音乐的基调就定在了讴歌与向往,音乐开阔、坚定,旋律阳刚,大调式较多,使电视片的主题在音乐的衬托下羽翼丰满,富有神彩。三、电视音乐兼容并蓄的结构特征。电视音乐、解说、音响同属于电视艺术中的声音元素。电视音乐与解说、音响又有着极强的溶合性,如果结合得好,可以达到“珠联碧合” 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例如在《伟大实践廿年》中,有一段文字由女播音员担任,大意是三中全会为一些冤假错案平了反,许多同志得以重见天日。我选用的音乐是一首由乐队演奏的乐曲,织体由厚重到纤细,最后由几把提琴渐弱处理,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使观众的心理轻松畅快,如同长舒了一口气一般。再加上播音员前期录解说时就预感到了这里后期要配乐,所以将这段文字读得很美,很有诗意,与后期音乐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说些题外话,为部里做配乐,时常会听出来有些播音员的声音或甜美或老成持重与后期音乐编辑选定的音乐相“溶” ;而有些播音员的声音不带“情” ,虽然也是口齿伶俐,音调高昂,却很难找到与他们的声音相“溶” 的音乐。音乐编辑后期千挑万选,换了好多首曲目,但仍感觉解说与音乐是“两张皮”。在解说词比较密集处,音乐可以在背景处小音量地托着解说词走,在解说的空档,音乐可以渐强,表现一下,填充一下时间的空白。这样“此长彼消” ,有起有落,错落有致。可以说“言表意,乐表情,响表真” ,音乐与音响相结合,可以增强电视片的真实感。在谭鲁民的片子《火车与汽车的赛跑》中,有一个远景,火车鸣笛,切至中景,火车车体在运动,切至特写,转动的车轮。在这里我保留了火车的汽笛长鸣“呜──” 声音消失后,音乐起,选用的音乐是富有动感的,节奏感强的音乐,密集的节奏型,就像是车轮飞转发出的声音,节奏型始终保持不变,旋律飘浮在节奏型的上方进行,真实又有动感。还有由田一农拍的一个农村题材的片子。画面是由一个小溪流水,边摇边拉开,展现出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我选用的音乐是清越抒缓的竹笛声。先是保留了小溪流水的同期音响,叠加上竹笛声──竹笛声渐强、流水声渐弱──流水声消失──竹笛声中,男播音员浑厚的声音起“这是一个……的故事。”竹笛声音演奏的乐曲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农民们喜爱的乐器不就是竹笛、二胡、锁呐等等的吗?在村旁小河边响起了悠扬的笛声总比在村旁小河边响起了高雅的小提琴声更自然、真实吧,符合人们欣赏时的心理活动,符合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水声与笛声叠加,平添了一份真实,感觉那清脆甜美的笛声是从咱农民心里淌出来的一样,为片子增添了美感。康德说过“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电视音乐的这些结构特殊性是同志们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这些结构特性,也只有与电视艺术相结合才能成为美的载体,美的化身。

3、电影音乐的结构电影音乐的结构是建立在电影音乐与电影的总体关系基础上的。两种结构类型:框架型结构和点描型结构框架型结构概念:指电影中,由主题音乐作为全剧音乐的框架,对全剧内容进行关照和概括,并做贯穿和发展的一种结构类型。适于承载重大的题材与体裁,音乐往往承载着比较丰富的内涵与内含。经常使用主题音调的贯穿、发展和变奏手法。两种类型:由主题音乐引申发展和由主题歌引申发展。1、主题音乐引申发展的框架型结构是电影音乐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结构类型。也是目前电影中最常见的结构。一个或者多个主题音乐贯穿全剧。往往代表着电影当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地点或者情感线索。单主题结构、双主题结构和多主题结构a、单主题结构概念:指电影中只有一个作为框架的主题音乐,她做为音乐的核心贯穿全剧。范例分析:《红色小提琴》“安娜主题”:一、克莱蒙纳的神秘凄楚二、维也纳的清新典雅三、牛津的浪漫狂野四、上海的压抑哀伤五、克莱蒙纳的平静安详b、双主题结构概念:指电影中具有两个作为框架的主题音乐。这两个主题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在剧中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范例分析1:《卡萨布兰卡》一、歌曲“As Time Goes By”,作为影片的爱情线,代表着男女主人公里克和伊尔莎之间难以割舍却又不得不割舍的爱情;二、法国国歌《马塞曲》,作为影片的政治线,代表着来到卡萨布兰卡的各国居民,特别是地下党成员,对纳粹暴行的反抗和斗争的决心。范例分析2:《时光倒流70年》一、《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代表着麦肯娜与科里尔冥冥之间存在的一种联系,比较含蓄;二、时光倒流主题则是二人爱情的明确写照,显得更加直白。c、多主题结构概念:电影当中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作为框架的主题音乐,它们各自代表着剧中比较重要的角色或者情绪色彩。多主题结构是框架型音乐结构中最为常见的结构模式范例分析1:爱德华大夫(1)序曲和终曲的使用A、B、C主题的使用向观众预示着影片圆满的结局。(2)字幕音乐的使用引入新的音乐元素D,让人不寒而栗。E主题作为过渡的音乐使用。(3)场景中的音画同步场景音乐直接来源于主题音乐,在音画同步配置的过程中完成了主题的贯穿和发展。(4)音乐的持续使用音乐持续的时间很长,跨越好几个场景,根据影片的内容按照主题音乐为框架形成各种变化。(5)高潮中的音乐使用每一个主题在出现时都有一个明确的情感意义。影片中需要表态特定情感或气氛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拿来用。《爱德华大夫》的七个主题Theme A:轻快活泼Theme B:中性Theme C:爱情主题Theme D:偏执主题Theme E:过渡连接Theme F:含蓄爱情Theme G:凶杀主题范例分析2:《蓝》由于存在多个主题音乐,因此采用多主题音乐结构的影片往往会具有类似交响乐的音乐布局。主题音乐、场景音乐,甚至影片结束时的音乐都会成为音乐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与人物命运相关的几个主题音乐表现朱莉悲剧命运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主题音调:朱莉丈夫创作的协奏曲帕蒂斯主题,代表朱莉丈夫的精神存在:奥利夫创作的主题音乐:(2)与众不同的“空镜音乐”在影片中,导演经常反常规的用长达数十秒的黑镜去凸显音乐,音乐既是被镜头托出,实际上又是在延伸着画面,与情与景都是浑然天成。(3)概括与发展性结尾音乐结尾音乐是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的比喻,结构类似采用奏鸣曲式的交响乐的尾声。从合唱开始,先后出现了居中人物的画面组接,似乎在概括影片中发生的故事。长达2分钟的帕蒂斯主题和朱莉的头部特写不仅是回顾,似乎还暗示着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女邻居善良的亲情、同情心和对自己职业的特殊解释是否也是一种人生。吹笛人与朱莉的人生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但为什么屡屡出现在朱莉面前,有什么必然联系?……另外:如果影片的主题音乐是具有哲学情怀的主题音乐,或者是具有某种象征性符号作用的主题音乐,那么该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之间的区分就不是非常明显。这时影片的音乐结构仍然属于主题音乐发展而成的框架型结构,只是主题音乐是站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对影片进行关照而已。主题歌引申发展的框架型结构作为电影概括提点剧情的音乐形态,主题歌在旋律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主题歌的旋律作为全剧的音乐主线进行贯穿发展,并与具体的场景音乐相结合,这时主题歌的旋律的作用实际上就等同于主题音乐;另一种形态则是主题歌的旋律与影片当中具体的配乐无关,却能够用它所营造的气氛为影片营造一个整体上的艺术框架,而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音乐主要是点描型的场景音乐。a、主题歌旋律贯穿发展式的框架型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电影,其主题歌旋律的作用与主题音乐一致。或者说,主题歌就是若干主题音乐连接到一起,加上歌词形成的。b、主题歌旋律不参与贯穿发展的框架型结构电视剧中的主题歌在多数情况下不作为主题音调来进行贯穿发展,着重考虑用歌词的意境来统领全剧。但当每一集在播放的时候都能够对主题歌进行一次重复,因此主题歌旋律实际上也起到了贯穿全剧的作用。并且往往还会出现一些具有部分贯穿性的、代表特定形象与情感的音乐,这也是对作品音乐形象统一化的一种弥补。

 点描型结构概念:电影的音乐当中没有一个能够占据核心地位的主题音乐,剧中所有的音乐几乎都是为独立的场景而专门创作的场景音乐或插曲,或者是过渡性的转场音乐,以此作为点描来为电影添彩增色。以修饰方法来分,点描型的音乐结构可以分为四种:情节性点描、过渡性点描、色彩性点描和综合性点描。情节性点描概念:电影中的音乐能够参与到场景当中,从而带动情节的发展,营造气氛。特点:“惜乐如金”,但一旦使用音乐,就要让它发出异彩。所以往往出现在以情节取胜的电影里。过渡性点描概念:电影中的音乐基本不参与到情节当中,只起一个场景过渡的作用。特点:音乐的比重较小,每段音乐也比较短,只把音乐作为一种转场的手段来应用。色彩性点描概念:是点型结构当中最为常用的一种音乐点描方式。特点:音乐的类型比较丰富,音乐的使用量也比较大,其作用类似于音响,因此在许多的动作片和科幻片中比较多见。范例分析:《黑客帝国》影片的音乐用量很大,达到100分钟。且构成极为复杂,包括传统的管弦乐器、电声乐器、合唱、MIDI合成合成音乐,以及其它特殊乐器。此影片配乐追求的不是旋律性,而是动态和节奏的变化。音乐和音响合二为一。综合性点描概念:大部分采用点描型音乐结构的电影作品,都会含有情节性、过渡性和色彩性点描音乐。如果很难区分哪一种点描性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就可以将其音乐结构称为综合性点描结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3151/940870055081.html

更多阅读

新版qq音乐怎么下载歌曲 qq音乐最新版官方下载

新版qq音乐下载歌曲有以下2种方法第一种如下图点音乐馆-》点首发-》点你要听的歌曲名称-》点击红圈下载第二种如下图点音乐馆-》点首发-》点你要听的歌曲名称-》点更多会弹出下载选项注意需要先登录qq音乐

声明:《歌曲结构 音乐结构》为网友落日桥头细感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