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资讯】打开世脊联公众平台,点右上角查看历史记录
ACZSE
病例
患者:王某 女 42岁,颈椎病多年,加重三个月。出现一过性眩晕,类似脑缺血症状,恢复后不留后遗症,四肢软弱无力,时而瘫痪不起。查体 :膝腱反射亢进及锥体束征阳性,颈胸脊髓节段以下痛温觉缺失并伴有二便障碍,双下肢肌力三级,babinski征弱阳性。CT/MRI检查:除颈椎段骨质增生,腰椎轻度膨出外,其他无异常。
经多家院内会诊并采取相关治疗措施,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通过中医微创术的治疗干预,患者当时感觉“如重获新生”样表述,经再次治疗,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好转。
病例来源于兰州某总医院一般来说,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早期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僵硬发抖、无力、颤抖,行走困难,继而双侧上肢发麻,握力减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状加重时,可有便秘、排尿困难与尿储留或尿失禁症状,或卧床不起,也可并发头昏、眼花、吞咽困难,面部出汗异常等交感神经症状。
锥体束征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特点,其产生机制是由于致压物对锥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减少所致,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及抬步沉重感等开始,渐而出现踏棉花感,跋行、步态不稳、易跌倒及胸腹部的束带感等症状。根据致压物压迫脊髓的不同区域而表现出的症状将脊髓型颈椎病分为以下几种。
脊髓中央型颈椎病(上肢为主型),即由于椎体束深部(近中央管处,故称中央型)先被累及,因而上述症状先从上肢开始,以后方波及下肢。此主要由于沟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一侧受压表现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双侧出现症状。
脊髓周围型颈椎病(下肢为主型),指压力先作用于椎体束表面而下肢先出现症状,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深部纤维时,则症状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仍以下肢为重。
3前中央血管型颈椎病(四肢型)前中央血管型颈椎病(四肢型):即上下肢同时发病者。此主要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所致。
以上三种由于病因病理性质明确,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相一致,所以不难诊断和鉴别。但在临床中还有一类脊髓缺血性颈椎病往往被人们忽视,这类患者发病突然,出现类似脑缺血的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恢复后完全不留后遗症,并有间歇性跛行,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这种“间歇性跛行”发作时,双下肢症状可不一致,查体发现膝腱反射亢进及锥体束征阳性,但往往仍有动脉搏动存在,跛行间歇期。进一步发展,也可呈进行性截瘫,产生感觉缺失平面及膀胱等括约肌障碍。此类症状既伴有脊髓症状的病理征,又出现了不明显的供血不足的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却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颈椎脊髓
血管造影
脊髓是及易处于乏氧,也是最脆弱的组织,他的上区出现细微改变直接影响到脑及肩颈部的不适,重者瘫痪不起。上区包括Cl -T2节段,主要由椎动脉分支供应。在枕骨大孔水平,两条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以前,各自发出一条纤细的分支,延伸至前中央沟,与来自对侧的相应椎动脉分支吻合成一条脊髓前动脉,后者的起始部位供应C1-C4节段。在C4以下,脊髓前动脉接受椎动脉所发出的分支,即前根动脉(因与脊神经前根伴行进入椎管而得名)的血供,也可由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供血。与脊髓前动脉相对应的是2?4条脊髓后动脉,后者由两侧椎动脉小分支,即后根动脉随脊神经后根进人椎管吻合而成,下行于临近后根的脊髓背外侧沟,小脑后下动脉偶尔为脊髓后动脉的上部供血。
1脊髓血供解剖图(横切面)2脊髓血供解剖图(立体结构)对于脊髓缺血型颈椎病,通过神经剥离子、小针刀、刺骨术等微创治疗,患者症状立刻得到缓解,并有貌似“重获新生”的感觉表述。所以应当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分型诊断更加明确和详细,因为他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