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关古寺图》是中国宋代画家贾师古的国画作品。该画为册页,绢本设色,纵40.0×横40.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岩关古寺图》中夜幕将降,夕辉犹存,上半部完全空白,构图学马远“一角”的形式。山石皴法,杂用短钉头,长括铁、小斧劈诸皴法,由于夕照偏西,山体黝黑,石块画得岐蹭坚凝。山端耸有几棵罗汉青松和一批古杉,石骨披满劲硬的山草,通幅上色,染以汁绿,山石的中央一段用赫石水亮出,遂觉森严气氛中有了点媚柔态,这是作者创作部署独具匠心处。
![岩关古寺图 南岩古寺 极具特色的岩关古寺图](http://img.aihuau.com/images/e/79181/0910060510091363215407.jpg)
远处一座山头在雾霭中若隐若现,显得这片山岩之下还有深山大壑。净无纤尘的天空和苍老深暗笔墨画成的岩关古寺的对比十分强烈。正是这种对比使山石、老树、古寺的坚实、重量更为触目。景物虽然集中在左下侧,但在右边画了正在走动着的僧人,这就使画面景物得到了平衡。这种以“虚”胜“实”的章法,是南宋画家的创造。
前方山岩耸峙,山径蜿蜒而上,在旗幡飘扬、青松遮荫处,有一座古寺,应该就是僧侣俩今晚歇脚的地方了。山径尽头,可见城关一隅;其后尚有远山隐隐,彷佛预示了旅途的迢遥。
山水画的发展,到了南宋,无论是在构图意念或是笔墨技法上,已渐由力图精准地写实,转而追求飘渺、迷蒙的诗境。在「岩关古寺」这类南宋所盛行的小景山水里,就清楚反映了这微妙的转变。例如画中葱郁的山岩林木与城关古寺,系以浓墨、短劲的用笔点簇而成,井然的次序中,仍明显带着些许写实的意味。但就在画家将这片自然山林退移于画幅一角,并将余留下的空间还诸无际的天地后,美感、诗情也就产生了。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是如此!
贾师古(活动于1131-1162)是南宋高宗时的画院画家。汴(今河南开封)人,善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高宗绍兴时为画院祗候。白描人物,颇得闲逸自在之状。尝作《归去来图》,有所谓“一笔法”,甚古雅。梁楷为其高足,名过其师。传世作品有《岩关古寺图》、《大士像》等。画史记载他善画人物,并未提及他也善画山水。这幅「岩关古寺」不仅是他仅存的山水作品,在南宋小品中,也是幅杰出的代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