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摄影与文化
经常有摄影圈的朋友说这一行当是技术工种,谈不到文化,只要懂技术,会取景就行,一些内行甚至罗列出三分法、透视关系等一大堆术语以显示其博学、精通,有些人大搞另类艺术。近些年来摄影界的一些人死抱着泊来的经典一味追求构图色彩的完美,从而使摄影成为了复制的工具。然后天天发愁摄影向何处去?其实摄影只有和文化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出路。
摄影的题材选取与中国文化
其实任何艺术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艺术的形成应该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西方文化注重写实,其摄影艺术形式也就趋于写实风格,其用镜头说话的方式也就最多是讲个故事而已,然而中国人自幼基本上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共同影响,更加讲究以事说理,以物传情,从而表达摄影者的志趣,修养。就这一点而言中西文化在摄影上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且不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是释道儒三者也和而不同,儒家学派讲究庄严齐整,含宏大气,注重谦谦君子之风讲究修身、齐家、注重仁心,崇尚中庸。在摄影取材上可以多注重庄重、大气、多纵向对称,中国的古代传统宫殿,四合院大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如何让这些凝固的文化开口使摄影不是单纯的复制文化,从而赋予图片新的意识,赋予其更深的内涵是摄影真正应该追求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有看到这种不同才能产生真正好的作品。道家倡导清虚内心,体会事物背后的本源并尊重和顺应其发展规律,崇尚自然无为,天人合一:讲究“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的法则,所谓天道指日月星辰是有规则运动的,地理指山河江海是可循环的;有人伦,就要有尊卑和长幼。老子曾讲过:“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伴。功名存于心,创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创烦恼之情增”老子在论述人情世故中也有精辟之道,值的借鉴。老子说:“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论和谐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易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日月星辰、山河江海、尊卑和长幼,人的幼、少、壮、老,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焦虑之情、烦恼之情、喜、怒、哀、乐、悲恐、惊、人间事情的温暖、冷酷,都可以成为摄影者的素材,治世者必须顺天道,而艺术家某些时候是完全可以用逆向思维去证明某个真理,其关键是我们不应为表现已有的素材而表现素材,而是透过这些素材去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道。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中国摄影只搞理论研究是不够的,看世界只用一双眼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能否用我们的心去真正看到那一方净土,一个世界才是摄影应该表现的。佛教的精神在于境界就在众生之中,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我们能否用的镜头诠释精神世界,同是一管笔,同是一张纸,同是一个字,同是一帧画,同是一朵莲花,同是一叶菩提,人不同,则精神不同;精神不同,则境界大异,天壤之别。
摄影的两重性及技法与艺术追求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中西文化文化审美也有共通之处,只是东西方在文化认知上有较大差异,西方文化注重写实,由于受这种观念影响中国早期摄影也大都局限在写实摄影、新闻摄影上,随着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出现了最早的中国画式的集锦式摄影,随着中国文人的认可中国摄影已经向书法、绘画一样开始具备其两重性,其内为修身体道(这是我们称之为文化艺术),其外是服务社会(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但摄影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被人为生华或美化的时候即使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也具备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极好的艺术品。对于技巧与艺术我与网友液岩先生有过这样的对话,“学书法若追求的是技巧,便是匠人;若追求的是感情,便是俗人;若追求的是美感,便是艺人;若追求的理法,便是哲人;若追求的是修养,便是贤人”(液岩先生)我赞成这种说法,但也辩证的认为无技巧不可以谈书法,无感情就不是艺术,书法得技法而后运用技法写自然,融感情于毫端而后超脱于情感之外,寻自然之美而非造作,求大道之理涵养德行. 摄影其实也是如此之礼。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实完全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姊妹艺术的很多东西。
摄影的虚实关系与中国文化
从虚实来讲,西方摄影技术来讲虚实关系主要是为突出主体,就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方法也相当直白,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不然,中国历来讲究用笔说话,其文化讲究阴、阳、虚、空,他的有、无、虚、实是可以反映人心的虚盈、天地的悠远,反应客观事物背后的本质。有时可能通篇都可能是虚的,只有一点实,如果是西方观念来讲恐怕是不可以的,但是中国文化中也确有九阴一阳之说,那对与不对就要看作者用的好与不好,而不是可不可以用的问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的阴阳中也分阴中阳,阳中阴,虚实之中也分虚中之实,实中之虚,利用好虚实可以更加鲜明的表现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摄影色彩与中国文化
从浓淡来讲摄影讲究黑白灰的分层,而中国传统水墨讲究墨分五色,其实是一个意思,两者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完全可以把摄影的色彩当做中国画的彩墨来使用。利用浓淡的处理和虚实、景深去表现中国文化的特质,当然由于摄影是以有形的物质为主体不太可能向中国画的完全唯心,但随着现代影像、电脑技术的发展摄影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优秀载体,并且郎静山先生很早就采用集锦摄影的方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融合的先驱。摄影构图与中国文化从构图来讲很多人极力反对中线构图法,其实中线构图法也有其自己的道理,例如我们拍江南水乡,其文化氛围中就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谦和、虚怀若谷的特质,那我们的照片就完全可以用上下平均左右四分之三的构图方法体现水乡的平静,祥和和水的灵动,在此基础上加以柔光或虚化,一幅如梦如幻的江南水乡就展现在你眼前。而同样的道理如果表现古代帝王的大气恢弘当然也可以使用大广角左右平均,上下四分之三实景构图,所以构图的最终目的不是只单纯的为了好看,有的时候他表现的是平和、跳动、宁静、祥和、深邃、孤远、庄严、细腻 ……,不同的感觉才是摄影基调的定调基础。
摄影作品印章与题字的使用
至于摄影作品能否使用印章、软笔签名、钢笔签名及配以文字我个人认为不同的作品应该有不同的区别对待,例如我们很多生活摄影,以及时尚摄影,仿油画摄影就不适合使用软笔、印章,而更适合于钢笔签名,而一些类似与中国内地风光摄影,中国文化摄影是可以使用软笔水印签名,但要注意签名宜虚不宜实,可做柔化处理,以免签名抢了作品主题。由于摄影作品一般不会太大,所以不宜题字过多,过大,我们必须有意识将题字作为摄影作品的一部分来看待,如果题字破坏作品整体的和谐,那我们宁可不题。这一点和中国书法的章款运用道理完全相同。一些书法家认为书法作品的款识不宜过大,否则会冲主题,但是并不知道太小了也是病,这也是老先生们常讲的“压不住”、正文与款识要“相得益彰”的道理所在。从小处可以见大专业,专业真的需要用心、细心。中国摄影走自己的路才刚刚开始,中国摄影已经在变革中悄悄转身,而这种变革真的需要文化的积淀、需要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只有这样中国摄影有自己的路可走,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