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推荐
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参加天津河西区的名师工作室活动,与他有一个短暂交流。他以为上海是一个出思想的地方,充满活力,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新”而“活”。而且教学研究更加注重走基层路线,其工作团队每周都要到学校听课。这种基于解决校本、师本和生本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实现理论的实践转化,形成教学生产力。
如今,教研和科研的基层占位和服务基层的思想已然成为共同选择。在教研和科研人员下基层,提供教育教学专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角色重塑。即他不能以专家自居,处身高位指挥,而需要立足教师的草根视角,与之进行专业互动与交流。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教研员或科研员需要体察教师,与之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
具体说,教研员和科研员需要做三类人,是一个复合角色。这三类人分别是鉴赏家、批评家和建筑师。
简单解释一下。所谓鉴赏家,就是在课堂和教师身上找到闪光点和发现其发展潜能。这种鉴赏的眼光和态度很重要,由此便于教师与你有认同,而且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教学特色与个性。我们深入课堂,与教师近距离接触,要把辅助和支持,以及服务作为第一工作原则。若我们先入为主推销一个东西,意欲把老师们都统一到自己门墙下,以为这才是最佳的,往往有意阻隔了教师主动的个性化的发展可能。我们过去在经验复制,课堂复制,教师发展复制上做了很多工作,可是后来发觉其实不存在广泛复制的经验和模型,教学注定要走不排斥汲取他人所长,又需要因人而异、因校制宜的道路。今后面对基层与草根的教学支持必须从“推销”转而为针对性帮扶和满足需要的服务。
所谓批评家,也是有针对性的说法。如今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即在一个主体为学校教师的熟人圈子里,大家在基于课例的探讨和研究中,为保持一团和气,多选择说好话的方式。若在校本研究中,不能发现问题,研究无法进一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也就意味着类似的情境里,无法激活思想,有思考上的启发。教研员和科研员参加校本教研,所发挥的是专家引领作用。其专业角色,更多体现在引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及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途径来形成集体研究。专家占位决定了,他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教师行动和课例中,找到典型问题,与研究场中的每一个人一起思考,探求解决。
所谓建筑师,是可以把蓝图和想法付诸实施的人。在教育改革中,中国社会一直多对现实的批评的声音,也有人说,我们身边不乏批评家。可是批评,是唤醒大众,提示大家关注存在的问题。这是改革的第一步,是教师行动的发韧。之前启动课程改革和倡导素质教育,做了多年宣讲,新的名词满天飞,大家的换脑工作有了显著成效。之后,我们尤其关注接下来怎么做,即新教育和新教学的建筑。教师在长期的改革批评中,其固有行为模式已经被颠覆,可是又不知怎样构建一个新的行为模型,于是普遍存在思想困惑。专家深入基层学校和课堂,与教师面对面,我们更加需要提供技术化革新的服务。负责任的教研员和科研员,不能把教学实际问题另外抛给别人,你说“我也管不了,你们看着办吧”,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不为教师欢迎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我们需要破坏一个陈旧的不适用的模型,更需要重建一个新的体现实效性的模型。这就是所谓教研员和科研员要做建筑师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