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会理县文物管理所,巨大的装满沙土的铁桌上,直立着各式各样的骨头化石,4名工作人员正在加紧修复从各处挖掘点源源不断送来的化石碎块。探究得知,正在修复的是去年科研人员勘探于距离县城约五公里的山间密林、并被推测活体长约10米,身高约4至5米的恐龙化石。
据唐翔介绍,2014年10月30日至12月10日,会理文管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自贡恐龙博物馆联合在会理县境内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勘探工作。在山间密林中发现了大量早侏罗纪晚期和中侏罗纪早期的恐龙化石。当时恐龙化石部分暴露在地表外,仅凭肉眼就能分辨。科考人员对其中一具暴露得相对完整的大型恐龙骨骼化石,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共获取恐龙骨化石60余块,其中最大的腿骨长约60多厘米,重达30多斤。
“这批恐龙骨骼化石一共装了12袋,其中最重的一袋约有七八百斤。”唐翔告诉记者,根据清理出的恐龙骨骼化石分析,该恐龙活体是成年蜥脚类恐龙。其实早在1998年时,这具恐龙化石已被发现,但因担心化石遭到破坏,对于化石的埋藏点,当地文管所一直保守着秘密,直到去年底的科考中,才将其清理出来。
如今,这具恐龙化石的部分尾椎、颈椎和近10根肋骨被清理出来。在旁边的一个沙箱里,2根粗似树干、长50多厘米的前肢骨化石和多根长短不一的趾骨化石很是显眼。但具有标志性的头骨化石还没发现,因此,其族群、活体重量等信息未明确。即便如此,对于这具完整性达到50%左右的化石,要恢复到100%程度也并非难题。“按照国际惯例,化石完整性达45—50%左右的就算较为完整了。”唐翔介绍,根据修复的50%,再使用胶土等材料按照相同的比例对缺失的骨骼化石进行补配。
清理过后,恐龙化石进入到“重生”当中的第二阶段的修复。“整个恐龙化石的修复是从颈椎开始的。”据工作人员介绍,为避免化石因共振意外损坏,整个过程都在盛放沙土的盆子里进行。
看恐龙化石学地球历史
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湖南金山地质博物馆与番禺博物馆承办的《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大型科普展自6月1日起在番禺博物馆开展以来,受到广大参观者的热捧,每逢节假日,参观者络绎不绝,很多都是父母带着小朋友一起来看恐龙化石的,也有一些幼儿园,由老师组织了小朋友前来观看(见图,许林海摄)。一些参观者表示,这次展览的展品都是非常珍稀的,都是真正的实体古生物化石,没有仿制品和模型,全是天然化石,给观众的感觉很真实,带小朋友来参观可以学习到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过程,知道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据展馆负责人介绍,本展览有三大特点:一是系统性,用各种实物系统地描述了宇宙起源、地球形成以及地球历史从古至今的各个时代、各个阶段,不断代、不断纪的连续展现了整个地球历史,这在国内外是不可多见的;二是代表性,各种标准化石能够代表全球生命演化过程,能够揭示生命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不可逆性和生命三次大爆发的突发性,并为“地灾”、“天灾”、“人灾”这三次生命大灭绝的“灾变论”找到了证据。
不但是科学理论价值和哲学观念价值不可估量,就代表全球生命演化历程而言,也是世界上罕见的;三是珍惜性,在解释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重大科学命题和哲学命题的的同时,展示了10属14种大型完整的实体骨骼化石,这14架完整的实体骨骼化石均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它们均没有与人类见面便早早的灭绝了,其中有的属国内外稀有而罕见,有的属世界独一无二,足见其秒稀,本次展览的意义主要是告诫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物种。
河北博物院变身“侏罗纪公园”
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的拼装恐龙化石,布置展厅,为即将开始的《恐龙来啦》科普展做准备。据介绍,整个展览自7月10日起至10月国庆结束,共历时92天。展厅中心,身长8米多,高4米多的和平永川龙化石已基本拼装完毕,这组化石被舒纯康及同事称之为“镇馆之宝”。
“和平永川龙生活在1亿4千万年前,是现在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wWW.aIhUaU.cOm早的恐龙之一,可以称得上是大家所熟知的霸王龙的祖先的祖先。”舒纯康称。除和平永川龙外,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小型鸟脚类恐龙——劳氏灵龙化石,世界上首次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尾椎化石等都会在此次展览上亮相。
据介绍,此次展览是河北博物院最大规模的恐龙展,参展的自贡恐龙队伍庞大,共有8具恐龙骨架、10件典型标本、12具仿真机器恐龙、32幅恐龙科学绘画,还有壮观的恐龙遗址复制品和一大批互动展品。
“每一具恐龙化石从发掘到出土成型都要经过几年的时间,其中清理、修复、研究、复原、装架,工作之繁琐难以想象,而它们又都带有各自精彩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发现。”对恐龙研究多年的舒纯康说,因为对恐龙化石的埋藏、发掘、研究工作深感不易,所以当它呈现在众人面前时,那种震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