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我对摄影的了解最初是从家庭相册开始的。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在济南工作的父亲就十分喜爱摄影,尽管当时只有一个简陋的柯达方盒式相机,但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后来我离家到北京上学,很少拍照,有的也多是和同学一起的照片。尤其大学时选择了建筑专业,因条件所限,学校根本开不出摄影课程。工作以后经常出差,虽然自己没有相机,但一定要请会摄影的同志借单位的相机和胶卷,拍些120的黑白片。1981年,我有机会去日本研修,和那时人们迫切需要的电视机、冰箱等几大件相比,我更急于买一台相机。据说已售出了350万台的佳能AE—1是当时极为畅销的机型之一,于是下决心购置了一台,分外珍爱。
我一直认为,建筑师可能是除职业摄影师之外,最关注摄影的职业群体之一。《论摄影》中曾叙述,“摄影打开一种全新的自由职业活动模式——允许每个人展示独特、热忱的感受力。由于相机可迅速记录任何东西,摄影师也就毋须像画家那样在什么才是值得考虑的形象的问题上做出狭窄的选择,于是他把观看变成一个崭新的工程。”
法国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通过速写来记录自己的感受,留下了大量速写手稿。在学校时,师长也十分强调手下功夫,我的许多同事、同行、同学都精于此道。但我最多用的还是相机,想来一是时间有限,求多求快,二是手懒。我无法像安塞尔·亚当斯所称“对摄影采取‘机关枪’的态度”,因为在数字相机出现以前,胶片(我主要使用反转片)不是可以敞开了随便用的,而是需要在有限的张数内力求高成功率。就像苏珊·桑塔格所说:“虽然相机是一个观察站,但拍照并非是消极观察。照片本身不能解释任何事物,却不倦地邀请你去推论、猜测和幻想。”由于从事建筑设计专业,在20多年中我的拍摄对象多以城市和建筑为主,那些自己熟悉或陌生的对象有着感人的魅力。因为我觉得,人类自古就和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利用各种独特的方式创造了建筑,建筑也用它的丰富功能为人服务。从自己的趣味和爱好出发,拍摄时也有自己的视角,因此陆续积存了不少资料。摄影作为一门凝聚了时间和空间的视觉艺术,有许多过人之处。而仅有不到200年历史的摄影术与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了的建筑相结合,使我们有条件记录和再现这种时间、空间的凝聚。
现在,看到多位从事建筑专业的师友陆续将自己的摄影作品考究地结集起来,我也开始尝试把自己所收集的“碎片”以某种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一专题用百幅图片加以说明,《寻写真趣》就这样诞生了。集子的内容按照片拍摄时间排列,加强了内容的“碎片”感,虽然看来只是“一系列不相干、独立的粒子”,但这样拼贴和跳跃的形式也恰和建筑有着微妙的联系,因为城市和建筑就是这样被拼贴、融合在一起的。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而且镜头下的是那样一个仿佛可以取代真实的梦幻世界。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陈列馆 马国馨 摄
福建永定环极楼 马国馨 摄
北京朝阳区新源南路高层住宅 马国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