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总纲到底是什么?
(2017-2-26)
所谓总纲,就是总的纲领或者总的纲要。文学作品的总纲是什么?无非就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总体思路,总体结构框架设计,包括中心思想或曰主题思想。也就是说,一个作家在进入某一作品的创作时,这个总纲应该是他的胸有成竹,是一种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结构、基调等等的有意安排、自觉把握。小说的总纲,就是故事的大概脉络,发展线索,故事的主要事件等,包括主人公成长的大体历程,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以及结局,也指概括出的小说的中心思想。
如此说来,《红楼梦》的总纲有两个,一个是小说是故事的大概脉络,发展线索,一个是小说的中心思想或曰主题思想。
《红楼梦》第一个总纲是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通俗一点讲,第五回乃压缩版《红楼梦》,自然是总纲。
作为总纲的第五回,主要写了贾宝玉在梦境之中,由秦可卿引荐并在警幻仙子的带领下神游了“太虚幻境”。在这里,贾宝玉主要观览了一“宫”一“室”。那个“宫”,就相当于今天的档案馆,在其中的各个“司”里分门别类地存放着“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而那个“室”,则大致相似于古今常见的茶社、酒肆之类的休闲、娱乐场所,只不过太虚幻境中的这些场所不许随便进入罢了。书中写道,那贾宝玉先是在“薄命司”里翻阅了关于“金陵十二钗”的“簿册”,后来便跟随警幻仙子来到“室”里,欣赏了十二个歌女舞女为之演唱的关于《红楼梦》的十二支“调曲”,而这些“簿册”里所写的,这些“调曲”里所唱的,就正是《红楼梦》这部作品中的众多主要人物的遭际经历、天定运数。毫无疑问,这些所写、所唱,正是全书的总纲。不仅如此,第五回还透露了《红楼梦》全书的创作基调。就在贾宝玉看过“簿册”之后,聆听“调曲”之前,作品写到他走进“室”里,闻到了一种叫做“群芳髓”的香气,喝到了一种叫做“千红一窟”的茗茶,饮到了一种叫做“万艳同杯”的美酒。在这里,曹雪芹其实是用谐音暗示出:所谓“群芳碎(髓)”、“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就是指书中所写诸多女子皆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由此可见,我们只要把握住了第五回,也就大致可以把握住整部《红楼梦》。
《红楼梦》小说的中心思想或曰主题思想,这在第一回就明确提出来了——它是通过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石头要求到人世间一游时说的一段话提出的。文本写道: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
在“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处,脂砚斋甲戌侧批曰:“四句乃一部之总纲。”松樵认为,这四句话一句比一句深刻地说明人生不过一场大梦,说明“红楼梦”的含义,现分别说明之:
第一句:“那红尘中有些乐事,却不能永远依恃。”这是“红楼梦”的第一层意思:好事不可能永远存在,永远不变。比如,元妃省亲,富贵之极,但是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最后贾府被抄家;
第二句:“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字紧相连属。”这是“红楼梦”的第二层意思:好事总是不完美,好事后边总跟着磨难。宝黛爱情,美不美?优雅不优雅?但是它最后就是成不了,就是大悲剧;
第三句:“瞬息间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这是“红楼梦”第三层意思:坏事悲事总会伴随着好事乐事而来并很快取而代之。大观园多么花红柳绿,大观园的人多么青春美丽,但是,乐极悲生,查抄大观园,一个个走的走,死的死,“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四句:“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是“红楼梦”的第四层意思:好事坏事,乐事悲事,都不过是一场梦幻。
有人说,《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对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作注解,“《好了歌》注”于是成为《红楼梦》的总纲。
现将“《好了歌》注” 全文照录: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松樵认为,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并非《红楼梦》的总纲,而是在明示《红楼梦》的创作素材。小说虽然声明“真事隐(甄士隐)”,“假语存(贾语村)”,但曹氏并没有“封实(封氏)”。“《好了歌》注”所开列的现象,均为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而这正是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原型事件和原型人物。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隐伏曹家盛衰史;“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这两句“解注”说的也是一衰一盛。这里的一衰显然指代朱明,一盛显然指代满清。循环反复,衰者自衰,盛者自盛,正像吴梅村诗所说:“何处笙歌临大道,谁家陵墓对斜晖。”试推测一下后来的事,不知此马落谁家了;“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第一句“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应是隐伏崇祯帝朱由检上吊,第二句“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应是隐伏睿亲王多尔衮迎接两宫皇太后进北京后,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应是隐伏朱明王朝末代皇族的可悲结局;“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这一句“解注”,应是隐伏洪昇和曹寅之死;“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这两句“解注”之前一句应是隐伏李自成大顺朝丞相牛金星的生平,后一句应是隐伏崇祯朝功臣保国公朱国弼与“秦淮八艳”之冦白门的一段婚姻;“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这两句“解注”之前一句应是隐伏雍正朝首任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李维钧,后一句应是隐伏深受雍正帝赏识,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李卫;“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意为:你刚唱完,我就登上场来。这样的语句,一般用于权力更迭,属于政治讽刺的说法;“反认他乡是故乡” “反认他乡是故乡”隐伏“三顺王”无疑——“三顺王”者,“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是也。无论就“山东三矿徒”而言,还是就“三顺王”而讲,孔有德均为核心人物;“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细读 “大旨谈情”的《红楼梦》,看不出有哪位“贫女”“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 《红楼梦》作政治历史小说,最契合“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贫女”除多尔衮无他,而且“甚荒唐”。
欣赏、评论文学艺术作品,必须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来进行解读。设若离开作品实际,从某种先验的观念出发去给作品贴标签,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作者头上,结果必然会陷入误读与曲解。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