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于当下的中小学生而言,该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但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面临诸多困境。
从课程标准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窄化”到少数学科。在中小学所有的课程标准中,除语文、政治、历史3科在学科目标中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明确要求外,其他学科则少见或不见相关要求。这导致在一些学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会被忽略。
从实施环节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肤浅化”。爱国主义教育应涵盖“知、情、意、行”四大要素,当“情、意、行”无法进行纸笔测试,而教学评价又唯分数论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被简化为一个要素——“知”。所以,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检查过关充斥在课堂内外。
从教学地位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边缘化”。大多数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学科教学,是提高教学成绩。德育工作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例外。
从学校层面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形式化”。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本意很好,但活动效果如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关注度不够。为“活动而活动”,甚至偏离目标的活动屡见不鲜。
(湖北省南漳县胡营小学 赵世庭)
审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现状,可以说没有哪一所学校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然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远未达到理想的境界。就形式而言,程式化的弊病依然存在;就内容而言,与切合实际还有些差距……那么,如何才能让中小学生真正有效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呢?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惟知之深,故爱之切。”他的意思是,不知历史,空谈爱国,难免流于形式。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国即是如此。
有鉴于此,就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而言,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进行系统而明晰的安排。因为从客观上讲,大多数中小学生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知”,仅是肤浅的总体印象,可谓知之不深,这又如何能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呢?
比如,不少中小学生都知道“731”“三光政策”这些词,但并不知道其背后代表了什么,更不了解那段屈辱的国难史;不少学生都知道“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却弄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血泪……因此我认为,在让学生“知国情”“明国史”的基础上,要给学生一份保底“清单”,让学生对历史和国情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份“清单”要系统安排在中小学课程之中、团队活动之中,甚至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由此,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同时,我们不应该缺少“忧患教育”。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启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向退伍军人发表演说时,不是列举二战以来美国“值得荣耀的胜利”,而是阐述那些数不清的危险与考验。再向前追溯,美国从建国那天起,政治家们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民众也是战战兢兢。这种危机意识不仅使美国人自己从未陷入自我陶醉的满足之中,而且使美国人的爱国意识更加深沉,并且随时准备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因此,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让学生知光荣,又要让学生知耻辱;既要让学生知机遇,又要让学生知挑战;既要让学生知希望,又要让学生知困难。一切的爱都是由“知”而起的自发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如此。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 秦咏中)
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青少年学生发出仇视外界乃至外国的过激言论,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样的言论既让我们尴尬,也让我们担心。而在这背后,一些打着爱国主义教育幌子的仇恨教育更让我们担忧。
仇恨教育其实是误国教育。稍有理性的人都知道,仇恨教育并非爱国主义教育,它不仅无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损国家的形象。那些充满暴力、泛滥成灾的抗日神剧,那些不良的宣传报道,或多或少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前几年,在西安、长沙等地反日游行示威中,砸车、砸店甚至伤人的所谓“爱国青年”,就是仇恨教育的受害者,他们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法律的代价。课堂上,个别教师不负责任的过激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青少年学生深陷仇恨暴力的泥淖而不自知。
任何一个爱国者都不应忘记历史,当代青少年学生,尤其不能忘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这百余年的近代屈辱史。然而,我们认识历史、铭记历史,并不是将来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是要汲取历史教训,时刻警惕不能让悲剧重演,铭记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加深仇恨,而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增强青少年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阅读爱国主义书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形式,一定要切忌形式主义、灌输主义,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损害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厘清仇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区别,警惕仇恨教育误导广大青少年,刻不容缓。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 吴金昌)
说起爱国,我不由得想起暑假前的一幕。一天午后,我转身刚想上楼,班里的学生小宇手中的冰糕纸正好落在我的面前。我忽然想起前不久进行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便叫住了正要离开的小宇。“你爱国吗?”小宇一惊,说:“当然爱了。”“那你为什么还要乱扔垃圾呢?”“这与爱国有关系吗?”他惊讶地看着我,“如果日本鬼子打过来,我一定会冲在最前面!”我心里一颤:难道这就是孩子们心中“爱国”的全部内涵吗?
其实,对于中小学生,我们的语文课、思品课无不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提到“爱国”两个字,孩子们并不陌生。例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宁愿自己被烧死也要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的邱少云……这些悲壮的故事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并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崇拜的“爱国”楷模。
于是乎,孩子们一提到爱国,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对于生逢盛世的孩子们来说,爱国似乎是一件距自己很遥远的事情。
乍看上去,好像是孩子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殊不知,孩子们这种“高大上”爱国观的形成与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太“高大上”,以至于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对孩子们来说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呢?
我认为,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宣传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人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适应孩子的心理特点,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爱国情感变为孩子们切切实实的自觉行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国就要从认真写好每一个汉字、上好每一节课开始,爱国就要从不随手乱扔垃圾、保持好教室卫生开始,爱国就要从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桌椅板凳开始,爱国就要从遵守学校班级纪律、过马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开始……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其实都是爱国行为。
若能如此,我想,当我们再遇见孩子,问:“孩子,你爱国吗?”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爱国啊,我已经做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
(山东省菏泽市实验中学 胡桂敏)
(本期编辑:云风 责任编辑:洋洋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