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是武将出身,文化水平一般,不过却很喜欢看书,我们熟知的“开卷有益”,就源自宋太宗。太宗朝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编辑整理上做出了许多成就,尤其是三部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的编订,文事之盛,可谓空前。那宋太宗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编修古书呢?
宋太宗曾经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我天性就喜欢读书,也很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只要打开书总会有些好处,看书是绝不会白费力气的啊。宋太宗的这句名言,让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感动不已。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帝王,当然不会像一个文人一样喜欢看书,单纯的享受文字的乐趣。帝王们的一言一行,更多的代表了他们为政的倾向。其实,宋太宗的内心是否真的喜欢看书,谁又能知道呢?
宋太宗对于文化事业的大力提倡,首先是继承了宋太祖重文抑武的国策,而宋太宗更加发扬光大。
当初宋太祖陈桥兵变,由后周禁军大将摇身一变,成为大宋开国皇帝。而宋太宗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掌控禁军多年,又一直担任开封府尹的重要职务,才能够成功在宋太祖晚年时期夺位?虽然在宋太宗即位之后,再没有一个将军能够真正威胁到宋太宗的地位,可是,宋太宗心里阴影很重,一生都在努力摆脱武将夺位的阴影,于是,比起兄长来,更加卖力的提倡文事。
在宋人笔记《挥麈后录》记载:太平兴国时,诸降王俱死。其旧臣或有怨言,太宗尽收用之,寘之馆阁,使修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之类,广其卷帙,厚其廪禄赡给,以役其心,多卒老于文字之间。
这段文字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虽然在宋太宗即位之后,各路诸侯逐一消灭,归降的南唐国主,吴越国主或者被毒杀,或者被迫自尽,都已经死了,那些归降的臣子们心中难免有怨言。一些受到新皇宠信得居高位的还罢了,一些沉沦下僚的,就未免会回想昔日的荣光和旧主的恩义了。对于这样一些不安份的大臣,宋太宗当然不会手软,可是一来,太平日久,不好新大狱,二来多数人不过是发发牢骚,并没有切实的谋反证据。于是,宋太宗就在考虑,怎样可以让那些人有事情做,不至于没事就聚在一起发牢骚呢?想来想去,最好的方法,就是编书了。
于是,宋太宗把那些有怨言的臣子们,全部都召集起来,让他们一起去编书,编书的范围越广越好,编书的时间越久越好,最好是让他们一辈子都埋在故纸堆中。宋太宗给他们提高待遇,给丰厚的工资,给他们崇高的荣誉,当然,实权是没有的。于是,无数才子大儒皓首穷经,老于文字之间。
很奇怪的是,一些文人明明知道宋太宗对自己不过就是羁縻政策,却依然迷恋热爱编书事业,到后来甚至以此为荣。为什么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诸位才子的德行当然是好的,可是立功的机会却再也没有了,于是就只好埋头立言,希望借此来扬名后世,争取一份虚无的光荣了。
后代君王比如朱棣,编订《永乐大典》,康熙帝编订《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皇帝编订《四库全书》,编书事业五一不是作为皇帝约束那些文人的紧箍咒。朱棣夺建文帝皇位,康熙乾隆大兴文字狱,正是需要稳定人心,控制舆论的时候。
而宋太宗一生编订图书中,最为用心的是《太祖实录》,曾经亲自主持,并亲自审定,表面上看是对先帝事业的关心照顾,其实是刻意删除对自己即位不正的相关史料,以确保自己的帝位。毕竟在太宗朝,还有着宋太祖的许多儿子,还有着宋太宗的弟弟。干了亏心事,总要尽量的抹干净血迹。不过太宗的种种掩饰,最终不过是欲盖弥彰,徒让后人笑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