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军二代”,他父亲是在元末明初横扫漠北,拔除元帝国上都开平,打得蒙古骑兵嗷嗷北逃的明朝上将李文忠。按说,李景隆自幼饱读兵书,又受父亲耳濡目染,想不会打仗都难。
但虎父李文忠的确生了犬子,李景隆用事实告诉人们,人一旦下定决心蠢起来,再好的家庭条件都拦不住。
1399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李景隆的表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先是率所属北军起首在真定战争中击败耿炳文的30万雄师,但宿将耿炳文很快稳住了阵脚,用固执的防守将战争拖入了相持战。
这时,建文帝朱允炆想到了征战沙场从无对手的李文忠,不过李文忠已经于15年前(1384年)去世了。但建文帝转念一想,“老子英雄儿好汉”,老李将军不在了,还有小李将军呢。于是他做出了生平第二蠢的决定(第一蠢先卖个关子):派李景隆替代耿炳文,主持伐罪燕王的战事。
知道这个消息的朱棣大为震惊,他实在没想到老天爷会对他这么好,派这么个窝囊废来对付自己。于是乎,朱棣很兴奋的与下属共同庆祝李景隆的到来,并预测了李景隆将军下一步的动作——攻打北平(今北京)。
李景隆果然不负朱棣“厚望”,直接就带兵往北平去了。中央军到底是阔绰,打一个只有几万守军的北平,还给李景隆将军派了50万雄师。而李景隆在这儿打了一个月愣是愣是没啃下来,反而被城里守军反攻打退了几十里。
李景隆打仗不行,官僚主义倒是玩儿的挺溜。他手下的前锋翟能几度攻破北平城墙,可李景隆却吃醋了,他怕翟能功劳太大,竟然带上人玩消失了,以至战机稍纵即逝,终使明军困窘于北平坚城下。
李景隆通过自己的无能,给朱棣争取了汇集主力军队反攻的时间。虽然朱棣很猛,但李景隆手下的50万将士也不是吃素的,跟朱棣的军队有来有往,并不落下风。可这时,初上战阵的李景隆竟被疆场上的血腥情景吓破了胆,连夜拔马狂逃,害得50万雄师全做了朱棣军队的刀下鬼。
更令人吃惊的是,李景隆自己都没想到,建文帝居然没有惩治他,反而又给了他60万军队——这就是建文帝第一蠢的决定。李景隆只想做一个远离血腥的安静男子,那里是朱棣的对手,李景隆又一次在要害时刻上演逃跑大戏,导致60万大军被朱棣的10万将士砍瓜切菜一般屠杀殆尽。
两场大战,报销明朝110万精兵,李景隆的草包之名传遍大江南北。好笑的是,工作到了这一步,建文天子依旧对李景隆“赦而不究”。足见这位被不少人歌颂为“仁君”的年青天子,是多么的无能蒙昧。
假如战场上的打败,只能说明李景隆的无能的话,那么后面产生的工作就足够说明他的无耻了。自盛庸击败朱棣后,靖难之役形成了拉锯战的形势,相持之下,朱棣兵行险招,饶过山东千里大奔袭,直接兵临南京城下。实在此时还不能算建文帝的末路,只要明军守住南京,待到援兵到来,依然有击败朱棣的可能。
而李景隆却体现出他无耻的一面,他居然勾搭朱棣,自动打开了城门,放北军破城而入,至此,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就此结束。建文帝着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号永乐天子。
“靖难第一功臣”颁奖词:在朱棣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李景隆既发挥了其一无是处的能力,为朱棣消除了百万精兵;又展示了其一无是处的人品,为朱棣打开了进入南京的大门。他为朱棣的靖难事业做了无可替代的贡献,第一功臣,当之无愧!
不过,李景隆实在是没什么可取之处,他的无耻举动连朱棣本人都看不起,登基没几年就剥夺了他的爵位,并以谋反为名将其家产抄没,百口软禁。在狱中,李玲珑倒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景隆绝食十日不死,约卒于永乐末年”。饿十天都饿不死,可见这是一个多么肠肥脑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