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B老师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归功于王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对教材的熟练把握和对新课标“用教材教”的深刻理解。从这节课堂中我能感到王�B老师对教材中教学资源的深度把握和理解,就王�B老师《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打破了过去“教教材”的传统模式,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型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材作为一种文本,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用教材教”的问题。王�B老师《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从教材出发并“活用教材”,寻求到该课的突破点,那就是梅兰芳先生那美轮美奂、“唱做”并重的艺术表演风格。在这节课中,王老师对该课教学设计不局限于教材,而是以教材中心、以梅兰芳先生之所以成为京剧大师为“诱饵”,剖析其之所以堪称大师的原因,向教材外延伸辐射,同题材内容重组,使学生在说、学、斗、唱等一系列体验中举一反三形成知识链,加深了学生对梅兰芳艺术体系和京剧的了解,同时又加强了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预设
过程和方法就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过程和教学中将要采用的方法,在该环节中处处体现出王老师的精心安排,对怎样设计才能很好地表现梅兰芳先生那“唱做”并重的风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个环节王老师通过结合京剧的几大表演手段――唱、念、做、打的方法解决了,她先用唱名段《苏三起解》其中片段学唱,使学生亲身体会“梅派”(指梅兰芳的艺术派别)唱腔的韵味,其后又运用对比的方法请同学赏析不同派别(程派)在表演上的差别(如《贵妃醉酒》中《饮酒》片段的赏析),凸显“梅派”在表演上迥异的独特风格。教学中教给学生几个梅兰芳先生演唱时的手势动作,更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乐在其中;然后让师生互动的形式学习京剧的念白,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同时也使学生参与体验了不同风格的表演,加深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和热爱。尤其课堂最后的创作活动和道别表演更是使人耳目一新,留恋“忘”返。王�B老师对这个环节的设计丝丝入扣,有过程又有方法,紧抓“梅派”表演艺术的精华,使学生从内心感触到京剧艺术之美妙,真是精妙纷呈。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王老师合情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才使我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国粹――京剧和梅兰芳,并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教师素养
课堂中不论是王老师精彩幽默的语言还是“唱做俱佳”的京剧表演,都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相信王老师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心血,从该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的“爱教、乐教”之心。这一点特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我们应该向其学习。
最后,浅见(仅供参考):课堂的导入如能采用老师头戴脸谱,随着京剧的打击乐伴奏来个精彩亮相效果会不会更直接更好;还有就是整节课中如能把教材的两部作品和设计结合更紧密并加以简单剖析课堂效果是不是更完美呢?
编辑 司 楠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